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b20554b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0.png)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第四版)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第四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a4448eec3a87c24028c4b1.png)
(三)膜动转运
入胞作用
粘附—凹陷—断裂—修复
包 括
形成药物吸收,对多肽、蛋白类药 物的吸收非常重要,一些大分子物 质可通过此途径转运吸收,如:蛋 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三酰 甘油,但对一般药物吸收意义不大
出胞作用:如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出胞、入胞过程示意图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单纯扩散: 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
dC/dt=-DAk(CGI-C)/h
当药物口服后,胃肠道中药物浓度大于血中浓度,
设 P= DAk/h
则,上式可简化为:
dC/dt=PCGI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2、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药物通过含水小孔转运 的过程,是被动转运的另一种形式。
膜动转运分两种方式:
胞饮:摄取的物质为溶解物或液体。 吞噬: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三、药物转运器
(一)药物内流转运器 1.核苷转运器:介导核苷类药物,如抗肿瘤和抗病毒药物。 非Na依赖的平衡转运器 Na依赖的集中转运器 2.肽类转运器:将药物及其他相关物质向细胞内转运的摄取性载体。 3.葡萄糖转运器:消化后的碳水化合物的最终产物 钠离子依赖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器 非钠离子依赖的促进扩散转运器 4.其他转运器 有机阴离子转运器 有机阳离子转运器 氨基酸转运器 维生素转运器 胆酸转运器
掌握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
及制剂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口服药吸收
![口服药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9659a11cf78a6529647d53bf.png)
14
促进扩散体转运的各种特征——
对转运物质有结构特异性要求,可被结构类似物 竞争性抑制
通过细胞膜主动变形而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 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细胞摄取物质的方式之一,与生物膜流动性有关 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 通过此途径吸收对一般药物吸收意义不大
19
胞饮和吞噬 pinocytosis and phagocytosis
摄取的物质为溶解物或液体称为胞饮作用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Drug Absorption
1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2
吸收(absorption)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例如静脉注射给药)以外,非血 管内给药(如胃肠道给药、肌肉注射,透皮给药 等)都存在吸收过程 吸收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先决条件,药物的吸 收过程决定药物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量
dC/dt=PCGI
11
膜孔转运(pore transport)
系物质通过细胞膜上的微孔转运过程
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上有0.4~0.8nm大小的微 孔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吸收通道
膜孔内含有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或吸附有阳 离子,能排斥阳离子,有利于阴离子通过
12
被动转运的特点
药物从浓度高侧向浓度低侧顺浓度梯度转运
有饱和现象,透过速度也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
与主动转运不同之处—— 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 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 载体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第二章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章第五节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1239c97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9.png)
第⼆章第五节⼝服药物的吸收第五节⼝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药物研发过程的⼀个⼯具,它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将药物分成四⼤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概念⾃从1995年被提出后,⼈们对其有效性和适⽤性进⾏了⼴泛⽽深⼊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药品管理中⼀个越来越重要的⼯具。
美国FDA在2000年8⽉颁布了《依据⽣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免做⼈体⽣物利⽤度和⽣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
欧洲药品审评机构在2001年也将BCS写进简明新药申请中的⽣物利⽤度/⽣物等效性(F/BE)研究指导原则[16]。
1.分类依据⽣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通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渗透性好、溶解度⼩渗透性好、溶解度⼤渗透性差和溶解度⼩渗透性差四类。
通过BCS 试验对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和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可指导剂型的设计,评价上市后产品,使制剂达到最⼤⽣物利⽤度及良好的质量保证,从⽽降低研发和⽣产的风险(表2- 10)。
表2-10 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类型溶解度渗透性体内外相关性预测Ⅰ⾼⾼药物胃排空速度⽐溶出速度快,存在体内外相关性,反之则⽆Ⅱ低⾼如果药物在体内、体外的溶出速度相似,具有相关性Ⅲ⾼低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溶出速率没有体内外相关性Ⅳ低低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关性根据BCS对世界卫⽣组织(WHO)基本药物⽬录中的130种⼝服药物进⾏分类,其中分类已明确的61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I 型(即⾼溶解性,⾼通透性),10种属于Ⅱ型(低溶解性,⾼通透性),24种属于Ⅲ型(⾼溶解性,低通透性),6种属于Ⅳ型(低溶解性,低通透性)。
口服药物的吸收
![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542bdc27ad51f01dc381f149.png)
药物 崩解
固体药 物离子 溶出
体液吸收部 位的药物
体内药物
吸收
一般崩解比溶出和吸收快得多。
3.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 溶出过程:溶解与扩散 P28 图2-9 • 溶出速率描述
– Noyes-Whitney方程:dC/dt=DS / h (Cs - C) – 溶解:Cs – 扩散:D、h
(1)药物的溶解度
②扩散层厚度:与消化道运动状态、消化液 性质、药物制剂性质相关
禁食状态:胃肠道运动弱,扩散层较厚,不 利于扩散溶出;
进食状态:胃肠道运动增强,扩散层变薄, 提高扩散速度,利于药物溶出吸收
消化液性质:pH值、粘度〔对药物扩散层厚 度产生影响〕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脂溶性太强,药物吸收速率下降。 脂溶性相同的两种药物,分子量越小越容 易通过。
综上所述 对于被动扩散方式: 解离度 脂溶性
分子量
但是,主动转运药物和通过细胞旁路转 运吸收的药物,与药物的脂溶性不相关。
二、药物溶出速率
• 对于口服药物制剂,多数药物只有形成分 子状态才能通过胃肠粘膜壁被吸收至血液 发生治疗作用。
• 其他生物泵:钙泵(也称 Ca2+-ATP酶),转运I的碘泵,转运H+的质子 泵等
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K+、Na+、有机弱酸、 弱碱等离子型采用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pinocytosis)
膜蛋白可以介导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它却不能转 运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聚核苷酸等。这些大分子物质乃至物 质团块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运动〞,以出胞或入胞的方式完 成跨膜转运。
• 载体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当它在溶质浓度高 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后,即引起膜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把物 质转运到浓度低的另一侧,然后与物质别离。转运中载体 蛋白质并不消耗,可以反复使用。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医学]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74c98f6fee06eff9aef80762.png)
(一)生物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晶格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膜质在变化 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具有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 布,流动性仅是局部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 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 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被吸收 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
2.主动转运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动转运
细胞外(出胞)的过 程。
入胞作用对蛋白质和多肽类 药物的吸收非常重要
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两种方式
出胞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影响因素 胃内容物体积增加
脂肪类食物 碳水化合物 抗胆碱药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
膜脂(lipid)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蛋白质:分为内在蛋白 与外周蛋白 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 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磷脂结构式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经典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中 间形成疏水区 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 膜上分布有许多带电荷 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b2e72c2a0b4e767f5acfcee3.png)
(一)生物膜的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晶格镶嵌模型
液态镶嵌模型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的膜质在变化 过程中如何保持膜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晶格镶嵌模型:具有流动性的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 布,流动性仅是局部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糖类在膜上的分布全部 都处于细胞膜的外侧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二)生物膜性质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脂溶性药物易通过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经含水小孔吸收 蛋白质可与药物可逆结合,作为载体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三)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
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被吸收 是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
膜脂(lipid)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蛋白质:分为内在蛋白 与外周蛋白 糖类:大多与膜蛋白结 合,少数与膜脂结合
磷脂结构式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经典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两个脂质分子尾尾相连形成对称的膜结构,中 间形成疏水区 膜蛋白分布在脂质层的两侧 膜上分布有许多带电荷 的小孔,水分能自由通过
膜变形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细胞外
脂溶性 水溶性
细胞内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特点?
1.单纯扩散
非解离型的脂溶性药物可溶 于液态脂质膜中,容易透过 生物膜。绝大多数有机弱酸 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 的吸收为此机制。
2.膜孔转运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综述
![生物药剂学第二章药物的吸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4a1942ce87101f69f31950a.png)
二、胃肠道的运动
(一)胃的运动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二)胃空速率: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 胃空速率增加,有利于胃中不稳定药物及肠溶制剂的 吸收,不利于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 胃空速率降低,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二、胃肠道的运动
3.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
dV K mV 胃空速率表达式: dt
1.通过不流动水层 2.通过肠上皮 3.透过细胞间隙 4.通过淋巴吸收
肠腔
不搅动水层 转运蛋白 介导转运 被动转运 膜动转运 跨细胞间隙转运
微绒毛
紧密连接
血液
第三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胃肠道的体液环境 二、胃肠道的运动 三、胃肠道的代谢反应 四、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五、食物 六、P-糖蛋白 七、病理学因素
六、P-糖蛋白
P-糖蛋白是“药物溢出泵”
七、病理学因素
1. 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
2. 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
3. 胆汁分泌减少
4. 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
一、药物的解离度(pKa)与脂溶性(Ko/w) 分子型 离子型
1. 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 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2.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浓度之比是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四)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 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两种方式。胞 饮作用一般指摄取液体物质,吞噬作用一般指 摄取固体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也有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 粒在小肠下端吸收较为明显。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
![《口服药物的吸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7560cb4693daef5ff73d12.png)
– 蛋白质 药物载体,与药物可逆性结合,转运 – 含水小孔 小分子水溶性物质
(三)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 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 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 程。(脂溶性药物、经主动 机制吸收的药物)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一些小 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 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
Figure 2-3 Relationship between of absorption rate and drug concentration for a passive transport process anda carrier-mediated process
被动转运时药物浓度与转运速率呈线性关系,为一级速率 过程;载体媒介转运的速率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增加直至饱 和,服从米氏方程(Michealis-Menten)。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解离度与脂溶性
(一)解离度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受到胃肠道pH值的影响, 药物以未解离型和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二者所占比例 由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和吸收部位pH值所决定。 脂溶性较大的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上皮细胞的类脂质 膜,而解离后的离子型不易通过,难以吸收。 pH-分配假说:胃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受未解离型药 物的比例和未解离型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药物的吸 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e3f8540914791711cd79170f.png)
六、P-糖蛋白
P-糖蛋白是“药物溢出泵”
七、病理学因素
1. 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
2. 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
3. 胆汁分泌减少
4. 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
一、药物的解离度(pKa)与脂溶性(Ko/w) 分子型 离子型
1. 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 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2.分子型与离子型药物浓度之比是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四)膜动转运 (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 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膜动转运可分为胞饮和吞噬作用两种方式。胞 饮作用一般指摄取液体物质,吞噬作用一般指 摄取固体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也有部位特异性,如蛋白质和脂肪颗 粒在小肠下端吸收较为明显。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
1.掌握药物的几种跨膜转运机制。 2.掌握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 3.熟悉药物胃肠转运机制。 4.熟悉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5.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与特点、胃肠道的结 构与功能及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三、药物体内转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膜
1.肠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 2.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1
血管内腔侧
2
口服药物的吸收精选ppt
![口服药物的吸收精选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30760033687e21af45a9c2.png)
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与主动及 被动吸收速率之间关系
在哺乳动物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如钠-钾泵也称 Na+-K+-ATP酶。
• 其他生物泵:钙泵(也称 Ca2+-ATP酶),转运I的碘泵,转运H+的质子 泵等
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K+、Na+、有机弱酸、 弱碱等离子型采用主动转运。
(三)膜动转运(pinocytosis)
膜蛋白可以介导水溶性小分子通过细胞膜,但它却不能转 运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聚核苷酸等。这些大分子物质乃至 物质团块需要借助于细胞膜的“运动”,以出胞或入胞的方 式完成跨膜转运。
• 消化系统因素(掌握) • 循环系统因素(掌握) • 疾病因素(掌握)
一.消化系统因素
(一)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1.消化道各段不同的pH环境影响弱酸性和弱碱性药 物的吸收。
胃 pH为1.0左右,弱酸性药物 小肠 pH为5.0-7.0左右,弱碱性药物
大肠 pH为8.3-8.4 主动转运的药物的吸收不受消化道pH变化的影响。
易化扩散示意图
• 载体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当它在溶质浓度高 的一侧与溶质结合后,即引起膜蛋白质的构象变化,把物 质转运到浓度低的另一侧,然后与物质分离。转运中载体 蛋白质并不消耗,可以反复使用。
• 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采用该 方式进行转运。
2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第六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a8fcedcff111f18582d05a3b.png)
dC VmC ↖
dt Km C
· 结构(载体结构)和部位特异性(小肠);
· 受代谢抑制剂影响(与能源提供有关)。
与P-糖蛋白有关的耐药性。 ↓ ↖ 逆转
2-硝基苯酚 氟化物Fra bibliotek主动泵出 泊洛沙姆、槲皮素
7
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异同
a 转运速度 转运过程是否载体参与。载体参与米氏方程;
否则为Fick扩散方程。有载体参与速度快,否则 相对慢些。 b 转运方向
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
直肠 直肠下静脉吸收可减少药物的首过效 应,栓剂、灌肠剂用药部位。
17
一、胃肠环境
1 药物pH——弱酸、弱碱性药物解离状态:
胃
小肠
大肠
pH
1~3
5~7
7~8
一些促进胃液分泌的药物:毛果芸香碱、山楂
一些抑制胃液分泌的药物:阿托品、阿司匹林、甘草
Jmax
Jmax/2
0
km
Co
9
(三) 膜动转运
膜动转运:指通过细胞膜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到 细胞内(胞饮和吞噬)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 转运过程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和向外的 出胞作用。膜动转运是细胞摄取物质的一种转运 形式,与生物细胞膜的流动性特征有关。
胞饮作用(pinocytosis)和吞噬(phagocytosis)
例外:有利于药物吸收 弱酸性药物 小肠上部以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
2.胃排空的动力学过程 胃排空符合一级速率过程:lgVt = lgV0 - Kem·t/2.303
19
药物 —— 影响胃肠蠕动
如阿托品、阿司匹林等会减慢胃排空, β-受体阻 滞剂(如普萘洛尔)会加快胃排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BCS)是药物研发过程的一个工具,它依据药物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和溶解度(solubility),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概念自从1995年被提出后,人们对其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药品管理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具。
美国FDA在2000年8月颁布了《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对口服速释型固体给药制剂采用免做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指导原则。
欧洲药品审评机构在2001年也将BCS写进简明新药申请中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F/BE)研究指导原则[16]。
1.分类依据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度和膜通透性将药物分成溶解大渗透性好、溶解度小渗透性好、溶解度大渗透性差和溶解度小渗透性差四类。
通过BCS 试验对制剂中药物的释放和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可指导剂型的设计,评价上市后产品,使制剂达到最大生物利用度及良好的质量保证,从而降低研发和生产的风险(表2- 10)。
表2-10 药物的BCS分类与体内外相关性预测类型溶解度渗透性体内外相关性预测Ⅰ高高药物胃排空速度比溶出速度快,存在体内外相关性,反之则无Ⅱ低高如果药物在体内、体外的溶出速度相似,具有相关性Ⅲ高低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溶出速率没有体内外相关性Ⅳ低低溶出和透膜都限制药物吸收,不能预测其体内外相关性根据BCS对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目录中的130种口服药物进行分类,其中分类已明确的61种药物中,有21种属于I 型(即高溶解性,高通透性),10种属于Ⅱ型(低溶解性,高通透性),24种属于Ⅲ型(高溶解性,低通透性),6种属于Ⅳ型(低溶解性,低通透性)。
对于非确定性分类的药物,WHO 和世界药学联合会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组织等正全面展开BCS 归属的研究。
2.与分类标准相关的定义 应用BCS 对药物进行分类时,药物的剂量值、溶解度和渗透性必须已知。
为了规范标准,WHO 对剂量、溶解度和渗透性进行了定义和评价。
(1)剂量值:剂量除以溶解度的即可得到剂量值。
剂量是指WHO 推荐的单次最大给药剂量(以mg 计)。
这个剂量可能和一些国家处方资料中推荐的剂量不一致。
(2)溶解性:将剂量(mg)除以溶解度(mg·ml -1)得到的比值与FDA 的标准250 ml (人体胃液初始溶积)相比,即可判断药物溶解度的高低。
在pH1~7.5范围,如果药物单 次最大给药剂量可溶于不多于250 ml 的介质中,则认为该药物是高溶解性的。
即高溶解性的药物是指在37℃,pH 在1~7.5的范围内,剂量溶解度比值(D :S ratio)小于250 ml 的药物。
(3)渗透性[17]: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说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况下,有90%以上的药物被吸收。
FDA 推荐使用的有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人体肠道灌流试验、原位动物模型数据或有效的单层细胞培养(通常是Caco-2细胞)常用获得渗透性数据的方法为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因为该实验提供了与药物渗透性有关的许多信息,包括首过效应、胃肠道中药物的降解和溶解度限制性吸收等。
获得药物渗透性的最佳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测定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如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即可归类为高渗透性。
在绝对生物利用度小于90%的情况下,首过效应、胃肠道中药物的降解和溶解度限制性吸收作用等是影响因素。
(二)分类系统与有关参数根据相应的定义和标准,再结合三个参数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计算出药物的吸收分数F 值,进行该药物的BCS 的分类。
这三个参数分别为: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 n )、剂量数(dose number ,D o )和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 n )。
1.吸收数A n 吸收参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基本变量,与药物的有效渗透率、肠道半径和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有关,用下式表示:si ff e n T R P A = (2- 29)式中P eff 为有效渗透率,R 为肠道半径,T si 为药物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A n 也可视为T si 与T abs 的比值。
通常高通透性药物有较大的A n 值。
I 型药物由于通透性高且易于进入溶液中(溶出数D n >1),F 与A n 之间呈现以下指数关系:F =1-e -2A n (2-30) 由公式可见,F 随A n 增加而增加,当A n =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约为90%;当A n > 1.15,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F > 90%,提示该药物的通透性高,药物接近完全吸收。
胃肠道生理状况如年龄、疾病、动物种类的差异,通过影响药物膜通透性、肠道半径和小肠转运时间来改变A n 值,进而影响口服药物F 值。
2.剂量数D o 剂量数是反映药物溶解性与口服吸收关系的参数,是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可用下式计算:s0o /C V M D = (2-31) 式中M 为药物剂量,C s 为药物的溶解度,V 0为溶解药物所需的体液体积,通常设为胃的初始容量(250 ml )。
由式2-31 可知,剂量数等于一定剂量的药物在250 ml 体液中形成的浓度与该药物溶解度的比值。
当M /V 0 >>C s 时,剂量数高(D o >>1),说明指定剂量药物在胃的初始容量中溶解性低;当M/V 0 << C s 时,剂量数低(D o <<1),说明指定剂量药物在胃的初始容量中溶解性好。
药物的C s 越大,D o 越小,药物溶解性越好。
如果吸收过程不受溶出的限制(如混悬剂),F 值可用下式计算:F =2A n /D o (2-32) 上式中,若D o 较小或A n 较大,小肠不会有粒子存在,吸收较好。
如果D o 较大,部分粒子可能依然存在于小肠末端中而未被吸收。
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服用相同剂量药物,以同时饮用较多水时的吸收为佳。
从上式可知,随着D o 减小,F 值增大,但药物并不一定能达到100%吸收,因为F 还受A n 的限制。
3.溶出数D n 溶出数是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是评价受溶出扩散限制的剂型及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其受剂型因素所影响,并与吸收分数F 密切相关。
用下式表示:si s n T C r D D //32)()=(ρ (2-33)式中D 为扩散系数,r 为初始药物粒子半径,C s 为药物的溶解度,ρ为药物的密度,T si为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滞留时间。
D n值越小,表示药物溶出越慢,溶解性低的药物,溶出数通常较小(D n<1)。
大多数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其非极性特征而具有较低的A n值,但由于受D n和D o影响,吸收分数F会有很大变化。
(三)分类系统与D o、D n、A n的关系BCS用三个参数描述药物通透性、溶解性和药物溶出或释放速度,因此测定某一药物的D o、D n、A n值可对药物进行生物药剂学分类。
I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好等特点,表现为低D o值、高D n值、高A n值;II型药物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好,但由于剂量大小不一,表现为低D n值、高A n值,D o值大小不一;III型药物具有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通透性差等特点,表现为低D o值、高D n、低A n值;IV型药物具溶出速度慢、通透性差等特点,但由于受剂量、溶解度差异影响,表现为低D n值、低A n值,D o值大小不一。
另外,药物渗透性分类以测定药物透过人体肠壁膜量为直接依据,由表观渗透系数P app表达,药物的P app<6时,药物透膜性差。
而药物在人体吸收程度只是间接依据。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类别对应药物的D o、D n、A n值见表2-11。
表2-11 分类系统各类别与D o、D n、A n值对应关系类别D o D n A nI 低*高**高II 低*或高低高III 低* 高**低IV 低*或高低低高溶解度药物*,药物溶出快制剂**二、BCS分类系统与剂型设计(一)促进药物吸收的方式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主要通过胃肠道以及肺泡、皮肤、鼻黏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行。
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膜通透性和首过效应等生物药剂学性质是影响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因素,其中溶解性主要影响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速度,药物胃肠道稳定性则决定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的降解程度,膜通透性决定药物透过消化道上皮细胞的转运速度、药物在消化道的吸收特异部位(吸收窗)以及药物吸收的浓度依赖性,它们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制剂技术进行改善。
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变药物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透膜能力或改善其溶解特性,如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前体药物制备技术等;另一途径是改善膜的特性,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以提高药物的膜透过性;或外排泵的抑制,以阻止机体对吸收药物的外排。
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溶出与吸收密切相关,通常药物的溶出快吸收就好,改善药物的溶出是设计速效药物制剂,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主要方法。
增加药物溶出的方法有:(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溶解度是药物的固有理化性质,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通常在胃肠液中有较好的溶出速率,增加溶解度可加速药物在胃肠液中的溶解和释放,药物的吸收增加,疗效增强。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的方法包括制成可溶性盐、使用助溶剂、潜溶剂和增溶剂;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制成包合物或固体分散物。
将水飞蓟素和有机胺葡甲胺反应制成有机胺盐,难溶性药物水飞蓟素就转变为水溶性制剂。
临床试验表明该药具有作用快,疗效强等特点。
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256例,总有效率为74.6%,其中,显效率为52.0%,疗效高于水飞蓟总黄酮制剂-益肝灵片。
(2)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较小的药物颗粒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减小药物的粒径可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同时药物与胃肠液的接触面大幅度提高,药物溶出好。
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影响口服药物透膜的主要生理因素有黏膜黏液层、不流动水层、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处和生物膜。
黏膜黏液层可延缓药物的扩散,不流动水层限制药物在绒毛间的扩散,生物膜的类脂结构限制低脂溶性药物的透过,紧密连接处则阻碍水溶性药物的通过。
在制剂中加入吸收促进剂可改善上述特征,使药物的吸收速度和吸收量增加。
口服药物吸收促进剂(permeation enhancer or absorption enhancer)是能可逆地、特异或非特异地显著增强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而起到提高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作用的一些制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