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
高等数学教材不好
高等数学教材不好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在的高等数学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高等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来改善这种状况。
1. 高等数学教材的内容冗杂繁琐当前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繁多,而且在讲解知识点时经常使用复杂的数学符号和推导过程。
这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此外,教材中大量的练习题也给学生增加了很多负担,导致他们感到厌倦和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可以简化教材的内容,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并提供清晰明了的例题和解题思路。
此外,适当减少练习题的数量,但是保证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高等数学教材缺乏实际应用高等数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很多时候与实际应用脱节。
教材往往只注重理论和计算,缺少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实例引导。
这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中去。
教材编写者应该增加实际应用的例子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3. 数学语言和符号的应用不当高等数学教材中使用的数学语言和符号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晦涩难懂。
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时也容易出错。
教材编写者应该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符号,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在讲解时要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推导过程。
4. 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实例高等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的学科,但现有的教材往往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实例。
这使得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教材编写者应该增加更多的习题和实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和实践。
同时,还应该提供习题的答案和解析,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漏补缺。
5. 高等数学教材缺乏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都不相同,但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浅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处理的实践
浅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处理的实践作者:严丽萍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12期摘要:自2009年1月份国家正式颁布中职数学新大纲后,当年秋季国家规划教材便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使用。
本次数学教材从编写理念、编写体例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结合教学实践,以概念教学为切入点,从中职部分《数学》教材的变迁及其特点、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材处理的必要性、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相关内容处理的实践三方面谈一些教材处理的实践。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材;教材处理;概念教学一、问题的提出教育部2010年3月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现在我国中职学校共有19个专业门类,专业总数达到了321个,因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并不一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数学成绩尤为明显。
笔者从事多年的中职数学教学,也使用了多种版本的中职数学的教材,笔者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谈谈对中职《数学(基础模块)》国家规划教材处理的几点意见。
二、中职部分《数学》教材的变迁及特点笔者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二十年以来,从最早的使用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起,到2009年起至今都在使用的由李广全、李尚志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数学》教材,笔者经历了四种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每次教材的变迁都是在国家教育政策改变的前提下引发的,他们各自代表着当时的教育理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1.全国职业高级中学数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委规划《数学》职业高级中学教材(1996年12月第一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基础、增加弹性、精简实用、深入浅出、温故知新。
教材共三册,第一、二册除个别标注星号的选学内容外,都是必学内容,有A、B两个层次的要求,A要求为200课时,B要求为256课时,第三册的选学内容为80课时。
随着职业高中生源的变化,教材出现了与学生实际不适应,也出现与职业高中专业多样性的特点不适应的现象。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近年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不少教师和家长对其教学质量提出了质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1. 教材内容过多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较多,导致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都比较短,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匆忙带过,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2. 缺乏趣味性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这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数学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基础薄弱,无法在后续学习中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兴趣。
4. 教学方式单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时间都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课后练习”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解决对策针对教材内容过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精简教材内容,侧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重点,切忌匆忙应付。
为了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或者游戏等形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别设计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引入跨学科知识为了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的知识。
比如结合艺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以跨学科的方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教学浅谈
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教学浅谈(平凉庄小学马林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认为要备好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一、备教材我们在上每一堂课首先是要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设计课堂作业练习等。
这些都要求教师要认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来完成。
在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之前,有必要对新课程的整体把握与理解,对知识间的衔接有所了解。
同时要根据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学生按能力不同分成两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
还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
准确的把握教学重点有利于教师合理分配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教学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教师合理设计作业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备学生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和年龄特征,既要了解普遍的学情,也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教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
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大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否备好数学课的前提条件。
三、备方法在明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学情,教师就要思考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了。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认真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怎样新课导入,重点的强化和难点的突破都需要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教学内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同。
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来说,应多采用直观教学、分类教学或同伴教学等方法。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教授概念和规律时可采用讲授法、实践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概和规律念,从而掌握概念和规律。
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位优秀的教师还应该学会灵活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题目过于简单,缺少综合性训练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解决。
第一,教材设置不合理。
目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繁杂,难度递增不够合理,有时会出现同一章节的难度悬殊较大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的筛选和调整,使之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环节。
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题目过于简单。
目前的数学教学中,题目的难度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挑战性。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在舒适区,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增加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缺乏综合性训练。
目前的数学教学大多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和实践。
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增加综合性的训练题目,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增加题目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增加综合性训练等对策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11、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
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
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
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
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
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________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
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兴化市临城中心校初中部王爱荣摘要: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例题教学教法单一,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
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例题教学教学研究开发改编题后反思提高效率众所周知,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但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而且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石。
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盲目选择一些难题、偏题,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适得其反。
也有不少教师例题教学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
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的编写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凝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
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对于这类例题, 不能简单的模仿、记忆,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应着重让学生体会例题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与本节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 有些例题的背景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将例题进行适当的“开发”,改编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处理后的例题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教材。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材内容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内容单一、缺乏拓展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偏向于计算和应用,忽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数学思维和推理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
教材中的知识点大多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总结、串联知识点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知识联系的意识。
3. 知识点过于繁琐、无实际应用价值。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过于繁琐,不易理解和掌握,并且缺乏实际应用的意义。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1. 过于注重基本功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基本功的训练,重视算法而忽视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与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创新能力。
2. 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和讲述式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具和游戏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1. 重视记忆和应试化评价。
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项目评价、实际操作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
2. 缺乏个性化评价。
评价方式往往没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发展。
浅谈高中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中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它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改进。
本文将从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习题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们来谈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比较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
虽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保持难度的基础上,更好地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加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数学教材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课,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由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利用图像、视频等形式来呈现数学概念和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我们需要思考高中数学教材的习题设计。
当前的高中数学教材的习题设计大多是基于考试和竞赛的需要,难度较大,题型单一,缺乏灵活性。
这样不仅容易形成应试教育的倾向,而且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习题,更加考虑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水平,让习题既有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
也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综合性的习题,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习题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进。
希望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这些问题,积极进行教材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学教育资源。
浅谈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浅谈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应用,不仅反映了自身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数学素养和知识水平。
用好教材既是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要用好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能走进教材,更要能跳出教材。
一、“走进教材”要求教师要能看懂教材,理解意图走进教材是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教师体验、内化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过程。
(一)学好课标是走进教材的前提要很好地理解教材,我们首先要对其制定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作仔细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
因此,教师对课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在教学中时有更替,只有把握住了《数学课程标准》这一总的目标,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
(二)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是走进教材的基础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
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现在的教师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对教材例题、习题的研究较多,而对教材的编排结构思考很少。
很多教师认为教材的编排结构是编者们去思考的问题,做教师的只要教好每一个例题就行了。
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而且这种缺乏对教材整体编排的认识,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了解教材的编排结构,首先要了解教材内容的安排层次。
数学教材的编排结构一般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
如果教师能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就能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认识新内容。
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教材的全局观念,这样才能为研究例题、教好例题打好基础。
(三)研究例题的教学内容是走进教材的关键将各数学知识点以例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数学教材的一大特点。
钻研和理解数学教材,以研究例题的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论文浅谈数学新教材的教与学
浅谈数学新教材的教与学汤原县第一中学杨玉荣浅谈数学新教材的教与学汤原县第一中学杨玉荣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几年来使用新教材的教学,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教师转变角色,课堂主体是学生。
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服务。
而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在教初一数学“方程”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方程的实例,并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
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方程有了深入的理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例题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教师提问学生答要好得多。
又如“轴对称变换”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剪纸,然后展示作品,这样丰富了课堂教学,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力的教训氛围。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习是获取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作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
过去教学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新教材要求从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入手,实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
2、探索归纳总结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理清数学证明的思路脉络,体会数学推理思维的严密性。
3、利用新教材中一题多解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能力。
浅谈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流 ,关 键 在 于教 师 的引 导 。 而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体 ,教 是 为 了学 ,动态 生 成 的 课 堂要 使 教 师 的 引 导有 效 ,必
须 要 顺 应 学 习 进 程 、紧 扣 教 学 目标 顺 势 而 导 ,顺 学 而 导 。 这 样 的 课 堂 才 能 突 出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才 能 彰 显 生 命 的活 力 。 ( ) 顺 学 而 导要 顺 应 学 生 的 思路 一
・哆 笳 ‘ 每
・
●2 0年第 1 ( 0 1 期 教学版)
浅 谈 数 学 教 师 对 教 材 的理 解 与把 握
郑 权
【 摘 要】用好教 材 既 是 教 学的 起 始 点 ,也是 关键 点 。要 用好教 材 ,教 师首 先要 能走 进教 材 ,在 走 进 教 材 、 吃 透 教 材 的 情 况 下 ,还 要 跳 出 教 材 、超 越 教 材 。 但 同 时要 注 意 的 是 教 师 既 要 遵 循 教 材 , 又
紧扣 目标 去 导 。脱 离 教 学 目标 的引 导 将会 失去 教 学 方 向 ,使 教学 低 效 。
( )顺 学而导要 把 握好 “ ” 三 度 引 导 “ ” 的 把 握 是 引 导 是 否得 当 的 重 要 标 志 。 度 “ ” 太 大 学 生 摸 不 着 方 向 , 动 一 动 就 是 “ 发 现 了 什 度 你
、
“ 进 教 材 ” 要 求 教 师 要 能 看 懂 教 材 ,理 解 走
意 图
教材 作 为重要 的 教学 资源 ,凝 聚了无数 编者对教 育
的认 识 、对 数 学 的理 解 ,它 是 根 据 一 定 的 教 育 思 想 、 教 育 理 念 编 写 而 成 的 。 教 师 应 该 要 深 入 地 钻 研 教 材 , 理
浅谈对初中数学课程酌处理
() 1 教师之 间经常讨 论 的话题 中,0 6 %是 关 于知识
与技能方面的 ,0 以上是 关于 解题 技 巧方 面的 , 多 4% 更
的是关 注学生 的智力 发展. 于创 造性 、 感态度 以及 关 情 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话题却仅 占2 %或不到 2 %. 0 0 以上说
标准 , 同样 的方法去做 , 而且每道题 都只能有 一个答案.
一
\教课快愉愉考 快枯 一一频 师堂一快快试 愉 目时量一 主 燥 度 导愉自作愉 一 科主业快 数间
城 市 初 中 乡村 初 中 一 .6 O2 一 .6 02 一 .2 O 2 一 .6 O 1 O 2 .l 一 .6 0 1 — .2 0 1 0 1 无 显 著 性 显 著 性 .9 无
1 1 2+ 2+… … ” 用 减 法 “ 4 ; 2 0—1 2—1 2一 … ・ , 有 学 ”还
\ 偏少 适当 偏多 偏易 适当 偏难
表 3 学生对学校生活 的愉快体验 与有关 变量的相关系数
生用乘法 ; 用列表方法 ; 用统计方法. 在这些方 法 中尽管 有些在我们看来很笨 , 但老师却给予 了极大 的鼓 励和赞 赏. 读完这 则消息 , 者联 想到小 学数学 课上 曾发 生 的 笔
情感方面的因素是很 多的. 教师越厉 害, 学生 的愉快体验 越少 ; 目越枯燥 , 科 学生的愉快体验越少 ; 学生的 自主时问
越多 , 学生的愉快体验就越多.
2 2 对传统初 中数学课程结构的分析 .
结合 中学数学课程结构 的三个组成 部分 , 我们分别 对传统 中学数学课 程 的 目标 、 内容 、 中学数学 课程 的设
2 1 对传 统 的初 中数 学 课 程 实 施 状 况 的调 查 .
浅谈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浅谈如何用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作者:黎启韶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6期一、上下結合——精准定位优质课的标准,不仅在于它有效完成了本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转化、内化提升、创新应用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要对教材有精准的定位,沟通知识内容的上下联系,才能实现对学生转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优质课的精神。
在《解决问题》)一课中,我们是这样结合《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教材定位的。
1.全局思考。
本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开篇已表明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而且要以简单的形式和生动的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2.精准分析。
我们再查阅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与本节课有关的说明内容,并形成了《知识点对比分析表》:以上的分析经历了“总览——分览——对比分析——形成定位”的过程,具体是:首先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全册教材的介绍进行总览,明确二年级上学期学段对解决问题总的要求;其次对本课内容与关联知识点进行分览,制订《知识点对比分析表》,为教材定位提供充分依据;第三,通过对《知识点对比分析表》的对比分析,归纳本课与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异同;最后形成结论,明确教材定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明确了本课的教材定位:本课既承接“表内乘法(一)”以具体的画图理解题意的方法,但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了一步,不仅含有多余条件,画图的方法也进一步简化。
将以往具体可数的实物个数简化为提取自“量”的图画,这为以后学生进一步将画图简化为线段图作好了铺垫。
二、关注细节——洞悉真义优质课的设计要独具匠心,才能有效激活课堂。
一部分教师在阅读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时,深度阅读不足,较多关注的是目标与重难点的阐释,对书中关于教学思想的描述则思考得不深,这是一种研读失当。
浅谈初中数学教材的运用
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 “ 学起 于思 ,思源 于疑”。有疑 ,才能 促使学 生积极 开动脑筋 ,去探索 ,去打开智 慧 的大 门;善 问,正反 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 在深 入,智 能在发展。 “ 解 决问题”数学教 学模式的第一步, 应首先把 “ 问题”收集起来 。 没有 问题,谈何 “ 解 决问题”教学?数学是 从现实生活 中抽象 出来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 问题”也就在我们 的身边 , 如学生外出游玩遇到的买票问题 , 租车问题 , 每人家里 的水 电费问题 等等。因而,在学生 学习新课前 ,需引导学生善 于发 现问题 ,这 是 “ 问题解决”的前提。 如在教学 “ 年 、月、 日”时 , 我 先布置 作业 :回家找几张不同年份的年历观察一下 , 看能不能发现什 么?结果第二 天 , 学 生们十 分活跃 , 分别提出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 , 有 的问: “ 一年有 几个月?有多少天?”有 的问 : “ 二月份为什么只有 2 8天?”有 的学 生马上说 : “ 不对 , 我 的 年历 的二 月 份是 2 9 天的 !”。还有的学生问: “ 经常听到的上旬 、 中旬 和下 旬是什么意思 呢?” “ 学了这些 内 容有 什么用呢?”这些 问题都是 由学生通过 思考后提出来的,此时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 渴 望 将 这 些 知 识 弄 明 白 ,因 而 能 积 极 主动 地 探索 。学生 通过 自主参与 ,品尝到发现 问题 成功的喜悦 。 这样 ,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思维能力与创造潜能也得 到了充 分的发 挥。 二、营造气氛,鼓励提出问题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 “ 什么叫学问? 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 问题。 ”古人说:
力。
三、融入生 活,动手动脑解 决问题
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浅谈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教材
对新教材的几点思考 -------浅谈苏科版数学七年级教材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的蓝图,在这样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下我国教材有了许多改变。
教材为教师之本,深入探讨教材,体会教改的思想是我们广大教师首先要做的。
关键词:数学苏科版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优点值得商榷之处上世纪末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全面的总结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工作者反思本国的初中数学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几何”,而教学内容也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联系更紧;《代数》改变为:对数字的处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突出数感的培养,适当弱化代数式的简单变形,突出代数式对于一般化的表示功能;改变对方程等典型内容的处理方式,突出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模型思想。
在改革后课程发生了明显变化: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对比新旧教材,发现变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新课标中知识点的变化。
1.在几何上:与传统几何知识体系相比,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以“图形的认识”、“ 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为四条主线展开,而这四条线索都是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
与传统教材从局部到整体,按照点、线、面得图形的顺序形成严格体系不同,新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一开始就把整个立体图形摆出来,让学生对图形有个直观感受,再具体到点、线、面等。
但教材中削弱了繁杂的平面几何的单纯证明题,淡化了几何证明的技巧,降低了几何的难度。
如:在“图形的认识”中,削弱对“角的度、分、秒的换算”,将“掌握度、分、秒的换算,会计算角度的和、差、倍、分”降为“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
识别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中,降低对有关性质的目标程度(大多数是从“理解”层次降为“了解”水平),简化对“三线八角”问题的推理和计算的繁难程度,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变化。
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
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在高中教育体系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驱动数学教育改革创新,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全面发展,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经过整合新教材内容,把握课程改革总体方向,发现大单元教学更具适用性和可行性,充分体现数学教育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且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显著提升数学学习效果,为学生深度学习与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本文立足高中数学新教材,对新形势下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价值、设计原则以及实施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新教材研究大单元教学从新课程改革目标出发,高中数学新教材投入使用,重新优化调整教学结构,有选择性地删减冗余内容,使得数学知识以及教育过程更具逻辑性、连贯性与关联性。
从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出发,覆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实施新课改、钻研新教材,最终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着力点和落脚点。
把握新教材编写特色,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不仅关联知识点,还能确保在不同阶段、面向不同学生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的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优化方案,使得数学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合理,符合学生终身学习养成需要。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价值高中数学新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应从新课程改革高度出发,尊重学情,牢牢把握核心素养目标方向,从整体串联教材内容,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设计数学知识主线、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切实转化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从过去浅显教学转向深度探究,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总体来看,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实践,使用新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其优势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单元教学彰显多元教学理念在高中课程体系建设中,数学学科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数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复杂、逻辑性强、可操作性高等特征,学习难度较大,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出一定要求。
浅谈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材运用的体会
( a + b) = a 2 + 2 a b + b 道理 。 加上反复的练 材 。指导学生采取 适当的方法记 忆知识 。
疏。 对其 定义就 叙述 感到不 习惯 . 这 就需
牢 固基 础知识 。 学生消化与巩 固教 师所 传
授 的知 识 , 必 须得有 一个过程 , 认真地 阅
作业 以外 。 从不 利 用教 材 。 课 堂上有 些空 要教 师在 讲清 概念 的基础上 。 结合教材予
读 与钻研教材 , 是消 .化教材 牢固地掌握 基础 知识 的重 要措施之一 。例如 : 教 师在
程的标准 式 为 a x 2 + b x + c = O一般 学生 都 能记 住 , 但 其中 a ≠ O却往往被忽略 了。 这
说明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 堂教 学 中 。我还注 意做 好知 识
钻研教材 .结合 回忆教 师的课 堂讲解 , 一 是寥寥 无几 。
语言去叙 述它们 , 也能为灵活运用打 下基 提 高带 来 了严重 的影 响 , 主要 是影响 了学
题 才会得心 应 手 ; 同时教材 上所 列例 题 ,
一
学和 自己钻研教材 , 牢 固地 掌握定 义 、 定 误 。如果 在学 习这些公式 时 , 教 师能很好 结概 括。
的指 导 学 生 钻 研 教 材 ,学 生 完全 懂 得 习巩 固 , 是不会 出现这类错误 的。 在 数 学教 学 中究竟 要 怎样 运用 和指
些结论 的叙 述和概括 , 学生不是一听课就 到 困难 时才翻 阅例题 , 期末复 习时也 不会 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 如一元二次方
掌握 了的 , 但通 过课 后的认真 阅读和仔 细 般能够加 深理解 , 逐 步学会用正确 的数 学
全面 阅读 教材 , 平时能 反复钻研教材 的更
浅谈如何高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浅谈如何高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人教新课标版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
1 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
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
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
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 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 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如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 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新的数学教材给我们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因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生动事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往往在教学中被引入课堂,即从一些实际问题的探讨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于是教师如何合理、灵活的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能适应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环节。
下面本人结合课改教学实践,谈谈对教材处理的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教材的范例性和学生创新性的关系的处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如何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
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肯定具有个体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现的同一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成功的机会。
真正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例如我在教八年级“矩形的性质”这一节时,为了突出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书上第106页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矩形花坛的一条对角线上摆放了49盆鲜花,应该从花房搬来多少盆鲜花放在另一条对角线上。
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49盆,而课堂上学生给出了48、49这样两个答案。
当时我感到非常高兴,不管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说明我的学生在独立思维。
于是我让他们的代表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
甲说对角线的交点上摆一盆,只要从花房搬来48盆就可以拉;乙说要突出对角线相等所以在交点上放两盆,就要从花房搬来49盆;丙说那不如交点上不放都摆49盆就可以拉;丁马上对丙说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你把49盆花怎么平分?我对学生这样的创新答案表示了肯定。
这不就是新课标对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质疑的要求吗?今天就在我的课堂实现了。
二、教学素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但是由于教材的范例的局限性,它不可能贴近每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这些教学素材进行补充和更新,让它贴近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为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素材。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第4页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02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第8页的习题3中要求学生回答(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2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
本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找不到北”,于是我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八年级12章的直方图一节时我把800米跑后学生的心率改为11章的全班数学测试成绩,然后分成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分以上5个组来描述数据,学生很有兴趣,积极主动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三、掌握、巩固新知与拓展延伸的关系的处理掌握、巩固新知与知识的拓展延伸并重,且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而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但是又不能出现一味照搬教材或脱离教材,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新、奇的情况,而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的设计上,注意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合理地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去设计教学,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在一块长24米、宽12米的矩形场地中央建一个花坛,花坛的面积是矩形场地的5/9,请同学自己设计方案,于是有的参照九年级(上)教材第50页的例题设计花坛为矩形;有的设为圆形、菱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在四角设计一个等大的扇形、中央设计两个相交的矩形等图形的组合。
然后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把它改编为应用题。
如(1)、花坛是矩形时,四周的小路宽相等,求小路的宽。
(2)、花坛是圆性求圆的半径。
这样既巩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又起到了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材的大众化与教学特色化的关系的处理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让新课堂开放了、“活”起来,但怎样做才能“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呢?这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讨论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就是要求教师用特色化的教学演绎大众化的教材。
如在教概率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我采用了三步法:1、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于次数不多,各小组的答案都有偏差,很难有说服力。
2、比较实验讲述一些数学名家为了得到这个结果进行的一些实验,他们都投掷了上万次,得到的结果均接近0.5。
3、模拟实验利用现代工具电脑,只要输入次数,电脑就很快的抛掷硬币并得到正面朝上的频数,而且画出了正面朝上的频率随次数的增大的曲线图趋于稳定的0.5。
从而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意义,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起来了。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申为两层含义:一是教学需有物即教材,二是有了教材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不仅取决于“物”的因素,还取决于“人”的因素——教师是不是“巧妇”。
一个教师之“巧”,关键在于他会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从而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能。
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挖掘、正确重组、适时补充。
其次实施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充分了解和着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鼓励学生操作,并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提供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例谈数学教材的处理艺术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灵活性和自主性。
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
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老师的创造性,导致老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就涉及老师自己要驾驭教材,如何驾驭教材呢?本文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对处理教材的一些做法。
一、探究与接受在教法的选择上,教师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从学生学情出发,内容适宜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内容适宜教师讲授的,就让学生“接受”。
只有多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平衡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在有理数加法法则和乘法法则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教学有理数加法时,我采用了探究的做法。
首先引入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实际问题: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不输不赢为“0”,那么一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情形?各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种情形。
由学生探求出两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然后总结法则。
对于有理数加法和乘法法则,不论哪种讲法,在实际教学中,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按照法则进行运算上。
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最后是要记住规定,会运用规定运算。
但了解规定的合理性,对理解这个规定,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有益的。
新教材中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变了,教学方法也要变。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利用新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性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堂课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校、因人、因时、因课而定。
接受是因为有接受的必要和前提,探究是由于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
二者只有灵活运用才能体现虚实相济、平中见奇的教学艺术。
二、补充与舍弃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便在情理之中。
既应认真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
教学有理数加法和乘法法则时,教材上是采用数轴引入运动情境的,我认为这样不妥。
其一,运动时只规定了左右方向,却未规定起始点(即原点);其二,数轴上左右运动使学生晕头转向,尤其是在乘法中,对于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更让学生一头雾水,难怪有学生出现(-3)×(-4)=-9的错误。
所以我把这些内容都做了删改:教学加法法则时,我用学生们都熟知的足球赛的净胜球数引入,让学生思考一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会有哪些不同情形。
这样对下面的讨论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净胜球数远比教材中在数轴上左右运动更接受学生实际,更易被理解。
教学乘法法则时,我用一系列算式来引导学生得出法则,而没有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这是因为笔者认为数学中的联系实际要避免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这里是借鉴了别的教材中的方法。
另外,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教学时,用到了去括号法则,但教材中只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笔者认为,去括号法则对于有理数运算乃至下一章中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括号不会去或去不对,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所以在教学时,我给学生补充了此法则,收到良好的效果。
舍弃为补充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补充为舍弃填补了空白和不足。
二者并重,才能体现取舍得当、高屋建瓴的教学风格。
三、分散与整合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编排,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