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区划8

合集下载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中国公路自然区划

I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I1连续多年冻上区,I2 岛状多年冻土区。

II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II 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II 1a三江平原副区,但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II 2江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川东北西部润干冻区,叫海深中冻区, II4a冀北山地副区, II4b旅大丘陵副区,II 5鲁豫轻冻区,II 5a山东丘陵副区。

III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III 1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III 1a雁北张宣副区, III 2陕北典型黄上高原中冻区,III 2a榆林副区, III 3甘东黄土山地区, III 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IV东南湿热区中有:IV 1凡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 IV 1a盐城副区,IV 2叭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IV 3叭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IV 4叭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IV 5勹江南丘陵过湿区,IV 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 IV 6a武夷副区,IV 7华南沿海台风区,IV 7a台湾山地副区,IV 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IV 7c 南海诸岛副区。

V西南潮暖区中有:V 1秦巴山地润湿区,V 2凡四川盆地中湿区,V 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V 3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V 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V 4小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V 5滇西横断山地区,V 5a沁大理副区。

VI西北干旱区中有:VI 1内蒙古草原中于区,VI 1a河套副区,VI 2绿洲—荒漠区,VI 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VI 4天山--界山山地区,VI 4a塔城副区,VI 4b伊犁河谷副区。

VII青藏高寒区中有:VII 1祁连—昆仑山地区,VII 2柴达木荒漠区,VII 3河源山原草甸区,VII 4羌塘高原冻土区,VIl 5川藏高山峡谷区,VII 6藏南高山台地区,VII 6a拉萨副区。

中国自然分区

中国自然分区

2009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

嗣后,全国各大网站以“温家宝听课发现地理教材误将陕甘划入华北”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

从媒体的行文看,基本上认为把陕甘划入华北是一个地理知识的错误。

华北,对这个地理名称的由来暂不做更远的历史追溯。

就其所指称的地理区域说一般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北”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曾设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若干省、市、区。

其中华北区辖京、津、冀、晋、内蒙古5省、市、区。

这是在行政区域范畴使用“华北”这个地理名词。

1950年~1952年,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是较所辖省、市、区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的代表机关。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从1952年起,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在各大行政区进行领导和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

1954年,为减少层次,加强中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直接领导和提高工作效率,各大行政区均撤消。

作为行政区的华北区撤消后,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1961年调整为六大区,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

今天,很多人认为华北地区仅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两省两市一区基本上源于建国初期基于华北行政区和华北经济协作区的先后设立。

然而,地理学区划的研究不仅仅限于行政地理区划和经济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也是地理学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3、华中地区 区域范围:北界,西峡-方城 -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均温0 oC等 值线,活动积温4500 oC等值线; 南界,忻城-梧州-怀集-河 源-永春-福清,1月均温10~12 oC,活动积温6500 oC等值线; 西界,武当山-巫山-武陵山 -雪峰山,海拔1000m等高线。 区域特征: 1)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的地貌结构; 2)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 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 配比较均匀; 3)丰富的陆地水,湖泊众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 景观。
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高师教材方案)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景观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南丘陵地带、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九个大区。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食产区。

3.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

该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

5.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6. 华南丘陵地带:华南丘陵地带位于中国南方,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7.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8.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等地。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和水源涵养区。

9. 新疆盆地:新疆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干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田区。

二、中国的流域划分中国的流域划分主要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等八大流域。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涵盖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和下游的湖北、上海、江苏等省份。

长江流域地势起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航运区。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第八章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济南、青岛、石家庄、唐山、太原、呼和浩特 等城市为核心
2、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
蒙古东部盟市
3、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
14个市和沿江28个地市
4、中部五省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安徽
5、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两省
二、自然区划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一)地理相关法 (二)主导标志法 (三)聚类分析法 (四)遥感分析法 (五)自上而下划分与自下而上合并
三、自然区划的历史演进
《禹贡》——划分全国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 豫州、梁州、雍州
四、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二)黄秉维方案
政区划
三、我国行政区划的现状
(一)1982年行政区划 (二)2005年行政区划
四、行政区划的问题与改革
(一)现行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区划改革趋势
第四节 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原则
(一)经济原则
(二)生态原则 (三)社会原则
二、中国综合经济区划的几种方案
(一)“三分法”综合经济 区
(二)“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三))“五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四))“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一 (五))“六分法”综合经济区(方案 二 ()六)“七分法”综合经济区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 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 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 任-包方案于1988年发表,仅两级,包括8 个区、30个亚区。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一级区为三大区,之下又分 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
(五)席承藩方案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

Ⅳ.华南地区 Ⅳ1台湾 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Ⅳ3南海诸岛 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 Ⅳ5滇南间山宽谷
2、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我国现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 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 副区。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温带冷湿性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耕作制为一年一熟。克服低温、冷害,保护森林 是开发利用自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夏绿林、森 林草原景观。土地利用以二年三熟为主。春旱、 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 问题。
3、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是湿热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北部 混有落叶阔叶林。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发 展林业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中地区的西 部地形复杂。自然界的垂直分带显著,不少地区 或由于旱季明显,或由于日照时间偏短,或由于 气温略低,使在水热状况组合的特征上同本区东 部有不少差异。
3、青藏高原区 Ⅶ.青藏地区 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 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 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 Ⅶ5藏北高原 Ⅶ6昆仑山地 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 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一、自然区的划分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 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 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 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 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 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摘要: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我国首次发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至今已有50年历史。

在这期间,产生了7个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方案,建立了经典的区划方法论。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特别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数据资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的产生和体系的建立起到划时代意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对地观测系统1. 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本文采用“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一术语原由赵松乔1983年提出[1]。

该术语的采用与林超于1954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2]、黄秉维于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3]两个术语相关。

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诞生于1954年,该方案当时命名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2]。

从发表至今已经有50年历史。

在回顾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发展史。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954年两个区划方案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的基本框架,林超、冯绳武等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提出了一个以干、湿、温度、地貌等指标划分的东西2部分、4地方、10地区、31区、105亚区的五级区划方案[2]。

1957年,教育部在此分区方案基础上,修订为8区、36副区的综合区划方案。

1954年,罗开富发表了为编撰中华地理志分区自然地理方案,提出了2部分、7个基本区、23个副区的三级区划方案[4]。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带和亚地代表 根据大地貌单元

自然州 自然县
自然(90个)
1、先进的理论、一定的经验、我国实际,
第一次在区划等级系统中充分反映出地带性 区划单位 2、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明确的概念、 划分原则和指标等 3、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全面评价自然 条件和资源) 4、突出贡献: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
例如: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关于柴达木盆地之争
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 属于该区的单位
例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黄秉维
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
依据 以气候、植被、土壤的地理相互关系为基础 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 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1、主要任务明确(事业规划及经验推广),
重点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2、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 和统一指标进行区别 4、主要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 5、重要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界线 6、区分出青藏高原,使之并列于三大区 7、阐明气候上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以及 亚热带性在我国特别发达
对象:自然地理综合体
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
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 列成一定的等级区域系统
1、发生统一性原则(历史的角度)
2、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最大一致性)
例如:高级单位自然带——热量 次一级单位地区——热量基础上的湿润 干旱情况
3、区域共轭性原则
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3个)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全国及各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全国及各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全国及各省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全国自然保护区共计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禾databox.store发布),其中,北京市2个,天津市3个,河北省13个,山西省8个,内蒙古自治区29个,辽宁省19个,吉林省24个,黑龙江49个,上海市2个,江苏省3个,浙江省11个,安徽省8个,福建省17个,江西省16个,山东省7个,河南省13个,湖北省22个,湖南省23个,广东省15个,广西壮族自治区23个,海南省10个,重庆市6个,四川省32个,贵州省10个,云南省20个,西藏自治区11个,陕西省26个,甘肃省21个,青海省7个,宁夏回族自治区9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个。


全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北京市▼
天津市▼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江苏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湾省▼
广东省▼
珠江口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重庆市▼
云南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出地区的自然单元。

一、区划系统中国自然区划作三级划分:一级为区域,二级为带,三级为区。

(一)自然区域的划分全国分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三大区域。

高寒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下,即以此和季风、干旱区域分界。

干旱区域除某些山区外,年降雨量在400 毫米以下,以此和季风区域分界。

这条线,是草原和森林的界线,也是以牧为主和以农为主的界线。

三大自然区域的特征主要差别列表如下: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1.占全国总面积47.6 29.8 22.6 (%)(二)自然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将全国分为14个自然带。

列表如下:自然带的划分指标(三)自然区的划分根据湿润状况(干燥度和降水量)、水文条件、地形高低、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各区划分指标不一,以具有某一自然特色为准。

全国共划出44个自然区。

二、分区概Ⅰ0.东部区域自大兴安岭西侧,沿内蒙古高原南,顺黄土高原西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半个中国,为东部季风区域。

冬半年盛行源自大陆的干冷偏北,夏半年盛行源自海洋的湿热偏南风。

南北跨纬度49°多,经热带、亚带和温带,气候明显不同,自然景观和农业状况差异很大。

Ⅰ1.寒温在大兴安岭北端,冬季长而甚冷,土壤长期冻结,有落叶针叶林,无霜期不足100天,只能勉强种一熟喜凉作物,例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以林业、牧畜、狩猎为主。

Ⅰ2.中温带相当东北地区。

冬季很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暖和,一年一熟。

可种喜凉作物,如春麦、甜菜等。

也可种喜温作物,如玉米、水稻等。

但生长最好的还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的喜温作物,如大豆、高粱等。

目前冷害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恰当地扩种要求温度较高的中、晚熟喜温作物。

因此,按气候区划配置作物及其品种,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本带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但地形对农业影响很大,兴安岭、长白山以林业为主,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最新全国各省区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最新全国各省区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中国各省区自然保护区分布图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立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474个。

全国自然保护区分布图请看详细分布图:一、北京市1.北京松山2.百花山二、天津市1.八仙山2.古海岸与湿地3.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三、河北省1.大海陀、2.小五台山、3.围场红松洼、4.昌黎黄金海岸、5.泥河湾、6.茅荆坝、7.青崖寨、8、驼梁、9.柳江盆地地质遗迹、10.塞罕坝、11.滦河上游、12.雾灵山、13.衡水湖四、山西省1.五鹿山、2.历山、3太宽河、4.阳城莽河猕猴、5.灵空山、6.芦芽山、7.庞泉沟、8.黑茶山五、内蒙古自治区1.大兴安岭汗马、2.大青山、3.大青沟、4.大黑山、5.乌兰坝、6.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7.内蒙古贺兰山、8.古日格斯台、9.白音敖包、10.毕拉河、11.红花尔基樟子松林、12.西鄂尔多斯、13.达里诺尔、14.达赉湖、15.罕山、16.阿鲁科尔沁、17.图牧吉、18青山、19哈腾套海、20.科尔沁、21.高格斯台罕乌拉、22.鄂尔多斯遗鸥、23.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24.辉河、25.黑里河、26.锡林郭勒草原、27.赛罕乌拉、28.额尔古纳、29.额济纳胡杨林六、辽宁省1.大连斑海豹、2.大黑山、3.丹东鸭绿江口湿地、4.五花顶、5.双台河口、6.北票鸟化石、7.白石砬子、8.白狼山、9.辽宁仙人洞、10.成山头海滨地貌、11.努鲁儿虎山、12.医巫闾山、13.青龙河、14.恒仁老秃顶子、15.海棠山、16.章古台、17.蛇岛老铁山、18.葫芦岛虹螺山、19.楼子山七、吉林省1.大布苏、2.天佛指山、3.长白山、4.四平山门中生代火山、5.头道松花江上游、6.白山原麝、7.龙湾、8.伊通火山群、9.向海、10.园池湿地、11.汪清、12.松花江三湖、13.波罗湖、14.哈泥、15.查干湖、16.珲春东北虎、17.莫莫格、18.通化石湖、19.鸭绿江上游、20.黄泥河、21.雁鸣湖、22.集安、23.靖宇、24.甑峰岭八、黑龙江省1.七星砬子东北虎、2.八岔岛、3.三江、4.三环泡、5.大沾河湿地、6.大峡谷、7.小北湖、8.中央站黑嘴松鸡、9.丰林、10.乌马河紫貂、11.乌伊岭、12.乌裕尔河、13.五大连池、14.公别拉河、15.凤凰山、16.友好、17.太平沟、18.扎龙、19.东方红湿地、20.仙洞山梅花鹿、21.北极村、22.平顶山、23.兴凯湖、24.多布库尔、25.红星湿地、26.老爷岭东北虎、27.牡丹峰、28.呼中、29.宝清七星河、30.岭峰、31.明水、32.细鳞河、33.茅兰沟、34.南瓮河、35.挠力河、36.洪河、37.珍宝岛湿地、38.胜山、39.饶河东北黑蜂、40.凉水、41.朗乡、42.盘中区、43.绰纳河、44.黑龙江双河、45.黑瞎子岛、46.新青白头鹤、47.碧水中华秋沙鸭、48.翠北湿地、49.穆棱东北红豆杉九、上海市1.九段沙湿地2.崇明东滩鸟类十、江苏省1.大丰麋鹿2.泗洪洪泽湖湿地3.盐城湿地珍禽十一、浙江省1.大盘山、2.乌岩岭、3.凤阳山-百山祖、4.天目山、5.长兴地质遗迹、6.古田山、7.安吉小鲵、8.临安清凉峰、9.南麂列岛、10.浙江九龙山、11.象山韭山列岛十二、安徽省1.升金湖、2.古井园、3.古牛绛、4.安徽扬子鳄、5.安徽清凉峰、6.金寨天马、7.铜陵淡水豚、8.鹞落坪十三、福建省1.天宝岩、2.汀江源、3.龙栖山、4.君子峰、5.虎伯寮、6.茫荡山、7.闽江河口湿地、8.闽江源、9.峨嵋峰、10.梁野山、11.梅花山、12.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13.厦门珍稀海洋物种、14.雄江黄楮林、15.福建武夷山、16.漳江口红树林、17.戴云山十四、江西省1.九连山、2.马头山、3.井冈山、4.江西九岭山、5.阳际峰、6.齐云山、7.庐山、8.官山、9.武夷山、10.南风面、11.桃红岭、12.铜钹山、13.婺源森林鸟类、14.鄱阳湖南矶湿地、15.鄱阳湖候鸟、16.赣江源十五、山东省1.山旺古生物化石、2.马山、3.长岛、4.昆嵛山、5.荣成大天鹅、6.黄河三角洲、7.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十六、河南省1.大别山、2.小秦岭、3.丹江湿地、4.太行山猕猴、5.伏牛山、6.连康山、7.鸡公山、8.宝天曼、9.河南黄河湿地、10.南阳恐龙蛋化石群、11.高乐山、12.董寨、13.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十七、湖北省1.七姊妹山、2.九宫山、3.十八里长峡、4.大老岭、5.大别山、6.五峰后河、7.五道峡、8.巴东金丝猴、9.木林子、10.长江天鹅洲白鱀豚、11.长江新螺段白鱀豚、12.长阳崩尖子、13.石首麋鹿、14.龙感湖、15.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16.南河、17.咸丰忠建河大鲵、18.星斗山、19.洪湖、20.神农架、21.堵河源、22.赛武当十八、湖南省1.九嶷山、2.八大公山、3.八面山、4.小溪、5.乌云界、6.六步溪、7.东安舜皇山、8.东洞庭湖、9.永州都庞岭、10.白云山、11.西洞庭湖、12.阳明山、13.张家界大鲵、14.炎陵桃源洞、15.金童山、16.南岳衡山、17.借母溪、18.壶瓶山、19.莽山、20.高望界、21.黄桑、22.湖南舜皇山、23.鹰嘴界十九、广东省1.丹霞山、2.云开山、3.内伶仃岛-福田、4.车八岭、5.石门台、6.罗坑鳄蜥、7.南岭、8.南澎列岛、9.徐闻珊瑚礁、10.珠江口中华白海豚、11.象头山、12.惠东港口海龟、13.湛江红树林、14.鼎湖山、15.雷州珍稀海洋生物二十、广西自治区1.七冲、2.九万山、3.十万大山、4.千家洞、5.大明山、6.大桂山鳄蜥、7.大瑶山、8.山口红树林、9.元宝山、10.木论、11.北仑河口、12.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13.邦亮长臂猿、14.防城金花茶、15.岑王老山、16.弄岗、17.花坪、18.金钟山黑颈长尾雉、19.恩城、20.崇左白头叶猴、21.猫儿山、22.银竹老山资源冷杉、23.雅长兰科植物二十一、海南省1.三亚珊瑚礁、2.大田、3.大洲岛、4.五指山、5.东寨港、6.吊罗山、7.尖峰岭、8.铜鼓岭、9.鹦哥岭、10.霸王岭1.大巴山、2.五里坡、3.阴条岭、4.金佛山、5.雪宝山、6.缙云山二十三、四川省1.九寨沟、2.千佛山、3.小金四姑娘山、4.小寨子沟、5.马边大风顶、6.王朗、7.长宁竹海、8.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9.长沙贡玛、10.白水河、11.白河、12.龙溪-虹口、13.亚丁、14.米仓山、15.老君山、16.花萼山、17.贡嘎山、18.卧龙、19.画稿溪、20.若尔盖湿地、21.南莫且湿地、22.美姑大风顶、23.唐家河、24.栗子坪、25.格西沟、26.海子山、27.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28.雪宝顶、29.黑竹沟、30.蜂桶寨、31.察青松白唇鹿、32.攀枝花苏铁二十四、贵州省1.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大沙河、3.佛顶山、4.赤水桫椤、5.茂兰、6.威宁草海、7.宽阔水、8.梵净山、9.麻阳河、10.雷公山二十五、云南省1.大山包黑颈鹤、2.乌蒙山、3.云龙天池、4.云南大围山、5.元江、6.文山、7.无量山、8.永德大雪山、9.白马雪山、10.会泽黑颈鹤、11.西双版纳、12.纳板河流域、13.苍山洱海、14.金平分水岭、15.南滚河、16.哀牢山、17.药山、18.轿子山、19.高黎贡山、20.黄连山二十六、西藏自治区1.色林错、2.芒康滇金丝猴、3.玛旁雍错湿地、4.羌塘、5.麦地卡湿地、6.拉鲁湿地、7.类乌齐马鹿、8.珠穆朗玛峰、9.雅鲁藏布大峡谷、10.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11察隅慈巴沟二十七、陕西省1.丹凤武关河珍稀水生动物、2.化龙山、3.天华山、4.太白山、5.太白湑水河珍稀水生生物、6.牛背梁、7.长青、8.平河梁、9.汉中朱鹮、10.延安黄龙山褐马鸡、11.红碱淖、12.老县城、13.观音山、14.佛坪、15.陇县秦岭细鳞鲑、16.周至、17.陕西子午岭、18.陕西米仓山、19.青木川、20.桑园、21.略阳珍稀水生动物、22.黄柏塬、23.紫柏山、24.韩城黄龙山褐马鸡、25.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26.摩天岭二十八、甘肃省1.小陇山、2.太子山、3.太统-崆峒山、4.尕海-则岔、5.民勤连古城、6.甘肃祁连山、7.甘肃莲花山、8.白水江、9.兴隆山、10.多儿、11.安西极旱荒漠、12.安南坝野骆驼、13.张掖黑河湿地、14.连城、15.洮河、16.盐池湾、17.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18.黄河首曲、19.敦煌西湖、20.敦煌阳关、21.漳县珍稀水生动物二十九、青海省1.三江源、2.大通北川河源区、3.可可西里、4.青海湖、5.柴达木梭梭林、6.隆宝、7.循化孟达三十、宁夏自治区1.云雾山、2.六盘山、3.火石寨丹霞地貌、4.宁夏罗山、5.宁夏贺兰山、6.沙坡头、7.灵武白芨滩、8.南华山、9.哈巴湖三十一、新疆自治区1.巴尔鲁克山、2.巴音布鲁克、3.布尔根河狸、4.甘家湖梭梭林、5.艾比湖湿地、6.伊犁小叶白蜡、7.托木尔峰、8.西天山、9.阿尔金山、10.阿勒泰科克苏湿地、11.罗布泊野骆驼、12.哈纳斯、13.塔里木胡杨、14.温泉新疆北鲵、15.霍城四爪陆龟三十二、台湾省。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课件PPT

中国八大植被区域划分-课件PPT
畜的主要饲料。骆驼、山羊喜食其叶及花
30
8.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 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 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 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 爽。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 —-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 约300——500毫米。
▪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 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 小乔木荒漠带;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 荒漠带。
25
▪ 1)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分布在北疆盆地。北部有含
沙生针茅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砾漠。中部有大面积矮半乔木沙漠,半固定沙 垄上分布有白梭梭沙漠,多少混生有春季短期生植物。农业植被全靠灌溉, 一般以春小麦、马铃薯、糖甜菜、春油菜为主的一年一熟制。天山北麓有冬 小麦、 早熟品种的棉花等。
20
摈 榔
棕榈
21
6.温带草原区域
▪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 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 主要城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大庆 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呼伦贝 尔市、吉林省松原市、宁夏、甘肃兰州
22
▪ 该区域植被特点:植物以耐旱的多年生根 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 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 上有茸毛等。
内蒙古自治区:加格哈奇、呼伦贝尔
6
常用的园林植物:
乔木层落叶松、杨树、樟子松 林下灌木常见忍冬、蔷薇、槭树、稠李、绣线
菊、杜鹃、水曲柳和溲疏等。 林下草本植物酢浆草、深山露珠草、山荆子、
山尖子、蕨类、唐松草、地榆和风毛菊等。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文章结构导图●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具体进行区划⏹三个自然区⏹第一级单位◆热量的地域差异◆湿润情况⏹第二级单位◆代表性的土类、植被⏹第三级单位◆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区划的作用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

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

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四、地形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

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

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大陆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中国国家对其进行了一级自然区划,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自然区域,以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中国大陆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主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自然区划法的规定,中国大陆被划分为12个一级自然区,分别为: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华南区、西南区、华中区、西北区、东南区、青藏区、台湾区、新疆区、内蒙区。

华北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主要江河有黄河、洮河、汾河等。

华北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

华东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

华东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以金融、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西南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云贵高原、川西高原等地貌。

西南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

西北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干旱,降雨少,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西北区是中国的资源富集区,以煤炭、稀有金属、铝土矿等资源丰富。

东南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包括福建、台湾、海南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湿润,多台风侵袭,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

东南区是中国的农业区,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青藏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复杂,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山脉。

青藏区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以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闻名。

内蒙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气候寒冷,地形多为草原和高原。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

中国大陆自然区的一级自然区划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大陆自然区划是根据地质构造、气候和生态条件、地貌地貌、生物生态特征等自然要素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划分的一种区划单位。

自然区划是国土资源管理和保护区划的基础,对于合理利用和综合管理国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资源,中国大陆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自然区划,其中一级自然区划是对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的宏观划分,反映了地貌、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和分布,是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中国大陆的一级自然区划根据地质构造、气候和生态条件、地貌地貌等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多个独特的自然区域。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横断山区、西南山地、青藏高原等是中国大陆自然环境的重要自然区域,每个自然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特征。

华北平原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则是中国的重要产粮区,以黑龙江、辽宁等地为主,气候寒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流域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和工业基地。

横断山区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山地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地势陡峭多山,气候寒冷干燥,是中国的重要矿产资源地区。

西南山地则是中国南部的重要山地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的重要水电资源地区。

青藏高原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和气候调节区,地势高大,气候寒冷干燥,是中国的主要畜牧业区。

通过对中国大陆一级自然区划的认识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分布,指导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促进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中国大陆的自然环境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赵济)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赵济)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中,赵济根据自然区划的原则、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和地域分异规律,参考前人所做的工作,同时考虑到教学的需要,采用三级区划。

[1]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

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廓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素的差异。

由于划分这样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

同一自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理副区主要是依据地形的差异,并参照土壤、植被的差异划分的。

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副区。

所划分的单位,照顾了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例如台湾、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等分别划为一个自然地理副区。

一些面积较小的单元,如三江平原等,与自然特征相近的邻近地区划分在同一副区之内。

区划等级系统如下:一、东部季风区Ⅰ.东北地区Ⅰ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Ⅰ2东北东部山地Ⅰ3东北中部平原Ⅱ.华北地区Ⅱ1辽东山东低山丘陵Ⅱ2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Ⅱ3黄土高原Ⅱ4冀北山地Ⅲ.华中地区Ⅲ1秦巴山地与淮阳丘陵Ⅲ2长江中下游平原Ⅲ3江南山地丘陵Ⅲ4浙闽山地丘陵Ⅲ5四川盆地Ⅲ6云贵高原Ⅳ.华南地区Ⅳ1台湾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Ⅳ3南海诸岛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Ⅳ5滇南间山宽谷二、西北干旱区Ⅴ.内蒙古地区Ⅴ1内蒙古高原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Ⅵ.西北地区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Ⅵ2准葛尔盆地Ⅵ3天山山地Ⅵ4塔里木盆地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三、青藏高原区Ⅶ.青藏地区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Ⅶ5藏北高原Ⅶ6昆仑山地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自然区划8

中国自然区划8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 忧。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 固体废弃物 4.汽车噪声 (二)农村生态破坏 1.森林破坏

2.草原退化 3.土地沙化 4.水土流失



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高度
垂向为主 高原牧业
第九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 (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二)灾情严重 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 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二、自然区划的目的 1.根据人类利用的要求,对各个不同区域的自然条 件进行综合评价。 2.指出该区域有利和不利方面。 3.提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科学依据及方向。 三、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分异规律,造成地表区域分异最 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四、区划的原则 通常采用的原则是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原则,发生 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地域 完整性原则)。
(一)城市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业生态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综合分析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分析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 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 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 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 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 且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 划分。 2.发生学原则:自然综合体的特性和自然区域的分 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进行自然区 划,必须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 为区划的依据之一。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 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

3.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地理综合体时必须 注意其内部的一致性,并且对不同区划单位来说, 各有其一致性标准的理解。 4.区域共轭性原则 (地域完整性原则):每个具体 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 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五、自然区划的方法 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 图法、定量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和遥感分析方法 等。





4.川西高山峡谷地区 5.滇西高山峡谷地区 6.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地区 7.粤桂湘赣南岭山地地区 8.浙闽山地地区 9.台湾中央山脉地区 10.西藏东南部山地地区 11.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12.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13.海南岛中南部山地地区 14.青海可可西里地区

高度
垂向为主 高原牧业
第九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 (环太平洋带、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 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二)灾情严重 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 是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二、自然区划的目的 1.根据人类利用的要求,对各个不同区域的自然条 件进行综合评价。 2.指出该区域有利和不利方面。 3.提出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科学依据及方向。 三、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分异规律,造成地表区域分异最 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四、区划的原则 通常采用的原则是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原则,发生 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地域 完整性原则)。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一、基本概念
中国地域辽阔,生物种类繁多,是生物多 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有森林生态系统16大类、 185类;还有4大类草原生态系统、7大类荒漠生 态系统和各种高山植被生态系统等约460多类生 态系统。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
1.吉林长白山地区 2.冀北山地地区 3.陕西秦岭太白山地区
第八章 中国自然区划
第一节

区划的内容、目的、理论基 础及原则
一、内容: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1.自然综合体:自然界中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 体。 2.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将地域加以划分,分出若干个区域(单位),并 探讨所分出各自然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发生、 发展和分布规律。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 人类管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甚至整个 生物圈,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所提供的各种用途, 建立良好意识和行为规则,停止一切破坏活动, 减缓物种灭绝的速度,并维持物种的生产潜力, 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 2.为人类提供药物来源 3.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原料和能源 4.生物多样性保存了物种的遗传基因,为繁育良 种提供了遗传材料
季风显著,雨热 夏季风难以到 高寒,太阳辐射 强,风力强 同季,但有旱 达,干旱和 涝现象 半干旱 外流河为主,水 内流河为主, 西部为内流河, 系发育,径流 融雪水、雨 咸水湖区;东 丰富,雨水补 水补给,径 部为外流河源 给,但南北有 流贫乏,咸 地,淡水湖区; 水湖区 差异,淡水湖 有较多的冰川、 区 湖泊
五、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 六、《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1985年,中科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第三节 三大自然区
区域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貌
大部分在500m 高大山系分割 海拔4000m以上 以下,是我国 的盆地、高 的高原及高大 平原集中分布 原,升降交 山系,大幅度 替区 隆升区 区,新构造运 动以沉降为主
气候
水文
土壤
有林溶、粘化现 机械组成较粗, 土壤剖面发育 象,北方偏碱, 有机质含量 很差,粗 南方偏酸 骨土 有限,有明 显钙化现象, 可溶盐分较 高 森林为主,部分 草原、荒漠植 为草原 被为主 高山草甸、草 原及寒漠
植被
决定地域分 温度,在秦-淮 水分 异的主 以北水分也是 导因素 相当重要的因 素 地域分异规 纬向为主 经向或作同心 律 圆状 利用 主要农业区,以 以牧为主,绿 耕作业为主 洲农业
(一)“减灾成本”与经济发展 (二)“减灾投入”与区域发展 (三)自然资源开发、减灾与持续发展 加快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系统,提高测报 水平,兴建减灾工程,将减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 合,提高整体防灾能力;灾害发生后,动员一切 力量,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灾民生活,减轻 灾害影响;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减灾意识;重视增强科学技术在减灾中 的作用。
1.东部自然灾害区 2.中部自然灾害区 3.西部自然灾害区



二、中国减灾建设
(一)减灾工程 1.防洪(潮)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二)减灾非工程建设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减灾对策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把环境保护和建设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三)制定和严格实施环境法规和标准 (四)大力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五)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六)建立以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为核心的环境 保护战略 (七)坚持以强化监督管理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政 策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城市环境污染 局部有所控制,总体仍在恶化,前景令人担 忧。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 固体废弃物 4.汽车噪声 (二)农村生态破坏 1.森林破坏

2.草原退化 3.土地沙化 4.水土流失



二、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一)城市综合整治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农业生态建设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4.太行山绿化工程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5.生物多样性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保持水 土,调节气候,促进重要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等 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一)就地保护 (二)迁地保护 (三)离体保存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因素原则
主导标志法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历史






九州 一、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1954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 二、《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59年,中科院 三、《中国自然区划》 1961年,南京大学任美锷、杨纫章拟定 四、《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 然区划》 1963年,侯学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