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第九讲《孝经》-辛卯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曾子《孝经》——“崇人伦之行”
参阅书目:
1.【清】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载《清人注疏十三经》第五册,中华书局版。

2.【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载《十三经注疏》下册,2537-2562页,中华书局版。

3.【美】罗思文、安乐哲著,何金俐译《生民之本——〈孝经〉的哲学诠释及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序:关于《孝经》
《孝经》者,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205页)也有人以为是孔子所作,至少是“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

(皮锡瑞撰《孝经郑注疏》1、3页)但无论如何它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这点毫不含糊①。

汉代学者郑玄曰:“《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

孝为百行之首,经为不易之称。

”(同上)《十三经·孝经注疏序》云:“《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要。

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

”“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

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

孔子遂乃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

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是知《孝经》虽居六藉之外,乃与《春秋》为表矣。

”(《十三经注疏》下册,2538页)
《隋书·经籍志》亦云:“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汇之。

明其枝流虽分,本萌于孝者也。

”以至唐玄宗曾两度为《孝经》作注,刻石太学,诏天下家藏其书。

在倡行孝治的古代中国,此书影响之广,罕有其匹。

①又有今人认为:是子思追述其祖孔子的思想,依据其师曾参的传授,再加上自己的发挥,撰作《孝经》,时间可能在魏文侯逝世之前十年至二十年(约西元前428—前408年)之间。

(汪受宽著《〈孝经〉译注》“前言”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一、孔子《论语》论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同上)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同上)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同上)
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

父没,然后其行可见。

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

如其非道,何待三年。

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四书集注》51页)
所谓“父之道”,只是父亲所行之道,此道廓然大公,人皆不得而私之也
......................................,至于我父,
一行道之人也
......。

不论“三年之间”,抑或“三年之后”,我亦行道也,我所行之道,与父所行之道,一道也,无二致也。

然,“三年之间”以父之名而行此道,行道之功无不归美于父也;“三年之后”则以己之名行道,盖欲为后之来者作立志向道之表率也。

又,父在,有志而未行,故其于道,知而有所不能切;父没三年,行之切而有所不能圆熟;三年之后,乃能真切而圆熟,于道也乃可谓无忝。

故,“三年之间”以怀念之情助其不失道;“三年之后”,乃可
以因道而行道。

“三年无改”,非谓三年后必改。

“三年之间”,出于保“父之道”之故而无改...................................
之;经此三年之实行,真有见于此道确然无可改易之原则力量,“三年之后”自更不至于改........................................
之.。

(《论语读诠》18-19页)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
‘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
.........
......;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

”(《为政第二》)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同上)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上)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
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同上)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
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同上)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

”(同上)
........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同上)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第十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
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路第十三》)“言必信,行必果”者,虽未如孟子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然其自有首尾,不肯随人浮游,不肯全逐了厉害,则亦有此一点为可取。

上之则宗族乡党称孝弟焉者,能“在家必达”也;上之则不但“行己有耻”,更能伸达此道于四方,则能“在邦必达”也——在家、在邦,一以士之达不达论,一以世之有道、无道论,非尽可作高低看。

由此可知,自“言必信,行必果”以上皆得以称“士”,而惟达士之为君子也①。

(《论语读诠》361页)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高宗,商王武丁也。

谅阴又作梁闇,天子居丧之庐。

),三年不言。

’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宪问第十四》)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同上)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
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

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第十七》)
①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第十二》)
二、《孝经》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
....................
无怨
.....。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②。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
於事君,终於立身
........。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卷第一开宗明义章第一)
《诗·大雅·文王》,无念,勿忘也;聿,述也;修,治也。

为孝之道,无敢忘尔先祖,当修治其德矣。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

敬亲者,不敢慢於人。

爱敬尽於事亲,而
........
德教加於百姓,
..........。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形.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卷第一天子章第二)
不敢恶于、慢于他人之亲。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又曰:“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

杀人兄者,人亦杀其兄。

”《尚书·甫刑》,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
..................。


..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之孝
....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卷第二诸侯章第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
语·学而第一》)《诗·小雅·小旻》,义取为君恒须戒惧
........。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①《孝经》亦有今古文之分,但据说两者义理上并无伯仲之别,惟古文《孝经》多出一“闺门”章,即:“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②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第八》)
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
......................(斁yì之假借字,讨厌之意)言,身无择行。

言满
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也。

............。

盖卿大夫之孝.............。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卷第二卿大夫章第四)《诗·大雅·烝民》,夙,早也;夜,暮也;匪,非也;懈,堕也;一人,天子也。

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无懈堕。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
.......
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
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

盖士之孝
尔所生。

’”(卷第二士章第五)
资,取也。

事父与母,爱同敬不同也;事父与君,敬同爱不同也。

《诗·小雅·小宛》,忝,辱也;所生谓父母。

士为孝当早起夜卧,无辱其父母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

”(卷第三庶人章第六)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
..............
之行也
...。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
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

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
...........
遗其亲。

陈之
......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

.道.之以礼乐,而民
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卷第三三才章第七)
《诗·小雅·节南山》,赫赫,明盛之貌也,是太师尹氏也。

言助君行化,为人模范,故人皆瞻之。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之心),而况於妻子乎?
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
.......................
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
..。

《诗》云:‘有觉德行,四....................如此
国顺之。

’”(卷第四孝治章第八)
此章云“以事其先王”,则指行孝王之考祖。

《诗·大雅·抑》,觉,大也。

有大德行,
四方之国顺而行之也。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
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
....
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其所因者本也................................。


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
逆,民无则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
......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以临其民,...................................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诗》云:‘淑人
君子,其仪不忒。

’”(卷第五圣治章第九)
亲犹爱也。

膝下谓孩幼之时也。

言亲爱之心生于孩幼,比及年长渐识义方,则日加尊严,
能致敬于父母也。

因人尊严其父教之为敬,因亲近于其
..........。

圣人因人情................母教之为爱,顺人情也
而教民,民皆乐之,故不肃而成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不严而治也。

本谓孝也。

《诗·曹风·鳲鸠》,淑,善也;忒,差也。

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丧则致
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
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卷第六纪孝行章第十)
丑,众也;争,竞也。

当和顺以从众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卷第六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
.........。

移风易俗,莫善於.........。

教民礼顺,莫善於悌
乐。

安上治民,莫善於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

此之谓要道也...............................。

”(卷
第六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
人父者也
.........
...,.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

教以臣
....。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者也
..。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卷第七广至德章第十三)
言教不必家到户至日见而语之,但行孝于内,其化自流于外。

《诗·大雅·泂酌》,恺,
乐也;悌,易也。

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
.....................。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

”(卷第七广扬名章第十四)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
不失其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
............。

故当不
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①(卷第七谏诤章第十五)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

长幼顺,故
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
....................
言有兄也
.............................。

....。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脩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
.......。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於.四海,无所不通
无思不服。

’”(卷第八感应章第十六)
《诗·大雅·文王有声》,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
上下能相亲也
......。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卷第八事君章第十七)
①《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
...............
行也
...............。

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
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
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
........................。

明於从不从之义,
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

”此之谓也。

故......................。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劳苦彫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

《诗》曰:“孝子不匮。

”此之谓也。

《诗·小雅·隰桑》,遐,远也。

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ĭ,哭的尾声),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
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
..................
此圣人之政也
...........。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fŭ guĭ,......。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盛谷物的方形器皿与盛食物的圆形器具)而哀戚之,擗踊(pĭ yŏng,捶胸顿足)哭泣,哀以送之。

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生事爱敬,
.....
死事哀
......................。

”(卷第九丧亲章第...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十八)
三、结语:关于“窃负而逃”的申说
人们普遍对儒家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①以及瞽叟杀人,虞舜“窃负而逃”不能理解,以为这严重地违背了现代的所谓“法制”或“法治”、“权利”、“世俗共识”、“真理”等等,不过,作为现代人,自然可以认为它们是评判事理的理所当然的观念,然而,我们是否真地对这些观念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又是否曾平心静气地了解与体会过古之人的主张?若都没有,我们又凭什么断定今之人的看法必然高明于古之人的主张?就凭我们生活于现代,我们能说话而古人不再能说话了?若是这样,我宁愿作为今之古人来说话!
“窃负而逃”之典出自《孟子·尽心上》,亦即: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yáo)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桃应,孟子弟子也。

其意以为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害公;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言设此问,以观圣贤用心之所极
.........,非以为真有此事也。


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

)“然则舜不禁与?”(桃应问也。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私,虽天子
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直躬,直身而行者。

有因而盗曰攘。

)孔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

”(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

故不
求为直,而直在其中
....。

父不为子隐,子不为父隐,于理顺邪?瞽瞍杀人,舜窃负而.........。

谢氏曰:“顺理为直
逃,遵海滨而处。

当是时,爱亲之心胜,其于直不直,何暇计哉?”)(《论语·子路第十三》,参阅朱子《四书集注》146页。


之命亦不得而废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桃应问也。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
........
敝蹝
................(与欣同)然,乐而忘天
........(xĭ,草履也)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
下.。

”(遵,循也。

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也。

孟子尝言舜视天下犹草芥,
........
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①,与此意互相发。

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
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

盖其所以为心者,莫非天理之极,人伦之至。

学者........................................
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参阅朱子《四书集注》359-360
页。

其中小号字为朱子注释,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以下仿此。


只要我们认真品读原文,就不难看出,所谓破坏法制云云,便不攻自破。

因为执法者乃皋陶,他秉公执法逮捕舜之父,乃至还要审讯、起诉、刑罚等等,舜即使身为天子,为最高统治者,亦无权阻止。

他只有弃天子位,以平民资格窃负其父远逃海滨,终身不归中国。

所以弃位远逃者,以窃逸罪人,本属犯罪行为,天子犯此,其罪更大,故必先弃天子位,以平民资格为之,庶罪稍小。

(参阅胡毓寰编著《孟子本义》501页)足见古人并非没有今人之所谓法治或法制,比起今日几乎是官就贪赃枉法,相去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只不过古人却不像今人这样普遍地对之盲从与盲信!古人之“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智”,并非仅仅知识、认识、西人之思辨等等,而首要的就是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等等!所以孔子讲,予非多学而识(zhì,记也)之者矣,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而孔子的“一以贯之”者,那就是贯通五常之总德“仁”而已矣,亦即“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最能体现“仁”者,则莫过于“亲亲”,尤以父子之亲最为典型,故古人常常以此来论说之。

①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mín)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

”(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

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jiá,无愁之貌),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长息,公明高弟子。

公明高,曾子弟子。

于父母,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

于我何哉,自责不知己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

杨氏曰:“非孟子深知舜之心,不能为此言。

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为孝,则非孝矣。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

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

(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

极天下之欲,不足以解忧;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真知舜之心哉!)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

大孝终身慕父母。

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言常人之情,因物有迁,惟圣人为能不失其本心也。

艾,美好也。

《楚辞》、《战国策》所谓幼艾,义与此同。

不得,失意也。

热中,躁急心热也。

言五十者,舜摄政时年五十也。

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

此章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

非圣人之尽性,其孰能之?)(参阅《孟子·万章上》,载朱子《四书集注》302-303页)
父子之亲是人之常情,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儒家充分尊重人的这份自然情
感,以为是亲亲之仁的天然体现。

无疑畜生亦有父子以至父子之爱,但畜生绝对没有父子之亲、父子之别。

而六亲不认者,大义灭亲者,无论他们有多么丰富的理由,诸如革命、自由、人权、法制等等,都只能表明他们不配做人,他们不过是畜生而已!所以,亲亲之仁不仅是对人的自然生命、自然情感的涵盖、顺承、践履,而且更是对之的超越。

其超越就在于张载《西铭》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船山所明确强调的“天亲合一”!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心的贯通合一,就存在于
人的亲亲之仁当中。

近人多侈谈所谓普世价值,难道亲亲之仁不是最高最根本的
..........................
普世价值?!离了它作为基础,那些为今人所尤其热衷的自由、民主、平等、人...................................
权、法治、博爱等等真能立得住,立得起来?而不会做了今人种种不义以至禽兽...................................
行为的遮羞布?!
........
明白于此,我们还能说舜放弃天子之位“窃负而逃”,是一己自私的行为吗?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
几希。

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

”(《尽心下》)因而大舜每到一处便德化一方,乃至作为天子而德化天下。

大舜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不正在于他始终持守的亲亲之仁吗!据说,舜之父顽,母嚚(yín,愚蠢。

),象傲,常欲害舜。

可是舜数度化险为夷,却始终孝敬以事父,敬爱以事母,关爱
以事弟,终使父母兄弟感化以向善。

孟子讲:“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
...............
达之天下也
...........................。

”朱子注释道:“言亲亲敬长,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
所以为仁义也
...........。

”(《四书集注》353页)孔子亦讲:“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

”(《论语·颜渊第十二》)所以大舜之放弃天子之位窃负而逃绝非一己
之私的表达,而仍然是在将仁义“达之天下也”,让天下的所有儿女都能够竭智尽力地孝敬自己的父母,以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这不就令“天下归仁焉”了吗!
反之,倘若大舜如叶公所言,其父杀人,而子证之。

或者听凭皋陶的处置,自己全无任何作为。

或者干脆就与父亲彻底划清界线,父亲杀人与我作儿子的有什么相干,等等。

只不过儿子这样做真是出于公心而不是一己之私的表现?!这样的事我们还见得少了,就仅仅文革便何止成千上万!凡儿子与老子断绝父子关系的,事后证明,没有一例是出于公心的。

那些口口声声“大义灭亲”者,实则皆非出于大义,顶多也就是顶着大义之名而尽行一己之私,实皆畜生也。

倘若承认亲亲之仁为最高最根本的普世价值,那么其他所有的一切像今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