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水体净化设施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将自然地表的水循环特征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设施,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从而减少城市洪水、改善水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水资源。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措施及其效果。

1.雨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将雨水作为可再生的资源,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既能减少城市供水压力,又能节约水资源。

城市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绿化、城市工业用水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

2.绿色屋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提倡使用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通过种植植物来覆盖建筑物的屋顶,能够起到保温隔热、降低气温、净化空气、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作用。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雨水径流量,提高雨水的保持和净化能力,从而减少城市的洪水风险。

3.生态河道修复: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恢复和修复生态河道,使其保持自然的河道形态和水流特征,增加河道的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可以在河道两岸进行湿地恢复和绿化建设,增加湿地的水体供给能力,并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雨水滞留、调节气候、供养生态系统等。

4.雨水花园:在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建立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通过策划和设计城市园林景观,利用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能力,将雨水自然地纳入园林景观中。

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洪水风险,并提供公共休闲和娱乐空间。

5.雨水渗透工程: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采用雨水渗透工程,将雨水引导到地下进行渗透,增加地下水的储存容量,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减少地表径流。

雨水渗透工程可以通过建设雨水沉渗井、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方式实现,降低城市洪水风险,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6.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可以建立暴雨过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预测气象数据,及时预警城市暴雨,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暴雨过程预警系统可以为城市人员提供及时的灾害信息,帮助他们采取必要的避险和保护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是否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重要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城市内涝、改善水质和水量调控能力,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应包括城市绿地率和覆盖率。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绿地面积与城市总面积的比值,而城市绿地覆盖率是指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与城市总面积的比值。

这两项指标直接反映了城市的绿化程度和绿地覆盖情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还应包括城市雨水利用率和雨水渗透率。

城市雨水利用率是指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等方面,而雨水渗透率则是指城市地表雨水的渗透能力。

这两项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和排水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指标。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还应考虑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和水质改善情况。

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包括城市水系的净化设施和植被的保护情况,而水质改善情况则是指城市水体的水质达标情况和水质改善趋势。

这两项指标可以客观评价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情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指标。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还应包括城市抗灾能力和生态保护情况。

城市抗灾能力包括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而生态保护情况则是指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两项指标可以全面评估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状况,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社会指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应包括城市绿地率和覆盖率、城市雨水利用率和雨水渗透率、城市水体的净化能力和水质改善情况,以及城市抗灾能力和生态保护情况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评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向海绵城市转型发展。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研究海绵城市概念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构建一个具有自主排水、自主净水、自主调水功能的城市。

在这种城市规划理念下,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城市的水系统普遍存在排水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海绵城市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城市的水循环系统,实现了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依赖。

通过河道的修复和河岸带的绿化,提高了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功能,促进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强化水体的净化功能。

城市水体普遍存在着水质污染的问题,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湿地、绿化带等水景空间,利用湿地自身的生物滤池功能来实现水体的净化和净化。

通过绿色植被的引入和营造自然景观,促进水体的氧化和生态平衡,实现水体生态修复。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关注水体的调蓄功能。

城市在面临暴雨等极端天气时,往往出现积水问题,导致城市内涝和交通拥堵。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蓄水池、调蓄湖等水利设施,实现雨水的调蓄和排放,减少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通过湖泊和河道的修复和管理,提高了城市水系统的调节能力,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治理需要注重水生态的保护与恢复。

城市化进程中,往往会破坏和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物种的减少。

海绵城市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湖泊、河道等水生态环境,保护了稀有和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增强了城市水系统的自然韧性。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水系统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共同努力,将城市水环境修复为一个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海绵城市六要素和实现的24种方法

海绵城市六要素和实现的24种方法

海绵城市六要素:渗、蓄、滞、净、用、排1海绵城市--渗海绵城市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λ。

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1透水景观铺装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铺装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居住区道·、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3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ò,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ò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和管理,实现城市面源污染减排和雨洪水自我调蓄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它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洪水灾害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面是关于海绵城市规范要点的详细介绍。

1.雨水资源合理利用:海绵城市重视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资源。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地下水补给等,减少城市供水压力。

同时,雨水还可以被用于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2.道路绿化和渗水设施:在道路建设中,要将绿化设施纳入规划,提高绿化率。

设置渗水设施,如透水铺装、渠化和绿化带,减少雨水径流,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

此外,绿化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3.湿地保护和建设:海绵城市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雨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应设置湿地保护区和湿地恢复项目。

4.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防洪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雨水地下水库等,以减少城市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需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排水效率,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5.水质净化措施:海绵城市要加强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治理。

通过建设雨水湖泊、湿地和调蓄设施等,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传输,实现城市雨水的净化和蓄存。

此外,还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

6.生态景观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生态景观的规划和建设。

通过建设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植被面积。

这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7.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海绵城市的规范要点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居民应当积极参与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并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介绍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介绍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介绍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质量。

其中,“渗滞蓄净用排”则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通过改变城市的排水方式,实现城市内雨水的“自然”处理。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雨水通常会尽可能快地排入下水道或者河流,这样做虽然可以迅速排除城市积水,但同时也会给水体带来污染和破坏。

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则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雨水排放带来的影响,并将雨水利用于城市生活和环境恢复。

首先,“渗”指的是促进雨水渗透入地下水,补充地下水资源。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措施,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入地下层,并补充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的水资源需求,还能有效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其次,“滞”指的是延缓雨水的流动速度,减轻城市的洪水风险。

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溪流、蓄水池等设施,使雨水在城市中得到滞留,逐渐渗透进地下水或者慢慢释放出去。

这样可以有效地延缓雨水的流动速度,减少河道和下水道的积水量,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水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最后,“净”指的是通过自然的方式净化雨水,提高城市的水质。

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人工湿地等设施,使雨水在其中通过多种自然过程进行净化。

比如,植物可以吸收和分解一些有机物质和重金属,湿地能够过滤和吸附废水中的颗粒物和微生物。

通过这些方式,海绵城市可以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提高城市的水质。

总的来说,“渗滞蓄净用排”功能是海绵城市在雨水管理中的核心理念,通过改变传统城市排水方式,将雨水的处理逐步转变为自然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城市的洪水风险和水污染问题,保护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它通过模仿自然水循环过程,提出以“透水、滞留、净化和利用”为基本原则,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将降雨水资源充分利用,并减少城市内部和外部径流的总量。

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强调将降雨水资源充分利用,而不是简单地排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水收集起来,并用于绿地灌溉、生态湿地补水或景观水体的补给,从而减轻了城市用水压力。

2. 防洪排涝:海绵城市强调透水性,通过设置透水铺装、透水砖、绿地等措施,减少城市内部的径流,并利用滞留、渗透等方法将雨水回归地下水系统,提高地下水位。

可以通过设置绿色屋顶、蓄滞洪池等措施,缓解城市排涝问题,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3. 水体净化:海绵城市倡导将污水和雨水分开处理,通过构建生态湿地、自然池塘等设施,对污水进行初级和中级处理,使其能够得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可以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生物除污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

4. 水景设计: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以融入水景设计,营造更具生态和艺术感的城市环境。

通过设置人工湖泊、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增加氧气等。

5. 城市绿地设计:海绵城市理念强调绿地的重要性,可以将绿地设计与市政给排水设计相结合,通过设置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绿地设施,使其既能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又能够吸收降雨水,增加地表透水性,降低径流量,提高绿地的生态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不仅需要考虑设计效果,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

这就需要政府、规划设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才共同努力,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市政给排水设计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

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如何实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雨水径流污染、内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海绵建设”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种建设理念强调的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城市海绵建设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硬化地面导致雨水无法及时下渗,一旦遭遇强降雨,就容易形成积水和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可以让雨水迅速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从而降低内涝的风险。

其次,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海绵城市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轻了对市政供水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者,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

那么,城市海绵建设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生态空间布局。

比如,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保护好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和生态绿地。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建筑小区等各类规划中,确保整个城市系统具备“海绵”功能。

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核心。

这包括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浅凹绿地,能够收集和净化雨水;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地面,可让雨水自然流入并下渗;植草沟可以传输雨水,同时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绿色屋顶则能在降雨时吸收一部分雨水,减少屋顶径流。

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和修复也必不可少。

保持和恢复城市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增强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海绵城市五个海绵设施策略类型知识

海绵城市五个海绵设施策略类型知识

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中缺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当暴雨来临时,公园绿地不能对周边建筑及道路雨水进行有效消纳处理,增加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同时浪费了城市公园绿地大海绵城市功能属性。

公园绿地中的植物每天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浇灌,雨水资源的外排浪费对公园的可持续产生巨大的影响。

海绵设施结构类型
1、城市公园道路的解决策略
公园道路与植草沟的景观营造
植草沟链接作用:收集道路及周边区域雨水径流,通过植草沟下渗净化,过量的雨水传输到雨水花园、滞留池等大、中型下凹绿地内调节下渗。

2、雨水花园的解决策略
雨水花园植物要具备耐旱、耐贫瘠、耐涝的属性,并以多种植物种类搭配组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3、大型下凹绿地的解决策略
4、地下蓄水设施的解决策略
地下雨水收集模块存储雨水回用浇灌、地下雨水收集模块用防水土工布包裹,安装简单方便。

5、斑块绿地的解决策略
城市斑块绿地多分布在建筑周边,道路周边等不规则地块。

把板块绿地设计成下凹绿地形式,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多区域,平均分布在城市内部,达到雨洪控制的最佳效果。

绿地自身具备海绵属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重雨水收集和净化。

抬升的绿地景观导致公园道路和广场下凹,雨洪时期径流冲刷的污染物堆积路面,对公园的运作和维护造成巨大影响。

公园水体应在设计中考虑水体净化系统,结合亲水平台,使公园束腿成为宜人的观赏及亲水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城市在应对水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之一是“自然积存”。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为雨水的积存创造条件。

比如,在城市中保留和建设一些低洼地、湿地、池塘等自然水体,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汇聚和储存。

而不是一味地填平这些区域,进行大规模的硬化建设。

通过自然积存,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的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

“自然渗透”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

城市的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形成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

这样,雨水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自然净化”理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同样不可或缺。

雨水在流经城市地表的过程中,往往会携带大量的污染物,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净化设施,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使雨水变得更加清澈干净,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还强调“统筹规划”。

这要求将城市的水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仅仅关注排水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水生态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建筑设计、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等,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融入了海绵性特征的城市。

它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和灾害抗性。

海绵城市的设计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雨水收集与利用: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来满足城市的水资源需求。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和雨水收集罐等,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植物灌溉、景观水体补充和城市绿化等用途,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雨水渗透与调蓄: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的透水性,促进雨水的渗透和调蓄。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和透水沥青等,来替代传统的不透水材料。

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和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将雨水暂时存储和调蓄起来,减少了雨水的径流量,提高了城市的蓄水能力。

3. 绿色景观与生态系统保护: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和保护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城市绿地、景观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

4. 水体净化与治理:海绵城市通过水体净化和治理,提高城市水体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湿地植物过滤、生物吸附和人工湿地等技术手段,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净化。

还可以设置河道修复和湖泊底泥清理等设施,改善城市水体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5. 抗洪与防灾减灾:海绵城市通过抗洪和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的灾害抗性和适应能力。

在市政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洪涝预警系统和市政排水管网等,用于减轻城市的洪涝影响和灾害风险。

还可以采用提升建筑物的地面高度和修建抗震设施等手段,提高城市防洪和防灾的能力。

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雨水收集与利用、雨水渗透与调蓄、绿色景观与生态系统保护、水体净化与治理以及抗洪与防灾减灾等。

海绵城市与城市水土保持

海绵城市与城市水土保持

海绵城市与城市水土保持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不断涌现出来。

受到城市变迁及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导致很多面临着“逢雨必涝、雨后必旱”的局面,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水生态资源。

面对这一现状“海绵城市”的畅想被提出来。

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及其作用的介绍,简要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紧密联系,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的疑难点,阐述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控制利用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利用树坑,人行道,花坛,绿化带等市政设施,用渗水材料使城市能在环境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将雨水吸收,存储并加以净化,在需要用水时在将其放出使用,这个过程利用建造“低影响开发系统”得以实现。

建设海绵城市有三个主要的作用:①能起到对水资源的保护,打破传统的城市雨水处理方式,不再是以排走雨水为主,要尽可能将雨水吸收,让其为城市所用。

②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水污染的作用,利用多种生态化的先进技术,如渗透、滞留、储存、净化等,能减少在暴雨洪水出现的初期对原有水体的污染。

③能将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降低,建设海绵城市利用的是减少径流系数的方法,就地吸收较大的降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害。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之间的关系城市水土保持指的是在开发新项目的过程中对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及治理,同时也是绿化环境的有效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1重视排水与抗涝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极不均匀,尽管部分城市在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雨水处理能力还存在着较大缺陷。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与国家规定的雨水洪涝灾害管理标准相符,其最终目标并不是建设排水防涝工程,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相对紧迫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建设一个污染控制良好、洪涝防范合理、生态系统与水循环系统都较好的城市。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措施,减少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实现城市与水资源的和谐共存,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问题。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一些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提供降雨的滞留和净化功能,减少雨水径流的速度和量。

垂直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吸收雨水,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

2.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收集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雨水可以用于景观灌溉、厕所冲洗、地下水补给等用途,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3.生物滞留沟:生物滞留沟是一种由植被、沉积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的雨水处理设施。

生物滞留沟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降低洪水风险,提高水质。

通过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

4.湿地恢复和保护: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减缓洪水风险,提高水质。

海绵城市的措施之一是恢复和保护湿地。

通过恢复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滞留空间,增强城市的洪涝抵抗能力。

5.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是一种由植被和水体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们可以收集和处理雨水,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减少洪涝风险,提高水质。

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泊还可以提供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增加绿地覆盖率等。

6.地下蓄水系统:地下蓄水系统是一种将雨水储存在地下的设施。

通过地下蓄水系统,可以减缓雨水的径流速度,提高水质。

储存在地下的雨水可以在干旱季节或人工补给水资源短缺时使用。

7.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放管网、雨水收集设施、河道疏浚等。

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的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水体净化设施精选全文

海绵城市-水体净化设施精选全文

雨污水净化一4.3雨污水净化城市雨水生态净化技术该技术将传统技术和生态净化技术相结合,采用渗滤系统处理面源污染,采用生物滤池与过滤滤池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点源污染,采用由截水沟、沉沙井、沉淀池组成的多级过滤系统处理分散式污染的地表雨水径流,形成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点源污染生物净化技术、分散式地表雨水径流回收利用技术和集成净化技术,实现污染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

适用于点源、面源及分散式污染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回用。

一4.3雨污水净化人工湿地垂直流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主要包括垂直流生态滤床、沉淀池(塘)、粗滤床等预处理设施,根据需要设有深度处理塘、污泥生态干化滤床。

采用PLC控制技术,达到均匀配水、充分富氧;生态滤料无需清洗、更换;可以采用水位控制和时间控制两种方式。

对COD、TN、TP、氨氮去除率可达85%以上。

可用于建筑、道路、停车场、公园等汇水面的雨水处理或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深度处理。

二4.1雨污水净化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罐该产品是基于A²/O工艺原理,采用玻璃钢制成的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

罐体中装填改性填料,通过生物方法实现对生活污水的达标处理,具有集成化、耐冲击、占地少等特点。

适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

内源治理一5.1内源治理基于超磁分离的复合水体净化技术该技术基于磁性物种与物化技术的耦合,与水体颗粒物相互作用,通过超磁分离进行固液分离净化水体。

对分离后的水体进一步进行高效生化处理,达到深度净化,实现污水的达标排放。

该技术具有出水水质优,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耐有机负荷高,投资少等特点,磁种与泥渣分离后可循环使用。

可用于市政污水、雨污合流污水及黑臭河湖水的治理、净化与修复。

二5.1内源治理基于磁混凝沉淀术的河道黑臭水体合治理工艺该工艺以磁混凝沉淀技术为核心,整合纳米气泡、高效微生物和湿地原位修复等技术,实现黑臭水体的治理,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适用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净化与修复。

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及技术措施1.引言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备受关注的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城市内部水循环和水污染控制等目标。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和综合治理思路,以实现水体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黑臭水体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水体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常常出现黑臭水体的情况。

这种黑臭水体不仅破坏了城市的环境美观,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治理黑臭水体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治理思路治理黑臭水体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自净能力、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技术手段等因素。

应该优先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污水直排,尽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避免雨污混接导致水质恶化。

需要建立并完善城市水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体的变化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构建和修复城市湿地、河道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强化生态功能,净化水体环境。

利用生物修复、人工湿地、微生物技术等方法,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提升水体质量。

4.技术措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为了治理黑臭水体,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可以通过生物滤池、湿地植被和人工湿地等方式,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质。

可以使用微生物技术,应用生物膜反应器、生物滤池等装置,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废水,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还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超滤、臭氧氧化等技术,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提高水质。

5.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治理黑臭水体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在治理黑臭水体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水体的自净和循环利用。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二)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二)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大量的地表水和雨水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是直接排入排水系统或者河流中,导致城市的洪涝灾害频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工作原理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城市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方式,使城市具备更好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雨水收集利用: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景观水体补给等用途,减少了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

2.雨水渗透: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3.河道修复:通过修复河道,增加河道的容量和水质,减少洪水的发生。

4.水体净化:通过建设湿地、人工河道等设施,对城市的污水进行处理,提高水体的水质。

5.智能管理:通过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实施计划步骤1.制定规划方案: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方案,明确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2.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各个区域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等用途。

3.建设透水铺装和绿地:在城市的道路和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增加绿地的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4.修复河道和建设湿地:对城市的河道进行修复,增加河道的容量和水质,减少洪水的发生;同时建设湿地,提高水体的水质。

5.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在城市各个区域建设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城市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精细化管理。

四、适用范围海绵城市的方案适用于各个城市,特别是那些面临水资源问题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五、创新要点海绵城市的方案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要点:1.综合治理:海绵城市的方案将雨水收集利用、雨水渗透、河道修复、水体净化等多种措施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共卫生

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共卫生

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共卫生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自然界的海绵体特性,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和自然生态的恢复,增强城市对水资源的吸纳、蓄存、渗透和净化能力。

海绵城市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自然化和生态化,缓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城市内涝: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减少内涝现象。

- 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通过构建生态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增强城市对污水的净化能力,提高水质。

-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生态多样性,通过恢复和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 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海绵城市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共卫生的关联海绵城市与城市公共卫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公共卫生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预防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

海绵城市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公共卫生产生积极影响:- 减少疾病传播:海绵城市通过改善城市水环境,减少蚊虫等病媒生物的滋生,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 提供健康休闲空间:海绵城市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场所,促进身心健康。

- 改善空气质量:海绵城市通过植物的种植和维护,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呼吸系统疾病。

- 促进心理健康:良好的城市环境有助于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挑战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在实践中,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以下挑战:- 资金投入: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资金来源和使用效率是关键问题。

- 技术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术问题,如雨水收集、渗透、净化等,需要不断研发和创新。

海绵城市截污净化技术设施概述

海绵城市截污净化技术设施概述

--●Vol.34,No.122016年12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海绵城市截污净化技术设施概述林英姿1,2,石春艳3(1.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18;2.吉林省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修复工程实验室,长春130118;3.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130118)摘要: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依据低影响开发原则设计多种功能的工程设施,不仅可以减少径流量,也能有效的缓解径流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由暴雨径流的突发性、冲击性和随机性导致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受纳水体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以截污净化功能为主的海绵设施在减少内涝的同时,其水质净化及水源涵养的作用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径流污染;水质净化;水源涵养中图分类号:TU9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6)12-0046-03Overview of Sponge City Sewage Interception Facility TechnologyLin Yingzi 1,2,Shi Chunyan 3(1.Key Laboratory of Songliao Aquatic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angchun130118,China ;boratory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Changchun 130118,China ;3.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Changchun 130118,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a variety of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re designed accordingto the principle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which not only reduces the runoff ,but also effectively mitigates the adverse impact of runoff pollutionon the environment.The urba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used bythe sudden ,shock and randomness of storm runoff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s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The sponge facilities with the function of pollutant removal and purific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ies while reducing the water logging and the role of water purific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Keywords :sponge city ;low impact development ;runoff pollution ;water purification ;water conservation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简称LID )是美国的一种控制暴雨径流和面源污染的新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耐老化等特点,满足各类工程需
要。
以多孔蜂窝状结构的混凝土砌块
为材料,采用挡墙砌块+土工格栅、
利用砌块间互锁作用或增设不锈
钢丝绳缆(或有机材料绳缆)进行
串联等方式加固。挡墙背面应设有 适用于具有生态修
5.2 生态 干垒混凝

碎石滤水层,挡墙结构应设计排水 复或生态景观要求
修复
土挡土墙
减压措施。 多孔混凝土砌块具有 的河道护坡工程。
毯,可为植物生长提供额外的加筋
适用于水土保护与
5.2 生态 柔性水体 立体护坡体系。产品铺设后,将被

景观工程、防洪工程
修复
生态护坡 植物根系缠绕,使土壤得以整体性
和裸露山体的绿化。
的锚固,为植物提供地面保护,减
少水土流失。且在工程使用中可抵
御 3~7m/s 的水流冲刷;并具有
耐极端温度、耐化学腐蚀、抗紫外
有深度处理塘、污泥生态干化滤 停车场、公园等汇水
4.3 雨污 人工湿地

床。采用 PLC 控制技术,达到均 面的雨水处理或污
水净化
垂直流
匀配水、充分富氧;生态滤料无需 水处理厂的出水深
清洗、更换;可以采用水位控制和 度处理。
时间控制两种方式。对 COD、TN、
TP、氨氮去除率可达 85%以上。
该产品是基于 A²/O 工艺原理,采
可用于道路两侧、城 镇街道排水管道或 小区绿地雨水管道 的井室截污处置。
水管道检查井或截留井内。
雨污水净化 内源治理
该技术将传统技术和生态净化技
术相结合,采用渗滤系统处理面源
污染,理点源污染,采用由
城市雨水 截水沟、沉沙井、沉淀池组成的多 适用于点源、面源及
4.3 雨污
【干垒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
该砌块以混凝土或再生骨料混凝土为原材料,具有多孔结构,与土木格栅组合可用于干垒挡 土墙。适用于具有生态修复或生态景观要求的回填式挡土墙。
水体净化设施
导读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临清水而居一直是居民生活的理想情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 快,越来越多的水体正受到污染而变黑变臭,曾经的城市风景如今却成为城市之殇。国家已 陆续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等文件,开展对污染水 体的净化与修复。海绵城市建设也明确提出将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建设内容,这些政策将形 成有效配合,共同打造城市生态水环境。 本期专题为您奉上最全面的水体净化技术介绍,更有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产品目录中水体净 化相关产品目录,不要错过!
玻璃钢一 用玻璃钢制成的一体式污水处理
4.1 雨污 体化污水 设备。罐体中装填改性填料,通过 适用于分散式生活 二
水净化 处理净化 生物方法实现对生活污水的达标 污水处理。

处理,具有集成化、耐冲击、占地
少等特点。
该技术基于磁性物种与物化技术
的耦合,与水体颗粒物相互作用,
通过超磁分离进行固液分离净化
2、雨污水净化 使雨水或污水达到排到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需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可采用工程 化污水处理厂(设施)或生态化人工湿地等方法。其中人工湿地适合处理纯生活污水或雨污 合流污水。应根据污水的水量和排放要求考虑采用何种处理方式。 海绵城市产品目录中涉及的雨污水净化技术和产品包括: 城市雨水生态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 玻璃钢一体化污水处理净化罐 。
该砌块以混凝土或再生骨料混凝
土为原材料,具有多孔结构,与土
干垒挡土
适用于具有生态修
5.2 生态
木格栅组合可用于干垒挡土墙。产

墙用混凝
复或生态景观要求
修复
品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干垒
土砌块
的回填式挡土墙。
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JC/T 2094
的要求。
该砌块以混凝土为原材料,采用专
用成型机制成具有空心或异形结
复技术 防护功能,具有强度高、构造利于 边坡防护。
植物生长,低碱环境和适用范围广
的特点。
该技术采用河水自净原理建造仿
适用于城市河湖水
生态系统对水环境进行修复,包含
体的水质治理。 适
基于“仿生 曝气、过滤与生态三大单元:(1)
用条件:能有效控制
5.2 生态 态系统”的 采用多类型曝气法向被污染的水

外源和内源污染物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 】 人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其主要包括垂直流生态滤床、沉淀池(塘)、粗滤床等预处理设施, 根据需要设有深度处理塘、污泥生态干化滤床。采用 PLC 控制技术,达到均匀配水、充分富 氧;生态滤料无需清洗、更换;可以采用水位控制和时间控制两种方式。对 COD、TN、TP、 氨氮去除率可达 85%以上。
水体净化技术及产品 城市河道的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因此在治理上也应采用不同技术。主要包括外源阻断技术和 截污设施,雨污水净化,内源控制 和生态恢复。根据黑臭水体复杂的成因需要因地制宜地 采用不同技术术。 水体净化技术和产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海绵城市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 名单》整理出如下详细清单。

体、小型湖泊和江河
治理
转移的水 污泥污染物转移到洗脱水中,洗脱
入水口的底泥治理。
体治理技 泥沙原位覆盖湖底,再通过污水净
生态修复

化单元净化洗脱液,对水环境影响
小。
该产品是以聚酰胺(PA6)为原材
料,采用干拉工艺一次性加工制成
的呈倒金字塔状弹性均匀构形、孔
隙率大于 95%的土工合成材料。利
用该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水土保护
【柔性生态护坡技术 】 利用该土工合成材料制成水土保护毯,可为植物生长提供额外的加筋立体护坡体系。产品铺 设后,将被植物根系缠绕,使土壤得以整体性的锚固,为植物提供地面保护,减少水土流失。 具有耐极端温度、耐化学腐蚀、抗紫外线耐老化等特点,满足各类工程需要。
【多孔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
该技术将透水混凝土、凝胶材料和添加剂制成的多孔质基材护砌至堤坝坡面,具备面层植被 缓冲、多孔质骨架防护、植物根系加固三重防护功能,具有强度高、构造利于植物生长,低 碱环境和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基于底泥洗脱污染转移的水体治理技术 】 该技术集清污、覆盖、净化功能于一体,采用行走型底泥洗脱器,将污泥污染物转移到洗脱 水中,洗脱泥沙原位覆盖湖底,再通过污水净化单元净化洗脱液,对水环境影响小。 适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小型湖泊和江河入水口的底泥治理。
4、生态恢复技术
海绵城市产品目录中关于生态恢复技术与产品包括: 柔性生态护坡技术; 多孔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基于“仿生态系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技术; 水体微生物活化技术; 干垒挡土墙用混凝土砌块。
凝沉淀术 整合纳米气泡、高效微生物和湿地
5.1 内源
适用于黑臭水体的

的河道黑 原位修复等技术,实现黑臭水体的
治理
治理、净化与修复。
臭水体合 治理,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
治理工艺 快、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基于底泥 该技术集清污、覆盖、净化功能于
适用于城市景观水
5.1 内源 洗脱污染 一体,采用行走型底泥洗脱器,将

生态净化 级过滤系统处理分散式污染的地 分散式污染的雨水
水净化
技术
表雨水径流,形成面源污染生态净 收集净化和回用。
化技术、点源污染生物净化技术、
分散式地表雨水径流回收利用技
术和集成净化技术,实现污染雨水
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目的。
工湿地垂直流生态滤床主要包括
垂直流生态滤床、沉淀池(塘)、
粗滤床等预处理设施,根据需要设 可用于建筑、道路、
该技术采用以聚氨酯为主要成分
的生物膜改性填料、吸附粉末活性
炭和 PHA 生物活性材料,能吸收
水体微生
5.2 生态
和降解有毒物质,提高生态系统稳 适用于黑臭水体的

物活化技
修复
定性;通过驯化、激活水体本土微 治理、净化与修复。

生物,提高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
功能性,有助于水体生态系统恢复
自净能力,实现水体的原位修复。
基于超磁
可用于市政污水、雨
水体。对分离后的水体进一步进行
5.1 内源 分离的复
污合流污水及黑臭

高效生化处理,达到深度净化,实
治理
合水体净
河湖水的治理、净化
现污水的达标排放。该技术具有出
化技术
与修复。
水水质优,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
耐有机负荷高,投资少等特点,磁
种与泥渣分离后可循环使用。
基于磁混 该工艺以磁混凝沉淀技术为核心,
【基于超磁分离的复合水体净化技术 】 这是用于污水处理领域替代传统混凝沉淀、加砂沉淀、斜板沉淀的悬浮物去除新技术。可用 于市政污水、雨污合流污水及黑臭河湖水的治理、净化与修复。
【基于磁混凝沉淀技术的河道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工艺 】 该工艺以磁混凝沉淀技术为核心,整合纳米气泡、高效微生物和湿地原位修复等技术,实现 黑臭水体的治理,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适用于黑臭 水体的治理、净化与修复。
生态护坡
适用于具有生态修
5.2 生态
构。砌块底面可为平面或斜面,铺

用混凝土
复或生态景观要求
修复
设时砌块顶面保持水平,有利于植
异形砌块
的护坡或挡土墙。
物在砌块空腔内生长。应根据护坡
的坡度选择砌块和铺设方法。
1、外源阻断技术和截污设施 外源阻断包括城市截污纳管和面源控制两种情况。 外源阻断是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雨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从源头削减污染。 在雨污合流管道通常还会设置雨污水截污装置 该装置是一种具有雨污合流管道截流作用或雨水(初次)管道截污作用的水力涡流分离设备, 且具有水头损失小、结构紧凑等特点,对沉积物、油污和悬浮物有较好的截除效果;可设在 雨污合流管道和雨水管道检查井或截留井内。 可用于道路两侧、城镇街道排水管道或小区 绿地雨水管道的井室截污处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