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与拓展

合集下载

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旅游承载力的概念文摘承载能力通常是务实,理论上以及纯粹的直觉作为一个概念在旅游可持续发展。

的承载能力应用潜力最大的保护区,在频繁访问了文化自然景点,与当地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保持旅游目的地的潜力。

尽管它的重要性,部分应用程序,确定基本的理论原则,并指定连接到另一个生命周期理论概念旅游(特别是目的地,LAC概念,游客管理),仍然是一个合法的意见有一些作者认为没有旅游承载力理论一致。

这一理论的基础复杂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应用程序。

因此本文重点承载能力的理论概念的引入可以讨论和可能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承载能力、旅游、访客管理、虫胶、保护区介绍人类社会创造各种结构化的社会文化系统,与自然共存生态系统。

旅游是一个异构的社会现象。

因此,它会导致累积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作为Paskova(2012)和其他人(Wagar,1964)在连接与其他州和模型理论的概念。

很多的作者讨论描述这些变化的可能性与可接受性的理想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系统的状态。

讨论的基础承载能力(CC)是对行为的分析动力学、继承和建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Zelenka (2012)声称,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数量在给定的生物圈动态适应身体的变化(气候变化,水的盐度变化土壤的结构、火灾等)和生物(尤其是迁移到一个新物种区)环境的条件。

给出一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可以确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物种,即个体的数量的现存的生态系统能够长术语事实上,给定物种的个体的数量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或一个区域组成的生态系统,视情况而定)——或多或少的明显波动(波动率对应检查物种)与干扰生态系统(尤其是天气一年)——在平均值作为承载能力。

在人造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是合适的,尤其是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类型和适当的响应的系统,引入承载能力的范围和形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影响。

根据Zelenka(2012),承载能力都实现熟练地和直观。

许多人直观地感知,主要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最常见的那些贴上保护区)有一定的限制的外部影响。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介绍及发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介绍及发展

摘要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

本文作者提出了初步判断旅游经济与环境是否协调、是否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指标――旅游环境承载力,给出了它的定义、特征、组成体系及技术实现途径。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空间心理承载量随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闲暇时间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旅游队伍中来。

目前旅游在各国已形成一种时尚,旅游业也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和雇工最多的产业类型。

然而旅游业的规模发展历史毕竟太短暂,它对人类经济和思维方式等的冲击太迅猛,致使人们无暇去思考旅游业应该怎样发展;旅游科学研究不够深入,它对旅游业的指导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各地旅游区出现了因游客严重超载而导致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或因游客严重不足而导致的旅游资源闲置和资金占用……这一切促使人们去思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人类已进入“绿色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已深入人心,倡导旅游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主题;然而怎样才算是旅游的持续发展?怎样才算是旅游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其判据是什么?作者经过几年来的研究探索并在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又可简称为旅游承载力)理论,认为它是衡量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1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1.1旅游环境的外延界定我们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称之为旅游环境系统。

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当地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旅游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环境(如生物环境、水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则构成了经济环境(如市场)。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漓江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

为了保护漓江的环境,研究其生态旅游环境的承载力势在必行。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所能够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其环境质量和旅游质量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在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该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和旅游需求。

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并包括了桂林市七个乡村的风景区。

内外两个景区中,以外景区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

这里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以山、水、洞、峰四大景观为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相辅相成。

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特有的生物种群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

此外,当地历史文化遗址,如阳朔西山石刻、宝象寺等也吸引了一部分文化旅游者。

然而,随着漓江旅游的火爆,环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过量开发和不合理管理导致了生态破坏,如水质污染、河道淤积、岩石环境破坏等。

游客的大量涌入不仅扰乱了当地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还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大量排放的废水、垃圾和尾气直接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为了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需要对漓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

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水文学特征等自然要素的研究,以了解漓江自然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

同时,还应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其次,需要对漓江的人文环境进行研究。

包括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情况、社会经济状况等。

了解当地社区和游客的需求和态度,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然后,需要对漓江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第一篇: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

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

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

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

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

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

一.概念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这些投资可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游客接待: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周接待量、月接待量、年接待量: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等等。

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游客量/单位面积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以公式表示其中M 为游人可涉足面积(单位:平方米);为最佳游人密度,为极限游人密度(单位:人/lOOm2);T为旅游点开放时间(单位:小时/天);t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小时);x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单位:人/天);y 为旅游点极限日游人量(单位:人/天)。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者人数(N)×人均旅游花费(E)且:旅游人数(N)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成正比。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漓江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然而,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活动对漓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压力。

因此,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景区生态环境健康与稳定的能力。

漓江是一个多样化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森林、湖泊和湿地等多个生态要素,其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因此,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需要全面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特征。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漓江的喀斯特地貌,如千层峰、黄布倒影、象鼻峰等,这些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漓江还拥有梯田、湖泊以及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其中部分物种属于濒危或受保护物种。

因此,在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必须考虑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必要性。

其次,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流量和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漓江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国内外的旅游团队。

游客的涌入给漓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垃圾排放、景区破坏、水污染等。

同时,大规模的游客流量对当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游客数量对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然后,可以通过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评估游客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从而为景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浅析【文章摘要】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旅游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曾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

旅游高峰期交通拥挤、景点人满为患、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体验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也呈现升温趋势。

本文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般概念与构成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阐述,以期形成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旅游经济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

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旅游市场的合理运行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

它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

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分别用“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等来表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意思。

本文采用的是“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表达方式。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性话语而深入人心的。

1990 年,在加拿大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业界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

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在国内外众多的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对旅游业实践中所遇到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面临着持续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满足旅游活动所需的资源供给能力。

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漓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河流、堤岸、山体、植被和动物。

其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漓江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例如,水污染、土地开垦和野生动物走失等问题都在不断加剧。

为了探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评估漓江地区的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是指在可接受范围内,一个旅游目的地可以承载的最大游客数量。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漓江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多少游客,以及游客的行为和消费习惯。

并根据环保要求、安全标准、健康指标等相关指标,计算出合理的旅游容量。

其次,要评估漓江地区的资源供给情况。

资源供给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山水、植被、动物等,而社会资源包括交通、通信、餐饮、住宿等设施。

通过对资源的现状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漓江地区是否具备满足游客需求的资源供给能力。

第三,要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能力。

生态环境承受能力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最大负荷。

我们可以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噪音水平和土壤质量等指标,来评估漓江地区的生态环境负荷情况。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以及人为保护和修复的措施。

最后,要提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1.当代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近年来,旅游业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承载力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探索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成为当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机制。

相关研究表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是指:在旅游地的环境负荷量超过环境容量时,通过实施灵活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合理调节环境承载力,形成保护环境的措施来实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自愈机制,从而惠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

2.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两种方法来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拟分析、调查研究、判断分析、对比分析等。

定量分析方法是从宏观层次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建立旅游经济模型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统计分析模型用于量化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主要用于解决突发灾害等情况,从而探究旅游业影响环境的安全标准。

定性分析方法,即调查研究,通过有效的问卷调查、分析面谈等方法,从旅游者、旅游者组织、旅游者服务提供者、旅游政策制定者和受环境影响者等多方面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

3.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们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政策建议,如重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推动旅游者的自我规范,加强旅游业的技术支持,建立旅游服务者的守约机制,加强社会治理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发展建议,如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机制,推动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的科学提升,加强旅游环境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质量等。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评估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评估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评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当我们满怀期待地踏上旅途,享受美景与文化的同时,却往往容易忽略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目的地能够长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对其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游客体验质量和当地居民正常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强度。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环境方面,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质量、生态系统等。

以土地资源为例,如果一个旅游景区内可供游客活动的土地面积有限,过多的游客涌入可能会导致土地过度踩踏、植被破坏,甚至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

水资源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在一些干旱地区的旅游目的地,水资源本就稀缺,如果旅游活动过度消耗水资源,不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再来说说生态系统。

每个旅游目的地都有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各种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

大量游客的到来可能会干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

比如,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果游客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受控制,可能会对珍稀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评估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当地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承载能力。

如果一个地方的交通设施无法承受短期内大量游客的涌入,就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

住宿和餐饮设施不足也会给游客带来不便,同时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另外,当地居民的感受和文化传承也不能忽视。

过多的游客可能会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比如,一些原本宁静的古镇,由于游客过多,变得喧闹嘈杂,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具体内容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具体内容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具体内容
旅游环境承载量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一)旅游的资源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二)旅游的生态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

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

(三)旅游的经济发展承载量现代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也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这种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承载量。

(四)旅游的社会地域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量。

(五)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

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也称旅游环境容量,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 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所能容纳 的旅游活动量。合理确定景区生态旅游环 境承载力,将游客数量严格控制在其环境承 载力范围之内,是解决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生态旅 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
——以2012年国庆节为例
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初步统计,9月30 日—10月7日中秋、国庆节长假期间,全国纳入监测的1 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3424.56万人次,同比 增长20.96%;
• 10月1日,游客在南京中山陵参观游览。前来参 观游览的游客达到21万人次,比2011年国庆黄金 周第二天的游客量增长了80%。 • 10月2日,四川九寨沟景区迎来最大客流高峰, 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7353人,同比增长21.1%,已 超过景区最大承载力。 • 10月3日,截至16时,参观人数达18.2万人次, 创单日历史新高。
现在提到的一些措施逻辑是这样的,首先应 该知道景点最大承载量是多少,然后根据这 个数字设定售票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满足不 了公众的需求,为了公平分配,采取预约的 方式旅游。所以一切的前提是热门景点承载 量的科学评定和对社会公布。需要综合文保、 生态、舒适度等各个方面确定最大承载量。 呼吁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热门景点的最大承 载量。同时也应该公开测算的依据和标准。 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跟故宫的城墙的保护 是不同的,他们核定承载人数时需要遵循的 标准是什么都应该公布。
京市市政市容委透露,受双节重叠假期长、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等因素影响,进 京游客量比往年增加较多,9月30日13时至10月1日13时,北京天安门地区共收 运垃圾7.9吨,比去年同期的6.3吨垃圾量增多约25%。

旅游业环境承载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业环境承载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业环境承载力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境承载力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分析旅游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缓解环境承载力压力的建议。

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容纳某一地区或区域内的人口和旅游业的数量和活动强度的最大值。

环境承载力受到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

“相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科学的、漫长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元吉 1998)特点:1. 相对性。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旅游活动,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会不同。

2. 动态性。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环境、人口、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3. 局部性。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局部性的概念,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

影响因素: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影响旅游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例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和水资源等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一些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或山区,旅游业所能承载的人数和活动数量相对较少。

2. 社会因素。

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等社会因素对旅游业环境承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水平较差时,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3. 旅游活动因素。

旅游活动也是影响旅游业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高度开发的旅游景区,由于人流量大,旅游压力大,往往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例如,一些国家公园因游客涌入过多而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缓解压力的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缓解旅游业环境承载力压力的重要举措。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景区内的植被、水源和野生动物等资源,可以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

对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摘要:当今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对景区规划进行合理地设计成为了重中之重,然而作为旅游业是否实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判定标准,环境承载力还不被大众所熟悉。

本文首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等做了比较简要的说明,进而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并以此对环境承载力做定量的分析。

接着分析了环境容量超载的情况,最后对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作为很多人释放压力或者玩乐的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引来新的问题,那就是环境容量问题,也叫做环境承载力,有关它的理论和意义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终于认识到旅游的开发不是无止境的,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自然环境,顾名思义是大自然原生态环境,不加改造、不加修饰地工人们欣赏,但是与此不同,旅游环境不仅由自然环境改造而来,还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社会状态,它在这些条件下构成了一个系统叫做旅游环境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主体是旅游环境和旅游者,结合大自然的生存规律,这个系统也能顺利完成物质循环以及能量流动,使得环境主体之间互相牵制着,旅游环境系统才有一个和谐的保障。

旅途中,旅客活动的极限就是所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也就是说人类的活动作用不能超载以致于影响到环境系统正常功能地发挥。

那么用什么来反映旅游承载力这个抽象概念的大小呢?于是出现了一个量可以有效的科学的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量就是旅游环境容量。

我们都清楚,在旅途中,旅游者难免会给旅游环境带来一定量的废物,一旦环境容量超载,例如废物的排放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得环境的恶化速度大于净化速度,环境也就会持续恶化下去,自然效益和价值也就会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失。

因此,可以说旅游环境容量资源具有相应的价值。

二、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恶果导致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的利益无制止的开发环境容量资源,导致在后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摘要:生态旅游是指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展示自然风光和传播自然、人文知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漓江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如何保护和管理好漓江的生态环境,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对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引言漓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素有“漓江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漓江流域景色优美,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为了保护漓江的生态环境,实现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和评估漓江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如漓江)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能够承受的最大旅游压力。

评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目的地的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三、漓江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漓江风景名胜区地处中国南部,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该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植被的生长,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漓江流域还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著名的山水画家刘大白曾在此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山水画作。

四、漓江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漓江欣赏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接待能力逐渐达到饱和状态,一些不良的开发行为也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管理好漓江的生态旅游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为了评估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

旅游承载力

旅游承载力

实用标准文案概念一.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是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旅游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这些投资可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周接待量、月接待量、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游客接待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年接待量: 等等。

游客量/单位面积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以公式表示为极限游人密为最佳游人密度,(单位:平方米);M 其中为游人可涉足面积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t(单位:小时/天)T度(单位:人/lOOm2);为旅游点开放时间为旅游点极限日游y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x (单位:人/天单位:小时均停留时间(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

人量(单位:人/天(E)×人均旅游花费=旅游者人数(N)且:旅游人数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N)反映:成正比。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案例分析:成功实践经验分享
1 2 3
案例选择标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重点考察 其在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面的实践经验和 创新成果。
成功经验总结
从评估方法选择、技术应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结果分析与解读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出可借鉴 的成功经验。
教训与反思
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 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04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 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目的地。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次评估工作成果回顾
完成了对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全面 评估,掌握了各旅游景区的承载状况 。
提出了针对性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 可持续发展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 参考。
建立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 体系,为科学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方向指明
评估数据获取存在难度,部分数据不够准确、全面,需要加强数据收集与共享机制 建设。
结果客观、可比性强,能够直观地反 映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际情况。
定性分析方法探讨及适用范围界定
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手段,对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非量化评估。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或无法进行量化评估的 情况,如某些人文旅游资源的评估。
注意事项
需要确保评估主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避免主观 臆断和片面性。
遥感技术和GIS在评估中应用展示
遥感技术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获取大范围、高精 度的数据信息。
GIS技术应用

【最新精选】旅游承载力

【最新精选】旅游承载力

一.概念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

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

二.分类旅游承载力由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技术承载能力构成。

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即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认识和兴趣等,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承受能力和旅游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两个方面。

经济承载能力,即旅游区的接受能力超负荷时是否愿意和能够增加基础设施的认识水平和实施能力;具体反映在旅游目的地愿意而且能够为发展旅游业的投资大小,这些投资可涉及到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一切直接和间接设施。

技术承载能力,指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它包括物质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

三.旅游承载力衡量指标(常见)游客接待:例如特定旅游地域的高峰期接待量、小时接待量、日接待量周接待量、月接待量、年接待量:等等。

接待量的单位有的是人数,有的是人天数或康夜次,等等。

游客密度:旅游目的地或各类旅游活动场所的单位面积容纳人数,例如,游客量/单位面积海滩、游客量/单位面积的景点接待空间,等等。

主客比例:例如,游客量/当地人口.当地公共设施的游客使用量/居民使用量,等等。

三.旅游承载力与旅游效益1 物质承载力与经济效益如表1所示以公式表示其中M 为游人可涉足面积(单位:平方米);为最佳游人密度,为极限游人密度(单位:人/lOOm2);T为旅游点开放时间(单位:小时/天);t为旅游者在旅游点的平均停留时间(单位:小时);x 为旅游点最佳日游人量(单位:人/天);y 为旅游点极限日游人量(单位:人/天)。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随着接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其数学表达式如下: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者人数(N)×人均旅游花费(E)且:旅游人数(N)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物质承载力,因此有:旅游经济效益与旅游目的地承载力成正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2 卷 第 6 期 2013 年 6 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32, No.6 Jun., 201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
叶龙浩 1,周 丰 2,郭怀成 1,高 伟 1,何成杰 1,王翠榆 1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摘要:基于水环境承载力核算模型,提出流域系统优化调控方法,并应用于沁河流域。通过 承载力核算模型计算出 2015 年和 2020 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当系统动力学预测的 2015 年和 2020 年经济发展规模高于承载力时,通过约束条件中工业企业排放浓度、城镇生活污水收集 率、水资源利用率、尾水回用率等 4 项调控指标进行敏感度分析,最终确定最优的经济发展。 结果表明:沁河流域应该优先调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2015 年,执行工业污水排放二级标 准,收集率须达到 71.4%以上,优化后的经济规模阈值为 475.6 亿元;2020 年,执行工业一级 标准,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须为 78.4%以上,相应地经济规模阈值为 816.0 亿元。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可持续性;系统动力学;系统优化;沁河流域
1 引言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状态下某地区水环境所能承受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增长阈值[1], 在环境管理、资源利用[2]、土地耕种[3]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技 术、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等密切相关[4],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也 是流域可持续性的重要判据[5]。然而,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测度以及基于此的流域系统优 化调控成为一类研究难题 [6]。目前,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测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 基于综合评价方法对水环境承载力状态进行评估[7-10]; ② 基于系统动力学或优化模型 方法计算特定状态下的水环境承载力 [11-13]。对于第一类方法,主要通过对评价指标赋权, 以指数形态分辨水环境所处的综合状态,计算和操作过程相对简洁,可重复性强,是目前 应用较为广泛的量化方法[14]。但该类方法的缺陷是预测能力较差,主要作为鉴别手段而非 调控手段[15]。考虑到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体系中,涉及的因子众多[16],反馈关系复杂,大 量的数据交叉重叠,主次互相隐合,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7]。为此,针对环境承载力 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分析、剖析系统所有要素的因果 反馈关系[18,19]。相比而言,其优势在于:① 从“社会—经济—环境”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承 载力;② 将复杂的系统逐步分解,使模型建立成为可能;③ 允许开展相应预测工作。尽 管如此,对复杂系统的合理简化以及参变年代美国提出流域管理以来,强调以流域方法为基础,采用流域分析 的途径,在流域尺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来维系、保护和恢复水环境及水生态系统完整
收稿日期:2012-09-15; 修订日期:2013-02-24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8ZX07102-006,2012ZX07503-002) 作者简介:叶龙浩 (1989-) ,男,江西鹰潭人,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规划及水环境承载力方面的研究。 E-mail: yelonghao2007@ 通讯作者:郭怀成 (1953-) ,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水环境学研究。 E-mail: hcguo@
探究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导读: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群的环境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地 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 力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沁河流域系统优化调控 1 基于投影评价方法的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1 基于突变理论的工业园区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方法 17 基于物元分析理论的黔东南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环境承载力仿真与调控 3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环境承载力仿真与调控陈永霞 36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模拟与预测 4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模拟与预测王俭 49 基于向量模法的北京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7 基于向量模法的陕南地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61 基于向量模法的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66 基于指标体系的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71 基于指标体系的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张文国 75 基于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79 二、发展篇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福建省各市环境承载力比较分析 86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产业适宜规模初探 91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小城镇人口规模预测研究 94 济南市区水环境承载力现状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98 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 10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 105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 109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述评张泰城 1 11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述评张泰城 117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与拓展 12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以集发观光园为例 124 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初探 126 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130 模糊物元模型在评价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中的应用 133 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138 南伊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 14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承载力指标的选取 14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153 区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157 生态足迹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的应用 18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评述 185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 187 水环境承载力与经济效率的多元回归模型及应用 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