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中国人民教育家 ,民主革命家。

他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

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投身抗日民主教育。

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

同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论。

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以实现他“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宏愿。

为了实践这个理论,他于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这些教育主张都是他在晓庄学校每天的寅会作演讲时逐步加以阐明的。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

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

生活教育“所负的使命: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他还屡屡强调说:“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第二要教人生利”;“第三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第四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成五谷”。

为此,他要求教育要“教人发明工具、制作工具、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

生活教育理论实践

生活教育理论实践

一、引言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主张教育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具有生活能力、生活态度和生活智慧的人。

本文将从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路径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1.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教育应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使教育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

2.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提出,社会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

社会即学校意味着教育应打破传统的学校围墙,让儿童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成长。

3.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强调,教学做是教育的三个要素,三者不可分割。

教学做合一意味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 知行合一陶行知认为,知识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知识的检验。

知行合一意味着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知识。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路径1. 优化课程设置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课程设置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需求。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2. 创设生活化教学环境教师应创设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

例如,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知识。

4. 加强家校合作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儿童的生活,使教育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

四、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在课堂上,小华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不积极参与讨论。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决定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华进行教育。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学原则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学原则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学原则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教育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紧密关联,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下面将从陶行知的教育哲学、知行合一的内涵以及如何贯彻知行合一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是以人为本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教育应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知行合一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知行合一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思考,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效果。

其二,知行合一要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注重知识与行动的结合。

学校教育应该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具体来说,如何贯彻知行合一原则呢?一是丰富学校教育形式。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课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进行社会实践,参与社区服务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是改变教育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育评价只着眼于知识的获取和成绩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评价的方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可以通过综合评价、实践考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评估。

三是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支撑体系。

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师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

最后,知行合一是一种教育理念,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贯彻。

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应该共同参与并关注实践教育的推广与实施。

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是首批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教育思想家,他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技能和基础,它是对生活的考试。

他坚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丰富人生经历的技能”,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力量,在混乱中彰显出可观的方向,品味一个人的生活,以实现生活的渴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一种永恒的练习,要获得成功,必须注重肯定性教育,提升自身特质,追求生活的真理和自由,进而实现对理想的追求。

相反,他反对人们用无目标的死记硬背学习,把重点放在知识积累上,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而误入歧途。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实践教育,形成一种认知能力的新思想,提高学习能力,为的是把一切学习都运用于实践生活,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真正的人生价值,把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转化为“生活之门”,去坚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核心思想是生活及理论的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充分发挥学习的价值,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理想。

只有实践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充分感知到当下生活,领悟到“修身齐家,乐民谋社稷”的理念,从而让生活更有价值,让人生更有滋味。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核心
思想,它以“知行合一”为核心,认为教育应当融合理论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智力、道德和身心发展为目的。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秉承“自然育人”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学,强调“以习惯养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探索陶行知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陶行知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

陶行知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实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学论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先教人而后教学”,以及“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

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的教学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教学,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知行合一,幼儿的做中学

知行合一,幼儿的做中学

理论篇誗理论前沿知行合一,幼儿的做中学庞少英(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校附属幼儿园,江苏苏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一再被探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知是学之始。

在引导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做中教的是幼儿的教师,做中学的是幼儿本身,如何共同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做”。

做是教和学的核心以及中心,对于老师而言,怎么做便要怎么学,怎么学便要怎么教。

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融入园中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根本开始,与出头处谋自由。

真正促使幼儿健康、个性地发展。

一、注重“教”之方法,让幼儿健康成长陶行知理论中“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教学中,理应深入贯穿这一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目的以及做的目的都是在以“幼儿为中心”。

因此,在幼儿的教学活动开展前,设定好幼儿的教学活动计划,保证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幼儿真切地参与到其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进行教学的参考和研究。

知行合一对教师本身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助手,教师本身所做到的、做好的“知行合一”将更有助于引导幼儿进行实践和学习。

例如,在跳舞教学前,一定要自行进行练习,领悟到音乐中舞姿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让幼儿跳出更好的状态;例如爱护公共卫生整洁,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身做好这一行为,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育幼儿与种菜种瓜是相似的,从种子到小树苗到成熟到结果,每一个过程都是需要细心地去计划和关照的。

只有这样才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

注重每一个细节是引导幼儿成功的关键,而在此之前,教师要做好“教”。

落实好知行合一,让幼儿健康成长,用每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一位在自己班上的幼儿。

二、注重“学”之目的,让幼儿深感触行学,如何去学?怎么样做到知行合一呢?学有两个部分,教师自身学习以及教师引导幼儿有效、高效地学习,前者的结果会影响后者的结果,由此可见,学也是十分关键的。

幼儿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人去引导和指导。

注重学的目的,落实好理念的学习和“让幼儿如何学好的方法”。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的目
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品格。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信、独立、积极地面对各种挑战。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
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教室里。

他主张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出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他还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他认为每个
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所有学生。

他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标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品格修养。

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磨练,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深入贯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学生在生活
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该书讲述了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下面给大家分享《陶行知教育名篇》,一起来看看吧!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

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完整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完整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认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

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教学。

服务学习便是适应国家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根据学校高职学生特点开展的知行合一教育方式。

学校自2012年下半年全面铺开服务学习工作以来,逐步形成了12345服务学习管理模式和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到理念接受再到行为改善,实现了知行融合递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行入心同步进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指导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指导意义摘要:在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往往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重点是要培养起幼儿热爱生活、对生活感受能力。

对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可以对幼儿的教育产生启发。

因此,本文将针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指导展开进行有效探究,现内容如下。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策略引言陶行知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我国发展现代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教育理论和思想。

生活教育的概念是陶行知思想的基础,他的理论敢于在当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开拓,终结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无知,并引起人们对教育认知不足的关注。

在幼儿时期,当幼儿们开放世界知识时,生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在奠定基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生活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为生活即是教育,生活素质决定教育。

陶行知教育主张小学生活仍然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生活是一種实际的东西,而教育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和影响教育学校是互相影响成就的。

堂是生活教育影响课堂教育的两个同时,教育生活促进了课堂生活,完善课堂进步了教育生活。

堂是生活影响教育的两个场所,即"社会即学校"。

在中国传统社会教育中,社会与教育学校往往完全是分离式的,但是陶行知把整个哲学社会教育看做整个学校,到处看就是整个生活,即到处就是生活教育,只有从整个生活教育出发,才能真正回归生活教育的本身。

相反,陶行知对学校的要求更为严格,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教育创力学校,进而培养人才。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指导策略(一)注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不仅是对知识的应用,更是用来提高生活技能。

在幼儿的数学教学活动,同样如此。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的解读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的解读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的解读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主张知识和行动相互结合。

它意味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和反思,并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这种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就要避免把知识施加于学生的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应用能力。

相反,要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学习,他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试错,探索和发现,最终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状态。

而教师则需要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创造力的人才。

总之,知行合一理念主张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使学习达到最优效果。

陶行知知行合一

陶行知知行合一

陶行知知行合一陶行知知行合一:实践中的教育理念引言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陶行知提倡“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应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理念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知行合一的内涵,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一部分:陶行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强调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知行合一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相互关联。

陶行知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得到有效的体验和巩固。

他主张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而是应该融入实践活动中去。

其次,知行合一强调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有效性。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其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大规模地检验和验证所学的知识是否真实可行。

实践是知识检验的场所,也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最后,知行合一强调将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陶行知认为,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并体验问题,然后通过反思来总结经验和教训。

这种反思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效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知行合一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首先,知行合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学习与实践结合,学生对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这种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其次,知行合一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这种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知行合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面对各种新问题和挑战,并通过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首次提出 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 是“行”。 “行”是“知”的归宿。 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 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 的 “知先行后”, 其也强调 “行”。 只可惜, 朱熹所推崇的认知方 式— ——“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 按照 此法去实 践的人终日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今人却就 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 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能行, 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 是对病的药”[2] 。 王阳明先生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 分 离的认知方式。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 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 遂致终身不行, 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 间,愈失而愈远矣。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 行。 足下但以此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3] 。 王阳明先 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 手段。 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而后又获得真知, “知行合 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然而它始终只在致 良 知 的 阶 段 ,他 所 说 的 “知 ”、“行 ”统 一 于 人 的 内 心 活 动 ,这 虽 然 有 利于道德修养,但也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彻底。 二、“知行合一”指引陶行知走上教育之路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 文 浚 ,1891 年 出 生 于 安 徽 歙 县 近 郊 的 小 村 庄 , 1910 年 ,陶 行 知 先 生 考 入 南 京 的 金 陵 大 学 ,在 校 期 间 ,他 开 始 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 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 “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 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 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 这其实就是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陶行知——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先生的办学心愿.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其教育功能可通过学校“爱满天下"的精神因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来实现。

一、以人为本,营造“爱”的校园环境陶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是学校的大事。

校园环境就其内涵而言,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指绿色环境建设。

丛丛绿林、株株花木、花香鸟语、曲径通幽、天地人和谐相处。

绿色环境为学生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沃土,给学生擎起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校园环境第二层面的含义指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要从富有灵气的校园环境建设中体现出来.校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优美、整洁的自然布局固然为师生营建了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但学校文化追求更多的是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使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使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有人文的内涵,每一块顽石都富有灵性,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如我校岑溪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绿化、美化为基础,创造外在的和谐美视觉效果,同时注重与人文思想有机的结合。

在校园绿化和景观规划中,我校充分重视校园三个领域的建设,即个人领域、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建设。

在这三个领域的建设中充分给师生的心灵留下一个空间。

如在“个人领域”,亭中的坐凳、林中的石子路、建筑角落……张弛有序的校园环境,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师生都愿意在那里驻足欣赏。

那道绘制古代四大名著图画的风雨长廓,既为师生上下课提供一条遮风挡雨的温暖走道,同时也给人们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体现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它不仅为师生提供安静、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且是师生心灵的驿站.这样的校园文化体现的就是一种爱,是对师生心灵的呵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知行合一 陶行知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 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创立了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 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部主任、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 作会理事长张圣华先生在为《陶行知教育名篇》写序时说:“一个没 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1]然而遗憾的是, 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知道陶行知先生其人, 而不知道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他们看来,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显得 更容易一些。 而“知行合一”就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钥匙, 认识了“知行合一”就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世界。
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 因此说,正 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 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 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 在此期间,他师从美国 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先生。 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 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 范金豹先生在《陶行知先生的多次易名》中 写到:“实用主义哲学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 王阳明的哲学 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5] 。 王阳明先生讲:“知是行之 始,行是知之成”。 杜威先生对知行关系论述之后讲:“从做中学”。 “从做中学”强调的是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这点是王学与 杜威之学的不同之处,可他们都注重“知行合一”。 由于曾师从杜威 先生,所以此时的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又多了一层认识。 1917 年,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行知”,并积极从事教 育实践活动。 至此,陶行知先生真正的走上了教育之路。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12 月刊
“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游青明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陶行知先 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做是教和学的中心。 “知行合一”与“教 学做合一”都强调做,即行,“教学做合一”是“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应用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在对“知行合一” 的批判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一、“知行合一”由王阳明首次提出 大凡讨论知行关系,想要建立知行观的人必有一个动机,那便 是“行”。 “行”是“知”的归宿。 陶行知先生研究“知行合一”,创立生 活教育理论,他是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朱熹提倡 的 “知先行后”, 其也强调 “行”。 只可惜, 朱熹所推崇的认知方 式— ——“格物”,禁锢了人们的手脚,使人不能行动。 按照 此法去实 践的人终日只在书本上遨游,以至于终身不能行动。 明代中叶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今人却就 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 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能行, 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亦非一日矣。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 是对病的药”[2] 。 王阳明先生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 分 离的认知方式。 “知行合一之说,专为近世学者分知行为两事,必 欲先用知之功而后行, 遂致终身不行, 故而又牵制缠绕于言语之 间,愈失而愈远矣。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 行。 足下但以此细思之,当自见,无徒为此纷纷也”[3] 。 王阳明先 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 手段。 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而后又获得真知, “知行合 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然而它始终只在致 良 知 的 阶 段 ,他 所 说 的 “知 ”、“行 ”统 一 于 人 的 内 心 活 动 ,这 虽 然 有 利于道德修养,但也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彻底。 二、“知行合一”指引陶行知走上教育之路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 文 浚 ,1891 年 出 生 于 安 徽 歙 县 近 郊 的 小 村 庄 , 1910 年 ,陶 行 知 先 生 考 入 南 京 的 金 陵 大 学 ,在 校 期 间 ,他 开 始 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 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 “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 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 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 这其实就是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 随着陶行知先生对“知行合一”认识的深入,其教育思想也在 逐渐的成熟。 1917 年,陶行知先生回国之后,提倡实用主义。 但真 正实行起来却是到处碰壁, 使得他认识到了杜威先生的洋教育理 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要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教育。 于是陶 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 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 育》 里说:“‘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 生活’。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杜威先生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 活” 绝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还曾给生活教育下过定 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 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 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 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 ‘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解 放出来。 ‘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 工学团或 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 ‘教育是 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 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 ”[6]陶行 知先生的生活教 育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活” 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 心点,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贡献, 我们 应该把它继承发扬开来 。 四、生活教育理论是对“知行合一”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针对知行分离的认知情况而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