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三首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笔记近反义词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笔记近反义词
第十五课《古诗三首》的笔记如下:
1、【近义词】
破损—破旧均匀—平均显然—明显规则—规律
2、【反义词】
破损—完好均匀—不均规则—不规则潮湿—干燥
3、【重点词解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
篱落:篱笆。
径:小路。
未:没有。
深:深远。
茅檐:茅屋的屋檐。
青青:碧绿的样子。
莲耦:莲花的莲蓬。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菊残:菊花凋谢。
犹有:还有。
傲霜枝:傲霜,傲,坚强不屈。
比喻菊花坚强地盛开在萧瑟的秋风中。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形容极多。
三、九等均为虚指,表示很多的意思。
五干:形容极高。
十干为一纪,十纪为一大衍,合起来即代表极高。
摩天:碰到天。
摩,接触,触及、冒着。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泪尽胡尘里:指在敌人统治的区域里,老百姓备受欺辱,好像眼泪被风沙吹尽一样,感到干涸而空虚。
胡尘里,指金统治地区。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1.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 《别董大二首》 - 高适(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 《劝学》 - 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 《池上》 - 白居易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7. 《江南春》 -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 《示儿》 -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 《观书有感·其一》 -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 《题临安邸》 -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1. 《游园不值》 -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 《约客》 -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3. 《春日》 - 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4. 《题西林壁》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 《游山西村》 - 陆游(节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一、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 认识“暮、瑟、缘”等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题”等 12 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政治家。
3. 卢钺:字元辅,自号雪溪,宋代诗人。
四、我会写:暮(暮色)吟(吟唱)题(题目)侧(侧面)峰(山峰)庐(庐山)缘(缘分)降(投降)费(费用)须(必须)逊(谦逊)输(输赢)五、多音字:降:jiàng(降落)xiáng(投降)六、近义词:暮——傍晚吟——吟诵缘——缘故七、反义词:高——低横——竖远——近八、理解诗意:1.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3.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文人墨客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九、问题归纳:1. 《暮江吟》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描写自然景物的?答:《暮江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残阳”“江水”“露”“月”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江边夜景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②[元]同“原”,本来。
③[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⑤[乃翁]你们的父亲。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_____________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②[邸]旅店。
③[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_____________注释①[已亥杂诗]《已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已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主题:《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鉴赏:①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
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②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
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完整版)送元二使安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句解] 野火燎原,枯草成灰,却怎么也烧不尽;
春风吹拂,小草复生,大地又是一片绿色。 这两句充满哲理,告诉我们像古原草那样 具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是任何势力 也摧不垮的。
2、背诵、默写全诗。
诗歌解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唐 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 东北,渭水北岸。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指元二。 故人:老朋友。
更:再。 更尽:再饮完。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 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 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 之南,故称阳关。
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 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 向西,故而说是“西辞”。
“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 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伫(zhù)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
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注释] 侵:蔓延,长满。 荒芜。
读出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合作学习,情景再现
展开想象: 诗人当时怎样 “劝君”,他 和朋友各说了 些什么话,做 了什么动作, 他们的心情怎 么样?
课堂练笔
时间不早了,元二就要离开渭城到 遥远的西域……
15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诗文内容:《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文如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2 生字词:外、青山、西湖、歌舞、休、熏、游人、醉、杭州、汴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课件或黑板。
(2)教材《题临安邸》。
4.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南宋时期的临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关于临安的诗歌《题临安邸》。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给予表扬和指导。
5.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诗文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4 欣赏与创作(1)让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描绘临安美景的画或短文。
六、板书设计《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美景西湖歌舞几时休?感慨暖风熏得游人醉意境直把杭州作汴州象征七、作业设计(1)背诵《题临安邸》。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课文15《古诗三首:赋锝古原草送别》语文S版
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性原则,让学生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提高自信心。
5.知识与能力并重,提升语文素养
本案例在教学中既注重古诗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布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培养关爱环境、珍惜自然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学会珍惜友情,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挖掘古诗中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我还会组织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在评价时,注重鼓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成长。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诗人背景: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让学生对诗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五年级语文15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语文15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古诗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学生:简介王安石.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二)解诗题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三.读诗文,明诗意(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二)同桌交换意见.(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2.共同动手正音.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绿:吹绿.染绿.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四.入诗境,悟诗情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3.读中领悟诗情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2《长相思》【教学过程】一.以诗引题(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二.学生初读词1.要求: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三.初读后想象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四.悟词意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3.学生再谈体会.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五.想象画面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3.练习朗读.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5.再读.六.课堂延伸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教学反思】《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3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_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正音.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第二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三课时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2.强调曾是多音字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板书设计:绝句唐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衢道中宋曾几心情变化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_7——_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芦()豚()蒿()崇()庐()逐()篙()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3.古诗赏析: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五年级语文_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15课古诗三首
烟花三月下扬州。
指艳丽的春景 消失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 坐着船顺流直下去往 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单独的一条船 晴朗的天空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只见 天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表达了 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平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 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 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语言平易通俗。 文学成就:在文学上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 反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 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他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去,到
李白在黄鹤楼送 好朋友孟浩然去 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我”的好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 别,向东而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是由西向东而行
长天望那 江的去只 水尽,孤 流头帆单 向,影的 远只逐小 远看渐船 的见模越 水浩糊走 天浩,越 交荡消远 接荡失, 之的在远 处长蓝远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蔓延 贵族。这里指自己的老朋友 充满
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 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 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 绿接连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 别朋友,连茂 盛的草儿也满 怀离别之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中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 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 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 不舍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燎原的野火能把 (唐)白居易 枯干的野草连叶 繁盛 帯茎通通烧尽, 繁盛的样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但深藏在地底下 的根在第二年春 原野 一年 风吹拂时,春雨 荒山野地燃烧的火 滋润下还会复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重新铺盖大地。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古诗三首1. 《鹿柴》 -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 《题西林壁》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 《雪梅》 -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 《嫦娥》 -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 《出塞》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 《凉州词》 -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8. 《夏日绝句》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 《别董大》 -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0.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1. 《村居》 -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2. 《宿建德江》 -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 《竹里馆》 -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4. 《春草》 - 唐彦谦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有一年。
15. 《赠范晔》 - 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6. 《咏兰花》 - 张羽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17. 《乌衣巷》 -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8. 《秋夕》 -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9. 《饮酒》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生字组词
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生字组词《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宫(ɡōnɡ)(宫殿)(宫门)侯(hu)(侯爷)(王侯将相)素(s)(色素)(素菜)章(zhānɡ)(文章)(章法)盈(ynɡ)(充盈)(笑盈盈)脉(mi)(脉搏)(叶脉)栖(qī)(栖息)(两栖)鸦(yā)(乌鸦)(寒鸦)2、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古诗二首生字组词二年级语文下册15课古诗二首生字组词湖(湖水)(江湖)(湖泊)(西湖)莲(莲花)(莲子)(莲叶)(水莲)穷(无穷)(穷人)(贫穷)(哭穷)荷(荷花)(荷叶)(荷包)(荷包蛋)绝(绝句)(绝对)(拒绝)(绝交)含(包含)(含义)(含笑)(含泪)岭(山岭)(岭南)(分岭)(西岭)吴(吴国)(吴语)(东吴)(吴歌)3、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生字组词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生字组词赵zho(赵国、姓赵、赵州桥)省shěng(节省、身份、省钱)县xin(县城、知县、县长)智zh(智力、智慧、心智)慧hu(聪慧、慧眼、秀外慧中)历l(历代、历来、历历在目)匠jing(木匠、工匠、能工巧匠)创chung(创造、创业、创办)举jǔ(举手、举行、举重)且qiě(而且、尚且、且慢)设sh(设想、假设、设计)计j(计算、计较、不计其数)史shǐ(历史、史记、史无前例)省shěng(节省)xǐn(反省)横hng(横竖)hng(蛮横)爪zhǎo(爪牙)zhuǎ(爪子)济j(救济)jǐ(人才济济)4、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及多音字生字组词:融:融化融洽鸳:鸳鸯枕鸳鸯:鸳鸯梁鸯惠:恩惠贤惠崇:崇尚崇拜芦:芦苇芦荟芽:麦芽豆芽短:短发短处梅:梅花冬梅溪:小溪溪水泛:广泛泛滥减:减轻减少多音字:燕 yn 燕窝燕子曾zēng 曾姓yān 燕赵燕山 cng 曾经不曾尽jǐn 尽管尽早行 xng 行走行人jn 尽头尽力 hng 银行在行5、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旧:念旧仍旧陈旧依旧符:符咒符合符号欲:欲望物欲魂:花魂灵魂国魂借:借款借口借助酒:酒席酒徒酒吧何:几何如何何处牧:牧场牧童牧师兄:兄长兄弟世兄仁兄独:独立独唱单独独生异:讶异奇异异样差异佳:佳肴佳期佳酿佳句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注音专项训练一、给下列生字注音芽芦梅惠减泛融燕二、给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例:绝(ju)(绝对)(谢绝)鸳()()()鸯()()()崇()()()豚()()()短()()()溪()()()三、比一比,再组词芽()()芦()()牙()()户()()梅()()减()()海()()喊()()惠()()泛()()慧()()乏()()融()()燕()()隔()()雁()()四、给下列多音字组词jn() xng()尽行jǐn() hng()d ()zēng()得曾děi() cng()7、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山行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我会写:寒h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径j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斜xi(斜线、斜坡、目不斜视)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8、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17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我会写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亦y(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相宜、宜居、因地制宜)9、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生字词笔记语文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生字词笔记多音字挑tiāo 挑选挑食行 hnɡ 银行行业tiǎo 挑唆挑拨离间 xnɡ 行走行人字词解释: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古诗三首五级上册:
五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为“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
2.掌握《古诗三首》中的几首古诗的背诵与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学生对古诗诗意的理解与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背诵。
2.古诗的解读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PPT等。
3.素材:选自《古诗三首》的古诗原文。
4.音频设备:播放古诗应用于听力训练。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引出古诗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1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古诗的理解。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传统文化展示(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等。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第五步:课堂互动(10分钟)1.学生自愿朗读古诗,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点赞鼓励,共同感受古诗的美好。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三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表现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后续还需要在课外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对古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笔记
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笔记1.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字词解释。
- “示儿”:给儿子们看。
- “元知”:本来知道。
这个“元”字可有点古老的感觉呢,就像一个小老头在慢悠悠地说“我本来就晓得呀”。
- “但悲”:只是悲伤。
陆游老爷子心里就只有这一件悲伤的大事,啥别的事在这面前都不重要啦。
- “九州同”:全国统一。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就是说整个国家统一起来。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想象一下,那时候陆游就盼着朝廷的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收复北方失地呢。
- “家祭”:家中祭祀祖先。
- “乃翁”:你们的父亲,也就是陆游自己。
3. 赏析。
陆游这首诗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啊。
你看,他都快死了,觉得啥都要成空了,可心里还放不下国家没有统一这件事。
就好像一个老顽固,临死前还紧紧抓着这个心愿不放。
他满心盼着南宋的军队能打到北方,把中原给收复回来。
还叮嘱儿子们,等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可别忘了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这诗里满满的都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他一生都想为国家效力,到死都念念不忘,真的是把爱国刻到骨子里去了。
1.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字词解释。
- “临安”:南宋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杭州。
- “邸”:旅店。
这诗就像是林升在旅店里看着外面的景象,然后忍不住吐槽写下来的。
- “休”:停止。
他看着西湖边那些歌舞,就纳闷了,啥时候才能停啊?- “暖风”:这里可不光是说暖洋洋的风,还指那种纸醉金迷的享乐氛围,就像一阵暖风把那些人都吹得晕乎乎的。
- “汴州”: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南宋本来是从北宋丢了都城才跑到杭州来的,结果这些人在杭州玩得都忘了本,把杭州当成原来的汴州了。
3. 赏析。
林升这首诗可有点讽刺的味道哦。
你看,他先描写了杭州那美美的景色,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西湖边歌舞升平。
可他心里就不乐意了,心里想“你们这些人咋就知道玩呢?”那暖风啊,把那些游人都吹得醉醺醺的,他们都不想着去收复北方的失地,反而在杭州这个临时的都城里过得逍遥自在,好像已经把杭州当成原来的都城汴州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为专题。
教材分析: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四、小结
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
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黄鹤楼————————→广陵
烟花三月依依惜别
(目送舟行)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初春清晨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六、作业
1、搜集描写花草树木的诗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春风吹又生)生命力强
(萋萋满别情)原上送别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编排了五篇课文和一个百花园,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文。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
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
本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教材设计的情境是: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这才是真正的爱!”
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人物群体。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临行前的劝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还包含着对远行朋友的处境、心情的深沉的体贴和殷切的祝愿。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将古诗熟读成诵。
2、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教学
难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修改备注
一、谈话引出课题。
1.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教学本单元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很好地把握编者意图,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2、同学们,你们从这幅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黄鹤楼,帆船,江水,人,春景……)
3、把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插图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15古诗三首——送元二使安西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
生语感.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写一段话。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劝君”的场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15、古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
舒畅的自然环境
依依惜别的深情(劝酒送别)
教学反思:
主备教师:孙子卿时间:2012年3月13日
课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想象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想象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
(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ì
(2)注意纠正错音。
(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
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修改备注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本单元单元前的导语以诗歌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人间真情,并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五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选编的。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有涉及这些方面的阅读要求;篇篇课文打动人心,都安排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间真情。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栏目有三项内容:一项是“句式变换”,编排的是把直接转述变为间接转述的练习;一项是“拓展与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浓浓的人间真情;一项是“积少成多”编排的是一首古诗《赠汪伦》(李白)。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