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d4921a9e31433238689397.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互换【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概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过程。
(2)经过丈量胸围差,感知呼吸时胸廓容积的变化;经过演示实验说明胸廓容积变化与气体出入的关系。
2.能力目标:经过实验和资料剖析提升察看、判断、推理以及科学研究能力。
3.感情目标:经过剖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课要点】1.外界气体如何出入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排出。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互换过程。
【教课难点】1.正确掌握丈量胸围差的方法。
2.经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课过程】我们每一个人一到达人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停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办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如何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浑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互换教师出示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地点构造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概呼吸 16 次。
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双侧,深深地吸气,仔细地领会一下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在此基础上小组进行议论沟通,得出结论: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方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能否是正确呢?能否与科学事实符合呢?我们能够采纳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正确的丈量呢?教师演示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学生议论:吝啬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状况下涨大?在什么状况下回缩?演示肋间肌的缩短和舒张,膈肌的缩短和舒张。
让学生认真察看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议论: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缩短、舒张惹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缩短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如何的变化?2.跟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如何的变化?3.是肺容积的变化致使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4.请试试达成下表:肋间肌膈肌胸腔容积肺容积肺内气压气体吸气呼气学生剖析、概括肺与外界气体互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缩短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减小,惹起肺被动地扩充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负气体能够出入肺泡。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1111543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a.png)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使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肺的功能和作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肺的构造和功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肺模型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肺的结构和功能图解、动画演示等。
3. 提前给学生发放相关学习资料,让他们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登山、潜水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活动中肺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解答课后问题。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等。
4.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肺模型或动物肺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观察结果,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对实验和观察环节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改进实验设计,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肺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程度。
八、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绘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图。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489006a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b.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使学生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理。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理。
三、教学难点: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微观机制。
2. 气体交换的生物化学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生物》。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生物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构造等。
4. 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5.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机理。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七、课后作业:1. 绘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图。
2. 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理。
3. 列举生活中影响肺功能的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过程和机理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能力。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访问医院呼吸科或进行户外呼吸运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肺功能检查和呼吸运动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理解。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4ff2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e.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增强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增强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展开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出示胸廓结构示意图)胸廓包括哪些结构?(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和肺)(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呼气,体会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
)(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演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随着膈的上下运动,胸腔体积怎样变化?气体流向是怎样的?)(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气流内流,即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气流外流,即呼气。
)(4)(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
)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2fa7b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09.png)
3.撰写一篇科普文章,以“关爱呼吸健康,从了解肺内气体交换开始”为主题,向同学们普及肺内气体交换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保护呼吸系统。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编三道选择题和三道简答题,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通过学习肺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呼吸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但可能对肺内气体交换的具体过程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和合作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肺内气体交换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7.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法,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现象。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运动、登山等活动中呼吸的变化,如为什么会感到喘不过气、呼吸急促等。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呼吸与身体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对肺内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感悟等。随后,我会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在讨论、练习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人教版生物七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word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779bd7e21af45b207a850.png)
人教版生物七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word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会描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会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看模型与演示实验,提高观看、判定、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白得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外界气体如何进入到肺,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一样吗?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任务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体验:大伙儿体验一把,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有什么感受?再深深的呼气,你又有什么感受?2、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能够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
(1)阅读教材P47-48实验“测量胸围差”完成下题。
测量胸围差之前,受测者要脱去外衣,取_____________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_____ 。
用软尺围绕受测者的胸廓,软尺在背侧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在胸前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
先让受测者尽力深吸气,记录下_____________,再尽力深呼气,记录下_____________,运算两次长度的差数,测___次,求出______。
(2)学生3-4人一组测量胸围差。
3、阅读教材P48-49正文完成下题。
(1)胸围差与胸廓容积等同么?除胸廓的前后,左右径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阻碍胸廓的容积?.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胸廓容积的变化还和_____________有关。
(2)观看图Ⅳ-26“膈肌的运动”吸气时,膈肌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呼气时,膈肌______,膈顶部_______,胸廓的上下径________。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表格式)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2b9556119ec3d5bbfc0a746d.png)
3.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2.出示肺的图片,结合教材,讨论以下问题:(1)请简述肺的位置和特点。
教师总结: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的场所。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2)感知胸廓的变化主要与哪些结构有关?教师出图示总结:3.亲身体验: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深呼气呢?实验: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证明胸廓容积的变化思考:(1)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2)胸廓的变化主要与哪些结构有关?教师提示: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主要是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有规律的扩大和缩小,进而使肺内气压下降和增加,结果使外界气体进入肺和肺内气体排出。
目标导学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出示吸气与呼气时的气体成分示意图,请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1)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教师出示图片提示:(2)请描述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总结:(3)请描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总结:(4)吸入肺的氧气穿过几层细胞进入血液?(5)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哪些结构才能进入肺泡?(6)在气体交换的同时,伴随着血液颜色会发生哪些变化?(7)氧气最终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被利用了?教师出示图示总结:(8)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教师提示:四个环节。
2.出示呼吸全过程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由上述分析呼吸的意义。
(2)技能训练:肺活量的测量和计算教师总结:肺活量:人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计算公式:圆气球的体积=1/6×C3/3.142。
周长以厘米为单位,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毫升)也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8484f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0.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该节在本章中是重点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体只靠营养是不能生活的,人的生活还需要呼吸,因此在人体营养的基础上设置了本章。
呼吸系统是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之一,人体通过呼吸作用,为人体的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的重要过程。
教材中设计了实验、图片、模拟演示的教具等来帮助学生探索这一生理过程。
编写意图:因为学生处于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身的一些生理现象充满好奇,本文通过呼吸这一生理活动的学习,进一步揭示人体的秘密。
依据大纲、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确定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定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并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测量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三)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物理学中的气体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二、教学方法1、教法及依据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集中注意力时间短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创新意识。
依据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运用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抽象的过程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2、学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观察、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推理完成对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色、图、像”等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动态变化的特点,将“胸廓变化、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制成一个动态过程,可使抽象的过程转化的更加直观、形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297c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c.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2.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4.意识到保护呼吸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
教学准备:1.网络连接和电子设备。
2.示意图、图表和实验示意器材。
3.实验材料:烧杯、水、吸管。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5分钟)1.呈现一张呼吸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3.引入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提问:你们知道气体交换是如何发生在肺内的吗?第二步:讲解(4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视频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重点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
2.介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并讲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
3.着重解释肺泡中氧气向血液中的交换过程,以及二氧化碳从血液向肺泡的交换过程。
第三步:实验演示(30分钟)1.制作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使用烧杯装满水,用吸管连接到烧杯上,并将吸管的另一端放入水中。
2.吹气进入烧杯中,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吸入吸管,代表肺泡中的氧气被血液吸收。
3.停止吹气后,观察烧杯中气泡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水被推出吸管,代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肺泡中。
第四步:概括总结(20分钟)1.教师总结气体交换在肺内的过程,并强调气体交换对身体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你们认为如何保护呼吸系统?3.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并介绍一些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巩固练习(30分钟)1.学生完成一份课后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于气体交换在肺内过程的理解程度。
2.教师给予反馈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肺功能障碍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第3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4单元第3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f82bb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d.png)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集体主义精神。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改善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认识。
3.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强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及应用。
5.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高山滑雪运动员在高海拔地区呼吸困难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气体交换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创设模拟高原环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气体交换的挑战。
3.通过展示患者由于呼吸道疾病导致呼吸困难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体交换障碍的同情与关注。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72a10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3.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458350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3.png)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2. 掌握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肺的通气过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 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的过程。
2. 利用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肺的通气和气体交换。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内的气体交换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肺的通气过程,讲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并通过图示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机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交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肺的通气过程图,标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2. 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并解释其机制。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体交换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肺的通气和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气体交换机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绘制肺的通气过程图和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的质量,以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考虑使用更多的实例或动画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呼吸科医生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肺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在实际医疗中的应用。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6bef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4.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教案名称:肺内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了解气体交换在肺部的发生过程;3.探究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4.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气体交换在肺部的发生过程。
教学难点:1.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教学准备:1.PPT;2.实验器材:导管、氧气、二氧化碳、瓶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通过呼吸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肺的作用,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呼吸”。
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了解肺的主要功能。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使用PPT讲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2.包括肺的位置、构造、支气管、肺泡等内容。
Step 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讲解(15分钟)1.使用PPT讲解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2.包括肺部疾病、空气质量、高原气候等。
Step 4:实验演示(3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演示,模拟气体交换的过程。
2.实验步骤:a.准备实验器材:导管、氧气、二氧化碳、瓶子。
b.将氧气灌入一个瓶子中,并用导管连接另一个瓶子。
c.观察氧气逐渐进入第二个瓶子的情况。
d.将二氧化碳灌入第二个瓶子,并观察二氧化碳逐渐排出的情况。
Step 5:讨论与总结(2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1.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注意呼吸道健康。
2.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了解肺部相关的科学知识。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概括本堂课的内容。
2.确认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延伸:1.学生可通过观察人体模型或动画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
2.学生可进一步探究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机制。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学生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3.学生对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的掌握程度;4.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质量。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c32f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9.png)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体能够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肺部,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2.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4.掌握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肺部的结构和功能;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3.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2.肺部气体交换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先从学生们日常经常接触到的气体交换的例子开始引入本课的内容,比如跑步后的长时间呼吸急促,就是因为身体消耗氧气导致二氧化碳的排出不足,从而积累在体内,引起呼吸急促的现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呼吸系统的好奇,对于本课的学习状态也有所准备。
2. 呈现环节(10分钟)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将章节中的内容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3. 操作环节(30分钟)通过讲解,学生对于气体交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更加深入地让孩子们围绕着气体交换的过程进行学习,养成科学思维。
实验材料:1.一只透明玻璃杯;2.水;3.吸管;4.铁丝或铜丝。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倒满水;2.向水中加入一些盐,使水变得有色;3.用一根铁丝或铜丝,将一端插入水中;4.用吸管将另一端呼进水中,然后用力吸气,同学们可以看到水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吸入了氧气;5.然后呼出气后,可以看到水变回原来的颜色,说明散发出了二氧化碳。
4. 反思环节(10分钟)最后,老师可以借助课堂技巧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与讨论,回顾本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所学的知识点,以便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总结实验中的过程与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让学生参与其中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
![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7f34700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6.png)
•••••••••••••••••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气体交换》,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教学安排:教学准备:软尺、模型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61f24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b.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案气体交换是发生在肺内的一个重要生理过程,它是通过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完成的。
下面是一个关于气体交换的教学案例,用于讲解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相关的生理机制。
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2. 了解气体交换发生的部位。
3. 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相关的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引入(10分钟)1. 首先向学生介绍气体交换的概念和意义。
可以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气体交换的重要性,如呼吸过程中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等。
2. 向学生提问,气体交换发生在哪个器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气体交换的部位(10分钟)1. 介绍肺的结构和功能。
可以使用图片或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详细讲解气体交换发生的部位是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交界面。
可以利用示意图来展示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结构和联系。
三、气体交换的过程(20分钟)1. 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运输和转化。
2. 解释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通过示意图或动画展示氧气在吸入时进入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进入肺毛细血管,最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对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也进行类似的讲解。
3. 强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四、生理机制(20分钟)1. 介绍气体交换的生理机制,包括肺泡表面积大、肺泡壁薄、肺毛细血管密集等特点,有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迅速交换。
2. 讲解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扩散过程,即氧气和二氧化碳从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
3. 解释气体交换的调节机制,如在身体运动时呼吸加快以增加气体交换的速率。
五、总结和归纳(10分钟)1. 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生理机制进行总结和概括。
2. 强调气体交换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以加深对气体交换的理解。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气体交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等,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泉州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泉州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7ba642d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a.png)
泉州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体交换过程。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结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回顾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讲解与提问: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并提问学生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6.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 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氧分压高,CO2分压低2. 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氧分压低,CO2分压高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距离2. 气体分子的溶解度3. 气体的分压差4. 呼吸膜的面积与厚度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记录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影响气体交换因素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气体交换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https://img.taocdn.com/s3/m/b926ec5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d.png)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描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o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o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理解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o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o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o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合作教具•多媒体课件,包括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呼吸模型•肺活量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一、课程引入•教师活动:o通过提问引入课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一样吗?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o引导学生思考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学生活动:o学生思考并回答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o学生讨论呼吸的重要性和气体交换的可能性。
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体验呼吸运动,描述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o介绍胸廓结构示意图,解释呼吸肌的作用。
•学生活动:o学生体验呼吸运动,记录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o学生讨论胸廓结构及其在呼吸中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教师活动:o指导学生进行胸围差测量实验,观察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学生活动:o学生进行胸围差测量实验,记录数据。
o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呼吸运动的原理。
四、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师活动:o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o展示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图形,解释气体扩散作用。
•学生活动:o学生阅读资料,分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o学生讨论气体扩散作用,理解其在气体交换中的重要性。
五、气体扩散原理•教师活动:o通过演示实验,解释气体扩散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的)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学生:(猜测并假设)(1)当肺变大时外界空气就进去了;当肺变小时,肺内气体就排出。
(2)当气体到达肺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发表看法,设置悬念)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测和设想,这种精神很好,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动画片)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让学生自己体会感觉)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会感觉到肋骨如何运动?胸廓如何变化?学生:(让学生看肺的动画: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同时仔细体会感觉,研究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当深深地呼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
教师:刚才同学们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学生:(动脑筋,提出实验办法及方案,对自己的感觉充满自信)用软尺测量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长度。
如果吸气时长度变大,呼气时长度变小,就说明我们的感觉是对的。
教师:好,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
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测量胸围来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
现在请同学们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提醒学生要注意实验要领)1.测量时身体取自然站立姿势,双手自然下垂,不挺胸,不憋气,呼吸要均匀。
2.软尺的位置要合适。
3.软尺不要有折转。
4.作好记录数据:尽力深吸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尽力深呼气终了时的胸围长度;5.测三次记录好数据并设计表格,算出平均值。
学生:〔实验活动:根据实验要求每3~4人一组(男女分开)。
测三次后将胸围差数据记录在各小组设计的表格中,并算出平均值,各小组分别向老师汇报〕教师:(组织学生对胸围差数值进行分析,提出如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原因是什么?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1.我们的胸围差(不)明显。
同学间的胸围有差异,这与年龄、性别以及是否经常锻炼有关。
2.胸围差并不能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
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隔肌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很好。
同学们刚才通过准确测量,认真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和推测。
教师:(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收缩和舒张,膈肌收缩和舒张。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讨论: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时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边观察边讨论,互相补充后做答)当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是不是和同学们所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还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学生:(1)是由于吸气后使胸廓扩大。
(2)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
教师:请会游泳的同学说说,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吃力),胸廓受到水的挤压,胸廓扩张受到影响。
教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
为什么?学生:胸廓的扩张受到影响,吸气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呼吸,体质下降。
教师:通过以上两例,你能说出胸廓扩张和呼吸的关系吗?学生:胸廓扩张,胸腔容积变大,吸气;胸廓受压, 胸腔容积缩小,呼气。
教师: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模拟膈肌的运动)你们从模型中看出两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学生:两气球代表两叶肺,橡皮膜代表膈肌;当橡皮膜收缩时,气球胀大;当橡皮膜舒张时,气球回缩。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一个容器中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气体的总量没有改变,当容器的容积增大时,气体压力就小;容积缩小时,气体压力就大。
胸廓也是这样,当气体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吸入;当气体压力高于外界压力时,空气就被压出。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缩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排出。
[巩固知识]教师:现在我们共同回忆一下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及过程。
学生:回答(略)●板书设计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活动与探究课题:测量与计算肺的容积。
材料:圆气球、软尺。
制定计划:得出结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吸入气体的过程及原理,那么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讲授新课]气体扩散的原理:教师: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炒菜的香味,为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外面能闻到炒菜的香味,是菜的香味从厨房里飘到外面的缘故,说明了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教师:很好。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氧气和二氧化碳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在肺泡和血液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通过气体扩散的原理来进行交换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第50页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分析”,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分组思考、讨论、互相补充后作答)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比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
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
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
为什么会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可能是肺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适合气体的扩散作用吧。
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肺的结构特点吧。
(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教师: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肺部的气体变化是否是因为气体的扩散作用。
学生:(认真观看“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图,经过讨论补充,得出结论)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肺泡内的氧便透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教师: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播放多媒体,演示血液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和各组织器官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相互扩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后作答)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氧最后是在组织器官中的毛细血管被利用的。
[课堂小结]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展示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所有内容。
学生:互评和检查这两节课的学习情况,是否已经达到了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以评价和鼓励。
指导学生讨论课后练习,给予点拨、帮助、引导。
[巩固练习]1.测定胸围差时,被测者要自然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均匀呼吸,还要做到( )A.不挺胸、不屏气B.挺胸、不屏气C.挺胸、屏气D.不挺胸、屏气答案:A2.氧气进入人体最终要到达( )A.肺B.血液C.细胞D.心脏答案:C3.做人工呼吸进行口对口吹气时,每分钟吹气的次数应是( )A.12~14次B.16~18次C.60~70次D.100次以上答案:B4.在学校体检中,强强同学的肺活量三次测试结果分别为:3100毫升、3800毫升、3600毫升。
请问强强的肺活量应是( )A.3100毫升B.3500毫升C.3600毫升D.3800毫升答案:D5.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为( )A.1层B.2层C.3层D.4层答案:B6.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水蒸气答案:B7.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煤气中毒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答案:A C8.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