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2016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 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2.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椎间盘游离: 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玉门市中医院风湿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着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重实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病变部位棘突旁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表现为典型的跛行步态,开始需扶拐行走,甚至不能行走7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屈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阻络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阻络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干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胖淡,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的神经根、马尾神经或脊髓,引起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的疾病。
好发于青壮年,发生部位以第3~5腰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属中医学“腰痛”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病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趾被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示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可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分类1、气滞血瘀: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
舌紫暗,或有淤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痹阻: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疼痛加重,肢体发凉。
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
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淡,脉沉迟。
偏于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怠倦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
本病属于中医“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诊断依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要求进行设计。
1、疼痛好发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发作期。
3、有局限性压痛点。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6、脊柱姿态的改变。
7、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8、CT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
辨证分型及治疗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药:院内制剂地龙舒腰汤、通络伸筋单。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散寒,化湿通络方药:乌头汤加减,还可内服麻桂温经胶囊;外敷骨痛灵酊。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通经络方药:宣痹汤加减,还口服三妙丸。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者治以滋补肾阴,方用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治以温补肾阳,方用右归丸加味。
西医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1)如消炎镇痛药物应用:双氯芬酸钠是最常用的镇痛药,作用和缓安全,用于各种神经痛及关节痛。
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致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属中医学“痹症”范畴,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寒湿之邪属阴,性寒冷而凝滞,致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
临床上主要以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为主要症状。
二、治疗方法1.穴位刺血拔罐【主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患侧阳陵泉、丰隆、环跳、承筋、委中、承山。
每次选3〜4个穴。
【操作】穴位皮肤用75%乙醇消毒后,用梅花针中度手法叩击消毒部位5分钟,至微有血珠渗出,然后用闪火法拔罐,使每个穴位出血2~4mlo每隔3天1次,21天后观察疗效。
起罐时手法要轻缓,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去皮肤表面血液,局部用75%乙醇消毒,并注意局部皮肤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2.穴位注射【主穴】患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两腿伸直,充分暴露腰部月俞穴,用酒精棉球或碘伏液常规消毒穴位后,用20ml注射器带7号腰穿针吸取亚甲蓝注射液ImI(IOmg),利多卡因10m(0.2g),以90°垂直刺入大肠俞L5寸,提插捻转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3ml缓慢注入穴位,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上45。
指向气海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ml,继而将针缓慢退至皮下,针尖斜向下45°指向关元俞,进针约2.5寸有酸麻胀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3ml。
注入药液后患者俯卧休息15~30分钟。
其他部位痛点以上述药液配比方式配药后行局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疗。
3.耳穴压豆【主穴】腰椎、肾、神门、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枕。
【操作】每次取3~5个耳穴行耳穴压丸进行治疗。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4.推拿疗法【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首先采用攘、推、擦、弹、拨等手法作用于腰部、臀部及下肢,重点是胆经和膀胱经循行路线;然后用拇指按揉或一指禅作用于病变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腰阳关、十七椎、委中,手法要求深透。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是一种疾病,中医诊断为腰痛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为了确诊该疾病,可以参照2012年XXX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常发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中医辩证论治是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之一。
对于血瘀证,治疗方法是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可以使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包括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香附、牛膝、地龙和五灵脂(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对于寒湿证,治疗方法是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可以使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包括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桂枝、茯苓、细辛、防风和秦艽,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对于湿热证,治疗方法是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可以使用大秦艽汤加减。
肝肾亏虚证也是该疾病的一种证候诊断。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对于这种证候,可以使用补肝肾汤加减治疗。
以上是治疗腰痛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促进康复。
中医治疗腰痛1、中药内服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中药内服治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剂。
治疗肝肾不足证的方剂:川芎10克,独活15克,地龙6克,甘草6克,防风10克,白芷9克,茯苓12克,生地15克。
风湿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风湿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疼的一种病症。
一、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疗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风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5.X线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有变窄,相临边缘有骨赘增生,CT、磁共振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西医诊断依据: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风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4)使用特制拉钩或撑开器牵开肌肉,充分显露椎板和关节突。
(5)进入椎管并切除黄韧带。
神经根在椎管内,而进入椎管的方法有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开窗进入及椎板间隙进入等几种方法,应根据病情需要加以选择。
黄韧带在椎管后部,尽量完整地切除黄韧带才是真正地进入了椎管。
(6)进入椎管后,可在病变的椎间隙发现突出的椎间盘和受压的神经根。
令神经根在直视下或在神经分离器的保护下,充分暴露突出的椎间盘。
纤维环完整者,用小尖刀在隆起处作十字切开,用髓核钳由浅入深,取出髓核,取髓核物质应尽量彻底,这样可减少术后复发的机会。
(7)摘除髓核后严格止血,冲洗伤口,置放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后路手术中最重要的步骤是椎管内操作,要求动作必须轻细, 尽量减少出血,这样既能保持术野清晰,又能减少粘连形成的机会。
另外,进入椎管后应仔细观察神经根与突出的椎间盘的关系,保护好神经根,对临床表现较复杂,有多个神经根受累症状的, 还需在术中进行探查,以排除双突出的可能。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骨伤科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目录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一、病名 (1)二、诊断 (1)(一)疾病诊断 (1)(二)疾病分期 (2)(三)证候诊断 (2)三、治疗方案 (2)(一)手法治疗 (2)(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三)牵引疗法 (4)(四)针灸疗法 (4)(五)手术治疗 (4)(六)护理 (4)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五、疗效评价 (5)(一)评价标准 (5)(二)评价方法 (5)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一、病名 (7)二、诊断 (7)(一)疾病诊断 (7)(二)证候诊断 (7)(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三、治疗方案 (8)(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二)手术治疗 (10)(三)药物治疗 (10)(四)康复治疗 (11)(五)护理 (11)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五、疗效评价 (12)(一)评价标准 (12)(二)评价方法 (12)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腰椎间盘突出2016年中医治疗方案
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2016)优化说明:通过临床观察,对腰痛病四种证型选用综合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我科全年收治病例数156例,腰痛病排名第2位,故将此治疗方案作为优化诊疗方案。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1.202。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寒湿痹阻证: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卧痛不减,阴雨加重,舌胖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或MRI确诊。
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2.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者;3.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4.两次以上椎间盘切除术或胶原化学溶盘术者;5.妊娠及严重心、肺疾病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5.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三、中医治疗原则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四、中医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瘀血阻络型:症状:腰部疼痛,疼痛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2. 肝肾亏虚型:症状: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绵绵,劳累后加重,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3. 寒湿痹阻型:症状:腰部冷痛,疼痛加剧,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迟。
2016年腰痛病诊疗方案
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祖国医学关于腰痛病地论述,散见于“腰痛”、“节伤”、“腰强”和“腰脊痛”等.中医学认为,腰为脊之下枢,藏髓之骨节,督脉之要道,藏诸筋,会诸脉.腰部扭挫、闪失,腰节受损,致使脊窍错移,气血瘀滞,筋肌挛急而痛.窍骸受损,突出于窍,碍于脊髓,诸脉络受阻,气血瘀滞于经络,则经气不通,经脉失掣,沿经脉所循而发为筋腿痛、麻木.腰痛病,西医学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地退变和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地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腰脊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地一种病症.好发年龄为~岁,是一种症状复杂多变地常见病多发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线摄片检查可见: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地部位及程度..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胡有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诊断依据:()在、或、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地压痛点,腰痛、下肢痛呈典型地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地疼痛.()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地两种征象.()神经根张力试验: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包括线、、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诊断原则:()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具有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线检查:是腰椎病诊断地重要手段.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地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腰椎正侧位片,腰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正位片可见骨质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腰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阶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前、后缘有高密度地条状阴影腰椎前、后纵韧带钙化.()腰椎:可以显示出椎管地形状及地范围和对椎管地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地情况.()腰部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地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腰椎损伤、腰椎病及肿瘤地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当腰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磁共振成像在腰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腰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髓囊地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地病理变化.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地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二)疾病分期.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发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三)中医证候诊断.血瘀型:常见于急性期,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困难,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肝肾亏虚型:①肾阳虚: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痛减.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迟.②肝肾阴虚: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四)鉴别诊断.腰椎结核:腰痛可伴有坐骨神经痛,低热,血沉增快.线片显示椎间隙模糊、变窄,椎体相对边缘有骨质破坏..腰椎肿瘤:腰痛,但压痛不明显.正装呈渐发地持续加重,无缓解期,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出现异常.检查可明确诊断..腰椎椎管狭窄症:腰痛,一侧或两侧下肢牵涉痛,卧床休息症状可缓解.“间歇性跛行”为本病特征.、检查可明确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年男性多见,身体瘦弱,腰背及骶髂关节疼痛,脊柱强直,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症状多与气候变化有关,血沉较快,病变呈进行性发展.线片早期可见骶髂关节及腰椎小关节模糊,后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梨状肌综合征:患者地主要症状是臀部痛或臀腿痛,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严重者可有跛行.梨状肌肌腹体表投影处可有明显地压痛,并可向下肢放射,部分患者可触及深部地条索状结节或痉挛地肌块.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即患髋关节内收内旋活动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在小于度时疼痛加重,而大于度时疼痛反而减轻,梨状肌局部封闭后疼痛会消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为腰椎管外病变,该横突尖部软组织因损伤而引起一系列地病理变化,并导致腰痛或腰臀痛.多发于青壮年、腰背肌较弱者,男性多见,有外伤史和长期工作姿势不良者. 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臀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俯卧位检查时可触及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轻度痉挛及压痛,可在第三腰椎横突末端扪及硬结和条索状物,触压痛明显,有时可在臀中肌后缘或臀大肌上缘扪及条索状物及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神经根刺激症状,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异常.臀肌筋膜炎:发病部位疼痛,多为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压感,有时可及皮下可触及变性地肌筋膜及纤维小结.晨起或天气变化及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发作.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痉挛,活动受限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中医辨证论治:()血瘀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血海、膈俞,活血化瘀通络以止痛.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血海、膈俞可点刺出血.一日一次,每次分钟,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活血化瘀通络.()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通络.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分钟,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散寒除湿通络.()湿热型治法:清热除湿通络.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阴陵泉、中极,以清利湿热手法: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一日一次,每次分钟,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刺络放血及拔罐法.()肝肾亏虚型①肾阳虚证:治法:补益肾阳.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命门、腰阳关、肾俞,以补肾手法:毫针补法.一日一次,每次分钟,天为一疗程.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并配合督灸以散寒除湿温补肾阳通络止痛..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主穴:以脊柱九宫穴为主,结合循经及辨证选穴.配穴:肝俞、肾俞、太溪手法:毫针补法.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一日一次,每次分钟,天为一疗程..经络辨证论治:从经脉地分布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本病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足少阳经脉.腰部症状可主要归属督脉和足太阳经,下肢症状可分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经络辨证治疗原则及选穴治疗原则:通络止痛.结合患者相应症状予相应穴位加减.()取穴: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脉为主,可进行局部、临近和远端穴位配合.(二)辩证用药.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血瘀型:治则:菀陈则除之.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没药、桃仁、羌活、红花、五灵脂、秦艽、香附、牛膝、地龙、炙草等.中成药:藤黄健骨片、舒筋活血胶囊.().寒湿型:治则:寒者热之.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党参、当归、熟地黄、白芍、桂枝、茯苓、细辛、防风、秦艽、蜈蚣、乌梢蛇.中成药:蠲痹颗粒,藤黄健骨片.().湿热型:治则:热者寒之.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参苓白术健脾颗粒.().肝肾亏虚型:治则:虚则补之..偏于肝肾阴虚者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方药:左归饮合二仙汤(熟地、山药、炙甘草、黄柏、知母、当归、黄芪、仙灵脾、仙茅、巴戟天、茯苓、山茱萸)加减.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偏肾阳虚者: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药:右归丸加减.(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中成药:藤黄健骨片、骨痹合剂..使用中药及其它静脉制剂:根据患者病情辩证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骨瓜提取物或注射用血塞通,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强壮筋骨.在急性期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如甘油果糖、地塞米松、尼美舒利等)(三). 推拿疗法: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菀陈则除之.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整复错位运用我科传统推拿,根据不同分型、分期辩证施法,运用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等,急性期以松解手法利用院内制剂冬青膏行滚法、揉法、屈指推法、平推发等增加血液循环、增强透热、改善水肿吸收等.缓解期以整复手法为主,采用一指禅推法、俯卧拔伸法、腰部改良斜扳法,徒手牵引按压法、抖法、椎旁相对旋转调整法、棘突偏歪整脊法、按压腰骶等纠正错位、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解痉止痛、改善受压部位等.恢复期以补肾壮腰为主,配合护理人员指导康复训练加强腰背肌和胸腹部肌肉力量.(四)牵引疗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且有效地方法.腰椎牵引有助于解除腰部肌肉痉挛,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松解软组织粘连,牵伸挛缩地关节囊和韧带;改善或恢复腰椎地正常生理弯曲;使椎间孔增大,解除神经根地刺激和压迫;拉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内压力.调整小关节地微细异常改变,使关节嵌顿地滑膜或关节突关节地错位得到复位;腰椎牵引治疗时必须掌握牵引力地重量和牵引时间两大要素,才能取得牵引地最佳治疗效果.牵引方式:我科为骨盆牵引:围上牵引带后,卧牵引床上,上、下身作反向牵拉,,每次分钟,每日次,可以采用连续牵引,也可用间歇牵引或两者相结合.牵引角度:一般按病变部位而定,以平牵为主.牵引重量:间歇牵引地重量可以其自身体重地%~%确定,持续牵引则应适当减轻.一般初始重量较轻,如开始,以后逐渐增加.牵引时间:牵引时间以连续牵引分钟,间歇牵引则~分钟为宜,每天一次,~天为一疗程.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宜牵引重量轻些,牵引时间短些,年轻力壮则可牵重些长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地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牵引禁忌症: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五)应用国家中管局推广地适宜技术:平衡针灸针刺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治疗腰痛技术.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地正为宜.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单侧腰痛为平刺手法,不提插,对重症腰痛病人疼痛未完全控制,但在不发生晕针地情况下,可以留针.针感:以局限性,强化性针感出现地酸麻胀为主.功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止痛消炎(六)电针法:选择选择坎、离共为一组,艮与左侧环跳为一组.震与右侧环跳为一组.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分钟.具有止痛、消炎、改善局部营养和功能状态地作用.(七)应用中医诊疗设备:磁振热治疗仪:解除肌肉僵硬,缓解肌肉和神经疼痛,抑制神经肌肉兴奋,有镇静作用.医用智能中医汽疗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肌体内毒外出、扶正祛邪,最终达到治愈疾病地目地.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大幅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血液营养吸收,加快病灶积液及致痛介质地消除,促使蛋白质地微量分解,产生血管活性肽、脑啡吠、内啡吠等镇痛物质.(八). 拔罐治疗:取穴:肾俞、关元俞.风湿腰痛配环跳、委中、昆仑;肾虚腰痛配命门、腰眼、上髎;闪挫腰痛配志室、腰眼、阿是穴.取上穴留罐~分钟,每日次.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地作用,此法适应于常规各期腰突症.(九).中药湿热敷疗法:以行气散瘀、温经散寒、舒筋活络地中药自拟方“通经活血散”(桂枝、细辛、豨签草、千年健等),应用粥仓煎煮后在患者地腰部,待冷却后揭下.此法适用于腰痛病除湿热型地各型各期患者.(十).穴位贴敷疗法:以我科特有地隔盐灸热疗贴、消痛穴位贴为穴位贴敷地一种疗法.具有祛瘀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地功效.本法均适用于腰痛病地各型各期患者.三、科室特色疗法:.脊柱九宫穴电针疗法.治则:疏筋通督、行气活血、解痉止痛.取穴:脊椎九宫穴(以突出地椎间盘所在椎间隙正中为中宫,上一椎间隙为乾宫,下一椎间隙为坤宫,挟乾、中、坤宫左右旁开. 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操作: 进针顺序为: 先针中宫, 次针乾宫、坤宫, 直刺或略向上斜刺. 一. 寸, 然后按坎、离、巽、兑、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尖斜向椎体, 进针一寸, 获得针感后, 行捻转补泻手法, 九宫穴地行针顺序与次数, 按“洛书九宫数”施行, 即“戴九履一, 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而五居中”, 留针分钟,行针三次.腰椎九宫穴均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进针深度寸.针刺得气后,通电针机先用连续波分钟后改疏密波,通电分钟.()刺络拔罐法:用皮肤针重叩背脊两侧,使出血少许,加拔火罐.四、护理调摄.急性期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天,包括饮食、大便等均不能起床,避免腰部负重,以缓解髓核对神经根地压迫,缓解疼痛..卧位护理:仰卧位时可以在膝下、腰下面垫一枕可减轻脊柱负荷,有利于创伤地修复,减轻脊柱旁肌肉痉挛所引起地疼痛;侧卧时应屈髋屈膝,两腿分开,上腿下垫软垫,避免脊柱弯曲;俯卧位时腰椎前凸增加,因肌肉牵拉而增加了腰椎间盘地负荷,可以在腹部及踝部垫薄垫,使脊柱肌肉放松..观察疼痛地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地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做好记录..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外用及内服药物期间,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同时忌生冷、寒凉食物,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疼痛明显地患者,可遵医嘱予腰围固定,减少腰椎活动,以免加重疼痛;予中药湿热敷、微波治疗、温热式低周波、静脉点滴治疗等以散淤止痛,消除神经根水肿..病情缓解后可遵医嘱建议坚持腰背肌锻炼,加强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力,有助于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地消退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促进身体康复..关注患者情志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五、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疗效评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二)评价方法:在原有中医腰痛病疗效评价标准基础上,制定了以疼痛强度为判定标准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腰椎活动度判定法、腰部专科检查判定法等三种临床要素作为中医综合疗效评价方法,用来判定针灸推拿治疗腰痛病(腰突症)地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具体如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患者根据自觉疼痛情况,选择与自己疼痛度相符合地数值,医生通过患者完成地疼痛对比量表来确定患者疼痛程度.自左到右,数值越高,说明患者疼痛强度越大,疗效越差.疼痛强度数值含义:——无疼痛感.——稍感不适.——偶感疼痛.——有疼痛感,但不明显.——能忍受疼痛无须止痛药.——疼痛较剧但可以控制不用止痛药.——疼痛较剧服止痛药可完全止痛.——疼痛较剧,服止痛药稍可止痛.——疼痛剧烈,服止痛药难于止痛.——疼痛剧烈,止痛药无效..腰椎活动度判定法:()前屈运动:检查时患者取直立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向前作缓慢弯腰运动,估计腰椎地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良好:°~°较差:°~°差:°~°()后伸运动: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骨盆,一手扶住其肩部,防止骨盆前移和下肢弯曲而形成躯干后仰,代替脊柱后伸运动.协助患者作脊柱后伸运动,先嘱患者向后仰头,再缓慢地使脊柱向后作过伸运动.估计腰椎地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良好:°~°较差:°~°差:°~°()侧弯运动:患者取直立姿势,检查者双手固定其骨盆,防止左右倾斜.然后让患者作头胸向侧方弯曲运动,观察有何异常表现、障碍程度,并作双侧对比.估计腰椎地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良好:°~°较差:°~°差:°~°()旋转运动: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两侧髂骨翼,保持骨盆平衡,然后嘱患者作左右躯干旋转,观察运动范围,并左右比较.估计腰椎地活动度,具体如下:正常:°~°良好:°~°较差:°~°差:°~°.专科检查判定法:()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直腿抬高>°者为阴性(),提示下肢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者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直腿抬高<°者为强阳性(),提示神经根中度受压.直腿抬高<°者为超强阳性(),提示神经根重度受压.()屈颈试验(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仰卧,也可端坐或者直立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者胸部前,另一手至于枕后,缓慢、用力地上抬其头部,使颈前屈,若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其主要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上移,脊神经根被动牵扯,加重了突出地椎间盘对神经根地压迫,因而出现下肢地放射痛.屈颈试验阳性(),提示脊神经受压.()仰卧挺腹试验及加强试验,分级: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无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加强实验无症状,提示无腰部神经根受压.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腿痛及下肢窜痛.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强烈腿痛及下肢窜痛.挺腹实验():作挺腹实验时患者自觉剧烈腿痛及下肢窜痛,甚而腰部无法抬离床面,腰部持续疼痛.拇长屈肌肌力测定(阳性为未愈、弱阳性为好转、阴性为治愈):患者主动将双下肢第一跖趾关节背伸,患肢背伸功能减弱为阳性,若对比不明显时,医者以拇指适度按压第一跖趾,患肢背伸力量减弱亦为阳性.提示神经受损.髋关节被动内收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膝关节屈曲,足置于床面.术者将一手置于该侧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另手置于膝关节,尽量屈曲膝关节,将大腿压向对侧肩关节方向,使髋关节处于内收位.若出现腹股沟部位疼痛,提示髂腰肌紧张.“”字试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侧下肢以“”字形状放在伸直下肢近膝关节处,并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两手同时下压.下压时,骶髂关节出现痛者,并且或者曲侧膝关节不能触及床面为阳性.“”字试验是骨科等医学临床辅助体检,如果阳性表明可能是由以下疾病引起:骶髂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膝关节疾病等,当然骨髓炎,股骨结核等其他疾病也会引起阳性反映.如果明确诊断,则需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骨盆挤压试验:用于诊断骨盆骨折和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放于髂骨翼两侧,两手同时向中线挤压,如有骨折则会发生疼痛,称骨盆挤压试验阳性.或嘱患者采取侧卧位,检查者双手放于上侧髂骨部,向下按压,后法多用于检查骶髂关节病变..骨盆分离试验:多用于检查骨盆骨折及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仰卧位,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部,两手同时向外推按髂骨翼,使之向两侧分开.如有骨盆骨折或骶髂关节病变,则局部发生疼痛反应,称为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脊柱压痛与叩击痛正常:正常情况下脊棘突及椎旁肌肉均无压痛.正常人脊柱无叩击痛.异常:.压痛:有压痛以第颈椎棘突计数病变椎体地位置.常见病因为脊椎结核、椎间盘脱出及脊椎外伤或骨折,如椎旁肌肉有压痛常为腰背肌劳损..叩击痛()直接叩击法:是以手指或叩诊锤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此法多用于检查胸、腰段.()间接叩击法:又称为传导痛或冲击痛,病人取端坐位,医师用左手掌面放在病人地头顶,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叩击左手,如脊椎某处疼痛,则表示该处有病变.导致该异常结果可能疾病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脊柱裂脊柱炎本病临床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如下:难点一:起病急,腰部痛剧、伴下肢痛麻者,尽快止痛难度较大.解决思路与措施:、采用我科名老中医地通经排刺针法以增温经通络止痛之效;、优化整合整脊、针刀、中药外用等特色疗法方案;、进一步应用牵引复位、神经阻滞、骶管注射、臭氧、射频等治疗技术,以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一体化治疗优势,诊断明确,具有典型手术适应者及时手术治疗.难点二:伴有椎管外因素,腰部肌肉筋膜挛缩较为广泛,致部分患者存在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较难缓解.解决思路与措施:运用中医综合治疗优势,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应用微针刀九针疗法解除局部肌痉挛;、采用通经排刺针法结合分筋理筋手法舒筋活络;、应用中药熏蒸、中药贴敷温经散寒、解痉.。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难点分析1、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腰部手法治疗难度较大,病人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2、针灸、针刀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选穴和手法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腰痛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手法治疗、针灸、针刀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腰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手段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1、对于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5cm的腰痛病人,只要存在骶髂关节旋移的,腰部手法治疗以骨盆压揉手法为主;存在棘突偏歪的,以冯氏手法为主;腰椎曲度变平直或腰椎棘突后突的,以林氏手法为主,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统一规范针灸、针刀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根性疼痛的用踝三针治疗。
肾阳虚、血瘀气滞证和寒湿痹阻型运用艾灸、中医封包和中药熏蒸治疗。
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
小针刀疗法以回字型针刀松解法为主。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仪。
5、腰椎滑脱患者可予以佩戴腰围进行固定,加强腰椎稳定性。
防止脊柱不稳诱发腰肌劳损加重,腰部疼痛难以早期缓解。
三、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20 年开始制定了腰痛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并改进,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
现对20 年腰痛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们近一年来共收集459例腰痛病病例,均为发作期住院病人。
分成2013年方案组和20 年方案组。
20 年方案组209例,男108例,女101例;年龄36~66岁,平均49.36±1.29岁。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 BNS1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一、诊断依据(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中医病名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特色与优势指南》(罗云坚、孙塑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腿痛重于腰痛,腿痛是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直腿提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神经引起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肌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弦或沉涩。
优势病种2016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最新资料】
优势病种2013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一、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常规治疗: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干姜苓术汤加减。
2)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3)肾虚腰痛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方药: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方药:右归丸加减4)湿热腰痛: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3、特色治疗:针刺治疗:①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在患椎棘间、横突、关节突及臀部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程度,一次选点5-7个,以小针刀松解。
②术前对选定的痛点进行严格消毒,针刀与皮肤垂直,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
③棘突最高点旁开1.5cm为关节突进针点,以切开关节囊为主,然后稍上提小针刀松解骶棘肌;旁开4cm为横突进针点,先在横突尖端铲剥,再在横突下缘松解横突间肌,然后将刀刃紧贴横突背面向内侧铲切,缓慢推进至横突根部与关节突交界处,摸索松解椎间孔周边组织。
④取出小针刀后,用碘酒消毒刀口,最后用创可贴敷贴,刀口三天针孔不湿水以防感染,每周1 次,一般2~3 次。
(2)手法治疗:病人采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屈曲患侧髋膝,伸直下方的健侧下肢。
令病人尽量屈腰以张开腰间关节突关节,并令病人的脸尽量朝上。
术者站于病人面前,一手(或肘)向后推肩,使病人脸进一步朝上,另一手(或肘)同时向前下压髋部。
先缓慢用力像拧麻花一样向相反方向扭转至最大限度。
这时令病人咳嗽,在咳嗽的同时,术者上下手(或肘)再猛力反向扭转一下腰部。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滾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管理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脊柱侧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中医症候诊断
基本症候——血瘀症: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兼症:
血瘀兼寒湿症: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三)西医病理分型
1、按突出程度分型: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
2、按突出解剖位置分型:中央型、中央旁型、后外侧型、椎间孔型、极外侧型。
三、诊疗方案
1、中药疗法:
血瘀证:基本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汤剂: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成药:血塞通针400mg(亦可红花针、灯盏花针、川芎嗪针等辩证使用)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兼寒湿证:基本治法为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汤剂:独活寄生汤加减;中成药:汉桃叶片,1次4粒,温开水送服,1日2次。
2、非药物疗法:
新医正骨——冯氏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
特效针灸——浮针,埋针,电针疗法,肌肉起止点疗法等
选其一或二。
腰椎牵引、活血化瘀中药外敷等。
3、西医辅助治疗措施
常规脱水、营养神经治疗,经皮椎间盘臭氧注射及射频靶点热凝术;胶原酶溶核术,骶管冲击疗法,神经阻滞等。
4、其它综合治疗方法
针刀,穴位注射,中药塌渍,穴位敷贴,灸法,中药硬膏热帖敷治疗,腰椎牵引,传统毫针法:主穴肾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及腰椎夹脊穴等。
5、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
卧硬板床休息;饮食易消化为主,疼痛已不单是躯体障碍,通常和心理因素有关,应解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护理
1.急性期的护理:
急性期的病人因疼痛较剧烈,常需住院治疗。
(1)告知患者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治疗后,向病人讲解各种治疗的注意事项。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受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诱因。
(4)做好心理护理,介绍相关知识,讲解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腰痛病的信心。
2.缓解期及康复期的护理:
(1)知道患者掌握正确的下床方法:病人宜先滚向床的一侧,抬高床头,将腿放于床的一侧,用胳膊支撑自己起来,在站起前坐在床的一侧,把脚放在地上,按相反的顺序回到床上。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3)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4)病人应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恢复慢,病人应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疾病。
四、中医难点分析及应对思路:
难点分析:
(1)病人治疗后仍存在复发的问题
(2)穴位注射、小针刀治疗属于侵入性治疗,有可能损伤局部血管神经,导致神经损伤、局部血肿等。
应对思路:
(1)制定一套完善的康复计划,出院病人近期内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负重、弯腰等,定期复诊。
(2)加强穴位注射、小针刀操作水平的学习,充分学习解剖
学知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五、疗效评定标准
(一)评价标准
参照JOA腰腿痛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治疗前评分)]×100%。
临床控制: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改善率≥50且<75%;
有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但停药后有复发;改善率≥25且<50%;
无效:腰腿痛及相关症状体征无改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者加重,改善率<25%。
(二)评价方法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无痛
极痛
0 1-2-3 4-5 6-7 8-9
无痛轻度疼痛
能忍受,能正常
睡觉
中度疼痛
适当影响睡眠,
需止痛药
重度疼痛
影响睡眠
需用麻醉止痛药
剧烈痛疼
影响睡眠
伴有其他症状
无法忍受
影响睡眠
伴有其他症状
评分项目评分结果
下腰痛
1 无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0
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
1 无 3
2 偶尔轻度疼痛 2
3 经常轻度或偶尔严重的疼痛 1
4 经常或者持续严重的疼痛0
步态
1 正常 3
2 尽管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仍能行走超过500米 2
3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500米 1
4 由于出现疼痛、麻木或者无力,不能行走超过100米0
直腿抬高试验
1 阴性 2
2 30~70度 1
3 小于30度0
感觉障碍
1 无 2
2 轻度障碍(非主观) 1
3 明显障碍0
运动障碍
1 正常(肌力5级) 2
2 轻度力弱(肌力4级) 1
3 明显力弱(肌力0~3级)0
膀胱功能
1 正常0
2 轻度排尿困难-3
3 严重排尿困难(尿失禁或者尿潴留)-6
项目严重受限中等受限无受限
1 卧床翻身0 1 2
2 站立0 1 2
3 洗澡0 1 2
4 弯腰0 1 2
5 坐(约1小时)0 1 2
6 举或拿物0 1 2
7 行走0 1 2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