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20200607085934)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

如何使这些字有着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着初学者,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着特别的意思。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教学目标: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生:14个可以放几盘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 ,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加法计算。

2. 第二课时:减法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减法计算。

3. 第三课时: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理解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4. 第四课时:借助工具进行计算教学内容: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 准备计数器等教学工具。

3. 准备练习题和游戏材料。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第六课时:应用题训练教学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实例:讲述一个实际问题,需要用加减法来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 讨论和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教师点评和指导。

七、第七课时:数学故事会教学内容:通过讲述数学故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第一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保康镇中心校赵艳艳一、集体备课的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1、统一长度单位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3、认识米用米量4、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二、本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本单元学情分析:这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两个月的暑假可能让学生在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学这个单元的时候,老师一定要让孩子以一个良好的状态进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整体和个别共同关注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

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亚里士多德把数学定义为“数量数学”,这个定义直到18世纪。

从19世纪开始,数学研究越来越严格,开始涉及与数量和量度无明确关系的群论和投影几何等抽象主题,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收集整理了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教学目标:1、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感知角有大有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引导学生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指名学生汇报。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角吗?指名学生汇报,课件闪动角。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名称(1)出示三角尺,请大家摸一摸三角板,看看有什么发现。

(角有尖尖,角的两条边直直的……)(2)谁来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一看?(有学生只摸到角的顶点处)学生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指指看。

(学生会指着两条边)(3)观察对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过大家的想象和仔细观察,我们得到了许多的角,下面老师请大家再仔细地观察课件的演示,看看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想想,每个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一个顶点,两条边)我们指角的时候一定要把角的顶点和边准确的指出来。

完成练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2)下面的图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2、比一比,感知角的大小教师演示滑动角,请同学们看老师这里的这个角,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点击课件)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吸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吸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优秀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 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小调查:[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

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

(媒体播放)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学习新知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3、尝试记录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

引出统计表格。

(出示表格)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种类辆数(辆)小轿车10公交车8卡车11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

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

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

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

(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

交流反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时间过得飞快,我们迎来了新的学习生活,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下面小编带来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205班49人,206班46人。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存在问题: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一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比较粗心、马虎;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不敢大胆表现;有几个学生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比较拖拉。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5、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6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7、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引入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二、观察主题图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

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篇2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板书:2+2+2=6(只)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板书:3+3+3+3+=12(只)(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境导入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2、辨认方向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四、全课总结1、“想想做做”第1题2、“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3题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分苹果分香蕉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 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2.板书二、问题探究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读作:除以(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三、体验感悟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四、实践应用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五、小结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以及初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呈现的是小女孩参观姥爷的花圃的情境。

蓝天、小鸟、蜻蜓、树木、花草、老人和小朋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

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第一课时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目标:1、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数,掌握坚式的写法。

2、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笔算加法的法则。

3、培养正确竖式计算方法,培养创新能力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难点: 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并掌握加法的法则。

教学过程:课前进行20以内的加法进行口算训练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8页主题图:1、看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导入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这个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让学生理解”准乘70人“是什么意思?——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不超过70 生:回答列式(36+30=66)师:启发还可以列竖式。

1、竖式列法:用小棒分组摆一摆。

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2、做“做一做”(二)教学例21、两个班共乘一汽车,但汽车只有70个座位。

2、小组讨论应注意问题,说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

(示信息)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怎么列式?126+132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2、探索验算:(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习,反馈探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标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1. 【概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是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准备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本篇文章将针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进行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2. 【教材概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包括数学一、数学二两个单元,内容涵盖了认知各数、认识运算符号和认识加法、认识数字0和认识减法。

每个单元下包含多个小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

3. 【单元备课】1)数学一:认识数字a. 重点内容:认识数字1-5,数字的认读和认写,数字数量的意义,具体数目的概念。

b.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数字1-5的认识,能正确认读和认写,理解数字的具体数目含义。

c. 教学难点:数字数量的意义理解,数目概念的形成。

2)数学二:认识运算符号和认识加法a. 重点内容:认识“+”、“=”符号,掌握简单加法的初步概念,学习掌握简单加法的算式。

b.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符号的表示和意义,掌握1-5的简单加法概念和算式,能够进行计算。

c.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符号的理解和使用,简单加法计算的建立和掌握。

4. 【教学方法】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游戏教学等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教学评价】在教学备课后,教师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备课内容,对教师备课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建议。

通过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备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大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大单元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的基本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加法、减法等。

2.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形和实物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第三部分: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数学概念和计算思维。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活动1:观察数字和图形教师出示数字和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数字和图形的特征。

如数字3和圆形。

活动2:数字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字游戏,巩固数字认识和顺序。

2. 学习环节(20分钟)活动1:学习数字的加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加法,通过物体相加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活动2:学习数字的减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字的减法,通过物体相减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3. 巩固练习(15分钟)活动1:口算练习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口算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能力。

活动2:书面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能力。

4. 拓展应用(15分钟)活动1:数学游戏教师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加法和减法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实物操作、口算练习、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

但在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下节课将继续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法和减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教材30页例2、31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七4、5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利用原有的工具,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教法:观察法与分析法。

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视频中包括: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来玩一玩?(引导学生用手势、身体来模仿这些玩具的玩法。

)学生不能用手势等来表演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示。

2、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

一类是缆车、滑滑梯;另一类是旋转飞机、飓风车。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你们不但观察得认真,而且还会分类。

像缆车、滑滑梯这样的运动叫平移。

像旋转飞机、飓风车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像缆车是向前平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平移,你瞧,这里有一个观光电梯,它是什么运动?(平移)师: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2020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0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境导入 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
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
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
(比较快。) 引导 学生观
察说出:铁管是直 的,而楼梯是弯弯 曲曲的。
二、互 动新授
1.教学例 6(认识线段) 。
(l) 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让学生看刻度 尺,说出铅笔的长 度,再说说是怎么 想的。
看着尺子上的 刻度,说出手掌的 宽和一拃的长大约 是几厘米。
强化练习, 加深 1 厘米 的表象,逐 步形成空 间想象能 力,增强空 间观念。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
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
教学重点:建立 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生回答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
生按要求比一比
. 谈 话 高多少,矮多少吗?
1.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先估一估 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题。 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 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 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学生 自主学 习。
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把尺的刻度 2 对 准纸条的左端,再 看纸条的右端对着 几,把大数减小数, 就是这张纸条的长 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6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简单的计算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二、探究新知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2、认识人民币(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3)再认人民币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备课教案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播放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

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得出结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播放认识尺子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c”来表示。

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量一量。

作业板书设计:厘米和米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 c教学反思: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

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

因此1米=100厘米。

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量跳远的距离。

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1米=厘米100厘米=米米=厘米200厘米=米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认识米、厘米和米长度单位:米——米=100厘米教学反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

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线段。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线段可以度量吗?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

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线段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教学反思: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

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练习一第6题。

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练习一的8题。

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教学反思: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