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0918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描述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讲、讨论、实验等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直观感受气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3)通过讨论和实验观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 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4. 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2)教师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对气温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产生疑惑呢?”2.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温测量方法的理解和经验。
3. 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0分钟)(1)教师讲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和地球的特性等。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洋和陆地等。
4. 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2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2)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和总结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5. 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0分钟)(1)教师讲解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气温的变化原因、周期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4.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状况、大气环流等。
4. 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重点: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
2. 投影仪及PPT课件。
3. 实验工具:水银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等基础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
3. 实验探究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引导学生回答,进入主题。
2. 讲授新课:先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然后讲解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帮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气温,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彩教案《气温的变化》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彩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第十章“天气与气候”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气温的概念,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记录和表达气温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气温变化的能力,激发探究气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表达、分享自己观察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学会观察、记录气温变化。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气温对生活的影响,提高表达、分享观察成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画有气温计的图片、记录表、笔、挂图等。
2. 学具:幼儿用气温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感受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气温计,讲解气温的概念,让幼儿了解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教师通过挂图,讲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幼儿关注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使用幼儿用气温计,在户外进行气温观测,记录气温变化。
各小组将观察结果进行分享,讨论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邀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2. 内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变化规律气温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真实记录气温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观察气温变化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气温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观察气温变化,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分享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让幼儿掌握气温的概念和观察、记录气温变化的方法。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校科学四班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气温的变化》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活动:测量气温、观看百叶箱、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依据教材的支配,以让同学争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为题引入,再观看百叶箱的构造,然后争论如何测量教室内气温,如下表:日期课前的气温其次节课间休息时的气温中午休息时的气温下午放学时的气温再用本书供应的某学校20xx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作为原始资料来学习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而把记录气温这个活动放到了课后延长。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支配不尽合理,我们要讨论气温的变化,首先应从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入手,再延长到一周、一月、一年、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气温的变化,前提就是同学必需亲自经受一次测量和记录气温的活动,用同学自己记录的气温数据来制作变化折线图,同学才能发觉真正的问题,才有自己对气温变化的亲身体验。
所以我认为测量气温的活动应在课前完成,课内主要围绕后两个活动绽开教学。
对气温的测量记录表的详细时间精确化,记录时间改为两天:日期﹨时间8:0010:0012:0014:0016:00本课引领同学亲历三个活动:1.课前的实地测量活动,包括引导同学争论"将温度计挂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比较合适',学会如何看温度计,记录两天的气温变化状况等等。
而且这第一手的资料获得也为课堂教学上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在课堂内,引领同学利用所记录的数据,在生生、师生相互沟通中进行分析,推想关于气温变化的简洁的结论,并重点学习以折线图表达的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观看讨论如何用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从原始数据到用图表方法讨论的过程,是科学讨论中一个常用的方法。
在学校科学五班级教材中,这一类分析相互沟通式的课文就比较多了。
3.在课后延长时,提出一些适合同学探究的"课外自助餐',引领同学进行后续探究活动。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气温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变化原因;2. 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3.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原因。
教学环节二:概念和测量方法(10分钟)1. 介绍气温的定义:指大气中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的平均大小。
2. 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 说明气温的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教学环节三:日变化规律(15分钟)1. 图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曲线图,解释曲线的起伏。
2. 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角度和照射强度对气温的影响。
3. 分析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季节变化规律(15分钟)1. 图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曲线图,解释曲线的趋势。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度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季节气温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环节五:总结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气温的变化规律,总结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为生活和农业生产做出调整。
教学环节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其他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实验中的表现;2. 评估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评分学生在阅读材料中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观察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气温的影响;2. 带领学生制作气温变化图表,分析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3. 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站参观和气象仪器使用体验活动。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气温的变化教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温的变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育孩子们关于气温变化的知识和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案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有关气温变化的知识。
第一部分:认识气温变化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温度。
气温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地表的反射和吸收等。
气温的变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季节中表现出差异。
第二部分: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温的升高导致了全球变暖的现象,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气温的变化也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影响。
一些物种可能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失去合适的栖息地,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同时,气温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时间,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第三部分:应对气温变化的方法面对气温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需要采取行动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少气温的上升。
这包括降低能源消耗、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改善工业和交通部门的环保措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提供栖息地给动物,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培养孩子们的气候意识教育孩子们关于气温变化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气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提供科学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包括气候系统、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原因等。
可以利用图书、视频和互动教育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与行动:通过组织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0918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
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
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
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与季节、天气的关系。
2.学会使用温度计,初步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气温变化的能力。
4.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气温,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教学难点:观察、记录和分析气温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具:温度计、气温记录表、季节图片、天气卡片。
2.学具:每人一个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的温度计,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气温的了解。
(二)基本环节1.认识气温(1)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是表示空气温度的一种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介绍气温与季节、天气的关系:气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气温高,冬天气温低;晴天气温高,阴天气温低。
2.学会使用温度计(1)讲解温度计的结构和作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气温的工具,它由玻璃管、液体(红色或蓝色)和刻度组成。
(2)示范如何使用温度计:将温度计放置在阳光下或阴凉处,观察液柱的变化,读取温度值。
(3)幼儿分组实践:每人一个温度计,测量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上。
3.观察气温变化(1)引导幼儿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记录在气温记录表上。
(2)组织幼儿讨论:气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气温变化与季节、天气有什么关系?4.分析气温变化(1)引导幼儿根据气温记录表,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
(2)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应对气温变化?如何保持身体健康?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测量气温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3.提醒幼儿关注气温变化,学会适应气温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五、课后延伸1.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让幼儿在家测量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上,与家人分享气温变化。
2.环保教育:引导幼儿关注气候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生活的环境温度是不同的,对吗?幼儿:是的,有时候很热,有时候很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气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能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温的测量和记录。
重点:气温的概念,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气温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演示板、气温变化图表。
学具:每人一个温度计、记录表、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引导幼儿关注气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气温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气温的含义。
(2)教师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幼儿如何正确测量气温。
(3)幼儿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践,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演示板展示气温变化图表,讲解如何观察和记录气温变化。
4. 随堂练习幼儿根据所学知识,在记录表上绘制气温变化图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气温变化的观察与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本周天气的气温变化。
2. 答案:见附件《气温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幼儿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2)开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减少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3)组织幼儿参观气象站,了解气象工作者如何测量和记录气温变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气温变化的观察与记录。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气温的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案与反思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难、重点)1、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描述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并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该地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绘图和读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口诀记忆和课外实践,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绘制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4.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兴趣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
但是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口诀记忆法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满意效果。
5.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口诀记忆法。
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现在已是初冬,早晨和下午来学校的时候,虽然穿同样多的衣服,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早晨很冷,而下午又较热。
老师总结:可见,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其实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气温差异也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2.新课讲授框题一:气温的变化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问:1、定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2、如何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转承:那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判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活动2:引导学生判读图4.5“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提示:图中的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然后抢答三个问题。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则在日出前后。
提醒学生注意:虽然图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但因日出时间不同,并不代表每天都是4时气温最低。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教案《气温的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精品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天气的变化”,第三节“气温的变化”。
详细内容为: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并学会通过气温变化来了解天气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分析气温变化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以及通过气温变化来预测天气。
重点:气温的概念,观察、记录、分析气温变化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温计、记录表、画笔、黑板、卡片等。
学具:幼儿用气温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感受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引导幼儿观察气温计,激发幼儿对气温变化的兴趣。
2. 讲解气温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讲解气温的概念,让幼儿了解气温与天气的关系。
3.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5分钟)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气温计,并指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学会测量气温。
4. 观察记录气温变化(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让幼儿在不同时间段测量气温,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针对记录的气温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让幼儿了解气温变化规律。
6.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根据气温变化来预测天气,检验幼儿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2)气温与天气的关系(3)气温的测量方法(4)气温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并预测天气。
2. 答案:(1)记录表格(2)根据气温变化规律,预测天气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气温变化,让幼儿了解了气温的概念,掌握了气温的测量方法,并能够通过气温变化来预测天气。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预防气象灾害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3.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近期气温变化的视频,引入气温的变化话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自己对气温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Step 2 探究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包括:季节变化、日照、地理位置、海洋影响等。
Step 3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例如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温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Step 4 分组讨论气温变化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总结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问题,如季节变化、日夜变化、纬度变化等。
Step 5 小组报告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
Step 6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案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气温变化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案例中的气温变化原因和规律。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的气温变化。
Step 7 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整理成知识框架。
Step 8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气温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事物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气温变化对生活和农业产生的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气温的变化》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地理
《气温的变化》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初中地理,为大家进行录制教师资格面试备考系列视频,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以下为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运用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的方法,并能够说出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特点。
2.通过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提高读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地理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思维,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树立地理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
谈话法提问学生:昨天中午和昨天晚上放学,穿的衣物和感受的温度有何不同?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1.气温的概念及均温的计算播放天气预报的片段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最高温、最低温)补充: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展示《日平均气温》图及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日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2)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又该如何计算?(一月中每天气温值之和的平均数,就是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气温值之和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总结: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作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2.气温日变化分析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左右)(2)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3.气温年变化分析展示新疆地区陆地2020年年均温数据和太平洋2020年年均温数据。
组织学生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活动:(1)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天气的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三课时《气温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气温的概念,认识气温的变化,学会观察和记录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气温的概念,了解气温的变化特点。
2. 学会使用温度计,观察和记录气温。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温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重点:气温的概念、变化特点及观察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图、气温变化图表。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感受气温,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气温的变化。
2. 讲解气温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天气预报图,向幼儿介绍气温的概念,让幼儿了解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
3. 学习气温的观察和记录方法(5分钟)教师展示温度计,讲解其使用方法,并指导幼儿如何观察和记录气温。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气温变化图表,讲解如何通过图表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5.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气温观察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7.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气温变化图表,标注观察到的气温变化。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及单位2. 气温变化图表3. 观察和记录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一周内每天的气温变化,记录在记录本上。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绘制气温变化图表。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讨论,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答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简单的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对气温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掌握情况。
拓展:组织幼儿进行气温预测活动,提高幼儿对气温变化的关注度。
2. 反思:幼儿对气温变化特点的理解程度。
拓展:开展气温变化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加深幼儿对气温变化的认识。
3. 反思:课堂组织形式,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3.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气温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等。
气温的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等。
2. 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气温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气温的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K)等。
其中,摄氏度是国际通用的温度单位,华氏度主要用于英美国家,开尔文是热力学温度单位。
3.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冰盖融化、气候变化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威胁。
而气温下降则会导致冰川扩张、干旱、饥荒等问题,同样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4. 观察气温变化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观察气温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地气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并让学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测量方法和单位等,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气温,加深对气温测量方法和单位的理解;3.观察法:通过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4.讨论法:通过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和应对措施。
教学过程1.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教师通过讲解PPT等方式,介绍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测量气温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水银温度计或电子温度计等测量气温。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气温变化图表、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4.评价方式: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气温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对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国情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地理图表的制作与解读,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中的信息,如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根据图表判断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分析某地区气温年变化规律等。
3.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探讨该地区气温变化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总结所选地区的气温变化特点,并准备进行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进行评价、提问。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气温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解答学生的疑问。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气温变化相关的地理科普书籍、文章等,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变化原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它有什么规律呢?”2.讲解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1)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大气中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常用的气温测量工具有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3)演示气温的测量方法:将温度计放置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1)介绍气温的日变化:气温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早晨气温较低,下午气温较高。
(2)分析气温日变化的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
4.讲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1)介绍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之中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2)分析气温年变化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
5.案例分析(1)展示气温变化的实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2)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状况等。
6.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根据气温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吗?比如穿衣、出行等。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家中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查阅资料,了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方案的完成,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仿佛看到了课堂上同学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讨论。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工具。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心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温度计、温度计读数表格、气象图表、实物或图片等。
2. 材料准备:相关的气温变化资料、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呈现气温变化的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气温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如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观察气温变化并记录数据(20分钟)安排学生自行观察气温的变化,并使用温度计记录数据。
老师可以设定一段时间,比如每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要求学生测量并记录气温。
学生可以使用提前准备的温度计读数表格进行记录。
4. 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制作气温变化图表,并与同学一起讨论图表中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气温变化的兴趣。
5. 学习气象预报(15分钟)向学生介绍气象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并准备一些实际的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读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信息。
6.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2. 可以邀请一位气象工作者或气象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工作和气象预报的更多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并与预报进行对比,验证预报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
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
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
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
面出现困难,对气候概念理解不到位是重要原因,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提点的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其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原因,讲授式的设计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考虑采用以下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学习。
气温的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气温的变化→研究气温首先要获取气温数据,即观测气温→气温观测数据需要记录下来,用到统计表→统计表不够直观,可以把统计表转绘为气温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范围的气温变化曲线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气温变化规律。
按照这种思路组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自然舒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气温的立体概念,学会研究地理要素的一般方法,丰富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气温在一天、一年、多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气温观测数据和月平均气温等气温统计数据的理解,建立天气、气候等重要地理概念;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产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3.教学难点: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
四、教学过程
结束语发现问题
学无止境
展示:选择学生绘制的北京、布宜诺斯艾
利斯、檀香山和奥克兰的曲线图各一幅对
比展示。
梳理:学生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
异?哪些因素影响了气温的变化?不同
区域气温变化的差异有怎样的规律?”等
问题。
总结:同学们在学习了气温在不同时间的
变化规律和绘制气温曲线的方法后,又产
生了新的问题,科学探索工作也是如此,
在研究、追问、再研究的过程中先前推进,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
的学习中一一解答。
分别说出
自己所绘
制的城市
的最冷月
和最热
月,并观
察四个城
市的气温
年较差差
异。
由展示的
曲线图产
生新的思
考。
课堂上
绘制的
曲线
图、教
学课件
尊重学生的认知
规律,重视学习过
程中生成的问题,
为后续的教学埋
下伏笔。
用科学精神激励
学生,使学生产生
热爱科学,尊重科
学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通过根据图表资料描述气温变化特点的活动,对“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这一目标进行评价。
描述中应包含最高温,最低温出现的时间,不
同时间段气温的变化趋势,一段时间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总体规律等要素。
通过合作绘制气温变化曲线的活动,对“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这
一目标进行评价。
从总体绘图步骤是否严谨,横、纵坐标设计是否合理,数值标注是否准确,曲线形态是否标准、图表构成要素是否齐全等方面进行评价(表1)。
表1 绘制气温曲线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本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象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这一难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向科学家一样克服困难,利于其探究能力的形成,提高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注重建立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培养基本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概念的建立不是一堂课能完成的目标,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接触了天气、气温等概念,本节课上由“气温观测数据”、“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等与天气相关的内容到“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与气候相关的内容的过渡,利
于帮助学生建立“气候”概念。
使学生初步体会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内地理要素所体现出的规律与差异。
“空间”、“时间”、“尺度”等地理核心概念凸显了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有助于认识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让学生体会可以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认识气温变化规律,同时观察气温变化规律的空间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承上启下,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在学生发现不同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差异时,会自然产生探究“为什么”的学习欲望,这为后续学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埋下伏笔,为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等课程标准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上个性化指导不足。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动手绘制统计图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同的学习障碍,各组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差异。
受教学时间的限制,课上只选取了少数典型的作业加以展示和分析,个性化指导不足,没有保证全部学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在课下的交流与练习中加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