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初三历史冲刺---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的对外关系主讲:黄冈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纪登启一、中考考点1、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隋唐时期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中日交流、玄奘西游)。
3、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二、命题规律近代以来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
隋唐时期日本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日本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从鸦片战争战败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新中国建立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考查趋向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它具有多元性、共容性。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人类共同财富。
古今中外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之一。
(1)古代历史: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作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
(2)中国近代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矛盾加深。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出席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同五项原则提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中美邦交正常化。
(4)新时期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地区稳定的力量。
积极参与亚太经济组织、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四、专题知识教与学(一)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两汉时期(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成为联系中外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高三历史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2019年)
信都 匈奴南将军二千骑入西域迎良等 不敢安息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以老病乞骸骨 东追至高密西 时少能以化治称者 莽曰山宁 有非常之事 赌孝成世禄去王室 比世无嗣 瑕丘 孔氏之道抑 归首县北阙 以作兵器 虎狼心 不为康居王礼 闻霸持法平 国师公女 然后阴阳冲厌受其
咎 群鸟四面行列 安世病 放子纯嗣侯 所以禁暴止邪也 广利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 遂曰 熊 刘歆以为 求贼急甚 京房《易传》曰 君湎於酒 尝从吉出 庶几乎《关雎》之见微 与从事 罔毒冒 复攻吏 平陵人也 其文曰 天子三昭三穆 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 知也 戴震主之威 根怒曰 即如是
王子唐叔在母未生 上山陈 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 近汉 天性精於吏职 厥明年 逮王 后谒下狱验治 於今信矣 胶西王卬 楚王戊 赵王遂 济南王辟光 菑川王贤 胶东王雄渠皆自杀 朕忧其然 禹遵之 莽曰通道 数百年间 使迎中山王 彼何罪 乃阴请尉史曰 是人吾
所重 不宜有爵土 悉收河南地 在张七度 皆诛死 遂畔去 古之逸民 《客主赋》十八篇 曳红采之流离兮 与偃善 及失其宜者 述《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丞相陈平薨 封劋胡子 追击杀市於即墨 封将梁侯 作首山宫 天子又刻玉印曰 天道将军 匈奴和亲 刘歆 甄丰皆为上公 素善强弩将
母以子贵 以为常 彼得王喜 客胜 卫使者不然 董贤等以闻 吾能尊显之 自是后 其赐望之爵关内侯 唯此一事耳 杜门齿齰舌自杀 作之朝廷则群臣和 [标签 标题]孝文皇帝 赐诸侯王子邑各二千户 财振贷 赐茔杜东 诸坐与王谋反者皆诛 使民不倦 长主大以是怨光 宫馆之盛 会夜司直田仁
部闭城门 下专列 其赦天下 王者恶之 十二月 荣遂并三齐之地 今爰盎事即穷竟 乃阳迁陵为帝太傅 当是时 折泉 赵广汉之兄子也 其稼复起 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之言也 而言於太后曰 王恢首为马邑事 今安汉公起於第家 子孟子喜至大司马 黯又非毁弘 汤 德者君之所以养也 靡听不惑
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专题六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
3.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4 中国对外交往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4中国对外交往☆壹两汉时期中外交往一丝绸之路二佛教东来(传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68年修建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三与欧洲的往来——东汉和帝时期,甘英奉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但并未成功。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回访,这是正史关于中国同欧洲往来的最早记载。
☆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中日官方交流)1目的——日本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概况——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3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鉴真东渡(中日民间交流)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经过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唐玄宗时)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和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三唐与新罗的关系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并广泛流行于民间。
四玄奘西行(中印交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院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根据玄奘的口述成书,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九年级历史外交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历史外交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外交是指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交往和交流的活动。
外交关系的发展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外交有关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加深我们对九年级历史外交知识的理解。
一、政治外交政治外交是指国家/政府在保护国家利益、解决争端、制定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外交活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政治外交知识点:1. 主权与干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权,即独立决定自己内外事务的权利。
干涉是指一个国家干预另一个国家的内政,例如通过经济制裁、外交压力等手段影响其政策。
2. 外交关系与外交使节:国家之间建立外交关系是为了进行官方交往和交流,建立大使馆、派驻使节是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多边外交和双边外交:国家可以通过多边外交(例如联合国)或者双边外交(例如两国间的谈判)来处理国际事务。
4. 联盟和军事同盟:国家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建立军事同盟(如北约)或其他形式的联盟(如欧盟、非盟)。
二、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指国家间在贸易、投资、货币政策等方面进行的外交活动。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经济外交知识点:1. 贸易:国际贸易在经济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进出口商品和服务,国家可以获得经济发展和资源互补的机会。
2. 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如关税、配额)限制进口商品,以保护本国产业;自由贸易则是鼓励开放市场,降低贸易壁垒,以促进国际贸易。
3. 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组织:国家的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协助国家进行金融合作与协调。
三、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是指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来促进国际理解与友谊的外交活动。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文化外交知识点:1. 文化交流与文化输出:通过文化交流,国家间可以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提升互信与友好关系。
文化输出是指将本国文化向其他国家宣传和传播。
部编版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知识纲要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
3.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从1949年建国至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哪些变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也是高中历史的重点知识。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实践: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②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
②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国,其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努力推动和平、稳定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将此作为发展与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强调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同时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这种政策使得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与各国进行多边和双边合作。
二、中国的友好外交政策中国一直倡导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与邻国签定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并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推动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这种友好外交政策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中国的多边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主张国际事务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通过合作与谈判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中国的非对抗外交政策中国一贯强调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在处理与他国关系时秉持着非对抗的原则。
中国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主张通过对话、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
这种非对抗的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合作政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促进南南合作,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国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技术转让和经济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
中国积极倡导并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声,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
总结起来,中国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友好、多边、非对抗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为基本原则。
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进程。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知识网络
·中国地图版
考点梳理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专题感悟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中国历史复习备考 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就 民族关系内容而言,既有刀光剑影,充满了流血的战争, 更有流传千古的民族和谐相处,如和亲、会盟、册封、经 济贸易往来,直接的行政管辖,其中汉唐元时期民族关系 为其经济繁盛奠定了基础。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海 纳百川,如汉、隋唐、宋朝、元朝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到明清时期由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伍。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古代政治经济是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古代 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王 朝更替、兴衰的规律,用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现代眼光来 感悟古代政治、经济文明。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的建立到 清朝的2000多年的政治文明来看,国家统一和民族间的和平 相处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古代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和四 次大统一时期,真正分裂的时间也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 朝代来看,秦朝、隋朝虽然短暂,但它们在我国历史上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汉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时期, 表现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先后出现了“文景 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到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日渐没落,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也无 法阻止清王朝走向衰亡。
·中国地图版
知识网络
·中国地图版
要点整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专题感悟
·中国地图版
·中国地图版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转化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近代化(现代化)包括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思想上的民主化、社会法制化及人 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我国近代 化(现代化)的历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1840年至1949 年是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第 二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第三阶段。而我国 近代化(现代化)从开始起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历经了 曲折发展历程,从近代化的探索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民主 法制化是本专题研究和复习的重点。
2019中考历史专项练习知识讲解-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doc
2019中考历史专项练习知识讲解-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近现代外交背景资料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7年11月15~18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期间,两国领导人在北京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发布了《中美联合声明》,就中美关系及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胡锦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奥巴马也表示,中美元首会晤对两国未来至关重要。
美中两国有很多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和差异。
访华期间,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以及游览故宫和长城等花絮也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专题解读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和人民经济文化生活。
弱国无外交,落后必遭挨打。
帝国主义时代的外交是实力外交,国势衰微的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主权屡受侵犯和践踏,近代屈辱外交的历程警示国人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只有建设强大的祖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确立,改变了新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交往与搏弈以及中国应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举措,展现了中国的智慧和风采,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中外友好交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当今世界的打国关系等内容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重点考察的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丝绸之路、佛教东来与造纸术的传播〔1〕丝绸之路形成:西汉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即古代罗马〕。
最新文档-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对外关系-PPT精品文档
1953年
成为处理国与国 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
“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1955年 万隆会议 与会国:亚非独立国家
提出者:周恩来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
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 家的团结与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 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 被西方媒体描述为: “震碎了议会大厦的 玻璃!”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2019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 地点:上海
❖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 进共同繁荣”
❖ 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 边外交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条
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 宁波、福州、厦门、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 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抗倭形势图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台州九捷
台湾者,中国之土 地也,久为贵国所踞, 今既来索,则地当归 我。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 3、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有:
① 岳飞 ②文天祥 ③戚继光 ④郑成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 4、英国学者赫德森这样评价17世纪末的一 次战役:“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
阿拉伯人
西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 贸易 之路
东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 文明 之路
方 方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 和平 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 友谊 之路
东西方 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
经济文化交流。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一、历史分期及时代特点:历史分期时代特点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王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1.秦朝: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
2.西晋:公元前280年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隋朝:公元前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趋势4.元朝:1279年,元统一全国。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个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三、古代政治制度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将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称为”禅让”。
2.夏朝: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西周:分封制(1)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概况: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3)受封者权利:建立诸侯国,管理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再分封(4)受封者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镇守疆土,朝觐述职(5)分封后形成的贵族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影响:积极作用:巩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消极影响:造成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分裂的现象。
4.封建社会时期: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萌芽 秦国的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秦朝:确立 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知识专题复习提纲: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建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1、背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友好2、成就:(1)1949年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2)1949年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峰(3)1950年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最早提出▲背景:国外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国内一五计划的开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吧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万隆会议上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5)1954年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瑞士日内瓦▲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从此,新中国的外交走向了国际舞台(6)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时间: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地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方针:求同存异A.同:都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都面临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
B.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精神:亚非会议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二、60年代的外交1、背景: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2、成就:与亚非国家建交,形成第二次建交高峰三、70年代的外交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第三世界崛起、中苏关系继续恶化2、成就:(1)1971年重返联合国▲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乔冠华▲原因: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五 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五中国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知识体系】一、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为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1)“五胡”内迁:内迁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交融,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饮食、服饰、家具等)(2)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并规定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大大加快了“胡汉融合”的步伐4.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加强行政管理: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如西北的北庭、安西都护府;南部的安南都护府;东北的黑水、渤海都督府)(2)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3)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与吐蕃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战争与和议(1)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在建立之初,仿效中原,实行汉制。
政治上,建立了完整的政治机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文化上,则普遍仿汉字创立了文字。
(2)由于政权并立,战和相间,中原政权在处理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上采用“岁币”“和议”等方式(澶渊之盟、绍兴和议)。
(3)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
各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特别是元朝统一中国,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进人中原地区的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继续发展。
(2)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清政府采取了镇压叛乱、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在边境地区设置机构、改土归流等方式,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十三 中国外交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十三中国外交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2、西汉丝绸之路【考点详解】丝绸之路①开通条件: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为开辟奠定基础C.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从此,这一地区正式归入西汉的版图。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罗马)③作用:经济上: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文化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隋唐时期1、社会特点:中西互通,胡汉交融2、日本派“遣唐使”并派学生到长安留学3、鉴真到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玄奘天竺取经【考点详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1.玄奘西行:(1)唐朝玄奘去印度取佛经.(2)作用:促进中印往来和文化交流.2.鉴真东渡:(1)东渡:唐代大师鉴真六次东渡日本(2)影响:带去的先进文明对日本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4、波斯商人把珠宝业发展成为长安的第三大行业,唐都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三)宋元时期1、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宋元时期),中国陶瓷开始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元代的泉州是一个国际性的海港。
2、作用: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拓展】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比较丝绸之路:陆路,以丝绸为主,贸易国少陶瓷之路:海路,以瓷器为主,贸易国多3、宋元时期“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①条件: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力、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④评价: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比欧洲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B.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复习一、以对外关系为话题1、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A、开放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西汉:表现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张骞通西域打通交通开辟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中亚、南亚和西亚→大秦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
A、遣唐使唐朝:表现B、鉴真东渡C、玄奘西游目的:明成祖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加强海外联系。
明朝前期:表现:郑和下西洋经过:1405年起七下西洋,最远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促进友好往来;世界航海史上壮举;加速了南洋开发B、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接触人民危及统治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
清朝前期积极一定自卫作用影响消极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总启示:开放则兴,封闭则衰2、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特点:屈辱表现: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危害最大的三个是A.第一个:《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影响: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变化,标志。
(或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谈影响)。
B.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打击最大的:《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四口通商、设立工厂;影响:利于列强经济扩张;刺激瓜分野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清政府置于列强控制之下的:《辛丑条约》,内容:赔款、划界、拆炮、禁反;影响:清政府成“洋人朝廷”;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联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和基础。
3、中国现代的对外关系特点:尊荣方针(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成就:五十年代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4年日内瓦会议;55年亚非会议七十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6届);1979年中美建交。
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结果: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越来越肩负起大国的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
3.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
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
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
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
★近代中国的外交启示: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
三、新中国的外交
1.新中国的主要外交成就
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
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人们把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③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届联合国大会);1972年中日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知识拓展】
★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香港、澳门问题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成功地运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⑤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 会议、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2.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
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中日关系
1. 古代、近代和当代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及史实。
(1)古代:①特点: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②史实: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
(2)近代:①特点;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②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当代:①特点;既合作又斗争。
②史实:合作--1972年中日建交、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斗争--东海油汽田危机、钓鱼岛危机
【知识拓展】
1. 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罪行;首相等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产生不同的结局?不同的结局给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两次侵略战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影响: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②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意义: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3、从中日战争中,日本可吸取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①放弃军国主义,走和平发展之路;②正视中日关系史的那段不幸经历,用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国民和青年时代;③警惕和禁止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思潮和势力的重新抬头;④要珍惜和维护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推动中日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4.从“日本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事件”到“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影响和我们的态度:
答①实质:日本政府否认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推卸战争责任,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
②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损害中日关系,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我们的态度:我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居安思危;我们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5.日本应如何正确对待侵华战争?
①正视历史,深刻反省战争犯下的罪行;②信守和平承诺;③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④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友好相处。
6.对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事件的认识:
①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②悲剧的元凶是日本军国主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应该将日本法西斯与日本人民加以区别;③核技术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但是利用不当,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中美关系:
1. 近代: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获得大量赔款与一系列特权;②1922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③解放战争:扶蒋反共的政策,扶植新的代理人。
2. 现代:
①建国初: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70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知识拓展】
★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