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庆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一度红火的黄梅戏现如今却在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传承和发展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无论是从弘扬民族文化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应该重视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以“安庆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谈论了黄梅戏在当今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对其进行保护,促进其发展。[关键词] 安庆;黄梅戏;传承;发展

一、黄梅戏的简介

(一)、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二)、黄梅戏发展阶段及早期发展成果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也逐渐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第二阶段,是1949至今。1953年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后,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合作下,先后整理、改编了《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和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小店春早》已摄制成影片。这一时期,出现了对黄梅戏表演艺术做出较大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等著名黄梅戏演员。现在黄梅戏专业剧团共有50个,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现已成为颇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种之一。

二、与黄梅戏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献理论

围绕《安庆黄梅戏传承与创新》为题,我通过搜寻文献资料,整理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汇集如下。

在《安徽黄梅戏版权亟待保护》中[1] 作者主要讲述了黄梅戏被侵权问题的严重性和权利人不愿通过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黄梅戏保护法归呼之欲出。他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分别证明了黄梅戏在现在的市场上还没有得到保护,好多词曲作

者的权利得到了侵权。因此为了确保版权不得到侵犯,需要落实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让黄梅戏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作者在《安庆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中[2]主要对黄梅戏进行了简介及对安庆黄梅戏建议的两种发展模式自主式和兼容式。并阐述了黄梅戏与安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观光旅游活动的兼容式合作。作者告诉我们虽然黄梅戏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促进其发展的可以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但是事实上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并没有有多大改变。

在《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中[3]作者梳理了60多年以来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发展的状况,结合了黄梅戏编导的经验之谈,在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理论背景下探索了影视传媒对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问题。主要讲述黄梅戏的发展方向,黄梅戏表演艺术的传承,黄梅戏舞台艺术的提升,黄梅戏艺术人才的培养等等都与影视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想结合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振兴黄梅戏艺术,也会促进影视艺术民族化的新发展。

本人认为作者在《戏曲电影的相关思考---谈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中[4]说到黄梅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给我们送来了一块敲门砖,警告我们不要再忽视对黄梅戏的不重视,不然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勇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不被遗失。

在《探究黄梅戏表演教学的吸收与发展》中[5]主要说明了黄梅戏艺术表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的问题。通过对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扩大功能横向借鉴与广采博纳、纵向吸收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探究黄梅戏艺术的吸收与发展,深化了对黄梅戏艺术发展前景的理解。作者从表演教学的方面摄入,提出了黄梅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浅谈黄梅戏的发展》中[6】作者讲到了黄梅戏发展的不景气令人担忧,为了更好的发展黄梅戏事业我们要振作起来,对黄梅戏的发展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强调黄梅戏作为一门地方戏种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只要不断继承其好的优秀的部分,黄梅戏定会蓬勃发展。

作者在《浅谈黄梅戏表演艺术的特色》中[7]主要讲到主要从自身演绎黄梅戏中人物大小角色的体悟出发,探讨了黄梅戏表演的质朴性.大众性,以及黄梅戏艺术语言在新时代下如何扩展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不断使得黄梅戏艺术发展的灿烂辉煌,拽住其主要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使得黄梅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在《简论青阳腔对黄梅戏本戏发展的影响》中[8]作者提到了阐述了黄梅戏在由歌舞小戏向“两小戏”“三小戏”直至本戏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青阳腔的影响颇大。从而得出黄梅戏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青阳腔的优秀成果,所以今后黄梅戏要和更多的剧种相互结合,相互学习最终使得黄梅戏艺术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作者在《黄梅戏之文化传承》中[9]讲述了黄梅戏的发展和黄梅戏的地位,它不单单是戏曲剧种而且是全国知名的大剧种之一,传承是非物质遗产的生命线,作为传承者一定要把黄梅戏的优秀成果传承下去,从而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使得黄梅戏这朵奇葩愈开愈。

三、黄梅戏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信息技术和商品经济两股大潮的冲击下,随着快餐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