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三舍法”教育思想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三舍法”教育思想评述
摘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措施,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都有其独创性并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教育改革中所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对改革北宋科举制度和教学制度,对培养变法革新的人才,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就“三舍法”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做一些介绍和阐述。
关键词教育改革“三舍法”科举制度
一、“三舍法”的产生背景
“三舍法”是宋代三舍考选法或三舍选察升补法的简称。为王安石“新政”之一。当时,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王安石的“三舍法”,是根据当时变法革新的需要而创立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变自宋真宗统治以来六十多年的积贫积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状,将宋王朝的统治从越陷越深的危机中,挽救过来。因而他提出要从“大伦大法”即从根本上和各个方面变革法度,力图革新。于是改革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将这两项改革紧紧连接起来,“三舍法”也就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认为,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是关键。所以,王安石上任后,扩大太学规模,增加学生名额,吸取了宋代教育家胡瑗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和分科教学形式的成就,在太学创立了著名的“三舍法”。把人才的培养与选取均放在学校,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特别是由学校届期贡士直接参加殿试,学校具有了取士权,打破了多年来科举取士的垄断。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二、“三舍法”的内容及特点
当时,进士科举重诗赋,明经科举专记诵,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用人才,因建议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创立太学生三舍法。在一定的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上舍生考试成绩优异者直接授官,中等者直接参加蓼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省试。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此外,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30名积分最多
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朝廷每两年派官
员到太学为内舍生举行一次“公试”,合格者亦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订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立即释褐授官,称之为“两优释褐”;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
一平者,即可升为“上舍中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
解试及省试,直赴殿试;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一优一
否者,即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直赴省试。
三、“三舍法”教育思想的教育意义
从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处处可见其创新火花的闪现,无论在教育理论方面,或是在具体教育措施上都有许多独创性的建树。王安石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弊病,从变法图强,兴利除弊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三舍法”的产生大大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三舍法”施行后,提高了
官学的地位,学生的人数大为增加,使学生尤其是太学学生成为了一支独特的社会力量。宋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三舍法”
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在世界教育史上,开创了分班授课和积分升级的先河比捷克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要早近六百年。在教育内容上,王安石从变法的实际需要出发,敢于向儒家传统思想挑战,与时俱进。
今天,我们同样处于一个改革的年代,也同样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时代呼唤着创新的思想,时代呼唤着创新的人才。王安石教育改革体现出的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精神,是观今我们教育需要大力倡导的。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打破旧的平衡格局,在继承批判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造性教育的新观念。
参考文献
[1] 唐兆梅. 略谈王安石敢于改革的精神[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1)
[2] 史苏苑. 关于王安石评价的几个问题[J]. 中州学刊, 1988, (06)
[3] 于慈. 王安石轶事二则[J]. 史学集刊, 1987, (01)
[4] 方家骥. 王安石辩茶[J]. 剧本, 2003, (04)
[5] 杨晓苍.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J]. 小学生之友, 2004, (11)
[6] 焦晶. 卡莉与王安石[J]. 中国新时代, 2005,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