肌间结构与肌性标志
人体解剖学之肌学
医学笔记人体解剖学之肌学张桢第二章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心肌标志物
二.持续时间短。以CK为例,一般在 AMI发病3d后即可恢复正常,此时常 需借助LDH及其同工酶来诊断亚急性 AMI。
三.特异性较差。用于反映心肌受损 的多种酶在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骨 骼肌中大量存在。当骨骼肌及其他器 官疾病是,上述酶都可能升高。
心肌损伤理想的标志物应是:
1.在心肌中以高浓度出现 2.在其他组织中不出现,或在病理情况下 只以微量出现
CK-MB质量: CK-MB质量免疫试验是利用同时抗-M 和抗-B的单克隆抗-CK-MB抗体,测 定CK-MB质量浓度,而代替其酶活性, 它显示在质量和活性浓度之间有极好的 一致,其分析敏感度在1 g/L以下,对微 小心肌梗死以及AMI早期诊断具有高度的 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且测定时间短,可 以检出AMI发作后早几小时期间的少量改 变。
CK、CK-MB对心肌梗死诊断的4条标准:
(1)CK活性>160u/L。 (2)CK-MB >20 u/L。 (3)CK-MB/CK应落在6%~25%之间, 6%一 般为肌损伤,大于25%考虑有低于CK-BB和 巨-CK1、巨-CK2、线粒体肌酸激酶、腺苷 酸激酶的干扰。 (4)CK-MB峰值一般出现在心肌梗死后18 小时左右,然后下降,其变化相对稳定而 有规律,不可能忽高忽低。
2 590
80
2 070
60
1 550
40
1 030
20
510
0
0 µÚ Ò» ¼¾ ¶È
µÚ ¶þ ¼¾ ¶È
µÚ Èý ¼¾ ¶È
¶« ²¿ Î÷²¿ ±²¿
µÚ ËÄ ¼¾ ¶È
心梗
肌损
图3 CK-MB/CK比值分布图
目前常用的CK和MB方法是基于Oliver原理而 设计的,即CK-HK-G6P-DH酶偶联法。
03肌学
第三章肌学[目的要求]一、掌握1.咀嚼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
2.颈阔肌、胸锁乳突肌与斜角肌的位置与作用。
3.斜方肌、背阔肌与竖脊肌的位置与作用。
4.胸上肢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位置及通行结构。
5.上肢带肌的名称、位置、作用;肌腱袖的概念;臂肌的分群与作用。
6.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与梨状肌的位置与作用;大腿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二、熟悉1.肌的辅助装置。
2.面肌。
3.颈肌的分层与分群;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与作用。
4.胸固有肌的名称、层次与作用;膈的位置、形态与作用。
5.手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拇收肌、蚓状肌与骨间肌的作用。
6.腹肌的分群、层次、位置、肌群的作用;腹前外侧群各肌的纤维方向。
7.前臂肌的分群、排列与作用。
8.小腿肌的分群、位置与作用。
9.体表的肌性标志。
三、了解1.肌的形态与构造,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支配。
2.深层背肌的位置与作用;腰背筋膜的位置、分层与作用。
3.腱划、腹直肌鞘、半环线、白线、腹股沟管与腹股沟三角的概念。
4.其余髋肌的名称、位置与作用;足肌的分群与位置。
5.上肢的局部记载。
6.下肢的局部记载。
第一节总论肌的构造:由肌性部与腱性部构成。
肌性部又称肌腹muscle belly,主要由横纹肌纤维组成,有收缩能力;腱性部主要由胶原纤维束构成,无收缩能力,呈索条状的称肌腱tendon,呈扁平膜状的称腱膜aponeurosis。
肌的起止:肌肉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起点,多附于身体的正中线或肢体的近侧。
肌肉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止点,多附于身体远离正中线或肢体的远侧。
肌肉的起、止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
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与腱鞘。
1.筋膜:分浅筋膜与深筋膜。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即皮下脂肪组织或称皮下筋膜,含有浅血管、皮神经与淋巴管等。
深筋膜deep fascia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在四肢,深筋膜深入肌群之间,形成肌间隔;肌间隔、深筋膜及骨膜共同围成筋膜鞘,以保证各肌能单独活动。
局部解剖学_王怀经_第四章腹部
局部解剖学教案(中文版)第四章腹部学习目标一、了解腹部的境界.二、掌握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三、掌握腹部表面标志。
四、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安排,及其上下份不同的特征(三层扁肌配布特点、腹直肌鞘的组成)。
五、掌握腹外侧壁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六、掌握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
七、掌握腹部脏器及腹膜的基本安排。
八、掌握胃的毗邻和血管供应。
九、了解胃的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十、掌握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管、动脉、静脉的安排。
十一、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行径。
十二、了解脾的韧带及其所包含的动脉。
十三、掌握大肠的形态特征、位置及血供。
十四、掌握阑尾的形态、血供。
十五、掌握小肠的分部和空、回肠的血供特点。
十六、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和毗邻。
十七、掌握肾的被膜、位置和血供。
十八、了解输尿管的行径和毗邻。
十九、掌握腹后壁的主要血管。
二十、了解腹后壁的淋巴结和植物性神经丛。
二十一、掌握腰区到达肾脏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腹壁(一)境界腹壁上界为胸骨的剑突、肋弓,下界依次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和髂嵴,两侧界为腋中线。
(二)、体表标志在腹壁上、下界可以摸到的骨性标志主要有剑突、肋弓、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
在腹前正中线的深部有白线。
白线的中部有脐。
脐的位置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的高度。
白线两侧为腹直肌。
腹肌发达者,当腹肌收缩时,在脐上方可见到由腹直肌腱划形成的横行浅沟。
(三)、层次结构特点腹壁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下筋膜)和腹膜壁层等7层。
1.皮肤除脐及腹股沟区外,腹部的皮肤均较薄,而且富有弹性,移动性大。
2.浅筋膜(皮下组织)腹壁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
其厚薄不一,个体差异较大。
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
腹前外侧壁上部的皮下动脉细小,来自肌膈动脉和肋间动脉的分支。
腹前外侧壁下部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它们是起自股动脉的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解剖组胚学课程标准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解剖组胚)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 90合用专业: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解剖组胚)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涉及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和胚胎学,属于生物学中形态的范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可以对的结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 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
为学习后续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也为护理专业对的的健康评估和临床护理操作等专业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绪围绕护理专业培养目的, 结合护理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规定, 对该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 突出重点, 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在授课中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
总学时90学时, 其中理论62学时, 实践28学时。
二、课程目的(一)知识目的1.掌握人体的分部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 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
2.掌握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
3.熟悉重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二)能力目的1能在标本和模型上准确触摸全身常用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肌注部位, 指出重要的血管、神经的名称、位置。
2.观测辨认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体表定位、毗邻关系;观测辨认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
3.能掌握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检查、操作的定位方法。
(三)素质目的三、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 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四、《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解剖组胚)课程内容与规定(一)教材选用建议1.教材选用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郑向红主编的《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出版)。
本教材为医学基础课程教改创新教材。
2.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卫生部、高职高专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教学大纲, 坚持护理学专业特色和发展需求, 定位实用性、适度性和针对性。
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第五课2007-11-14 09:51:06| 分类:解剖课程|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三节骨骼肌教学内容: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二、肌肉物理特性三、肌肉的结构四、肌肉的配布规律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六、影响肌肉力大小的解剖因素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肌肉的结构和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教学步骤:肌肉(muscle)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
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肉都可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肉的形状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图2-8)。
图2- 8 肌肉的形态二、骨骼肌构造每块骨骼肌的外形结构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图5-53)。
中间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组织组成,色红而柔软。
(一)骨骼肌的结构1、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图2-8)。
肌腹venter是肌肉的主体,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而柔软,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肌腹的两端为腱性部分(肌腱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形成)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但能抵抗很大的拉力。
骨骼肌借肌腱(或腱膜)附着于骨或筋膜。
2、肌肉的辅助装置肌肉的辅助结构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图2-9)。
(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
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图2-9 大腿中部水平切面(示筋膜)(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磨擦。
(3)腱鞘(图2-10)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共同组成,套在肌腱上。
人体解剖之肌学
人体解剖学之肌学第一节肌学概序肌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故称骨骼肌因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可通过人的意志控制,又称随意肌。
骨骼肌分布广泛,全身共有600余块,约占体重的40%。
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并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块肌都可以视为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分类骨骼肌的形态多样,按其外形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
二、肌的构造肌有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
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收缩性;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力的传递的作用。
长肌的腱为圆索状;扁肌的腱薄而宽阔,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配布与作用骨骼肌通常都跨过关节,并以其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骨的表面。
一般把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起点或定点;把肌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止点或动点。
肌的配布与关节的运动轴关系密切,把分布在运动轴同侧,作用完全相同的肌,称为协同肌,把分布在运动轴异侧,作用完全相反的肌,称为拮抗肌。
各肌群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彼此协调,完成各种运动。
四、肌的辅助结构肌的辅助结构位于肌的周围,具有保护、约束、协助肌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
(一)筋膜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类。
1、浅筋膜又称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和浅血管、皮神经、浅淋巴管。
有保持体温和保护深面组织、器官的作用。
2、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裹于肌的表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四肢的深筋膜发达,深入到肌群间并附着于骨,形成肌间隔和筋膜鞘。
深筋膜由保护、约束肌和减少按摩的作用。
(二)滑膜囊滑膜囊由滑膜构成,为双层扁平、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含少量滑液,多见于肌腱和骨面间。
滑膜囊有减少按摩的作用。
(三)腱鞘腱鞘是套在手、足等处长肌腱周围的双层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内层为滑膜层,紧包肌腱,可分泌为少量滑液。
作用:减少腱活动时与骨面间的摩擦。
项目6:头颈躯干肌及其肌性体表标志
(三)膈
位置:胸、腹腔之间。 起自: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 ;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位 2~3个腰椎。 止于: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 行为腱膜,即称中心腱。
名称 位置 内容
主动脉 脊柱前 主动脉、 裂孔 方T12 胸导管
食管裂 偏左 食管、
孔
T10 迷走神经
腔静脉 中心腱 下腔静脉
孔
偏右T8
三个裂孔
胸肋三角
腔静脉孔
①主动脉裂孔 T12 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②食管裂孔
T10 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③腔静脉孔
腰肋三角
T8 下腔静脉通过
膈 中心腱
胸肋三角 腰肋三角
主动脉裂孔 食管裂孔 腰肋三角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 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 容积减小,以助呼气。
斜角肌间隙
第1肋
目的与要求
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熟悉咬肌、颞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位
置和作用。 了解颊肌的位置。
三、躯 干 肌
(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 (五)会阴肌
(一)背 肌
止
点
起
斜方肌
点
浅群
背阔肌
深群—— 竖脊肌
1、斜方肌
位置: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 起点: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锁骨外侧端、肩峰和肩胛冈。
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半; 止点:后部止于下3个肋
骨,大部分移行为腹内 斜肌腱膜,参与腹直肌 鞘前后层的构成。
(4)腹横肌
位置:腹内斜肌深面。 起点:下6肋内面、
胸腰筋膜、髂嵴和腹 股沟韧带外侧部; 止点:腹白线。
人体系统解剖教程4-运动系统-肌学
25
二、胸肌(一般了解)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 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胸大肌
26
胸小肌
胸大肌 作用:使肱骨内收和旋内; 如上肢上举并固定,可牵 引躯干向上,并上提肋骨, 协助吸气。
胸小肌
胸大 肌
作用:牵拉肩胛 骨向前下方。如肩胛 骨固定,可上提第 3~5肋,协助吸气。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 管浅(皮 下)环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镰
提睾肌
35
腹直肌(一般了解) ◆位置形态:位于腹 前壁正中线的两旁, 为上宽下窄的带形 肌。 ◆起止点:起自耻骨 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肌束向上止于 胸骨剑突及第5~7 肋软骨的前面。 腹外斜肌
白线
腹直肌鞘 (后层) 腹横肌 腹内斜肌 腱划
33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 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 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 形成腹股沟韧带。
腹内斜肌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 管浅(皮 下)环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镰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 腱膜形成三角形的 裂孔,为腹股沟管 浅(皮下)环 。
提睾肌
34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位置形态:位于腹 外斜肌深面,大部 分肌束向内上方, 下部肌束向内下方, 在腹直肌外侧缘移 行为腹内斜肌腱膜。 腱膜下内侧部止于 耻骨,又称腹股沟 镰(属于腹内斜肌 腱膜的一部分)。
运动系统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肌
总论 头肌 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 体表的肌性标志
学
1
第一节 总论
人体肌的分类(一般了解)
根据肌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三种
◆平滑肌 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的管壁,具有收缩
03肌学
肌
后斜止 角肌 于
2
肋
肋
围
成 提1、2肋,助吸气, 颈椎侧屈
三、颈深肌
(一)外侧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 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 动脉和臂丛通过。
(二)内群侧
前斜角肌
锁骨
四、颈部筋膜
(一)颈筋膜浅层 (二)颈筋膜中层 (三)颈筋膜深层
8
后斜角肌 中斜角肌
斜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总论 头肌 颈肌 躯干肌 上肢肌 下肢肌 体表的肌性标志
1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每块骨骼肌包括 肌腹 肌腱
红肌主要由红肌纤维组成, 较细小,收缩较慢,但作用 持久; 白肌主要由白肌纤维组成, 较宽大,收缩较快,能迅速 完成特定的动作,但作用不 持久
36
耻骨肌 长收肌 缝匠肌 股直肌 股薄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股中间肌
二、大腿肌 (一)前群
21((..二 三股缝))四匠内后侧群头肌群肌
屈髋屈膝
小腿旋内
起自髂前上棘
止于胫骨 上端前内侧
2.股四头肌
股直肌 起自髂前下棘
股中间肌 股外侧肌 股内侧肌
下端腱包髌骨
主 要 伸 膝
股 止直 于肌 胫还 骨可 粗屈 隆髋
髂前上棘 腹外斜肌腱膜
从腹股沟韧带
内侧端分出F 弯转向后下 止于耻骨梳
腔隙韧带
耻骨结节
3.腹内斜肌
居腹外斜肌深面
起自胸腰筋膜 髂嵴 腹股沟韧带外侧1/2 至腹前壁移行为
腹内斜肌腱膜
腹内斜肌腱膜下部与腹横肌腱膜下部 结合成
腹 内 斜 肌
腹股沟镰(联合腱) 腹 横 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分出提睾肌
体表骨性及肌性标志
体表骨性及肌性标志体表标志在活体体表可以观察,触摸到的骨性突起和凹陷、肌的轮廓以及皮肤皱纹等,均称为体表标志。
应用这些体表标志,可以确定体内血管和神经的走行;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小,也可作为临床检查、治疗和针灸腧穴定位的标志,故有实用意义。
现按身体各部分述如下:♦躯干部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背纵沟:为背部正中纵行的浅沟,在沟底可触及各椎骨的棘突。
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显著突起的第7颈椎棘突。
脊柱下端可摸到尾骨尖和骶角。
♦竖脊肌:在背纵沟的两侧,呈纵行隆起。
♦肩胛骨:位于皮下,可以摸到肩峰、肩胛冈和下角。
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斜方肌:此肌自项部正中线及胸椎棘突向肩峰伸展作三角形的轮廓。
一般不明显,动作时略可辨认。
♦背阔肌:为覆盖腰部及胸部下份的阔肌,运动时可辨认其轮廓。
第七颈椎棘夷冈下切犬圆朋背正中沟111駁骨犬转子——腎沟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锁骨:全长都可摸到,锁骨的内侧端膨大,突出于胸骨颈静脉切迹的两侧,其内侧部分向前凸,外侧部分向前凹。
♦喙突:位于锁骨外、中1/3交界处的下方一横指处,在此向后深按即能触及。
♦颈静脉切迹:为胸骨柄上缘,它平齐第2胸椎体下缘。
♦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剑突:在胸骨体的下方两肋弓的夹角处,有一三角形的凹陷,于此处可摸到剑突。
♦肋弓:由剑突向外下方可摸到。
♦胸大肌:为胸前上部的肌性隆起。
♦腹直肌:此肌外缘呈半月形的弧线,自第9肋软骨开始,下延至耻骨,称为半月线。
此线与右侧肋弓相交处,相当于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临床上常以此部位作为胆囊压痛点。
腹直肌收缩时,可有脐以上见到3条横沟,相当于腹直肌的腱划。
5肌学各论
(颈前肌)
(1). 舌骨下肌群 (2). 舌骨上肌群 外侧群一前、中、后斜角肌
内侧群一椎前肌
3. 颈深肌
胸锁乳突肌
位置:颈部两侧,大部分为颈阔肌所盖 起点:以二头起自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 止点:止于乳突 功能: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脸转 向对侧并向上仰。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
舌骨上肌群
位置:舌骨和下颌骨之间 名称:两侧—二腹肌、茎突舌骨肌
胸腰筋膜
背部深筋膜,分浅、中、深三层,包裹 在竖脊肌和腰方肌的周围,形成肌鞘
二. 胸 肌
(一). 胸上肢肌 1. 胸大肌 位置:胸廓前上部的皮下 起点: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上部肋软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使肩关节前屈、内收、内旋 2. 胸小肌 位置:胸大肌的深部 起点:自3-5肋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使肩胛骨向前下
五.上肢局部记载
2. 四边孔和三边孔: 三边孔是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有旋肩胛 动脉通过。 四边孔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的间隙,有旋肱后 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3. 肘窝: 位置—肘关节前面。 边界—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侧为肱桡肌。 内容—自外侧向内侧为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 其分支、正中神经等。
五.上肢局部记载
躯干部的肌性标志
斜方肌 背阔肌: 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后襞 竖脊肌: 在脊柱两旁呈纵行隆起 胸锁乳突肌: 当颈转向对侧时,在颈部可见从 前下方斜向后上方的长条形肌肉隆起 胸大肌: 其下缘参与形成腋前襞 前锯肌: 在胸部侧面,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腹直肌: 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形隆起,肌肉发 达者可见横纹即腹直肌腱划
四. 手肌
外侧群(鱼际) 浅层:拇短展肌、拇短屈肌 使拇指展、屈 深层:拇指对掌肌、拇收肌 使拇指对掌、内收 内侧群(小鱼际) 浅层: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 使小指展、屈 深层:小指对掌肌 使小指对掌
实验04 骨骼肌
实验四骨骼肌一、实验目的1、了解骨骼肌的形太、一般结构和辅助装置。
2、熟悉人体肌肉的分布及各部主要肌肉的名称、位置、起止和功能。
二、材料和用具人体全身肌肉解剖标本及模型;头面部、颈部肌肉解剖标本;胸、腹肌及膈解剖标本;上、下肢肌肉解剖标本。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肌的形状和结构在全身肌肉标本上观察以下几块肌肉:缝匠肌、胸锁乳突肌、腹外斜肌、斜方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二腹肌、腓肠肌、肱二头肌等。
了解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试问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形状的肌肉?(二)肌的辅助装置1.筋膜用股部肌肉解剖标本观察。
可见筋膜明显分为浅筋膜及深筋膜两层。
(1)浅筋膜位于皮肤真皮下面,包被整个身体,所以又叫皮下筋膜。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脂肪,肥胖的人,此膜成为很厚的脂肪层。
浅筋膜中还有血管和神经。
(2)深筋膜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覆盖于肌肉的表面并深入各肌之间,分别包裹各肌、大血管和神经干,形成鞘状结构。
在四肢的深筋膜较发达,还可伸入肌群之间,并附于骨膜,构成肌间隔。
2.腱鞘用手部解剖标本观察。
腱鞘多包在手、足部肌腱的周围。
腱鞘为双层套筒状结构,两端封闭。
它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贴于肌腱表面;外层与周围韧带或骨面连接。
内、外两层之间充满滑液,故腱在腱鞘中可以滑动。
3.滑膜囊用膝部肌肉、关节解剖标本观察髌上囊来了解滑膜囊的一般结构。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多存在于肌、肌腱骨面之间。
此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则与膝关节的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
(三)头颈肌取头颈部肌肉解剖标本观察,在此只要求观察头部的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颞肌、咬肌和颈部的胸锁乳突肌。
1.头肌(1)口轮匝肌及眼轮匝肌两肌均为表情肌,属于皮肌,肌纤维通过结缔组织与骨和皮肤连接。
口轮匝肌环绕口裂,眼轮匝肌围绕眼裂周围。
人类由于语言发展表情肌较发达。
(2)颞肌和咬肌两肌为主要的咀嚼肌,是运动下颌的肌肉。
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咬肌起于颧弓,两肌均止于下颌骨。
肌性标志
肌性标志头颈部咬肌位置: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纤维斜向后下止于咬肌粗隆,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意义:上提下颌骨(闭口)颞肌位置:当牙咬紧时,在颞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起自颞窝,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意义:上提下颌骨(闭口)胸锁乳突肌位置:当头向一侧转动时,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起自胸骨柄前面的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意义: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两侧收缩使头后仰躯干部斜方肌位置: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起自上项线、枕处隆凸、颈韧带、第7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其上韧带,止于锁骨外侧三分之一,肩峰和肩胛骨。
意义:拉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纤维提肩胛骨,下部纤维降肩胛骨背阔肌位置: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起自下六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意义: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为全身最大的扁肌胸大肌位置: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起自锁骨内侧三分之二,胸骨前面第1-6肋软骨前面和腹外斜肌腱膜,以扁肌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意义: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竖脊肌位置:脊柱两旁的纵行肌性隆起,起自骶骨背面、髂嵴后部和腰椎棘突,肌束向外上分为3组,沿途分别止于肋骨、椎骨、及颞骨乳突意义:一侧收缩使脊柱向两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向后伸和仰头前锯肌位置:在胸部外侧壁,以肌齿起自上8-9个肋骨外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意义: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腹直肌位置: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行隆起,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意义:维持和增加液压,助呼气,使脊柱前屈、侧屈及旋转上肢肱二头肌位置:当屈肘握拳旋后时,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可摸到此肌的肌腱,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挠骨粗隆意义:屈肘关节,使前臂旋后,协助屈肩关节三角肌位置:在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起自锁骨外侧三分之一,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意义:使肩关节外展肱三头肌位置:在臂的后面,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外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外上方骨面,止于尺骨鹰嘴意义:伸肘关节,协助肩关节伸及内收(长头)下肢股四头肌位置:起自髂前上棘,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骨体前面意义:屈髂关节,屈膝关节,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臀大肌位置:在臀部形成的圆隆外形,起自髂骨翼外面,骶骨背面,止于髂胫束,臀肌粗隆意义:使髋关节伸和旋外股二头肌位置: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止于腓骨头意义: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体表的肌性标志一、头颈部咬肌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肌肉组织下
臀大肌 股方肌
— 坐骨神经,臀下血管、神 经,阴部血管、神经
19
臀上动脉、 神经 臀下动脉、 神经
坐骨神经
(二)血管腔隙和肌腔隙 血管腔隙 肌腔隙 髂耻弓
髂筋膜
腹股沟韧带
髂耻弓 股动脉 股静脉
股环 耻骨肌
内侧为血管腔隙:股血管和腹环; 外侧为肌腔隙:髂腰肌和股神经等。
(三)股管
髂腰肌
上口称股环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 后界为耻骨梳韧带 内侧为腔隙韧带即陷窝韧带 外侧为股静脉的血管鞘
六、上肢筋膜
10
第六节 下肢肌
阔筋膜张肌
一、髋 肌
(一)前群3块肌
1.髂腰肌 腰大肌 髂肌
作用:使髋关节屈和旋外。
2.腰小肌 作用:紧张髂筋膜。
3.阔筋膜张肌 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11
腰大肌 腰小肌 髂肌
(二)后群 臀肌,有7块
1.臀大肌 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2.臀中肌 3.臀小肌
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关节 外展,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 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4.梨状肌
作用:使髋关节展和旋外。
5.闭孔内肌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6.股方肌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7.闭孔外肌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12
臀中肌 臀小肌 梨状肌 闭孔内肌
臀大肌
股方肌
二、大腿肌
(一)前群 1.缝匠肌
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 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四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 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
[股疝]
20
股神经 耻骨结节
(四)股三角
髂腰肌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上肢肌
3.肱二头肌:上臂前缘 临床应用:内侧有肱动脉通过 ,测量血压处。
三、上肢肌
4.桡侧腕屈肌肌腱:握拳时,在掌长肌腱的桡 侧,可见此肌的肌腱 。 临床应用:外侧有桡动脉通过,把脉处。
四、下肢肌
1.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临床应用:最常采用肌内注射处
臀肌注射区
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4.跟腱:脚后跟上方 临床应用:叩击检查跟腱反射,了解神经系统 功能。
2. 滑膜囊
肌腱与骨面接触处
滑膜囊
3.腱鞘
是套在长肌腱表面的鞘管, 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
纤维层
滑膜层
肌间结构
一、腹直肌鞘 二、腹白线 腹部手术切口 易形成脐疝
剑突
耻骨联合
三、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
一斜行的肌肉裂隙,长4~5cm。易形成斜疝。
1.两口: 内口(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 由腹横 筋膜形成; 外口(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约1cm处,由 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2.四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形成,外1/3有腹内斜肌起始; 后壁---腹横筋膜形成,内1/3有联合腱; 上壁---弓状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o 内容:♂:精索;♀:子宫圆韧带
肌的构造
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固定骨上的附着点----- 起点(定点) 拮抗肌 --------作用相反的肌 协同肌 --------功能相同的肌
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止点(动点)
四、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浅筋膜和深筋膜
------------ 皮
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四、下肢肌
2.股四头肌:大腿前面。
股四头肌:全身体积最大的肌肉,有四
个头,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 股中间肌起于股骨体,四个头合并,形 成髌韧带,包裹髌骨,止于胫骨粗隆。 临床应用:股外侧肌是肌内注射部位, 适用于小儿。
小儿肌内注射
3.髌韧带:膝关节前部 临床应用:叩击髌韧带检查髌反射, 了解神经系统功能。
----------------------------------------
-----------------------------------------
三角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
三角肌注射区的选择
三、上肢肌
2.肱二头肌:上臂前缘 临床应用:内侧有肱动脉通过 ,测量血压处。
第三节 骨骼肌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
长肌----分布于四肢 短肌----躯干深层 扁(阔)肌---胸腹壁 轮匝肌--孔裂的周围
长肌
短 肌
-------肋间肌
------肋骨
扁 肌
轮匝肌
二、肌 的 构 造
.
---------- 肌腹 --------
-----
腱膜
-----------
肌腱
(二)躯干肌 1.竖脊肌:脊柱两旁的纵形肌性隆起。 临床应用:与第12肋形成肋脊角,肾区叩击痛 2.腹股沟韧带:大腿根部 临床应用: 中点下方可触及股动脉,压向耻骨止血 参与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股三角形成
三、上肢肌
1.三角肌
三角肌
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股三角内容
由外向内依次为 ●股神经●股 Nhomakorabea脉◆
股静脉
二、肌性标志
(一)头颈部 1.咬肌: 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 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临床应用:前缘与下颌体交界处有面动脉通过 2.颞肌 :当牙咬紧时,在颞窝,于颧弓上方可 摸到坚硬的隆起。 3.胸锁乳突肌: 当头向一侧转动时,可明显看 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临床应用:表面有颈外静脉,下面有颈内静脉 内侧有颈动脉通过 后缘与锁骨外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处
上壁(弓状缘) 后壁(腹横肌腱膜)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内口(腹环)
下壁(腹股沟韧带)
外口(皮下环)
四、腹股沟三角:易形成直疝
又称海氏三角
内侧界:腹直肌外侧缘 外侧界:腹壁下动脉 下届:腹股沟韧带
五、腋窝
六、肘窝:静脉抽血、量血压
七、股三角
位置 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 边界 上界: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缝匠肌的内侧缘 内下界:长收肌肉的内侧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