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翻译
《林语堂翻译思想》课件
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促进了国际 文化交流,增进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推动了全球翻译事业的发 展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要点三
提倡多元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认为翻译策略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灵活选择,既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 意译。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翻译 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采用多 元化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和可读性。
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展望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翻译理论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借鉴语言学、文学 、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忽视翻译的客观限制因素
总结词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处理翻译的客观限 制因素方面存在不足。
VS
详细描述
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客观限制因素,如 时间、资源、文化背景等。林语堂的翻译 思想在处理这些因素方面相对较为忽视, 这可能导致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难 以应对。合理考虑和处理这些限制因素对 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05
总结与展望
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启示
要点一
重视文化因素
林语堂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认为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 传播。这启示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充 分考虑文化背景,尊重原作的文化内 涵,避免文化误解。
要点二
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和表达。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意识,鼓励 译者发挥个人风格和创造性。
林语堂与翻译
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基本条件: • 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 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 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
有正当的见解。
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 的规范"。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 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 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 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 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
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
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 名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 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迁往 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 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 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 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 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 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 法。
譬如苏州街上有女人骂人,我们尽可不管她 骂的什么,尽可专心欣赏其语调之抑扬顿挫。
•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 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
• 文章之美,不在质而在体。体之问题即艺术之中心问题。
➢ 译文若求达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 后。此所谓句之分析说。
➢ 凡做文章通顺之人,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 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total concept),心知其所欲言,直至下笔成文时,然 后不得不依习练之语法一字一字写出来… …此所谓 总意象之分析,即寻常行文之心理。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作者:罗丹婷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林语堂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与翻译家,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的文坛上,林语堂享有至高的知名度。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文化传递,以其丰富的作品和独特的经历,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本文以林语堂的自译本《啼笑皆非》为例,从文化取向、审美角度和作品再创作角度等方面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观。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啼笑皆非》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 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林语堂翻译
Translation practice
●Lin is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ut also actively engag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Lin translates few foreign literary works, but he translates a great number of Chinese works to English .He translate and edit a wealth of works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such as “The Art of Living”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and so on. ●林语堂不仅仅关注翻译理论的探讨研究 ,而且积 极地投入翻译实践 。林氏很少译介国文学作品 , 可中译英的数量却可观。他编译过包含了丰富的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作品 ,如《生活的艺术》, 《孔子的智慧》 等 。
Example
• 辛弃疾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 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 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 • 林语堂先生译为 : In my younger days, I had tasted only gladness,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But loved to mount the top floor, To write a song pretending sadness. And now I ‘ve tasted Sorrow s flavors, bitter and sour, And can ’t find a word, And can’ t find a word, But merely say, “What a golden autumn hour! ”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林语堂等论翻译
Nor can it be said truly that a pure-blooded Chinese could
ever quite disagree with Chuangtse's ideas. Taoism is not a
school of thought in China, it is a deep, fundamental trait of Chinese thinking, and of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oward society. It has depth, while Confucianism has only a practical sense of proportions; it enriches Chinese poetry and
且所译原文,每每属于西洋艺术作品,如诗文小说之
类,译者不译此等书则已,若译此等书则于达用之外,
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
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 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 凡译艺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
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
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家所讨论过
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Lin Yutang's Introduction
Jesus was followed by St. Paul, Socrates by Plato, Confucius by Mencius, and Laotse by Chuangtse. In all four cases, the first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
林语堂翻译理论
汉译英: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 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 原著
He creates a lot of famous novels in English, including his first successful book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与吾民》), and Moment in Peking ( 《京华烟 云》 ) for which he was once nominated for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Lin is best known for his translation of "Humor". His promotion of humorous literature won him the title of "Master of Humor."
Translation works
英译汉: 1.《国民革命外记》 原著者待查 2.《女子与知识》 罗素夫人原著 3.《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 布兰地司原著 4.《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5.《励志文集》 马尔腾博士原著 6.《新的文评》 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 原著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林 语 堂
Life and Works
《林语堂翻译理论》课件
02
01
03
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 学硕士学位。
192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 系教授。
04
05
193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 创作和翻译工作。
林语堂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的 主观创造性和审美判断。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 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翻译应追求“忠实、通顺、美 ”的标准,其中“美”指的是 译文应具有文学美感,能够传 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意译的实践要求译者首先理解原文的大意,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进行重新组织,尽可能地传达原 文的含义和精神。
意译的优劣
意译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 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
直译与意译的优劣比较
• 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但是,如果 过度直译可能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甚至产生歧义。相比之下,意译的优势在于能够使译文更加流畅、自 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但是,如果过度意译可能会导致译文失去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甚至曲解原文的含义。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将直译与意译 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翻译 的本质、过程和技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深入发 展。
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科学的翻译
方法
林语堂提出的翻译理论为译者提 供了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 文化差异。
提高了翻译质量
遵循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译者在 实践中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 流畅性,提高了翻译的质量。
《林语堂等论翻译》课件
鲁迅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直译,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
详细描述
鲁迅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强调直译的重要性。他主张 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仅在意义上,还要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鲁迅认 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外国文化,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
严复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03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总结词
文化差异是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由于不同语言的 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导致翻译时难以 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详细描述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尊重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直译加注 、意译等,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信息。
《林语堂等论翻译》ppt课件
目录
•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 其他翻译家的翻译理论 •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 翻译理的翻译思想
整体观
林语堂强调翻译的整体性,认为 翻译应该从整体出发,把握原文 的主旨和风格,而不是局限于个
别词句。
文化交流
林语堂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 ,更是文化的交流。他主张在翻译 中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促进不同 文化的相互理解。
1 2 3
跨学科融合
翻译理论将进一步融合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 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 论体系。
语料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利用语料库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翻译实践进行大规 模分析和统计,为翻译理论提供更为实证和科学 的支持。
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翻译理论探索
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文本类型和不同翻译目的的 翻译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个性化的翻译理论和 方法。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From From ancient ancient ancient times times ,many many translators translators translators have have have their their their own own ow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deology ideology ideology and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and and and so so so on. on. on. This This This passage passage passage will will will talk talk talk about about about Linyutang’s Linyutang’s Linyutang’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deology ideology ideology and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Keywords :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1 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际手段和交往途径途径。
翻译家林语堂与他的翻译
感情生活---“烧掉的结婚证书”
•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城内,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 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 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 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 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 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名人介绍
Two foot of East and west 两脚踏东西文化,
as one commentary article in the universe.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
小组成员: 董甜、高梦妍、李娜、瞿丽丽
CONTENTS
林语堂生平简介
感情生活---“烧掉的结婚证书” 林语堂:最爱的女人不一定要娶回家 林语堂的”humor”
散文杂文文集
《浮生若梦》《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吾国 与吾民》《老子的智慧》《第一流》《无所不谈》 《悠游人间》《雅人雅事》《欧风美语》《爱与刺》 《新生的中国》《中国圣人》《孔子的智慧》《我的 话》《文人画像》《剪拂集》《大荒集》《语堂文存》
翻译特色
林语堂可以说是中国翻译美学的倡导者,其 翻译美学观很大程度上是专门为诗歌等文学 作品提出来的。
也是其译诗文的翻译风格
林译《葬花吟》
由于《葬花吟》是小说诗文, 内容与小说情节相扣,遣词 浅显又不失高雅。而林选的 英语语言也体现了原诗的这 种特点,忠实地表现出原诗
简洁脱俗的用词特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 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 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FLY,FLY,ye faded and broken dreams Of fragrance, for the spring is gone! Behold the gossamer entwine the screens, And wandering catkins kiss the stone。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
小议林语堂的翻译观作者:高红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期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他的翻译观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译学的发展。
本文以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为指导,来赏析他的译作《声声慢》,揭示其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加深对其翻译观的理解。
关键词:林语堂;《声声慢》;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265-01一、林语堂的翻译观林语堂学贯中西,深谙东西方文化,语言学、文学造诣极深,一生致力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写作和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林语堂一生中发表过不少翻译理论方面的文章,然而最系统最有分量的当数《论翻译》。
该文章,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绪论,后来又收入写于1933林氏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李晓红,2007,p.82)在《论翻译》中,林语堂首先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
林语堂提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林语堂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条翻译标准。
他提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胡译。
关于翻译的“忠实标准”,林氏认为译者所忠实的是乃零字所组者的话意,并表明译者所能达到的忠实是比较的忠实,而不是绝对的忠实。
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林氏认为译者以句为单位,详细体会其意义,将其翻译成有意义的中国话。
关于“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何苏明,2010,P.104) 林语堂将鲁迅的三美扩大为五美,在他看来,“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音乐之美完全同时译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林语堂的翻译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
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Abstract: Lin Y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Key words: Lin Y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
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
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
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幽默”,尽管这两个字是他翻译成中文的。
林语堂是文章大家,这点无人否认,可其作为翻译大家的身份却少人识得。
林氏一生著述甚多,除去部分散文小品集和语言学方面的论著外,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用英文发表,文名最胜的几部如My Country and My Peop1e,The Importance of Living,Moment in Peking等都是30年代在纽约出版。
众所周知,林氏作品中中国文化情结之浓在其同代人中当属罕见,而用外语介绍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翻译——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
此外,在其大量作品里,还有部分是翻译作品,如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女兵自传》,谢冰莹原著,小说),193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浮生六记》,清•沈复原著,小说),1941年上海西风社初版;Miss Tu(《杜十娘》,据明•冯梦龙原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译,小说),1950年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初版;《卖花女》(英•萧伯纳原著,剧本),1928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新俄学生日记》(俄•窝格耶夫原著,小说,与张友松合译),1929年6月上海春潮书局初版;《新的文评》(美•史宾岗原著,论著),1930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初版;《成功之路》(美•马尔腾原著,论著),1939年10月上海中国杂志公司增订再版;《怎样训练你自己》(美•罗德原著,论著),1940年4月上海东方图书公司出版;《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丹麦•勃朗特司原著,传记),1940年8月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彷徨飘泊者》(英•台维斯原著,小说),1941年3月上海朔风书店初版。
由上观之,在林语堂的漫长人生中翻译实是他壮岁时分的主要工作。
对这样的翻译名家和大家,坊间现有的论著还显得太少太鄙。
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于解读那篇著名的《论翻译》。
这篇论文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论,时间大概是在1932年,距今也已七十余年,可是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到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
首先,从对翻译的认识来看。
林语堂是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的:“翻译是一种的艺术。
翻译的艺术所依赖的: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以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以亮据此评论道:“这个说法看上去平平无奇,其实却是‘深中要害’,而且非常实际,远较那些讨论‘直译’与‘意译’,‘信、达、雅’的空洞理论来得有用而具体。
莎弗莱在他的《翻译与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曾提到一个良好的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的条件有三:(一)对原文的理解力(linguistic knowledge);(二)对本国文字的操纵力(literary capacity);(三)同情心(sympathy),直觉(intuition),勤勉(diligence)和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
在大体上,他所提出的三个条件与林语堂的要求不谋而合。
……”(罗新璋,1984:756)林语堂当年留学德国,受的是系统正规的语言学教育,他如果要说翻译是一门科学应该是比同代甚至后代很多人都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
但他却说翻译是“一种艺术”,就不得不让人有所思索了。
不过,林语堂的语言学背景还是在他的译论中得到了体现。
他说“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夫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这两样关系。
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
”仅此一句话,就足可奠立林语堂在中国译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正是在此基础上,他继承前人译论的精华,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这三条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他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举他翻译的《浮生六记》为例。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写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
小说原有六卷,现只存四卷,所以浮生六记实为四记。
该小说写作颇有“性灵”之风。
俞平伯叹道:“即如此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象;说它是精心结构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一半心做着,一半心写着的;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点斧凿痕。
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他功。
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致,不见制作精致的痕迹。
”《浮生六记》的作者和他的妻子,“两位平常的雅人”,在简朴的生活中,一起追求美丽,虽然穷困潦倒,饱受生活的折磨,但“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反映了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历经人生磨难仍然热爱自然追求真美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对自然山水的直接摹写中,融入的是个人的真情挚爱。
他们对自然的关照非常直接,剔除了诸如宗教观念、社会功利、生活思辩的介引而径入山水,使审美目光和山容水态在顷刻间发生关系,表现出一种纯美的境界。
这种境界恰恰是林语堂一直崇尚并在现实生活中希冀达到的。
他追求闲适、自然,崇尚本真、近情。
他认为,“悠闲产生自一种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气质。
它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有一种人生哲学—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情理的态度。
”(《生活的艺术》)现世就是人生的乐园,“大自然的景色,声音,气味和味道和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有一种完美的,几乎是神秘的协调。
”所以,林语堂在“译者序”里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