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愚公移山》教材理解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一、感言识体,据体解读《愚公移山》选自先秦著作《列子•汤问》,由战国时期道学家列子所作。

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愚公移山》是融合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代小说为一体的糅合艺术。

其小说笔法体现在:文章体现了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发展脉络,以对话情节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行文线索我们可以概括为:移山原因(开端)一移山的准备(发生)一移山过程的艰难(发展与高潮)一移山成功(结局),整体脉络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结构。

寓言叙述方式体现在:讽刺意味的使用。

既然是寓言故事,必定是以假托之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愚公与智叟的辩论过程及人物命名使二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告诉人们原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道理,讽刺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之人,不要被自以为的聪明假象所迷惑,真相需要我们去透过现象去挖掘深层的本质。

神话结尾的运用:虚构手法。

战国是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时期,各国征战,人民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人们渴望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相信天人感应,因此人们创造出许多神并希望能借天神之力来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实现其愿望。

因此,《愚公移山》以“天帝助移”为结尾,达成了愚公想要移山的美好愿望。

由此可知,教学实施过程中若只简单植入文本而不去了解文体是不可取的,正如《愚公移山》预习部分首先便要我们先于文本了解寓言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悟得其神作为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讲述了年近九十的老翁带领家人移山开路的故事,故事简单,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令人难忘,这与文章的语言朴素之美是不可分的。

其写作特点为:(-)故事完整。

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对比烘托。

愚公和智叟的智愚对比,也有京城氏之子积极参加移山和智叟竭力劝阻的对比。

开头叙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了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烘托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操蛇之神惧怕,却感动天帝助其移山,故事简单却极具感染力。

《愚公移山》解析

《愚公移山》解析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 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 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 头?”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 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 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 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 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 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 愚,“智”者并不智)。
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 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 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 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 的本义有违背的。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作者简介
列子,名寇,战国前
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
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
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表人物,郑国莆
田(今河南郑州)人。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
张虚静、无为,被道家
列子
尊为前辈。
文学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 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 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 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 这就是寓言。
•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 迈,移山人力的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 何作用?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愚公移山》是一篇名篇佳作,以两位普通农民愚公和儿子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坚毅不拔,不畏艰难困苦,努力移山的故事。

本文将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以及深层含义等方面解读这篇经典课文。

一、主题《愚公移山》的主题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能战胜一切困难”,通过愚公和儿子两代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坚持,让读者感受到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的重要性。

二、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时代,愚公家门前有两座高山,挡住了他们通往家门口的道路,因此愚公决定要移山。

天神觉察到愚公的决心,惊叹不已,于是派了两个仙女帮助愚公和儿子完成任务。

愚公和儿子每天辛勤努力地挖土、搬石,尽管遭受了外界的嘲笑和阻挠,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他们扔掉了一些土壤,渐渐地消除了两座高山的差距。

故事结束时,无论外界的嘲笑和阻挠如何,愚公和儿子都没有放弃。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打动了上天,天神决定奖励他们,将两座高山都埋入了海中。

三、人物描写作者通过对愚公和儿子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愚公:愚公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具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无论面对任何困境,他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从不退缩。

儿子:儿子是愚公坚实背后的支持者,他与父亲一起努力,始终陪伴在愚公身边。

他展示了一个顺从和勤奋的典范,对父亲是坚实的后盾。

四、深层含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愚公和儿子的努力不仅让他们成功移山,还获得了天神的奖赏。

这告诉人们,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就能够战胜一切挑战。

其次,故事还表达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面对嘲笑和困难,愚公没有被打败,而是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挑战,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故事强调了坚定的信念和目标的重要性。

愚公的目标明确,即使面对高山阻碍和外界的质疑,他也没有动摇。

《愚公移山》实词解释课文理解

《愚公移山》实词解释课文理解

《愚公移山》实词解释课文理解《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讲述了愚公和他的儿子们坚持劳动,不懈努力,最终移山成功的故事。

这个故事寓意了坚定的信念和永不停歇的努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可能。

让我们来仔细解释一些实词,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愚公(名词):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普通老人,以他的智慧和勤劳为全家人树立起榜样。

移(动词):表示改变物体位置或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在这个故事中,愚公带领儿子们移动山脉,表现出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山(名词):座大地起伏的高地,表示这个故事中的障碍物。

愚公决心移动山脉,充分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努力(动词):费力地去做某件事情。

愚公和他的儿子们没有放弃,努力地挖山,代表了他们的积极进取的态度。

奇迹(名词):郑重其事的幸运或非凡的事件。

愚公的努力让奇迹发生,山脉被移动了,故事传为佳话。

勤劳(形容词):指勤奋努力的特质。

愚公通过不懈的劳动展示了坚守信念的力量,成为后世的楷模。

信念(名词):坚决相信某事具有真实性或正确性的信仰。

愚公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移动山脉,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了目标。

信任(名词):对某人或某事具有完全相信的态度。

愚公的孩子们对他的决策保持信任,积极参与到山脉移动的任务中。

希望(名词):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愚公坚定的信念为他们整个家庭带来希望,让他们从容面对面前的困难。

最后,通过对《愚公移山》中的实词进行解释,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涵。

这个故事不仅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努力,也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可以创造奇迹。

让我们效仿愚公的精神,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山脉,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2019-2020-《愚公移山》教材理解word版本 (8页)

2019-2020-《愚公移山》教材理解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愚公移山》教材理解《愚公移山》第一部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doc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doc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学习目的]1.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简介1. 课文《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2. 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3.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思考1. 列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 《愚公移山》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 愚公在课文中发表了什么观点?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汝心(rǔ)曾(céng)不能诸(zhū)箕畚(jīběn)荷(hè)担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cuò)雍(yōng)南四、课文分析第1段1.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

《愚公移山》课文赏析《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名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毅力、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详细赏析,主要从故事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寓言哲理深度、语言艺术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故事的教育意义和现代解读与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汤问》,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险,带领家人挖山开路、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移走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决心和毅力,坚信只要持之以恒,最终定能成功。

二、人物形象塑造1.愚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愚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毅力顽强的形象。

他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一意要把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挖掉。

这种精神不仅令人敬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智叟:智叟是愚公的邻居,他嘲笑愚公的行动,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愚蠢的。

智叟的形象与愚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信念和毅力。

3.天帝:天帝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最终帮助愚公将山移走。

天帝的形象展示了力量和智慧的结合,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三、寓言哲理深度《愚公移山》的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首先,它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展现出了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个故事还体现了团结的力量。

愚公和他的家人以及村民们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语言艺术特色《愚公移山》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

寓言以生动的叙述和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表达了寓言哲理。

语言富有韵律感,精炼有力,让读者容易理解和记忆故事的主题和哲理。

五、传统文化的体现《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坚毅不拔、勇往直前、团结互助等。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

《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课文解析《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传统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讲述愚公和他的家庭移山的故事为主线,通过逐字分析课文内容和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启示和智慧。

(正文开始)愚公移山,是一则关于坚持不懈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北山,一座叫南山。

这两座山挡住了他家到外面的路,使他和家人的生活非常不便。

但愚公却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山挖去。

愚公这个角色有很多令人钦佩之处。

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战胜困难。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家人天天挖山,用小篮子一筐筐的运土石块。

虽然愚公这样的决心在一开始引起了周围人的嘲笑和不屑,但是愚公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他告诉自己和家人:“只要我们不停努力,我们一定能达到目的。

”虽然山的高度、底部土质的坚硬程度等等困难会增加任务的难度,但是愚公和他的家人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懈,终于引起了神仙的注意。

神仙被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所感动,决定帮助他们。

于是,神仙在夜晚时分,借助神奇的力量,把北山和南山一齐搬走了。

故事中的寓意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

愚公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到目标。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和启示的工具。

它是告诉人们,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寓意和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民族或者国家。

他们秉持着同样的坚持和决心,共同攻克各种困难和挑战,使得整个团队、民族或者国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想自己的生活,也许我们并没有遇到需要挖山的困境,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无论是学业上的困难,还是工作中的压力,亦或是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保持坚持和努力的品质,才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我们要感谢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愚公移山原文及解释

愚公移山原文及解释

愚公移山原文及解释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住在山的北面,面对着两座大山,一座是北山,一座是南山。

愚公家门口的道路十分狭窄,每天都要绕道才能通过。

愚公决心要移山,他和儿子开始用铁锹、木锤等工具挖山,他告诉儿子,“只要我们不停地挖,总有一天会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这个故事表达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困难的乐观态度。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告诉人们,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忍不拔,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这个寓言故事也给人们以启示,告诉人们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所以,《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探究文章的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很高兴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列子的《愚公移山》,首先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愚公,移,山。

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

愚公何许人,他竟敢移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共同见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学生齐背课文,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 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师:现在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幻灯片右侧的空格。

其实这样的山,这样的人,这样的过程,这样的结局,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呢?三、合作探究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愚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1)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2)有远大抱负,乐于奉献的人。

(3)目光长远,信心坚定的人。

(4)深受人民爱护,拥护的人。

2、本文以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3、、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师:愚公移山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此刻让我们拓展思维,调动积累,你们还知道哪些与“愚公移山”相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四、拓展思维1、你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吗?师:“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

”愚公是大智若愚,他站得高看得远,有远大的抱负,在困难面前,有恒心,有毅力。

那么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2、你认为愚公精神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师:在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需要发扬这种精神,结合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实际来谈,要有理有据。

3、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五、小结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原文无标题。

全文分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这是故事的背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河阳:黄河的北岸。

“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

“阴”、“阳”用于表示山、水的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边。

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写愚公移山作铺垫: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愚公的形象也就愈高大。

写二山的地理位置,用一个“本”字与后文呼应。

言外之意是这两座山如今已不在那里了,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 】面山:面对着山,“面”在这里用如动词,是对着的意思。

汉阴:汉水的南岸,“汉”在上古是汉江的专称。

损:削减。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尾:末端,这里指渤海的边上。

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哪里可以放置(挖出来的)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移山文言文讲解

愚公移山文言文讲解

愚公移山文言文讲解
愚公移山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这个故事通过描写愚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以及他和他的家人为了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而付出的努力,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掌控和改造的决心和毅力。

在愚公移山的文言文中,首先描述了愚公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因为北山的阻挡,出入都要绕远路,十分不便。

这种情况下,愚公产生了移山的想法,并且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

他明白移山的目的和好处,也清楚移山的困难和挑战。

愚公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也就是希望能够不再受交通阻塞的困扰。

他心中也明白,“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即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

在描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文章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比如,“惩”是苦于的意思,是意动用法;“塞”表示闭塞、堵塞;“迂”表示绕远、曲折等等。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不仅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移山的艰辛和不易。

总之,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智慧、毅力和决心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掌控的决心。

愚公移山人教版注释

愚公移山人教版注释

愚公移山人教版注释愚公移山人教版注释:
且:将要,快要。

面:面对。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塞:阻塞。

室:家人。

谋:谋划,商量办法。

汝:你,这里指你们。

指:直。

毕:尽,全。

险:险阻。

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黄河以南。

杂然:皆,共同。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曾:竟,却。

与“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损:削减。

魁父:山名。

焉:哪里。

置:安放。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孙:儿子和孙子。

三夫:三个人。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箕畚:簸箕和箩筐。

这里是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孤儿。

龀:换牙。

易:变换。

始:才。

反:返回,现在写作“返”。

愚公移山 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 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课文解读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一,它传达了坚持不懈、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
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他决定和家人一起挖山,移走这
两座大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愚公却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直到天帝感动,派神仙将山移走。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即坚
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虽然
不是智者,但他却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相信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宝贵的品质,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可以引申为对抗困难、克服挑
战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
都需要这种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
以从中汲取力量,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坚定
信念,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长期传承,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愚公移山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对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精神的赞美和传承。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愚公移山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愚公移山

03
语言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特点
简洁明了
文章语言简练,句式简单,易于 理解,符合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水 平。
生动形象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 学生的阅读兴趣。
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愚公比作“山”,将移山 比作“搬土石”,形象地描绘了移山的艰辛和不易。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国的故事。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愚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 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学生,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应该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 种情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故事情节
愚公认为大山挡住了他们家的道路,使得他们出行不便,因此决定将这座大山移开。尽 管人们都认为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但愚公并不在乎,开始带领家人挖山填海。天帝被他 们的精神感动,派天神把山移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再
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02
课文内容解析
故事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04
教育意义探讨
培养坚韧不拔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毅力和决心的故事。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愚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培 养自己的坚韧不拔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学生,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对于学生的学习和 未来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夸张
文章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等,突出 了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文学价值体现
寓言故事
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通过愚公移 山的故事,传达了坚韧不拔、不屈不 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 示意义。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内容分析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内容分析

第三部分(3):写河曲智叟闻讯赶 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 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 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 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 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二者是同时到来的。
写作特色 1、反衬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 (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对比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 “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 公 移 山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 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地奋斗。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 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 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 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 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 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材理解《愚公移山》第一部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讨论: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

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写此事有两个作用:(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

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

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

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深入探求: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积累:1、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

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

“帝”是被感动者。

)《愚公移山》第二部分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

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

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

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⑴读准下列加点字:太行háng王屋二山冀jì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京城氏之霜shāng妻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一厝cuò朔东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雍yōng南⑵辨析下列形近字万仞冀州遂垦孀妻智叟穷匮{{{{{{{坚韧小心翼翼逐恳寒霜臾溃退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方七百里:见方。

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不足。

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

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

这里指用箕畚。

毕力平险:险阻。

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山之一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A、相当于:“的”B、相当于:“他(她,它)”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A、相当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山之一毛操蛇之神跳往助之B、相当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闻之告之于帝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起舒缓语气(甚矣,汝之不惠调整音节的作用虽我之死译时不译汝心之固)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A、表顺承,不译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⑹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其妻献疑:他的,这里指愚公的杂然相许:赞同{{惧其不已:化,指愚公高可二黍许:光景,上下年旦九十:将无陇断焉:语气词,相当于“了”{{且焉置土石:况且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⑺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回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⑻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2、如太行、王屋何?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且焉置土石?译为: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