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上 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必备核心金句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必备核心金句](https://img.taocdn.com/s3/m/f5e9e8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d.png)
第一单元核心金句背诵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2.人的成长了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4.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5.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6.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7.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8.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9.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10.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1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名言警句解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名言警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39e83f4a76e58fafbb00355.png)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知识点一社会生活高不开规则1、社会秩序。
2、社会规则。
1、尊重他人2、以礼待人3、诚实守信知识点三学法守法用法1、违法行为2、预防犯罪3、善用法律知识点拓展1、请你列举日常生活中遵守社会规则的表现。
(1)出行: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马路,走人行横道;乘车要购买车票,按秩序排队。
(2)在图书馆:不大声喧哗,不交头接耳,不吃零食。
(3)在银行:自觉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候。
(4)在公园: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草,不破坏公共设施。
(5)在动物园:不乱投喂食物,不翻越或爬跨护栏、围网、电网等动物隔离设施。
2、我们应该怎样行使自由和权利?(1)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
3、列举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说谎话、借钱不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偷工减料、发布虚假广告等。
4、如何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判断一个谎言善意与否,关键在于撒谎的动机是什么。
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需要我们隐瞒事情的某些真相,说些“善意的谎言”,但这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维护对方利益的需要。
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道德。
5、请你为如何构建诚信社会提几点建议。
(1)国家:不断完善有关诚信建设的法律法规;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严格执法,依法打击“老赖”等不诚信现象;等等。
(2)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等等。
(3)企业:自觉遵纪守法,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等。
(4)个人: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积极同不诚信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6、违法犯罪'‘三步曲”。
(1)内容(2)启示:①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初中《道德与法治》古诗文归类总结
![初中《道德与法治》古诗文归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b47ecfff00bed5b8f31d41.png)
初中《道德与法治》古诗文归类总结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释义: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考点:激发潜能,做更好的自己。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走一千里路,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考点:珍惜中学时光、珍惜青春。
3.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释义: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考点:实现梦想需要立志、坚持。
4.季夏之月……鹰乃学习……释义: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雏鹰开始学习飞翔。
考点:学习的出处。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考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6.自知者明。
释义: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是明智的。
考点:正确认识自己。
7.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释义:正直的朋友,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
考点:正确交友;朋友的意义。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释义:你送我一个木瓜,我回送你一枚佩玉。
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你送我一个桃子,我回送你一块美石。
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你送我一个李子,我回送你黑色美玉。
这不只是回赠,而是为了永远相好。
考点:交友的原则,友谊是平等、双向的。
9.君子之交淡如水。
释义: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
考点:如何交友。
10.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释义:仁德的人好比射箭的人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考点:对待竞争的态度;自我反省。
11.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释义: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在学习上切磋琢磨,在品行上互相告勉。
考点:友谊需要呵护。
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
![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eaf9ae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1.png)
道德与法治中考名言古语分册整理九年级上册名言古语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的原因②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名言古语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P11)③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⑤天地之大,黎元为先:(P13)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名言古语(1)①不日新者必日退;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创新的重要性(2)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坚持改革创新(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 ——教育的重要性名言古语(1)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P45) ——法治的重要性(2)①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坚持科学立法(3)①法必明,令必行;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③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⑤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P53) ——坚持严格执法。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坚持公正司法(5)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6)①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②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坚持依法行政。
名言古语(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P63)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2)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P64)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3)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勤劳的中华传统美德(4)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09a5c8f61fb7360a4c6509.png)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群聚而讨厌独处,相互扶持培植的人,人们心中所喜欢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出自《孟子•离娄下》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名言警句解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知识点归纳,考点整理,名言警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89ced5a69dc5022abea0055.png)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知识点一人与社会(现实生活)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亲社会行为。
知识点二网络生活1、认识网络——网络是把双刃剑。
2、利用网络。
知识点拓展1、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
阅读图书报纸、收看电视广播;上网查询;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观光旅游;观看升旗仪式;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
2、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关系分为不同的类型。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3、如何看待网络交往中的''自由"?网络交往的确比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更“自由”。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交往也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所以,网络“自由”也是有限度的。
4、从道德与法律的角度,简要说说青少年应该怎样进行网络交往。
(1)道德上:青少年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健康上网,利用网络广交朋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遵守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色情网页,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2)法律上:遵守法律,做到不传播谣言,不恶意攻击他人,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露国家秘密;浏览绿色网站,健康上网。
5、请你就促使青少年文明上网,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依法取缔非法网吧。
(社会保护)(2)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开通校园绿色网站,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学校保护)(3)家庭: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和监督,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遏制不文明上网行为。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c8acdd851e79b8969022638.png)
七年级、八年级(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经典语句解释安徽濉溪县临涣中心校刘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谓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
穷山距海,也不能限制。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有如何坚固的防御,他总能到达。
精锐之师,也不能阻挡。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意思: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直接翻译是:不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无法到达一千里远的地方。
引申开来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就是自己独自学习,而没有与别人进行一定的交流,造成自己的学识没有新的进展。
使自己的知识片面而不是博大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的意思是“用人的长处,就没有做不好的事,避开人的短处,世上就没有没有用的人。
”的意思。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意思: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他送我木瓜,我拿美玉回报他。
初二道德名言精选80句
![初二道德名言精选80句](https://img.taocdn.com/s3/m/0ae0aad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66.png)
初二道德名言精选80句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今天小编给同学们带来了经典道德名言,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同学们会喜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经典道德名言一:1、不守时间就是没有道德。
——蒙森2、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刘向3、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谢觉哉4、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
——子夏5、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望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6、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管仲7、道德的名言道德是真理之花。
——雨果8、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龙之介9、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
——莱辛10、道德名言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
——库申11、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列宁12、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
——马克吐温13、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普卢塔克14、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斯米茨15、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16、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
——章炳麟17、道德应当成为科学的指路明灯。
——布夫勒18、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19、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庄子20、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傅玄21、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戴圣《礼记》22、德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冯梦龙23、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戴圣24、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洪自诚25、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包拯《论星变》26、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林肯27、富润屋,德润身。
——西汉学者戴圣28、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29、即使不考虑道德因素,不诚实的广告也被证实无利可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名言警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96c919cd1a37f111f0855b1c.png)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名言警句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韩非子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拜伦(英)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 孟德斯鸠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 柏拉图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美)杰弗逊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律是胜利之母。
——(俄)苏沃洛夫愉快从遵纪生;幸福从守法来。
有益书常读;违法事莫为。
做人以和为贵;做事以法为基。
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人生规划千万条;遵纪守法头一条。
木受绳则直;人学法则慎知律法于心;守法律于行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安全网路无规不畅;国无法不宁;人是塑泥;法是模具。
人只有在法的支持与限制中;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
——韩非子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
——拜伦(英)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亚里士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 孟德斯鸠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 柏拉图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
——(美)杰弗逊没有纪律的队伍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纪律是胜利之母。
——(俄)苏沃洛夫愉快从遵纪生;幸福从守法来。
有益书常读;违法事莫为。
做人以和为贵;做事以法为基。
法治是稳定的基石;和谐是发展的保障人生规划千万条;遵纪守法头一条。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七八九年级)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七八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b3d2d3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4c.png)
43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16
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你投我木瓜一颗,我解下琼琚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友情!
你投我桃子一只,我解下琼瑶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爱情!
你投我李子一个,我解下琼玖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深情!
17
47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
《论语·学而》
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23
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也有道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
24
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25
9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还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
26
96
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
仁人爱护他人。
27
9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名人名言
![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名人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585d43f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2.png)
有关道德与法治的名人名言1.法制名言警句1、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美】霍姆斯《普通法》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
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著名的法律学者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9、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谚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法谚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87b24ab84ae45c3b358cb0.png)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要遵守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个人更好地发展与进步。
启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13.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释义:鸡狗的叫声互相能听到,但是直到老死彼此都不再往来。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教材用意:让学生明白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性,明确网络对人际交往的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规和矩,就画不成方形和圆形。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释义: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句话核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句话核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3b85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b.png)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句话核心知识点1.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4.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6.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青少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沉迷于网络。
【做法】7.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8.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9.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做法】10.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11.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12. 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13.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重要性】14.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15.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6.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17.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易错点】18.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关系】19. 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易错点】20.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1.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易错点】22.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关于家庭的名言警句素材 新人教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关于家庭的名言警句素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c92b25ece2f0066f4332213.png)
关于家庭的名言警句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淮南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
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韩愈
父有过失,子当谏争,岂可潜谋非法,受不孝之名。
——《资治通鉴·陈记》
动物界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鲁迅
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鲁迅
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因为他的家庭和睦。
——歌德
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与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兰尼
家和全靠人心和。
——谚语
鸟自爱巢人爱家。
——谚语。
道德法治的名言警句
![道德法治的名言警句](https://img.taocdn.com/s3/m/efd49f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b.png)
道德法治的名言警句道德方面的伟大,就在于对朋友始终不渝的爱,对敌人不可磨灭的恨。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道德法治名言警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道德法治的名言警句1、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
2、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3、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4、正义可以提升一个民族。
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6、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英)《政府论》7、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
8、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9、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10、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11、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12、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13、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14、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15、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1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17、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
18、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
19、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20、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387b24ab84ae45c3b358cb0.png)
8.教材第39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出自:明‧《增广贤文》
释义:一句同情理解的话,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教材用意:告诉我们应做到语言文明。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表明诚信的重要意义,启示我们要做到诚信。
1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出自:
1、先秦·韩非《韩非子·喻老》
道德与法治八上教材古诗文及相关课外古文解读
1.教材第8页,“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出自:清‧康有为《大同书‧<绪言‧人有不忍之心>》
释义:喜欢聚群、不爱孤独,乐于互助合作,属于人之常情。(或那些喜欢聚群厌烦一个人呆着、彼此之间互相帮助持的人,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教材用意:通过了解古诗文的含义,启示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网络生活中我们需要警惕哪些陷阱?(重点掌握)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③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④网络交往存在风险。
4.如何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或:怎样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9.教材第40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出自:荀子‧《劝学篇》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名言古语分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9c0b62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7.png)
2023道德与法治中考名言古语分册整理九年级上册名言古语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的原因②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名言古语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P11)③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⑤天地之大,黎元为先:(P13)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名言古语(1)①不日新者必日退;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创新的重要性(2)①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坚持改革创新(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 ——教育的重要性名言古语(1)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P45) ——法治的重要性(2)①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②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坚持科学立法(3)①法必明,令必行;②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③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⑤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P53) ——坚持严格执法。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坚持公正司法(5)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环境(6)①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②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坚持依法行政。
名言古语(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P63) ——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2)①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P64)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3)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勤劳的中华传统美德(4)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解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课本P1,单元导语】【解读】出自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解释:大自然的广阔无边为鱼跃鸟飞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比喻在广阔的天地里,人们可以自由地施展才能。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P4相关链接】【解读】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3.“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P8 教材原文】【解读】清.康有为《大同书》。
释义:那些喜欢聚群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所以有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体恤,不因为利害患难而改变的人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9教材原文】【解读】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释义: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相关观点:(1)我们要养成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
(2)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我们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5.“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P11教材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解释】国与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
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
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当今社会,互联网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往、互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1.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
——孟德斯鸠【P28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自由以守法为前提,没有法律保障,就谈不上自由。
2.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P34教材原文】【解读】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相关观点:1、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P35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论语》。
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相关观点:1、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2、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想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3、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P36教材原文】【解读】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
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关观点:1、学会欣赏他人; 2,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5.不学礼,无以立——孔子【P37教材原文】相关链接【解读】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释义: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不学礼,无以立身。
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6.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P37相关链接】【解读】扬雄:《法言•问道》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综合以上两条,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
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7.良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P39 教材原文】【解读】这句出自《增广贤文》,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温暖。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P40 教材原文】【解读】出自荀子《劝学》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
引申开来,就是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P42 教材原文】【解读】《论语·为政》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教材观点:1、诚信无价,它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2、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我们要践行诚信。
10、位卑未敢忘忧国。
—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P66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自励的名言,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相近,在九下名言警句的讲解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
教材观点:1、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心系祖国的前途命运命运;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1.“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p73教材原文】【解读】此话是话剧《立秋》中经典台词。
《立秋》演绎的是晋商题材,讲述的是“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民国初年时局动荡之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故事,宣扬的是“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价值理念,倡导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一句话不仅仅是用在商业行为中,它更可以做为一句警言时刻鞭策我们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
翻译就是天地造人,只要有一个人那就有这个人该做的事情;人活在世上,活着一天就要尽一天自己的义务。
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天职,每个人都被安排好了自己要做的事,所以要恪尽本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勤勤恳恳,努力过好每一天而不要偷懒。
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1.“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戚继光”【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翻译:我知道在远处,倭寇居住的小岛就漂浮在那天边;因此我不敢忘记那些无耻的倭贼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要立志抗倭,不辜负自己的珍贵年华。
本诗为戚继光年轻时所写,他当时知道敌寇当前,写下此诗,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敌人的坚决。
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黄遵宪”【p90教材原文】拓展空间【解读】出自清朝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赠梁任父同年》,其古诗全文如下: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释】梁任父:即指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父是诗人对梁的尊称,旧时“父”字是加在男子名号后面的美称。
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一榜考中的人叫同年。
杜鹃:传说中古代蜀国的国王望帝所化。
望帝把帝位传给丛帝,丛帝后来有点腐化堕落,望帝便和民众一起前去劝说丛帝,丛帝以为望帝回来夺取皇位,就紧闭城门,望帝没有办法,但他誓死也要劝丛帝回头,最后化成一只杜鹃进入城里,对着丛帝苦苦哀哀的叫,直到啼出血来死去为止。
侉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古代皇帝炎帝的女儿溺死在东海里,化为精卫鸟,经常衔石投入东海,要想把大海填平。
【翻译】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向精卫填海一边的奋斗。
【赏析】“寸寸河山寸寸金”诗人起笔便饱含深情的赞美作国的大好河山,蕴涵着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珍爱之情。
叠音词“寸寸”深化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情感。
“侉离分裂力谁任”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
诗人希望有人来力挽狂澜,来收拾破碎的山河。
“杜鹃再拜忧天泪”据传说望帝始终在叫着这样的话“民为贵,民为贵”。
这句是对第二句的深化,这里是诗人自比,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此处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心。
“精卫无穷填海心”用精卫填海这个典故作为力量虽然微弱,斗志却极坚强的象征。
这句诗歌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同时也勉励梁氏──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定决心。
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p101教材原文】【解读】【出处】(战国末)荀况《荀子·修身篇第二》【原典】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