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与文化
灿烂悠久的巢湖地域农耕文化
灿烂悠久的巢湖地域农耕文化巢湖地域开发较早,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1980年从和县陶店镇汪家山龙潭洞发掘出土了一具国内现存最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与此同时还发现了石器、成批的骨角器以及各种动物碎骨、灰烬物质,时间距今20-40万年。
同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巢县(今居巢区)银屏镇银山村进行考古发掘中,获得了距今20万年前人类的一块枕骨、一块上颌骨,表明银山人属于早期智人。
同时发掘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小猪、剑齿象、貘、犀牛、獾、豺和野猪等。
从动物种属看,当时居巢区一带为山地环水,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大片的草原、湖沼、河流,气候温暖湿润。
这说明地处长江下游的巢湖地域,存在着灿烂悠久的原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一、源远流长的稻作生产民以食为天。
生存是人类诞生以来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人类所能吃的东西,主要就是植物和动物。
因而,在人类尚未学会生产食物之前,就是单纯地向自然界索取、采集与狩猎。
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选择生息繁衍的家园时,基于生存的考虑,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河流密布、岗地相间的巢湖地域,成为先民聚落生活的较为理想之地。
聚落是伴随着农业经济出现和人类定居生活开始而出现的。
由渔猎而农业,由迁徙不定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是农耕文明发展的基本模式。
农耕生活虽然艰辛、单调,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遇到洪水灾荒,还会颗粒无收。
但先民认识到,其稳定性仍然是渔猎所无法比拟的。
稻作农业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
此时,巢湖地域出现了一些固定的居民点——聚落,如肥东大陈墩、肥西古埂、含山大城墩、含山凌家滩等。
其中以含山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最高,在含山凌家滩聚落遗址内,发现既有大型宫殿、祭坛、神庙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布局整齐的房屋、墓地,又有护城壕沟、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礼器、石器、陶器等。
这些玉器与同一时期其它遗址发现的玉器相比,其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是罕见的。
巢湖成语典故
巢湖成语典故一、巢湖简介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被誉为“江淮明珠”。
巢湖水域广阔,湖光山色秀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巢湖周边的文化底蕴深厚,成为了许多成语典故的诞生地。
二、巢湖成语典故的起源巢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产生了许多与其相关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于巢湖的独特情感。
2.1 飞黄腾达(典故:孙膑渡巢湖)据史书记载,孙膑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和发明家,他曾经用“飞黄腾达”来形容渡过了巢湖这个难关。
孙膑利用自己设计的木筏,成功地渡过了巢湖,这标志着他在军事上和发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飞黄腾达”成为了形容成功和显赫的成语。
2.2 披荆斩棘(典故:屯溪折柳)在巢湖周边有一个叫屯溪的地方,相传屯溪有一位叫柳湖的年轻人,他身手敏捷、勇猛无比。
有一天,他要从巢湖的密林里折柳带回家,但是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和荆棘。
然而,柳湖心怀坚定,勇往直前,最终成功地折回了柳枝。
这个典故源自于此,成为了形容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成语。
2.3 随遇而安(典故:巢湖晴景)巢湖的天气变幻莫测,时而晴朗明媚,时而阴雨连绵。
因此,当人们来到巢湖时常常会对巢湖的天气变化感到困惑。
然而,巢湖的当地人却习惯了这种变化,他们随遇而安,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心情。
因此,“随遇而安”成为了形容适应环境,不讲究外在条件的成语。
三、巢湖成语的含义和运用巢湖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当地人的智慧和生活哲学。
这些成语既通过具体的典故反映了当地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也承载了当地人对巢湖这个地方的独特情感。
3.1 飞黄腾达“飞黄腾达”一词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个成语的出处虽然与巢湖相关,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脱离了具体的地理背景,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形容词语。
3.2 披荆斩棘“披荆斩棘”一词在现代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2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舟居景观现状
在建造材料方面,住家船多以不易腐烂的、浮力大的杉木建 造,船体还会用桐油进行粉刷。在结构方面,夹板下有两层,最 下一层为隔水层,隔水层上为底舱,主要用来存放生活用品、粮 食和杂物。
23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献言献策。
三、舟居景观保护和发展策略
舟居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从保护 渔业景观、开展渔业旅游、完善相关措施等方面入手。
(一)重视环巢湖地区的渔业文化的发展 政府部门要意识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通过限制渔 民打渔来被动发展,要提升渔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 将其作为文化来发展,赋予渔业新的生命力,增强其活力。发展 渔业文化是渔业的创新,也是其新的发展方向。 (二)挖掘环巢湖地区的渔业历史,丰富渔业文化的内涵 作为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渔业的发展历史必定有 源头可以追溯,因此,挖掘环巢湖地区的渔业发展历史为世人所 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能够丰富渔业文化的内涵,拓宽渔业 文化的深度。 (三)保护目前的渔业文化景观,并对其进行开发 随着政府保护巢湖地区水域生态环境政策的出台,渔业受其 影响,现有的并依然存在的渔业文化景观正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 化,再不采取措施保护目前的渔业文化景观,就会逐渐没落。渔 业文化景观是抽象的渔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对其进行保护, 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能够让大家对渔业文化有更直观 深刻的感受。 (四)促进渔业文化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 发展渔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渔业文化同当地的旅游景区 融合在一起,赋予旅游景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推动环 巢湖地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渔业文化发展,让 二者逐渐融合,让渔业文化参与到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中。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周边资源 一切旅游发展的前提都是硬件设施的完善,渔业文化的融 入,对旅游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只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才能 满足渔业文化和景区旅游融合之后的发展要求。只有不断整合周 边的资源,才能为渔业文化以及景区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 通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发展渔业文化,保护渔业文化景观,是 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根据实地调查,本文对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给出 了几点具体的建议。融入当地的渔业文化之后,要创新景区的管理 经营方式,要让当地的渔民参与到景区的经营管理中,使渔民们的 自身利益和景区的整体营收相结合,由此调动渔民参与景区开发和 管理的积极性,让大家共同为文化和景区的发展出谋划策。开发出 能够展现渔业文化魅力的体验项目,通过让游客亲身体验,增强游 客对文化的认同感,让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渔业文化的独特性,对 整个景区留下深刻印象,留念渔业文化。创新引进一些蕴含景区文 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吸引游客,给予其独特的文化感受。加大文 化的宣传力度,在年轻群体中广泛宣传,吸引他们参与到文化发展 传承的队伍中,为发展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景区的旅游设施 项目,丰富其形式,不仅仅只是满足游客的吃、住、行、逛、买的 基本需求,还需要开发一些更独特丰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绚 丽多姿的文化。还要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以满足发展的硬性要求。
巢湖双桥河口水文化科普
巢湖双桥河口水文化科普巢湖双桥河口位于安徽省巢湖市,是巢湖与长江相连的交汇处。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地方。
巢湖双桥河口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水网纵横。
这里的水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汉时期。
在古代,巢湖曾是楚国的重要水域,被誉为“巢湖之国”。
巢湖双桥河口作为巢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巢湖双桥河口是巢湖与长江的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巢湖就是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巢湖双桥河口更是连接巢湖与长江的重要通道。
通过巢湖双桥河口,可以直接通往长江,连接着中原和江南地区。
这一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巢湖双桥河口的交通便利,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条件。
巢湖双桥河口是巢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巢湖作为国家级淡水湖泊,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而巢湖双桥河口作为湖泊与江河相连的地方,是湖泊生态与江河生态的过渡区域。
这里的水域丰富多样,湖泊和江河的水生生物在这里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
巢湖双桥河口的水文化也是巢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巢湖双桥河口还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巢湖作为淡水湖泊,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而巢湖双桥河口作为湖泊与江河交汇的地方,更是鱼类迁徙的重要通道。
每年春秋两季,大量的鱼类通过巢湖双桥河口进入巢湖繁殖或迁徙至长江。
这也使得巢湖双桥河口成为渔民们的捕鱼圣地。
渔民们在这里使用各种渔具,捕捞各种鱼类,为巢湖的渔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巢湖双桥河口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巢湖曾是楚国的重要领地,这里留下了许多楚汉时期的历史遗迹。
在巢湖双桥河口附近,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庙文化,巢湖双桥河口附近有许多庙宇,每年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巢湖双桥河口的水文化是巢湖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通过了解巢湖双桥河口的水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巢湖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夏商周古国——巢国,开创巢居文明,人与动物的区分从此始
夏商周古国——巢国,开创巢居文明,人与动物的区分从此始巢国(在今安徽巢湖市),上古便已存在的古国,经历夏商周三代。
巢国来源于有巢氏,为上古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之一,是巢居文明的开创者。
有巢氏部落一直在巢湖流域繁衍生息,得益于巢湖地宜物丰的天然优势,获得了渔牧农商的发展,使得部落迅速壮大,后建国为有巢,简称巢国。
关于“巢”字的由来,“巢”字上是“川”,为流水,下面一个“果”,“果”为日上树梢,意为有太阳的地方可硕果累累。
“巢”字跟树脱离不了关系,《说文解字》释义:“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巢是人类最早的房子,当时的“巢居”形式是架空式的,就是下面有个用木桩构建的架空层,为的是避免潮湿多虫蛇的自然环境。
自从有巢氏创造了房子,人类就告别了洞穴。
远古时期,人类傍水而居,但河水容易暴涨,淹没家园,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后来有一智者发现鸟类在树上筑巢,受到启发,便筑巢树上以躲避洪水泛滥,还可避免野兽的攻击,故“巢”为“树上居”。
《庄子-盗跖》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巢”字意义尽然。
夏朝时期,巢国的先进文化已经名扬四海,使得远近的其他氏族不断迁入。
巢人天性豁达,不拘小节,不但接纳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外来氏族,而且还把自己的地盘腾出来让给他们居住,这些外人氏族逐渐融入到巢国的文化中,巢国的地盘也逐渐从原来的巢湖流域发展到江淮一带的广大地区,中原人称之为“南巢”。
《尚书·仲虺(huī)之诰》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说得是夏末商初,成汤打败夏桀,夏桀被迫逃往南巢。
据说夏桀当时逃奔到今巢湖市以东,死后葬于岗,此岗因此得名叫“放王岗”,是巢湖市境内的夏文化古遗址之一。
周灭商后,因当时巢国非常强大,周朝经多次征讨才灭了巢国,为便于控制,周朝将巢国一分为二,册立“巢伯国”和“庐子国”(巢和庐的意义等同,房舍的意思),巢国为伯爵,故称“巢伯国”,庐国为子爵,故称“庐子国”。
【认识巢湖】县区篇
【认识巢湖】县区篇居巢区居巢之称始于秦朝,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底撤市改称居巢区,为巢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全区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下辖12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副县级中心镇4个,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居巢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在15.7℃~16.1℃,全年无霜期在232天~247天,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1158毫米之间。
居巢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开发区和著名的风景疗养区。
古是楚汉相争时期政治家范增的出生地,近为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四将军”的故里。
800里巢湖烟波浩淼,景色秀丽;姥山岛九峰起伏,宛如蓬境;银屏仙人洞幽深宜人,悬崖上的千年牡丹独特奇异,每年谷雨时节含芳怒放;半汤温泉是安徽休闲疗养的主要区域,富含30多种活性元素;北郊的王乔洞,是江淮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紫薇洞长达千米,被誉为江淮第一自然溶洞。
全区盛产粮、棉、麻、蔬菜及畜禽、水果等200多种农副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境内矿藏丰富,工业品有水泥、锚链、渔网、花炮和纺织品等200多个品种。
居巢区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有三千多年。
商是时地属南疆,故称南巢。
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
秦统一后置郡县,今巢湖以南为居巢县。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合开城、扶阳两县为巢县(巢县一名此始),隶属庐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巢县属无为军。
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升巢县为镇巢军,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置巢州为县,巢县县名至改置巢湖市前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属安徽省。
民国28年由属第三专区改第五专区。
1949年4月属巢湖专区,1952年属芜湖专区,1958年属合肥市。
1961年4月复属芜湖专区,1965年复设巢湖专区,巢县隶属之。
1971年8月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巢县隶属不变。
1984年1月4日撤县改市成立巢湖市,属巢湖地区。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
巢湖舟居文化景观的演变与传承作者:夏兆香张紫荆雷若欣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8年第05期随着失水渔民上岸工程的开展,巢湖舟居文化逐渐受到了关注。
本文在梳理巢湖舟居的历史空间及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舟居文化景观演变和传承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可持续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安徽省境内渔船建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53年,在挖河取土时,在涡河之滨西阳集发现了木质船板数块和陶制网坠。
据考证,该船为春秋时期的渔船。
可见,巢湖地区捕渔历史悠久。
渔民以船为家,船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
对渔民舟居空间进行研究,对进一步理解渔民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艨艟与罛舟舟居文化空间的产生依赖于舟船的建造和使用。
在环巢湖地区,舟船建造和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为当地舟居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2世纪至3世纪时,就已有艨艟制造及应用的记载。
直至唐代前都没有人知道它的规模和样貌。
汉代时,艨艟是水军的主力船。
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
甲板以上有船舱三层,以生牛皮裹之,以防止敌人火攻。
每层船舱四面皆开有弩窗矛孔,可作攻击各方向的敌人之用。
杜佑在《通典‧兵法》中记载:“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
”由此可见,艨艟形体雄伟,机动性强且便于水战。
巢湖地处皖中,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中间地带,属滨江面湖,低洼湖沼很多。
这些河湖港汊为巢湖人民提供了灌溉之便与舟楫之利。
上述舟船一般用于战争、生产生活,真正能为渔民提供居住空间的还是后来产生的罛船。
罛船为内陆湖泊中形制最大的渔船,又名六桅船。
《太湖备考》卷16《杂记》对其形制、制造、作业时间及地点等都有详细记载。
“太湖渔船,大小不等,大概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衣粗食恶,以水面作生涯,与陆地居民了无争竞。
其最大者曰罛船,亦名六桅船,不能傍岸,不能入港,篙橹不能撑摇,专候暴风行船,故其祷神游‘大树连根起,小树着天飞’之语。
古代水军摇篮,已被一分为三:巢湖对安徽意味着什么?
古代水军摇篮,已被一分为三:巢湖对安徽意味着什么?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存在感一直比不上鄱阳湖、洞庭湖。
这次,安徽巢湖三千年古镇柘皋的新闻,再次让人们注意到了“巢湖”。
那么,巢湖在安徽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1巢国往事:宜居福地巢湖位于安徽省,北至江淮分水岭,南达长江北岸,西至大别山麓,东与滁河流域接壤,面积1.35万平方千米。
它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适宜各种生物的生息繁衍,历来被誉为“宜居福地”。
安徽省曾经的行政区划,当时还有巢湖市因为是“宜居福地”,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
20世纪80年代初,巢湖流域和县善后乡龙潭洞出土了一个直立人的几近完整的头盖骨,被称为“和县猿人”。
稍后,巢湖市银屏镇银山石灰岩熔洞中又出土了一些古人类的枕骨、颌骨,被称为“银山智人”。
据专家考证,“和县猿人”大约生活在30到40万年前,是直立人的先进类型,总的形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
“银山智人”属早期智人阶段,约在20万年前。
这两个考古发现,改写了中华民族只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历史。
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聚落遗址分布及海拔高程示意图考古学家在巢湖流域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玉器,尤以凌家滩遗址为最,其玉器不少于1200件,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而且,出土的玉器种类复杂、功能多样,制作技术达到相当成熟先进的水平。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泰斗张忠培曾说,“凌家滩的玉器,有别于良诸文化,异于红山文化,彰显出强烈的自身个性。
”由此可见,巢湖上古的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财富。
《先秦史》记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在那个洪荒年代,野兽横行,古人类居于洞穴之中,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来自巢湖流域的有巢氏在树上“构木为巢”,发明了巢居,这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场革命。
有巢氏部落在巢湖流域建立起巢国,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候。
当年,夏代的末代君主就是被流放到这里,《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
巢湖简介介绍
地形地貌
巢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低山 丘陵和平原洼地,这些地貌形态的 形成也促进了巢湖的形成。
水文气候
巢湖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 候,年均降水量较大,地表水丰富 ,为巢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巢湖的演变
水位变化
巢湖的水位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 的影响,经历了多次变化。在洪 水期,水位上升,湖水面积扩大 ;在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水面
巢湖也是合肥市的饮用水源地 之一,对于当地的水资源保护 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巢湖历史背景
巢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 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巢湖地区曾是古代吴越文化和楚 文化的交汇地带,有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遗产。
在近代以来,巢湖地区也是中国 革命的重要地区之一,曾发生过
多次著名的战役和历史事件。
湖泊的水质、生态等进行实时监测,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THANKS
感谢观看
积缩小。
形态变化
巢湖的形态也随着水位的变化而 发生变化。洪水期时,湖泊面积 增大,形态近似圆形;枯水期时 ,湖泊面积减小,形态略显瘦长
。
水质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巢湖的 水质逐渐变差。近年来,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质,如 禁止污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政府对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巢湖的水质有望得 到进一步改善。未来,巢湖将成为更加适合水生生物栖息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巢湖自然资源
巢湖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包括 鱼类、贝类、水生植物等。
巢湖地区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 旅游资源,如巢湖风景名胜区等。
巢湖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十分重要,是 众多鸟类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 地。
02
CATALOGUE
巢湖简介
巢湖简介一、巢湖流域自然环境概况(一)地理位置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纬度大致为东经116度24分30秒~东经118度零分零秒、北纬30度58分40秒~北纬32度6分零秒内,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东南濒临长江,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依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滁河流域。
巢湖湖区位于合肥市南15公里,属合肥市内湖。
地理位置为东经117度16分54秒~东经117度51分46秒、北纬30度25分28秒~北纬31度43分28秒之间,属于长江下游的左岸水系,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流域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面积9130平方公里,跨越合肥、肥西、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6个县(市);闸下面积4365平方公里,涵盖无为、和县和含山三县。
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长170多公里。
水位8米时,面积755平方公里,容积17.17亿立方千米,深度2~5米(水位为水面的海拔高度,水深为水面到水底的高度)。
中庙三面环湖,处于巢湖区域中心。
湖心岛姥山、孤山镶嵌湖区的中、西部。
以中庙—姥山—齐头嘴为界,将巢湖划分为东、西两大湖区,现由合肥市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四县环抱。
西半湖区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东半湖区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巢湖流域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四周分布有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浮槎山等低山丘陵,并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地形为西高东低、中间低洼平坦。
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子形,状如鸟巢。
按流域地貌成因,巢湖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中切割低山区、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和冲积平原。
1、构造侵蚀地形中切割低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别山区,北部浮槎山区,东部及东南部凤凰山、银屏山区等。
海波高度一般在400~500米,河流上游最高峰海波1539米(万佛山主峰老佛顶)。
低山区分布面积为1768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特点是山岭纵横,河谷发育,多为河流上游地段,属于中切割构造侵蚀地形。
巢湖的历史典故
巢湖的历史典故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湖北省交界处,是淮河流域的最大淡水湖。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典故而闻名于世。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巢湖周围就已经有
人族聚居。
当时的巢湖是一处繁盛的渔业区域,周边居民以渔猎和种
植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据传说,周朝的祖王姬昌发现巢湖左岸有一只名为“两丽”的金辎,便以此地为巢,将其命名为巢湖,并建立仙亭祭祀。
从此,巢湖
成为了古代帝王巡视南巡时必经之地,也成为了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
地之一。
汉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向在巢湖度过了他的幼年时光,这对
于巢湖的文化底蕴和学问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唐代时期,李白
被贬至巢湖地区,他在这里赋诗、饮酒、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将
巢湖形容为:“白波横浦剑门开,清风明月共潮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宋代时期,巢湖成为了江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劾里、官浜等
地就是宋代著名的渔村。
元代时期,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在巢
湖留驻,他在游览巢湖期间感叹道:“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
铜镜。
”可见当时巢湖的美丽和壮观程度。
如今,巢湖已成为了游客前往湖南地区的一道风景线,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还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巢湖,让我们在它的明媚阳光下,领略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升华。
它将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巢湖文化
饮 食 文 化
名族风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巢湖牡丹观赏节
时间:每年的4月(根据花期每年不同) 地点:巢湖市区 简介:2006年止,巢湖牡丹花观赏节已成功举 办十届,现在已成为集赏花、旅游(红色旅游)、 娱乐、商务等功能于一身的旅游节,节庆内容也 更加丰富,除了赏花外,还有“牡丹花灯展”、 “万人登山观花赛”等20多项活动。 巢湖牡丹观赏节中最大的看点就是在巢湖银屏山 上那支有“中国第一奇花”之称的野生白牡丹, 这支牡丹已经活了千年,而且每年开花的花数不 等,据说根据开花可以准确预测今年的大致气候, 此花又名“神花”
巢
湖
———鱼米之乡
巢湖成因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 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 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今天的安徽大 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 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锣纪、白垩纪约 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 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锣白垩系地层。 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 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 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 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 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 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 巢湖。
巢湖流域的典故溯源
巢湖流域的典故溯源巢湖流域的典故溯源五湖四海“五湖四海”含义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五湖”源于《周礼?夏官?职方氏》:“其浸五湖。
”《论语?颜渊》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唐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巢湖”一词始见文献记载,当属春秋《国语》“满于巢湖。
”南朝《后汉?明帝纪》有载:“巢湖出黄金。
”据宋《通鉴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五湖四海”之“五湖”其中就有“巢湖”。
康熙《巢县志》载曰:“《周礼》所载五湖,巢湖居一。
”当代较为公认的说法,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为“五湖”。
《辞海》原版称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新版称巢湖“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四海”则指东、南、西、北之四海。
现在使用“五湖四海”一词,多喻广泛的团结与和谐。
构木为巢《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有巢氏构木为巢,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史进程。
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的初期人类生活环境极为恶劣。
其中自然界的猛兽,随时可能侵害人类。
有巢氏看到飞禽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伤害它们。
于是,带领人们为了生存而在树上筑巢而居,即构木为巢,又叫巢居。
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
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巢湖人。
洗耳恭听“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相传尧舜时代,帝位禅让相继。
尧让位舜之前,欲让位于许由。
许由谦让,隐于箕山。
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已从箕山至居巢。
许由不就,恶其讯污耳,遂用池水洗之。
适逢挚友巢父牵牛至方池饮水,问其故,赞其行,称洗耳污及池水,牛亦不能饮也。
随后,二位高士离开方池,上了卧牛山。
巢湖历史文化
巢湖历史文化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巢湖地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距今三十万年的“和县猿人”、二十万年的“银屏智人”和五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城市”凌家滩文化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一步步进化的历史。
巢湖市半汤镇,西周、春秋时就是南方铜料运往北方的中转地。
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一代代名将曾驰骋巢湖疆场,留下众多的古战场遗存。
含山县古昭关,雄踞“吴头楚尾”,碑刻上清晰地记述着春秋时期楚国名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惊险场景,正是这一“逃”,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格局,由此引发出“伍员借兵灭楚”、“伍员鞭笞楚王尸”、“申包胥哭告秦庭”以及“范蠡送西施”、“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等一系列千秋不朽的故事。
和县霸王祠的悠扬钟声,声声诉说着“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故事,四年楚汉相争在这里画上了句号。
居巢区旗鼓山,是项羽谋臣范增的故土。
这里“鼓打旗摇凤点头”的青山秀水,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年前历史的辉煌与遗憾:正是由于“当年亚父出居巢”,辅楚反秦,项王才得以完成千秋大业;但也正由于项羽后来不听从他的计谋,在他导演的“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才出现自刎乌江的悲剧结局。
巢湖是“淮军文化”的摇篮。
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
巢湖是现代革命的纪念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巢湖儿女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
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
“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
其中冯、张、李三上将故居定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巢湖生态环境变化及发展过程
巢湖生态环境变对周边的影响及改善建议对策一、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环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出现,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进程相关。
近代以来,人类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从而成为环境问题变得突出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文明带来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当人们还陶醉在工业化的巨大胜利时,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已经不期而至,并随著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而加剧,甚而形成了大面积、全球性公害。
从20世纪30 年代开始,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环境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
环境问题带来的惨痛现实,令国际社会开始反思已有的发展模式,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组织专门性的环境问题调查与研究,声势浩大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兴起,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相关对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随著经济的加快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总体上日益加剧,长期积累的环境危机逐步呈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
当星空不再蔚蓝,当河流不再清澈,当土地变成荒漠,人类将何以生存,何以面对养育自己的地球母亲?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巢湖也面临着生态被破坏的环境问题。
随着合肥经济圈的形成,环巢湖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由于一味的追求游客的和兴趣,片面的追求旅游经济的增长,从而忽视了对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污染物的人为排放量大,包括巢湖流域农田的非咪源污染和周边未经处理的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影响了巢湖流域的水质状况,导致巢湖的治污计划很难得以很好的实施。
巢湖地处长江下游,安徽省江淮之间,是安徽中部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认识巢湖】文化篇
【认识巢湖】文化篇巢湖历史悠久,文化昌盛,集古人类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关隘、古城池于一体,汇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古墓、古塔、古寺、古碑刻等诸多古迹于一体,历史名胜群星璀璨,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淮军文化”李鸿章在巢湖中庙水域集中编练中国淮军,一批著名爱国将领——庐江籍“五大督抚”丁汝昌、吴长庆、吴赞成、刘秉璋、潘鼎新,肥西籍的刘铭传,正是从这里走向疆场,走向台湾,在抗法战争、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三大战争中屡建奇功。
淮军在巢湖的遗存很多,以中庙镇的淮军“总祠堂”昭忠祠、李文公祠、姥山的文峰塔,烔炀镇的李鸿章当铺为中心,从庐江的吴长庆故居、武壮公祠、潘鼎新祠、刘秉璋墓,到居巢区、无为县的丁汝昌的故居和墓园,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淮军文化圈,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军事价值和建筑艺术鉴赏价值,而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巢湖民歌巢湖民歌丰富的题材内容,是巢湖传统文化的代表品牌。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5年3月,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把民歌对唱《姑嫂对花》唱到怀仁堂。
1964年初,著名作曲家李焕之根据巢湖秧歌、渔歌体裁,创作了《巢湖好》(陆进词),成为巢湖新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大批音乐工作者,如魏树由、高戈、汪士淮、朱宝强、阚毓斌、张明杰等潜心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创作研究工作。
经典民歌有《一支秧歌一趟秧》、《绿浪滚滚迎面来》、《刘姐姐》、《数板山歌》、《吓老鹰》、《十手巾》、《姑嫂对花》、《我家宝宝睡着了》、《十里长冲好风光》等。
涌现了一批歌手如戴礼元、苏寿祥、李万全、花家强、查大明鲁昌光、李家莲、崔道英、黄荣霞等。
无为的剔墨纱灯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发明于清嘉庆年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清鼎盛时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代代相传,后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万业复苏。
政府把民间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无为纱灯厂,其产品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建国十周年庆典中为无为纱灯争得了很高的荣誉。
亚父故里巢湖:山水风物巢州胜,亚父文章最堪奇
亚父故里巢湖:山水风物巢州胜,亚父文章最堪奇亚父故里巢湖:山水风物巢州胜,亚父文章最堪奇原创聊国云美丽的巢城之东,是巢湖六个街道办事处之一的亚父街道,因秦末谋士范增而得名。
这里不乏名人,有范增、童雪鸿;这里不乏典故,有许由洗耳、成汤放桀;这里名胜荟萃,洗耳池、放王岗自古闻名,人文资源丰富;这里山水兼具,亚父山、抱书河两相映照,自然环境优美。
○ 范增,公元前(278-公元前204年),秦末项羽的主要谋士,名政治家,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受封位历阳侯。
《史记·项羽本纪》:“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
”其故里,即亚父街道。
这一带,至今存有亚父山、亚父井、范增墓等文物古迹。
○ 童雪鸿,(1909~1966),原名鸿彦。
1909年出生在放王岗童家村。
民国14 年(1925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事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郑曼青等。
民国18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
此后近40 年一直从事美术教学和艺术创作活动,是著名的书画、篆刻家。
○ 传说,许由为表示避让天下的决心,跑到颖水之滨,用河水洗耳朵,借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
谁知刚刚比画着,被巢父碰到了,认为许由做作,不以为然说,“真要归隐,不在乎形式,像你这般,水不足以饮牛!”说罢扭头而去。
从此,巢城东门有了牵牛巷和洗耳池。
紧邻洗耳池的是北山头和东山头。
北山头曾经出土战国古墓,发掘出大量的精美文物;东山头则是许由弃瓢之处,也是古代东圣宫所在。
如今,洗耳池已经建设成为城区重要的城市园林,是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 东山头望东北二三里,有一条南北向的土岗,它就是放王岗。
相传,商汤将夏桀流放到了巢湖。
圈禁于此,后人虽称之为放王岗,岗子上的桀王坟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些年考古发现,放王岗存在一个大型汉墓群。
现建有汉墓博物馆、巢湖市博物馆,是展示、宣传巢湖历史的文化基地。
○ 东山头东边抱书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古桥——抱书桥。
抱书桥之名,缘起于宋代名士吕士元抱书自沉一事,始建无考。
巢湖历史文化与传说
巢湖历史文化与传说宁业高因为班固《汉书》中的一处错误,导致“汉无巢湖名”;巢湖的突然形成不是因为一次大地震,而是洪水没城;庐江有一处“蜃山”,是观测巢湖蜃景的最佳地点…… 解谜:巢湖之名 班固犯错导致“汉无巢湖名” 西汉之前的史籍里,找不到巢湖的名字。
宁业高说,现代科技考古结论显示,巢湖成湖于12000~15000年之前,为什么会出现“汉无巢湖名”? 查了大量史籍,宁业高发现,西汉以前的中国大地上本就没有叫“巢湖”的湖泊,今天的“巢湖”是东汉时期重新起命的,当时写为“漅湖”,西汉之前,它的名字叫“彭蠡”。
“说到'彭蠡’,如今《辞海》《辞源》和中小学课本上都说这是鄱阳湖古称。
”但是宁业高说:“'彭蠡’本不是鄱阳湖别称,而恰恰是巢湖的古名。
” 虽然《禹贡》、《史记》等很多史料显示,“彭蠡”就是巢湖,但是怎么后来又被大家当做了鄱阳湖?宁业高说,这是源于班固的犯错。
“《汉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
’班固带来的疑惑和影响确实不小,后人自然都引用了班固的说法,于是'彭蠡’便在'豫章彭泽县西’安家落户,后来便被说成是鄱阳湖的古称。
” 辟谣:巢湖由来 大洪水让古巢城陷落为湖 “相传'巢湖是由巢州城在地震中陷落而成’,这是讹传,盖不可信。
” 对于巢湖的形成,宁业高也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但是接近的时期内仅有过摇动房子程度的地震。
既然摇动房子的地震都会有记录,那么造成一座城陷落为湖的大事却没有半点消息? 宁业高说,这个说法不靠谱。
查阅很多资料,宁业高得出结论:巢湖的成因,更靠谱的是源于历史记载的大洪水。
与水没巢城相应的,还有巢湖周边盛传千年的“陷巢州,涨庐州”的传说——古代巢湖发生一次特大洪灾,最早感知和发现灾情的焦姥母女不是自己迅疾逃生,而是分头奔跑,呼喊邻里,通知乡亲,结果大家都及时避难了,而她母女却沉沦于波涛。
对于这段神话传说,《巢湖地区简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据民间传说,古巢州陆地陷落为湖时,有姥登此山避水,故名'姥山’;其子被巨浪冲至远方,化为'孤山’(一名儿山);其双鞋遗落,化为'鞋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4), 552-560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7 in Hans. /journal/aghttps:///10.12677/ag.2017.74056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Culture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Chaohu Lake Basin, East ChinaLi Wu1,2, Linying Li1, Jue Sun1, Guangsheng Zhang3, Xinyuan Wang2, Chao Gao1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2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Earth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3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Received: Jul. 24th, 2017; accepted: Aug. 9th, 2017; published: Aug. 15th, 2017AbstractThe Chaohu Lake Basin is one of the human influenced region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An-hui Province of East China, and more than 300 anci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Pre-Qin Period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There are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especially with the changes of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 caused by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climate of Pre-Qin Perio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developed water network, and rich biological resources, all had bee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e-Qin culture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KeywordsChaohu Lake Basin, Pre-Qin Perio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cient Culture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与文化吴立1,2,李林英1,孙珏1,张广胜3,王心源2,高超1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3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收稿日期:2017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15日吴立 等摘 要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先秦时期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发现了上百处先秦时期古遗址点。
流域古遗址点的时空分布变化和古文化的迁移与流域气候环境变迁及地貌演变关系密切,突出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的古巢湖岸线变迁与古人类活动迁移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原文化与南方古文化交流的重要位置,以及水网发达、生物资源丰富等,这些都为流域先秦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盛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巢湖流域,先秦时期,环境变迁,古文化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巢湖流域是中国东部新石器中晚期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发生互动响应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中部腹地与东部沿海古代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因而也受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相关环境考古研究的特别关注[1] [2]。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采用湖泊沉积学方法相继从粒度、环境磁学、孢粉、炭屑、植硅体、化学元素等方面对该区全新世环境演变进行了研究[2] [3]。
然而,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研究目前还较缺乏。
巢湖流域人类活动历史非常悠久,已发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区域古文化发达,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工作尚不足以充分彰显这些信息与资料的优势[4],尤其在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研究方面较薄弱。
因此,本文将从巢湖流域环境与文化的互动响应关系入手,将古人类活动及文化演变特征与区域自然环境演变序列有机结合,探讨该区先秦时期人地关系系统演变的历史规律,这对于协调现今人地关系,认识区域文化发展、传播及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巢湖流域概况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之间,地理位置31˚43'28''N~31˚25'28''N ,117˚16'54''E~117˚51'46''E ,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流域面积13,486 km 2,地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和马鞍山等地市的十余个市县区(图1),中心区为环巢湖的合肥、巢湖和庐江、肥西、肥东二市三县。
巢湖居于流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湖区面积800 km 2,多年平均水位约8 m 。
巢湖流域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悠久的地质历史。
8亿年来出露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特别是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出露完整,层序稳定,沉积环境标志明显,地层保存完好,被誉为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在经过了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之后,巢湖流域构造沉积盆地的地质轮廓终于定型。
2005年5月23日“中国·巢湖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在巢湖的召开充分展现了区域古老的地史和丰富、典型的地质现象[5]。
新石器时代以来,巢湖流域发生了间歇性的新构造抬升,使更新世形成的沉积物构成了二级阶地,吴立等Figure 1. Topographic map and distribution of Neolithic sites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图1.巢湖流域地形特征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古巢湖明显的缩小进入新巢湖演化时期[6]。
随着中全新世适宜期的到来,长江水位迅速抬升,巢湖的湖面又有些扩大,但是水深不大,形成了全新世芜湖组中段淤泥质粘土和薄层泥炭层,巢湖逐渐进入现代发育阶段[7]。
二是相对独立的区域。
流域西北部为江淮分水岭丘陵阶地区,西南为大别山中低山区,东部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弧形山脉,以及东南的长江及沿江丘陵,于是形成了巢湖四周山地、中间相对凹陷的格局,使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仅有唯一出水通道裕溪河在流域东端裕溪口注入长江。
三是丰富的资源[6]。
已发现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储量巨大。
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等,“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四是发达的古文化。
根据近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等部门的调查,已知分布在环巢湖地区的先秦时期遗址,总体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其一为新石器中晚期(6.0~4.0 ka BP)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含山、肥西、庐江等地,约有50余处(图1),其文化序列经历古埂下层文化(6.0 ka BP)→凌家滩文化(5.6~5.3 ka BP)→古埂上层文化(4.6~4.0 ka BP)三个阶段的发展[8],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是5300多年前一个繁华的古代聚落遗址,已经产生了中心聚落和聚落群[9][10][11][12],它的玉石器制作技术与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有密切联系[13];另一个更为突出的时期是商周文化时期(3.6~2.8 ka BP)古遗址,已发现遗址100多处[14],分布的密度很大,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有古居巢国(又称南巢、巢伯国),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15][16]。
这一区域的古文化以其数量、规模、绵延和影响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区,形成环绕巢湖的环巢湖文化圈。
吴立等3. 先秦时期古遗址举例3.1. 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31˚27'N, 118˚02'E)位于巢湖东部含山县城南约30 km处的长岗集凌家滩村。
根据作者对凌家滩文化层中草木灰炭屑的AMS14C年代测定与校正结果(表1),结合前人讨论[10],表明凌家滩文化年代距今约56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本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器质谱中心完成,树轮年代校正使用Calib 7.0.4程序[17]。
从地理地貌背景与环境来看,遗址所在区域属太湖山南部裕溪河后河北岸,地貌为岗地与洼地相间,可能早期的山前台地受流水切割作用而形成此“指状”地形[18],洼地中淤泥或泥炭发育,多为河流型湖泊洼地成因,岗地上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海拔20~50 m不等。
遗址则位于太湖山南部最长的长岗南部,所在的地层剖面厚2.5~4.0 m [19],剖面上部堆积约60~70 cm的全新世黄土,下伏第四纪红粘土,出露厚度1.5 m左右(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