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背景
研究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弄清它的前因后果,那么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就更有必要探求它的前因,也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整个时代背景去切入,没有一定的社会条件革命的发生就无从谈起。那么,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呢?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中国的政治、经济几乎完全处于列强的掌控之下。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获得东北的控制权,1903-1904年,英国派军侵入中国西藏,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长江流域,中国已经被列强瓜分的支离破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需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钱从哪里来呢?只能压榨百姓,增加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体制滋生了一批吃里扒外的寄生虫,中饱私囊,致使民怨载道,这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
1901年的清末新政以及1906年的预备立宪,表面上要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所谓君主立宪完全是胡扯。君主是真,立宪是假,那么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延续反动统治。比如说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有9个满人,其中7个是皇族。纸是包不住火的,立宪派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也很愤怒,也不相信清政府了。因此,清政府这场自救运动不仅没能延续封建统治,反而激化了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其统治的灭亡。
19世纪初20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这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光有资产阶级不够,还需要智慧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群只想剥削人民、无知的资产阶级大地主能救中国吗?不可能的嘛!而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就要得益于清政府的那场自救运动了。在清末新政中就有兴学堂,鼓励留学的措施,这使很多有志青年开始广泛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批人后来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看来清政府还真是作茧自缚啊。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就是历史条件已经具备,那么怎样成为英雄就要看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的行动了。
其实孙中山本来没想用暴力手段来实现中国的变革与进步。早在1894年,孙中山北上想李鸿章上书,期望统治阶级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很显然,李鸿章肯定是不会care的。可正是这次北上使孙中山意识到清政府已是朽木不可雕也,他确信用和平方式实现变革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暴力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通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1895年,孙中山策划了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开始流亡海外。(第二次广州革命——黄花岗起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暴力手段实现民主政治的第一步。那么确定的行动方式之后,实践还需要思想上的指导。这个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
1905年,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三民主义就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这里,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三民主义的
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追求民族平等,国家独立,,推翻满清专制统治。民族主义鲜明地反对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却没有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而且并没有把矛头对准整个统治阶层,放过了汉族军阀、官僚、地主,这些人对之后的革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他没有说出人民在国家的地位,这实际上忽略了真正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的增价收归国有,由国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土地。但这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消除贫富差距吗?显然是不能的。这样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所有制,农民还是没有土地。
但不管怎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底是一个比较完整,目标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对革命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了,行动方式、指导思想都确立了,革命是不是就能顺利开展了呢?还差最后一步——发动群众。没有人怎么革命?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失败,但作为革命的一项准备工作,我们还是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毕竟人家也是努力过的嘛。
革命的宣传工作除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支持革命的文章,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但使革命思潮得到最广泛传播的还要归功于在1905-1907年间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最大程度地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至此,辛亥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均已形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就让我们静候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