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出华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出华章

[小引]什么是春秋笔法?

相传孔子修订史书《春秋》,注意笔削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解说]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杜预对“春秋笔法”作了如下的解说:“一曰微而显。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缘陵是也。”即不直接说出含意,借助“微言”而显“大义”,落笔于此而义在彼,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意自明。

“二曰志而晦。约言示志,推以知例。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即运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达隐晦的意思。根据用词的不同,举一反三,以了解更多的内容。

“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即运用“委婉”“曲笔”“避讳”,而不直接表意。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即如实照搬事实,不加任何的掩饰,让读者根据客观事实作出准确地判断。

“五曰惩恶而劝善。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即恶人就要受到惩处,以“惩恶扬善”。好人就要名垂青史,以给人激励。

鲁迅先生写文章很喜欢运用春秋笔法。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到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是运用春秋笔法的典范之作。

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为了让人们看清“三"一八惨案”的真相,他极力描绘了刘和珍、杨德群被虐杀的经过: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

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以上描写中的“其一是手枪”,“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事实客观、准确,毋庸质疑,反动派也无法否认、狡辩。根据这些事实,读者也在阅读时对“三"一八惨案”就作出判断: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偷袭性质的大屠杀。一个政府竟然如此灭绝人性,显然离灭亡不会远了。

又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到,“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这些文字就运用了“避讳”和“曲笔”的手法,文中虽未直接揭露这黑暗的社会,但读者可通过“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和引年青时读向子期的《思旧赋》的认识,以及“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等文字,就能其意自明,认清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例文] 冻僵的老人

文/赵春

很多时候,善心都在影响着自己人生与命运的走势,这是怎么回事呢?听完以下这个故事,谜底自然揭晓。

在奇寒无比的帕米尔高原上,经常有人在赶路时由于体能耗尽而被冻僵甚至冻死在路上。这天,一个淳朴善良的外地旅行家独自一人行走在雪域高原上,目光所及之处,漫山遍野白雪皑皑,远远望去根本见不着个人影,旅行家加快步伐,向离他最近的一个村庄走去。

不知走了多久,另一个探险家从后边赶了上来。两个人赶路,比一人独行要强得多,

两个异乡人之间如有默契,只相互点了下头,就并肩赶路,并不多寒暄,为的只是尽可能少消耗体内的热量。

又走了几里路,天上飘起了雪花,天气愈发寒冷刺骨。旅行家感到有些吃不消了,探险家看了他一眼,继续大步流星地赶路,看上去他的体能保持得还不错。

正在这时,一个冻僵的老人出现在二人面前,老人衣衫褴褛,浑身被一层冰雪包裹着,已经分辨不清是死是活。旅行家对探险家说:“咱们架上老人,一块儿走吧。”探险家却反驳道:“你在开玩笑吧,就咱俩还不知能否走得出去,再架上这个老头儿,还不等于白白找死?”

最终,探险家独自一人疾走而去,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旅行家背负着冻僵的老人,在茫茫雪海里蹒跚而行。

老人的体重压得旅行家浑身冒汗,汗水的热量却让老人渐渐苏醒过来,醒过来的老人和旅行家互相借着彼此的体温,不至于被严寒冻僵,最终,他们奇迹般地跋涉到村庄附近。就在旅行家和老人看到村庄轮廓的时

候,他们发现一具尸体,旅行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刚刚还与他并肩而行的探险家。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人们的,并不仅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宿命论。善心之所以能左右人的命运,就是因为它能影响俗众的一言一行,当人们事事处处做得尽善尽美时,他人,甚至上苍都会眷顾芸芸众生,使他们的命运能够尽可能变得好起来。同样,一颗冷漠、邪恶的心,也会使人命运多舛、厄运连绵。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是这个道理。

选自2005年12月2日《河北日报》

[简评]这篇范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春秋笔法。具体表现为:一、运用曲笔表情达意。如,“就在旅行家和老人看到村庄轮廓的时候,他们发现一具尸体,旅行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刚刚还与他并肩而行的探险家。”这里作者虽未直说,但读者可以判定出作者意在“惩恶扬善”,规劝人们要有善心。二、褒贬分明,直录事实。如,“旅行家对探险家说:‘咱们架上老人,一块儿走吧。’探险

家却反驳道:‘你在开玩笑吧,就咱俩还不知能否走得出去,再架上这个老头儿,还不等于白白找死?’”

“最终,探险家独自一人疾走而去,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旅行家背负着冻僵的老人,在茫茫雪海里蹒跚而行。”以上的文字,便是对探险家进行贬斥,对旅行家进行褒扬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