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综述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综述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综述目前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可以简单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综合治疗三种,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从认知行为治疗,父母、教师及相关人员培训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三个方面对儿童多动症的心理治疗现状进行论述。

标签:多动症;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综合治疗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国内一般报道为5%-9%[1]。

男女比例为4-9:1[2]。

宋玉环[3]等通过多向治疗发现,精神兴奋剂只能使患儿多动症状减少,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但对其反社会行为、攻击性、破坏性不起作用,而心理治疗却能起到明显效果,特别对轻型和中间型效果更佳。

而郑磊[4]临床治疗心理行为矫正儿童多动症患儿10例,有效率达60%。

可见,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心理治疗起着至关至关重要的作用,效果显著。

心理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主要方法即为认知行为治疗。

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阳性强化法、模仿法、自我控制法、消退法等[3]1.1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希望儿童改变什么行为;确定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设计新的结果取代原来的结果;对儿童出现适宜的行为,立即给予强化物,不能拖延。

1.2模仿法模仿法即让儿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使多动症得到改善。

1.3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就是通过儿童的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来改善儿童的不良行为,具体步骤可如下:让患儿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每周做一次比较,当行为得到改善时给予奖励。

1.4消退法消退法是在治疗前了解是哪种因素对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找到强化因素后,再对其进行消退,从而达到改善不良行为的效果。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河北师大心理系杨向永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

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由于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和原理尚未完全弄清楚。

关于病名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几经更易,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 、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nal Brain Damage 简称MBD )2 、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简称ADD)3、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简称ADDH )4 、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目前,国外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倾向于第四种命名,即ADHD 。

它较好地体现了“多动症”的主要特点,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深度。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成是一种病态。

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症。

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治疗多动症的一次大的进步②。

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

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SM-Ⅲ-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注意力缺损过度多动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ADHD的14种标准,目前,DSM-Ⅵ正在编制中,对鉴定标准又作了修改。

运动疗法对儿童多动症影响的研究综述

运动疗法对儿童多动症影响的研究综述

运动疗法对儿童多动症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概述儿童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精神障碍,近年来逐渐引起了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活动过多以及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能力。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顾名思义,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运动训练,以改善或恢复患儿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

这种疗法不仅强调对患儿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注重通过运动活动来改善其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

对于儿童多动症患儿而言,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提供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助于缓解其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运动疗法对儿童多动症的影响。

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包括神经可塑性理论、注意力理论以及情绪调节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运动疗法在儿童多动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方向。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并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望为儿童多动症患儿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这也需要广大医疗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运动疗法在儿童多动症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1. 儿童多动症的定义与现状儿童多动症,全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活动过度以及冲动行为,这些症状通常会导致儿童在学习、社交及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

随着对儿童多动症认识的加深,其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大多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但他们的行为模式与同龄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多动症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社交困难以及品行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儿童多动症实验报告

儿童多动症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儿童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和关注度逐渐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点和成因,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儿童多动症进行探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2. 探讨儿童多动症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为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30名学龄儿童,其中15名为多动症儿童,15名为正常儿童。

2. 实验工具:- 儿童多动症筛查量表(ADHD Rating Scale-IV)- 注意力测试软件- 行为观察记录表3. 实验步骤:- 对所有儿童进行儿童多动症筛查量表(ADHD Rating Scale-IV)的评估,筛选出多动症儿童。

- 使用注意力测试软件对多动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注意力测试,包括注意广度、注意转移和注意持久性等指标。

- 对多动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进行行为观察,记录其活动过度、冲动行为等表现。

- 对多动症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家庭背景、心理状态等因素。

四、实验结果1. 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表现:-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测试中表现出注意广度、注意转移和注意持久性等指标的显著差异。

- 活动过度:多动症儿童在行为观察中表现出明显的活动过度、冲动行为等特征。

- 情绪不稳:多动症儿童在问卷调查中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易冲动等心理状态。

2. 多动症儿童的成因:- 家庭背景:多动症儿童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 心理状态: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 生物因素:多动症儿童可能存在某些生物因素,如神经递质失衡等。

五、实验结论1.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和成因。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学调查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学调查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学调查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多动症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这部分儿童,心理学调查研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儿童多动症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对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儿童多动症,也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

通常表现为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行为,给儿童本人、家庭和学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

了解其病因对于开展心理学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病因方面,儿童多动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家族研究发现,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有较高的家族发病率。

此外,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稳定性、学校教育水平等也会影响儿童的注意力和行为发展。

心理学调查研究通过对这些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干预措施。

心理学调查研究不仅关注多动症的病因,更重要的是对其症状进行准确的描述与评估。

根据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分类标准,多动症包括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两个维度。

注意力缺陷表现为无法持续关注、经常分心、做事缺乏条理等;多动冲动则表现为过度活跃、难以安静、冲动行为等。

心理学调查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观察等方法来评估儿童的症状和行为表现。

在多动症的治疗方面,心理学调查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以刺激性药物为主,如甲基苯丙胺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多动症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对所有儿童有效,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副作用。

因此,心理学调查研究重点关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教育干预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教授儿童一些适应性的行为技巧和自我控制策略来改善其注意力和行为问题。

家庭疗法则着重对家庭关系和家长教养方式进行干预,帮助家长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正确的教育方式。

教育干预则通过提供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帮助儿童提高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

【9A文】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

【9A文】幼儿园多动症幼儿的文献综述

多动症儿童研究文献综述14学前本(1)班申瑶芳4141014104【提要】:现行中国式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之下,孩子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抗压能力”都要很强才能适应,而多动症儿童越来越多的出现,他们几乎不能适应这些考验和挑战。

[1]多动症是儿童期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

大量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

国内外有关调查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率的报道虽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3~10%之间。

如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儿童的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人数将以千万计。

近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一、多动症儿童及其相关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多动症为关键词,搜索到的近10年的期刊文献有1000多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动症的症状和行为特征描述多动症的诊断方法、多动症的病因分析以及治疗和干预方法等方面。

(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界定儿童多动症的病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而变更,至今没有完全同意,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

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第四种。

[3] 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作一种病态,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多作为病态予以描述,并提出了用“多动综合症”来命名这类综合症。

1902年,Still发现患此症的儿童缺乏内化外在要求和原则的能力,故称其为“道德控制力缺乏”。

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征。

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多动症治疗的一次大进步,并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

多动症儿童教研总结报告

多动症儿童教研总结报告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多动症儿童的教研活动。

现将本次教研活动总结如下。

二、教研背景1. 多动症儿童的现状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

据统计,我国多动症儿童发病率约为5%-10%。

多动症儿童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 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冲动、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研内容1.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1)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学习困难。

(2)教育策略: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教育策略: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多动症儿童专注于学习。

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效果。

2. 课堂教学实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多动症儿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合作学习法:组织多动症儿童与同伴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游戏教学法:利用游戏提高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3. 家校合作(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多动症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状况。

(2)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引言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研究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探讨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多动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改善多动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如失眠、食欲不振和情绪波动等。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儿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多动症症状。

这种疗法通常包括行为管理、注意力训练和家庭教育等。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儿童掌握自我控制技巧,提高专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被认为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非常有效。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儿童释放过剩的能量,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户外活动、游泳和瑜伽等。

饮食调整一些研究表明,改变儿童的饮食结构可能对多动症症状产生积极影响。

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糖分和人工添加剂的摄入,可能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症状。

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教育支持儿童多动症的治疗需要教育支持的配合。

学校和家庭应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支持,包括适应性研究计划、个体化教育方案和家庭支持计划等。

结论综合以上研究,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活动和运动疗法、饮食调整以及教育支持等方法可以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然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以提高对儿童多动症治疗的理解和效果。

多动症儿童教研总结

多动症儿童教研总结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多动症(ADHD)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多动症儿童的教育质量,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多动症儿童的教研工作。

本文将对多动症儿童教研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多动症儿童教研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多动症儿童在我国儿童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我国多动症儿童的比例约为3%-5%。

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较差,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因此,开展多动症儿童教研,提高教育质量,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意义(1)提高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使其掌握相关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3)为多动症儿童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融入社会。

三、多动症儿童教研的主要内容1. 教师培训(1)加强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2)培训教师掌握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注意力训练、情绪管理、行为矫正等;(3)提高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 教学资源开发(1)开发适合多动症儿童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教学课件等;(2)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3)关注多动症儿童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3. 教学模式改革(1)采用差异化教学,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2)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多动症儿童分心;(3)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家校合作(1)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和生活;(2)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多动症,掌握家庭教育方法;(3)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多动症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

四、多动症儿童教研的成果与反思1. 成果(1)教师对多动症儿童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2)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心理问题得到缓解;(3)家校合作得到加强,为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

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摘要:多动症是一种很常见的儿童精神疾病,多出现在幼年时期,并可延续至成年。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数据库,对 ADHD的概念,发病率,病因,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能尽早的预防与发现ADHD患者,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ADHD;研究现状;综述引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它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慢性公共健康问题,该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呈现出社会功能低下情况,例如学习及社交困难、成绩不佳、行为紊乱等。

虽然多动症在儿童期发病较多,但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是成年期。

多动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议题,同时,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其病因至今没有明确。

1、多动症基本概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

临床症状主要以注意力缺损、冲动和多动为主。

学龄期儿童更易患ADHD,但约7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其中30%-50%的儿童该症状会延续到成人期。

多动症患者往往伴有学习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当前,精神病学界广泛地将 ADHD视为一种长期的、对个人一生都有影响的疾病。

Hoffmann早在1854年就把个体的活动过度视为一种疾病(Hoffmann, 1857)。

在1937年,Bradley将这种疾病定义为一种儿童异常行为(Barkley R A,1998)。

由于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越来越多,美国精神病协会在DMS-3中提出了该疾病,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

后来,在1987年对DSM-3-R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把该病命名为 ADHD。

DSM-4仍然沿用这一术语,但其诊断架构有所改变,将其分为两种类型: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

若只符合前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注意缺陷症状,若符合后一种类型,那么将被主要诊断为的多动冲动症状,如果两种类型都符合,那将被诊断为混合类型。

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

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

儿童常见发展障碍综述一、多动症(一)多动症概念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俗称,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二)多动症病因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度为0.75-0.91,遗传方式尚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该障碍和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2.神经生理学因素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

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频率下降。

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3.轻微脑损伤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患该障碍,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

4.神经生化因素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5.神经解剖学因素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核磁研究尚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6.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7.其他因素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

可乐、咖啡、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三)临床表现1.注意缺陷该障碍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注意力易分散,他们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对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

因此,患儿在听课、做作业或做其它事情时,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好发愣走神;经常因周围环境中的动静而分心,并东张西望或接话茬;做事往往难以持久,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难以始终地遵守指令而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做事时也常常不注意细节,常因粗心大意而出错;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写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任务。

多动症调研报告

多动症调研报告

多动症调研报告多动症调研报告1. 引言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也可能持续至成年期。

它影响了学习、社交和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对多动症进行调研,包括患病原因、症状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2. 多动症的病因多动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多个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病有关。

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异常以及环境因素。

3. 多动症的症状特点多动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以及冲动行为。

这些症状会对患儿的学习、人际交往以及自我管理能力造成困扰。

4. 多动症的诊断方法多动症的诊断通常基于医生对患儿的病史、行为观察及评估量表。

了解其病史对于确定病因有重要意义,而行为观察则是评估患儿注意力、活动水平和冲动行为的关键。

5.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家庭教育等。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如甲基苯丙胺(Ritalin)和奥氮平(Risperidone)。

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则有助于帮助患儿建立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调节冲动行为。

6. 多动症的研究进展当前,多动症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遗传、神经生物学机制、神经成像和药物研发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干预。

7. 多动症的挑战与展望多动症的治疗和干预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多动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这使得治疗的个体化和准确性有所限制。

其次,长期药物治疗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需要更加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

8. 结论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多动症的深入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其诊断、治疗和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多动症研究报告

多动症研究报告

多动症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多动症研究引言:多动症(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成人精神障碍,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多动症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多动症的研究至关重要,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本报告旨在概述多动症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研究进展:多动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学:研究发现,多动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和环境因素相关。

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多动症的风险,而早期的神经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的发生。

2. 脑影像学研究:通过使用脑影像学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与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前额叶和脑干区域。

3. 神经递质:多动症与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

主要研究涉及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异常,这些系统在注意力和认知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目前,多动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提供的诊断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多动症的诊断需要满足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在多个环境中持续出现,并且对个体的社交和学习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治疗方法: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的综合应用。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刺激剂和非刺激剂。

刺激剂可以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执行功能。

非刺激剂主要用于对刺激剂不耐受或存在其他禁忌症的患者。

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父母培训。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技巧、改善学习和社交技能,并帮助家长管理和支持患者。

结论: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研究多动症的病因、脑功能和神经递质异常,我们对该疾病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是多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多动症的病因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研究

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也被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该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性行为,严重干扰了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机制和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认知发展理论要理解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需要先了解认知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

许多研究者认为,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解释儿童多动症发展的基础。

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处理和适应新信息来构建认知结构。

然而,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发展可能存在一些异常,这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的困难。

二、简化认知模型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简化的认知模型,以帮助解释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

其中最常用的是“前额叶功能不足”(EF)模型。

该模型认为,多动症儿童的前额叶皮质功能受损,导致他们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困难。

这个模型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动症的方法中。

三、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除了前额叶功能不足模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着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

例如,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多动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此外,环境因素也对多动症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生长环境中的食物、娱乐和教育等因素与多动症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四、认知训练的效果针对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认知训练方法,以改善儿童的认知功能。

认知训练旨在提高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尽管目前还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显示认知训练能够带来一定的益处,有助于改善儿童多动症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

五、综合治疗方法除了认知训练,综合治疗方法也被广泛用于多动症儿童的认知发展。

这些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和家庭干预等。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镇静剂和刺激剂等药物,以提高多动症儿童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引言儿童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

据统计,全球约有5%~7%的儿童受到多动症的影响。

为了帮助这些儿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

治疗方法概述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教育干预、家庭支持和营养补充等。

以下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儿童多动症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药物有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中枢兴奋剂(如安非他酮)。

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以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通过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行为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

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旨在帮助多动症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交技能。

包括特殊教育、个体化教学计划、课堂管理策略等。

教育干预应针对儿童的具体症状和需求进行调整。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多动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长应了解多动症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儿童的康复过程,为儿童创造一个稳定、关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

营养补充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素(如Omega-3脂肪酸、铁、锌等)对多动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在使用营养补充剂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总结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需根据儿童的具体症状、需求和家庭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可快速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行为疗法和教育干预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研究能力;家庭支持和营养补充则有助于儿童的整体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医生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请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报告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报告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儿童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心理行为问题。

据统计,我国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约为5%-10%,对患者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问题的提出源于对儿童多动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的关注,以及目前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本研究目的在于深入分析儿童多动症的病理机制,探讨更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研究假设:儿童多动症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物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相关,且通过综合干预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限制在年龄范围为4-16岁,地域范围为我国部分地区。

本报告将从儿童多动症的背景、重要性、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假设、研究范围与限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多动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认为,儿童多动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环境、生物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且神经生化、神经心理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生发展。

在诊断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等诊断标准,但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

治疗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多手段。

药物治疗以兴奋剂为主,如哌甲酯、阿托莫西汀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

文献中存在的争议或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诊断标准的普适性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二是药物治疗与行为干预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明确;三是多动症共病现象普遍,如学习障碍、焦虑障碍等,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综上所述,尽管前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多动症综述

多动症综述

多动症综述有些孩子经常表现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书写潦草;还有的孩子任性、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行为幼稚、怪僻,肢体抽动,或行为无目的、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教育也无济于事。

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缺陷。

这就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俗称。

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时期常见病。

因为人们认识不足,有时会误诊、漏诊,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造成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影响。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注意障碍为本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

患儿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

注多动症的诊断标准量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做做玩玩,粗心草率。

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地转换。

做作业拖拉,不断地以喝水、吃东西、小便等理由中断,做作业时间明显延长。

有些患儿表现为凝视一处,走神,发呆,眼望着老师,但脑子里不知想些什么。

老师提问时常不知道提问的内容。

注意障碍是本症必须具备的症状。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为另一常见的主要症状。

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地不安静,来回奔跑或小动作不断,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严重时离开座位走动,或擅自离开教室。

话多,喧闹,插嘴,惹事生非,影响课堂纪律,以引起别人注意。

喜观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

多动有两种类型:一是持续性多动。

患儿的多动性行为见于学校、家中等任何场合,常较严重。

二是境遇性多动。

多动行为仅在某种场合(多数在学校),而在另外场合(家中)不出现,各种功能受损较轻。

(3).冲动性:情绪不稳,易激惹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受外界刺激而过度兴奋,易受挫折。

行为不考虑后果,出现危险或破坏性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测试孩子是否多动症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的研究
引言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对儿童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以帮助儿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童多动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称Ritalin)和阿莫西林(俗称Strattera)。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减轻多动和冲动行为。

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每个儿童,因为每个儿童的症状和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儿童多动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改变负面行为来帮助儿童控制多动症状。

常见的行
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教导儿童
认识自己的症状并学习应对技巧来帮助他们改善自我控制能力。


庭疗法则通过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理解来建立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儿
童管理多动症症状。

教育干预
教育干预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结合了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

它旨在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支持,帮助儿童在学校和家庭
环境中更好地适应。

教育干预可以包括个别教育支持、课堂适应措
施和家庭教育指导。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儿童发展其潜力。

结论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和教育
干预。

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综
合评估。

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减轻多动症状,提高学习和社
交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多动症的研究综述河北师大心理系杨向永摘要:近年来,关于儿童多动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随着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性逐渐提高,家长们特别关心子女的异常行为,认为自己子女患此病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他们迫切需要了解、认识儿童多动症。

本文旨在阐述关于儿童多动症的各方面的研究,包括概念、病因、症状、治疗等,使人们对儿童多动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多动症儿童,让一些家长、老师走出误区,使儿童多动症患儿尽可能得到好的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神经递质一儿童多动症的概念及简介由于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和原理尚未完全弄清楚。

关于病名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几经更易,至今尚未完全统一,国内外的命名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 、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nal Brain Damage 简称MBD )2 、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简称ADD)3、伴有多动的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简称ADDH )4 、活动过度及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①目前,国外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倾向于第四种命名,即ADHD 。

它较好地体现了“多动症”的主要特点,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和深度。

早在1845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成是一种病态。

1931年,文科夫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度称为儿童多动症,又称活动过度综合症。

1937年布雷特得利采用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治疗多动症的一次大的进步②。

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

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SM-Ⅲ-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注意力缺损过度多动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ADHD的14种标准,目前,DSM-Ⅵ正在编制中,对鉴定标准又作了修改。

在我国,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儿童多动症”这一名称,它指的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存在着与实际年龄特点不相符的注意困难,活动过度,易冲动等特点。

因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社会适应不良等后果。

据估计,约有25%到40%的此类儿童有学习困难的症状;30%到90%的此类儿童有情绪障碍。

在国内的统计中,患儿童多动症的儿童约占全体儿童的1%到10%不等,而且,男童明显高于女童③.二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儿童多动症一般发生于6-12岁的学龄儿童,通常起病于学龄前期,10岁是高发期,至13-15岁少年期有自行缓解和好转的倾向。

ADHD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症状,另一类是继发性症状④。

(一)原发症状1 、注意困难。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因为有的患儿并无明显的多动不安的症状,而主要表现为注意上的困难,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的注意显著涣散,很难集中,无论多么令他感兴趣的事物,都无法长久吸引他的注意,极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上学后这一症状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集中注意听课的时间非常短暂,常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2、活动过多。

这是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许多儿童来就医的原因,表现为活动明显的增多,这样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表现为不安宁,手脚不停的乱动,好哭闹,母亲只能抱着他在地上走来走去。

幼儿时在家到处乱翻乱动,上桌上窗,打翻东西,而且常常以跑代步。

上学后更是坐立不安,摇晃桌椅,骚乱别人,小动作不断,课间在教室中乱跑,喜欢玩危险的游戏。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调皮好动不同,因为其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

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还要闹腾一番,入睡后也不能安静下来,经常是乱踢乱滚,爱磨牙,说梦话,甚至尿床,夜游。

这种孩子身上好象装上个发动机一样,总是忙碌不停。

3、行为冲动,情绪不稳。

这些孩子比较冲动任性,做事不考虑后果,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无故得喊叫或随便插话,做游戏时不守游戏规则不能耐心地等待,过多频繁的变换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难以引导,控制调节其活动。

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有的孩子表现出感情脆弱,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儿,这实际上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另外,这些儿童做事之前不假思索,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行为多先于思维,行动具有突然性,所以往往惹事生非。

4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有相当一部分患儿存在着知觉活动和综合分析障碍。

如在临摹图画时往往分不清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约有一半患儿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在接受单脚跳或系纽扣、鞋带时动作比较笨拙,有时间定位等感知障碍,如分不清左右,把6看成9,把b看成d,文字倒读,写反字,有些患儿听觉的辨别能力差,易混淆相似的声音,并有可能伴有口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④。

(二)继发症状1 、学习困难。

虽然说大多数儿童多动症患者,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还比较高,但由于以上原因,他们上课听讲的质量很差,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如果老师和家长抓得紧一点,强迫这些患儿学习的话,他们的学习成绩会维持较好的水平,而稍微松懈下来,他们的成绩也会马上降下来。

2、言行和行动放肆,具有侵犯性。

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同学出言不逊。

惹是生非,欺负同学,所以这种儿童一般与同学关系不好。

3 、自信心低下。

由于成绩落后,不守纪律,因此不断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还有同学们的排斥,虽然他们也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总是改不了。

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这个时期处理不好,这些孩子就会丧失对学习,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4、品行障碍。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他们常让人感到是非常令人讨厌的孩子,而他们也对于老师、家长及学生对自己的厌恶态度感到莫名其妙的委屈,因而产生了不满愤怒,继而对立、反抗等情绪,从而自暴自弃,比一般儿童更易染上不良行为,甚至是反社会的行为。

上述表现并非每个患儿都具备,同一种问题在不同的患儿身上表现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患儿的症状一般会随场合、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减轻或加重,比如在重复性的或需要巨大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中,其注意力维持较困难,患儿的表现能明显区别于正常儿童,而在没有特别严格的纪律与规范要求的场合,患者与正常儿童区别不大⑤。

这说明正常儿童平时也比较爱动,但他在特定场合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患儿则不能,大多数患儿到了青春期,原有的症状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在成年后有性格上的缺陷。

三多动症的病因探讨。

多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它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目前的研究大致考虑到以下几种原因:(一)神经生理基础异常。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某些酶的活性降低,使神经突触间隙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足,以至于信息下达受到影响,导致自制能力不足而产生了相应的一系列的症状。

通过对患儿的检查,可发现血、尿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β-羟化酶降低,可以证明生理代谢障碍引起了多动症的一系列症状,而且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也提示了患儿有特殊的生化障碍。

(二)觉醒不足。

其主要论点为,多动症儿童行为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儿童长期处于慢性低度觉醒状态,这使儿童对特定的刺激不够敏感,他们的多动和分心反映了寻求刺激的渴望,临床上使用利他林,苯丙胺等中枢振奋剂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说明,觉醒不足很可能是儿童多动症的病因要素。

(三)额叶功能失调。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强调大脑额叶抑制干扰方面起着的作用,并用实验证明,额叶损伤的动物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对无关刺激缺乏抑制能力,这些动物实验在某些方面可以模拟儿童多动症的部分表现。

所以这些学者认为患儿的大脑额叶可能有功能上的障碍和损伤。

也有学者对脑电波研究表明,ADHD患儿的脑电频率分布非常类似于幼小儿童的波形,因此,Mann 等人便认为这是ADHD患儿神经系统成熟滞后的结果⑥。

(四)食物过敏。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对水杨酸盐,人造色素,香味及其它食物添加剂高度敏感,儿童过多食用含这些成分的食物,能大大缓解症状,因此主张用好的,营养丰富的自然食物代替药物治疗。

另外,有人认为由于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形成铅的慢性中毒或其他重金属摄入过量,虽然没有重金属中毒的临床表现,但是可能成为儿童多动症的诱因。

(五)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父母的精神疾病,病态性格,父亲酗酒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儿童父母,这显示患儿的轻微脑功能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Goodman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多动症的同病率高达51--64%(另有报道说高达85.7%)⑦,这进一步说明多动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六)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微脑损伤。

这是发生“多动症”的重要因素。

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脑外伤,某些传染病等都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中枢神经发育迟滞。

近来有人认为多动症与颈椎受损有关。

据某大医院报道,80%的剖腹产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

(七)家庭因素。

许多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家庭环境不良可促进多动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已有症状。

父母关系不和,互相攻击、讽刺、漫骂或者父母粗鲁打骂孩子,干涉孩子的活动,极大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儿童在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下,神经精神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惟恐触怒父母,或千方百计地逃避父母的打骂、干涉,长期下去儿童就会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说谎、欺骗。

一旦条件适宜,将毫无自控地发泄自己的心理能量,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种种冲动行为等行为问题。

另外,在父母离异亡故或特别冷漠的家庭中,儿童得不到足够的母爱,为了寻求更多的关怀,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或关怀,久而久之,这种好动的行为便形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在什么场合下不知不觉地就表现了出来,这也许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原因。

四儿童多动症的诊断由于多动症的原因复杂,因为在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时,必须十分谨慎,不能只根据外在表现而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这一负面标签。

另外,儿童精神病、癫痫、器质性脑综合症、儿童焦虑也有类似的症状。

还有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多动症存在着潜在的共同生理、认知及气质基础,一些有创造天赋的儿童同样具有ADHD的各种特征,而这些人常常被误诊为多动症,加以不正当的治疗,使其无法成为高创造性者,因而在诊断时,除了了解儿童的症状外还要了解其病史,并且进行行为指标、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动作指标及脑电图检查等。

这一系列的检查都必须由专门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实施(生理指标:如儿童尿中儿茶酚胺的测定;心理指标:注意运动速度及协调性感知-运动障碍及空间知觉测定;动作指标:协调动作是否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