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秦统一中国教案
历史教案-秦的统一
历史教案-秦的统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秦国统一后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分析秦国统一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史料等手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秦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2.教学难点:分析秦国统一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秦国统一六国前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2.新课内容(1)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介绍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格局,分析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优势。
(2)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通过地图、时间轴等方式,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每个阶段的关键事件。
(3)秦国统一六国的意义分析秦国统一六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结束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等。
(4)秦国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介绍秦国统一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律统一等政治措施;分析秦国统一后的经济政策,如推行土地私有制、发展商业等;展示秦国统一后的文化成就,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秦国统一六国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4.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秦国统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如秦始皇、李斯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生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9课 秦统一中国-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朝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2.掌握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3.了解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并思考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发问和简单介绍,带领学生了解秦朝兴起的背景和原因。
2. 新知讲解(25分钟)
1.秦朝的建立:与齐国的斗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人。
2.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国灭六国、征服南方、修筑长城等。
3.秦始皇统治的措施:设立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修建著名的杨陵兵马俑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有关秦始皇措施的部分,分小组探讨其影响。
4. 总结归纳(10分钟)
要求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秦朝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秦统一中国有哪些过程和方法?
3.秦始皇统治有哪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5. 练习(15分钟)
请学生在课后完成练习册第9课相关部分的练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方法。
2.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秦统一中国》教案
《秦统一中国》教案《秦统一中国》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统一中国》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统一中国》教案1一、预习导学统一中国的人物、时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四、精讲释疑:(一)秦灭六国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秦统一中国》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紧扣课程标准,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统一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建立者;理解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习材料:相关历史故事、论文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详细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
初一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史料等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体会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 难点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提问学生:“大家知道这位历史人物是谁吗?他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呢?”引出课题。
2. 讲授新课秦统一六国讲述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包括战国七雄的纷争、秦国的崛起等。
分析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和秦国的军事策略。
总结秦统一六国的意义,如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介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内容和作用。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展示秦统一后的货币和度量衡图片,讲解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化上:统一文字,介绍小篆的特点和推广意义,强调文化统一对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交通上:统一车轨和修筑驰道,分析其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和经济交流的作用。
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
展示长城和灵渠的图片,讲解其战略意义。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统一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秦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珍惜今天的和平统一局面。
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修筑万里长城。
开凿灵渠。
秦的疆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要点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灭六国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2.焚书坑儒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长城的修建2.越族地区的开发3.秦的疆域一、本课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二、学生在小学历史课或社会课上对秦灭六国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的活动。
三、导入新课:提问“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在事先画好的《战国形势》板图上填上七国的名字。
然后说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称雄,不断兼并,这种状态直到秦灭六国,才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
那么,战国七雄中为什么是秦灭了东方六国呢?启发学生回顾商鞅变法的意义后,教师指出,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废除了,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后来秦灭六国的基础。
四、“秦灭六国”的内容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秦灭六国的过程,另一是秦灭六国的意义。
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首先要指明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
其次,要讲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东方六国再也不能抵挡秦的进攻了。
3.9《秦统一中国》教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商鞅变法。(经纪人团队给力)李斯、尉缭、韩非
3、自身雄才大略。(善用人才)等
(三)地表最强P K
竞争对手有哪些?战国七雄回顾。在图片上填出他们的位置。
如何实现目标。
搞垮对手项目计划书:
时间:10年(BC230—BC221年)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预期成果: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建立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1.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理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区别。
众位爱卿有何高见?
秦统一措施: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开凿灵渠,北击匈奴,统一边疆……还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是制度上的统一,正是因为有这六个统一,秦朝才能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六)男团对后世影响
评一评,你认为大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开放式。均可,只要说出该措施的历史影响。)
秦首次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央集权制度贯穿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秦的一统,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实也是民族心理的统一。我常常觉得秦像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异常璀璨。
有人称其为千古一帝,其实,秦始皇也不只有这光鲜的一面。关于他的另一面,我们下回分解。
三、小结
1、秦的统一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虽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期待我们中华民族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期待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秦的统一,意味着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发展时代的到来。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内容分析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时间灭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了完备的官僚机构;在地方,推行群县制,中央牢牢控制地方。
为了巩固统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1.识记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聚焦关注点。
(二)讲授新课1.秦灭六国(1)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并结合材料,分析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2)学生活动①广大民众期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社会趋势)②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势力。
(经济、军事基础)③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个人因素)(3)教师活动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秦统一的相关史事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概况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其地位。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6)学生活动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教师活动政治措施:措施1:建立皇帝制度措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措施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深远。
3.统一巩固措施(1)教师活动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小篆经济措施:措施1: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措施2:统一度量衡交通措施:措施1:车同轨、修驰道措施2:开凿灵渠军事措施:措施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措施2:修长城五、课堂总结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亲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3. 了解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的过程;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秦始皇建立秦朝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及他的重要作为;2. 学习: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建立秦朝的过程;3.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措施;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始皇建立秦朝的主要影响。
第二课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1. 复习: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2. 学习:介绍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如郡县制度、统一货币等;3. 分析:让学生分析秦朝的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
第三课时:秦朝的灭亡和影响1. 复习:复习上两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秦朝的了解;2. 学习:讲解秦朝的灭亡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讨论: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秦朝的灭亡原因;4. 总结:让学生总结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及其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次授课,学生应该了解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影响,了解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以及秦朝的灭亡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书面作业:请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秦始皇建立秦朝的过程和他的重要作为;2. 研究作业:让学生研究秦朝的制度和文化特点,进行展示。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附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附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理解秦始皇所实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掌握秦始皇实行的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制度,并了解其对中国统一和
后世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史上最伟大的统一者是谁”,“铁腕政治的表现”,“统一中国所需要的
措施”等问题,启发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进行预习和探究。
2.学习新知(30分钟)
(1)秦始皇实行的政治措施。
通过PPT和图片展示,讲解秦始皇的“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严格的吏治制度。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治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3.讨论答疑(10分钟)
引导学生就学习内容中的难点、疑点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
(1)分组讨论。
教师按不同的主题分组,引导学生对秦始皇实行的政治、军事、文化措施进行讨论和
交流,并展开互动、互相学习。
(2)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个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主题的思维导图。
要求思维导图结
构清晰、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条理明晰。
五、作业
完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三把斧”(即:钱币、文字和法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探
究报告。
六、板书设计
1.始皇制度、基层行政区划和吏治制度
2.六步并举、修筑长城等军事措施
3.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兵器等文化措施。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
——秦始皇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3.9《秦统一中国》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执教日期月日总第课时课题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 1 )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地图及相关史料,掌握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及疆域范围,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通过研读史料,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特点,并学会构建示意图。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情境教学法,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理解其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集体备课后的调整【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大家知道诗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三单元的学习,走进秦汉。
【师生共学】一、单元概述1.通过时间轴,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线索2.教师从整体上概述本单元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政治:朝代更替与制度创新。
经济:经济发展与丝绸之路。
文化:科技进步与文化繁荣。
二、新课学习(一)六雄并灭定乾坤1.阅读材料,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 ——《吕氏春秋》(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继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的战绩是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4次。
——摘编《秦律通论》(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材料三:秦王赢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
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
赢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嬴政重用贤才)2.根据教材《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出秦灭六国的时间和路线,并分析秦灭六国采取的策略。
策略:远交近攻。
3.梳理秦朝建立的基本史事: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世纪晚期)人物:嬴政(强调书写)都城:咸阳4.结合地图,分析秦灭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教案-秦的统一
历史教案-秦的统一课题:秦的统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朝的兴起与终结;2. 了解秦朝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3. 理解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秦朝的兴起与终结;2. 秦朝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3.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秦朝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2.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课题:“你们听说过秦朝吗?你们知道关于秦朝的一些历史事件吗?”Step 2:概述秦朝的兴起与终结(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朝的兴起与终结,包括秦朝的建立和结束的大致时期,并进行相关时间线的呈现。
Step 3:探讨秦朝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15分钟)教师介绍秦朝实行的统一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郡县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联邦制与中央集权的并行等内容。
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些政策和改革对中央集权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Step 4:理解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解释他为何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并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
Step 5: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育,学生们对秦朝的历史事件和统一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们也得到了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1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1一、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秦国在战国后期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然后秦国用10年的时间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纪较小,认知水平有限,对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作品,思维比较感性,理论知识匮乏,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
但他们又活泼好动,善于发言,积极表现,想象力丰富,集体荣誉感强。
所以,本课采用丰富的图片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呈现鲜活的历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四、教学目标: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统一的作用,明确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2、能识读《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等古代工程。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李白《古风》诗句。
指出: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他雄才大略,一生创造了很多彪炳千秋的宏伟业绩。
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了解这段历史。
(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自学要求:1、课前齐声朗读课文。
2、二次自读课文,根据知识结构中的提示在课文中做批注。
3、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秦灭六国1、分析解读历史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材料一:战国七雄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
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第一篇:历史教学案例《秦的统一》秦的统一(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铁器牛耕和社会变革”一课,其中“社会变革”部分介绍了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影响最大的一场变法运动是:生:“商鞅变法。
”师:对。
那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又有什么意义呢?生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内容略)生2:“商鞅变法”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为以后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很好。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那么,秦是怎样统一的呢?统一后又做了哪些巩固措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众的愿望。
小组2:春秋战国乱悠悠,人民已经厌恶这种**不安、战火连天的生活,渴望国家统一,渴望和平安宁。
秦的统一符合人民愿望,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小组3:久经战乱的人民渴望统一,渴望获得和平安宁的生活,秦始皇是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小组4: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师:都回答得很好。
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应明确两点:(1)秦的统一,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大一统的局面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师:课本48面有2段红色小字,分别介绍了什么呢?生1:生:秦建立以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掌管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上,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种集权措施叫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那么,秦统一以后,疆域广阔,民族众多,思想文化各异,且北有匈奴袭扰,面对这样一个国家政权,秦始皇又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巩固?生:秦始皇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采取措施进行巩固。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将燕、赵、秦的长城修补,并将其连接成万里长城。
(完整版)初中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教案
完整版)初中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___的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分析秦朝统一中国的战略和措施;4.了解___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动。
二、教学重点1.___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秦朝统一中国的战略和措施;4.___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___统一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在___之前,中国是由七个大国分割的。
那么___是如何统一中国的呢?为什么他要统一中国?”2.历史背景与意义(15分钟)通过讲解秦朝成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乱世和七雄之间的相互争斗,引导学生理解___统一中国的必要性。
同时,讲解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包括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3.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20分钟)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包括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实行、法律的统一等方面。
通过对比其他战国时期诸国的制度,引导学生了解___统一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4.统一战略与措施(25分钟)讲解___统一中国的战略和措施,包括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修筑连接城市的官道等方面。
通过讲述___的军事和行政举措,引导学生了解___统一中国的策略和手段。
5.文化与教育(15分钟)介绍___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推动,包括推广小篆、修订书籍、统一文字等。
通过讲述___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认识___的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还包括文化和教育的层面。
6.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___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实施策略,概括___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动。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___统一中国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___统一中国的意义,并展示讨论结果。
2.课堂展示:请学生自行挑选一项___的统一中国策略或举措,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展示。
七上历史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七上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时空观念:知道秦王嬴政灭六国的时间和先后顺序,知道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
3.史料实证:掌握秦统一六国的史实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4.历史解释:认识秦统一中国的条件和影响;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
5.家国情怀: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创建了流传后世的政治制度、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非常具有代表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这堂课,一起走进这个朝代——秦朝。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秦灭六国讲解过渡: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一举全歼赵军主力40多万人,打赢了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加速了日后秦统一中国的进程(一)统一的背景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52页,说说秦统一中国的背景。
学生回答: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
教师点拨:统一的因素: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爱惜人才,实施正确的统一方略;最根本原因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必然趋势。
(二)统一的过程教师提问:阅读课本,结合“秦灭六国形势图”思考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学生回答: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教师提问:说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体现了秦灭六国采取的是怎样的策略?学生回答:这一顺序体现秦灭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统一中国》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和原因,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事实,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对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认识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以及对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地图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课件。
3.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诸侯国的分布,提问:“你们认为哪个国家有能力统一中国?”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课题《秦统一中国》。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秦国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包括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同学们,请继续阅读教材P41,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秦朝的暴政。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2)秦朝的暴政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3)为什么说秦朝的暴政导致了民不聊生呢?”(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秦朝的暴政现象。)
三、秦末农民起义(15分钟)
3.9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三章第九节“秦统一中国”。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措施、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起义等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秦始皇的统一举措,同时也能认识到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对其产生的影响。
2. 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历史事件时所展现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的沟通协作能力。
4. 表达技巧:学生在回答问题、表达观点时所运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教师评价与反馈示例: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度高,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视频学习:学生需在课后自主观看推荐的视频资源,完成视频学习笔记,并针对秦朝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3)问题讨论: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和视频学习心得,共同探讨秦朝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4)作业要求:学生需在课后自主完成相关的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秦朝统一措施和暴政的短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和影响等。
七年级上册 历史 第四单元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秦统一六国的基本史实,包括秦统一的时间、顺序、建立者、都城等。
-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如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等,并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 能够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历史规律和意义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 运用比较法,对比秦统一前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加深对秦统一意义的理解。
- 组织学生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必要性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增强民族自豪感。
- 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古代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和意义。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例如,统一后的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有利于促进各地的交流与发展。
-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这些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加强了秦朝的统治,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例如,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避免了分封制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再次出现;统一文字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顺利传达,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更加便捷。
2. 教学难点- 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统一中国
一、知识梳理
1.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过程: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3)影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2)措施
①文字: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③度量衡: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④道路: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⑤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二、重难讲解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确立中央集权制
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军事
筑长城、开灵渠
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秦灭六国大统一,始皇咸阳来登基。
至高无上大权集,丞相太尉和御史。
地方推行郡县制,历代王朝此模式。
全国统一度量衡,还有货币和文字。
抵御匈奴筑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开疆拓土好疆域,世界大国属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