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数学教材的处理

新的数学教材给我们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出色的表现常常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因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生动事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往往在教学中被引入课堂,即从一些实际问题的探讨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于是教师如何合理、灵活的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能适应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基础环节。下面本人结合课改教学实践,谈谈对教材处理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的范例性和学生创新性的关系的处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如何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只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可能包含所有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所用的形式和方法及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肯定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我们不可能用教材所呈现的同一模式来要求学生,而应采用开放性的形式来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成功的机会。真正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例如我在教八年级“矩形的性质”这一节时,为了突出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书上第106页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已知矩形花坛的一条对角线上摆放了49盆鲜花,应该从花房搬来多少盆鲜花放在另一条对角线上。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49盆,而课堂上学生给出了48、49这样两个答案。当时我感到非常高兴,不管这个结果是否正确都说明我的学生在独立思维。于是我让他们的代表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甲说对角线的交点上摆一盆,只要从花房搬来48盆就可以拉;乙说要突出对角线相等所以在交点上放两盆,就要从花房搬来49盆;丙说那不如交点上不放都摆49盆就可以拉;丁马上对丙说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你把49盆花怎么平分?我对学生这样的创新答案表示了肯定。这不就是新课标对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对教材质疑的要求吗?今天就在我的课堂实现了。

二、教学素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处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但是由于教材的范例的局限性,它不可能贴近每个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这些教学素材进行补充和更新,让它贴近自己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教材的时效性,为学生的“发现”和“探索”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第4页给出“深证股票指数2002年4月26日的走势图”后,在第8页的习题3中要求学生回答(1)当天11点的指数是多少?(2)当天10点和11点的指数那一个高?(3)用语言描述2002年4月26日深证指数的变化情况。本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找不到北”,于是我把它改编成本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打破了学科界限,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八年级12章的直方图一节时我把800米跑后学生的心率改为11章的全班数学测试成绩,然后分成60分以下、60-----70分、70-----80分、80-----90分、90分以上5个组来描述数据,学生很有兴趣,积极

主动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要求。

三、掌握、巩固新知与拓展延伸的关系的处理

掌握、巩固新知与知识的拓展延伸并重,且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而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补充和修改教材内容;但是又不能出现一味照搬教材或脱离教材,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新、奇的情况,而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在教学的设计上,注意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合理地运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去设计教学,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在一块长24米、宽12米的矩形场地中央建一个花坛,花坛的面积是矩形场地的5/9,请同学自己设计方案,于是有的参照九年级(上)教材第50页的例题设计花坛为矩形;有的设为圆形、菱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在四角设计一个等大的扇形、中央设计两个相交的矩形等图形的组合。然后我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把它改编为应用题。如(1)、花坛是矩形时,四周的小路宽相等,求小路的宽。(2)、花坛是圆性求圆的半径。这样既巩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又起到了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材的大众化与教学特色化的关系的处理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让新课堂开放了、“活”起来,但怎样做才能“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呢?这就看我们老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讨论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就是要求教师用特色化的教学演绎大众化的教材。如在教概率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我采用了三步法:1、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由于次数不多,各小组的答案都有偏差,很难有说服力。2、比较实验讲述一些数学名家为了得到这个结果进行的一些实验,他们都投掷了上万次,得到的结果均接近0.5。3、模拟实验利用现代工具电脑,只要输入次数,电脑就很快的抛掷硬币并得到正面朝上的频数,而且画出了正面朝上的频率随次数的增大的曲线图趋于稳定的0.5。从而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意义,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起来了。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申为两层含义:一是教学需有物即教材,二是有了教材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不仅取决于“物”的因素,还取决于“人”的因素——教师是不是“巧妇”。一个教师之“巧”,关键在于他会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从而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能。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之间本质的联系,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挖掘、正确重组、适时补充。其次实施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充分了解和着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充分鼓励学生操作,并在操作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提供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