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论文
免疫学论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免疫学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号:2522340任课教师 成绩 论文题目: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论文要求:教师评语: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正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
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
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
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
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
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
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
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学院 专业_ 班级 本专 学号2_姓名 _密封线 学生须将文字写在此线以下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病毒感染:(1)病毒感染的概念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
免疫学结课论文-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学结课论文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姓名:学号:院系:班级:任课教师:二零一二年十二月MHCⅡ类分子表达调控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摘要:MHC II类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抗原给CD4 T淋巴细胞,在诱发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MHC II类分子不正常表达会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如裸淋巴细胞综合征(BLS)等。
目前已识别出四种不同的MHC II调控基因。
这些基因分别编码RFXANK、RFX5、RFXAP和CIITA。
其中,前三个是RFX复合物的亚基,RFX是一种结合于所有MHC II类基因启动子上的泛式表达的因子。
CIITA是MHC II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其严密调控的表达模式决定了MHC I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特异性,及能否被诱导且在何种水平上表达。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及自身致敏淋巴细胞,攻击自身靶抗原细胞和组织,使其产生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MHC II类分子在AD发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MHC II类分子;调控因子;CIITA;RFX复合物;AD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一个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
MHC基因产物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MHC I类和MHC I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是呈现在免疫系统特定细胞表面的由α链和β链非共价键相连组成的一组高度多态性的跨膜糖蛋白[1]。
这些分子提呈经过加工的外来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抗原受体(TCR),导致辅助性T细胞激活和分化,从而在诱发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病毒感染的疾病中,病毒的某些蛋白就是通过干扰MHC II的功能,影响了正常的免疫识别[2]。
在健康的机体当中,MHC II类分子存在两种表达模式:组成型表达和诱导型表达。
组成型表达一般只限定于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细胞中,主要包括源于骨髓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即:树突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人类激活的T细胞。
免疫学论文(全英文)
The Researching of Embryonic Stem CellsSummary: Embryonic stem cells have the value ofsignificant biological basis research and medical . Research on embryonic stem cells originated from the 1970s,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biology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many of the issue of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Keywords: Embryonic stem cells, concepts, applications, problemsThe basic concept of Stem CellsDefinitionsStem cells with the ability to self-replicat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it can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functional cells.ClassificationTotipotent stem cells Including embryonic stem cells , germline stem cells. they can differentiate into the systemic 200 variety of cell types, and further form any of the body's tissues and organs, and with the ability to develop into a complete individual. Pluripotent stem cells,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a variety of cells and tissues, but such cells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develop into a complete individual. Design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Such cells only to one or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wo types of cell differentiation.The source of stem cellsThe source of stem cells may have four sources:①the separation of the inner cell mass cells from the well-developed blastocysts, such as fibroblast feeder cells co-cultured so that the prolife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②from 5 to 9 weeks of embryonic gonads isolat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The ③obtained from malignant of embryonic tumors or teratomas cells. ④reproductive cloning (therapeutic cloning)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the egg is about to go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into another somatic cell nuclear cloning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blastocyst, and then separation of the inner cell mass, embryonic stem cells.The applications of ES cellFor the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animals and cloning of animalsThe use of ES cells as a vector,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ES cells, so that the number of gene integration loci, the degree of express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inserted gene and screening and so on at the cellular level, thereby obtaining a stable, satisfactory transgenic ES cell lines,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animals. Nuclear transfer ES cell donor nucleus in the short term, the availabil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genotype and phenotype identical individuals. This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somatic cell cloned animals, but the latter is the success rate of cloning animals, prone to severe immune defects and mutations (French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said 90% of cloned cattle not grow normally).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can produce sperm, egg, and successful fertilization can even bred laboratory egg from the female and male cell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reproductive and cloning.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 researchEarly mammalian embryo small volume, but also in the uterus, in order to study celldifferentiation in vivo and its mechanism is almost impossible, and stem cells, especially ES cells have unique developmental pluripotency, in particular in vitro culture conditions and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inducing agent after a certain precursor cell stage,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rve, muscle, cartilage, blood cells, epithelial cells and fibroblasts, ES cells is the study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model to explore certain precursors cell origin and cell lineage evolved the ideal experimental system. Application of gene chip biotechnology, cell gene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of comparing ES cell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not only to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but also found a new gene.for new drug research and tissue and organ repair, treatment, researchES cells provide the research tools of the new drug's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and drug metabolism at the cellular level, both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animals required drug experiments, but also easy to find effective and lasting treatment. No matter the tissues and organs of autologous or 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to repair the defect, are limited by objective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the lack of sources of seed cells. Now,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tem cell engineering, tissue and organ transplantation research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is expected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mouse ES cells under special conditions to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the formation of bone tissue may be used in bone repair.It has beendemonstrated that cells derived from the ES cell has been able to or may treat many diseases, the treatment of heart disease such as myocardial cells, leukocytes treat leukemia, pancreatic islet cells to treat diabetes, liver cells,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the treatment of osteoarthritis of the cartilage cells, skin cells treated burns and trauma,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bone cells, nerve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problems of ES cell studiesThe biggest limitation is that the ethical problems of embryonic stem cell research. Whether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must destroy embryos? Whether they would artificially created embryos in order to obtain stem cells more? Fact, scientists are actively working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For example, human eggs for materials produced by chemical stimulation parthenogenetic development for the embryo. Such embryos do not develop into the individuals obtained in this way (due to lack of paternal chromosomes), embryonic stem cells can circumvent ethical problems. There are scientists using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to create not mouse embryos in the uterus, can obtain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such embryos.Immune rejection and biosafety issuesEmbryonic stem cells will be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there are two major obstaclesNot overcome. The first is immune rejection. Beca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are not from the patients themselves, it must be subject to the patient's immune system attacks. Scientists now think by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of the patient to go nuclear egg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mmune rejection, but no exact success reported. This nuclear transfer technology faces more ethical issues and technical problems, once the breakthrough will produce revolutionary results. The second obstacle is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Currently establish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mostly use animalproducts as nutrients, these animal products may bring a viral infection, such as a series of complex issues, if hastily applied to the human body is irresponsible.References:[1]EVANS M J,KAUFMAN M H.Establishment in culture of pluripo-tential cells from mouse embryos[J]. Nature,1981,292:154-156.[2]MARTIN G R.Isolation of a pluripotent cell line from early mouse em-bryos cultured in medium conditioned by teratocarcinoma stem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1,78:7 634-7 636.[3]THOMSON J A,ITSKOVITZ-ELDOR J,SHAPIRO S S,et al. Em-bryonic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blastocysts[J].Science,1998,282:1145-1147[4]CHAD A.Cowan, Jocelyn Atienza, Douglas A.Melton et al. Nuclearreprogramming ofsomatic cells after fusion with human embryonic stemcells[J]. Science,2005,309:1 369-1 373.[5]CHRISTEL K. Taranger, Agate Noer, Anita L. Sorensen et al. In-duction of dedifferentiation, genomewide transcriptional programming,and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by extracts of carcinoma and embryonicstem cells[J].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05,16: 5 719-5。
免疫学论文【范本模板】
疫苗的发展前景摘要: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的疫苗数目庞大。
然而我国民众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健康的诉求也水涨船高,而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品种扩增速度难以跟上民众、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儿童健康需求的增长速度。
本文新型疫苗的研究,进一步阐述疫苗的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DNA疫苗、白血病多肽疫苗、表位疫苗、登革病毒 DNA 疫苗、肿瘤多肽疫苗、发展前景1疫苗和预防接种(1)疫苗: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生物制剂,通过疫苗接种使接受方获得免疫力。
(2)预防接种:指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对其产生反应,产生对相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产生抗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2研究热点(1)DNA疫苗DNA疫苗的优点作为第3代疫苗,DNA疫苗发展仅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体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DNA疫苗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人工设计的疫苗类型,因而较第1代疫苗(减毒、灭活疫苗)和第2代疫苗(亚单位疫苗)而言更具有可调控性。
在DNA疫苗的分子设计过程中,可随意引入目标DNA序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性强的免疫应答,避免先前疫苗的“交叉"现象;作为第3代疫苗的重组DNA质粒,其内部序列均已研究清楚。
避免了先前疫苗的潜在致病危险和免疫反应的不完全性;DNA疫苗可在细菌内大量复制,避免了先前疫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成本、高要求、低产量等不足。
(DNA疫苗的研究进展杨海,王芳字(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2)白血病多肽疫苗白血病多肽疫苗的疗效是肯定的,但还有待理论技术的提高而进一步鉴定参与白血病免疫反应的靶抗原的本质。
虽然 BCR—ABL疫苗和HSP70肽复合物疫苗都诱导CML患者出现免疫反应,但由于在这2项研究中患者都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因而无法确定临床疗效的真正原因及疫苗与细胞遗传学、分子学缓解的关系。
白血病多肽疫苗已从基础实验阶段进入临床研究,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靶抗原势必被发现,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将在白血病的预防、治疗方面(尤其是防止白血病复发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science免疫学三篇论文抗体阻断的罪魁祸首
Science免疫学三篇论文:抗体阻断的罪魁祸首大多数病毒感染都会启动B细胞生成中和抗体,但是对于一小部分引发慢性感染的病毒来说,B细胞会由于某种原因而被迫关闭。
10月21日Science子刊Science Immunology 杂志公布了三项独立研究,发现至少对于小鼠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来说,居然是I 型干扰素(IFN-I)在从中作梗。
“这三篇论文都发现了I型干扰素在其中的破坏作用,”其中一项研究作者,意大利圣拉斐尔科研所的免疫学家Matteo Iannacone说。
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 是天然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机体控制并清除病原体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也就是这些科学家们感到十分惊讶的原因。
几十年来,免疫学家都在利用LCMV作为研究T细胞主导的免疫应答的模型,因为患上LCMV会导致B细胞生成的病毒中和抗体缺乏,或者推迟几个星期才产生。
不过由于某些人类病毒,如HIV和HBV,也无法诱发强烈的抗体反应,因此NIH的一位病毒免疫学家Dorian McGavern等人就采用了LCMV分析B细胞无法行使功能背后的机制。
McGavern研究组给未感染小鼠注射LCMV中的B细胞,然后让它们接触病毒。
一个星期后,注入的B细胞从小鼠脾脏中消失了,但如果等到注入B细胞感染后第六天,仍然是可以发现这些细胞的。
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法国巴塞尔大学的病毒学家Daniel Pinschewer也同样发现了一个为期三天的LCMV特异性B细胞“死亡地带”。
这两个研究组都发现在感染后的开始几天,LCMV诱导出了高水平IFN-I,“这是警铃拉响的始作俑者,也是驱动针对病毒的免疫力”,McGavern说。
但是对于LCMV来说,这种因子似乎还有另外的一面:当两个研究组在感染前阻断IFN-I,那么小鼠脾脏中LCMV特异性B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导致动物产生大量的病毒中和抗体。
免疫学技术论文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免疫学技术(Immunological Technique)》课程论文课程号:2522340-01任课教师王晓洁成绩正文【提要】免疫胶体金技术是四大免疫标记技术之一,已经成为继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和酶之后,在免疫标记技术中常用的非放射性示踪剂。
1971年Faulk和Taytor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免疫胶体金技术(ICG)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免疫胶体金技术有很多种,目前医学检验中应用的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主要有两种: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法和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都是以微孔滤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体或抗原,加入待检标本后,经滤膜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再用胶体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
【关键词】胶体金硝酸纤维素膜免疫快速层析技术【正文】一、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层析法是20世纪90年代国外兴起的一种快速诊断技术,其原理是将特异的抗体或抗原先固定与硝酸纤维素(NC)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膜一端浸入样品(尿液或血清)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或抗原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即与该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再通过标记技术使该区域显示一定的颜色,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诊断。
胶体金免疫层析(GICA)就是利用胶体金本身的显色特点结合免疫层析技术诊断特异性的待测物。
同样是层析法的金标纸条,根据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不同可分成间接法、竞争法和双抗体夹心法等不同种类。
例如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产的测定缺血性心肌损伤试剂条,只需要130~160μL血,灵敏度达到0.1ng/mL肌钙蛋白-T,5~20min出结果。
二、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技术的基本原理斑点免疫渗滤技术(DIFA)真正推广使用始于1985年,美国的Valkirs 等运用斑点免疫酶渗滤法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获得了成功。
解码人类免疫系统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
解码人类免疫系统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人类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体系统,充当我们身体的防线,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旨在解码人类免疫系统的奥秘,深入研究其机制和功能。
本文将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探讨人类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
一、细胞免疫的机制和功能在人类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活化和调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人体能够识别和清除各种病原体。
论文将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1. T淋巴细胞的功能与机制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核心,起着调节和调控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
通过识别抗原,并与其结合,T细胞能够杀伤感染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
本研究旨在详细解析T淋巴细胞的功能机制,揭示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
2. 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与功能B淋巴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免疫细胞,负责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及其毒素。
本论文将重点论述B细胞的抗体产生机制,涉及到抗原结合、类别转换及记忆反应的过程,旨在对B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有详细的了解。
3.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免疫调节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破坏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能力。
本研究将探讨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的机制和重要性,并阐述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二、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体液免疫是人类免疫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抗体和溶菌酶的作用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本文将关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1. 抗体的结构与特异性识别抗体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通过其特异的结构和溶解作用,在体液中中和病原体。
本论文将解析抗体的结构组成和特异性识别机制,从而深入理解抗体在体液免疫中的功能。
2. 免疫记忆与长期免疫人类免疫系统独特的能力在于对先前感染的病原体具有记忆性,这种记忆性免疫使人体在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时能够迅速产生具有更高效性和更强力的免疫应答。
本文将详细探究免疫记忆的形成和发挥的机制,并对长期免疫应答的潜力进行讨论。
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论文
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论文【摘要】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医学根底课,内容抽象枯燥。
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医学专业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谈谈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根底课程,其内容抽象复杂,与其他学科穿插性强,同学们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知识苦涩难懂,再加上在中医院校课时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课时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知识,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1 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很重要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关系甚密,医学微生物学是免疫学的根底,所以免疫学应该在微生物学开过后再开设,否那么很难进展。
如病原生物对人类来说是抗原,那么学过微生物学的同学很快就会联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种类及特点等有助于对抗原的理解;另外讲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时,肯定会提到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学中已经学过破伤风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紧急预防或治疗中要用到破伤风抗毒素,因为是动物体血清,所以对人来说既是抗体也是抗原,在用时要做皮肤试验等等。
又如我们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会致我们人类各种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
而在免疫学一开始就会讲免疫系统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虽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们具有免疫系统,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
总之,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开课顺序上要注意。
中医院校免疫学的学时很少,只有二十几节,要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要详略得当,详讲的有: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超敏反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免疫预防;略讲内容有: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等,这样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系统的免疫学内容根本包括。
免疫学论文
免疫学论文标题:免疫学研究综述摘要:免疫学作为研究机体防御系统与疾病发展关系的学科,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综述免疫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机制、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旨在为免疫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免疫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一、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疾病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免疫系统及其功能。
免疫系统由多种细胞、器官和分子组成,它能够识别和消除病原体,并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目前,免疫学在疾病治疗、免疫储备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淋巴细胞、抗体、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
淋巴细胞可以分为T细胞和B细胞,它们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促进其清除。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可以摄取和降解病原体。
树突细胞则在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免疫应答机制免疫应答通过多个阶段完成,包括抗原呈递、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激活、细胞因子释放和细胞杀伤等过程。
当机体感染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并通过活化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来清除病原体。
免疫应答的调控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免疫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免疫系统失调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过激,进而引发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
在免疫学中,已经对多种疾病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五、免疫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者正在探索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免疫阳性治疗等新的治疗策略,并致力于开发免疫治疗药物。
同时,免疫学与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在推动免疫学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免疫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机制、免疫系统与疾病关联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免疫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免疫学实验论文——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
免疫学实验抗血清的制备及其效价测定班级:生物技术1401小组:11姓名:2016年11月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小鼠效价检测摘要:本试验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抗原,对小鼠和家兔进行免疫,以制备高效价抗血清。
采用多次中程免疫使产生免疫应答小鼠的血清中抗体达到实验所需的要求,然后采集小鼠血液,从中分离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利用间接ELISA 方法测得抗血清效价。
关键词:抗血清;间接法ELISA ;抗体效价前言: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 )注入到健康小鼠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三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小鼠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利用间接ELISA 法,将抗原BSA 包被在酶标板上,加入待测的抗体,再加相应的二抗,生成复合物后再加入底物显色,借助仪器测得的光吸收值计算抗体效价。
材料与方法:实验主线:实验材料:包被缓冲液(0.05M pH 9.6碳酸盐缓冲液)、10ug/ml 抗原(牛血清白蛋白)、0.01M PBS 溶液、5%(w/v )脱脂奶粉、PBST 洗涤液(含0.05%Tween 20的0.01M 的PBS )、2M H2SO4、待测抗体、HRP 标记的羊抗小鼠IgG (二抗)、底物溶液TMB 、健康小鼠酶标板、酶标仪、保鲜膜、排枪、离心管、玻璃棒、烧杯、离心机、恒温箱动物免疫抗血清的采集与分离中程免疫3次间隔一周间接法ELISA 测定抗血清的效多克隆抗体实验内容与方法:一.动物的免疫:1.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应考虑抗原与动物的种属关系、抗原性质与动物种类、免疫血清的需要量、免疫血清的要求以及动物个体等因素。
选择与抗原亲缘关系远的动物,尤其在制备抗免疫球蛋白(Ig)抗体时;根据抗体的需要量选择动物,制备一抗常用动物为小鼠和家兔,制备二抗常用动物为羊和马;常用青壮年期的雄性动物。
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
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外界入侵物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着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如何保护我们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害。
免疫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在完成学业的最后一项任务,它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本文将讨论免疫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成功的毕业论文。
一、研究方向1. 免疫疫苗研究免疫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新型疫苗的开发。
你可以考虑基于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疫苗研发,以及对已有疫苗进行改进和优化。
你可以关注新兴疫苗技术的发展,比如基因工程疫苗和纳米技术疫苗。
你可以设计实验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研究疫苗的机制以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
2. 免疫母婴传递研究母婴传递是许多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你可以探索母体免疫系统如何通过胎盘传递抗体保护胎儿,在婴儿出生后免疫系统如何逐渐发展和成熟。
你可以深入研究母体感染对胎儿免疫系统的影响,了解早期生活与后期免疫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你可以关注母婴相互之间的免疫传递,研究新生儿如何从母亲获得免疫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这种传递的效果。
3. 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一类疾病。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你可以探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机制,了解为何免疫系统误认阳性组织。
你可以研究和探索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你可以考虑免疫抑制治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二、构建成功的毕业论文1. 确定研究问题和目标首先,在免疫学领域选择一个感兴趣且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研究的改进和扩展。
明确研究目标,确定你想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在开始实际研究之前,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对于理解以前的研究和挖掘研究空白非常重要。
免疫系统健康论文
免疫与健康论文论文题目: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姓名:专业:学号:免疫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摘要:人们经常听到"免疫"一词,一般会简单地认为免疫就是指人体的抵抗力,但对免疫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
从本质上讲,免疫是指机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
它包括机体对异物( 病原生物性或非病原生物性的)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
这种过程可能引起自身组织损伤,也可能没有组织损伤。
概括起来说,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即防御功能、稳定功能及免疫监视作用,这些功能一旦失调,即产生免疫病理反应。
关键词:免疫;传染病;预防;安全用药1.引言:研究表明,90%的疾病是与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
比如禽流感等传染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人的预防保健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深了认识。
目前医疗保健正在向“自助型”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怎样才能做到自我保健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要想免除疫病、保持健康,首先就必须认识机体的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2.1定义: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2.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功能。
2.2.1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宫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
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2.2.2免疫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免疫活性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T细胞惟一特有标志。
可按TCR不同把T细胞分为TCR1型和2型。
按CD表型则可把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齐财华免疫学论文2
免疫系统细胞的类型综述(齐财华重庆三峡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级生物科学专业)摘要: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
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
因此,免疫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免疫细胞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免疫系统,本文主要对各种免疫细胞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免疫系统,免疫细胞1.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e cell)是白细胞的俗称,包括淋巴细胞和各种吞噬细胞等,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activation),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除T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外,还有K淋巴细胞和NK淋巴细胞,共四种类型。
T淋巴细胞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群。
除淋巴细胞外,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还有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免疫细胞可以分为多种,在人体中各种免疫细胞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2.T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
亦可简称T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
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
免疫学临床医学论文(共6篇)
免疫学临床医学论文(共6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探讨临床医学免疫学教育的优势及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种教育改革、创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中在教学中引入PBL模式已逐渐成为各院校在教学改革中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办学规模、师资组成、教学条件、学生特点等各有所不同,加上起源于美国的PBL本身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PBL在推广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引入PBL 模式相关的教学改革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医科大学,每年均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将在今后的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里活跃在我国的临床和科研的第一线,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术,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同时也是PBL的教学目标。
本文拟通过对PBL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自身特点,探讨在临床医学本科的医学免疫学教育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
1临床医学本科医学免疫学课程引入PBL模式的优势及必要性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病理和生理过程中的免疫学机制及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及防治的学科,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之是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
作为一门相对年轻又非常活跃的学科,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及应用研究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使得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内容中往往包含了大量抽象的概念、定义,不同内容之间又常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必须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否则很容易使其陷入畏难情绪之中,失去兴趣,无法将这一课程学好,更无法去应对将来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免疫学概论范文
1免疫学概论范文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如何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以及如何维持身体内稳定状态的科学。
它涵盖了机体的免疫系统结构、功能以及它是如何响应感染和疾病的。
免疫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调节和免疫记忆等方面。
它的研究成果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特定细胞、分子和组织构成的。
它的功能是识别并抵御外部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免疫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人体天生具备的防御机制。
它主要包括外界屏障,如皮肤和黏膜,以及一些细胞和分子,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补体等。
这些细胞和分子能够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以及引发炎症反应来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参与防御。
先天免疫系统对抗各种病原体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它可以迅速地发挥作用,从而为获得性免疫系统争取更多的时间来作出反应。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人体根据与病原微生物接触而产生的自适应防御机制。
它主要由B细胞和T细胞组成,这些细胞能够识别和记忆特定的抗原(病原体表面的分子)。
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其中一种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生成特异性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杀死病原微生物。
此后,免疫系统会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以迅速清除侵入的病原体。
这就是免疫系统具有免疫记忆的原因。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正常情况下,免疫调节可以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并确保它对真正的外来威胁做出适当的反应,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免疫调节还可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损伤,即自身免疫病。
当免疫调节失调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或抑制,从而引发过敏、自身免疫疾病或免疫缺陷。
免疫学的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免疫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通过研究免疫学,人们能够发展出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通过疫苗的接种,我们可以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应对特定的病原体,从而预防感染和疾病。
医学免疫的论文(8篇)
医学免疫的论文(8篇)医学免疫的论文篇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试验教学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课学时被渐渐压缩,试验教学所占的比重渐渐增加,因此这两门课程的试验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本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大批青年博士讨论生走上了讲台。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青年博士老师承当了大量的试验教学任务,成为教学队伍的新生力气,因此尽快提升青年博士老师的试验教学的力量,是提高试验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结合本校的试验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将青年老师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力量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充分熟识授课内容和授课同学,做好课前预备青年老师上课前应充分“备课程”和“备同学”。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同学的必修基础课程,青年老师首先应仔细研读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教材和试验教材及其相关专业书籍,全面熟识教学大纲。
依据教学任务,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等做到有所取舍和优化。
其次,青年老师应主动参加集体备课。
为保证明验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在开设新试验课的前一周,本科室的全部授课老师和试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会针对试验课中的重难点及试验操作中的留意事项,进行充分沟通,便于青年老师更好地把握试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
同时,青年老师还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同学的基础学问及其对所学学问的把握程度,进而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
2、主动参加试验预备,做好预试验青年老师应主动参加试验预备工作。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验的影响因素许多,除了试验者的操作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确定试验的成败,如: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仪器的操作等。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试验课程的预备工作均由我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形态试验教学平台的试验技术人员预备,从而影响了青年老师对试验预备过程的全面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体外入侵,体内产生)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科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相应疾病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措施的科学。
免疫学是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从中国人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正式记载算起,到其后的Jenner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直至今日,免疫学的发展已有三个半世纪。
前后走过经验免疫学时期、免疫学科建立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在后两个时期中,随着科学发展,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即:①1876 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从而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②1900 年前后,抗原(Ag)与抗体(Ab)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Ab 的临床应用;③1957 年后,细胞免疫学的兴起,人类理解到特异免疫是T 及B 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所进行的主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结果,理解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不同效应与协同功能;④1977 年后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得以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
当今,免疫学正进入第五个迅速发展阶段,即后基因组时代,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
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免疫学发展的另一特色,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联系。
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的疾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Jenner 发明牛痘苗,到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被消灭”这一事实,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征服疾病的最为辉煌的成绩。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天花曾是人类历史上的烈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
在欧洲,十七世纪中叶,患天花死亡者达30%。
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
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图1-2,A)。
这些方法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且经陆上丝绸之路西传至欧亚各国,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英国于1721年流行天花期间,曾以少数犯人试种人痘预防天花成功,但因当时英国学者的保守,未予推广。
由于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使这一方法未能非常广泛地应用。
然而,其传播至世界各国,对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 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女工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
于是他意识到接种“牛痘”可预防天花。
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 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致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图1-2,B)。
他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把接种牛痘称为“Vaccination”(拉丁语中,牛写为Vacca),即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在Jenner 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所致,而他在实践观察中,总结发现的种牛痘预防天花,既安全、又有效,是一划时代的发明。
接种牛痘在十九世纪初至中叶,在欧洲广泛推广。
总之,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从经验得知接种人痘或牛痘,可获得免疫力,预防天花,但对病原体及获得免疫的道理却全然不知。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被发现,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抗体的发现导致了二十世纪初对抗原的研究,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后所致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免疫学发展至科学免疫学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期间,对抗原与抗体特性的详细研究,创立了免疫化学,发展了体液免疫;以无毒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菌苗得以广泛使用;在抗体的应用中,发现了免疫应答所致的超敏感反应性疾病,认识到适宜的免疫应答有免疫防卫作用,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则有致病作用。
1957年,Burnet 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全面总结了当时免疫学的成就,推动了细胞免疫学时期的到来,认识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
(一)病原菌的发现与疫苗使用的推广十九世纪中叶,显微镜的改进使放大倍数得以提高,可直接观察到细菌,导致病原菌的发现。
1850 年,首先在感染羊的血液中看到了炭疽杆菌。
随后,Pasteur 证明实验室培养的炭疽杆菌能使动物感染致病,并发明了液体培养基用于细菌培养。
继而Koch 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结核杆菌成功,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
病原菌致病的概念被确认后,人们进而认识到病原体感染恢复后的患者能获得免疫的现象。
为此,Pasteur 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43℃,制成人工减毒活菌苗,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以及将当时尚不知的病原体—狂犬病病毒,经兔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
病原体致病及病后免疫现象,是人类认识到病原体感染能使动物及人产生免疫力,防止再感染。
从而,正式认识到Jenner 的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的科学性和重大意义,推动了疫苗的研制和广泛使用,成为以免疫接种方法使人类主动产生免疫,征服传染病的强有力工具。
时至今日,预防接种仍是人类控制并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手段。
总之,在此阶段,以科学实验方法发现并证实了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即接种一种灭活或减毒病原体,可使机体获得对该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故免疫有特异性。
但对免疫如何产生却不知晓。
(二)抗体的发现、应用及细胞免疫的研究1、抗体的发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白喉杆菌经其分泌的白喉外毒素致病,进而发现再感染者的血清中有“杀菌素”(bactericidins),此为最早发现的抗体。
Von Behring 和Kitasato 于1890 年正式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病人,稍后他们又研制成功将白喉及破伤风外毒素减毒成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
鉴于细菌分泌的无生命的蛋白质性毒素亦可致抗体产生,当时的科学家们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2、抗原的结构与抗原特异性二十世纪初开始,Landsteiner 以芳香族有机化学分子偶联到蛋白质载体上,免疫动物,研究芳香族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基团的部位与所产生抗体的特异性的关系,认识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很小的分子,它们的结构不同,使其抗原性不同。
据此,Landsteiner 发现人红细胞表面表达的糖蛋白中,其末端寡糖特点决定了它的抗原性,从而发现了ABO 血型,避免了输血导致严重超敏反应的问题。
Landsteiner 的工作开拓了免疫化学的领域,并使以抗体为中心的体液免疫,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占据免疫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3、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Tiselius 和Kabat 用电泳鉴定,证明Ab是γ-球蛋白。
动物在免疫后,血清中γ-球蛋白显著增高,此部分有Ab 活性,即Ab 主要存在于γ-球蛋白中,从而可将Ab 从血清中分离出来。
此技术解决了Ab 的纯化,但未涉及Ab 的特异性。
4、抗体是四肽链结构 1959 年,Porter 和Edelman 分别对Ab 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肽链组成,籍二硫键连接在一起。
Ab 的氨基端结合抗原,决定抗原结合特异性,称F(abˊ)2 段;Ab 羧基端不能结合抗原,而具Ab 的其他功能,此段易产生结晶,称Fc段。
Ab 结构在分子水平上的阐明不仅在应用上,经酶解获得Ab 的F(abˊ)2 段,可减少使用中的超敏反应,而且在理论上,将Ab 特异性的研究集中于分析F(abˊ)2 段的氨基酸组成特点,导致以后的Ab 可变区及其抗原结合部位的发现。
5、免疫耐受的发现 1945 年,Owen 观察到异卵胎盘融合双生的小牛,其体内并存有两种血型不同的红细胞,互不排斥。
1953 年Medawar 等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免疫耐受现象。
他们在新生鼠时期,移植以另一品系小鼠的骨髓,至小鼠长至4 周后,移植以该骨髓来源品系小鼠的皮肤,此皮肤不被排斥,长期存活。
但对移植无关小鼠品系的皮肤,仍发生排斥。
Medawar 等发现了对抗原特异不应答的免疫耐受,并指出在动物胚胎发育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可对其发生免疫耐受,使动物到成年期对该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从而指出,动物在成年期接触抗原,可进行特异免疫应答;在胚胎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则导致特异免疫耐受。
6、Burnet 学说及其对免疫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对Ab 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非常详尽,对Ab 的形成有不少学说。
1930 年Breinl 和Haurowitz提出模板(templates)学说,认为抗原分子是模板,Ab 是直接按抗原分子的特点形成的。
1940 年,Pauling 根据Ab 是γ-球蛋白的知识,提出可变折叠(variable folding)学说,即Ab 是γ-球蛋白,其肽链按抗原分子特点,进行结构互补折叠形成。
1955 年,Jerne 根据抗原刺激后,特异Ab 迅速形成的事实,提出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学说,认为γ-球蛋白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分子(randomly diversified molecules),入侵的抗原分子与相应Ab 分子结合,致该Ab 的复制增加。
这些学说均以抗原及Ab 化学分子为中心,忽视了免疫细胞的作用。
实际上,1941 年Coons 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免疫细胞内存在抗原及Ab,而免疫细胞表面只有Ab 分子。
1942 年Landsteiner 等证明针对结核菌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只能由免疫细胞引起,而不能由血清Ab 引起,证实了Metchnikoff 早年提出的细胞免疫的概念。
1948 年,Fagraeus 证明Ab 是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后产生的。
这些成就均启示免疫细胞在Ab 合成及细胞介导免疫作用中的主导作用。
1953 年,Watson 和Crick 发现DNA 的双螺旋结构,阐明细胞核内DNA结构具有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活性分子的产生。
Burnet 十分重视当时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现,全面总结了免疫学上的发现,于1957 年,提出克隆选择(clonal selection)学说。
他以免疫细胞为核心,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的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受体,他认为受体即是胞膜Ab 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