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大师》 纪录片

合集下载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2020年“金帆奖”获奖作品创作经验谈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纪录片《大师》制作全记录
● 作者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杨奕
纪录片《大师》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摄制的人
一 前期拍摄
2
047
3.包装
古人常说“文以载道”,这里的“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媒介、一种方式。

对于金石大师来说,“印章”便是“西泠印社中人”的“文”,是4.调色
调色工作通过Davinci Resolve 15调色工作站进Tangent Element 调色台。

《大师》作为人文专题纪录片,其调色的主要任务是真实、美观,不过分修饰颜色,又具备独特的色但是全片拍摄是按照4K 标准进行的,这也是为了将来制作4K 版本做好准备。

拍摄完的素材通过储存卡进行双备份拷贝,一份存储在本地阵列,一份存入Xsan,Xsan 也是未来的1.转码
由于原始拍摄素材均为4K,为了适应高清播出的需求,所有拍摄素材在剪辑前都进行转码,格式为纪录片《大师》
4
后期制作流程
3
5
特约专题
INDUSTRY TOPICS
Advanced T elevision Engineering
声音创作过程中以塑造“极具沉浸感的环绕声声场”
为总体思路,以“真实性”为主要原则,同时突出声
音细节,确保声音制作质量,即在“质”上保持声音
形象“多元化”,在“量”上保证声音素材“丰满化”,7。

记录片《大师》观后感600字

记录片《大师》观后感600字

记录片《大师》观后感600字
古代是科技相对落后,而且还遭受着侵略者。

不过现在的社会进步太快了,各个国家都很发达,而我们中国就更是如此了。

那么在这里你肯定会想,科技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我想告诉你们是一群人:一群科学家和一群工程师创造出来的。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影片——《大师》。

看完了记录片《大师》,我真想说:“大师啊!您的人格多么伟大啊!他是我的榜样,他让我看到了希望,他让我增长见识,他给我信心,他让我明白: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职业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因为在影片中,有很多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含义。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没有什么高超的才能,但是我们都应该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

当然,除了要有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之外,我们还应该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这部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中国的电力建设史,包括核电站、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们祖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虽然现在,我们的科技水平仍旧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高超的科技,让全世界羡慕我们。

我爱这些默默付出的大师们,我敬佩他们的才华与创造力。

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拼搏的精神。

中国在清朝时期有很多知名的科学家,他们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现在,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

- 1 -。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

大师王洛宾纪录片解说稿稿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

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

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

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

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

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

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

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

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

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

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

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

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

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

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聚焦于各种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才能和无与伦比的技巧。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选材非常出色。

它选择了不同领域的大师人物,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料理等,给观众提供了多个角度去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这种多样
性让我对各种艺术形式和学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其次,纪录片展现了大师们的刻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努力,而是持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巧。

纪录片也展示了
大师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的责任感。

这些品质让
我深受鼓舞,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

最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音乐配乐都非常出色。

纪录片使用了许多精美的摄影
技巧来展示大师们的工作场景和技巧细节。

音乐配乐则与画面完美融合,增强了观影
体验。

这些因素使得观看纪录片成为一种享受,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师们
的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大师》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不同领域的大师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
的才华和付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和启示。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
去追求卓越,并对自己的艺术和工作充满热情。

[男人必看的纪录片]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男人必看的纪录片]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男人必看的纪录片]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往往比影视剧更难,大量的纪录片都要拍上几年,素材达到几百小时,最后应用的只有几十分钟,这也许是纪录片为什么几乎每一部都很经典、很好看的原因纪录片就是尽量去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是对事物的看法,是一种精神,一种靠真实纪录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带来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责任、温情、敬畏、主宰、深邃、坚韧、宽厚、淡定……我们从八个方面解构了一个成功男人的品质,推荐了八部优秀纪录片NO.1 责任First Descent绝妙降落【出品国家】美国【集数/时间】110分钟【上映日期】2005年三位雪上滑板的先锋人物:肖恩・法莫、尼克・佩拉塔和特杰・哈肯森,以及两位雪上滑板界的新星夏恩・怀特和哈娜・泰特,虽然他们在这项运动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没有实现,那就是征服阿拉斯加雪山最陡峭、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坡度。

于是五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踏上了征服阿拉斯加雪山之旅。

虽然目标统一,但出发点却各不相同。

佩拉塔和法莫只是想看看自己是否还能重振当年的雄风,哈肯森则是为了在自己挑战高山坡度的履历表中锦上添花,而年轻的怀特和泰特仅仅是为了在生平第一次的极限坡度挑战中体验刺激与激情。

无论如何,对于五人来说,这次挑战的成功都能让他们登上雪上滑板运动的最高殿堂。

并且,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他们分享了各自在运动生涯中经历的故事,承担各自的责任,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观感:画质相当不错,纯净的雪山,看得让人心潮起伏,这项运动代表的勇气、合作和责任,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NO.2 温情The Bear子熊的故事【出品国家】法国【集数/时间】90分钟【上映日期】1988年本片改编自1885年发生在美国洛基山脉中人与熊之间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熊妈妈和小熊在一处觅食生活。

一天,在掏蜂蜜的过程中,熊妈妈被掉下来的大石块砸死了。

小熊嗷嗷地叫着,推着母亲的身体,期待它重新站起来。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逐渐成为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其中有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大师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精彩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思想冲击。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十分独特。

与传统纪录片不同,它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将多个故事线交织在一起。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智慧的世界。

每一个故事线都充满了悬念和意味深长的隐喻,引人深思。

这样的叙事结构让整部纪录片显得更加引人入胜,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多重现实的迷宫中,跟随着导演的视角去探索真相。

其次,纪录片的内容也十分精彩。

《大师纪录片》以大师们的创作过程、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大师们的深入采访和对关键时刻的镜头捕捉,观众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大师们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理念。

同时,纪录片还通过记录大师们的思考和交流,让观众积累了更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观点。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内容展示,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享受,还得到了对艺术的启示和思考。

此外,《大师纪录片》还给观众带来了非凡的视觉体验。

纪录片的摄影和剪辑技术都达到了极致的水平。

无论是大师们的创作过程还是他们的作品呈现,都被拍摄得充满了艺术感和美感。

摄影师的镜头感知力以及对色彩和构图的精准掌握,让每一个画面都犹如一幅艺术品般美轮美奂。

同时,剪辑师通过对不同画面的巧妙拼接和时序的精准掌控,使整个电影节奏紧凑而流畅,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艺术世界中。

总的来说,《大师纪录片》通过其独特的创作手法、精彩的内容和非凡的视觉体验,给观众带来了一次不可思议的电影之旅。

通过对大师们的采访和作品的展示,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和独特魅力。

同时,纪录片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欲望。

这部纪录片将会成为艺术爱好者们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值得多次欣赏和品味的佳作。

十大纪录片大师

十大纪录片大师

十大纪录片大师简介1.海蒂•霍尼曼Heddy Honigmann生平:海蒂.霍尼曼,一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孩子,1951年出生于秘鲁利马,在那里,她度过了在利马大学学习生物学和文学的求学生涯。

1973年,她离开了秘鲁,穿行于墨西哥、以色列、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然后在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学习电影。

1978年,她加入了荷兰籍,目前住在阿姆斯特丹,尽管她的电影制作职业将她带到世界各地。

作为被放逐者的后代,她在纪录片中不厌其烦地以回忆、音乐和爱的形式讲述被流放者和局外人的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她的主题涉及秘鲁的出租车司机、巴黎地铁里的移民音乐家,巴西的老年人和美国新泽西州的古巴流亡者。

除了她电影里优雅的图像组合,霍尼曼作为一个纪录片制作人最常被认可的才能是和影片中的人物建立感情联系,倾听并探得他们的内心反应的移情能力。

正如霍尼曼自己描述的,“我不做采访。

我做些闲谈。

”成就:荷兰纪录片大师,艺术造诣极高的纪录片导演。

2007年她个人获得国际纪录片节HOTDOCS杰出成就奖。

她的作品《永远》在国际纪录片界引起轰动,曾创下荷兰纪录片电影票房记录,并获得多项国际最高奖项。

她曾在包括纽约现代艺术馆在内的很多地方办过个人回顾展,她最近又被圣弗朗西斯电影节授予艺术奖、加拿大热点电影节授予最高成就奖;美国人文主义者联盟曾颁发“J. Van Praag”奖给她,以表彰她所有的作品,并称“海蒂的作品是在用电影的形式对类似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生命话题进行终极探索。

主要作品:《永远》Forever 2007年/94分钟《被遗忘的》Obilivion 2008/93分钟《疯狂》Crazy 1999/97分钟《地下乐队》The Underground Orchestra 1998年/108分钟《自然之美》O Amor Natural 1996/76分钟《金属及忧郁气质》Metal and Melancholy 1994年/80分钟《心灵创伤》Mind shadows 1988/112分钟/电影业内评价:“霍尼曼是目前正在工作的最杰出的纪实影片导演之一。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大师纪录片人物素材摘抄

大师纪录片人物素材摘抄

大师纪录片人物素材摘抄1. 哎呀,看看达芬奇!他简直就是艺术界的超级巨星啊!就像夜晚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样耀眼。

他对绘画的执着和热爱,那真的是无人能比。

例子:你能想象《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如何在他笔下诞生的吗?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啊!2. 牛顿啊,那可是科学界的巨匠!可以说他就像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

他对物理的探索精神,简直酷到没朋友!例子:难道你不佩服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那种智慧吗?太牛了吧!3. 贝多芬,音乐界的传奇人物啊!他仿佛是一股强大的音乐洪流,势不可挡。

他在失聪后还能创作出那么多伟大的作品,哇塞,太了不起了!例子:大家听听《命运交响曲》,那澎湃的力量,怎能不让人震撼呢?4. 孔子,教育界的泰斗呀!他就如同明亮的灯塔,为无数人指引着前行的道路。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真厉害!例子:想想他的那些教诲,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指南吗?5. 居里夫人,科学领域的巾帼英雄呢!她恰似一朵坚韧不拔的花朵,在艰难的环境中绽放。

她对科学的奉献精神,真的让人钦佩不已!例子:看看她发现镭元素的过程,太艰辛了,可她就是做到了!6. 李白,诗坛的大才子哟!他宛如一阵自由洒脱的风,快意江湖。

他那豪迈的诗意,简直让人沉醉其中。

例子:吟诵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那种自信,多带劲啊!7. 梵高,绘画界的独特存在呀!他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激情四射。

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真的是别具一格。

例子:瞧那幅《星夜》,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太神奇了!8. 霍金,科学界的奇迹呀!他就像一颗顽强的星星,在浩瀚宇宙中闪耀。

尽管身体受限,但他的思想却能遨游太空。

例子:想想他对宇宙的深刻洞察,不正是人类智慧的光辉体现吗?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大师都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梦想,努力向前。

他们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_邓稼先_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邓稼先1999年,当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时,他已辞世整整13年。

而这时距他1958年投身原子弹的研究也整整过去了41年。

鹿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辗转反侧的邓稼先久久地盯着窗外,窗外的夜色中一轮明月。

她回忆说:邓稼先喜欢月亮,常望着月亮出神。

突然,他坐了起来,将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手上,眼睛却盯着窗外的月亮,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采访妻子】我以为他是从这个科研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所以问他调哪儿去,但他说不能说。

我说为什么,他说不能说,我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他说不行。

后来,他就说他连家也顾不了了。

他说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是什么样的工作要他下这样的决心,邓稼先没有回答,却说道: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那一夜,许鹿希哭了。

但她还是没想到,为这次调动付出的代价,将是夫妇俩寂寞的人生。

向来不爱照相的邓稼先走进了照相馆,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留下了这张全家福。

那一年的邓稼先34岁。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但许鹿希以为只是普通的工作调动。

他根本想不到丈夫是去造原子弹。

因为邓稼先的专业虽然是核物理,但建国初期,新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能把小麦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毛泽东说,“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没有人知道邓稼先在哪里工作。

他白天消失,晚上神秘地回家。

其实,他那时工作的地方与家只隔着一站路。

严格的保密纪律,让邓稼先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

此后,他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作过一次学术报告,甚至,亲友间的聚会也避开了。

【采访妻子】有一回骑车过去,正好看见他,就问他怎么在这,我就根本没想到那就是他的工作单位。

他就骗我说:啊,我去看人,在这儿下错车了。

然后他看见公共汽车来就赶紧上车,我没想到他是骗我的。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2颗原子弹,使世界真切地看到了原子武器毁灭性的力量。

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大师陶行知纪录片》后,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纪录片中展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社会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提出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亲自创办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教育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用爱心和智慧去引领学生成长。

总之,《大师陶行知纪录片》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

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全136集!全面纪录大师的传奇一生!纪录片《大师》系统的介绍了20世纪近100年内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乃至新闻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的大师们。

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

纪录片《大师》01 林巧稚(上)纪录片《大师》02 林巧稚(下)纪录片《大师》03 冰心(上)纪录片《大师》04 冰心(下)纪录片《大师》05 蔡元培(上)纪录片《大师》06 蔡元培(下)纪录片《大师》07 常书鸿纪录片《大师》08 陈鹤琴纪录片《大师》09 陈省身纪录片《大师》10 陈望道左:陈寅恪右:傅斯年纪录片《大师》11 陈寅恪(上)纪录片《大师》12 陈寅恪(下)纪录片《大师》13 傅雷(上)纪录片《大师》14 傅雷(下)纪录片《大师》15 梁思成(上)纪录片《大师》16 梁思成(中)纪录片《大师》17 梁思成(下)纪录片《大师》18 徐悲鸿纪录片《大师》19 张元济(上)纪录片《大师》20 张元济(下)邓稼先纪录片《大师》21 邓稼先(上)纪录片《大师》22 邓稼先(下)纪录片《大师》23 范长江(上)纪录片《大师》24 范长江(中)纪录片《大师》25 范长江(下)纪录片《大师》26 丰子恺(上)纪录片《大师》27 丰子恺(下)纪录片《大师》28 冯友兰(上)纪录片《大师》29 冯友兰(下)纪录片《大师》30 盖叫天(上)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纪录片《大师》31 盖叫天(下)纪录片《大师》32 顾准纪录片《大师》33 贺绿汀(上)纪录片《大师》34 贺绿汀(中)纪录片《大师》35 贺绿汀(下)纪录片《大师》36 华罗庚(上)纪录片《大师》37 华罗庚(下)纪录片《大师》38 黄炎培纪录片《大师》39 黄佐临纪录片《大师》40 焦菊隐(上)著名文学家:老舍纪录片《大师》41 焦菊隐(下)纪录片《大师》42 老舍(上)纪录片《大师》43 老舍(中)纪录片《大师》44 老舍(下)纪录片《大师》45 黎锦晖(上)纪录片《大师》46 黎锦晖(下)纪录片《大师》47 李国豪(上)纪录片《大师》48 李国豪(下)纪录片《大师》49 李济(上)纪录片《大师》50 李济(中)李济(中背手者)与考古队纪录片《大师》51 李济(下)纪录片《大师》52 梁从诫纪录片《大师》53 梁漱溟纪录片《大师》54 林风眠(上)纪录片《大师》55 林风眠(下)纪录片《大师》56 林语堂(上)纪录片《大师》57 林语堂(下)纪录片《大师》58 卢鹤绂纪录片《大师》59 陆俨少纪录片《大师》60 马相伯马相伯纪录片《大师》61 马一浮(上)纪录片《大师》62 马一浮(下)纪录片《大师》63 梅贻琦纪录片《大师》64 穆旦(上)纪录片《大师》65 穆旦(下)纪录片《大师》66 倪征燠(上)纪录片《大师》67 倪征燠(下)纪录片《大师》68 潘光旦(上)纪录片《大师》69 潘光旦(下)纪录片《大师》70 潘天寿(上)潘天寿纪录片《大师》71 潘天寿(下)纪录片《大师》72 荣独山纪录片《大师》73 沈从文(上)纪录片《大师》74 沈从文(下)纪录片《大师》75 沈尹默(上)纪录片《大师》76 沈尹默(下)纪录片《大师》77 谭其骧(上)纪录片《大师》78 谭其骧(下)纪录片《大师》79 陶行知(上)纪录片《大师》80 陶行知(下)齐白石纪录片《大师》81 齐白石(上)纪录片《大师》82 齐白石(下)纪录片《大师》83 童第周纪录片《大师》84 万籁鸣纪录片《大师》85 王力纪录片《大师》86 王洛宾纪录片《大师》87 王淑贞(上)纪录片《大师》88 王淑贞(下)纪录片《大师》89 闻一多(上)纪录片《大师》90 闻一多(中)闻一多纪录片《大师》91 闻一多(下)纪录片《大师》92 吴昌硕(上)纪录片《大师》93 吴昌硕(下)纪录片《大师》94 吴湖帆(上)纪录片《大师》95 吴湖帆(下)纪录片《大师》96 吴健雄纪录片《大师》97 吴贻芳纪录片《大师》98 萧红(上)纪录片《大师》99 萧红(下)纪录片《大师》100 郁达夫(上)郁達夫與王英霞纪录片《大师》101 郁达夫(下)纪录片《大师》102 詹天佑(上)纪录片《大师》103 詹天佑(下)纪录片《大师》104 谢希德(上)纪录片《大师》105 谢希德(下)纪录片《大师》106 严复(上)纪录片《大师》107 严复(中)纪录片《大师》108 严复(下)纪录片《大师》109 颜福庆(上)纪录片《大师》110 颜福庆(下)颜福庆纪录片《大师》111 叶企孙(上)纪录片《大师》112 叶企孙(下)纪录片《大师》113 叶圣陶(上)纪录片《大师》114 叶圣陶(下)纪录片《大师》115 张伯苓纪录片《大师》116 张充仁(上)纪录片《大师》117 张充仁(下)纪录片《大师》118 张大千(上)纪录片《大师》119 张大千(下)纪录片《大师》120 赵超构(上)赵超构纪录片《大师》121 赵超构(中)纪录片《大师》122 赵超构(下)纪录片《大师》123 赵家璧纪录片《大师》124 周信芳纪录片《大师》125 周予同(上)纪录片《大师》126 周予同(下)纪录片《大师》127 朱维铮(上)纪录片《大师》128 朱维铮(下)纪录片《大师》129 朱自清(上)纪录片《大师》130 朱自清(中)朱自清纪录片《大师》131 朱自清(下)纪录片《大师》132 竺可桢(上)纪录片《大师》133 竺可桢(下)纪录片《大师》134 赵丹(上)纪录片《大师》135 赵丹(中)纪录片《大师》136 赵丹(下)来源:电影纪录片、王崧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观《大师》纪录片有感之陶行知在看一系列大师纪录片前,我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呢?他(她)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精神呢?我要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东西?带着这些思考及问题,我认真欣赏了陶行知、蔡元培等等大师的影片,下面我想谈谈自己自己观看《陶行知》后的一些感想。

陶先生也被荣称为陶夫子,以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学子、中华儿女。

他出生在一个国家愚昧落后,饱受苦难的年代,带着求知的梦想他踏上了和平自由的国外求学之路,学成后他满怀信心毅然回到他深深牵挂的祖国,然而一切令他心酸心痛,国民生活困苦,精神世界更是贫乏无知……怀着改造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服务牺牲的满腔热血,他带着妻儿老小去了荒凉贫瘠的晓庄,踏上了自己一生的办学之路。

他深知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经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扩大民主;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

从而走上真正的、现代的、民主的道路。

晓庄学院在难以想象的艰难条件下逐渐发展壮大,陶先生也继续充满信心的向着“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识字”目标前行。

然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地投向中国,国内战火纷飞,陶先生又不顾一切地奔走在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和平自由呼喊奔走着……终于,中国迎来了抗战的胜利,看到了民主自由的曙光。

但是此时的中国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和和平,到处都笼罩着军阀统治的阴影,陶先生的教育实践受到重重阻难,甚至连生命都没有保障,但是,他不畏惧一切黑势力,仍然努力地去创办新式学校,挖掘没有机会求学的穷苦孩子,为了孩子,他化身多重身份:老师、父母、甚至乞讨者……他对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小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照顾象征着祖国未来,国家希望的学校这个大家,他深爱每一个孩子,直到耗尽自己最后一丝精力……他爱天下所有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的精神仍然感动着今天的每一个人,他对祖国无私奉献,求知博学的历史责任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学习践行的,也告诫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实自我,成为有用之才,为振兴中华而努力!陶先生无疑是世世代代永存的大师,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佩的老师!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努力去践行他对青年的几点要求,争取拥有“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

《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王淑贞解说稿

【东方卫视】《大师》系列之王淑贞上集她早已离去,但她的美长留。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院护士长刘吟秋——她穿着白大褂一走进来,她就像宋庆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副院长袁耀萼——风度是非常好的。

【采访】原上海医大附属妇产科医主任医师李超荆——她那个样子很慈祥,他得和蔼,看到谁她都笑一笑。

你看她照片没有?她的照片真是百看不厌啊,有一点洋气,又有一点中国气,中国的洋气。

王淑贞,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王颂蔚是前清进士,做个高官,父亲王季同是着名数学家,子女12人,有7人是中国一流科学家。

而王淑贞早年考上清华庚款留美,是庚款留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医师。

从美国学成归来,她成了中国妇产科的开拓者。

【采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曦——她最早开拓了妇科研究,我们传统中以为妇产科就是产科,甚至带有一些早期婴儿的护理或者围产学这一块,她其实在中国开创妇产科或者妇科教育和研究方面是最早的,称之为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王淑贞是真正名副其实的。

1925年,王淑贞获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她经一位美国传教士的介绍,抱着“医学救国”的愿望,1926年来到西门妇孺医院担任医师。

西门就是上海老城厢的老西门的外面,在有租界的年代里,这里是华界的贫民窟。

当时,西门妇孺医院只是美国传教士创办的一个小小的门诊部,服务聚居在老西门一带的穷苦平民。

到这里时,王淑贞27岁,她在这个小小的门诊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妇产科,此后直到她离世,她在这所医院里服务了整整60年。

【采访】高曦——她一直比较敏锐地能够捕捉现代医学、现代妇产科学发展的信息,包括新的技术,她引进到国内来。

在整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产科医生的时候,她关注女性健康,而且是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

所以她在妇科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前沿性的或者有开创性。

李超荆,1948年从福建医学院毕业,慕王淑贞之名到红房子医院做了实习医生,从此她与王淑贞延续了四十年的同事缘、师生情。

至今她记忆中最深的印象是老师无声的教导。

纪录片大师06陈寅恪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06陈寅恪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06陈寅恪观后感犹记得走进五班教室时,讲台上贴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后来,历史老师讲隋唐史的时候,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字,看完《大师》后,终于对这位国学大师略知一二。

他能在13岁出国游学十三年,学习二十二种语言。

他能在36岁时,被梁启超鼎力推荐,成为清华国学院的教授。

他能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箱的情况下撰述两部不朽的古史名著。

他能在双目失明时写下上百万字的著述。

他能让中共西南局最高首长陶铸亲自嘱咐为方便他散步而修建“陈寅恪小道”。

他的博学使他成为清华的传奇,中国从未有过的史诗。

我想: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铸就了一个有风骨,有特点的陈寅恪:他至死都坚持竖体排版,繁体字,文言文格式;他不允许出版社改动他的一个字或标点;他为清华大学出的招生题是写一幅下联仅有3字的对联;他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

因“顺应时代”的昔日门生王篯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你不是我的学生!”有人认为他太迂腐,太作秀,但一个迂腐的人怎么可能会为烟花女子柳如是立传?其实,正如纪录片想要告诉我们的,因为他的博学使他坚信中国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与世界地位不可捍动。

他关注汉语,他对民族语文充满自信,才坚持住他的文言文风格。

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使他学会了卓然独立的精神,没有“紧跟时代”,这或许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诠释吧!丰子恺以他的画笔为武器,画出百姓的疾苦,唤醒国人的意志。

可是在《大师陈寅恪》中,似乎没有几句提过他写过文章来谴责日军的暴行,也没有提过他是如何四处奔走保家护国。

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陈寅恪刚赴欧洲留学时,侧重于学习物理和数学,可是他渐渐发现中国汉语文化和中国历史在全球有很大的重要性,但相关的文史研究却没有跟上,于是他重点研究文科,从西学中带来东方学,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国文史研究上。

这不就是最伟大,最默默无闻的爱国精神的体现了吗?他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祖父与父亲变法失败后把所有的希望寄于他,他也不负众望,把中国文史研究推向高峰。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大师>陈鹤琴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陈鹤琴的纪录片《大师》,感触颇多。

陈鹤琴,这个名字在教育领域如雷贯耳。

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简单地了解过他的教育理念,知道他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他的魅力和伟大。

纪录片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陈鹤琴对孩子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爱。

他会蹲下来,和孩子们平视,用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温暖和安心。

有一个场景,至今还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

那是在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自由活动。

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玩过家家。

陈鹤琴静静地站在一旁,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

突然,一个小男孩因为积木倒塌而大哭起来。

陈鹤琴立刻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安慰道:“别哭别哭,咱们重新搭一个更漂亮的。

”说着,他便和小男孩一起重新搭建积木,一边搭还一边耐心地引导小男孩思考怎样才能让积木更稳固。

在陈鹤琴的鼓励下,小男孩不仅停止了哭泣,还成功地搭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还有一次,陈鹤琴发现一个小女孩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

他没有直接去询问小女孩为什么,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默默地关注着她。

他发现小女孩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但因为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于是,陈鹤琴特意组织了一次绘画活动,鼓励小女孩展示自己的作品。

当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中的画时,陈鹤琴带头鼓掌,并给予了她高度的赞扬。

从那以后,小女孩变得开朗自信了许多,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

陈鹤琴不仅仅是在幼儿园里关心孩子们,他还深入到孩子们的家庭中去。

他会定期家访,和家长们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他告诉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过分压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有一个家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让孩子几乎没有了玩耍的时间。

纪录片大师—傅雷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傅雷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傅雷观后感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大师—傅雷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9月3日,是傅雷的祭日!恕我直言,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作为外国文学的翻译学者,究其翻译水平和文学造诣,国内无人能与傅雷比肩!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傅雷就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初始傅雷的作品,是在1988年,苏州大学图书馆!那个时候的文学流行风,外国文学名著必读作品当属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还有她的妹妹艾米丽的《呼啸山庄》等等。

我遵照菜鸟的成长规则,一一借阅并记下读书卡片。

但我读的口干舌燥且毫无兴致可言,因为这类外国名著文字晦涩干瘪、语句沉冗跨跃,似乎在逐字逐句地翻译对照,没有文法剧理,更匮乏语言逻辑。

对整个作品似乎没有通篇的掌握与拿捏,或者说,翻译作品的人缺乏中外文学素养,更没有西方文化风情的`感受与领略,只是一个金山词霸式的肉体机器人,见字拆字,见词译词……直到我借阅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才真正地读了进去!当时苏大的这个名著版本一共有分12集,12本书。

我从第一本就喜欢上了傅雷,他翻译的作品你读不到翻译的痕迹和故意。

亲身感受到的人物以及情节变化,似乎都来自傅雷自己的笔下创造。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就应该有诺贝尔级别的文学大师来翻译,这才是文学婚姻上的门当户对,其他神马都是浮云!看名著的封面,看见罗兰忘记傅雷;读到名著的封底,看见傅雷忘记罗兰。

“1966年9月3日晨,翻译巨匠傅雷和他的夫人双双自缢身亡。

当年,震耳欲聋的口号,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傅雷夫妇先是被罚跪在地,继而被人拉到长凳上戴高帽…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个人有条不紊地书写他的死亡文告,甚至连火葬费,保姆可能需要的生活补助等都一丝不苟地抄出……”唉,往事不堪回首……傅雷对中国文坛最大的贡献是通过他翻译的文字把罗曼罗兰介绍给了中国。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风靡全球,成为了人们追逐知识和真相的重要切入点。

而在众多纪录片中,最近我观看的一部纪录片《大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和真实的记录方式,让我对大师们的一生和智慧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生动且贴近现实的方式展现了大师们的生活和创作过程。

无论是艺术大师、音乐大师还是科学大师,他们都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创作风格。

从他们个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到他们创作过程中的辛勤努力,这部纪录片将他们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记录方式,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大师们的智慧和热情,也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所从事的事业。

其次,这部纪录片将大师们的思想传递给了观众,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纪录片中,大师们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让观众们能够更加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艺术观念。

通过这些深入解析,我意识到大师们在自己领域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对艺术、音乐或科学的无尽热爱和不懈追求。

这样的观点启发了我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除了对大师们的敬佩,这部纪录片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大师们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大师,而他们的成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纪录片中,大师们不仅仅是被捧上了神坛,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限制。

他们要面对社会舆论的赞扬和批评,要超越时代的束缚,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勇气,使大师们成为了我们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通过观看《大师纪录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伟大和智慧所带给世界的影响。

他们不仅仅是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更是通过自己的一生和智慧影响了千百万人。

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纪录片《大师》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影片,它通过深入记录大师们的生活和创作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们的智慧和成就。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一、背景介绍《大师》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刘若英、周迅等众多一线演员主演的影片。

该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爱情和友谊的故事。

影片在全球上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部经典之作。

二、影片剧情简介《大师》以音乐为线索,讲述了三位音乐家在1940年代的中国大陆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沈浪(刘若英饰)、顾安然(周迅饰)和方琪(王力宏饰)三位音乐天才展开。

沈浪是一位音乐天才,但才华却埋没在战乱年代的中国大陆。

她深情的演奏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但命运总是不公。

顾安然则是一位热衷于爵士乐的音乐家,她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而方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为他们的音乐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三位音乐家之间的友谊和竞争,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困惑,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剧情紧凑且引人入胜,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这个时代的激情。

三、影片特点与亮点1. 音乐与情感的交织《大师》中的音乐不仅是一种听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表达。

每一个音符都蕴含了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的痛苦,体现了导演对音乐的细腻理解。

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演员的精彩表演影片由刘若英、周迅和王力宏等众多实力派演员主演,他们的出色表演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有血有肉。

刘若英饰演的沈浪激情四溢,周迅饰演的顾安然深情而又脆弱,王力宏饰演的方琪则展现了一位内心执着的音乐家。

演员们将角色演绎得恰到好处,令人印象深刻。

3. 导演对历史背景的细腻描绘陈凯歌导演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背景,将晚清末年至1940年代的中国大陆战乱和政治动荡作为背景,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而有力。

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时代氛围的还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从中了解那个特殊的时期。

四、观后感《大师》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

它通过音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战争年代的中国大陆,展示了音乐与爱情、友谊之间的纠葛和追求。

这部电影在不同的层面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丨《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合集(34集)

纪录片丨《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合集(34集)
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这部长达34集的纪录片系统介绍了达芬奇席勒拉斐尔莫奈梵高雷诺阿塞尚等画家的近500幅名画被称为是浓缩的艺术博物馆不仅是一次世界名画的科普更是一次审美的职业启蒙让读者看到名画背后艺术家如何为艺术所治愈又如何用艺术治愈更多人
纪录片丨《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合集(34集)
《世界名画·华丽的大师》这部长达34集的纪录片系统介绍了达芬奇、席勒、拉斐尔、莫奈、梵高、雷诺阿、塞尚等画家的近500幅名画,被称为是“浓缩的艺术博物馆”,不仅是一次世界名画的科普,更是一次审美的职业启蒙,让读者看到名画背后艺术家如何为艺术所治愈,又如何用艺术治愈更多人。
世界名画(31)
世界名画(32)
世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画(33)
世界名画(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师】《大师》纪录片任凭岁月如何雨打风吹,任凭记忆如何铺张浪费,大师就像我们的灵魂一样永远在心中预订了一个位置,当我们用双手打开这个位置,马修斯、斯蒂法诺、贝斯特、克鲁伊夫、贝肯鲍尔、普拉蒂尼、巴斯滕、巴乔、罗纳尔多、齐达内、小罗纳尔多、卡纳瓦罗……这些名字足够令任何一个人眩晕,而他们持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证――欧洲金球奖得主。

斯坦利・马修斯(1956年)Stanley Matthews1956年,《法国足球》杂志将第一届金球奖授予了41岁的马修斯,这一年斯蒂法诺带领皇马赢得欧洲冠军杯,但为了纪念马修斯的整个运动生涯,英国人首获这一殊荣。

当回忆起这件往事时,马修斯显得很淡然:“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多广告,一个老先生特地从巴黎来到布莱克本,将金球奖给了我,而我只记得这些。

”迪・斯蒂法诺(1957年&1959年)Di Stefano1956-59年,斯蒂法诺连续四次成为西甲射手王,不仅如此,1957年的欧冠决赛,他为皇马首开记录,而两年后的欧冠决赛,他同样攻破了对手的大门。

雷蒙德・科帕(1958年)Raymond Kopa1958年是属于科帕的,身为法国队的一员,他在世界杯上贡献3球,帮助法国队获得季军。

在俱乐部,他为皇马拿到联赛冠军和冠军杯冠军立下战功。

无论是在法国队还是皇马,方丹、斯蒂法诺和普斯卡什的伟大也掩盖不了科帕的光芒。

路易斯・苏亚雷斯(1960年)LuisSuarez1960年的冠军杯半决赛,皇马以总比分6比2淘汰巴塞罗那,可在这一年的金球奖评选中,巴塞罗那队长苏亚雷斯却击败了皇马射手普斯卡什,也许是苏亚雷斯在巴塞罗那的突出作用征服了金球奖的评委。

西沃里(1961年)Sivori作为笫一个来自意甲的金球先生,在效力尤文的8年中获得3个意甲联赛和3个意大利杯冠军,其中1961年拿到最后一个意甲锦标,于是他被写进金球奖的历史。

马索普斯特(1962年)Masopust第一个产自东欧的金球得主,而1962年,正是约瑟夫・马索普斯特率领捷克斯洛伐克杀进世界杯决赛,并在决赛进球,因此当年的金球奖评选中,他力压尤西比奥和德国人施内林格。

列夫・雅辛(1963年)Lev Yashin到目前为止,雅辛依旧是惟一一位染指金球奖的门将,那是1963年,里维拉、格里夫斯、丹尼斯・劳和尤西比奥纷纷成为他的手下败将。

其实1963年的前几个月,雅辛并没有什么亮点,转折点出现在10月23日,由于英格兰足总诞辰100周年,英格兰与世界代表队进行一场纪念赛,雅辛正是世界代表队的门将,格里夫斯和博比・查尔顿对他都无可奈何。

当年的11月10日,前苏联同意大利在罗马争夺1964年欧洲杯的入场券,又是雅辛阻挡了马佐拉和里维拉的进攻,里维拉在赛后留下一句话:“雅辛让人恐惧”。

丹尼斯・劳(1964年)Denis Law丹尼斯・劳的球风并不绅士,不过《法国足球》的评委们无法忽视这样一份成绩单:1964年,丹尼斯・劳在联赛和杯赛中共进46球,1963-64赛季有5场比赛上演帽子戏法。

颁奖仪式上有记者对他的球风提出质疑,劳的回答是:“要是在球场上有人给你一脚,你怎么办?”尤西比奥(1965年)Eusebio1965年,国际米兰在欧冠决赛上战胜了本菲卡,但在金球奖的竞争中尤西比奥却战胜了法切蒂和苏亚雷斯。

同年,凭借“黑豹”金子般的进球,葡萄牙淘汰捷克斯洛伐克获得1966年世界杯门票。

博比・查尔顿(1966年)Bobby Charlton世界杯决赛被英格兰打败后,贝肯鲍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英格兰之所以能够打败我们,只因为多了一个博比・查尔顿。

”听到这么权威的评语,金球奖不给他能行吗?弗洛里安・阿尔贝特(1967年)Fiorian Albert1967年,普斯卡什宣布退役,这一年他的同胞阿尔贝特荣膺金球奖,原因是阿尔贝特带领费伦茨城队获得匈牙利联赛冠军。

乔治・贝斯特(1968年)George Best1968年,贝斯特到达职业生涯的最巅峰,他在对本菲卡的冠军杯决赛中攻进决定性入球,使曼联成为第一支夺取欧洲冠军杯的英格兰球队。

吉亚尼・里维拉(1969年)Gianni Rivers没有了里维拉的组织,就没有了普拉蒂在决赛的帽子戏法,AC米兰也不会拥有历史上第二座欧冠奖杯。

金球奖官方给里维拉的评价是:“一位优雅的、有艺术想像力和有创造性的中场大师!”盖德・穆勒(1970年)Gerd Mueller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单单依靠1970年世界杯独进10球的资本,金球一出,谁与争锋呢?若不是与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两大巨星同处一个时代,盖德・穆勒绝不会只拿到一次金球奖。

约翰・克鲁伊夫(1971年&1973年&1974年)Johan Gruyff1971-73年,阿贾克斯处于全盛时期,连续三次问鼎冠军杯,所以身为球队领袖的克鲁伊夫成为1971年和1973年的欧洲足球先生在情理之中。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1974年的金球怎么能不给贝肯鲍尔呢?要知道,1974年的世界杯冠军是德国队,1974年的冠军杯冠军是拜仁,怪不得贝肯鲍尔发出如此感慨:“还叫我怎么做”。

弗朗茨・贝肯鲍尔(1972年&1976年)Franz Beckenbauer1972年,贝肯鲍尔作为队长举起了欧洲杯。

尽管1974年不敌克鲁伊夫,但“足球皇帝”还是在1976年击退另一名荷兰人伦森布林克,再次赢得金球,除了欧洲杯亚军,贝肯鲍尔在这一年还帮助拜仁拿到欧冠的奖杯。

奥列格・布洛欣(1975年)Oleg Blokhin只有一个人在1971-76年对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进行了“双杀”,这个人便是乌克兰传奇球员奥列格・布洛欣。

1975年的金球奖评选前三名分别是:布洛欣、贝肯鲍尔、克鲁伊夫,而布洛欣在1975年最大的收成是优胜者杯和超级杯冠军,其中同匈牙利费伦克瓦罗什的优胜者杯决赛完成锁定胜局的进球,与拜仁两回台的超级杯对决中包办球队的3个进球。

阿兰・西蒙森(1977年)Allan Simonsen他没有劳德鲁普兄弟的名气大,但却被称为“丹麦足球的先驱者”,1977年的金球奖是一个缩影。

在上世纪70年代,拥有西蒙森的门兴格拉德巴赫是惟一能和拜仁分庭抗礼的德国球队,1977年完成联赛三连冠,并杀进冠军杯决赛,虽然最终败在利物浦的脚下,但瑕不掩瑜,西蒙森的进球一度为门兴扳平了比分。

凯文・基冈(1978年&1979年)Kevin Keegan汉堡俱乐部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是从基冈加盟算起的,1978年在基冈加盟一年后这支球队就拥有了首个德甲冠军,而基冈也成为1978年金球奖得主。

1979年,基冈成功卫冕,比第二名鲁梅尼格高出62分之多。

卡尔・鲁梅尼格(1980年&1981年)Karl Rummenigge继盖德・穆勒之后,鲁梅尼格是德国又一门重炮,1980年他以26球成为德甲射手王,并为德国队获得欧洲杯桂冠。

1981年,鲁梅尼格再次荣膺德甲金靴,拜仁也伴随着他的进球获得了德甲冠军,以及闯进冠军杯决赛,金球也成为他的战利品。

保罗・罗西(1982年)Paolo Rossi世界杯年,要想成为金球奖得主,最大的捷径是赢得世界冠军的同时成为射手王,罗西无疑做到了。

回顾意大利的夺冠历程,罗西的功劳显然是无法回避的,对巴西的帽子戏法,对波兰队半决赛进2球,对德国队决赛进1球,仅仅看这6个进球的分量,他就无愧于金球奖。

米歇尔・普拉蒂尼(1983年&1984年&1985年)Michel Platini人这辈子不可能天天中彩票,也不可能天天喝凉水塞牙,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普拉蒂尼而言,这些规律统统被抛在九霄云外。

1982年世界杯后,普拉蒂尼转会到尤文,1983年拥有意大利杯冠军,1984年赢得意甲、优胜者杯和欧洲超级杯冠军,1985年将冠军杯和丰田杯揽入怀中,同时1983-85年他连续三次荣膺意甲金靴,1984年为法国夺得欧洲杯冠军。

伊戈尔・别拉诺夫(1986年)lgor Belanov如果当时金球奖的评选标准像现在这样对全世界开放,那么1986年的当选者必然是马拉多纳,当然也不能说别拉诺夫走了狗屎运,毕竟他帮助基辅迪纳摩获得当年的优胜者杯冠军,并且在1986年世界杯上同比利时的交锋中完成帽子戏法。

路德・古力特(1987年)Ruud Gullit1987年,古力特以850万美元的天价转会到AC米兰,在登陆亚平宁半岛之前,他刚刚打进自己在荷兰甲级联赛里的第100球,并率队举起联赛冠军奖杯。

1987年12月9日,古力特捧起欧洲金球,在他的眼中,最强的5个金球奖得主是克鲁伊夫、巴斯滕、里维拉、齐达内和罗纳尔多。

范・巴斯腾(1988年&1989年&1992年)巴斯滕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个三获金球的球员。

1988年的得奖是实质名归的,因为那是欧洲杯年,除了帮助荷兰队拿到至今惟一一个大赛冠军,他本人也成为最佳射手,其中同前苏联的零度角进球已经成为传世之作。

1989年,巴斯滕在欧冠决赛中梅开二度,帮助米兰时隔20年后重回欧洲之巅,而同前两次相比,1992年的当选多少有些质疑,同瑞典IFK哥德堡队的比赛中独进四球体现了他的射手本色。

洛塔尔・马特乌斯(1990年)Lothar Matthaeus古时候母以子贵,世界杯年就是球员以世界杯贵了,1990年世界杯,马特乌斯身为队长带领德国队站在世界之巅,他本人也有卓越的表现,尤其是同前南斯拉夫那记长途奔袭后的远射最为精彩。

帕潘(1991年)Papin帕潘是马赛王朝的代表人物,1991年马赛继续称雄法甲,并和贝尔格莱德红星在决赛中会师,而帕潘也达到个人的最高峰,不仅是在俱乐部风光无限,他还帮助法国队以全胜战绩进军1992年欧洲杯。

罗伯特・巴乔(1993年)Roberto Baggio1992-93赛季,巴乔意气风发,在27场联赛中打入21球,在联盟杯中贡献6球,是尤文赢得联盟杯桂冠的第一功臣。

这一年,巴乔包揽了世界足球先生和欧洲金球奖这两大荣誉。

斯托伊奇科夫(1994年)Stoitchkov1994年美国的夏天,保加利亚成为最大的黑马,一路杀进四强,而斯托伊奇科夫也以6个进球荣膺金球先生。

维阿(1995年)Weah维阿是历史上第一个来自欧洲之外的金球奖得主。

有命运的巧合,也有维阿的不懈努力,他在这一年帮助圣日耳曼队夺得法甲联赛冠军,并进入到冠军杯的半决赛。

萨默尔(1998年)Sammer在1996这个欧洲杯年上,德国队最终依靠一个金球获得冠军,但金球奖并没有给比埃霍夫,而是颁给了德国队的核心萨默尔。

作为“自由人”,萨默尔踢满了全部比赛,阅读比赛的能力高人一等。

罗纳尔多(1997年和2002年)Ronaldo1997年,罗纳尔多是以国米球员的身份拿到金球奖,但谁都知道之前在巴塞罗那的成功才是他畅通无阻的资本,1997年5月14日,当时还是巴塞罗那球员的罗纳尔多在决赛中打进惟一进球,使得巴塞罗那赢得优胜者杯冠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