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_冯书营

合集下载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摘要:对虾细胞系是研究对虾病毒和发展病毒疫苗的有利工具和技术。

但由于体外培养对虾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极低,难以脱分化,致使对虾的永生性细胞系一直未能成功建立。

本文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综述了对虾细胞的永生性转化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建立对虾永生性细胞系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随着对虾人工养殖集约化的发展,对虾病毒病日益频繁爆发,对虾细胞系是分离和纯化对虾病毒、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发展有效的诊断试剂和防控技术以及生产高效的病毒疫苗等的有利工具和研究技术。

为建立对虾细胞系,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对虾细胞难以脱分化和有丝分裂寿命短是对虾细胞一直未能成功建系的两个制约性问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靠改进对虾细胞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能难以实现对虾细胞的永生性转化。

因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有人开始尝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来诱导转化对虾的原代细胞,以期望获得永生化的对虾细胞系。

1 物理方法诱导对虾原代培养细胞永生性转化X-射线、电离辐射和60Co射线处理可以诱导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从而干扰细胞的衰老机制,激活细胞永生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是哺乳动物细胞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永生性转化物理诱导手段。

1990年,Crane最早尝试采用γ射线、x-射线和电离辐射处理原代培养的对虾细胞以使之发生变异成为永生性的细胞系,但是没有成功。

虽然失败了,但这是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道路上的一次很好的探索[1]。

2 化学方法诱导对虾原代培养细胞永生性转化5-溴尿嘧啶(BU)、甲基磺酸乙酯(EMS)、和N-甲基-N’-亚硝基胍类化合物(MNNG)等化学诱变剂都可引起细胞癌变,发生永生性转化。

2001年,郎刚华等应用MNNG对中国明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养细胞进行多次化学诱变处理,虽然诱变后的细胞呈现多层生长,并出现由成纤维样变为上皮样等转化特征,但没有实现连续传代[2]。

3 生物学方法诱导对虾原代培养细胞永生性转化3.1 生长因子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和繁殖,抑制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

日本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与病理学研究

日本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与病理学研究

日本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与病理学研究概述日本是世界上对虾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该行业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对虾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和研究者。

通过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与病理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虾养殖的健康水平和产量。

一、对虾种苗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生物体抵抗外来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对虾种苗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通过机体内外防御机制来抵御病原体,包括皮肤黏液、肠道黏液和血细胞的吞噬能力。

特异性免疫是指通过机体产生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

二、免疫调节的方法1. 营养调节:对虾种苗的饮食结构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提供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饲料,可以增强对虾种苗的免疫力。

2. 免疫刺激物:通过注射和饲喂免疫刺激物,如干燥细菌、酿酒废液、β-葡聚糖等,可以增强对虾种苗的免疫力。

3. 亲本选择和选育:选取对虾种苗亲本时要注重其免疫力,通过选育获得对抗特定病原体的抗体和免疫能力较强的对虾种苗。

三、对虾种苗常见疾病及其病理学研究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NV):该病是一种寄生性病害,对虾种苗感染后可导致死亡率升高。

病理学研究发现,感染对虾种苗体内的单核细胞增多,造成免疫系统的紊乱。

2. 群体性胃肠炎(AHPND):该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对虾种苗感染后会出现胃肠道坏死和穿孔。

病理学研究表明,感染对虾种苗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衡,免疫系统遭到抑制。

3. 白斑综合症(WSSV):该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虾种苗感染后会出现水泡状白斑和死亡。

病理学研究揭示,感染对虾种苗体内的细胞损伤和染色体破裂。

四、病理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病理学研究在对虾种苗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体的入侵机制、致病过程以及机体免疫系统的应对方式,可以寻找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对策。

病理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对虾养殖业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

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作者:韩倩王晶郭华荣来源:《科技资讯》2013年第12期摘要:对虾细胞系是研究对虾病毒和发展病毒疫苗的有利工具和技术。

但由于体外培养对虾细胞的有丝分裂相极低,难以脱分化,致使对虾的永生性细胞系一直未能成功建立。

本文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综述了对虾细胞的永生性转化研究概况,并展望了建立对虾永生性细胞系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248-02随着对虾人工养殖集约化的发展,对虾病毒病日益频繁爆发,对虾细胞系是分离和纯化对虾病毒、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发展有效的诊断试剂和防控技术以及生产高效的病毒疫苗等的有利工具和研究技术。

为建立对虾细胞系,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对虾细胞难以脱分化和有丝分裂寿命短是对虾细胞一直未能成功建系的两个制约性问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靠改进对虾细胞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能难以实现对虾细胞的永生性转化。

因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有人开始尝试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来诱导转化对虾的原代细胞,以期望获得永生化的对虾细胞系。

1 物理方法诱导对虾原代培养细胞永生性转化X-射线、电离辐射和60Co射线处理可以诱导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从而干扰细胞的衰老机制,激活细胞永生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是哺乳动物细胞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永生性转化物理诱导手段。

1990年,Crane最早尝试采用γ射线、x-射线和电离辐射处理原代培养的对虾细胞以使之发生变异成为永生性的细胞系,但是没有成功。

虽然失败了,但这是对虾细胞永生性转化道路上的一次很好的探索[1]。

2 化学方法诱导对虾原代培养细胞永生性转化5-溴尿嘧啶(BU)、甲基磺酸乙酯(EMS)、和N-甲基-N′-亚硝基胍类化合物(MNNG)等化学诱变剂都可引起细胞癌变,发生永生性转化。

2001年,郎刚华等应用MNNG对中国明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养细胞进行多次化学诱变处理,虽然诱变后的细胞呈现多层生长,并出现由成纤维样变为上皮样等转化特征,但没有实现连续传代[2]。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及其养殖优化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及其养殖优化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及其养殖优化技术研究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对虾养殖作为重要的商业养殖项目备受关注。

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以及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对于提高对虾的养殖效益、降低成本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以及一些养殖优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首先,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是评估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虾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一项研究发现,虾苗在适宜的水温和饵料供给情况下,平均每天可以增长2-5%的体重。

此外,对虾种苗的生长速度还受到饵料类型、养殖密度、水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优化养殖条件,提供适宜的饵料和充足的营养,以及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可以提高对虾种苗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潜能。

其次,养殖技术的优化也是提高对虾种苗生长潜能的重要措施。

养殖密度是影响对虾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有助于提高对虾种苗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潜能。

较低的养殖密度可以为虾苗提供更多的生长空间和营养摄取机会,促进其生长。

此外,饵料种类和投喂方法也是影响对虾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使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饵料,采用合适的投喂频率和投喂量,可以提高对虾种苗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潜能。

养殖环境的调控也是优化对虾养殖技术的重要方面。

水温、溶解氧、盐度和pH值等水质参数对对虾种苗的生长和生存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温范围可以促进对虾虾苗的饵料摄取和营养吸收,提高生长速度。

此外,维持适宜的溶解氧和盐度水平,以及稳定的pH值,对于提高对虾种苗的生长潜能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理调控养殖水质参数,保持稳定的环境条件,是提高对虾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除了调控养殖环境外,对虾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是养殖优化技术的重要内容。

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可能导致对虾种苗的感染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对虾疾病,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定期检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存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注重对虾种苗的健康管理和提供适当的饲料,以及控制养殖密度和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疾病防治研究进展近年来,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疾病防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虾类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渔业生产部门之一,但由于虾种苗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导致养殖效益较低。

因此,研究并应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养殖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针对虾种苗常见的疾病,科学家们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在对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的深入了解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方法。

其中,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常见的预防手段。

通过将抗菌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到饲料中,可以增强虾种苗体内的免疫力,提高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疫苗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虾种苗的病原体,开发了相应的疫苗,可以提前预防虾种苗疾病的发生。

其次,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一些环境管理的方法,以减少虾种苗疾病的风险。

合理调节水质是其中的关键。

在养殖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测和调控水质,保持水体的稳定和清洁。

特别是采用生物过滤器等装置,能够降低虾种苗疾病的发生。

此外,科学家们还研究了虾种苗的养殖密度和种植基质对疾病的影响。

通过对养殖密度和种植基质的合理选择和管理,可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达到控制虾种苗疾病的目的。

此外,生物学防治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具有抗虫作用的微生物和植物,如益生菌、乳酸菌、草木灰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虾种苗的疾病。

这些生物防治方法具有环境友好、效果显著等优点,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对虾种苗疾病的研究与防治。

通过分析虾种苗的基因组序列,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其免疫系统、抗病基因等信息,从而提前预测虾种苗的疾病风险和抵抗能力。

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和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和诊断虾种苗的病原体,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虾种苗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疾病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通过深入研究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规律,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方法。

对虾细胞培养研究概述_王宏伟

对虾细胞培养研究概述_王宏伟

对虾细胞培养研究概述王宏伟 王安利 王维娜 王军霞(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 综述了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适宜对虾细胞培养的条件,为建立细胞株(系)以供病毒的分离和纯化、进行各种特性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

同时,为培养对虾的免疫细胞并研究对虾免疫机能和筛选免疫增强药物提供手段,从而为解决虾病防治问题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对虾 对虾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2 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是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

我国沿海对虾养殖曾是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由于病毒性流行病的暴发,使得对虾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虾病毒病的防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攻关课题。

由于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系统,必须借助于活的组织细胞才能培养分离出来,所以需要建立细胞系以供病毒的分离纯化,并进行各种病毒特性的研究。

一些国家已建立了主要养殖鱼类的许多细胞系,可作为这些鱼病毒性传染病的检测工具。

然而,对虾细胞培养难度很大,且从事此研究的学者也不多,目前国内外报道已建立的细胞系只有几个,还只是有限细胞系,并没有成为商品细胞。

因而急需找出较为适宜的培养基,来成功地进行对虾体外细胞培养。

本研究选取日本对虾具有解毒功能的肝胰腺和具有免疫机能的血细胞来培养,摸索最适的培养条件,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为建立对虾细胞系奠定基础。

利用离体培养细胞可以研究对虾病毒的侵染机制,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对虾病毒病的防治。

动物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始于20世纪初,到1962年规模开始扩大,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利用细胞培养,生产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抗等,已成为医药生物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

水产动物的细胞培养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用于病毒的分离和纯化,对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的思考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的思考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的思考作者:李海波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1期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为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降低了经济效益,威胁到了生态环境。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现无公害化养殖,这是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文针对对虾养殖的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对虾养殖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限制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现无公害化养殖,这是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此本文针对对虾养殖的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上的现状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虽然对虾养殖热潮开始兴起,且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地区中的养殖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沿海养殖中所排出的废水正在威胁着海洋,加之没有通过有效的处理,使得这些污水成为了全新的污染源。

所以针对这一现象,要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措施,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已经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来进行研究,希望找出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不同的角度上来进行分析。

(一)病害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对虾养殖业中病毒流行病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一些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类等,几乎对对虾生活的各个阶段中都产生了危害。

也就是说从育苗到越冬等各个阶段中都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相关部门也开展了病情的研究工作,但是还没有研究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手段。

(二)环境上的问题对于养殖环境来说,直接影响到了对虾的病害问题。

且在一些地区中,随着对虾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有效的处理就进入到了近海水域,这样也就造成了水质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威胁到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对虾原代细胞培养研究现状_张秀丽

对虾原代细胞培养研究现状_张秀丽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 ( 2006AA100312 ) ; 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 项 目 ( 2006CB101801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0871942) 。
作者简介 张秀丽 ( 1986 - ) ,女 ,山东滨州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生物工程 。 3 通讯作者 。
在组织细胞培养时从虾体上取出所要的组织并在灭过菌的pbs中浸泡510min然后用剪刀剪碎组织尽量剪成1yllllq小块单个均匀摆开在细胞培养瓶中组织块摆放的密度要合适待其贴在瓶壁上时再加入细胞培养液并使培养液浸润所有的组织小块之后将培养瓶放平摆在28培养箱中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0, 38 ( 10) : 5130 - 5131, 5253
收稿日期 2009212218
根据细胞生长的需要按一定配方制成的粉状物质 。其主要 成分是氨基酸 、维生素 、碳水化合物 、无机离子和其他辅助物 质 。它的酸碱度 、渗透压与活体内细胞外液相似 。水产动物 的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多在 MEM、Grace昆虫培养液和 L215 等合成培养基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天然成分如胎牛血清等 。 胎牛血清中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 ,它含有细胞 生长所必须的生长因子、激素、贴附因子等 [5] 。这是合成培 养基所无法替代的。此外 ,它还能中和有毒物质的毒性。故 一般体外培养细胞时要加入一定量的胎牛血清 。血清质量 的好坏严重影响细胞的贴壁情况 。根据细胞培养程度的难 易 ,决定是否添加一些特殊营养成分。对于一些较难培养的 细胞 ,需要添加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离子和生长因子 等 [6] 。目前 ,实验室中常用的对虾细胞培养基是 2 ×L215培 养基 ,并在其中加入胎牛血清和双抗 (10 000 U /m l青霉素、 1 000μg/m l链霉素的混合液 ) [7] 。 2. 2. 2 渗透压。培养液的渗透压要尽量与对虾细胞的渗透 压一致。渗透压是否合适 ,主要看细胞在培养液中的形态是 否保持正常。在等渗条件下 ,对虾的血细胞完全伸展 ,细胞 核清晰可见 ,细胞呈梭形。但是 ,对于对虾而言 ,使培养液的 渗透压与对虾细胞的渗透压一致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对虾 是变渗动物 [6 - 7] ,其生活环境的改变常会引起体液成分及其 渗透压的改变。但是 ,有研究表明 ,对虾细胞具有良好的调 节渗透压的能力。因此 ,对于对虾细胞的体外培养而言 ,培 养液渗透压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制约对虾细胞体外培养的 因素 [ 8 ] 。 2. 2. 3 pH值。对虾细胞培养液的最适 pH 值为 7. 0~7. 5。 培养液的 pH值一般与对虾血清的 pH值一致。如果两者不 一致 ,那么就会影响对虾细胞的生殖和分裂生长。在细胞培 养的过程中 ,培养液的 pH值会发生改变 ,表现为培养液颜色 发生改变。发生这种情况时 ,可以使用 Hepes液调节培养基 pH值或者更换培养液 [8] 。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 CO2 培养箱 内培养细胞。CO2 培养箱可以自动调节培养液的 pH值。培 养瓶的盖子不用拧紧 ,细胞培养板也可以不使用封口膜封口。 2. 2. 4 抗生素。在培养细胞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细胞被污 染 ,常会加入一些抗菌素 ,一般加入双抗。在试验中 ,尝试用 的培养基配方是浓度 79% 2 ×L215液体培养基、浓度 20%胎 牛血清和浓度 1%双抗 [9] 。在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出现细菌感 染的情况 [10] ,表明使用抗菌剂可以抵御细菌污染 。 3 对虾及其组织的处理

“对虾养殖试验示范技术研讨暨培训会”在沧州召开

“对虾养殖试验示范技术研讨暨培训会”在沧州召开

龙源期刊网
“对虾养殖试验示范技术研讨暨培训会”在沧州召开
作者:
来源:《河北渔业》2015年第04期
2015年3月9—10日,国家虾体系沧州试验站联合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沧州中捷举办了“对虾养殖试验示范技术研讨暨培训会”,国家虾体系首席专家何建国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高宝全博士、南海水产研究所曹煜成博士、国家虾体系沧州试验站夏金树站长、河北省海水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怡群所长、河北省海水创新团队虾蟹岗位专家王凤敏副站长、河北省海水创新团队病害防治岗位专家申红旗副站长、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宋学章站长、海水创新团队虾蟹、病防岗位有关人员及海兴县、黄骅市有关养殖技术人员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河北省海水创新团队虾蟹岗位专家、省水产推广站副站长王凤敏主持。

国家虾体系沧州试验站夏金树站长首先报告了2014年工作开展情况及2015年任务安排,李怡群所长简要介绍了河北省海水创新团队建设及任务开展情况,何建国教授、高宝全博士、曹煜成博士分别就对虾白斑综合症和肝胰腺坏死症生态防控技术、海水虾类养殖现状与展望、对虾养殖池塘环境菌藻调控技术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新颖,站位高、技术新,对谋划和促进我省海水养殖及特色海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次国家虾体系与我省产业体系对接培训,深受学员欢迎,纷纷表示收获很大:一是提高了国家虾体系及我省产业体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了解了国家及我省产业体系的最新动态;二是学习了省内外有关水产养殖的新知识、新技术,为我省对虾养殖业更好更快发展及我省产业体系创新团队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绍永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050011)。

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建立细胞系策略

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建立细胞系策略
收稿 日期 ;0 6 ll 2 0— — 5 0 作者简介 : 磊( 9 3)男 , 刘大 17 一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培育等工作 .
( 武建平
编辑 )
维普资讯
18 O
海 岸


第2 期
下 面本 文 就对 虾 细胞 的研 究现状 、 亟待 解 决 的关 键 问题 及 其 应用 及 开 发前 景介 绍 如下 。
1 对虾细胞培养 的研 究现状
17 年 ,eo nt Q i 在最早开始了甲壳纲(rs ca 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 。 91 P p n e 和 u t o cut e ) a
至 17 年 ,atr n Se at 94 P t s 和 tw r 又创立了美洲龙虾血细胞 的一个培养体系 , eo 但传代培 养一直未能成功 。对虾细胞的体 外培养起步较晚, 陈秀男等 18 年才开始了对虾的细 96 胞培养研究。到 目前为止 , 学者们已对斑节对虾 ( eau oo o )( P n es nd n 又名草虾)南美 m 、
为 各 国学者 的研 究焦 点之 一 。
但到 目前为止 , 对虾病毒的研究手段还仅仅局限于组织病理和透射 电镜观察的阶 段。 要想全面了解这些病毒, 必须发展这些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保持和培养技术 , 因此 , 对 虾细胞培养是研究病毒病 、 检测和治疗病毒病 的重要手段 , 而发展对虾细胞的体外培 养 与建系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 。此外 , 对虾细胞的体外培养在病毒学 、 细胞 生理学 、 细胞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工程学等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 , 因此也引起
对虾( eau s l ot s 和中国对虾( eau cies ) P nes t i s i y r r ) P n es hnni 等多种对虾的细胞培养进行 s 了研究 。 对虾 的细胞培养与其它无脊椎动物一样 , 都面临着细胞传代难 、 不易转化等 问

中肋骨条藻规模化培养及在中国明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中肋骨条藻规模化培养及在中国明对虾育苗中的应用

微藻种质资源库中肋骨条藻隶属硅藻门、中心硅藻纲、圆筛藻目、骨条藻科、骨条藻属,属于温带、热带海洋硅藻类,从北极到赤道、从外海高盐度到沿海低盐度水团均有分布。

中肋骨条藻富含海产动物幼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梭子蟹等虾蟹类育苗初期的优质技术交流8:00~10:00。

(二)溞状幼体期投喂中肋骨条藻作为中国明对虾育苗饵料,可单独投喂,也可与其他藻类、蛋黄、豆浆、配合饲料等搭配投喂。

中国明对虾溞状幼体期每天投喂中肋骨条藻量为4万个cell/mL,Z1期仅投喂中肋骨条藻,Z2期辅助投喂虾片0.4g/万尾,Z3期每尾虾辅助投喂1个~2个卤虫无节幼体或10个~20个轮虫,分8次投喂。

在育苗池边用12个50L的塑料桶同步开展育苗试验,育苗桶内充气、光照、温度、水质等条件与育苗池保持一致,每个桶加育苗用水45L,每桶投入健康的中国对虾Z1期幼体5000尾。

1号~3号桶为一组平行试验,投喂饵料与育苗池保持一致;4号~6号桶为一组平行试验,投喂中肋骨条藻2万个cell/mL,其余条件与育苗池保持一致;7号~9号桶为一组平行试验,投喂中肋骨条藻1万个cell/mL,其余条件与育苗池保持一致;10号~12号桶为一组平行试验,Z1期、Z2期投喂虾片0.5g/万尾,Z3期每尾虾投喂15个~20个轮虫。

(三)幼体生长状况1.幼体变态发育所需时间Z1~Z3变态发育所需时间,接入中肋骨条藻的1号~9号桶和未接入的10号~12号桶,Z1~Z3期变态发育所需时间均为4天,无显著差异。

Z3~M1变态发育所需时间,1号~6号桶平均2天,7号~9号桶平均2.5天,10号~12号桶平均3天,差异显著。

2.幼体成活率Z1~Z3期变态发育的成活率如表1所示。

1号~3号桶平均成活率为93.3%,4号~6号桶平均成活率为90.9%,7号~9号桶平均成活率为79.9%,未投喂中肋骨条藻的10号~12号桶平均成活率68%。

南美白对虾苗的免疫细胞鉴定与功能研究

南美白对虾苗的免疫细胞鉴定与功能研究

南美白对虾苗的免疫细胞鉴定与功能研究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以及风味鲜美,成为了全球养殖业的主导品种。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常常受到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对虾的养殖效益。

因此,对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细胞鉴定与功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部分。

其中,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技术、电镜技术等方法对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细胞进行鉴定与分析。

针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的鉴定,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流式细胞术利用细胞表面的分子标记,结合细胞流式仪进行细胞的鉴定、计数和分选。

通过选择适当的荧光标记抗体,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免疫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通过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的鉴定,可以对不同免疫细胞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的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两个方面。

免疫效应是指免疫细胞参与到免疫反应中,通过识别和消灭外来病原微生物。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感染模型,研究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吞噬、杀伤和分泌抗菌肽等效应。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免疫细胞在南美白对虾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免疫调节是指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反应的程度和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培养、刺激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的分泌因子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免疫细胞如何通过分泌免疫调节因子调节免疫反应的幅度和方向,从而进一步理解南美白对虾免疫系统的免疫调控机制。

除了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南美白对虾免疫细胞还具有其他重要的功能。

对虾养殖的研究进展与对养殖人员的教育意义

对虾养殖的研究进展与对养殖人员的教育意义

对虾养殖的研究进展与对养殖人员的教育意义[摘要]对虾养殖的研究进展,对虾的养殖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养殖技术在养殖人员中的普及可以提高他们的养殖效率,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做好对虾养殖技术的普及工作。

[关键词]对虾养殖人员防治方法对虾俗称大虾、明虾、青虾(雌)、黄虾(雄),它的拉文种名为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它的英文种名为Prawn。

一、对虾的饲料分类对虾的饲料种类,总的来讲可分为天然饵料及人工饲料,后者在养殖中应用的主要是各类配合饲料。

1.天然饵料。

对虾的天然饵料种类繁多,从其生长发育的初期蚤状幼体开始,一直到成虾阶段,都可以取食天然饵料,只是不同时期取食的种类有所不同。

一般,前期以浮游生物,后期则逐渐过渡到以小型鱼虾、低值贝类等为食。

2.配合饲料。

对虾的人工饲料很多,就种类而言,有陆生动物及其加工产品,还有大量植物性加工产品。

如蚯蚓,蚕蛹粉,血粉,动物内脏及加工下脚料、各种饼类、谷物粉、酵母粉等。

对虾的配合饲料,根据生长发育阶段有不同种类,每一种类又可根据加工工艺及颗粒形状等分为不同的型号。

二、对虾常见疫病的防治工作对虾抗病能力强,一般不易发生疾病,但随着养殖的进行,开始出现亲本的退化,疾病也越来越多,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对症下药。

要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疾病的发生。

1.白斑病属病毒性疾病。

病虾胸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货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防治方法:①种苗需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

②投喂优质全价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虾多维0.5%,Vc脂0.2%,鱼虾5号0.1%,抗病毒口服液0.5%,虾康宝0.5%,每5—7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2ppm。

③养殖季节内,每15天使用聚维酮碘250ml/亩.米。

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与量子点标记的VP37p的作用

中国对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与量子点标记的VP37p的作用
2 9g KH2 O . , 1 . . , P 4 2g KC 2g加 d H2 至 1 0 0 0 d O 0 0
n me) 细 角 滨 对 虾 ( s l oti) 。 I miT a i、 L. t i s s 等 yr r t a 等 采 用体 外培 养 日本 对 虾 血 淋 巴细 胞 可 存 活 1 o
对 虾 白斑 综合 征病 毒 ( ht p t y do i W i s o n r mev— e s r s WS V) u , S 是养 殖对 虾 的主 要 病 原 之 一 , 对 虾 养 给
本 文在 对虾 血 淋 巴细 胞 体 外 培 养 基 础 上 , 以水 溶性 C Te( d 碲化镉 ) 子 点标 记 对 虾 白斑 综 合 征 病 毒 黏 量
mi~1 n 在抽血 之前用 70mL L的酒 精 喷洒 体 n 5mi, 5 /
碲 化镉 、 硫化 锌 等 。传 统 的 生 物标 记 荧 光 材 料 多 为 有 机材 料 , 稳 定 性 差 , 易 发 生 光 漂 白 , 敏 度受 光 容 灵 到 限制 。而 且激 发 波 长 范 围狭 窄 , 能 同 时 激 发 多 不
李 倩 等 : 国对 虾 血 淋 巴 细 胞 的 原 代 培 养 及 其 与 量 子 点 标 记 的 V 3 p的 作 用 中 P7
5 1
3 讨 论
在 细胞培 养 的过 程 中 , 养 液 的 p 会 发 生 改 培 H 变 , 以通过 换培 养 液 和 用 He e 调 节 培养 液 的 可 p s液 p 来 解决 这一 问 题 , 换 培养 液 时 , 先将 原来 的 H 在 要
素 的混 合)
1 1 3 相 关试 剂 ①抗 凝 剂 :3 8g 檬 酸 三钠溶 .. . 柠

虾的组织培养和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初步研究

虾的组织培养和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初步研究

图i12hr后的斑节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养细胞
图210天后斑节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图35天后螯虾精巢组织块开始贴壁养中的椭圆形细胞
图4斑节对虾鳃上皮细胞核内
圈5左图部分放大
的病毒粒子
图6斑节对虾鳃上皮细胞中正在图7斑节对虾淋巴细胞核膜已破裂装配的病毒粒子
圈8中国对虾头胸甲皮下组织胞质
内有囊膜的病毒粒子
图10中国对虾头胸甲皮下组织胞
质内密集的线粒体
图9中国对虾头胸甲皮下组织胞质内无曩膜的病毒粒子
目1】中国列虾头胸甲皮下组织胞
质内大量的小泡
圉12感染无包涵体接型秆秩病毒图13健康中国对虾鳃切片的斑节对虾鳃切片,示部分细胞核膨大
圈14感染无包涵体质型扦状病毒图15健康中国对虾胃切片的中国对虾鳃切片,示部分细胞核嘭大
图16感染质型无包涵体杆状病毒
的中国对虾胃切片,示部分细胞核膨大
图18斑节对虾淋巴组织原代培养细
胞感染82hr后的照片,示细胞膨大和结团
图17个90患病中国对虾中肠切片示包涵体状物
图19对照的斑节对虾淋巴组织原代
培养细胞
图20负染的质型无包涵体杆状病毒
圉21左圈核衣壳放大。

×Isa,ooo核衣壳.×蜘.000
圈z2负染的病毒沉淀悬浮物,巴z3负染斡痍毒粒寻,×109,080示病毒粒子易结成块状,不易悬浮。

×6,000。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也成为困扰养殖业者的重要问题。

免疫调节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控手段,在对虾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的相关内容,从免疫调节的原理、方法以及应用角度探讨对虾种苗免疫调节的现状和挑战。

免疫调节是指通过增强或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和免疫效果。

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旨在通过提升对虾自身的免疫能力,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和疾病的爆发。

免疫调节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等。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温度、光照、氧浓度等环境条件的调控;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给予对虾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如抗氧化剂、免疫增强剂等;生物方法则是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来调节对虾的免疫功能。

目前,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方法上,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使用益生菌和疫苗。

益生菌的免疫调节作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益生菌能够通过形成有益菌群,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增加对虾消化道的免疫力。

同时,益生菌能够激活对虾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

疫苗作为一种预防性免疫手段,通过给对虾注射疫苗来刺激对虾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

但是,目前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寻找适合对虾的疫苗、疫苗的储存和传递等问题。

除了生物方法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在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 RNA干扰 (RNAi) 技术是一种能够靶向调控基因表达的技术,通过给予对虾特定的 RNAi 试剂,可以抑制对虾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的复制和传播。

此外,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精确地编辑对虾的基因组,可以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虽然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免疫调节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微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海水养殖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对虾种苗的质量是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对虾种苗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生长不良、免疫系统失调和病害爆发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被应用于对虾种苗养殖中。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益生菌的应用、微生物肥料的应用以及微生物治疗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引言: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虾种苗的生产质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虾种苗养殖过程中常常面临生长缓慢、易感染疾病以及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导致种苗存活率下降,还增加了养殖成本。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微生物技术被广泛引入对虾种苗养殖中,其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和抗菌能力来改善对虾健康状况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益生菌的应用:益生菌作为一类对虾种苗养殖中重要的微生物技术,能够通过调整肠道内菌群结构,提高对虾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力。

目前,已经对多种益生菌进行了筛选和应用研究,如乳酸菌、酵母菌等。

研究发现,添加益生菌到对虾种苗养殖中能够显著改善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对虾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此外,益生菌还能够提高养殖水质,减轻废水的排放问题,对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海水养殖对虾种苗的健康生长离不开养殖水体的营养供应。

传统的化学肥料使用会引起养殖水质污染,对养殖环境和对虾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利用微生物肥料代替传统化学肥料成为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式。

微生物肥料通过增强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循环利用,提高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平衡性,从而促进对虾种苗的生长和发育。

目前,微生物肥料已经在对虾种苗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降低对虾养殖成本,改善养殖环境质量。

微生物治疗的应用:对虾种苗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大规模疾病爆发。

虾青素在对虾中地研究进展

虾青素在对虾中地研究进展

虾青素在对虾中的研究进展---巨元生化虾青素在对虾中的应用,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有以下作用。

1,对对虾有着色作用。

2,提高对虾成活率和抗应激能力。

3,促进对虾生长、繁殖和发育。

4,促进亲虾的性成熟和增加产卵量。

1、着色作用对虾的市场价值主要是根据其体表的可见色进行评价。

虾青素被一致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对虾体表着色物质。

研究发现,在日本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20mg/kg 的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饲喂21d后发现β-胡萝卜素转化为虾青素的能力还不到玉米黄质的40%(Tanaka,1976)。

此外,添加同等剂量的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饲喂日本对虾,发现前者肌肉和甲壳中的虾青素含量仅为后者的1/6-1/7(Chien and Jing,1992)。

由于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等转化成虾青素需要经过不同的代步骤,降低了利用率,因而应用于生产是不经济的。

Yamada(1990)比较了β-胡萝卜素、角黄素和虾青素3种类胡萝卜素对日本对虾的着色效果,结果表明同样以100mg/kg浓度饵料添加量喂食日本对虾,虾青素在其组织中积累量最高,分别比角黄素和β-胡萝卜素高23%和43%;若虾青素使用量增至200mg/kg,则组织中含量最高可达29.1mg/kg,证明虾青素是着色效果最好的类胡萝卜素。

Chien and Jing(1992)认为收获前1个月,在日本对虾饲料中添加高浓度虾青素100mg/kg,可对其进行强化着色。

Genevieve(1993)研究发现在日本对虾的表皮着色中,50mg/kg虾青素+50mg/kg斑蝥黄效果最好,其次为100mg/kg的虾青素,最后为100mg/kg的斑蝥黄。

而在头胸甲着色中,以100mg/kg的虾青素效果最好。

认为日本对虾中虾青素的添加量为50-100mg/kg就可以达到明显的色素沉积效果。

Menasveta等(1993)在斑节对虾饲料中添加50mg/ kg虾青素,发现对虾体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318%,70%~90%的类胡萝卜素以虾青素的形式存在,虾青素沉淀在甲壳中的量高于肌肉中,2周后沉积物在虾体达到稳定。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

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
宋盛宪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针对我国当前对虾养殖存在的许多危及产业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如盲目追求高产、技术混乱、种苗质量差、超密度养殖、病害流行、滥用药物、环境污染、造成公害、养殖产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等问题。

文章指出,当前对虾养殖无论采用哪种养殖模式,都要面对现实,必须进行无公害健康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业的唯一出路,是发展的趋势。

阐述无公害健康养殖的要领以及与HACCP的管理体系;特别在整个养殖系统工程,针对种苗,水质环境、饵料、肥料、药物的有关规定,提倡循环水生态精养模式,地膜防渗过滤海水精养模式,零污染养殖模式,并对当前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管理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宋盛宪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6.12
【相关文献】
1.奉贤县刀额新对虾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 [J], 顾德平
2.河北省对虾设施化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孙绍永;刘丽东;王凤敏
3.沧州地区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J], 李春岭;宋学章;王振怀;孙家强;倪红军
4.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J],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
5.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J], 陈健[1];李良玉[1];杨壮志[1];唐洪[1];杨马[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 海 洋 水 产 研 究 Vol.24,No.1 2003年3月 MARIN E FISHERIES RESEARCH Mar.,2003文章编号:100027075(2003)0120064205・综述・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冯书营2 黄 1 张士璀2(1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摘要 对虾的细胞培养,是研究对虾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至今,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报道。

本文综述了不同作者对不同对虾细胞原代培养的结果,比较了其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的异同;描述了研究者们尝试多种方法对原代细胞的传代培养,其中一些方法对对虾细胞系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介绍了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对虾不同领域的应用状况,尤其是对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方面应用较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对虾 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Q813.1+1;Q959.223+.63 文献识别码:AStatus quo of research on penaeid shrimp cell culturesFEN G Shu2ying2 HUAN G Jie1 ZHAN G Shi2cui2(1K ey Laboratory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Fisheries Resources,Ministry of Agriculture,Y ellow Sea Fisheries Institute,Qingdao266071)(2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266003)ABSRACT Cell 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 subjects and fields of penaeid shrimp.Up to now,many experts in the world have reported the stud2 ies on cell 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penaeid shrimp cell culture,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culture methods and conditions,and described vari2 ous methods in the subculture of penaeid shrimp cell,of which some studies have great effects on es2 tablishment of shrimp cell line;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d some applications of penaeid shrimp cell culture in the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especially in virological studies.KEY WOR DS Cell culture Penaeid shrimp Research status quo80年代以来,养虾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由于生态失控,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养虾业大幅度滑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Lightner 1988;Nash et al.1988)。

为了挽救虾病的危害,很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使用的技术方法有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Lightner et al.1984、1987、1998)。

到90年代后,又有了病原学,血清学的检测和基因检测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有力促进了虾病的研究工作。

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实验方法,在不同的学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G1999012002资助收稿日期:2002212210;接受日期:2003201203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其可以进行对对虾病害的发生,蔓延,防止和对虾的机体防御机制,细胞功能,评价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病毒的生产和分离,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特定条件下建立生物模型等方面的研究。

所以,实验室的方法即对虾的细胞培养对于虾病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至今,脊椎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细胞系。

无脊椎动物组织培养工作起步较晚,早在1915年,G oldschmidt 成功的培养了鳞翅目昆虫组织。

70年代后,昆虫的组织培养进入了旺盛的发展阶段。

至今,已建立了100多种无脊椎动物的体外培养细胞系,其中大部分是昆虫细胞系。

甲壳类动物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对虾同属于无脊椎动物,很多工作者利用昆虫细胞培养和其他培养方法进行对虾的细胞培养。

经过10年来的努力,该项工作取的了以下明显的进展。

1 原代培养早在1971年Peponnet 等报道了螯虾、龙虾的类淋巴、心脏、卵巢等组织的体外培养。

随后Patterson 又报道了美洲龙虾(Hom arus americanus )血细胞的原代培养(1974)。

Chen 等(1986)报道了斑节对虾的卵巢、心脏、肌肉、神经、肠道、肝胰腺、鳃的组织培养,发现只有卵巢和心脏能够生长。

Chen et al.(1989)又报道斑节对虾淋巴器官的原代培养。

Luedeman (1992)利用Grace 培养基对蓝对虾和凡纳对虾的卵巢上皮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证实最佳的培养条件是Grace 培养基+10%FBS (胎牛血清)+1%(青霉素104IU/ml ,链霉素104μg/ml ,脯氨酸2mg/ml ,碳酸氢钠40mg/ml ,氯化镁2mol/L ,氯化钠5mol/L ),渗透压为753mmol/kg ,28℃培养。

在该条件下细胞培养2d 后有80%的形成单层,每3d 更新1次培养基,细胞能维持10d 。

刘 凯(1998)利用L 215培养基,添加10%的FBS ,在p H 值710,温度28℃条件下对斑节对虾的淋巴器官、造血组织、血细胞、心脏、甲壳下表皮和肌肉等组织进行了原代培养,结果显示前3种组织生长较好。

Huang (1999)对中国对虾血淋巴的无机组成成分和渗透压进行分析测定,利用肝胰腺细胞的原代培养得到了体外培养的最佳p H 值和渗透压,最终实验得到了完善的PPB (对虾生理缓冲液)配方。

Kasornchandra 等(1999)也作了类似的实验,证实了只有淋巴器官能形成单层并且能传至3代,在培养基中添加0101%的胆固醇能增强淋巴器官的生长。

Toullec (1999)在甲壳类动物(对虾、螯虾和龙虾等)细胞培养技术指南中描述了不同器官组织的原代培养方法,并对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性进行了报道。

Fraser and Hall (1999)通过改良的Grace 培养基和L 215培养基对斑节对虾的卵巢组织作了原代培养,比较了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卵巢4种类型细胞的影响。

结果显示了上皮样细胞在Grace 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存活时间不超过两个月。

纤维样细胞在2×L 215培养基中能形成单层并能传至3代,存活17个月,同时观察到圆形细胞从组织中的迁出,能存活10个月,巨核的上皮细胞容易形成单层,但不易传代。

较为有趣的是发现后两种细胞有合成卵黄蛋白原的功能。

Itami (1999)利用日本对虾的淋巴组织和血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能生存54d ,但细胞经胰蛋白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消化后,细胞不能存活。

同时指出胰岛素和细胞分裂素不能增强细胞的增殖。

West et al 1(1999)也报道了斑节对虾淋巴细胞和卵巢细胞的原代培养,其结果与Chen 和Fraser 的结果一致。

Mulford et al .(2000)对螯虾Nephrops norvegicus 的造血组织进行了初代培养。

在该报告中偶尔看到细胞的有丝分裂,并证明了成纤维生长因子和胰岛素生长因子对细胞的生长没有增强作用,这与Itami 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病害室自1990年以来,采用修改的Grace 培养基对中国对虾(P.chi nensis )、凡纳对虾(P.vannamei )等的多种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原代培养研究,观察到了淋巴器官、血淋巴细胞、造血组织细胞、受精卵胚胎细胞等的贴壁生长过程(宋晓玲 1997未发表资料),此外,还对克氏原螯虾(Procam barus clarkii )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魏 静等 1999),采用L 215培养基,添加15%的犊牛血清及100IU/ml 青霉素,100μg/ml 链霉素,细胞能维持15d 以上。

另外,梁 艳①采用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的原代培养进行了WSSV 的结合分析研究①。

在进行组织原代培养的同时,进行了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优化筛选。

对虾细胞系的建立未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合适的培养基,所以可以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筛选不同种类,不同器官的最优培养基。

Chen et al .(1986)、Rosental (1990)、Luedeman et al .(1992)和Nadalal et al .(1993)等利用不同种类的虾进行细胞培养选①梁 艳,宋晓玲,黄 ,徐怀恕.2002.地高辛标记WSSV 病毒及其与宿主细胞间结合现象观察.病毒学报(待发表) 第1期 冯书营等:对虾细胞培养的研究现状 65 择最佳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筛选。

Najafabadi (1992)分析了对虾的血淋巴的组成成分,研制了最佳的细胞生长培养基。

Hsu (1995)利用对斑节对虾的淋巴器官进行了体外培养,对培养基的渗透压,p H 值,血清的浓度及来源,不同的生长因子,营养因子等作了分析比较。

认为在L 215培养基+10%FBS +5g/L NaCl ,p H 716~811,渗透压470~500mmol/kg 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和贴壁最好;而且在培养基中添加1g/L 的葡萄糖能增加细胞的生长贴壁,添加bF GF 有利于细胞的传代。

Tong (1996)通过比较不同的培养基和添加不同的营养因子来试图建立细胞培养,研究表明新设计的MPS (对虾培养基)对淋巴组织和心脏的培养效果最好,Grace 效果最差,在营养因子中FBS 对细胞的生长是必须的,而HMS (虾蛄的血淋巴)却起了限制细胞的生长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