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遥感概论复习思参考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标物与电磁波发⽣相互作⽤,会形成⽬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按⼯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µm):收集与记录⽬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度计等按传感器⼯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领域分类:⼟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帧遥感图像代表地⾯多⼤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应⽤领域⼴泛,经济效益⾼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4⽇,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类第⼀颗⼈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到30⽶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到10⽶1988年9⽉7⽇,中国发射第⼀颗“风云1号”⽓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到1⽶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到0.6⽶7.遥感发展历史⽆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个连续谱带。
2011遥感概论复习思参考资料
第一章一.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二.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畴。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三.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包括五个部分: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四.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覆盖围大、信息丰富。
2时效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
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5.经济性从投入的费用与所获取的效益看,遥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不能满足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
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大量的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
第二章一.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²。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²,S 为面积。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遥感,顾名思义是遥远感知的意思。
它是一种远距离的,不与物体直接接触而取得其信息的一种探测技术。
从广义上说是泛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声波,地震波等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狭义遥感是指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技术。
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总的说来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正在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商品化阶段转化,这一进程构成了今后遥感发展的主要趋向。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以获得分辨力更高,质量更好的遥感图象和数据。
b遥感应用不断深化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系统的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c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支持是遥感发展的又一进展和动向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是遥感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成为遥感技术从实验阶段向生产型商品化转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进展,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新动向。
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
(1)遥感已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遥感获取的地理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了地表地物的各种电磁波的辐射特征,能真实地反映地物的景观及其分布状况,地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地物之间相互影响变化的情况。
因此遥感手段的引入,为地理学的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动态分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遥感的数据源种类繁多,不仅可以提供可见光波段的信息,还可提供红外,紫外,微波波段的信息和多波段信息;既可以提供模拟图象形式的信息,又可提供数字化图象的信息,既能获取二维的平面信息,又能得到三维的信息。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1.自然界任何地物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电磁辐射规律,都具有吸收和反射一定波长电磁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特性;它们又都具有发射某些红外线、微波的特性;少数地物还具有透射某些波长电磁波的特性,这种特性称为地物的波谱特性。
2.当像片倾斜、地面起伏时,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理想情况下的构像所产生的位置差异称像点位移。
3.所谓亮度温度是指物体辐射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地物的亮度温度。
4.在某一瞬间,假定飞行平台固定在空中某一位置不动,扫描仪的平面反射扫描镜也不摆动,传感器所能感测的一小块地面单元,称为传感器的瞬时视场(又称场元或空间分辨率)。
5.所谓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于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ρ=0,τ=0)。
6.数字图像:将一幅光学图像在像幅空间和灰度空间上离散化得到的一个由离散化的坐标和灰度值组成的M⨯N的数字矩阵,即将其划分为M⨯N的空间矩阵,并将在每一格上量测的平均灰度值数字化。
7.空间任意点A(物点)与一固定点S(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即中心光线)被一个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a(像点)称为A点的中心投影。
8.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或X射线、γ射线等都是电磁波,只是波源不同,波长(或频率)也各不相同,将各种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作电磁波谱。
9.通常把通过大气时较少被大气反射、吸收或散射而具有较高透射率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0.灰度直方图:对数字图像进行灰度统计,把M*N图像上灰度级gi所出项的像元个数ni与图像总像元数N的百分比称为频率,记为Pi。
以灰度级g为横坐标,p为纵坐标,表示图像灰度分别情况的图形叫作图像灰度级直方图。
要考虑的问题1.热红外遥感的理论依据e = εσT4上式可见:地物的热辐射强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若已知地物的温度和吸收率,即可求出地物的热辐射强度。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课程,它主要讲述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遥感导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感知和记录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信号的特征参数来识别和解译地物特征。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辐射传输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
大气中的气体、云、颗粒物等会对电磁波进行散射、吸收和透射,从而影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
了解辐射传输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遥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是指电磁波与地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了解遥感技术在不同地物识别和分类中的应用。
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是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过程。
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段和分辨率来接收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物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
其中,环境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质量、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指标,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农业是另一个重要的遥感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气象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城市规划是遥感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概念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包括力场、电磁场、机械波(声波和地震波)的探测;狭义的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1.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扫描仪、雷达、摄影机、摄像机、辐射计等。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3.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3.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4.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时效性——如Spot 26天, Landsat 16 天, NOAA½天,FY-2半个小时,测图周期大大缩短。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的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遥感器和信息记录可向下兼容,数据具有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利用的电磁波段范围还很有限,已经利用的波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5 1608年汉斯•李波尔塞制造了世界第一架望远镜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从空间观测地球和探索宇宙奥秘进入新的纪元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遥感学复习资料
遥感学第一章1、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简答题)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遥感的主要分类方法: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地质、气象、水文、城市、工程、灾害及军事遥感等。
(简答题)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5、1957年10月4日第二章1、震动的传播成为波,电磁震动的传播史电磁波。
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2、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4、可见光:0.38~0.76um(波段按长到短排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P17图5、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黑体。
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水体: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概论 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遥感概论复习题遥感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探测、识别和解释的科学技术。
它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对地球表面的全球观测和监测能力。
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遥感概论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一、遥感基础知识1. 什么是遥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遥感是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以获取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信息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和分析反射、辐射、散射等现象,来获取地物信息。
2. 遥感数据的分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
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热红外线数据,具有高分辨率和丰富的光谱信息,适用于地物识别和分类。
微波遥感数据主要包括雷达和 passive microwave 数据,具有穿透云雾和观测夜晚的能力,适用于地形测量和土壤湿度等方面的研究。
3. 什么是遥感影像?如何解译遥感影像?遥感影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
解译遥感影像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遥感影像中的特征和信息,来识别和理解地物类型、空间分布和变化。
解译遥感影像需要结合地物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1.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辐射定标是将原始遥感数据转换为物理量,如辐射亮度或反射率。
大气校正是去除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以准确反映地物的表观反射率。
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与地球表面的几何关系进行匹配,以保证数据的地理位置准确。
2.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
遥感概论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考点《遥感概论》课程复习思考题1.何谓遥感?遥感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2.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如何?3.试述遥感在地学中的主要应用,并举例说明。
4.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那些?各有那些特性?5.太阳的电磁辐射与地球的电磁辐射总的特点是什么?两者有何不同。
6.大气散射有几种类型?选择性散射与非选择散射有何不同?7.说明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8.什么是大气窗口?9.水、植被、土壤的反射光谱特征各有那些特点?10.热辐射的定律有那些?主要内容是什么?11.感光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几个?12.区域航空摄影中为什么要有重叠?重叠率是多少?为什么航向重叠要比旁向重叠的重叠率高?13.什么是中心投影?中心投影有那些特点?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有那些不同?14.如何确定航空像片的比例尺?航片上各处的比例尺是否一致,为什么?15.什么是航空像片的投影误差?投影误差的规律是什么?16.航片判读中主要依据那些判读标志?17.试说明热红外图像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
18.热红外图像的判读标志有那些,它与常规判读标志有何不同?19.什么是侧视雷达?试说明侧视雷达成像的基本原理。
20.侧视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由哪两种分辨率组成?从近射程至远射程是如何变化的?21.试说明侧视雷达图像的几何特征。
22.侧视雷达图像的色调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说明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23.陆地卫星的传感器有几种?波段是怎样划分的?各种传感器中各个波段的分辨率是多少。
24.为什么陆地卫星轨道要与太阳同步?25.什么是太阳同步卫星?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26.SPOT卫星传感器的特点与陆地卫星有何不同?27.试说明极轨气象卫星图象分辨率和扫描宽度。
28.与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优点?29.名词解释: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辐射出射度等。
30.电磁波:速度=波长*频率31.红、绿、兰的互补色分别是:青、品红和黄。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
遥感导论考试复习提纲遥感导论复习提纲绪论1. 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狭义遥感。
遥感: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狭义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目标物相接触,从远距离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目标物本身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技术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地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2. 遥感的分类。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环境、大气、资源、海洋、地质、农业、林业遥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3. 论述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一、电磁基础1. 大气散射的几种形式:选择性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非选择性散射2. 大气窗口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或散射,从而衰减了辐射强度。
我们把较少受到大气衰减作用影响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3.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下图为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4. 画出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及其曲线形态的影像因素所有植被的反射光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主要可分三段:(1)第一段:在0.55μm 附近有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
在0.45μm 和0.65μm 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
它是受叶绿素的影响,因为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
(2)第二段:在近红外波段(0.7-0.8μm )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
0.8-1.3μm 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或更大的反射率。
这是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影响而形成的高反射率。
(3)第三段: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 )由于受到绿色植物中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A )一、 名称解释1、辐射畸变: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
但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发生改变。
P982、辐射亮度: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 L 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 )cos ( q A L W F = 。
P183、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 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P804、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
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5、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P61二、 计算题已知由太阳常数推算出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M=6.284×10 7 W/m 2 ;求太阳的有效温度和太阳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λmax 。
解:根据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M=σT4 K K W m W M T 5770 10 67 . 5/ 10 284 . 6 ó 4 8 2 7 4 = ÷ ÷ ø ö ç ç è æ · ´ ´ = = - - 根据维恩位移定律λmax =b/T=2.898×10 -3 m·K/2770K=0.50μm三、 问答题1、像点位移的特点:P61① 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高差 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 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② 位移量与像点距离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 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 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二.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三.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包括五个部分: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四.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2时效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
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5.经济性从投入的费用与所获取的效益看,遥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不能满足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
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大量的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
第二章一.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²。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²,S 为面积。
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
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二.电磁波谱与大气窗口?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短~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三.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λmax・T = b,b为常数,b=2.898*10‾3m・K。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四.可见光的波长范围?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五.试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
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甚至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
因此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缺失带。
出每种分子形成吸收带的位置,分别讨论水的吸收带、二氧化碳的吸收峰、臭氧吸收带和氧气主要吸收带。
此外大气中的其他微粒虽然也有吸收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
散射使原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加向其他各方向的辐射。
尽管强度不大,但从遥感数据角度分析,太阳辐射在照到地面又反射到传感器的过程中,二次通过大气,在照射地面时,由于散射增加了漫入射的成分,使反射的辐射成分有所改变。
返回传感器时,除反射光外还增加了散射光进入传感器。
通过二次影响增加了信号中的噪声成分,造成遥感图像的质量下降。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因此,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
特别是对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
米氏散射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
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如云、雾粒子直径虽然与红外线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并且无论从云下还是乘飞机从云层上面看,都是白色。
散射造成太阳辐射的衰减,但是散射强度遵循的规律与波长密切相关。
而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几乎包括电磁辐射的各个波段。
因此,在大气状况相同时,同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
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对于大气微粒引起的米氏散射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当波长进入红外波段后,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
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六.阐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和辐射亮度的物理意义,其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²。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²,S 为面积。
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L=Ф/Ω(Acosθ),L的单位:W/(sr・m²)。
辐射源向外辐射电磁波时,L 往往随θ角而改变。
也就是说,接受辐射的观察者以不同θ角观察辐射源时,L 值不同。
共同点: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 辐射亮度(L)都是描述辐射测量的概念。
区别: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描述的是辐射量的大小,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
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辐射亮度(L)描述的是辐射量的强弱。
为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L随θ角的改变而改变。
七.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
紫外线是红光散射的30倍,0.4微米的蓝光是4微米红外线散射的1万倍。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
潮湿天空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水滴、雾、尘埃、烟等气溶胶常常产生非选择性散射。
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对于大气微粒引起的米氏散射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
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它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八.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九.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能源:太阳辐射能↓大气传输:部分被大气中微粒散射和吸收而衰减。
波长位于大气窗口的能量才能通过大气层,并经大气衰减后到达地表↓与地表相互作用: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
↓再次通过大气层:包含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的能量,再次经大气吸收,散射衰减。
不仅使传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由于散射产生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并引起遥感数据的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直接影像到图像的清晰度,质量和解译精度。
↓遥感系统:通过遥感系统记录辐射值。
第三章一.像点位移与投影误差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1)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
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2)位移量与像点距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
像主点无位移。
(3)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
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的位移量越小。
二.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是什么?a. 投影距离的影响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b. 投影面倾斜的影响正射投影: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中心投影: 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c. 地形起伏的影响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三.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与可见光至红外遥感的空间分辨率有何区别?答:可见光至红外遥感的的传感器主要是摄影机、光机扫描仪和CCD,其空间分辨率在平行于飞行方向和垂直于飞行的方向是相同的而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在平行于飞行方向和垂直于飞行的方向是不同的,分别表示为方位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方位分辨率(平行于飞行方向)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