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伏邪理论与温病

合集下载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1、温病 (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 7l2 ·
浙 江 中医杂 志 2018年 l0月第 5 》伏 邪之说 与 温病治 法
董 南 希 蔡 丹 莉 毛 威 王 灵 聪 浙江 中 医药大 学第 一临床 医学院 浙 江 杭 州 310053 关键词 黄帝 内经 伏邪 温病 五运 六气
《黄帝 内经》(简称《内经》)是伏 气 温病 中“伏寒 化 温 ”说的理论来源 ,治疗 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 治 。本 文通 过对《内经》相关原文 的剖析 ,旨在揭示 《内经 》对伏 气温病 的病 因、发病 、治疗 及预防等 的影响 。 1 病 因病 机 1.1 从 季节伏邪 而论 :《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冬伤 于寒 ,春必 温病 ;春伤 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 于暑 ,秋必痃 疟 ;秋伤 于湿 ,冬生 咳嗽 。”此为重阴必 阳的一种诠 释。冬 于 五行 属 于阴 、寒亦 属 阴 ,因此便 称 为重 阴 ,“必 阳”即 “春 必温病 ”,温 于无形 属 阳病 ,温病及 阳热之病 。“冬 伤 于寒 ,春必 温病 ”是温病 病 因学 说 的肇 始 。因冬 主收藏 , 若是冬 不敛 阳 ,或按 跷 ,或 阳气生 发太过 ,不能 藏精 ,至 春季则发为温病 。王履 的《医经溯洄集 》中言“温病 、热病 后 发于天令 暄热之 时”,即认为温病是伏 邪发病 ,冬季寒 邪 客体 ,留而化 热 ,至春 ,体 内的郁 热 自内外发 ,因此 他认 为温病 的病 因与发病是 “郁 自内而达 于外”。即非外 感 寒邪 人里 发热 ,而 是前一 季节 的蕴热伏 藏 已久 ,自里 达 外而发 。同理 ,逆春 则夏 为寒变 ,伤秋则 冬为 飧泄 ,败 冬 亦春 生痿厥 。生长 收藏之 息息相 连 ,在前 一季 节感受 当令邪气 ,邪气 留恋 ,当季发为温病 。新感 即感受邪气而 发 为温病 ,伏 邪为邪 气伏 于体 内 ,藏伏一段 时 间之后才 发病 。《内经 》前文提 及寒暑伤形 ,其 外邪从体外 而入 , 伏邪说便 解释 了温病 直人营血分 的现象 ,例如春温或者 暑 温 。因此治疗 时不应 拘泥 于清热 ,不能局 限于发 病季 节 ,可 由其伏邪之病 因为方 向,兼扶正气 ,或可得 到更好 的疗效 。。 。 1.2 从 运 气学说 而论 :《素问 ·六元正气大论》言 :“太 阳 司 天之 政 ……初 之气 … …民乃 厉 ,温病 乃 作 ,身热 、头

中医温病学说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开展规律概念:温病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开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开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温病发生开展总是趋势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是其病程开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起病急,传变快;二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是易化燥伤阴;四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开展概况、时期:(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

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二)宋金元时期〔开展时期〕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

"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拟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伏邪学说之探讨

伏邪学说之探讨

伏邪学说之探讨人体外感六淫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后方发之病称为伏气病;所伏之邪称为伏邪或伏气;阐述伏气病的理论即称为伏气理论或伏气学说。

按病因学分类,伏气病属外感范畴,因其感而不发,过后方发,故与普通外感病又有所不同。

笔者曾对其发病特征、传变规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过探讨。

[1]为了更深入研究伏气学说,现就其历史源流进行简略追述。

伏气学说的历史起源《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学专著。

它奠定了许多的理论基础。

许多中医的基本理论都源于此。

伏气学说也是如此,最早即起源于《内经》。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同样的论述。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伏气一词,但却明确地说明了四时所感风寒暑湿之邪可潜伏于体内,不即刻发病,过一季后方发病。

后世发展的许多伏气理论都以此为据。

据现存医籍所载,最早明确提出伏气病这一概念的是东汉的张仲景。

他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曰:“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仲景所言“伏气之病”,是否与《内经》所指一致,纵观本段论述之前后,甚至整篇《伤寒论》包括《金匮要略》也无片言相关解释。

一方面可能是仲景对伏气病尚无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测,在仲景之前,《内经》成书之后,可能已经有人对伏气一词的概念作过解释。

因此,仲景在此无需详述。

无论如何,后人所用的伏气病一词与《内经》中对伏气病的描述是相一致的。

《内经》和《伤寒论》均是中医发展历史上较早期的经典著作,因此,伏气理论不仅是中医发展史上较早期的,而且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基本理论之一。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伏气温病学说的形成从东汉以后,中医外感的临床理论一直是由《伤寒论》占主导地位,医学界将张仲景奉为至尊,许多医学家认为《伤寒论》的每字每句都是真言不可违背。

中医伏邪理论和温病

中医伏邪理论和温病
“口干不甚渴饮”旳机理: ①邪热蒸腾营阴上潮于口(吴瑭) ②邪热在营,主要耗伤营阴,并非胃津
3.热灼营分
[治法] 清营泄热
[方药] 清营汤(《温病条辨》)
犀、连、丹——凉营解毒清心除烦 ①
玄、地、麦——滋阴凉营

银、翘、竹——清透邪热

加减法:身热夜甚不显,舌鲜绛,能够③组药物为 主;若舌质绛而干,阴伤明显,能够②组药物为 主;若火毒重,烦躁发斑,则应以①组药物为主
自《伤寒论》之后,历代医家将全部与伏邪有关 旳概念或统称“伏气”,分别称其外延为“伏 寒”、“伏阳”、“伏暑”等。
直至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时,“伏邪”概 念才出现了“伏”与“邪”联用旳语言文字符号。 “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 深伏,何得能解,必俟其伏邪渐退,……”这里伏 邪是指感受“杂气”后,潜伏于半表半里旳深伏 旳致病原因。
3.方中黄连苦燥,营阴耗伤重者,可遵鞠通 “去黄连,不欲其进一步”之旨。
3.热灼营分
4. 丹参 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如心肝二经血分。 用活血化瘀,凉血消肿,清心除烦之功。
本方用其凉血散血,清心除烦之功。若舌色深绛, 斑出显露,可加丹皮、赤芍等药以加强凉血散瘀 之效。
功同四物,实指丹参可“去瘀生新”未免过誉。 临床广泛用于瘀血疼痛旳治疗。
邪泛指多种致病原因和多种产物。
邪有“无形之邪”,涉及四时不正之气, 即除湿外之五淫;“有形之邪”涉及湿、 邪毒、寄生虫、痰、瘀和人体多种留而不 去旳异常旳排出物;
从性质上分,邪可分为“阳邪”、“阴 邪”;
从部位上分,邪可分为“内邪”与“外 邪”,进而可分为五脏六腑之邪、四肢百 骸之邪、气血之邪、经络之邪。
邪气强弱
雷丰在《时病论》论述了“冬伤于寒”之 “寒”有“微寒”和“甚寒”旳区别。

试从“治未病”看温病“伏邪”说

试从“治未病”看温病“伏邪”说

此之 谓也 。夫病 已成 而 后 药之 . 已成而 后 治之 , 乱
譬 犹涡而 穿井 , 而铸 锥 . 亦 晚乎 。这 段文字 , 斗 不 ” 是
情 较轻 者 。而 ( 顺 > 逆 所言 之“ 生” 系指 病邪 已经 未 ,
着体 尚未 激 烈 发 生 . 故应 积 授 防 范 据 其 不 同 表 现. 辨证 针 治 、 而逆 转 病势 对 此 ( 闻 - 热 从 素 刺 篇> “ 热病 者 左 颊先 赤 , 日:肝 心热 病 者颜 先 赤。病 虽未 发, 赤色 者 刺之 . 目治未 病 。 此 言五 脏 内 见 名 ” 蕴邪热 . 留而未 发 . 者 尚未 有突 出的症状 表现 . 患 但 机体 已“ 则 属 无疑 , 针 对 不 同 的体 征 表 现 。 病” 故 循 经辨证 施针 , 除在 内之邪 热 , 清 从而 使 机 体恢 复 健 康 , 体现 的正是 一种治 疗学 的思 想。 所 观( 内经) 述之“ 所 未病” 绝大 多数 包括 了 自觉 . 症 状以及病情 轻缓 者 , ( 问 ・ 正 神 明 论): 正 如 紊 八 “ 邪 者 身形 若 用 力 , 出媵 理 开 , 虚 风 其 中人也 汗 逢 微, 故奠 知 其情 , 见 于形 ” 对这 种情 况 . 莫 。 医患 双
维普资讯

l 2
西






Vo 5 No 0 2 l2 1 2 0 l
J un 1 f  ̄ a x olg fTrdt n l iee Me iie o ra n n J l eo a io a Chn s dcn o Sa C e i
者 察 阃 , 而 诊 出 病 来 次 立 法 施 浩 。 二 者 , 之 从 依 疾

温病学-2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温病学-2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初起证候
初起治法 初起用方
附:关于“寒温之争”
(1)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主要观点 温病属于伤寒范围,不应另列门户 伤寒学派 《伤寒论》六经辨证即可适用于温病 提出“阳明病即是温病”,白虎、承气就是治疗 温 病的方剂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风寒温热均在论中(《伤寒论》)。”认为温 病学家是“标新立异,数典忘祖。”甚至提出“废伤寒则六经不传,废六经则百 病失传。”
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 其它温病。如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 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呈渐进性的变化, 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 证候。若湿热反从寒化,转变为寒湿病邪,又可伤人 身阳气,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三、温病的范围
(一)温病的范围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 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 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 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例如《温病条辨》:“温病者,有 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 有冬温、有温疟。”另外还有伏暑、痢疾、黄疸等。现在一 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风温(包括 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 烂喉痧、温疫、霍乱、疟疾等。另外属于温病范畴的疫毒痢、 急黄、麻疹、水痘、百日咳、白喉等,已归列于内科、儿科、 喉科等相关学科中。
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易化燥伤阴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3以上四个方面是一般四时温病的共同特点但就某一温病而言这些特点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自己固有的特性不同的温病各具个性而有别于其它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范围和 分类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吴智兵
概述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概述
导源于《内经》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导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生气通天论》 《内经•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内经 生气通天论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 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 咳嗽。 咳嗽。
概述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 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刘吉人、柳宝 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诒、王孟英等对伏邪的类型、条件、部位、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发病方式等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关于伏邪温病的争论
有无伏邪温病? 有无伏邪温病?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学说有无临床意义? 伏邪温病的具体内容之争
概述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西晋王叔和创立“伏寒化温”说和“伏气”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之名,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始称“伏邪”
概述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 宋金元时期得到不断充实。如韩祗和认为 不但有“伏寒化温” 还有“伏阳化温” 不但有“伏寒化温”,还有“伏阳化温”;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刘河间认为伏邪温病不但发于春夏两季, 四时皆有。 四时皆有。

伏邪理论的探讨

伏邪理论的探讨

伏邪理论的探讨目的剖析伏邪理论的产生发展概况以及对临床疾病治疗的意义。

方法通过查阅古籍和文献,探索伏邪理论的源流,从前人的智慧和宝贵经验中汲取知识。

结果全面解读和认识了伏邪理论。

结论伏邪理论由来已久,自《黄帝内经》时就已提出,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完善,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对临床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标签:伏邪理论;源流;临床伏邪理论历来是温病学的主要内容,温病学源于《内经》,然而到晋唐期间,温病一直圈在伤寒的范畴。

《素问·热论篇》[1]中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2]亦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3]。

”提出了太阳温病的概念,除此之外,《伤寒论》中也论及了治疗温病的禁忌症,忌用汗、吐、下、火疗法,从而可以推出温病应用辛凉解肌之法,对后世温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受所处背景的影响,《伤寒论》详寒而略温,用以描述温病的篇幅并不多,对温病的认识较为粗略。

到了宋金元时期,温病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明清时期是温病蓬勃发展的時期,随着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提出和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的创立,温病学说趋向成熟,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 伏邪理论沿革伏邪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时期,奠基于汉晋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4]。

它自提出之后到宋代之前,一直都是温病病因学的主导理论,在郭雍提出“新感温病”后,温病一分为二,分为伏邪温病和新感温病两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家对伏邪的认识也愈加深刻,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把伏邪概念广义化,伏邪被定义为一切伏而不发的邪气。

(1)萌芽时期伏邪理论最早始于《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而后在《热论篇》中也提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开创了伏寒化温理论的先河。

(2)发展时期晋代时期,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提出“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

伏气温病与中医现代临床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肇始于《内经》。

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的最早相关论述。

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

《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也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

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

而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病,但也曾提出“邪伏膜原”理论,叶天士则主张“邪伏少阴,发于少阳”。

但纵览历代名医高论,我们认为刘宝贻所论伏邪最为中肯。

指出:“论邪之伏,在于少阴;论邪之发,则以证候为依据”,意思是说无论所伏何邪,还是邪伏何处?并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伏邪外发的表现,以便根据证候表现,推求病因,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我们理解,伏邪发病学说,不过是在临床表现按新感温病发病学说无法解释,或临床发病与季节、气候特点不相符合的情况下,医家提出的一种病因学理论,目的仍然在于在治疗方面能与新感温病有所区别,并在思维过程中做到言之成理,理论上能够做到自圆其说。

如春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发热、寒战,口苦,咽干,目眩,少阳郁热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再如夏季暑温发病,有一发病就表现为头痛如劈,高热,汗出,烦渴,阳明气分热盛证,与新感温病,外邪先伤肺卫,可表现为外感表证的临床特点不符等;如伏暑病秋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温燥症状,而表现为暑湿证候,不符合暑湿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等;再如冬温病冬季发病,却不表现为典型外感风寒症状,而表现为温热证候,不符合温热病发病的季节、气候特点。

此时,只能通过伏邪发病学说来解释,以为春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春发为温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少阳郁热之证,以为暑温病因于内有伏邪,至夏发为暑病,所以一发病就表现为阳明气分热盛之证,以为伏暑病因于暑湿之邪内伏,至秋发病出现暑湿证候,以为冬温病因于温热之邪内伏,至冬发病出现温热证候,所以针对性的给予清解郁热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清暑泄热治疗乙型脑炎等,清暑化湿治疗秋季发病的布氏杆菌病等,清热解毒治疗冬季发生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就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发的⼀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般⽆⾥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称伏⽓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伏藏,逾时⽽发的温病。

阴精不⾜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派⾥热证候,若⽆外感引发,⼀般⽆表证。

以⾼热、烦燥、⼝渴、尿⾚、⾆红等⾥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开苦泄之品宣展⽓机,清化三焦⽓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法,适⽤于邪留三焦,⽓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体正⽓虚弱,尤期在⼩⼉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包⽽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肝经⽽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损伤肺络,⽽骤然咯⾎、衄⾎、咳嗽⽓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分证,或为⾼热、烦躁、⼝⼲不甚渴饮、⾆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多发⽣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浅谈温病_伏邪学说_徒康宛

浅谈温病_伏邪学说_徒康宛

浅谈温病“伏邪学说”陕西中医学院2002级中医2班(712046) 徒康宛 武 维指导:董正华关键词:伏邪学说 温病学“伏邪学说”是温病的重要发病学说之一。

其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晋代,鼎盛于清代。

随着近现代对温病学的深入研究,“伏邪学说”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有人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主张进一步发展它,另一方面则有人极力主张淘汰它。

“伏邪学说”出路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客观地进行评价?本文试从“伏邪学说”的渊源、具体内容、发展历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予以分析。

1 “伏邪学说”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1]《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2]这就是说寒邪侵袭人体后,如果当时未发病,在冬不藏精的条件下,郁而化热,至春则发为温病。

此为后世“伏邪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晋王叔和首创“伏气”开始,到清代有关伏邪温病学说的专著,如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柳宝诒的《温热逢源》,“伏邪学说”在漫长的经历中走向鼎盛时期。

具体而言,伏邪温病学说是指发病初期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而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相符合的一类温病。

推而广之,当邪气侵犯人体时,邪气不能被消灭或排除,也不能应期发病,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整体的平衡,使毒邪伏藏待机,及至到了内外环境条件有利于毒邪时,邪毒暴张,干扰或破坏了体内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3]。

可以这样理解:“伏邪学说”是后世医家在临床类似病例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回过头来研究《内经》而逐渐意识到的。

所以说“伏邪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典型的实践经验总结。

正如王景洪所说:“‘伏邪学说’虽源自《内经》,但其本源实来自实践……是中医审证求因理论的体现。

”[4]2 伏邪属性及其伏藏条件对伏邪属性的认识,明清时期诸多温病专著已经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认为不仅是寒邪,其他各种外邪均可藏伏。

现代温病学家甚至认为“伏邪指的是自然气候。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温病学

温病学

条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湿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浅谈伏气温病

浅谈伏气温病
受寒邪是温病 的病 因 ,所 以未 能全 部指导 温病 的治疗 。后
来 ,隋 ・ 巢 元 方 在 王 氏 之 说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发 展 ,突 破 了
“ 伏寒化温 ”论单一 因素 的局 限。金元 医家刘完素发前人 之 未发 ,认为伏 气 温病 四时 皆有 ,扩 大 了伏 气 温病 的 范 围。 明代 以前 ,伏气温 病学说 理论 较朴 素 ,自明 ・ 汪石 山提 出 了新 感温病 ,把 温病从病 因上 分为 三型 :伏 气温 病 、新 感 引动伏气而 以伏 气为 主者 、新 感温病 ,这一认 识一 直被后 世 医家所 接受和采用。
参 考 文 献
伏气 温病是 指感邪 后未 即时发 病 ,邪气 伏藏 ,逾 时而 发 的温病 ,属 于外感热病 的一种 … 。 其特点是 当邪气 侵犯人 体 时,由于体 质较 弱 ,邪气 不 能被 消灭 或排除 ,也 不能应 期发 病 ,而是 在一定 的条 件下 保持整体 的平衡 ,使 邪气伏 藏待 机 ,这种 潜伏 于体 内的邪 气叫 “ 伏气” 或 “ 伏邪” ,待 内外 环境 条件 发 生变 化 、有 利于毒邪时 ,或 “ 伏气” 自内而发 ,或 “ 伏气 ” 为 时令 之
候 。总之 “ 冬伤于 寒 ,春必病 温” 之意 甚广 ,一方 面说 明 冬时伤寒可 致伏气 温病 ,若 寒伤 ,患新感温病 和其 它一些 疾病 ,另 一方 面强调 了养精
防病 的重 要 性 。
3 伏气 温病理论的运用 伏气温病理论 在治疗 许多 传染性 疾病上 ,取 得 了巨 大
1 伏气 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
“ 伏气 ”温病学说起 源于 《 内经》,后 经西 晋 ・王叔和 将 《 内经》 中有关的伏气 理论 加以引 申发挥 ,并 首先 阐述

伏邪的概念

伏邪的概念

伏邪的概念伏邪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邪和内邪。

伏邪是中医理论中独特的观点之一,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

掌握伏邪的概念对于中医学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外邪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外邪是指外界的各种有害因素,如寒邪、暑邪、湿邪、燥邪、风邪等。

这些外邪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系统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引起疾病。

外邪的侵袭与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当人体的正气(即机体的抵抗力)不足或适应能力不足时,外邪就会入侵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我们来探讨内邪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内邪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倦等因素。

情志内邪主要指的是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的不和谐、过度或过度持续引发的病因。

饮食内邪主要指的是饮食不当引起的病因,如饮食过度、饮食不洁等。

劳倦内邪主要指的是长期过度劳累导致的病因。

内邪通常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原因引起的。

伏邪的概念不仅包括外邪和内邪的概念,还包括它们的相互关系。

外邪可以导致内邪的产生,而内邪也可以促进外邪的侵袭。

例如,人体在寒冷环境中,外邪寒邪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感冒、发热等疾病。

而情志内邪,如情绪过度悲伤引起心气郁结,则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外邪入侵人体。

因此,伏邪的概念突出了“外感内伤”的观点,即外邪和内邪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掌握伏邪的概念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判断伏邪的类型和性质。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人体的机能,将伏邪从人体内驱除或化解。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平衡等,增强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伏邪的概念也为中医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人们注意防范外邪的入侵、调节情绪、合理膳食等。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属于外感病的病因范畴,又是内伤杂病发病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明确伏邪的概念对中医伏邪理论的构建至关重要。

目前,中医临床对于伏邪的界定几乎都是以邪气发病的时间来作为主要判定标准,认为具有伏后再发特点的为伏邪。

但临床中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在侵犯人体时都不会立即发作,会有或短或长的潜伏期,因此若以时间作为判断标准来论述伏邪是不全面的。

所以,对于伏邪的界定我们应当主要从邪气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仅仅以时间来判定。

本文旨在明确伏邪的概念实质,确定伏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从而为中医病因理论的全面构建打下伏笔。

1. 伏邪概念解析1.1 中医伏邪概念解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伏”司也。

从人从犬【1】。

指人如犬那样匍匐着,后引申为伏地,又有潜藏、隐匿之义。

伏邪理论首见《内经》:“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并且提出四季之邪皆可伏而不发成伏邪。

后世基于此提出伏邪概念:感而不随即发病,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总体看概念内涵不清,限定不明。

直至清代对于伏邪的认知开始比较清晰。

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曰:“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

”【2】后世在前人基础之上对于伏气的理解则逐步扩大化。

除了继承前人的认知外,又将病情贻误,失治误治,或疾病新愈,护理失当,导致病情复发,也称之为伏邪。

此类实则为病机理论范畴,或者病程的变化,非属病因。

更有甚者将《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变病、坏病,以及“食复”、“劳复”等均归于伏邪,但此多为医者失治误治所致,而致的病情变化与反复,非伏邪致病。

亦有认为伏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指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3】。

饮食劳逸、七情内伤很多情况下仅仅是诱因,非直接病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邪气强弱
雷丰在《时病论》论述了“冬伤于寒”之 “寒”有“微寒”和“甚寒”的区别。
“微寒”暂时潜伏于机体的某个部位,并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各种变化。伏 邪已经不是冬日感受到的“微寒”之邪了, 而是在正气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在机 体内郁而化热的“伏热”。
实用文档
邪气性质
吴又可云“若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 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则又不拘于此 矣。”
中医伏邪理论与温病
温病教研室 张诏
实用文档
伏的概念
在“伏邪”中“伏”的含义 是隐匿潜藏, 是机体对致病因素弱效应作出的概括。 “伏”是一种特定的状态,是在无明显外 在表征的情况下对某种存在的一种推断。
“伏”有两大特征:一是不易察觉即隐匿 潜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外显, 即病机已经启动,邪气伺机而发。
实用文档
伏邪的概念
《内经》时代,伏邪概念已有萌芽,但是当时限 于科学发展水平,尚未出现伏邪概念的可操作性 定义。
中医伏邪概念在《伤寒论》中首次有了其独立的 文字符号,即“伏气”。“伏气” 是对《伤寒论》 之前伏邪概念的总结,是当时能够概括与说明伏 邪概念内涵的最佳语言文字符号,在此后的很长 一段时期,伏邪概念一直沿用“伏气”这一语言 文字符号进行表述。
实用文档
外邪引动
伏邪受到新感诱发,邪的力量大大增加, 而正气在伏邪潜伏的过程中受到消耗与损 害,正邪对比力量严重失衡,从而引发 “新感引动伏邪”之病。明·汪石山曰: “苟但冬伤于寒,至春而发,不感异气, 名曰温病,病稍轻。温病未已,更遇温气, 变为温毒……此伏气温病也。”
实用文档
典型伏邪温病论治
实用文档
伏邪发病三要素
根据中医发病学的观点,将众多影响伏邪 潜伏发病机理的因素概括为
正气 邪气 环境
实用文档
邪气
邪气在伏邪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伏邪是否潜伏或者发病是伏邪三要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感受邪气,尚未发病时,无论医生或患者本人都 无法知晓。只有当外邪与人体正气以及外在环境 发生相互作用,并导致正气的生理功能障碍,出 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才有了辨识患者究竟感受 了何种邪气的客观依据。
不同的人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由于机体正气状 态不同,机体感邪后是否立即发病或者晚发,发 病后所出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例如“昔有三人, 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 正气所处的状态对于是否发病起到的关键作用。
实用文档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即包括机体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 和新感之邪。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作为诱
清代《伏邪新书》是关于伏邪的专著,实为温病 学著作。
实用文档
伏邪理论与温病
温病理论肇始于“伏邪” 内经中记载了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
温”“故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成为温病伏 邪病因学说最早的记录。 此后伏邪发病说 在温病病因中占有统治地 位。 直至明清两代新感温病学说的兴起,伏邪 学说日渐衰微。
其中邪气能够从邪伏部位、邪气强弱、邪气 性质影响伏邪潜伏。
实用文档
邪伏部位
石寿棠在《温病合编》中提出“寒邪伤于 骨髓,骨髓属少阴肾经,邪入至深,不能 即发,……若冬伤于寒,寒入太阳,太阳 主表,随感而发”,解释了邪气即感即发 和邪气感而不发的区别是邪气潜伏部位不 同,伏邪得以潜伏的原因是邪气潜伏位置 较深。
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环境发生由寒 到温的改变,伏邪除了在机体内发生着各 种
动态的变化外,还在四时感受到新邪引动 而发。
实用文档
寒温变化
在“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过程中,如《温热 经纬》中曰:冬寒伏于少阴,郁而化热,乘春阳 上升而外发。分析这句话,伏邪最初潜伏在少阴, 在正气与逐渐温暖的自然环境的作用下,在体内 发生着由寒变为热的一系列变化,待到春日温暖 之气吸引而发。冬日过渡到春季,气候特征发生 改变,机体正气状态亦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 因为“及至春月,地气上升,肝木用事,肝主疏 泄,木主风,于是吸引肾邪,勃勃内动”。这时 伏邪发为温病是由于外界气候由寒变温引起的。
表现出出的症状如吴有性所言:“当觉肌 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后 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 汗为伤寒”
实用文档
正气
正气,指人体禀赋素质,包括人体脏腑功 能、气血盛衰,以及所具备的天然抗病能 力、适应能力和自身调节能力。
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实用文档
吴又可在《温疫论》也强调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 认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 ,机体抵抗力强, 则虽有接触传将所有与伏邪相关 的概念或统称“伏气”,分别称其外延为“伏 寒”、“伏阳”、“伏暑”等。
直至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时,“伏邪”概 念才出现了“伏”与“邪”联用的语言文字符号。 “今邪在半表半里,表虽有汗,徒损真气,邪气 深伏,何得能解,必俟其伏邪渐退,……”这里 伏邪是指感受“杂气”后,潜伏于半表半里的深 伏的致病因素。
实用文档
邪的概念
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和各种产物。
邪有“无形之邪”,包括四时不正之气, 即除湿外之五淫;“有形之邪”包括湿、 邪毒、寄生虫、痰、瘀和人体各种留而不 去的异常的排出物;
从性质上分,邪可分为“阳邪”、“阴 邪”;
从部位上分,邪可分为“内邪”与“外 邪”,进而可分为五脏六腑之邪、四肢百 骸之邪、气血之邪、经络之邪。
以春温为例
实用文档
一、概述(1)
1 定义:是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发生于 春季的一种温病。
2 历史沿革: (1)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春 必病溫” 《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 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实用文档
一、概述(2)
(2)郭雍《伤寒补亡论》中列春温专节,从而确立 春温病名;
(3)王履 认为病机特点为“热邪自内达外”从而 确立了“清里热”为主的治疗原则。
(4)叶天士 《三时伏气外感篇》:“冬寒内伏, 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其治法“昔贤以黄 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
3 现代医学范畴 流感 流脑 败血症等
实用文档
二、病因病机(1)
(一)病因与发病
外因
冬伤于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