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合集下载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分享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气勘 探 。
[ 键词 ] 层 序界 面 ; 普 光 气 田;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背 景 关 [ 图分 类号 ] TE 2 . 4 中 l 1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i0 —9 5 (0 8 l 1 8 0 文 0 0 7 2 2 0 )O 一0 9 — 4
准确 刻 画 层 序 界 面 ,对 目的层 段 长 兴 组 和 飞仙 关 组 共 识 别 出 4个 U 型 层 序 界 面 ,并 划 分 出 4个 Ⅲ 级 层 序 , 1 2个 I V四级 层 序 及 若 干 V 级 层 序 。 据 此 建 立 普 光 气 田精 细 层 序 格 架 ,预 测 储 层 分 布 规 律 ,指 导 研 究 区 油
1 层 序 界 面 识 别 标 志

1 1 露头 标志 .
露 头资 料具有直 观性 、可 测性 、完 整性 、精 确性 、可检验 性 以及便 于大 比例 尺 研究 的特性 为层序 地
层 学 的研究 提供 了重要 的依 据 。可 以通 过野外 露 头进 行界 面识 别 的标 志 主要 有 土壤 层 或 根 土层 ,颜 色 ,
岩 性变化 ,上 覆层 上超 ,陆 表暴 露等 [ 。笔 者选 取 了出露 较为 齐全 ,全 区可对 比性 好 ,易 于观察 的重 庆 6 ] 嘉 陵江 畔 、川 北诺水 河 等露 头进 行翔 实 的露头 分析 。识 别 出研 究 区发 育 两种类 型 的 I 型层 序界 面 : I
1 )岩 性岩相 转换 面 为构 造活 动相 对稳 定 ,海平 面下 降 速率 小 于沉 降 速 率 条件 下 形 成 的 。如 上 二
[ 收稿日期]20 — 2 1 07 1 — 2
[ 作者简介]徐中波 ( ̄4 ) i8 一 ,男,20 年大学毕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沉积应用、地震解释等工作。 06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

16EXPERIEN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胡天成,生于1996年,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胡天成摘要:通过研究分析北川县甘溪泥盆系地层特征,发现其沉积旋回规律明显,识别出不同沉积序列。

对于该地区的沉积环境过程分析以及地质构造运动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沉积旋回;层序特征;沉积环境;地质构造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0-0016-0001北川县境内地质构造发育,发育有典型的甘溪剖面。

地层出露好、厚度大,研究分析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可推算出悠久的历史。

通过勘探考察,总结出了该区域地层的典型特征,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一、地质概况甘溪地区位于四川北川地区,属于稳定型浅滨海相区。

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时处于北西缘的上扬子板块上,由于受到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以及拉伸运动从而形成海湾盆地。

其中的泥盆系地层主要分为两种沉积相,即次稳定性半深海和稳定型滨浅海(图1)。

二、地层层序特征甘溪剖面共发育了11个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

其中Ⅰ型层序6个:层序一、层序四、层序七、层序九、层序十、层序十一;Ⅱ型层序5个:层序二、层序三、层序五、层序六、层序八。

层序一界面即为平驿铺组和韩家店组的假整合面,接触面存在沉积超覆面,界面的下伏地层到上覆地层由千枚岩-砂泥岩,岩相具有明显变化,低位体系域缺失。

层序二发育在平驿铺组的木耳厂段,层序界面处可见由层序一高位体系域发育的石英砂岩转变为黑色碳质泥岩粉砂岩,岩相有明显的转换。

层序三发育在平驿铺组的观音庙段和关山坡段,界面发育不明显,部分地层被植被掩盖。

可见岩性为黑色碳质泥页岩。

高位体系域中,发育有分流河道沉积。

层序顶部即为平驿铺地层的顶部,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层序四发育在甘溪组白柳坪段,层序界面处由平驿铺组顶部的砂岩粉砂岩转变为残积角砾岩和含砾砂岩,发育古土壤层。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6月 Journal of J ianghan Petro leum U niversity of Staff and W o rkers 第16卷 第2期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陈凤玲α(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关键词] 地层层序;地震地层学;地层划分;潜江凹陷[中图分类号] T E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1X(2003)02—0037—(03) 潜江凹陷作为我国早第三纪典型的盐湖盆地,发育了巨厚的湖相盐韵律沉积,其中以潜江组的盐韵律发育最为完整,平面分布范围最广,可以作为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潜江组盐湖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地震反射界面的结构特征为主,再辅助参考钻井剖面中岩性电性等特征,确定各个层序界面。

综合地震、钻井、化学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将潜江凹陷潜江组—荆河镇组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其中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 1、S 2、S 3、S 4、S 5、S 6、S 7、S 8(表1)。

表1 潜江组层序地层单元划分表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不协调关系是识别层序界面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关系和不协调关系两种类型。

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分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

而上超和削截被公认为是确定层序界面的最过硬标志。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潜江凹陷K-E地层 级、级层序顶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区域上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遭受剥蚀时间长,缺失地层多,上超、削蚀现象明显。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18(51)4【摘要】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川东地区龙潭组钻井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小波变换和频谱分析,以期为川东龙潭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依据.结果显示川东地区龙潭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SQ1可识别出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SQ2、SQ3可分别识别出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基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小波变换绘制的Fischer图解对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显示,与三级层序呈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川东龙潭组对于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较为完整的记录,川东地区龙潭组发育15个偏心率长周期,而受沉积环境不同的影响,发育的偏心率短周期及斜率周期有所不同.【总页数】10页(P43-52)【作者】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国家电网遂宁供电公司,四川遂宁6290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基于地球化学的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以浙江煤山地区长页1井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为例 [J], 王琼;许浩;汤达祯;陶树2.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J], 范立新3.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J], 刘光祥;金之钧;邓模;翟常博;管宏林;张长江4.海相页岩综合层序地层划分及垂向分布特征\r——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王冠平;朱彤;王红亮;吴靖;杜伟;冯动军;王濡岳5.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基本特征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J], 翟常博;邓模;曹清古;肖雄;何贵松;陈斐然;邱建华;刘栩;张长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碎屑岩暴露地表时成岩作用较弱,且受后生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故这类标志 一般存在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尽管如此,地表成岩环境下某些特殊产物(如高 岭土层、褐铁矿)等仍作为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
3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 3 种不同的学术流派——Exxon 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以两个不 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之间的地层单元为层序)、Galloway 的成因层序地层 学(以最大海泛面划分层序单元)和 Gross 的成因层序学(以海进—海退的一个 旋回沉积层作为一个层序)关于高分辨率层序的概念、高频层序界面的选择、形 成机制的解释、层序内相域的划分、地层对比的原则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图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 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 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 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1 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
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层序或准层序组的 顶,并可能代表层序的顶界。 2.3.2 植物根迹化石
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 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在层序边界的识 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2.3.3 遗迹化石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பைடு நூலகம்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 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 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 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 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 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 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 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 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 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收稿日期:2002205226基金项目:“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9);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P01013)作者简介:操应长(1969-),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章编号:100025870(2003)022*******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操应长1,2,姜在兴2,夏 斌1,王居峰3,杨伟利2,王卫红2(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广东广州510640;2.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3.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CS 段)的方法和原理。

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斜率不同等响应特征。

层序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常存在差异,导致在累积地层倾角图上出现异常转折点。

CS 段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常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声波时差高的特点,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的交汇图上,CS 段对应于高幅度差。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测井资料;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生油岩密集段中图分类号:TE 121.3,P 631.8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测井资料作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在层序地层界面识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在沉积盆地的覆盖研究区,取心资料有限且不连续,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露头资料少或者基本没有,此时,在结合有限的岩心、露头等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运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是进行盆地级区域性层序地层等时性对比的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对应于侵蚀不整合面或无沉积间断面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是湖侵域和高水位域的分界面,且在界面上下形成了特殊的生油岩密集段(C ondensation Section ,简称CS 段)或缓慢沉积段[1]。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作者:郭奕成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4期[摘 ;要]随着大量学者对模式进行修正以及多种层序模式的提出,层序地层学进入多模式时期。

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可容空间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具有成因关系的地层及沉积环境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丰富了层序地层的内容。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三级层序中图分类号:T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99-011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20世纪70年代,Vail为首研究人员提出了以研究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及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的地震地层学,从而刺激了层序地层学的革命。

构建了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层序格架的I型层序和且型层序等两种层序模式,着重强调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地层发育和体系域及层序边界的控制作用。

在以上两种层序模式中,将海平面下降的拐点定义为工型层序的底界面,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作为且型层序的底界面,并把低水位体系域作为海平面快速下降期及初始上升期的产物,从而形成经典的层序模式。

在经典沉积层序模式中,海平面下降开始至结束所形成的层序边界较难识别,随之诞生的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的成因层序地层模式克服了浅海区相对应整合边界的识别问题,结束了Exxon模式独立存在的局面。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的沉积层序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陷,以陆上不整合面与相对应的最大海退面作为层序边界的第三类地层单元即海进一海退层序(T-R)提供了一种将地层组合成层序的方法,弥补了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中沉积层序的缺陷。

早先II型层序中以海进、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作为沉积层序的成因单元,强制海退(FR)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之间沉积层序发育的成因解释不足的问题;对于Exxon层序模式存在的概念体系不协调,以海平面下降开始的时间面作为可对比相对整合面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该方案将可对比的相对应整合面作为工型层序界面,从而把工型和且型Exxon层序模式合并成三分定义(LST+TST+HST)的Exxon层序模式。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

第二节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及地质年代表一、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一)地层划分地层的划分是地层学的一项基础任务,也是地质工作的基础。

其目的在于确定区域地层层序和建立相应的地质年代系统。

我们把一个地区的岩层,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岩性、化石等特征归纳成不同级别的地层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了解该区域地层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层划分。

如果地层形成以后,一直保持其原始生成顺序,即老地层在下,新地层在上,属正常层序。

但在地壳发生过强烈运动的地区,由于岩层遭受褶皱和断裂的影响,使原始地层产状发生变动,甚至倒转,使早期形成的岩层覆盖于晚期形成的岩层之上。

因此地层划分首先要判定地层的正反顺序,建立正常层序。

地层的特征和属性是多种多样的,如岩层的几何形态、接触关系、岩性、岩石组合、化石特征、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其中任何一种特征都可以作为划分地层的依据。

由于切分地层的依据和标准不同且具有多样性,因而可以划分出多种地层系统,不同种类的地层划分可以重叠在同一剖面上进行,这就是地层单位和地层划分的多重性。

目前常用的有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三种。

(二)地层对比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将不同地区(或剖面)的地层进行比较,论证其地质时代、地层特征和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即为地层对比。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特征和依据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例如:岩石地层对比是论证岩性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是否相当;年代层对比是要论证地层的地质年龄和年代地层单位的位置是否相当;生物地层对比是要说明含化石层的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是否相当。

地层划分与对比两者在原则和依据上是同一的,在方法上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一)岩石地层学方法凡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岩性界面变化为准,划分地层,是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主要方法统称为岩石地层学方法。

岩石特征主要指岩性、岩石组合、岩相、岩层的横向展布和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根据岩石特征的相似程度,对地层进行划分,并建立岩石地层系统。

不同类型盆地中均可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

不同类型盆地中均可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

不同类型盆地中均可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一级和二级层序是公认的受全球性和区城性构造因素控制,其界面为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代表着重要的间断。

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单元中的基本层序,在陆相地层中做为层序边界古间断面常较海相地层更为显著(李思田等,1996; 2003)。

对于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含义、划分准则在地质学家中已有基本的共识,但对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成因,特别是三级层序的成因尚无较合理的解释。

此外,许多国内外研究者对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给定了大致持续的时限,但其摆动的幅度较大。

尽管如此,层序地层单元持续的时限对确定其级别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油气勘探中衡量研究工作的精度的基础,如三级层序一般持续时间为1 —3Ma(Mitchum 等,1990;1991 ;Erskine 等,1991),若划分的时间间隔过大则常反映研究工作的精度不足。

陆相盆地中的各级层序地层单元发育的特殊性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陆相盆地而言,构造、古气候因素对层序发育的控制和影响都远强于海相地层为主的盆地,这也是本项目研究试图总结的重点。

以下阐述本项目研究中建立的各级层序地层单元的地质含义:1、一级层序在学术界,也有学者称一级层序为巨层序或超层序。

认为其形成受控于全球性板块运动的最高级别的周期性,最典型和公认的即古大陆会聚和离散的周期。

最著名的是Pangea 超大陆,其会聚成整体的时间在250Ma重新裂解和开始离散则在160 Ma,即大西洋开始形成的时期。

可见其持续时间之长,跨越了不同的地质时代。

王鸿祯先生根据地球历史的记录分析建议其大致时限为60—120Ma在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研究中对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的要求日益精细,所以, 在本项目研究中的一级层序是指控制了盆地原型的层序地层单元,大致的持续时限为10—30Ma 左右。

2、二级层序(层序组)在地层序列中,二级层序也是持续时间很长的层序地层单元,Vail等(1977, 1991)建议其时限为9 —10Ma 二级层序也是构造层序,其发育受控于构造演化的周期性和幕式演化。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测井是地球物理勘探里必不可少的一环,利用测井资料可以对地下岩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也是测井中的重要内容。

一、基于电性测井曲线的方法电性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岩石中的电性特征,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地层中的含水性质、岩性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电性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二、基于声学测井曲线的方法声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声学特征,其主要包括声波速度、声阻抗等指标。

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对地层中的岩性、厚度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地质勘探资料,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声学测井曲线中的速度、振幅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三、基于密度测井曲线的方法密度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密度特征,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判断出地层中的岩性、矿物成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密度测井曲线中的比例、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四、基于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方法核磁共振测井曲线反映的是地下岩层中的核磁共振信号,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的分析,可以得到地层中的物质组成、含油气饱和度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可以识别出层序地层界面。

具体方法是通过对核磁共振测井曲线中的信号强度、幅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找到不同岩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判断出层序地层界面的位置。

总之,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石油勘探开发的基础工作。

以上几种方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识别方法还需要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和实际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

地层学——层序地层概念简介译者:王立群层序地层学是试尝关联相对海平面转变到沉积层的一门地质学方面的相对较新的分支。

该方式的基础是依照等时界面的识别进行地层作图(例如:地下不整合面、最大洪泛面),因此其大体点是放在年代地层框架上。

层序地层学是校正只强调岩性特点相似性而没有时刻意义的岩性地层学方式的最好选择。

名称中的“层序”涉及旋回沉积,而术语中的“地层学”涉及如下地质进程:一、沉积物形成的地质进程。

二、透过地球表面的时空,这些沉积物如何转变的进程。

目录: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1—2、准层序界面2、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类型3、地质时期的海平面4、经济意义5、参考文献1、重要的界面1—1、层序界面层序边界被以为是最重要的界面。

层序边界被概念为不整合面或与其相关的整合面。

多期河流砂岩体常常充填与层序边界相关联的海平面下降形成的深切河谷。

层序边界上的深切河谷在侧向上可与河间地域,形成于深切河谷边缘的古土壤相对照。

河谷充填在成因上与先期形成的下覆沉积系统无关。

依照多期砂岩沉积的其它类型有四种区别深切河谷充填的标准:一、比河谷内单河道侵蚀面散布更普遍的高侵面,在区域上可普遍对照。

二、在与下覆地层单元相对照时,相组合反映出盆地在岩相上向前移动。

3、河谷侵蚀面侵蚀掉前期形成的体系域而且在海岸产生时刻距离。

4、增加的河道充填和向上变细的剖面或反映增加可容空间的河流系统特点的转变。

和深切河谷相关的砂岩体是良好的储集层。

目前在这些岩体的对照和散布研究上还存在问题。

层序地层学原理和重要界面的识别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1—2、准层序界面次要的界面是准层序界面,只是也有人建议描述准层序边界的洪泛面与层序边界相较在侧向上散布更为普遍。

这是因为海岸平原与内陆架相较其倾斜度低的缘故。

准层序边界能够用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属性的不同相区别,它们是:地层水的含盐度、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孔隙度、紧缩速度和矿物学特点。

准层序边界不阻止油气的聚集,可是它能够抑制储层垂向上的联系。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与准层序概念之异同与比较一.层序层序指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V ail,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依据层序单元底部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I型层序和II型层序。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大多数地层发育的是I型层序,国外的海相层序也是如此。

1.1 I型层序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型层序边界(图1-1)以与河流复壮作用、岩相的向盆地方向转移、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以及上覆地层的上超伴生的陆上暴漏及同时发生的陆上侵蚀作用为特征。

作为岩相向盆地方向转移的结果,非海相或很浅的海相岩层,如层序边界之上的辫状河道或河口湾砂岩,可能直接盖在界面以下的较深水海相岩层。

如下临滨砂岩或者陆架泥岩之上,而没有穿插着在中间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岩石。

I型层序界面经解释为全球海面下降速度超过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在该处产生海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即海面相对下降超过推覆坡折点后形成的层序。

图1-1 I型层序1.2 II型层序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边界为界,顶部以I型或II型层序边界为界。

II型层序边界(图1-2)的特征沉积滨岸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的水上和暴露和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然而,它既没有与河道回春所用伴生的陆上侵蚀,也没有岩相的朝盆地方向转移。

沉积滨线坡折带朝陆地方向上覆地层的上超,也是II型层序边界的特征。

II型层序边界是全球海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发生海平面相对下降。

图1-2 II型不整合二、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systems tract)。

体系域是一个三维沉积单元,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同时代的沉积体系所组成的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学地层界面

层序地层学地层界面
陆上不整合面可能位于任何类型的沉积体系顶部,但总是上覆非海相 沉积。 陆上小整合面将沉积序列分隔为成凶上有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地层组 合。W此,陆上不整合而在多数层序地层模式中被作为层序界而。
Page 11
(二)、相对应整合面
相对应整合面形成于基准面下降终止时的海相环境中(据Hunt和 Tucker,1992) 相对应整合面与强制海退结束时的古海底面相近,是最新的退覆斜坡 沉沉积面,并与陆上不整合向海方向的终止相对应。 相对应整合面将下伏强制海退沉积与上覆低位正常海退沉积分隔开来, 并在任何倾角下,都下超于下伏序列。
Page
18
(一)趋势内正常海退面
趋势内正常海退面是正常海退期在主要滨岸砂岩顶部发育的整合相接
触面。其形成需要前积作用与加积作用同时发生,使高能潮间带顶部
的低能潮上沉积物向潮间相带搬运。 下伏粗粒为主的沉积可能被开阔滨线背景下的海滩砂或者河口背景下
的三角洲前缘砂所替代,其上通常被以泛滥平原细粒沉积为主的冲积
Page 6
三、层序地层界面
地层界面可以作为体系域或层序的边界。 地层界面根据两条曲线来定义,一条描述滨线处基准 面变化,另一条描述伴生的滨线迁移(图二)。 eg:正常海退最有可能发生在基准面上升早期和晚期 (此时基准面上升速率低于滨线处沉积速率)。
Page
7
图二、基准面与海侵-海退(T-R)曲线
Page 10
(一)、陆上不整合面
陆上不整合面是基准面下降期,由陆上作用(如河流下切、风化降解、 沉积物路过或成士作用等)形成的侵蚀面或无沉积面。在滨线强制海 退期逐渐向盆地方向延伸,在强制海退结束时延伸至其最远端。
陆上不整合面相当于沉积记录中最大的地层缺失,它所分隔的地层在 成因上没有联系(即地层属于不同的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边界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边界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各级层序边界的识别方法前言层序地层学可视为“地质学中的一场革命”。

作为一种成功的全球性理论,它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和体系域及沉积体系展布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内容[2]。

其中以层序界面的识别最为重要,堪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灵魂和生命[3]。

在常规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据地震剖面、野外露头、录井岩性、测井曲线等资料所展现的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4~7]。

但大量实践证明,有许多层序界面在宏观上是难于辨别的,但并非不存在,这就有碍正确划分层序[8]。

这种现象已成为层序格架建立中的一大难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信息.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在不是层序边界的地方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异常而造成层序边界存在的假象。

因此在判断层序边界存在与否时,不能单纯根据某一信息的异常变化,而要同时在地震特征上、测井曲线上和钻井剖面中的岩性、岩相特征上、古生物组合上、徽量元素的变化上找尽量多的证据,以期划分准确。

一、层序分级1.一级层序或超层序代表相似构造背景下沉积的整个地层序列,地层规模相当于系或统。

在时间跨度上大于50Ma。

2.二级层序为同一个二级构造幕控制下的沉积序列,与过去所说的二级沉积旋回相当,边界为明显的不整合面。

在时间上的跨度在3--50 Ma。

陆相盆地二级层序纵向可区分出沉积类型明显不同的2—4个体系域,二级层序下部(特别是盆地沉降初期)往往发育缺少稳定水体的陆上红色沉积地层,在陆相断陷盆地主要为主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在陆相坳陷盆地发育辫状河沉积,可称为“冲积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随着二级构造幕沉降范围的扩大,沉积物不能充填满构造沉降形成的可容纳空间,遗留下未被沉积物充填的湖侵沉积序列可称为“水进体系域”。

或“湖侵体系域”;最大湖侵期之后,主要由于二级构造幕后期沉降速率的降低,湖盆水体面积减小、深度变浅,发育水退型沉积序列,之后还可能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沉积,可分别称为“水退体系域”和“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域”,二者组合一起与海相盆地的“高位体系域”相当。

层序地层学-许淑梅

层序地层学-许淑梅

层序地层学-许淑梅中国海洋⼤学本科⽣课程⼤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或⽆沉积作⽤以及可对⽐的整合⾯为界的、具有成因联系并具旋回性的地层年代格架内沉积地层和沉积岩系关系的⼀门交叉性边缘性的新⽅法论,综合研究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解释地层展布模式、沉积环境和岩相特征;通过综合研究,得出⼀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

在这个年代地层格架中,通过解释可以得出沉积环境及与之相伴的岩相分布。

它能提供⼀种更为精确的年代地层对⽐框架,通过恢复古地理、地貌,在钻前预测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组合关系,预测潜在的地层岩性油⽓藏分布区和可能的成藏组合。

2.设计思路:层序地层学是⼀门关于划分、对⽐和分析沉积岩系和地层组合的新⽅法,其理论指导的地层研究极⼤地改变了⼈们对地层形成过程和盆地建造控制作⽤的认识。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形成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内周期性层序的各种作⽤的重要性。

层序地层学与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法已成为程序地层学的研究重点,并在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巨⼤作⽤。

因此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紧紧围绕层序地层学理论系统指导下的新⽅法进⾏安排,让同学们掌握层序地层基本原- 1 -理和划分分析沉积地层的⽅法体系。

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模块:1、层序地层的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主要讲述层序地层得基本理论和概念体系,不同类型层序得地层结构,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和层序内体系域得组成。

2、层序界⾯的识别与层序划分:其中包括地震层序界⾯的识别与地震层序的划分、测井层序界⾯的识别与测井层序的划分、沉积层序界⾯识别标志与沉积层序划分。

3、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陆相湖盆地质特征、陆相层序地层主控因素、陆相层序级别的划分、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和陆相层序地层与油⽓勘探4、成因地层层序分析:掌握成因层序地层的基本理论,并能进⾏成因层序地层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层序界面划分与识别
层序界面的划分与识别是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本次研究柴西南区钻井资料为基础,运用T.A.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划分对比技术对区内31口重点钻井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

层序界面表现为地层间断的一个时间界面,其识别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⑴层序界面向陆延伸部分的暴露及剥蚀作用;
⑵层序界面之上地层逐步上超;
⑶滨岸上超向盆地方向的迁移;
⑷相转换界面——浅水沉积直接覆盖于深水沉积之上,中间往往缺失过渡沉积。

这些特征在岩芯、测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上都有一些具体的识别标志,本次研究结合柴西南区特殊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在精细的测井分析和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化验资料,总结出以下几种层序界面标志。

1. 岩芯与钻井识别标志
岩芯上可以观察到层序界面附近的一些暴露作用,具体标志有:河道底部滞留砾岩沉积、冲刷构造、膏质及钙质层、同生泥砾、植物碎屑、碳屑及垂直虫孔等。

2、层序边界测井响应特征
3. 最大湖泛面识别标志
最大湖泛面形成于沉积速率远远小于湖平面上升速率条件下形成的,是层序划分中的一个重要界面,也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一个界面。

沉积
4、钻井层序地层分析
柴西南区下第三系具有多旋回性、多物源、多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古地貌特征,发育陡坡带、缓坡带及局部古隆起区。

受物源和古地形的控制,不同地区层序发育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