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6cc44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8.png)
这首词的上、下片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 如上片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与陶潜桃花源诗所说“凡圣无 异居,清浊共此世。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诸句约略同意。就是说无论 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浊境。当一个人思想开朗、胸怀坦荡 的时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见了。同时这也就 是儒家“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哪里 都可以有所作为,心安理得。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 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和 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啦!
分析: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诗 顿时开朗,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境域。 (千古名句)
小结
这首词以“月”为线,抒写了对宇宙的思考、对 人生的思考、对亲人的思念、对人们的祝愿。词人 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慢慢走向乐观、旷达。
再读“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说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
一方面,因为它把写景、说理、抒情恰到好处地融为 一体;哲理只美
另一方面,此词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所具有的那种积 极乐观的心态和和旷达豪放的情怀。
苏轼一生经历曲曲折折:遭受排挤时“失意却充满希望”, 获罪被贬时“无奈凄苦”,再到最后的“旷达释然”。千年 之后,我们抬头望月间,依然能感受到他淡然旷达、澄明豁 达的超脱的人生境域。
分析: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问一问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译文: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 晚上是哪一年?分 析:表面问天,实际上想知道当今朝廷的情况。
上片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76c580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48.png)
3.下阕作者无眠的原因是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指月的移动, “照”暗示作者赏月的时间长、夜已深,但作者却相思难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可以看出作者经受 离别之苦的惆怅与浓浓思念。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细
读 感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悟
苏 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 时追谥文 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 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红色的 楼阁
雕花的窗户
不能入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
在
只是希望
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译文: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 窗户,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 么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 缺,这种事情自古难以两全。只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 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7.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和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
细 读
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9ef4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b.png)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f2ac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2.png)
超越现实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2张ppt).ppt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32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535a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c.png)
本词紧扣“月”来写,情感多次变化起伏,结合具体
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轨迹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片由赏月转为怀人。“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怨月, 实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虽胸有郁结,但“此事古难 全”,情感变为通透、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则是真挚的祝福,情感热烈、奔放。词人由月的阴 睛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其中虽有遗憾、惆怅,但 终会让位于对人间美好生活的热爱,升华为真诚的祝福, 表现出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 ,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转朱 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低绮户”,谓月光照 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既写月光,也写月 下的人。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思亲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 怀。
回到天上去。 经受不住。胜,受得住、经得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哪里比得上。何似在人间。意思是诗在月光下起 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
译
青天。不知道月中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 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害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经
文 受不住高高在上的严寒。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上片:饮酒问月 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 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片:对月怀人 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词的上下两片 借景抒情 有何联系? 情景交融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f029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5.png)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 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更有 难以割舍的亲人。
词人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 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 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学生答案二:
词人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
辗转却无眠
心头,没有睡意。中 而词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远望天上月,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虚实结合,想象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80a6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3.png)
倡导文化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534f8d227916888586d71a.png)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 家园。
思考探究
❖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一句。
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 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 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整体感知
词 意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
低地透进雕花的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 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 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 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 的月色。
上阙:忧郁不平
下阙:超然豁达
整体感知
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 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 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 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 “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 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 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 间!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 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 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思考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两句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思考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
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 家园。
思考探究
❖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一句。
此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又富有哲理意味,世界上不 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 如月亮有圆有缺一样,原是自然界规律。
整体感知
词 意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
低地透进雕花的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 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 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 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 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 的月色。
上阙:忧郁不平
下阙:超然豁达
整体感知
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 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 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 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 “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 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 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 间!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 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 好的月光。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 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思考探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两句各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337773ad02de80d4d84098.p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 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 “圆”。
读句 品味
欣赏品味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归纳小结:
上阕: 望月(写景) 下阕: 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琼楼玉宇
想象: 明月
宫阙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 人的思念。
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词。
2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 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 温暖的教室里,思绪万千……
谢谢!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 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 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 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思考讨论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 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怀人(抒情)
三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四 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
想象: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f49d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3.png)
沉浸其中。
CHAPTER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人生哲理思考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比
通过描绘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向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揭示了人们追求理想、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对宇宙奥秘探索
艺术手法与特色探讨
浪漫主义风格体现
丰富的想象
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创造出超 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强烈的情感
诗人抒发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独特的意象
诗人通过明月、美酒、天宫等意 象,构建出浪漫主义的诗境。
象征手法运用
明月象征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寄托了 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色
该词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微变化,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名句欣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不畏艰 难、乐观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CHAPTER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比较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起源及特点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起源
苏轼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比较
苏轼与华兹华斯的比较
两者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但苏轼的诗歌更加 豪放洒脱,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 细腻柔美。
苏轼与拜伦的比较
两者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个 性和自由。但苏轼的诗歌更加含蓄内 敛,而拜伦的诗歌则更加奔放热烈。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全词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月景来表 达情感,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40张PPT)
![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ce024a14791711cd79173d.png)
诗意理解
• 上片:
• 明月是从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 晴天。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哪 一年。我想驾风回到天上,又怕那美玉 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耐不住清 寒。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 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 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婵娟:指月亮。
诗意理解
• 下片: • 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
情谊深厚。写此词之
时,他宦途失意,贬
官密州,心情抑郁。
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
职,兄弟俩已有七年
多没见面了。这年中
秋赏月,作者欢饮达
旦,在醉意朦胧之中
写下这首词。
1、诗前小序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领起全 篇。
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 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 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 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读准字音:
宫阙( què )琼楼( qióng ) 绮户( qǐ )婵娟( chán juān ) 不胜寒( shēng) 丙辰(bǐng chén)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水调歌头,词牌 名。与父洵弟辙,合称 “三苏”,“唐宋八大家” 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作品收录在《东 坡文集》。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a2978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8张ppt)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0a8abe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6.png)
“清影”:清冷的影子,过营渡造 ,从出尘之思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写,出表 词人更加热爱人间。
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译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文
朱红色的楼阁。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拟人,借景抒情,“转”“低”,描绘了月光 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夜已深。
展 阅 读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文
本义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突破 了时间的界限,打通空间的阻隔,表 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 达的情怀。
译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两“ 句但 为愿 何人 历长 来久 为, 人千 们里 所共 称婵 道娟 ?”
第
课陆 章
堂 练 习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
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
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译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文
朱红色的楼阁。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拟人,借景抒情,“转”“低”,描绘了月光 的移动,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夜已深。
展 阅 读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明月”为主题的诗词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朝代】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文
本义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旨句,直抒胸臆,推己及人,突破 了时间的界限,打通空间的阻隔,表 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豁 达的情怀。
译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两“ 句但 为愿 何人 历长 来久 为, 人千 们里 所共 称婵 道娟 ?”
第
课陆 章
堂 练 习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
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fdb93a2bd64783e08122b01.png)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 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 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 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水调歌头》PPT教பைடு நூலகம்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读一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导入
背景评价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 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 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 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 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导入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 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 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 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水调歌头》PPT教பைடு நூலகம்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读一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导入
背景评价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 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 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 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 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导入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 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 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 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 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 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水调歌头》PPT教学课件(完美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534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当代文学家王运熙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
![14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5ba257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32.png)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chán)娟。
朗读课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助读材料
1.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谪居密州, 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此时母亲已去世19年,父亲、妻子 已去世10年。
作者简介
他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的变法主张,又不 完全同意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政治措施,在新旧党 轮流执政的五朝中,他屡遭排挤,数度浮沉,道路极其 坎坷。但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还能以宽广的审美眼 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风雨一生,豁达一世
朗读指导
朗 读 应 做 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拓展阅读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物。在古代,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 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朗读课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助读材料
1.苏轼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求外放, 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谪居密州, 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此时母亲已去世19年,父亲、妻子 已去世10年。
作者简介
他既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的变法主张,又不 完全同意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的政治措施,在新旧党 轮流执政的五朝中,他屡遭排挤,数度浮沉,道路极其 坎坷。但他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还能以宽广的审美眼 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风雨一生,豁达一世
朗读指导
朗 读 应 做 到:
1.语速缓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 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拓展阅读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物。在古代,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 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40ab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1.png)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恨,其实是写亲人 不能团聚的惆怅。
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这几句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 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 来的希望。
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 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 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 月,也是一种安慰。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 缺”,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赏月留香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答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回洲》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 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这几句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 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 来的希望。
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 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 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 月,也是一种安慰。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 缺”,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赏月留香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答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回洲》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 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què ) ng ) 琼楼( qió 绮户( qǐ )
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丙辰( bǐng chén ) 婵娟(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持。 不胜寒: 禁不住。 朱阁: 朱红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 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 哪里象是。
答案
1、律诗 词 对亲人的怀念之 情 2、 望 怀 追随月光 同月华多 停留些时刻 欢 醉 3、情人怨遥夜 照无眠
户转 ,朱 照阁 无, 眠低 绮
有内 斗心 争有 矛 盾 、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 “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 乡
寂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孤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
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词
词来源于民间, 原是配乐的歌词。后 乐谱失传,学者依椐 前人的词制成图谱, 词人按图谱填词。
词又名诗余、乐 府、长短句,是诗歌 的一种,也是格律诗。
品析语言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 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 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 说说你的理由。
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一句,它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 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 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 美和向往。
小 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 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 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 阴晴圆缺 ,人有 悲欢离合 的 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 表现出作 者 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
用于表现 极有豪情 与气概性 格的人物
身上
2、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 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 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 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 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然 而 眼 泪 最 终 还 是 背 叛 了 我 自 己。……
怀 人 孤 寂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 适
【甲】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 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 佳期。 1、从体裁上说,【甲】属于 ;【乙】属于 。 从表达的感情上说,两首名作都表达了 。 2、【甲】诗以“ ”和“ ”着眼,情深意永, 细腻入微,其中的颈联所以“灭烛”,是为 了 ;所以“披衣”,是为了 。【乙】 词中写的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紧扣 了小序中的“ ”和“ ”。 3、两首名作中都体现了夜不能寐的句子分别 是 和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 一些特点,只是句 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 谱叫词调。每种词 调都有特定的名称 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
走进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 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 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苏 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大家来找茬
《 明 欣 月 赏 几 歌 时 曲 有 》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 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 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 读出延长音。
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为下阕划分节奏,并找出 韵脚,然后试着小声地读一读。
古为今用
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 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 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 用于怎样的语境中。
1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 使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 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 我们“ ” 的豪情与浪漫。”说完他咕咚咕咚三 口并作两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 去。„„
情景交融。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 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 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 亲人难聚、恨命途多舛,然而苏轼 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 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 地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福。
本词主题
这首词表 达了诗人的 旷达胸襟和 对亲人的怀 念。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大意 2、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两者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 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了 作者怎人(抒情)
借景抒情,
小序 交代写词 的时间及 缘由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 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 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 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 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 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 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 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 中秋词。
用于人 物失意 时、分 别时自 我安慰
3、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 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 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 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 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 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 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 了 苏 轼 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那 份辗转反侧……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
宫阙( què ) ng ) 琼楼( qió 绮户( qǐ )
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丙辰( bǐng chén ) 婵娟(
二、解释下列词语:
把:持。 不胜寒: 禁不住。 朱阁: 朱红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无眠: 难以成眠的人,这里指作者。
何似: 哪里象是。
答案
1、律诗 词 对亲人的怀念之 情 2、 望 怀 追随月光 同月华多 停留些时刻 欢 醉 3、情人怨遥夜 照无眠
户转 ,朱 照阁 无, 眠低 绮
有内 斗心 争有 矛 盾 、
你能举出哪些有关 “月”的诗词?
李白《床前明月光》: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 乡
寂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孤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
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词
词来源于民间, 原是配乐的歌词。后 乐谱失传,学者依椐 前人的词制成图谱, 词人按图谱填词。
词又名诗余、乐 府、长短句,是诗歌 的一种,也是格律诗。
品析语言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 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 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 说说你的理由。
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一句,它写 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 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 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 美和向往。
小 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 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 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 阴晴圆缺 ,人有 悲欢离合 的 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 表现出作 者 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
用于表现 极有豪情 与气概性 格的人物
身上
2、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 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 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 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 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然 而 眼 泪 最 终 还 是 背 叛 了 我 自 己。……
怀 人 孤 寂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
安 适
【甲】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 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 佳期。 1、从体裁上说,【甲】属于 ;【乙】属于 。 从表达的感情上说,两首名作都表达了 。 2、【甲】诗以“ ”和“ ”着眼,情深意永, 细腻入微,其中的颈联所以“灭烛”,是为 了 ;所以“披衣”,是为了 。【乙】 词中写的琼楼玉宇,乘风奔月,月宫高寒,紧扣 了小序中的“ ”和“ ”。 3、两首名作中都体现了夜不能寐的句子分别 是 和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 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形式上具有律诗的 一些特点,只是句 子一般长短不齐。 填词依据的乐 谱叫词调。每种词 调都有特定的名称 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
走进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 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 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 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苏 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
大家来找茬
《 明 欣 月 赏 几 歌 时 曲 有 》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 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 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 读出延长音。
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为下阕划分节奏,并找出 韵脚,然后试着小声地读一读。
古为今用
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 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 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 用于怎样的语境中。
1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 使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 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 我们“ ” 的豪情与浪漫。”说完他咕咚咕咚三 口并作两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 去。„„
情景交融。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 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 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 亲人难聚、恨命途多舛,然而苏轼 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 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 地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福。
本词主题
这首词表 达了诗人的 旷达胸襟和 对亲人的怀 念。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大意 2、思考以下问题: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两者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 出作者怎样的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了 作者怎人(抒情)
借景抒情,
小序 交代写词 的时间及 缘由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 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 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 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 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 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 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 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 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 中秋词。
用于人 物失意 时、分 别时自 我安慰
3、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 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 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 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 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 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 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 了 苏 轼 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那 份辗转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