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

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一、名词:

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

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

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

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

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

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杂食性。

牙鲆、大菱鲆:营底栖生活,主要以伏击方式摄食虾和小鱼,随着生长,逐渐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常栖息于银鱼、沙丁鱼较集中的海域;肉食性。

鲟: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中华鲟主要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3.鱼类生长的特点。

性成熟早的性别个体较小,青春阶段→成年阶段→衰老阶,光照、温度,混养优于单养。

4.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分类(温度、盐度)。

最适温度:最适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代谢作用增强,鱼类呼吸、摄食、消化机能盛、生长迅速。

热带鱼类:生存温度:10℃~40℃

适宜温度:20-30℃

常见种类:遮目鱼、罗非鱼、鲮鱼、短盖巨脂鲤、黄鳝、胡子鲶、石斑鱼、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鱼类:生存温度:0.5℃~38℃

适宜温度:20-32℃

常见种类:鲢、鳙、草、青、鳊、鲂、鲤、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鲷、鲈、鲻、梭鱼等

冷温性鱼类:适宜温度:17℃~20℃

常见种类:牙鲆、大菱鲆、黑鲪鱼和大眼狮鲈等属冷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介于温水鱼类和冷水鱼类之间。

冷水鱼类:生存温度:0~25℃

适宜温度:12~18℃

常见种类:鲑鳟鱼类、香鱼、公鱼和多数银鱼等属冷水鱼类。

4.阐述草鱼和多种鱼类能够混养的原理,举例说明。

5.鲢鱼、鳙鱼被称为“食藻鱼”,可以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6.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习性。(卵的分类和产卵习性)

第1篇第2章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一、名词:

1.日照时数: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水)面的总时数。

2.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

补偿点:补偿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

增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水层

耗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称为耗氧水层

3.透明度: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4. 水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

二、知识点

1. 根据透明度的大小以及日变化和上、下风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

如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cm之间:其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

透明度过大: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清瘦,有利于非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过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氧差距大,水质容易恶化

2. 在生产上可采取指标生物和看水色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水质的优劣

1、看水色:

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和褐中带绿等);

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和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肥水型水质。但相比之下,黄褐色水质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

水华是水域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因此只要了解各种水华的形态、颜色和优势种的组成,了解优势种所要求的生态条件以及滤食性鱼类对它们的消化程度,就可以正确地判别该水华所表示的水质优劣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3.看下风处油膜

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观察。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劣。

油膜:包含大量有机碎屑,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

(扁裸藻)等

4.看水色变化

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十天、半月水质浓淡交替)和日变化(上午水色淡、下午水色浓,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

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四个

3. 水体运动(对流):池水对流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分析天气变化引起对流的强弱。

1、池水对流有利的一面是:

通过水体对流,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输送至下层,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

这就改善了下层水的氧气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下层水和塘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