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梅戏介绍
06
黄梅戏的影响与传播
在国内的影响
广泛流传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安徽、湖北、江西等省 ,深受各地观众喜爱。
经典剧目
黄梅戏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 目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唱腔分类
平词
平词是黄梅戏的主要唱腔,旋律 平稳流畅,节奏明快,适用于叙
述和抒情。
花腔
花腔是黄梅戏中的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多变,多 用于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彩腔
彩腔是黄梅戏中的另一种特殊唱腔 ,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有力, 多用于表现激昂、悲愤的情感。
著名唱段欣赏
《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01
02
03
04
生
扮演男性角色,注重唱功和做 功,要求声音高亢激昂,表演
真实自然。
旦
扮演女性角色,讲究唱腔的柔 美婉转和身段的婀娜多姿,展
现女性柔美细腻的特点。
净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以唱念做打见长,表演风
格粗犷豪放。
丑
扮演喜剧角色,擅长插科打诨 和滑稽表演,为观众带来欢乐
。
舞蹈与身段
舞蹈动作
国际传播
黄梅戏正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提 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传承断层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和年轻演员的流失,黄梅戏面临着传承断 层的挑战。
市场压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黄梅戏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 压力,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吸引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宁所 说 : “ 地 理 环境 的特性 决 定着 生 产力 的发 展 , 而 生 产 力 的发 展 又 决 定 着 经 济 关 系 以及 随 在 经
济关 系后 面的所有 其 他社会 关 系 的发 展 。 ” _ 1 我们 可 以说 ,地 理环 境 经 由物 质生 产 方式 这 一 中介 ,
略。
为 不 同 区域 的精 神 文 化奠 定 了物 质 基石 . 影 响人 们 的风 俗 习 惯 、 气 质 性格 等 . 使 不 同地 理 环 境 中 产 生 的文 化 艺 术 或 隐 或 现 地 呈 现 出 本 区 域 的特
有 自然 风 貌 。黄 梅 戏 在 皖 、 鄂、 赣 交 界 处 呱 呱 坠 地, 与 湖北 黄 梅 和安 徽 安庆 的特定 地 理环 境 是 分
然、 社会 、 文 化环 境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黄梅戏 的产 生、 演 变 和 繁 衍 也 离 不 开 特 定 的 自然 生 态 、 经济
生态 、 人 文生 态 的综 合 作用 。本 文试 从 文 化 生态 的视角 , 对 黄 梅 戏 的 生成 繁 衍 进行 考察 , 并 扼 要 讨 论 黄 梅 戏 作 为 国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传 承策
摘要: 黄 梅 戏 是 特 定 文 化 生 态 的产 物 。从 发 生 论 的 意 义 上 看 , 黄 梅 戏 在 长 江 中游 皖 、 鄂、 赣 交 界 一 带
产 生 和形 成 , 有 其 自然 生 态 缘 由 。 以农 耕 为 主 的 经 济 生 态 和 地 方 人 文 历 史 的交 织 , 孕 育 了黄 梅 戏 的平 民
存 与 发 展 状 况 依 然 堪 忧 。从 文 化 生 态 学 的 观 点 看, 一 种 文 艺 形 态 之 所 以在 某 一 地 区发 生 、 繁 衍 和 衰亡 . 都必 然 是 它与 所 处广 义 生 态 系统 之 中 自
黄梅戏学期论文
谈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冲击,使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戏曲如何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同时,走出固有的模式,打破传统的窠臼,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就黄梅戏艺术而言,这一时期是躁动和探索的时期。
本文从黄梅戏曲的发展现状入手谈及黄梅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文章提出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代结合、与时俱进的原则。
[关键词]黄梅戏曲现状传承与发展1.黄梅戏曲的发展历史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
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2. 黄梅戏曲发展的现状黄梅戏繁荣于近现代,综合戏曲多剧种的元素,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唱腔的甜美通俗和叙事较快是黄梅戏相比于其它剧种的几大特色,且群众参与性强、娱乐性强,但随着人类迈入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影视艺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曾经辉煌的戏曲日渐势微,纷纷沦落为边缘文化,目前黄梅戏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等危机,各地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
介绍黄梅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 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 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 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 风流。
02
黄梅戏的音乐与唱腔
音乐特色
01
02
03
旋律优美
黄梅戏音乐以抒情见长, 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江南 水乡特色。
节奏明快
黄梅戏音乐节奏明快,强 弱拍分明,给人以欢快、 活泼之感。
黄梅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戏曲 艺术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数字化推广与普及
数字化保存与传承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黄梅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黄梅戏数字资源库,为黄 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网络传播与推广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打造黄梅戏网络传播矩阵,通过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 形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黄梅戏。
拓展题材内容
黄梅戏可以关注现实题材和社会 热点问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 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培养新人
加强对黄梅戏新人的培养和选拔, 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和创造力。
保护与传承策略
建立保护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 对黄梅戏的保护力度,确保 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
调式丰富
黄梅戏音乐调式丰富多样, 既有大调式的明朗,也有 小调式的柔美。
唱腔分类
主腔
黄梅戏的主腔是音乐的核 心部分,包括平词、二行、 三行等,具有叙述性强、 抒情性浓的特点。
花腔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 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 小调色彩。
彩腔
黄梅戏调查报告
黄梅戏调查报告篇一:黄梅戏发展调查报告安徽安庆黄梅戏调查报告安徽安庆黄梅戏简介:20XX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它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用安庆方言念唱,明快淳朴,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泼。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吸引观众。
黄梅戏是古皖大地的地方戏种,同京剧、越剧、川剧、评戏南方并称为我国的五大戏种,享誉华夏。
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地以及香港特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对全中国有影响力的剧种,并扬名海外。
因为,我常常听黄梅戏,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因为有人说我喜欢黄梅戏,我似觉自己真的与黄梅戏有缘。
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喜欢黄梅戏?到底与黄梅戏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完全是偶然的:12岁那一年,母亲的同事送我们全家三张黄梅戏票,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母亲决定去看看,父亲当时不在家,母亲便叫上一位同事同去,而那剩下的一张戏票不好处理,又不想浪费,我便说去看看吧。
假如,我存心要和黄梅戏结缘,就不会说上面的话,而可以找到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他的淳朴自然,或者说我爱他的悠扬婉转,抑或是因为有马兰、吴琼等优秀演员,作为自己爱戏的理由。
即便要找出三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很容易。
也许,我也曾经说过“我爱黄梅戏”之类的话,但这话是随缘的。
说实在话,我向来对戏曲无多大爱好的;既有之,亦无执着。
我出生在一九八七年,长在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戏曲市场空前不景气,戏曲艺术氛围很淡的环境之下,不像上个世纪那样,有很多人看戏,我这样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听戏看戏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
品位•经典■丈•社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现状及对策O赵丽(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黄梅戏作为我国民间五大剧种之一,唱腔连贯自然、表现力丰富、节奏流畅轻快等,深受众人的喜欢。
但是黄梅戏在近几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发展面临种种困难,严重制约了黄梅戏在新时代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和豫剧并称我国民间的五大剧种,又被称之为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我国安徽省安庆市的黄梅山,并以“语言清新、表演质朴、表现力强、风格自由欢快”等特点,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在2006年的时候,黄梅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成为我国重点的文化保护对象。
但是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面临一定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梅戏的发展。
一、当今黄梅戏传承发展分析黄梅戏起源比较早,约为清朝末年,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1)发展理念创新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表演风格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就当前的黄梅戏发展来说,虽然涌现了一些比较新的曲目,例如《徽州女人》,但是诸如此类的创新剧目非常少,大多是在传统《天仙配》《打猪草》《牛郎织女》等曲目的基础上,稍微进行调整和修改,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另一方面,从当前黄梅戏的内容上来说,比较陈旧,本土唱腔逐渐没落。
就当前比较流行的黄梅戏来说,无论是《天仙配》《女驸马》,还是《罗帕记》等,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公子小姐定终身”,这一内容相对比较落后,与当前年轻人的审美取向不符;另一方面,黄梅戏的唱腔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但是在当前的一些黄梅戏剧团中,常常过分追求抒情、典雅风格,致使乡土风味逐渐减少。
如此一来,导致黄梅戏在发展中,逐渐失去了本土特色皿。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方言基础是安庆话。
从黄梅戏的唱腔中可以发现安庆方言对其的影响程度。
黄梅戏源于安庆地区,是从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发展演变而来的,从黄梅戏的舞台语言,我们可以判断出黄梅戏与安庆地区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对策剖析——以黄梅戏为例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摘要:近几年来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问题也渐渐引起人们关注"作为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 结合民众喜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制定 出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战略"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文 化传承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市场近几年以来,中国文化市场的发展欣 欣向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9年度统 计,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 业收入86624亿元,相较于2018年同比 增长7.0%,文化行业的发展前景大好。
然 而在文化市场相当繁荣的今天,我国众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作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 的国家,非遗文化也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 渐渐回归大众的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由智慧的劳动人民所 的, 的 , 是 的中 文化中缺的宝贵财产,它是人们情感的表,是 劳动人民智慧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 统文化的 ,所以 r 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成为社 人士所关注的问题。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背景当的非遗文化发展人士的 ,有 作为,可谓是遇上 的最好 。
(一 %法律政策我国 非遗文化的保护,为非遗文化的 好的政法环境。
2003年1月20日文化部与财 国家民、中国文 动实 ' 旨在全国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工作的系统 ——中国民族民文化。
“ 的动实,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由以的 , 向全国 、统 的 。
”这项工程计 17年的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有 ,基本实现非物质文化 作的 化、规化 化。
I 也 非遗文化的政策, 市 于2019年 梅戏起草了《 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征求意 见稿)》,征求 人士的意见。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为设 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印发了《关于实中华优 统文化 发展 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国 的突 势,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 意义。
黄梅戏艺术在乡村生活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以安庆及周边地区为例
( 教 高 级 ) 学 中
} 的 黄 梅 戏 艺 术 也 有 更 爱 趺赏 一 些 剧 目的 演 唱 或 演
士 . 研 究 方 向音 乐教 育
院 音 乐 学 院 教 研 室 主 任
安 庆 师 范 学
村 群 众 所 喜 爱 。 近 年 来 随 着我 国经
董 之 E L W R E FT ESN 1年 期 田 河 声Y L O I RO H O G2 1 3 V 0
◎艺术研究
黄梅戏艺术在乡村生活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
以安庆及周边地区为例
安庆 师范 学 院音 乐学 院 陈燕 翔
擅 耍: 黄梅戏是1 虎 行在安徽省 度 安 厦周边一带的 传统地7战 该戏曲 土生活 『
气息 浓 郁 , 因 而深 爱 广 走 村 戏迷 朋 友 的 喜 爱 本 文 通过 对 宝 废 用 边 村 的 走 访 和 调 查 ,论 述黄 梅 戏 艺 术 在 村 居 民 生活 及 节废活 动 中的 传承 现 状 “ 厦 由现 状 引 点 的思 考 。
更是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 。
乡村 自然 条件 的限 制 他 们 的休 闲生 活 比 较单 调 在 电视
还 未 普 及 之 前 村 民 们 在 闲 时 多 是 闲 聊 家 常 玩 玩 棋 牌 。 电视 普 及 之 后 很 多的 朋 友 在 繁忙 的 体 力 劳 动之 余 都 愿 意
由于 黄 梅 戏 发 迹 于 乡 村
欣 赏 黄 梅 戏 艺 术 是我 国 民族 传 统 艺 术
作者简介 : 陈燕 翔 ,男 山 东 泗水
年 7月 一 】 副教 授
f 1 62 9
高
人 们 能 从 更 多 的 渠道
中 的 一 朵 奇 葩 它 深 深 扎 根于 各 级 人
新时期关于传承与创新黄梅戏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9年第04期 总第304期49戏剧研讨作为发源于湖北、壮大于安徽的地方剧种,黄梅戏所涵盖的经典主题多为描写男女情爱故事,然而近两年现代戏风在戏曲界兴起,为黄梅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倘若还依照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模式,将会带给观众以距离感和不真实感;倘若一味追求生活化演绎,反而会使传统戏曲与话剧表演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传统戏曲丧失其本真与魅力。
如何把控好黄梅戏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尺度,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一、当前黄梅戏发展现存问题分析首先是经典剧目反复表演,据调查显示,安徽地区某黄梅戏剧院每年所推出的新戏数量仅为1-2部,从事黄梅戏创编的主要人群是老一辈艺术家。
其次是演出模式固化单一,音乐节奏较慢、模式老旧、元素落后,与现代生活呈现出严重脱节的局面[1]。
最后是内容风格落后守旧,唱腔带有显著的乡土风味,内容上也多为古代题材,难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认知,导致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二、新时期推动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策略(一)着力强化现代戏合理融入,提升宣传力度。
黄梅戏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得到传承,是因为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以此满足不同时代受众的文化艺术欣赏需求,例如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戏剧院于20世纪80年代所创作的原创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与《邢绣娘》,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奴才大青天》《守护真情》等作品都带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创新色彩,其中《於老四与张二女》在中南海演出时收获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好评。
因此在新时期要想进一步推动黄梅戏的有效传承,应当鼓励戏曲编创者加强对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研究,切实把握市场经济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保持黄梅戏原有艺术特色的同时也要加入一定的通俗化元素,强化黄梅戏的现代化创作与演绎,以此来延伸戏曲得以传承所依托的群众基础。
从艺术作品得以传承的根本性因素出发,艺术创作主要是借助艺术形象传递出思想情感、揭示社会生活,如此方能够更好的激发受众的共鸣。
《2024年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范文
《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安庆市,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安庆市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起源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是一种以唱为主、说白为辅的戏曲形式。
其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在安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现状(一)传承方式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
师徒传承是传统的传承方式,通过老一辈艺人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家族传承则是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则是通过开设黄梅戏课程,培养专业的黄梅戏人才。
(二)传承人才目前,安庆市拥有一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他们在舞台上展现了黄梅戏的魅力,为黄梅戏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有待提高。
四、安庆市黄梅戏的保护措施(一)政策支持安庆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黄梅戏保护专项资金、鼓励黄梅戏进校园、支持黄梅戏剧团的演出等。
这些政策为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文化活动与节庆活动安庆市定期举办各类黄梅戏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演出周等,为黄梅戏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还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黄梅戏,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
五、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对黄梅戏的保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资金投入方面仍存在不足。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黄梅戏的简介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黄梅戏。
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
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梅戏的历史溯源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我参加了一项有关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自体验了戏曲表演的艰辛和乐趣。
在这篇个人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并分析了我对安庆黄梅戏的观点和感受。
我参加了一场安庆黄梅戏的专场演出。
在演出中,我目睹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表演技巧。
演员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展现了安庆黄梅戏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们的身姿优美,动作协调,展示了戏曲表演的美妙之处。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黄梅戏中的脸谱表演。
演员们以深情款款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安庆黄梅戏无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我参观了一家安庆黄梅戏剧院,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这次交流中,我了解到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该剧院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剧院的历史和特色剧目。
我了解到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减退和缺乏后继人才。
尽管如此,剧院仍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黄梅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参与其中。
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次安庆黄梅戏表演的实践。
我参加了一个安庆黄梅戏培训班,并学习了一段经典戏曲。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唱腔的技巧和表演的要领。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演员,但这次实践使我对黄梅戏的表演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切身体验到了演员们的辛勤训练和努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面临着现代社会对戏曲文化的忽视和挑战。
我认为,为了传承和发展黄梅戏,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支持和投资,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观众。
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戏曲文化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黄梅戏。
通过这次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发展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梦寻黄梅源地-传承戏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
2016年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梦寻黄梅源地,传承戏曲文化策划书申报团队:策划时间:2016年3月13日目录第一章项目简介 (1)(一)活动背景 (1)(二)活动主题 (2)(三)活动内容 (2)(四)活动目的 (3)第二章活动流程 (4)(一)活动前期调研 (4)(二)活动实施 (4)【调查问卷】 (5)【走进黄梅戏之乡 -- 安庆】 (5)【黄梅戏交流会】 (7)【记忆永存】 (9)(三)活动时间安排 (10)(四)活动后期 (11)第三章项目分析 (12)(一)项目公益性分析 (12)(二)SWOT分析 (13)(三)可行性分析 (14)第四章注意事项 (16)第五章经费预算 (17)(一)经费预算 (17)(二)经费管理 (18)附录一:对黄梅戏的了解程度调查问卷 (20)附录二:安全承诺书 (22)附录三:新媒体宣传 (24)附录四:游戏规则 (25)附录五:保障措施 (26)第一章项目简介(一)活动背景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特区等地以及台湾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
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
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陈薪伊、刘云程编剧,陈薪伊、曹其敬导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剧在传统地方戏剧的创新尝试中属于比较早的,要早于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
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
黄梅戏艺术与安徽安庆方言
黄梅戏艺术与安徽安庆方言鲍红【摘要】The art of Huangmei Opera originated and matured in Anqing, Anhui province.The spoken parts, lyrics and aria of Huangmei Opera are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Anqing dialect .Huangmei Opera w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by Anqing dialect in terms of the rhythm and rhyme of its music as well a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Huangmei Opera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Huangmei Opera can only be well passed down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intensifying Anqing dialect rather than weakening it.In addition, Anqing dialect should also be well passed down and protected as language ecology of Huangmei Opera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
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
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
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黄梅戏;安庆方言;语言生态【作者】鲍红【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1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一个剧种的起源与发展,与其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一度红火的黄梅戏现如今却在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
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以“安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安庆;黄梅戏;传承;发展一、黄梅戏的简介(一)、黄梅戏的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
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
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二)、黄梅戏发展阶段及早期发展成果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黄梅戏也逐渐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
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
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
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
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
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二、与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献理论围绕《安庆黄梅戏传承与创新》为题,我通过搜寻文献资料,整理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汇集如下。
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 作者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
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者的权利得到了侵权。
因此为了确保版权不得到侵犯,需要落实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让黄梅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作者在《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中[2]主要对黄梅戏进行了简介及对安庆黄梅戏建议的两种发展模式自主式和兼容式。
并阐述了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观光旅游活动的兼容式合作。
作者告诉我们虽然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促进其发展的可以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但是事实上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并没有有多大改变。
在《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中[3]作者梳理了60多年以来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发展的状况,结合了黄梅戏编导的经验之谈,在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理论背景下探索了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问题。
主要讲述黄梅戏的发展方向,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传承,黄梅戏舞台艺术的提升,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与影视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想结合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振兴黄梅戏艺术,也会促进影视艺术民族化的新发展。
本人认为作者在《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4]说到黄梅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我们送来了一块敲门砖,警告我们不要再忽视对黄梅戏的不重视,不然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勇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不被遗失。
在《探究黄梅戏表演教学的吸收与发展》中[5]主要说明了黄梅戏艺术表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的问题。
通过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扩大功能横向借鉴与广采博纳、纵向吸收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探究黄梅戏艺术的吸收与发展,深化了对黄梅戏艺术发展前景的理解。
作者从表演教学的方面摄入,提出了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浅谈黄梅戏的发展》中[6】作者讲到了黄梅戏发展的不景气令人担忧,为了更好的发展黄梅戏事业我们要振作起来,对黄梅戏的发展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强调黄梅戏作为一门地方戏种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不断继承其好的优秀的部分,黄梅戏定会蓬勃发展。
作者在《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中[7]主要讲到主要从自身演绎黄梅戏中人物大小角色的体悟出发,探讨了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大众性,以及黄梅戏艺术语言在新时代下如何扩展等问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不断使得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灿烂辉煌,拽住其主要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使得黄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在《简论青阳腔对黄梅戏本戏发展的影响》中[8]作者提到了阐述了黄梅戏在由歌舞小戏向“两小戏”“三小戏”直至本戏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青阳腔的影响颇大。
从而得出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青阳腔的优秀成果,所以今后黄梅戏要和更多的剧种相互结合,相互学习最终使得黄梅戏艺术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作者在《黄梅戏之文化传承》中[9]讲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和黄梅戏的地位,它不单单是戏曲剧种而且是全国知名的大剧种之一,传承是非物质遗产的生命线,作为传承者一定要把黄梅戏的优秀成果传承下去,从而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相应的贡献。
最终使得黄梅戏这朵奇葩愈开愈。
三、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两股大潮的冲击下,随着快餐文化的风起云涌,一直起着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产品黄梅戏,和全国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面临着萎缩的窘境。
以下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黄梅戏受众群减少,观众数量锐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黄梅戏爱好者中有 80%以上为中老年人,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对黄梅戏不感兴趣。
群众对黄梅戏生存状态关注度不高,黄梅戏受众群的扁平化以及观众数量的急剧下降,是形成黄梅戏整个剧种危机局面的首要因素。
(二)、黄梅戏演出机构减少,演员数量大幅度下降。
黄梅戏表演人才匮乏,演职人员纷纷转行,不断流失,致使黄梅戏实际演出场次偏少。
这客观上降低了黄梅戏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度,同时也造成了受众群体的缩小。
(三)、优秀剧目编导队伍后继无人,剧本更新缓慢。
由于剧本编创难以出新,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新的形式的要求和文化接受方式的变化,于是原有的黄梅戏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趋同快餐文化流行音乐。
(四)、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
由于黄梅戏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
改革开放年来,黄梅戏演出团体始终没能真正摆脱政府拨款的脐带束缚然而这根脐带提供的营养只是黄梅戏演出团体的生存底线。
因此,排新戏出新作对绝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五)、黄梅戏专业研究水平整体下降。
黄梅戏的历史绵延200 多年,素来就有36 本大戏,72出小戏一说,腔调委婉清新曲词雅俗共赏舞台表演优美动人。
然而,作为中国梨园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对她的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还远远不够这正是黄梅戏在改革开放30年后没有真正实现第二次腾飞的重要因。
(六)、其它问题。
与此相应,更大范围内的黄梅戏文化生态环境也表现出同样的不景气:黄梅戏优质生源匮乏,人才培养所依赖的生源萎缩,艺术家成长基础出现危机;黄梅戏专业培养质量层次不高;黄梅戏文化产业零点化;黄梅戏与现代媒体若即若离;黄梅戏音像制品形式数量少之又少;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老死不相往来等等。
四、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建议通读文献报纸等书面材料,我了解到黄梅戏艺术要想传承与创新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相互借鉴。
以下是我本人对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的一些具体建议。
(一)、黄梅戏艺术发展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也是黄梅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
这个观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如今的社会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应以学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更加璀璨。
(二)、黄梅戏的发展因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黄梅戏的发展因该适应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应该予以祛除或加以改造,对于其精华在保留的基础上还应加入时代元素,使之满足广大青少年黄梅戏受众要求。
(三)、加强黄梅戏相关人才培养,建立黄梅戏研究队伍。
2006年黄梅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黄梅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黄梅戏不仅属于安庆,也是安徽省“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文化强省”战略中的一极,在推动安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因此培养年轻的观众、演出人才以及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创作和研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更新设施设备。
物质条件的困乏是导致黄梅戏演出团体演出排练困难的直接因素。
而政府是黄梅戏发展的核心力量,政府的支持也是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所在。
因此,政府加大对黄梅戏经费投入力度势必会促进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五)、其它除此之外,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其他途径。
比如,加强黄梅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黄梅戏区艺术与现代传媒艺术的结合,加强黄梅戏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1] 洪敬谱 .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 [N] .中国消费者报,2009,(12)[2] 吴洁芳李娜.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 [J] .教育天地,2008,(03)[3] 叶当前. 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 [J] . 大众文艺,2011,(03)[4] 汪茗燕 .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J] . 南方文艺,2007,(02)[5] 周爱宝. 探究黄梅戏表演教学的吸收与发展[J] . 南方文艺,2011,(07)[6] 宫雷 .浅谈黄梅戏的发展 [N] .中国消费者报,1999,(11 )[7] 周源源 .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 [N]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04)[8] 蒋爱华 .简论青阳腔对黄梅戏本戏发展的影响 [J] . 艺海 ,2006,(04)[9] 郑玉兰 .黄梅戏之文化传承 [N] . 中国教育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