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_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课文回顾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生:课文除第一自然段,其他部分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害后这几件事。

师:上节课我们把课文改成了一个小的话剧。

师:现在进入我们的演出时间: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这里是宋庄小学话剧演出现场,即将为您呈现的是六年级一班所带来的话剧《十六年前的回忆》。

大家欢迎。

二、看演出,谈感受。

师: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出!欣赏了刚才的演出,你有什么感受?生1:(感受到当时的形势很危急!)生2:(李大钊临危不惧,忠于革命!)师:从哪里感受到形势危急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被捕前的部分,画出相关语句。

生1:“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烧掉)生2:“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检查)生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被捕)师: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呀?(对,离开北京)年幼的作者体会不到局势的严重性,但她的母亲却深深担忧着,几次劝李大钊离开北京。

师:读“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的话,思考: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李大钊什么精神?师:分析理解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还原情景法,尝试还原情景并思考:现在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语句。

师:“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这是谁对谁说的?生:父亲对母亲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什么情景会说类似的话?生:临近毕业考试,你不学习而是尽情玩耍,你的父母会说: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在玩!玩!玩!师:所以,你的父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知道你该做什么吗?由这个生活的例子我们可以明白李大钊怎样?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师: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危险,但他更知道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十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学校的校园里开满了鲜花,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想着如何下笔。

我想起了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忙碌身影,想起了他有时候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的专注神情,想起了他慈祥的笑容和耐心的教导。

我开始动笔,将这些记忆一一记录下来。

然而,当我写到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时,我感到很困惑。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书和纸片,他含糊地回答我说小孩子不需要知道这些。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父亲不能告诉我呢?
这篇作文写完后,我并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因为老师觉得我的描写不够生动,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刻。

然而,我并不气馁,因为我深知这篇作文是我用心写出来的,它记录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赏析:
这篇作文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小学生对父亲的回忆和思念。

文中通过描述父亲的忙碌身影、专注神情、慈祥笑容和耐心教导,勾勒出了一个慈爱而勤劳的父亲形象。

同时,小作者也通过写父亲烧书和有字纸片的情节,表现了对父亲行为的困惑和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文情感真挚,虽然文笔稍显稚嫩,但却能够打动人心。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小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感激,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拓展学习 革命先烈李大钊素材 新人教版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拓展学习 革命先烈李大钊素材 新人教版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拓展学习革命先烈李大钊素材新人教版阅读提示:读一读这篇文章,想一想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后都写了哪些文章?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

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

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正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玩耍。

突然,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他看着我说:“孩子,明天早上你可能见不到我了。

”我惊讶地问:“为什么?”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我当时并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觉得有点害怕。

第二天早晨,我一觉醒来,爸爸已经不见了。

后来,我才从妈妈那里知道,爸爸是去参加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十六年前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

爸爸那坚定的眼神,那毅然决然的步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回忆了她父亲在十六年前为了革命事业被捕的事情。

这篇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英勇和无私。

作者通过“爸爸从书房走出来,脸色苍白”、“爸爸低声说:‘我要去干一件大事,也许会被敌人抓住。

’”等描绘,刻画出父亲明知危险却毅然前行的形象,体现了他的坚定和勇敢。

同时,课文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每当我想起爸爸,我就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敬仰。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引导学生们理解并尊重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人。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其深情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教育学生要珍惜和平生活,铭记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那是1927年4月6日的早晨,我正在家中做功课,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开门一看,是父亲的秘书宋先生。

他脸色苍白,神情紧张,低声对我说:“李大钊同志被捕了!”我惊呆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父亲被敌人带走了。

从那天起,我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混乱和恐惧之中。

母亲强忍着泪水,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我和弟弟妹妹们虽然年纪小,但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不安。

几天后,我们被允许去狱中探望父亲。

他看起来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坚定。

他告诉我们,他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是正确的。

然而,敌人的残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927年4月28日,父亲和其他20位革命同志一起被押赴刑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高昂着头,坚定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失去了父亲,但他的精神和信念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用生命捍卫了真理和正义,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榜样。

《十六年前的回忆》赏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作者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受审、牺牲过程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为理想和信仰奋斗不息的精神风貌。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作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从容和勇敢。

父亲的眼神、话语和行动,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仰,也有对敌人的愤怒和控诉。

尤其是对父亲最后时刻的描写,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对理想的坚守,令人震撼。

总的来说,《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具有强烈历史感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也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知识点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散文《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文艺论著《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等。

课文主题归纳: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课内词语:空虚叹息徘徊生字组词:藏:隐藏埋藏暗藏藏书卧虎藏龙挪:挪用挪动挪移挪步东揶西凑徘:徘徊徊:徘徊蒸:蒸融蒸发蒸气蒸笼蒸馒头多音字:燕:yàn燕子yān燕国藏:cáng埋藏zàng宝藏禁:jīn不禁jìn禁止散:sàn散步sǎn散漫形近字:藏(躲藏)臧(臧否)挪(椰动)娜(婀娜)徘(徘徊)排(安排)近义词:匆匆——匆忙确乎——的确空虚——空乏挪移——挪动觉察——发觉徘徊——彷徨反义词:匆匆——缓缓聪明——愚蠢空虚——充实徘徊——果断词语扩展:“千~万~”式:千门万户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变万化千呼万唤千军万马千秋万代千恩万谢千辛万苦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千思万虑ABB式:头涔涔泪潸潸雾蒙蒙喜洋洋泪汪汪湿淋淋笑盈盈明晃晃懒洋洋沉甸甸金灿灿亮晶晶香喷喷空荡荡词语解释:【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词语解析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句子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

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物介绍
李星华(1911.11.12~~1979.11.27) 主要作品: 《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 《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
时代背景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 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 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 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 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 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 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 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
再见
六年级(2) 班
执教:李元水 2012. 3.6
10 十六年前的回 忆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李大钊(1889.10.29~~1927.4.28),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李大钊同 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 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 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 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 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 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总结课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第一部分讲了 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通过分 析人物做的事,和说的话,让我们认识了李大 钊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第一部分文中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根据本次上课的学法,课后继续学 习后面的几个部分。 3、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 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习生字
jí tì bù chǒu mò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人教版

10.十六年前的回忆(相关资料)一、作者李星华简介1911年11月,星华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与母亲赵纫兰生活在一起。

1918年夏,跟母亲到北京,从此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助母亲料理家务,一边上学。

1927年4月,与父母一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抓捕,在狱中关押20多天。

出狱第二天,竟是父亲壮烈牺牲之日。

自此辍学照顾母亲和弟妹。

1931年复学。

1933年4月,为父亲公葬奔走。

5月,母亲病故后,在艰难中挑起生活重担。

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

1940年与弟妹一起赴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二、李大钊简介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

1913年,他东渡日本留学。

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他把北大图书馆变成了传播新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这一年,年青的毛泽东和李大钊结识了。

他们在北大红楼,建立了革命的友谊。

他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编辑《新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0年2月,他同邓中夏一起,在北京大学里秘密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5月,李大钊领导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任中共北方区党委书记,后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书记。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帮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改组国民党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1924年代表中共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

他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团结广大群众,同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

他成了军阀、反动派的眼中钉。

1927年4月6日反动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了李大钊同志。

李大钊同志在狱中受尽了种种残酷的刑罚,他的全部指甲都被凶狠残暴的敌人拔掉了。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 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 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 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 辉典范。 ——墓碑上的碑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大钊
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之一。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爱国运 动 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 者。对中国早期马克 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
要作用。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书籍 肥胖 严峻 酷刑 啃
抽屉 恐怖 魔鬼 舅舅 乱蓬蓬 残暴 匪徒 窝窝头 含糊 尖锐 拘留 瞅 哼
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被捕前) 8-17自然段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 捕时) 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 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 非常悲痛(被害后)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 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 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 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 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 爱。
急中生智 大义凛然 不畏强暴 坚韧不拔
读着这些词语,我心里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
满脸横肉 心狠手辣 惨无人道
气势汹汹 横行霸道 无恶不作
如狼似虎
穷凶极恶
读着这些词语,我心里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
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 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 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 利。 ——李大钊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 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 量占据பைடு நூலகம்。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 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 心。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 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 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 一天。
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 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 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 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前后照应的好处?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 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 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 思念。 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
前首 后尾 照照 应 应
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 微点了一下头。
第22自然段 (神态描写)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 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 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 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 联系上下文展 此刻他为什么能那么 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 父亲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 开讨论:父亲到 安定、沉着,他心里 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 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底爱不爱我们? 会想些什么? 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 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 打下毫不动摇。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 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_人教新课标

10.十六年前的回忆1.走近作者———李星华生平简介:李星华,1911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1931年复学,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作者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1.导入设计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革命烈士的诗歌吗?谁能为大家背诵一首?师:在为崇高理想奋斗不息的壮丽岁月里,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面对白色恐怖、枪林弹雨,视死如归。

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

前几天我们开展了“走近李大钊”的语文实践活动,谁来说说在这次活动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生自由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

(出示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十六年前指哪一年?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如何?事隔十六年,作者为什么对往事还念念不忘呢?课文回忆了父亲生前的哪几件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课文分析】本文是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学情分析】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策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读写写“书籍、含糊、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等词语。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一、默读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说课文根据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本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在被捕之前烧掉了一些文件和书籍,还有工友阎振三被抓;接着写了父亲被捕时候的一些情景,表现出来了父亲的临危不乱和敌人的残暴;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和敌人斗争,体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就是写了父亲遇害以后,家里人背痛的情景。

二、第11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示例:读完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李大钊在法庭上镇定的表现,面对严刑拷打也不动摇,面对家人用了“安定”“沉着”这类的词,感染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也说明了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三、每个人都有各种回忆,一起来说说《十六年前的回忆》写作背景吧!十六年前的回忆其实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16周年写的。

内容中回忆了她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还有就是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四、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面走去,这一动作体现了李大钊怎样的品格?通过“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去”这一句话,结合文中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局势的紧张,“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声”折页可以看出来李大钊的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品格。

五、分析下面李大钊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找出类似体现他品格的句子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通过上面这类的描述外貌和语言的句子我们能够看出来他的沉着和冷静。

所以我们就能够找到类似的句子举例:“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知识点、课后练习题、同步练习题

教材解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课后练习题: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了父亲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父亲的处变不惊;接着写了法庭上父亲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遇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虽然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是他毫不动摇,依旧坚定;面对家人的时候,他用“安定”“沉着”感染着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3.下面的句子分别写了李大钊的动作、外貌和语言,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类似的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4.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一、合作交流。

1、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2、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情况。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4、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读读。

二、品读体验。

(一)感悟被捕前。

被捕前:(出示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板书:坚决地说(“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作者介绍:李星华( 1911一1979)河北乐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她整理出版的《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我会写:稚:幼稚童稚稚气稚嫩避:避免退避避暑避雷针避而不谈峻:严峻峻峭冷峻峻拔陡峻险峻啪:啪嚓劈啪噼啪砰啪啪啦瞪:目瞪口呆瞪眼迷瞪眯瞪僻:僻静僻陋僻野僻远穷乡僻壤瞅:瞅见瞅空瞅准让我瞅瞅靴:马靴皮靴隔靴搔痒战靴脱靴、魔:魔鬼恶魔妖魔病魔魔王刑:苦刑判刑量刑徒刑缓刑刑期哼:哼,走着瞧。

绑:绑带绑架绑腿捆绑松绑啃:啃声啃气啮啃啃啮啃嚼袍:旗袍袍子长袍同袍睡袍紫袍执:执行执笔执着执迷不悟形近字:避(避暑)僻(偏僻)屉(抽屉)届(届时)绞(绞刑)饺(水饺)多音字:糊hú糊涂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chòng冲着近义词:可惜——惋惜耐心——耐烦避免——防止会意——会心反义词:慈祥——凶狠幼稚——成熟含糊——肯定坚决——犹豫暂时——长期沉着——慌乱理解词语:【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

【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

【暂时】属性词。

短时间的。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严峻】严厉;严肃。

【残暴】残忍凶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 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 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 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 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被捕时
读一读“被捕时”的部分,边读边 思考:被捕时李大钊令你印象最深 刻的是什么?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 到的呢?

•学一学
•jí •tì •bù •chǒu •mó •pàng •xíng
•籍 •哼






•(书籍) •(抽屉) •(恐怖) •(瞅见) •(魔术) •(肥胖) •(刑法)
•hēng •jùn •cán •fěi •wō
•kěn •jiù






•(哼哈) •(峻峭) •(残忍) •(土匪) •(窝火) •(啃东西) •(舅舅)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 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 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语言、神态描写
父亲保持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 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
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对比 •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 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 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 他吗?” 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 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法庭上
认真读一读“法庭上”的部分, 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你的 感受。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 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 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外貌、神态描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 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 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 命事业的信心。
前首 后尾 照照 应 应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 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 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 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 印象和感受也深刻。

①父亲早出晚归; •②张作霖要派人检查; ③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 件;④含糊地对待我的提问; ⑤工友阎振三被抓
•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 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 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 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 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 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这首诗歌颂的是谁 呢?)
•李大钊
李大钊,子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 1889年10月29日 。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 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爱国运动的直 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读一读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严峻
魔鬼
肥胖
残暴
匪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拥而入
•『默读课文』 思考: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重点回忆了那几方面?找出 相对应的段落,概括地说一说。
• 作者重点回忆了父亲李大钊被害的事情。
• 重点回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 上” “被害后”这四个方面的一些事情。
•被捕前
用心地读一读“被捕前”的 部分,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画 出来,把你的体会标注在旁边。

重点语句赏析
•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 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 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 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 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 地回答我。

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 的评价——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 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 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 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课文的写作方法
一是 这是一篇回忆式文章。 二是 本文运用了首尾呼应。 三是 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四是 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和事情发展 顺序来写的。
•“缅怀先烈”之 旅
•单元导学:
1、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
图示_01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

3、了解文章写作顺序,并在习作中运用。
•第三组
深深的怀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回忆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 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 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 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被害后
默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文中 的句子、词语或段落,说一说你感 受到了什么,并试着读一读。
•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老 •神态、语言描写 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 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 •从作者的表达角度看: 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 •①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 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 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记忆深刻; ••②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 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从读者的体会角度看: •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 • ①读后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 •②读后得到的印象和感受更加深刻 28 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被捕前
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时
间 18~29自然段:写父亲最后一次和我们
见面的情景。 顺
序 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
非常悲痛。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 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 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 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 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 微点了一下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