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肽类抗菌药物优缺点比较
多肽类抗菌药物分类及临床应用
LOGO
谢谢观看
对肠球菌作用稍好,对部分万古霉素耐药性肠球菌 (VanB 型、VanC 型)仍然有效。
耳毒性,肾毒性,红人综合 症,避免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毒性 较大,替考拉宁毒性较小。
2
噁唑烷酮类
噁唑烷酮类
代表药物
利奈唑胺
临床应用
主要作用于50S,通过抑制70S 起始 复合物的形 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 的合成。
主要用于耐药的G+球菌,包括耐万 古霉素肠球菌(VRE)、MRSA 、PRSP 感染,还可用于耐药肺结核及肺外结 核病的治疗。
副作用
一过性骨髓移植(用药超过2 周),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
3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类
代表药物
多粘菌素B 多粘菌素E
临床应用
副作用
窄谱慢效杀菌药(繁殖期、静止期), 作用于胞膜,对G-杆菌作用强。
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的铜绿、鲍曼,可 鞘内注射
肾毒性较常见代表药物
临床应用
达托霉素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钙依赖性结合于细胞膜、促进细胞膜快速去极 化,进而抑制蛋白质、DNA、RNA 合成,导致细胞死亡有关。
对大多数G+菌作用良好,对G-菌无抗菌活性。 主要用于敏感的金葡、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肠球菌导致的 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用于金葡菌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流 感染。
多肽类抗菌药物 分类及临床应用
演讲人:
时间:
1 糖肽类 2 噁唑烷酮类 3 多粘菌素类 4 环脂肽类
1
糖肽类
糖肽类
代表药物
临床应用
副作用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被誉为抗G+菌的最后一道防线,故仅用于 严重的G+菌感染(窄谱),口服给药用于治疗假膜性 肠炎(艰难梭菌),MMSA用一代头孢效果优于万古 霉素。
糖肽类和新的抗MRSA药物如何选择
新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阿贝卡星(Arbekacin) 是地贝卡星的1 位氨基被( S) -4-氨基-2-羟基丁酰化的新衍生物,由于立体障碍,不 易受氨基糖甙钝化酶侵袭,从而对更多的氨基糖甙耐药菌有作用。 抗菌谱:对MRSA 有强大抗菌力,为对MRSA感染活性最强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Oritavancin (Ly333328) 奥利万星(新型半合成糖肽类抗生素) Telavancin(TD-6424) Dalbavancin(BI397)是糖肽类A40926的二甲基氨基丙基酰胺衍生物,抗菌谱与奥利万星相似
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 (利奈唑胺)
链阳菌素类(Streptogramin):奎奴普丁/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tin(3:7混合剂:奎宁始霉素Synercid) 为链霉菌产物。链阳菌素对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具有快速杀菌作用,但对肠球菌只有抑制作用。奎奴普丁/达 福普汀与万古霉素对比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HAP,疗效相似[17],但FDA未批准其用于治疗肺炎或MRSA所致 感染,也未批准其用于MRSA或VRE引起的心内膜炎或骨/关节感染。
能抑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 TSST-1 ) 产生。 对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SA及MRSA对本品敏感,。 适应症:适用于MRSA与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
抗MRSA药物(3)
新型抗MRSA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Ceftobiprole (BAL9141) 是一种新型对MRSA有效的广谱头孢菌素, 作用机制:对PBP2a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迅速地与之结合,形成一个具有 多位点结合的稳定的抑制复合物,同时对青霉素酶稳定。对PBP2a的完全 抑制,使其具有强大的抗耐药菌活性。 抗菌谱:无论对敏感菌还是对MRSA等耐药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糖肽类抗生素总结
糖肽类抗生素总结展开全文糖肽类抗生素也属于“飞机大炮”类人物,其种类远不及β内酰胺类那么多,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0世纪50年代便有第一代糖肽类抗生素的研发及临床应用,对耐药的重症G 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具有强大的疗效,被认为是控制这些“顽劣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目前仍无可避免地出现了耐药菌株。
逢此乱世,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应运而生。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主要的糖肽类抗生素。
作者:李鸿政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它们直接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万古霉素1958年美国开始实用,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原研药来自礼来公司,商品名为稳可信,目前国内有很多仿制药。
其抗菌谱窄,仅对G 菌和部分厌氧菌有效,能有效对抗大多数G 球菌和杆菌,而对大多数G-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真菌均无效。
万古霉素很少产生耐药性,但近年已有报告分离出耐药菌株,虽然为数不多,但已经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用作治疗严重G 菌感染,尤其是MRSA和MRSE 等多种耐药G 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
一般静脉每日给药2 g,每12小时1 g(按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适量增减)[3]用于医院获得性或社区获得性MRSA肺炎的推荐疗程为7~21天。
也可口服,口服万古霉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金葡菌引起)有显着疗效。
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包括耳毒性、肾毒性、过敏反应等,所以不宜与其他具有耳、肾毒性的药物合用(比如氨基糖苷类)。
值得注意的是,有专家[1]认为肾功能不全者应禁用万古霉素。
但也有专家[2]认为: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后半衰期明显延长,但峰浓度不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所以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停用万古霉素,仅需延长给药时间。
该药说明书则认为:肾功能损害者应慎重该药,因为排泄延迟,可能会造成药物蓄积,所以应监测血药浓度。
而第八版《药理学》未提及该问题。
糖肽类抗菌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糖肽类抗菌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分析糖肽类抗菌药物由链霉菌或放线菌所产生,其结构为线性多肽。
目前临床应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
所有的糖肽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有活性,包括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JK棒状杆菌、肠球菌属、李斯特菌属、链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等。
目前国内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等糖肽类的耐药率<5%,尚无对万古霉素耐药葡萄球菌的报道。
随着糖肽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不合理滥用,耐药的金葡菌和肠球菌日益增多,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1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介绍1.1万古霉素万古霉素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所致的重症感染包括败血症、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疗效确切又比较安全的抗生素。
对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院内肺部感染,万古霉素为首选药物。
万古霉素是治疗MRSA/MRCON和肠球菌所致重症感染包括败血症、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疗效确切又比较安全的抗生素。
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口服给药对治疗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假膜性结肠炎有极好疗效。
1.2、替考拉宁替考拉宁有着和万古霉素相同的作用机理,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新的部分的合成过程。
本品通过肽聚糖亚单位中的氨基酸-D-丙氨酰-D-丙氨酸部分结分结合而起效应,这种结合将正常可被细菌细胞的延长和交叉一桥酸识别的部位"隐藏"起来。
这种结合抑制两个方面:形成细胞壁链的亚单位的生长或延长,将新建连接到细胞壁的最终穿越一桥步骤。
因此,细胞壁的整合和牢固遭到损坏,细菌生长停止,最后死亡。
替考拉宁对厌氧的及需氧的革兰阳性菌均有抗菌活性。
敏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包括对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菌),链球菌,肠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特菌,细球菌,JK组棒状杆菌和革兰阳性厌氧菌,后者包括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和消化球菌。
替考拉宁对金葡菌的作用比万古霉素更强,不良反应更少。
临床诺酮类、环脂肽类、碳霉素、呋喃类、多粘菌素类、糖肽类等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及特点、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临床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环脂肽类、碳霉素、呋喃类、多粘菌素类、糖肽类等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及特点、适应症及不良反应喹诺酮类1. 常用品种• 第一代:萘啶酸;• 第二代:吡哌酸;• 第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 第四代: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新喹诺酮类:奈诺沙星、西他沙星。
2. 共同特点:①抗菌谱广,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作用;②体内分布广泛,组织体液内药物浓度高;③药物消除半衰期较长,可每日给药1~2次;④多数品种有口服及注射剂,使用方便;⑤不良反应大多较轻,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
3.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失眠、头晕、头痛;较严重:幻觉、烦躁、焦虑、抽搐、癫痫样发作;• 肌肉骨骼系统:不用于<18岁儿童;• 其他:肝肾功能损害、光敏反应、过敏反应等。
4. 适应症• 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皮肤软组织、骨关节、腹腔胆道感染;• 伤寒的成人首选药物;• 耐药结核的二线用药。
5. 四代喹诺酮类特点抗菌作用:对G+作用增强,特别是对肺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属具良好抗菌活性;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作用增强;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增强了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均衡作用于DN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IV,耐药性下降;药动学:莫西沙星、吉米沙星部分在肝脏代谢,莫西在体内代谢>50%,主要排泄途径为肝胆系统;半衰期长(7~14h),每日1次给药;适应症:有扩大,为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选用药物。
① 左氧氟沙星• 临床应用最多的喹诺酮类:单品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值)所有抗菌药第一;• 呼吸喹诺酮类:对肺炎链球菌具较好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低:96%肾脏排出,老年人需要剂量调整。
② 莫西沙星• 近年来临床应用上升快;• 对肺炎链球菌、支原体属、厌氧菌、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为目前临床应用的喹诺酮类中最强• 主要经肝脏代谢排出;• 适用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腹腔感染。
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篇“看药”之道3——抗菌药物概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常见用药疑问MRSA肺部感染,利奈唑胺更有优势吗?选药要考虑哪些方面呢?目录CONTENTSPART 03 多黏菌素PART 02 四环素及甘氨酰环素类PART 01 糖肽类、噁唑烷酮类PART 04 磷霉素、呋喃妥因PART 05 硝基咪唑类作用机理及包含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磷霉素利奈唑胺多黏菌素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核糖体保护蛋白-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机制靶位结构的改变✓主动外排泵-四环素类交叉耐药、替加环素耐药渗透屏障作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液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MSSA (14237株)与MRSA (7327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T M P -S M Z 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未发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MSSA 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杀菌作用更强%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2280株)和甲氧西林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521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1020304050607080901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克林霉素T M P -S M Z 红霉素青霉素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要注意排除污染%糖肽类、噁唑烷酮类抗菌谱102030405060708090100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磷霉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9885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糖肽类、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噁唑烷酮类万古霉素颜青等,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汪复,张婴元.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共性:MRSA 、MRCNS 、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
糖肽类
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点在细菌胞壁成分D-丙氨酰-D-丙氨酸上。
糖肽类抗生素:代表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机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同,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交联,从而使细菌细胞发生溶解所有的糖肽类抗生素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活性,包括耐药葡萄球菌(MRSA MRSE等)、JK棒状杆菌、肠球菌、利斯特氏菌、耐药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致病菌。
临床使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市的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1 .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抗菌谱相似,但其作用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这两种药物对葡萄球菌、阳或阴性凝血酶、对甲氧西林敏感或抗药菌株及J K 组假白喉等显示相似的扰菌活性。
替考拉宁对链球菌( 包括肠球菌) 和棱状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 ~8倍。
替考拉宁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具有杀灭作用,而万古霉素则无。
来自正常供体或慢性肉芽肿病人的多形核细胞中也已证实这种结果。
替考拉宁同位素标记证实,其在人体多形核细胞内的浓度是细胞外浓度的 4 O ~8 O倍,药物经转运后仍具抗菌活性。
重大副作用:1)休克、过敏样症状(少于0.1%):因为可产生休克、过敏样症状(呼吸苦难、全身潮红、浮肿等),所以应留心观察,若出现症状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2)急性肾功能不全(0.5%),间质性肾炎(频率不明):因可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等重要的肾功能损害,所以有必要进行定期检查,若出现异常最好停止给药,若必须继续用药,则应减低药量慎重给药。
3)多种血细胞减少(少于0.1%)、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频率不明):因可出现再障、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若发现异常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4)皮肤粘膜综合症(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症)、脱落性皮炎(频率不明):因可出现皮肤粘膜综合症(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症)、脱落性皮炎,所以应留心观察,若出现此种症状则停止给药,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我院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我院糖肽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和评价我院临床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的患者因素、药物因素、病原学因素等情况,并汇总分析。
结果:124例糖肽类用药病倒中合理用药101例(81.4%),不合理用药23例(18.6%);联合用药有72例(58.0%),单一用药52例(42.0%);药敏结果用药89例,经验用药35例。
结论:本院虽已对糖肽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控制,但在联合用药和用药监护等方面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院方应加大管理力度,以延缓耐药葡萄菌的产生。
【关键词】糖肽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7-0259-02糖肽类抗菌药物因抗革兰阳性菌疗效确切,抗菌谱窄,不易产生耐药性,被作为首选用于临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所致的严重感染,但近年来因临床用药的长期不合理性导致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耐药球菌的不断出现,耐药性的不断增强,甚至出现耐药基因的转移,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的同时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家卫季委于2004年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把糖肽类抗生素作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由此可见糖肽类抗生素需从严控制的重要性,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式研究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使用糖肽类抗生素的住院患者病历共124例,以期为监管临床应用糖肽类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院电子处方系统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各科室使用糖肽类抗生素的住院患者,共124例。
1.2 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抗菌药物种类、使用剂量、给药方式、原患疾病及用药目的、用药时长、细菌培养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参照卫季委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标准[1]进行分析。
糖肽类抗生素
解没子酸
菌
链球菌
解没子酸链球菌、棒杆
菌、隐秘杆菌、乳球菌、
纤微单胞菌
血链球菌、酿脓链球菌、李 屎肠糖球肽菌类、抗生粪素
屎肠球菌
粪肠球菌
(二)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了解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问题, 1959年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甲氧西林 和苯唑西林投入临床使用;
然而,仅两年之后的1961年于英国首次发 现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 resistant
糖肽类抗生素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
同时,研究发现有两种作用机制加强万古霉素中 肽骨架与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D-Ala-D-Ala的 结合作用。
(1)两个万古霉素分子间糖苷结构通过氢键的作 用形成二聚体,万古霉素以这种聚合体形式存在 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锁定了万古霉素中与 D-Ala-D-Ala结合域(binding pocket)呈正确 的构象(图);
糖肽类抗生素
(一)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VRE逐渐增加的原因除了耐万古霉素的遗传 因子可以传播外;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将糖肽类抗生素作为 动物生长促进剂用于食源性动物,提供VRE 出现的选择压力。
糖肽类抗生素
特征 遗传特征
VanA 获得性(Tn1546)
耐药表型
VanB
VanC
获得性
固有性(染色
(Tn1547) 体编码)
糖肽类抗生素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至1982年,有报道称在美国大医院中,
MRSA引起的感染已由原来的2%上升到20%。 国内的研究表明,1998~2000年耐甲氧西 林金葡菌和敏感金葡菌的比例高达30%以上。
糖肽类抗生素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磺胺类、四环素类、糖肽类
糖肽类
glycopeptide
简介
• 所有的糖肽类抗生素都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活性, 包括耐药葡萄球菌(MRSA MRSE等)、JK棒状杆 菌、肠球菌、利斯特氏菌、耐药链球菌、梭状芽 胞杆菌等致病菌。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市的替考拉 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 优于前两者。万古霉素是由Micormick等于1956年 从一株东方拟无枝酸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一 种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问世后的前20年,由 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上市使用,万古 霉素仅作为保留药物,治疗由少数金黄色葡萄球 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临床使用很少。
注意事项
• 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 螯合物 • 有局部刺激,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 释 • 四环素类药物不适用于链球菌引发的感染, 除非敏感性很强。(44%化脓性链球菌和 74%粪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有耐药性 ) • 与青霉素有拮抗作用
不良反应
• 1.可致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及龋齿, 并可导致骨发育不良。 • 2.四环素可引起胃肠反应,剂量越大反应 越重。 • 3.可致二重感染。均为耐四环素的菌株。但 最为常见的属肠道感染 • 4.肝肾毒性 • 5.变态反应
米诺环素Minocycline
• 具有高效和长效性质 • 抗菌作用最强 • 口服吸收迅速,几近完全。食物对其吸收无明显 影响 。 • 主要用于克立次体病、支原体肺炎、淋巴肉芽肿、 下疳、鼠疫、霍乱、布氏杆菌病(与链霉素联合应 用)等。
使用方法:一般感染:成人首剂口服0、2g,以后 每12h服0、1g
去甲万古霉素与万古霉素的区别
• 去甲万古霉素的效价高于万古霉素,0.4g去甲万 古霉素相当于0.5g万古霉素。 • 抗菌活性存在差异: 对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0.5~2.0μg/ml; 对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表皮葡球菌、 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的MIC为 0.5~1.0μg/ml(去甲万古)及0.5~2.0μg/ml(万古); 对粪链球菌的MIC分别为1.0~4.0μg/ml(万古)及 1.0~2.0μg/ml(去甲万古); 对厌氧消化球菌、大型消化球菌的MIC二药均为 0.5μg/ml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不良反应防治(下)
常用抗菌药物的特点及不良反应防治(下)大环内脂类也是伴随我们很多年的一类抗菌药物,大环内脂类我们说前面那一代,如红霉素、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都是我们上一代人非常熟悉耳熟能详的一大类。
新的大环内脂类是以阿奇霉素为代表,还有克拉霉素。
新一类大环内脂和红霉素等和老一代比实际上它的抗菌谱没有明显的扩大,但是它优良化的是它的药代动力学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的减少。
包括如胃肠道的刺激,血管刺激,就跟原来比是有一些改进。
大环内脂类药物的一个总的特点我也归纳一下,就是它的抗菌谱比较广,对于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支原体、军团体,军团菌等有效。
它还有一个特征也是它的组织穿透力极强,因为它是吞噬细胞的一个导向的一个转移,细组织中的一个浓度往往是血中浓度的数倍,甚至几十倍,那就是说哪里有感染,那可能我就会被吞噬细胞带到哪里去,这样它就弥补了它血甲浓度不高的一个缺点。
细胞内的浓度大于细胞外的浓度,有利于杀灭在细胞内繁殖病原体,如军团菌,新的大环内脂类它的药代动力学得到了改善,半衰期延长了,组织穿透力进一步增强,口服吸收比较好,减少了副作用。
以及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发生。
如阿奇霉素,阿奇霉素我们现在如果说每天吃0.5 ,连吃三天之后,它的血药和组织浓度能够满足一周甚至到十天的一个使用,所以它这样也增加了一个用药的一个依从性,也是一个方便性。
大环内脂还有非抗菌的一些额外的作用。
第一部分就是说用来治疗免疫功能不全患者经常会出现的,如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分枝杆菌的感染,当然在我们的常态人群当中相对是低,还有一点提得特别多的就是大环内脂类对细胞的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如我们说绿脓,绿脓杆菌的治疗当中可以让它作为一个辅助用药,,用它来治疗生物被膜菌引起的一个慢性的感染。
还有就是说很多研究它有一个免疫调节作用。
所以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它有特殊的疗效,它已经被放到指南当中,所以被认为是源于其免疫调节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2
Target side of antibiotices
Linazolid
2021/3/12
3
Mechenismis of Vancomycin、Teicoplanin
通过产生低亲和力和粘肽前体,是细菌的粘肽链末端成分发生改变, D-丙氨酰-D-丙乳酸或D-丙氨酸-D-丝氨酸取代D-丙氨酸-D-丙氨酸, 从而改变了万古霉素的作用靶点,产生耐药。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与G+结合需要细胞
壁肽聚糖末端的D-丙氨酸-D-丙氨酸,
VN
干扰细胞壁的形成并增加了细胞壁的渗
R
透性。同时,也会干扰RNA合成,快速
杀死细菌。
耐万古2霉02素1/肠3/1球2菌感染防止专家共识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止专业委员会[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0年5月第4卷第2期
观察项目
药品名称
病例数(人) 有效率(%) 治愈率(%) 微生物清除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
替考拉宁 358 80.16 44.1 86.12 18.16
万古霉素 400 80 39.8 85.23 22.92
1.石庆平, 丁峰, 刘雁, 等. 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7): 535-539.
VRSA
vanA、vanB、vanC、vanD、 vanE、vanG
I (μg/ml)
8-16
16
-
R (μg/ml)
≥32
≥32
≥8 10
2021/3/12
11
2021/3/12
12
2021/3/12
13
2021/3/12
14
对G+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结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在治 疗G+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使用 替考拉宁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天 数。
有炎症的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细胞、脑脊液和脂肪。
系统、腹腔等
VB 血浆蛋白结合率
一日最大用量
PAE 给药速度
0.43-1.25L/kg
30%-55% 15-20mg/kg:单次剂量不能超过2g,一日最大剂
量4g;
1-2h 10mg/min,
0.6-1.2L/kg 90%-95% 0.4g:0.2g
4
Mechenismis of Linazolid
由细菌单个碱基突变和甲基转移酶的产生介导的。另一些耐药 机制尚不明确
利奈唑胺选择性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与30S亚基结 合点,组织70S复合物的形成,进而抑制细菌蛋白质 的合成。
李娟, 吕晓菊. 利奈唑胺与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J]. 西部医学, 2009, 21(4): 667-668. 彭洋, 陈小2凤02, 1毕/3嘉/1琦2 , 等. 1 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比较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 Meta 分析[J]. Chin J Evid-based Med, 2013, 13(151): 13401346.
替考拉宁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凝固 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 菌、棒状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
菌、多枝梭状芽胞杆菌。
利奈唑胺[5]
对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链球 菌属、肠球菌属、临床分离菌具有 较高的抗菌活性,包括MRSA、耐 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也有良好的作用, 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球菌的 抗菌活性较低;对脆弱拟杆菌等厌 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其中对 MRSA的抗菌活性与万古霉素和替 考拉宁相仿或略强
2021/3/12
6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比较
PK/PD T½
排泄途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布
万古霉素 4-6h
肾排泄
替考拉宁 0.3h;3h; 70-100h
肾排泄
利奈唑胺 5h
65%肾排泄
通常可以进入大多素组织,在血浆、心包、胸膜、 皮肤、骨组织、肾、支气管、肺和 血液、皮肤软组织、脂肪、肌肉、
腹膜、腹水和滑膜液中均能达到治疗浓度。但没 肾上腺中浓度较高,但不能透入红 骨关节、肺部、泌尿道、中枢神经
40-50L/kg 31%
0.6g q2h
陈佰义, 管2向02东1/,3何/12礼贤.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1 版)[J][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1, 30(8): 561-573.
7
抗菌谱的比较
万古霉素
对G+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MRSA)、肺炎 链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活 性。 对厌氧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放线 菌、白喉杆菌、淋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 菌、粪链球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G-杆菌、分枝杆菌、拟杆菌、立克次体属、衣原 体属和真菌对本品无效。
2021/3/12
8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适应症的比较
适应症 皮肤感染
肺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骨髓炎 关节炎 肺脓肿 脓胸 腹膜炎 导管相关感染 脑膜炎
数据来自于各药物说明书
2021/3/12
万古霉素
✓ ✓ ✓ ✓ ✓ ✓ ✓ ✓ ✓ ✓
利奈唑胺
✓ ✓
替考拉宁 ✓ ✓ ✓ ✓ ✓ ✓ ✓ ✓ ✓
✓?
9
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性比较
Vancomycin Resistant genotype
VSSA vanB、vanC1、C2、C3
Rrsistant leveles Vancomycin Teicoplanin Lenazolid
2021/3/12
S (μg/ml)
≤2
≤8
≤4
VISA vanD、vanG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优缺点比较
2021/3/12
带教老师:谢英
抗感染专业学员:迪力夏提
参考文献:23篇
临床指南:8篇
药品说明书与中国临床医师药师用药指南
数据来源:CNKI、医脉通指南频道 1
1.比较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2.药代动力学的比较 3.抗菌谱与适应症 4.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1.分类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属于糖肽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属于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2.抗菌活性的靶点不一样。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结合在细菌细胞壁,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的死亡。利 奈唑胺影响细菌生产蛋白质而导致细菌死亡。 3.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机制基本相同,而利奈唑胺的耐药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小结
2.祖育娜, 许爱国. 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治疗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