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_佀同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 1 (/23
七言之间未较长短,但可想而知,包含大量周代民 歌的 《 诗三百》的地位因其情性之用必高于后代诗 歌。他后来讲演国学的时候也说: “ 三国以前的 诗,都从真性情流出,我们不能指出某句某字是
* ’ 佳,他们的好处,是无句不佳无字不佳的。”&
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 量,不由你不伟大的” # , “ 彼意大利之中兴,且 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 益无损已” $ 。章氏所说的 “ 文学复古”是袭用意 大利 “ 文艺复兴”的说法,显然与传统的古今对照
志的主体,亦即他本人的欲求,并且每每是作为解 放了的,满足了的欲求 ( 快乐),更常是受阻抑的 欲求 ( 悲伤),不过总是作为感动,作为激情,作
’ 这种对于感情的认识与中国抒 " 为波动的心境。”!
情诗贵 “ 真”的传统绝不可同日而语, “ 真”并不 落实到自我,具有泛 “ 真”的色彩; “ 欲求”,无 论是 “ 满足”还是 “ 阻抑”,则明显地具有张扬自 我的倾向。对于 “ 真景物”,也不能全从 “ 纯粹直 观”中找根据。所谓 “ 真景物”,并非现实中的景 物,而是词语逗兴出的景物,即 “ 语语都在目 前”,这与钟嵘的 “ 直寻”、王夫之的 “ 现量”可 谓一脉相承,这也可以从庄子的 “ 目击而道存” (《 庄子・田子方》)那里找到渊源。庄子开启的 这种要求直现现象真实的审美感知方式,叶维廉亦 用 “ 以物观物”加以阐发: “ 物既客亦主,我既主 亦客。彼此能自由换位,主客 ( 意识与世界)互相 交参、补衬、映照,同时出现,物我相应,物物相
!
的历史循环论观点不同,而是在古今、中外的多元 交织中寻求中华文明的立足点。他所说的 “ 文学” 跟现今的文学理解也有很大不同,而与 “ 小学”有 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从他对文学的定义中能明显地 看出来: “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 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 文”和 “ 学”可以 分开来理解, “ 学”有 “ 论”的意思,解释为 “ 研 究”恐怕也说得过去,这种文字考证式的定义与 4567896:87 就全然异趣了。基于此,他当然不能同意 昭明太子与阮元关于 “ 文”的看法,谓 “ 前之昭 明,后之阮氏,持论偏颇,诚不足辨”;也不能同 意当时 “ 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的区分, 认为 “ 亦一往之见也” % 。章太炎身处日本,不可 能不对欧西的 “ 文学”定义有所了解,而他偏要做 出这种复古的泛文化式的文学理解,是有其深刻的 目的的,诚如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所说: “ 章炳麟的 ‘ 反古复史’之 ‘ 文学复古’论,凝聚了他全部心 血,成为直面本世纪初世界史现实,致力于将中国 文明从其自律性基础开始重建的不懈努力的重要部
"
并无意于文学本身,而是着意于文化、文明层面, 以求中国的复兴。后来的文学史家定义文学时,常 拿章太炎作靶子加以批驳,的确有无的放矢之嫌。 章太炎的这种以复兴中国文化为鹄的的 “ 文学 复古”实际上是中国文学复古传统的中断,他提倡 的 “ 复古”是在列强环伺的情况下被动地扯起的一 面旗帜,与文学复古传统的自觉回复往古迥然不 同。但是,既然章氏的文学定义如此宽泛,就必然 也包含通常所谓的文学,而一旦落实于后者,审美 的复古便又复活了。 《 国故论衡》中有 《 辨诗》一 篇,其中有云: “ 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 憙 杂书,则诗衰。”四言、五言、七言诗体不断下 衰皆由乖离情性所致。其间他以高祖、项王为例, 说他们 “ 未尝习艺文”,然 《 大风》歌、 《 拔山》 曲却 “ 为文儒所不能举”。正因为 “ 未尝习艺 文”,未被智识所染,发情才真。所以,作诗 “ 情
( 王国维所说的 “ " 应,贯彻万象。”! 以物观物”原 * ,但 他 在 《 ) 人间 词 是 要 证明 叔 本 华 的 “ 直观”!
能摆脱的人生问题,王国维也就不能不苦闷了。所 以,王之治学,由哲学、美学而文学、史学,并无 外在的政治取向,而是秉执 “ 无用之用”,求人生 的慰藉。王氏这种无与世用的治学态度却成就了他 学术上的深刻。王国维在现代美学及现代文学批评 方面的开创之功已为学界公认,其所以有如此功 绩,一方面得自西学视野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来自 中国古学的功底。因他游离于政治之外,故对于 “ 古”能给以更为学理化的观照,这又必得涉及 《 人间词话》的 “ 境界”说了。 关于 “ 境界”,历来众说纷纭,多数学者在中 国文学传统里找根据,近来王攸欣却独辟他说,认 为 “ 境界”一本叔本华的 “ 理念” 。细检王攸欣
( 所以,章太炎虽对 “ ’ 分。” & 文学”作了界划,但
刘师培对进化论也是大加欢迎的,在谈到斯宾 塞的 “ 文学退化”观时,他同样不能接受。 “ 英儒 斯宾塞耳有言: ‘ 世界愈进化,则文字愈退化。’ 夫所谓退化者,乃由文趋质,由深趋浅耳。” “ 由文趋质,由深趋浅”的 “ 退化”,视诸中国 文学,确乎如此。但他不能将这种事实理解为 “ 退 化”,在回应了梁启超关于小说与俗语文学的关系 之后,他说 “ 陋儒不察,以此为文字之日下也。然 天演之例,莫不由简趋繁,何独于文学而不然?故 世之讨论古今文字者,以为有浅深文质之殊,岂知 此正进化之公理哉?”然而,他的进化论使用得并 不彻底,说完上面一句话不久,即笔锋一转: “ 然 古代文词,岂宜骤废?”原来, “ 古文”是用以保 存国粹的。作为国粹派的中坚人物,这种说法自然 在情理之中。由上观之,刘氏此时的 “ 文学”理解 远没达到现代的水平, “ 文学”与 “ 文字”尚且不 分,混沌一片。而一接触到先秦,他的 “ 文学”理 解却忽然清晰了: “ 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 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 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而屈、宋楚辞,忧 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 章之祖也。惟文学臻于极盛,故周末诸子,卒以文 词之美,得后世文士之保持,而流传勿失。” 此
文艺理论
!
名作 欣赏
文艺杂论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期的文学复古情结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 " 佀同壮 (
关键词 :复古 摘 文学复古 进化
!"#$%& ’
要 :文学 “ 复古”已成为国人的一种审美情结。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学观念变革期,进
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的先锋人物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等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 有一种眷恋。梁、刘、章三位因着意于进化论和政治事功,对文学复古的倾向有刻意隐藏的痕迹,王国维却 脱身于功利之外,因而能对文学复古进行深度审视。

章、梁、刘三位治学都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相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名作 欣赏
文艺杂论
比而言,王国维倒是特立独行的。生逢乱世,没有 激发他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却让他堕入了苦闷的 渊薮。当然,王的苦闷与其体质、性格皆有关系, “ 体素羸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
# ,羸弱的体质、忧郁的性格,再加上时时不 " 前”!
“ 复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常演不衰的剧 目,这种 “ 复古”虽可理解为对政治上恢复古制的 回应,但更应当视为文学的一种自律行为。刘绍瑾 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的 “ 复古”意 识,他说: “ 复古主义者在批判 ‘ 近今’、 ‘ 近 代’奇技百出、竞新弄巧的文化风习和刻意为文、 饣 豆饣 丁破碎的创作机制背后,体现出一定深度的终 极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 , “ 复古”已成为国人 的一种审美情结。即使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文 学观念变革期,进化论大行其道的时候,文学研究 的先锋人物对往古的审美风习仍隐隐含有一种眷 恋。本文即以梁启超、刘师培、章太炎、王国维为 代表,透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 " !
所论,确有雄辩之处,不过笔者以为尚有两点值得 商榷:+2 《 人间词话》的创作的确与叔氏理论有密 切关系,但此时已与王国维崇信叔氏理论时不同, 彼时多以中国文化、美学、文学现象证叔氏学说, 而此时已回至中国文化本位,乃以叔氏理论证中国 文学、美学现象,故中国文学、美学的传统是基 础。’2 “ 以物观物”、 “ 赤子之心”等关键词,王 攸欣均能于王国维旧说中找到实例证明与叔氏的关 系,独 “ 境界”主 “ 情”的一面,多系王攸欣自我 发挥,不能以事实服人。基于此两点,笔者以为绝 不能轻视 “ 境界”说对中国传统的继承,这不仅在 于 “ 境界”的语源在中国,更为重要的是 “ 境界” 一词体现的美学精神,其渊源亦在中国。 “ 境界”说所涉真景物、真感情,可与自然相 阐发, 《 人间词话》五十二则有云 “ 纳兰容若以自
所说的体裁是指三百篇的四言进为五言,又进为七 言,继而长短句、曲,愈来愈复杂。就形式而言, 此亦可为 “ 铁案”。然 “ 风格”系何指?他没有 说。没说并不等于不重要,只不过是由于论述的重 点而有意漠视了 “ 风格”。 “ 风格”与 “ 体裁”相 对举,可见应偏于内容方面。 “ 风格”由三代向近 世的退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刘勰的 “ 从质及讹, 弥近弥澹” (《 文心雕龙・通变》)的说法,由汉
) 。章氏于四、五、 ’ 性之用长,而问学之助薄也” &
处 “ 文学”即等于 “ 文章”,先秦文学以 “ 文词之 美”得以保存,显然是偏重修辞的,这种看法,揆 之刘师培的文选派大家身份自属当然,而与梁启超 的 “ 风格”说恰可颉颃并进。无论偏重于哪一方 面,其对 “ 古”的推崇却是一致的。

与梁、刘二位的犹豫不同,章太炎是反对进化 论的,所以他对 “ 文学复古”的态度较为明确: “ 可惜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若是提倡小
% ” 格论,诚当尔尔;以体裁论, 则固有未尽然者。 他

梁启超对文学观念的改造可以说是最力的,但 他早年对文学一类并不怎么看重,认为诗文是小 (《 道, 不能令其 “ 溺志 ” 万木草堂小学学记》) " 。 及至东渡日本,对政治小说发生了兴趣,引起了他 文学观念的突转。他所创办的 《 清议报》即连载政 治小说, 《 译印政治小说序》亦大谈政治小说之功 用: “ 昔欧洲各国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人志 士,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议论, 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 之一变。”# 《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更力推 “ 小 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谓 “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 配人道”, “ 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 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 。显而易见,梁启超对小 说的推崇全在于小说的政治功用。虽然他不否认小 说 “ 感人至深”等文学本身的特点,但小说文学上 的特点最后要归结到 “ 改良群治”的政治事功上, 舍此则不可与言小说。就彼时的社会形势而言,无
’’ * +,)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文艺杂论
艺林散步
唐的 “ 淳而质”到宋初的 “ 讹而新”,显示的是一 种审美意态的变化。梁氏的 “ 风格”虽不可简单地 等同于刘勰所论,但也应该从审美文化心理层面去 理解。后来 《 情圣杜甫》中说 “ 艺术是情感的表 现,情感是不受进化法则支配的,不能说现代人的 情感一定比古人优美,所以不能说现代人的艺术一 定比古人进步” ,可以印证这一点。
论当时还是后世,他的这种行为都无可厚非。而他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确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小说 的大发展。但笔者所关注的不是他对新文学做了多 大贡献,而是在提倡新小说的过程中潜藏于他内心 的怀古倾向。为强调小说的影响力,他进而将小说 与俗文学联系起来,谓 “ 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 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他不同意 其他论者 “ 宋元以降为中国文学退化时代”的说 法,认为 “ 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 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宋后的两大俗语文学派 之一便是小说,另一派 “ 儒家禅家之语录”又因清 代考据学的兴盛而中绝,于是就只有小说了。如果 只看这一段,却也无可如何,但要追究他为此说所 找的证据,又另当别论了。 “ 中国先秦之文,殆皆 用俗语。观 《 公羊传》、 《 楚辞》、 《 墨子》、 《 庄子》,其间各国方言错出者不少,可为佐证。 故先秦文界之光明数千年称最焉。”既已 “ 数千年 称最”,可否与近世、当世之小说一较呢?他没有 说,这里面原是有心结的。 “ 三代文学优于两汉, 两汉文学优于三唐,三唐文学优于近世,此几如铁 案,不能移动矣!”此说虽是对斯宾塞 “ 文学退 化”观的响应,但作为 “ 铁案”,恐怕早已在他心 中存在了,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循环论的遗传。但 为了附和进化论,他仍要申说: “ 顾吾以为,以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