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面瘫病](https://img.taocdn.com/s3/m/1da8ab3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5.png)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等。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1
本《指南》提出了面瘫病的诊断、辨证、针灸治疗及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面瘫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各年龄人群面瘫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科、针灸科、神经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面瘫病Facial Paralysis
面瘫病属于中医“口眼喎斜”、“口目僻”、“口僻”等范畴[]、[],指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
4.2.3面瘫病后遗症期的针灸治疗[[12]、[]推荐级别D级]
治法:培补肝肾(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主穴:患侧地仓、颊车、头维、阳白、鱼腰、牵正、下关、神庭、太阳、颧髎,百会,双侧肝俞、肾俞、太溪、太冲、合谷、足三里。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治疗。
后遗症期:如果恢复不完全,常伴发瘫痪肌肉挛缩,即患侧鼻唇沟变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让患者做自主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健侧面肌收缩正常,而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且眼裂更小。患者瞬目时发生患侧上唇轻微颤动,试图闭目时患侧额肌收缩,露齿时患侧不自主闭合,进食咀嚼时患侧流泪,伴脸部潮红、出汗等。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0d31d83169a4517623a340.png)
ⅩⅩ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由于风邪直中面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影响,面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2、西医定义: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二、诊断1、中医诊断:面瘫2、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治疗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西医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三、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2、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辅助检查:(1)必查项目:三大常规、肝肾功、、B超、心电图、HIV。
(2)选查项目:胸片、风湿三项、血沉、凝血分析、血脂、两对半、电解质、心肌酶谱。
四、治疗方案1、基本治疗: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df09b41a37f111f1855bc5.png)
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方案沈艳平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中医病名: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症状: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一版(杨期东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面神经麻痹诊断依据:(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二)疾病分型面瘫可分成两型:(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
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三)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常有受寒史,急性起病,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
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
(2)风热袭络:常有患侧耳内、耳后完骨及面颊部疼痛及发热,起病较缓,一侧面部板滞,闭眼不能,口角歪斜,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可伴恶风,头痛。
最新中医诊疗规范0(精品收藏)
![最新中医诊疗规范0(精品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2dbca1ad15abe23492f4d18.png)
中医诊疗规范0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
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67aaa6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f.png)
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规范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口腔功能。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周围性面瘫中医诊疗的规范,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诊断准则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的主要依据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症状。
根据面瘫的发病部位和程度,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病变于阳明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歪斜,额纹深。
2.病变于太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下垂,额纹浅。
3.病变于少阳经: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口角上扬,额纹深。
4.病变于厥阴经:表现为双侧面部肌肉麻痹,口眼闭合困难,语言不清。
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辨证体系,可准确诊断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则是激活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功能。
具体治疗原则如下:1.疏通经络:采用针刺、推拿等手法,疏通受损的经络,促进气血畅通,恢复受损面部肌肉的功能。
2.调和阴阳:中医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
通过中药调理,平衡阴阳,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
3.活血化瘀: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手法,活血化瘀,消除面部瘀血,促进病灶组织的修复。
4.肌肉功能康复:结合中医按摩、体操等方法,刺激面部肌肉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药包括百合、川芎、丹参等。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证候,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个体化调整。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可以直接刺激面部肌肉,激活面部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注意事项在中医诊疗周围性面瘫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0d6500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5.png)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是因为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导致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西医则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本文将介绍面瘫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候分型和疾病分期。
中医临床表现包括:起病突然,口眼歪斜,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可能有疼痛或发热,病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肌肉失于约束,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病程迁延日久可能出现面肌痉挛,肌电图检查表现为多相波减少。
西医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口角下垂,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伴有多泪等。
中医证候分型包括: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和气虚血瘀。
疾病分期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为发病15天以内。
面瘫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中西医结合,包括针灸、中药、物理治疗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病情观察和病情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
根据发病时间和症状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和联动期和痉挛期。
中医和西医都有鉴别诊断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风病和口僻进行区分。
中风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等;而口僻则会伴有耳后疼痛。
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面肌瘫痪明显者容易鉴别,但轻微的瘫痪则需要依靠表情运动、颏反射和其它体征来判定。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一套治疗方案主要是循经取穴,包括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穴位,以及头部和面部外周的穴位。
在急性期,采用祛风驱邪、通经活络的方法;在恢复期,采用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的方法。
第二套治疗方案则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平补平泻。
加减可根据症状进行调整。
除了针灸外,还有其它疗法可以治疗面瘫。
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电针治疗适用于面肌萎软瘫痪的患者,通常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作为穴位。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6e0a05c7be1e650e52ea998a.png)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
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
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1ce4ccf84b9d528ea7ab5.png)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2年一、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1. 体针(1)急性期和恢复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处方: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腧穴。
阳白、瞳子髎、丝竹空、迎香、颧髎、地仓、地仓1、地仓2、颊车、大迎、承浆、翳风(均取患侧);运动区下2/5,针刺0.8-1.0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通以电针,疏波。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914fbab14e852458fb57b4.png)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针灸康复理疗科)一、病名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面部经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造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
二、诊断:中医参照《中医病症诊断依据标准》。
三、中医治疗方案针灸治疗+TDP治疗+辩证施治1、治则:温通气血、祛风通络化痰。
取穴原则:手、足阳明经穴,辅以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地仓透頰车、合谷。
配穴:眼睑不能闭合者加刺阳白透鱼腰、攒竹,泪出不止者加刺晴明、太阳、迎香,耳后乳实部疼者加刺翳风,头昏头晕者加刺风池,胃火盛者加刺内庭、太冲,老年体衰加针足三里。
针法:上方穴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10分钟,20分钟后拔针,面瘫初期5—7天不宜用电针治疗。
2、TDP治疗:嘱患者微闭双眼,TDP直接照射患侧面部15—20分钟。
3、辩证施治:(1)、麻辛小白附子汤加减(初中期);(2)、牵正散(后期)。
4、辩证施护:早晚热敷面部,保持充足睡眠及调节情感。
5、加强患侧功能锻炼。
6、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者给予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一周。
中医治疗效果:本病经我科多年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形成的一套针灸+TDP 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具有温经通络,祛风化痰,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效果。
附:方药:麻黄10g 细辛6g 小白附子30g 法夏15g沙参10g 防风6g 茯苓15g 桂枝10g当归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蝉蜕10g 面部热痛者加银花15g,石膏30g;老年体虚者加黄芪30g,白术15g,后期宜加服用牵正散剂,以祛风通络,僵蚕、全虫、蜈蚣各等分研末分细,三次/日,3g/次。
护理要点:1、注意面部保暖。
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冷风吹袭。
2、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注意食物残渣勿滞留于齿颊间隙中。
3、每日坚持滴氯霉素眼药水和搽少许眼药膏,以保护角膜,避免干燥。
4、积极配合采取针灸和穴位注射疗法。
学会自行按摩面部下关、颊车、地仓穴,宜坚持每日面部热敷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供血。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fdbe34b307e87100f69648.png)
面瘫医院中医诊疗规范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235f89e0941ea76e58fa04bb.png)
中医科诊疗规范面瘫中医诊疗方案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是颈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风痰阻络证: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内或者下颌角疼痛。
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
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
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
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姜灸:姜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姜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a8e02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d.png)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1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面瘫诊疗常规
![面瘫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53de44adbceb19e8b8f6ba31.png)
面瘫诊疗常规1、病名1.1中医:面瘫国标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序号4.28)2.2西医: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2、定义2.1中医: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虚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2.2西医:多由于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3、诊断标准3.1西医诊断标准3.1.1可有面部受凉史,起病突然,常在睡眠时发作。
3.1.2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3.1.3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Bell氏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伸舌居中。
3.1.4头颅CT或者MRI无异常发现。
3.2中医证候分类3.2.1风寒阻络:多有面部受凉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阻络:突发口眼歪斜,目干涩,伴发热头痛,咽干,关节不适,舌尖红,苔白或薄黄,脉浮略数。
3.2.3 风痰阻络:口眼歪斜,患部麻木作胀,或有面部阵发抽搐伴平素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3.2.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日久不愈(或有外伤史),面肌僵硬,时有抽搐,面肌萎缩或松弛,面色无华,伴声低懒言,乏力,自汗,舌质紫暗,苔白,脉虚无力或涩。
4、治疗4.1一般治疗:4.1.1面部注意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4.1.2可予以阿昔洛韦0.5抗病毒,地塞米松10mg消炎,乙酰谷酰胺0.6营养神经,血栓通0.45活血化瘀等(根据情况选用1-3样药使用)4.2中医辨证施治4.2.1风寒阻络4.2.1.1证候:多有面部受凉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36a9ae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3.png)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一.概述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XXX。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一)中医临床表现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二)西医临床表现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三.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早期,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倾斜,眼睑闭合不全,或脸部抽搐,颜面麻痹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吐逆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70a73a5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a.png)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一、概述: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三、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斜;不能闭目等症..二西医鉴别诊断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疼痛;有明显的“扳机点”;无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四、治疗方案一西医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1.急性期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15mg 日一次静脉滴注;7天后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30mg/天;顿服;连续5天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2.抗病毒治疗:0.9%NS250ml+阿昔洛韦0.5日一次静点;5-7天/疗程;连用1疗程;有疱疹者加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5-7天/疗程;连用1-2疗程..3.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甲钴胺5mg日三次口服;或和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4.理疗: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5.护眼:患者长期不能闭眼;使角膜暴露、干燥、容易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保护角膜..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袭络证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三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2.电针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3.灸法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4.拔罐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5.穴位贴敷:马钱子粉0.3-0.5g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每2-3日1次..或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6.耳穴压豆: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穴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日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五、疗效评价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面部所有区域正常..2、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3、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4、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五.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舌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面肌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依靠以下几方面鉴别:1.表情运动,周围性瘫痪更加明显,后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2.颏反射,周围性瘫痪时务或减弱,后者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3.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六.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一)针灸第一套治疗方案: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祛风驱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
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等,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二)针灸第二套治疗方案: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
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三)其它疗法
1.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
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或断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约30分钟。
2.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
每周2次。
适用于恢复期。
3.皮肤针:叩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
适用于恢复期。
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
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5.蜂针疗法:用于恢复期顽固性面瘫。
隔日1次,用于面肌痉挛明显处。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一)中医治疗: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周以内多浅刺,一周以后可深刺,加电针治疗。
分四个证型。
1.风寒袭络证,治法:袪风散寒,温经通络。
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兼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兼头痛者,加羌活、葛根,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加胆南星、白芥子以化痰通络。
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列缺。
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止痉。
以大秦艽汤加减。
风热表证明显,去细辛、羌活,加桑叶、蝉蜕以加强疏散风热;兼头痛目赤者,加夏枯草、栀子以清肝泻热;兼风痰者,加白附子、贝母以祛风化痰。
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大椎、曲池。
3.风痰阻络证,治法:袪风化痰,通络止痉。
以牵正散加减。
面肌抽搐频发者,加地龙,龙骨以息风止痉,病久见瘀血,加当归、鸡血藤、川芎。
针刺取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丰隆。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偏寒者,加桂枝、细辛以辛温解表散寒;兼痰浊,加白芥子、法半夏以助化痰。
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足三里,加以温针灸。
(二)西医治疗:及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减退,缓解面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强的松 10mg 3次/日,于起病一周内使用。
2维生素类维生素B1 每次10mg,每日3次。
维生素B12,每次100ug肌内注射,每日1次。
3.抗病毒类:阿昔洛韦每次 100-200mg,每日3次。
面瘫诊断比较明确,中西医在治疗上,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有效率90%以上。
此病在治疗上针对性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同,弥补各自不足,提高疗效。
八、按语(临证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做皱眉、闭眼、鼓颊、口唇成“O”型等动作,每天数次不等,以协助患侧面肌恢复。
4.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5.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