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研究进展_孙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研究进展

孙 爽,李鸿彬

[关键词] 替莫唑胺;脑转移瘤;疗效 [中国图书分类号] R7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9736(2011)0320235202

替莫唑胺(蒂清)是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惟一口服抗癌新药,自2004年研制成功以来,以其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及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一线用药。现就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脑转移瘤诊断及治疗方法

近年来,肿瘤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脑转移瘤的发生率也在增高。据统计[1],癌症脑转移的发生率成年人为10%~30%,儿童为6%~10%。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2000年的资料显示,癌症患者中有20%~40%最终会发生脑转移。脑转移瘤中,以肺癌和乳腺癌转移最多见,其次为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还有相当部分为原发灶不明的肿瘤。另外,据一项以MRI为检查手段的研究表明,多发性脑转移瘤检出率为66%~75%,高于单发病灶。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提示疾病病程已进入晚期,绝大多数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脑水肿,继之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其中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常因脑疝而死亡。脑转移瘤临床预后差,若不治疗,患者多在1个月左右死亡,能生存1年的病例不超过10%。目前,脑转移瘤的治疗多以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

2 目前治疗脑转移瘤的药物

业内一般认为,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许多对癌症有效的化疗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多数化疗药在中枢神经系统仅能达到相对低的浓度。同时,一些学者研究证实,癌症脑转移后会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近年来,几种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新抗癌药研发成功,目前用于临床的有紫杉醇[2]、吉西他滨、长春瑞滨[3]、吉非替尼[4]和替莫唑胺等。

作者单位:300410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药政事务管理中心(孙 爽,李鸿彬)3 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情况

311 药理作用 替莫唑胺是一种小分子、具有脂溶性的烷化剂,其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 LC)脑转移均显示了一定活性。动物实验显示,静脉用药结束后015h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为(10410±310)nmol/L,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在用药结束后215h达到峰值,为(2610±410)nmol/L,脑脊液/血浆浓度比为(0133±0106)nmol/L,提示替莫唑胺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很好,其中枢浓度大约是血浆浓度的30%。口服替莫唑胺具有100%的生物利用度,并且进入中枢后能自发转换为活性代谢物,这些药理特性使其成为治疗脑转移瘤的理想药物[5]。

312 Ⅱ期临床研究 (1)一项Ⅱ期临床研究[6]报道,采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151例,其中既往接受过黑色素瘤化疗117例,超过4个以上脑病灶占25%,有效率7%、疾病控制率36%,中位生存期315个月;未接受过黑色素瘤化疗34例,超过4个以上脑病灶占21%,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6例,中位生存期212个月。另外,在替莫唑胺治疗各种复治脑转移瘤Ⅱ期临床研究[7]中,均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及临床抗癌活性。(2)有学者[8]采用替莫唑胺联合沙利度胺(酞咪哌啶酮)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26例,其中接受过全脑放疗8例,接受过立体放疗4例,接受过开颅手术8例,完成至少1个周期治疗15例,病情完全缓解3例,轻微缓解或病情稳定7例,显示替莫唑胺加沙利度胺是一种有效的口服治疗方案。(3)有学者[9]对放疗加替莫唑胺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进行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初治的脑转移和肺转移患者中,加用替莫唑胺的完全缓解率更高(38%∶33%,P< 0105),部分缓解率也有提高,提示替莫唑胺与放疗同时应用具有增敏作用。(4)还有学者将实体瘤脑转移52例随机分为口服替莫唑胺与放疗联合组和单独放疗组,进行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和66%,替莫唑胺与放疗联合组显著优于单独放疗组(P< 0105)。上述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替莫唑胺与其他疗

法联合治疗脑转移瘤是一种较好的治疗策略。

313 临床应用 近年越来越多的替莫唑胺对脑转移瘤疗效研究表明,其具有给药方便、耐受性好等特点: (1)单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被认为有效;(2)当其与放疗同时应用治疗脑转移瘤时,被证明具有增敏作用;(3)与某些化疗药物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另有研究资料[10]显示,选择不同癌症脑转移瘤59例,其中肺癌22例(3713%),结、直肠癌16例(2711%),恶性黑色素瘤或卵巢癌21例(3516%),进行全脑放疗和替莫唑胺治疗,前10天口服替莫唑胺75mg/(m2・d),随后增加到150mg/(m2・d)。治疗6周期后,完全缓解5例(815%),部分缓解21例(3516%),总缓解率达到4411%;中位生存期13个月。提示该治疗策略有效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级9例(1512%)和贫血8例(1316%)。

参 考 文 献

[1] Wen PY,Black PM,Loeffler J S1T reatment of metastatic cancer[M].

6ed1Philadelphia:Lippincott,2001:26551

[2] Ceresoli G L,Cappuzzo F,G regorc V,et al1G efitinib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from non2small2cell lung cancer:A prospective trial [J]1Ann Oncol,2004,15(7):1042210471

[3] Bernardo G,Cuzzoni Q,Strada MR1Firist2lin chem otherapy with vi2

norelbine,gemcitabine,and carbo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 mata2 atasea from non2small2cell lung cancer:A phaseⅡstudy[J]1Cancer Invesfigafion,2002,20(3):29322301

[4] Patel M,McCully C,G odwin K,et al1Plas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temozolom ide in non2human primates [J]1J Neurooncol,2003,61(3):20322071

[5] Patel M,McCully C,G odwin K,et al1Plasma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temozolom ide in non2human primates [J]1J Neurooncol,2003,61(3):20322071

[6] Agarwala SS,K irkwood J M,G ore M,et al1T emozolom 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es associated with metastatic melanoma:

A phaseⅡstudy[J]1Oncologist,2003,8(1):692751

[7] Abrey LE1T em ozolomide fro treating brain metastases[J]1Semin On2

col,2001,28(Suppl13):342421

[8] Hwu W J,Lis E,Menell J H,et al1T emozolom ide plus th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from melanoma:A phaseⅡstudy[J].

Cancer,2005,103(12):2590225971

[9] Antonadou D,Paraskevaidis M,Sarris G,et al1PhaseⅡrandom ized

trial of tem ozolom ide and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J]1J C lin Oncol,2002,20(17):3644236501

[10]Addeo R,Caraglia M,Faiola V,et al1C oncomitant treatment of brain

metastasis with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 BRT]and temozolom ide [TMZ]is active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J]1BMC Cancer,2007, 7:181

(收稿:2010211220 修回:2010212230 编校:杨永岐)

・短篇个案・

骶管阻滞麻醉手术治疗

包皮异常208例

刘 健,陈海河,靳宏松

[关键词] 骶管阻滞麻醉;包皮异常

[中国图书分类号] R61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29736(2011)0320236201

2007年5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骶管阻滞麻醉方式手术治疗包皮异常208例,麻醉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情况 208例均为男性;年龄15~41岁,平均21岁。112 方法 对15~18岁者采用1%~113%利多卡因麻醉,> 19岁者采用115%利多卡因。患者取左侧卧位,腰背向后弓曲,两膝向腹部靠拢。先摸清尾骨尖端,再沿中线向头部方向3~

作者单位:750306 内蒙古阿拉善,军分区医院普外科(刘 健,陈海河,靳宏松)4cm处可摸到一个“V”或“U”型凹陷,其两旁各有骨质隆起的骶角,此凹陷即骶管裂孔。常规消毒后,采用5ml注射器抽取2%普鲁卡因2ml(过敏者可用1%利多卡因代替),在骶管裂孔中心做皮丘,然后垂直进针,针穿过骶尾韧带时阻力消失,有落空感,经回吸及负压测定,确认针抵达骶管无疑后,换上术前备好的含利多卡因20ml的注射器,先注入5ml,观察5min后,如无不良反应,再将剩余15ml注入。

113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麻醉成功。麻醉10~15min后行包皮环切术,术中、术后患者无疼痛感,术后伤口恢复快,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不良反应。

2 讨 论

传统包皮环切术麻醉常采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此麻醉方法有以下不足:(1)多数患者包皮系带及12点处麻醉不彻底,钳夹或切割时有疼痛感;(2)术中因内、外板水肿,创缘不易对齐,拆线后伤口易裂开;(3)术后因内、外板水肿,组织细胞受压,血液循环差,切口恢复较慢;(4)伤口易感染。采用骶管阻滞麻醉可克服上述缺点。但目前临床采用骶管阻滞麻醉尚不普遍,其主要原因是骶裂孔大小和形状变异较多,易造成穿刺困难或失败。而改进后的垂直进针法成功率则较高。我们认为,对于肛门直肠、尿道及会阴部手术,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好于阴茎根部阻滞麻醉。

(收稿:2010210209 修回:2010212230 编校:石 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