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记忆实验(一)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为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在实验室对16名被试进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实验假设成立,即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有相当复杂的认知功能,先前经验对记忆测验成绩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近20多年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先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控制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绩差,表现出记忆缺陷。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控制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迎芳,2006)。 在再认阶段,实验采用类似Rugg实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原因。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用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很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离不一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 A,2000)。原因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Paller K A.,2000)实验在再认阶段采取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成功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如果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2. 方法 2.1 被试 主试: 被试:、心理学本科班16个同学,矫正视力和裸视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实验材料:两组英文单词(常见、不常见)每组十个,用于勾画的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验证启动效应和再认记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自变量:测验项目类型(常见、不常见)因变量:再认、补笔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 1、主试指导被试做好实验准备,给予指导语。 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单词材料,让被试进行勾画填写。 3、休息一分钟,开始下一部分的实验,主试呈现未学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步骤同上,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记忆广度测试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 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 一、引言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如“5”,“577”,“华东师范大学”这些数字、数字的集合和词都可以作为一个信息组块,甚至一个谚语也可以作为一个组块,如“勤能补拙”。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

产品名称: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 /金属磁记忆检测 (诊断)仪 产品型号:HAD-SG1026 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 /金属磁记忆检测(诊断)仪型号:HAD-SG1026 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主要用于金属工件应力集中及疲劳缺陷的检测,防患于未然。各行业中在役的钢铁零部件断裂,95%以上的原因归结于金属的疲劳裂损,而疲劳裂损的发生是金属应力的集中表现,若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金属应力集中大小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因此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在完成此项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并有出色的表现。 检测原理概况及应用 ____21世纪早期诊断新技术——金属磁记忆技术,它能有效地应用于在役设备早期损伤检测。目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都以裂纹、气孔及夹杂等缺陷为搜索目标,它们对于金属构件的早期损伤,难以实施有效地评价,而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它是集常规检测方法、应用结构力学、金相组织分析法等多科领域中的应用技术,该技术(方法)具有无须对工件表面进行专门预处理等等优点,已迅速地在国内外各行业(航空、石油、压力容器、冶金、电力、铁路等部门)中推广和应用。 ____金属磁记忆就是铁磁金属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具有磁致伸缩性质磁畴组织的定向及不可逆的重新取向。掌上型工业级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是根据金属磁记忆特性原理,采用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组合程序开发技术和磁记忆检测技术研制而成的新一代检测仪器,此检测仪器不但能够检测出应力集中分布及疲劳裂纹的区域,还能检测出已生裂纹发展的走向。金属的磁记忆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设备进行诊断,从而达到设备疲劳损伤早期预警控制的目的。因此金属应力集中磁检测仪是实现早期诊断,防患于未然的利器。 特点和技术参数 1、检测灵敏度高、速度快,重复性和可靠性好。 2、零点无须校准和自动复位功能、报警提示。 3、传感器无提离效应,无需与工件表面严格耦合。 4、被检测工件表面不需预处理,应用领域广泛;在役设备早期损伤诊断、评估功能(可实现在线检测) 5、可存储200多幅检测曲线;任意图形回放功能,并与上微机网络管理功能。 6、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智能化波形显示,自动跟踪功能;背磁拟制功能增减。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6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Short term memory experiment report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 一、前言 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

(一)被试 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 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 (三)材料 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 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三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三、结果 实验数据: 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单因素T检验: 四、讨论 1、短时记忆的容量并不完全是处于7?2个单位中,有部分被试的数据是超出这个范围的,被试存在个体差异。

第八章记忆

第八章记忆 1、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 每一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感觉存储、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作为三种不同的记忆结构,在信息存储的时间长短、容量和遗忘快慢等方面有所不同。 A. 感觉存储 视觉形象存储-部分报告法 视觉形象的存储可以瞬间保存较多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 听觉回声存储-部分报告法 B.短时记忆 容量——记忆广度测验、组块测量 声音编码——人们更容易记住听觉呈现的材料。 区别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实验——自由回忆任务 系列位置曲线——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为得到这个目标:近因效应来自短时存储,首因效应来自长时存储。 以不同的系列顺序呈现给不同的被试,用拉丁方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 得到: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都对首因效应与渐进线有显著作用,但不影响近因效应。 还得到负近因效应:近因部分的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显著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最好,表现成为了近因效应。 另外一种方法 恒定比例法: 三种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自由回忆、延迟回忆、连续分心实验 立即自由回忆产生了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延迟自由回忆消除了近因效应,而连续分心实验表现出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项目之间的间隔时间/某项目呈现完毕到开始回忆的时间 部分报告法: 2、记忆的加工层次 3、记忆的提取过程 4、启动效应与记忆系统 启动效应:是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基本特征是与意识分离,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 启动效应又分直接启动与间接启动。测量方法有知觉辨认、词干补笔、补笔等。碰巧填对的概率是机遇概率,作为测量启动效应的基础值。它们又叫做内隐记忆测验,特点是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提取信息,而是专注于完成眼前的作业即可。而非外显记忆测验,通过自由回忆和再认等传统的测验记忆的方法,其特点是这些测验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努力去提取信息内隐记忆测验会受到外显记忆测验的影响。 5、遗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 在同一自变量有向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作实验性分离。 遗忘症病人由于某种形式脑损伤而丧失记忆,但是知觉能力、语言能力、智力基本保持完好。实验方法: 将4位遗忘症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学习字单,进行4中记忆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词干补笔。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1.题目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2.引言 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 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 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 3.3实验程序: 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 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结果 表a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反应时(ms) 间隔(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561.59 707.00 777.95 500 519.05 681.79 734.54 2000 489.62 639.46 725.00 表b 各水平下被试平均正确率(%) 间隔 (ms) 音同形 同 音同形 异 音异 形异 0 97.86 91.88 90.38 500 98.08 92.95 89.53 2000 98.08 92.74 90.60 表a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 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 表b显示: 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认知实验室电脑及内隐记忆相关仪器一套 实验材料: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 三、被试选取: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 1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是上世纪俄罗斯杜波夫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记录在工作载荷作用下铁磁性构件局部应力集中区域中产生的漏磁场,根据漏磁场来判断应力集中及损伤。机械零部件和金属构件发生损坏的主要根源是各种微观和宏观机械应力集中,在应力集中区域,腐蚀、疲劳和蠕变过程的发展最为激烈。机械应力同铁磁材料的自磁化现象和残磁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地磁作用的条件下,铁磁性构件缺陷处的导磁率减小,工件表面的漏磁场增大,称为铁磁性材料的磁机械效应。该效应可增强铁磁性构件的表面磁场,增强的磁场“记忆”着部件缺陷或应力集中位置,称为金属的“磁记忆”效应。理论和试验均表明,金属构件的损坏与其先天的“遗传”特性和后天的在役工作负荷相关,在缺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应力集中是根源,是构件损坏的早期表现。工程部件因为疲劳、蠕变而产生的微裂纹会导致缺陷处出现应力集中。 试验研究表明:铁磁性金属部件存有着磁机械效应,其表面上的磁场分布与部件应力载荷有一定的关系。铁磁性部件缺陷或应力集中区域磁场的切向分量Hp(x)具有最大值,法向分量Hp(y)改变符号且具有零值,如图1所示。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①既可检测出宏观缺陷,又可检测出微观缺陷,并进行未来危险预报,准确度高,可通过早期诊断对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②无需专门的磁化装置就能对铁磁性构件进行可靠检测;③提离效应影响小;④无需去除被检测对象表面涂层,就能检测橡胶等蒙皮下的缺陷;⑤无需对被测设备进行清洗、打磨等表面预处理,检测方便,成本低;⑥无需系统、专业的培训,原理可靠,特征信号明显,判据简单;⑦检测快速,能够实现快速检测(100m/h),效率高;⑧检测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可实现单人作业;⑨对设备外露部分检测时,无需设备停机。在实际应用中,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可通过检测部件表面的磁场分布情况间接地对部件缺陷或应力集中位置进行诊断。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姓名关瀚文学号222012306022011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11.6 同组人姓名洪万里单宏宇成绩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关瀚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本实验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级应用班的44名同学作为被试,每名被试运用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3.1,“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程序,进行以减数法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试 验108次,本实验旨在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验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并学习减法反 应时方法。最后的结果显示,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确实存在,posner关于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理论得到验证。 关键词短时记忆减法反应时视觉编码 1引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工作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篇一:记忆广度实验 数字、字母、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12级心理系师范班10120330131 李敏 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称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本实验通过对华师大12级10名被试的数字与字母的短时记忆实验和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各个被试的不同材料记忆广度,比较个体差异、材料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因素,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探索性别间的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差异。发现数字记----------------精选公文范文---------------- 1

忆广度大于字母记忆广度,数字记忆广度同样大于空间位置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存在被试间差异和性别差异。 关键字记忆广度短时记忆字母数字空间位置 1 引言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中,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 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15秒钟内会遗忘。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 ----------------精选公文范文---------------- 2

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这个发现的意义是,如果把低层次信息组块适当地再编排为数量较少的高层次信息组块,则将使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幅度地增加。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memory span)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之后,被试能够按刺激呈现顺序正确再现刺激系列的内容,一般是呈现后,要求立刻再现,被试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是有个限量的。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质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精选公文范文---------------- 3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2010-11-3的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西南大学09级师范班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做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存在内隐记忆。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辨认再认外显记忆 1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 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

金属磁记忆诊断法有哪些优点

1.什么叫磁记忆效应? 在具有外磁场(地球磁场)存在的条件下,承载的铁磁部件中会产生应力集中,并在应力集中部位出现导磁率减小,工件表面的漏磁场增大的现象,铁磁性金属部件所具有的这一特性称之为“磁机械效应”。由于这一增强了的磁场“记忆”着部件的缺陷或应力集中的位置,故又称“磁记忆”效应。 2.什么叫金属磁记忆检测? 金属的磁记忆检测(MMT)是利用金属磁记忆效应来检测部件应力集中部位的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该方法对铁磁性部件由于疲劳、形变、损伤而产生的微裂纹可进行早期诊断。 3.简述磁记忆检测的原理。 工程部件由于疲劳、形变而产生的微裂纹会导 致出现应力集中,研究表明:承载铁磁性金属部 件存在着磁记忆效应,其表面的磁场分布与部件 应力载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通过检测部件表面的磁场分布情况间接地对部件进行诊断。 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铁磁性部件缺陷或应力集中区域磁场的切向分量Hp(x)具有最大值,法向分量Hp(y)改变符号且具有零值。实践中,我们通过检测法向分量Hp(y)来完成对部件的检测工作。 4.适合用磁记忆法(MMT)检测的对象有哪些? 金属磁记忆法(MMT)检测仪器适用于对铁磁金属制件的早期快速诊断。该仪器配备不同形式的探头,可对管道、容器、汽轮机和燃汽轮机叶片、转子、叶轮,飞机机体、起落架以及各种不同形状构件、焊接头进行检测。MMT检测方法不要求对被检测部件表面进行处理,可直接检测,方便操作。 5.金属磁记忆诊断法有哪些优点? 金属磁记忆诊断方法和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①既可检测出宏观缺陷又可检测出微观缺陷,并能进行未来危险的预报。 ②无需专门的磁化装置就能对铁磁性构件进行可靠的检测。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1 引言 实验逻辑 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 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 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实验程序: 统计方法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 结果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 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 条件M(SD)min max 形状和发音都相 同(a1) 形状不同但发音 相同(a2)

形状和发音都不 同(a3)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 4 讨论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在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与(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个结果表明,在字母形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发音的不同会影响到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声音编码,这一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的设计是比较合理。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与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条件下被试反应时差异显着,这表明,在字母发音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字母形状的不同也会影响被试反应时的结果,即短时记忆存在记忆的视觉编码。 5 结论

第八章 记忆

第八章记忆 一,记忆的早期研究 艾宾浩斯 (1) Ebbinghaus受到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英国经验主义者所描述的联想过程。 他在人为的实验室条件下产生联想,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记忆进行客观的测量,我们称之为新联想主义心理学。 (2)为了使记忆的研究数量化,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对艾宾浩斯的批评 批评1:他制作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且各音节之间的难度也不一定相等。批评2:关于他自己做被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可能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他自己知道了每一个实验的目的,这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以他自己一个人的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人身上去等等。 这些批评并不是全无道理,但Ebbinghaus介绍了测量记忆的方法,较好地控制了实验条件,不仅对记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研究,对印象深度和遗忘量也做到了数量化。 在高级心理过程只能作为思辨哲学研究的课题时,艾宾浩斯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至于他工作中的缺点,如果和他的贡献比较起来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巴特利特 (一)巴特利特对艾宾浩斯的研究持批评态度。 他认为记忆不仅是形成联想,学习与记忆是一个活跃的过程,涉及意义的追求,把识记材料纳入一定的图式。 他批评艾宾浩斯: 避免过去知识的影响而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材料,使记忆陷入一种人为的状态,因而对日常生活的记忆缺乏现实意义。 过于注意记忆的材料而忽视了被试的态度和他们过去的经验等影响记忆的其他因素。 1,关于故事的研究 Bartlett 从“北美印第安民间故事”中选了一个叫做“鬼魂的战争”的故事。 实验被试:英国学生 实验任务:阅读故事,之后回忆故事的内容。 实验结果:被试写下来的内容与原文有很大差别。比原文更合乎逻辑,更加前后一致,并且总的来说也短得多。 实验结论: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加简略概括,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被保持、加强、突出,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另外,“鬼魂的战争”是一个讲述美国印第安的故事,被试对它的文化背景并不熟悉,再加上故事情节也比较离奇,所以在识记过程中,大家趋于对识记的内容更倾向于进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个人习惯。 也就是说,原始识记材料越模糊,记忆重建就越明显。 2、关于图画的研究 Bartlett用图画作材料,应用顺序再产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他的设想。 (二)图式理论:Bart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主动组织过程,它不仅使个别成分一个接一个地作用起来,而且将他们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Bartlett的记忆过程中,图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记忆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改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李璐 201021078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本次实验通过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测得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从而证实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 1 引言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同时,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安排两个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

主。而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三种刺激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来证明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2 方法与程序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本科生一名。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一号反应键盘。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 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 “屏幕上将出现两个字母,要求你使用一号反应盒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 反应时。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继呈现。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摘 要 16名被试进 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 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 内隐记忆 再认 回忆 1.导言 人类记忆具 (explicit)或内隐(im —plicit)类型。近20 (Gazzaniga M S 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 1974) ( 2006)。 Rugg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已往对内隐记 Buchnert A 2000 项目在 Paller K A ,2000 实验在再认 2. 方法 2.1 被试 16 均为右 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 自变 2.4 实验程序 1、 2、 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 3、 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 3. 结果 实验对16 未 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学习过单词正确数 再认 补笔 再认 补笔 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配对样本T检验 -1.6 -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 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4. 4、讨论 的影响。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 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1998469 534 Warrington E K Weiskrantz L1974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 —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Neuropsychologia12419428 孟迎郭春彦.2006.ERP研究.38(1)15 21. Jenikins R Burton A M Ellis A W2002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 recognition Cognition86B43B52 Buchnert A Wippich W2000On the 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 Cognitive Psychology40 227—259 Paller K A2000.Neuro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human memory In D LMedin(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40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6.附录 7.你现在要进行的是内隐记忆实验。实验大概持续7 10 你看到的10 笔。明白后开始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