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学复习 (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学(Science of Nature Reserve)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1864年美国首次掀起“自然保护运动”,并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至1986年,全世界有136个国家建立了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各种类型的保护区达4190个。
自然保护区学中的几个重要原则:
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MAB)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
保护区的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
再生性
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方法相结合
系统学
调查研究
近代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
–1864年,美国“保护运动”的开展
–1872年,美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
–1895年,英国设立了“国家托拉斯”
–l909年,瑞典设立了8个国家公园
–l914年,瑞士创建了本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1918年,西班牙建立国家公园
–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相继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奠基时期,1956——文革前,(2)挫折时期,1966——1976;(3)振兴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56年,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伴随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迅速发展,许多国际保护组织应运而生
–1948年,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 成立
–1960年,建立了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成立
–196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1969年,国际环境法委员会(ICEL)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
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
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3个阶段
停滞阶段:1956~1978
稳步增长阶段:1979-1996
迅速增长阶段:1997年至今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自然保护区定义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IUCN
保护区主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
和其它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受人为保护的特定的自然区域
(1)特定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稀有性和多样性,包括各种典型的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天然分布区、重要的天然风景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2)人为保护
指政府、团体和个人采取措施,保护某些特定自然区域,使其避免或减少受人类活动的破坏和影响。人为保护的方式主要是划定一块或若干自然区域加以管理。
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或意义
1、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
3、环境和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和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4.1 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4.2 物种基因库4.3 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4.4 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4.5 旅游活动4.6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第三章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
第一节生物圈及生物圈的调节控制
生物圈的含义:
(1)指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
(2)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
(3)是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而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
(4)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一般而言: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
生物圈的形成: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可复制的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个阶段:
.从原始生命到原核细胞的产生
.真核细胞的产生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生物圈形成的三大事件:
.生物物种变质使生物圈突破了异养演替
.O2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一切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物的登陆彻底改变了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结构:
生物圈的范围和规模
生物圈的要素:
生物:生产者、噬养者、分解者
非生物: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物理因素
生物圈要素间的四种结构关系
.生物因子与环境因子间相适应的关系:最根本关系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物圈中生物系统的层次关系:
基因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载体
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机体是相对独立的生物系统
种群是同种个体组合,是种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单元
群落是一个区域众多种群的集合
全球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的空间结构关系
第二节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保护
一、生物群落中关键性结构及特点:
1.化学镶嵌体和协同进化食物网
2.可动连锁种:影响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种
3.核心共生种: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
二、群落结构的组成:
(1).化学镶嵌体和协同进化食物网;
(2).可动连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