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实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预习学案:(出示课件)1.收集并调查生活中的物品有多重?(比一比谁调查的多)2.测量自己和爸爸、妈妈的体重。
3. 搜集、了解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哪些?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感受到每种物品都有一定的重量,只不过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哪位同学把你了解到的情况介绍一下?生1:我的体重是54斤。
生2:一袋面粉重25千克。
生3:一包饼干重110克。
……课前,同学们搜集并了解了一些表示物品轻重的质量单位,谁知道有哪些?生1:克和千克。
生2:公斤、斤、两。
生3:吨。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
说了那么多,公斤、斤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而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物品轻重的质量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二、课内探究[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感受1克⒈谈话引入师:1克有多重呢?请同学打开小盒子,从里面找出你认为重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通过看书知道的。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棒!(其他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2分硬币,放在手指上掂一掂,闭上眼睛想一想有什么感觉?生:很轻,非常轻,太轻了。
……师:同学们都用到了一个字“轻”(板书)。
这就是1克。
多轻呀。
谁还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呢?说说看生2:一粒花生米生3:三、四粒黄豆……⒉说一说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
⒊感受10克师:2枚2分硬币是多少克呢?5枚呢?那么10克又是几枚硬币呢?生:10枚。
请同学们拿出10枚硬币放在手心上掂一掂,(小组内每人都掂一掂)把你的感受说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
(小组内交流10克的感受)⒋感受100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5个10克,10个10克会是多少呢?生1:50克生2:100克师:请小朋友从你们所带的物品中找找看,哪一样物品它的质量会是100克?你是怎么找到的,说说你的理由。
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
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二年级下《克与千克》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一)背一背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活动,师帮助。
)生:XX比较重,XX比较轻。
师:看来我们的身体是有轻重之分的。
(二)掂一掂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
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师:那么在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通用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克和千克。
二、新授(一)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师:那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在小食品上、粮袋上等。
(师出示各种物品如豆奶、饼干、洗衣粉、面粉等,标出克和千克。
)师:我们都见过克和千克,那么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师:这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重,请组长把你们的学具倒出来,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开始活动,掂硬币,说感受。
生: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师: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掂一掂。
(生汇报,两枚图钉,两枚曲别针,4~5颗黄豆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生1:一手掂一个。
生2:先掂硬币,再掂其他物品。
师: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生感知5克,互相说感受。
)师:请大家再感觉一下10克。
(生活动,把10枚硬币放在一起,轮流掂,说感受。
)(三)估计其他克数师:每个组都有一大袋好吃的,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生开始估计物品的轻重,互相交流,饼干约50克,干吃面40克,牛奶250克等。
)(四)感知1千克师: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生:两袋重1000克,很重。
程华碧-《克与千克的认识》听课笔记
程华碧-《克与千克的认识》听课笔记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观课报告(《克、千克的认识》观评记录心得体会)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观课报告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单位那样直观,学生理解起来有点抽象。
郭老师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
郭老师在课堂中较好的把握了教学的脉络,能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
在这堂课中,郭老师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效联系的切入点。
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新课一开始,郭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开启本节课,通过比一比既让学生回顾旧知,适时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顺利的引出本课的课题。
并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教具学具的准备,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郭老师让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是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称一称、找一找、掂一掂贯穿整节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克和千克这两个抽象的质量单位。
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发了两粒质量为1克的花生仁,让学生去掂一掂,真实的感受到1克给自己的感觉是多重,让学生知道一个2分钱硬币是1克,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物体,让学生亲手去掂其它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
在讨论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时,利用1克的2分钱硬币进行衔接,学生更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
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郭老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郭老师的设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若要说一下不足之处的话,我感觉在练习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可以让练习的种类多样化,同时要注意创设更新颖的练习形式,单纯的依照课后练习题的模式似乎无法满足学生们日益提升的需要。
二年级数学下 克和千克的认识(公开课用)课堂实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p85-86 练习十八1、2、3题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
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
(PPT出示)师: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
说说你有什么感觉?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我们可以用天平来称出这个小正方体有多重。
当天平两端的物体一样重时,天平就会保持平衡。
克和千克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在我们的生活中,克和千克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想想看,克就像个小家伙,千克则像是个大块头。
说到克,真是细微的量,像是几粒糖,几片零食,轻轻一抖,手里就能捏出一堆。
小小的克,在厨房里可是大有作为,做菜的时候,调料、食材,都是用它来称量的。
这一小勺、那一小撮,真是掌控着味道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做饭可是门艺术,少了克的准确,就容易出错,生煎包子要是放多了盐,真是悲剧啊,嘿嘿。
千克嘛,哎呀,那可就不同了。
千克就像是个重量级选手,搬家、买菜的时候,千克总是我们的好帮手。
你想啊,菜市场上,摊主总是问:“要多少千克?”这时候,我们可得聪明点,不然买了十千克土豆,家里可就得变成土豆地了。
记得上次我去市场,看见一个大妈提着一袋十千克的米,走路都晃悠得像个小船,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她乐呵呵地说:“这米可够我吃一阵子了!”哈哈,真是有趣,吃米也是得看分量的。
我们说,克和千克其实就像是一对好朋友,互相陪伴。
克小巧玲珑,千克则是稳稳当当。
想要计算重量,必须得了解它们的关系。
比如,1000克就是1千克,这个换算不算难吧?就像我们打麻将,碰到一对就能胡牌,简单明了。
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巩固这个概念,比如说,比赛谁能快速准确地把不同的食材称重,看看谁的手法最准,谁又是那个“称量王”。
小朋友们在课堂上,常常喜欢用“克”和“千克”来做游戏,拿出小秤,看看谁的零食多,谁的水果重。
每次比赛,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
还有那些动手做实验的活动,用克和千克来测量材料,动手动脑,真的是既有趣又有收获。
老师们总是提醒,“同学们,记得用克来称量小的东西,千克则用来称量重的东西。
”这样的提醒,既简单又容易记。
再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
我们做蛋糕的时候,面粉、糖、鸡蛋,都是用克来称的。
这时,大家可得注意哦,别拿错了单位。
要是用千克来称面粉,那你做出来的蛋糕可能会变成“大块头”,味道可就不对了。
买水果的时候,千克的分量最为实用。
克和千克(认识克与千克)
学生参与对比,积极表达感受
对比生动,加深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3
板书设计
3.1
板书克和千克的定义,突出两者的关系
学生观看板书,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板书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回顾概念
3.2
绘制天平示意图,标注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学生观察示意图,尝试理解换算关系
示意图直观,有助于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课堂练习与反馈
4.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尝试测量物品的重量并进行换算
学生积极参与练习,部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练习设计合理,有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4.2
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测量和换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积极提问,认真听取教师解答
教师指导耐心,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
5.1
总结克和千克的定义、关系及测量方法
提问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导学释题
2.1
详细介绍克和千克的定义,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定义,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认识
讲解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2.2
使用天平和不同重量的物品,演示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并解释如何读取数据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尝试理解测量方法
演示直观,有助于学生掌握测量技能
2.3
克和千克(认识克与千克)听课笔记
序号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过程评价
1
课题导入
1.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超市购物时称重的场景,引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聆听,表现出对新课内容的兴趣,部分学生回忆起购物经历
有哪些吗?”
学生积极回答,如“斤”、“公斤”等,表现出对重量单位的初步认识
《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_
《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_《克和千克》课堂实录及反思绍兴塔山中心校王春风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估量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感知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及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教具: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苹果、薯片、多媒体课件、天平、弹簧秤。
学具:1角硬币(约重1克)、盐(500克)两袋、苹果、一瓶1千克水、乒乓球、花生、糖、棋子、橡皮、书包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1、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
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金,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1、感知1角硬币。
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1)生1:乒乓球。
你是怎么找的?2)生2:花生。
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3)生3:一颗棋子。
你是怎么找的?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李细林《克和千克的认识》 听课笔记
……
四、知识拓展
……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本堂课教者从谈话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数一数、称一称之后学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做到了精讲多练,拓展了知识面,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归纳知识,做到了数学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
李细林《克和千克的认识》 听课笔记
一、谈话导入
PPT呈现:收放自如?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克
PPT呈现:棉花和铁棒谁更重?(还有实物)
生:棉花重
生:铁棒重
生:一样重
师:意见不一,那我请几位同学上来拎一拎?
……
估一估:
生:铁棒重
生:铁棒重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两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呢?
师:两分硬币有多重呢?
生:100g
生:10克
师:两位同学很聪明,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克。
分组掂一掂一元硬币和二分硬币,感受它们的重量。
提问学生,反馈自己的感受。
师:估一估我们手中的橡皮有多少克?
生:……
最后给出正确答案?10g
3.克与千克的数量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千克=1000克)让学生大声朗读几遍。
称一称
出示天平:
师:一样重
师:大家来看他们都是多少呢?
生:1……
师:我们要给他加上一个单位——kg,我们今天第一位新朋友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1Kg到底有多重?
……分组感受1Kg有多重。
二年级《克和千克》听课记录怎么写
二年级《克和千克》听课记录怎么写《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以下是一份关于《克和千克》课程的听课记录,旨在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内容。
在这节课上,老师首先给学生们介绍了重量的概念,重量是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大小。
然后,老师开始讲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和用途。
1. 什么是克?老师告诉学生,克是一个用来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
克通常用来称量轻物品,如一颗糖果、一个铅笔等。
老师举例子,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一颗糖果的重量,然后告诉他们,这个重量可以用克来表示,比如说10克。
2. 什么是千克?接着,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千克的概念。
千克是一个用来衡量较重物体质量的单位。
老师告诉学生们,千克通常用来称量重物品,如一个西瓜、一辆自行车等。
老师举例子,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一个西瓜的重量,然后告诉他们,这个重量可以用千克来表示,比如说3千克。
3. 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老师解释了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老师告诉学生,1千克等于1000克。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千克,那么它的质量就等于1000克。
4. 质量的比较老师还通过实际场景的比较,让学生们理解质量的概念。
例如,老师拿出一块1千克的砖头和一包500克的饼干,让学生们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质量。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1千克和500克的重量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
在这堂课结束时,老师还安排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学生们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巩固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概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克和千克》这个数学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克和千克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并且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来进行判断。
这些知识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之南宫帮珍创作龙安区北彰武小学刘彦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学生各抒己见。
谁来掂一掂。
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法子吗?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
(板书课题)3、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美丽,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学生汇报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暗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
就是暗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丈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丈量,你们见过什么称。
(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我们通常丈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经常使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暗示什么意思呢?生:有指针、有小格,小格都暗示多重呢?知道了每个格所暗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丈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丈量比较轻的物体呢(克)那我们来做一洗练习试试看你能不克不及选准单位呢?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1、我能行。
2、我最棒。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呢?。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克战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之阳早格格创做龙安区北彰武小教刘彦白一、创建情境,导进新课.1、教授今天正在超市里购了二包糖,您猜猜哪个沉一些呢?教死各抒己睹.谁去掂一掂.感觉一下哪个沉一些.2、教死接流意睹.除了掂一掂,另有其余办法吗?死:瞅上头的沉量也不妨相识.(西席掀穿课题)物体的沉沉不妨用克战千克去干单位,那节课咱们便去相识有闭克战千克的知识.(板书籍课题)3、量疑:东西上皆有沉量的优好,您能道道您注意过哪些东西的沉量了?也不妨把您准备的商标袋拿出去瞅一瞅,找找瞅哪里写着沉量呢?教死报告刚刚才咱们所道的每种东西的沉量几克几千克皆是表示那个东西的品量是几.那么克战千克便是尔国的品量单位.便是表示物体的沉量.二、认识称.共教们您们相识丈量物体沉量用什么工具吗?死:用称不妨称出物体的沉量.对于,要念相识物体准确的沉量不妨用称去丈量,您们睹过什么称.(课件出示天仄、电子称……)咱们常常丈量较沉的物体的沉量时采用天仄.(拿出盘秤)那种称大概大家睹到的最多了,果为咱们凡是死计中经时常使用到,那那种称怎么用呢?有相识的吗?教死简朴的形貌.分组瞅察(每组皆有一个盘秤)瞅察那个称上皆有什么?表示什么意义呢?死:有指针、有小格,小格皆表示多沉呢?相识了每个格所表示的沉量,谁会称量物体的沉量呢?教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道解称量的要领.三、修坐克战千克观念.底下咱们便利用称正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咱们正在用脚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沉.念一念正在咱们死计核心另有哪些物体的沉量约莫是1千克的呢?……念没有念相识1克约莫有多沉呢?请共教们拿出1枚1角硬币那个沉量约莫便有1克那么沉了.念念死计中有哪些物体的沉量是1克的呢?……丈量比较沉的物体您会采用哪个干单位呢?(千克)丈量比较沉的物体呢(克)那咱们去干一洗训练试试瞅您能没有克没有及选准单位呢?三、坚韧训练.课件出示习题.1、尔能止.2、尔最棒.四、归纳齐课.那节课您过得舒畅吗?有什么支获呢?。
克与千克评课听课稿4月2日
《克与千克》评课听课稿(4月2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一课,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孩子们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来感知,帮助孩子们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态自然大方,课堂节奏感强。
课堂教学流程通畅、课堂教学时间把控非常到位,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进行教学,该教师在课堂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并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了适当的评价语,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该教师扎实的教育教学功底。
2、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素材。
刘老师首先呈现了超市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认识质量单位“克”时,让学生从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1克到底有多重,从而知道单位“克”一般是用来“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深化对“克”的认识。
3、教学有效融合,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刘老师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演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在观察、交流、对比等活动中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4、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
在课中,刘老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大量的小组活动后让学生来回答总结,学生都积极举手发言。
小组讨论,自主解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刘老师关注全体学生,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整个教与学过程环环相扣,衔接流畅,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设计,对于学生很有吸引力。
多种多样的练习设计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同时能再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应变能力不足,面对孩子们突发的状况时并不能很好地反应过来,当场做出判断及应对策略。
三年下册数学克与千克的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表
三年下册数学克与千克的解决问题听课记录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学生畅所欲言。
谁来掂一掂。
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办法吗?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
(板书课题)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标致,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学生汇报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表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
就是表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测量,你们见过什么称。
(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我们通常测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有指针、有小格,小格都表示多重呢?知道了每个格所表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测量比较轻的物体呢(克)那我们来做一洗练习试试看你能不能选准单位呢?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1、我能行。
2、我最棒。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呢?。
《克与千克》线下活动记录
教学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多样,学生基本达成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能过掂一掂,与参照物比较感觉质量的轻重。通过书面练习反馈的目标达成得较好,估重和建立质量单位等目标就达成不是特别好。如何设计有效的活动来保证建立观念?当学生不明白如何操作时,可以利用参照物加与对比。通过学生的书面报告,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到底估得准不准。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线下观评课活动记录模板
省
广东
区域、学校
乐贤坊小学学科数学来自活动名称数学课常态课例研讨
时间
2014.4
主题、问题
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形式
对《克与千克》进行课堂观察、课后反馈
主持人
蔡晓文
参与人员
全体科组教师
活动过程
一、课前会议:黄老师先进行课前说课,介绍课题设计构思,上课的形式及特点,之后简单介绍针对综合实践课所专门设计的两项观察量表的观察点和使用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更好地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课中观察:然后由黄秀华老师上课。其他教师按照之前的分工,跨学科、跨专业的分组有目的地边听课学习边对课堂展开多角度地观察。三、课后会议,先是分组讨论交流课堂观察所得,进行分析小结,然后聚在一起分享观察所得,在研讨中思考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
主要结论与建议
学生课堂活动操作情况:
第一段时间由于是教师讲为主,所学生学习投入、专注。第二段时间是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也有一些操作活动前半段还是投入、专注的,但最后一两分钟开始有个别同学坐姿不端正,只顾自己操作。第三段时间完是学生进行小组操作,学生们兴奋,积极投入,但忽视了老师的要求,状况有些失控。第四段时间是练习环节,学生都能安静坐下来进行练习,听师生的讲解。从课中观察,黄老师是布置了活动内容让小组组员互相合作进行操作活动,这一安排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求较高,而老师也能对学生提出活动的四个步骤:“找—想—估—称”。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只是由于组内同学能力的差异问题,使得活动所需时间有快有慢,从而导致有个别学生不能完成活动内容。由些得出,在课堂中开展操作活动时,要对学生强化纪律要求,同时要关注每个小组的活动,出现问题要及时提醒。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应城市东马坊中心小学曹勇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操作与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会认读秤上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比一比、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的认识》听课记录
龙安区北彰武小学刘彦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昨天在超市里买了两包糖,你猜猜哪个重一些呢?
学生畅所欲言。
谁来掂一掂。
感觉一下哪个重一些。
2、学生交流意见。
除了掂一掂,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看上面的重量也可以知道。
(教师揭示课题)物体的轻重可以用克和千克来做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
(板书课题)
3、质疑:物品上都有重量的标致,你能说说你留意过哪些物品的重量了?也可以把你准备的商标袋拿出来看一看,找找看哪里写着重量呢?
学生汇报
刚才我们所说的每种物品的重量多少克多少千克都是表示这个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那么克和千克就是我国的质量单位。
就是表示物体的重量。
二、认识称。
同学们你们知道测量物体重量用什么工具吗?
生:用称可以称出物体的重量。
对,要想知道物体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称来测量,你们见过什么称。
(课件出示天平、电子称……)
我们通常测量较轻的物体的重量时选用天平。
(拿出盘秤)这种称可能大家见到的最多了,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那这种称怎么用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简单的描述。
分组观察(每组都有一个盘秤)
观察这个称上都有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有指针、有小格,
小格都表示多重呢?
知道了每个格所表示的重量,谁会称量物体的重量呢?
老师给大家介绍,拿出一个苹果为例讲解称量的方法。
三、建立克和千克概念。
下面我们就利用称在小组内称出1千克的食盐。
我们在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究竟有多重。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的呢?
……
想不想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呢?
请同学们拿出1枚1角硬币这个重量大约就有1克那么重了。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的呢?
……
测量比较重的物体你会选择哪个做单位呢?(千克)测量比较轻的物
体呢(克)
那我们来做一洗练习试试看你能不能选准单位呢?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习题。
1、我能行。
2、我最棒。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