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鱼类生物是水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具有无数令人惊叹的特征和适应性。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关于鱼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包括分类、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分类学鱼类分类学是研究鱼类物种分类关系的学科,根据形态、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将鱼类物种归为不同的科、属、种等级。

目前已知的鱼类物种众多,被分为两个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

1. 肺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特殊类群,包括肺鱼、蒙眼鱼等。

它们具有一对肺,可以在缺氧环境下换气。

肺鱼还可以通过皮肤、口腔黏膜进行呼吸。

2. 辐鳍鱼亚纲:这是鱼类学中的主要类群,包括了绝大多数鱼类。

辐鳍鱼的鳍条由软条和硬条组成,可以用于稳定和控制游泳姿势。

二、解剖学鱼类的解剖学研究对于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点。

1. 鱼类体型:鱼类体型各异,从小巧的倾盆大剑鱼到庞大的鲸鲨。

鱼类的体型通常会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生活习性。

2. 骨骼系统:鱼类的骨骼主要由骨头和软骨组成。

鱼类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并为肌肉附着提供支持。

3. 鳞片:鱼类的身体通常覆盖有鳞片,鳞片可以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和感染。

鳞片的形状和结构因鱼类物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4. 鳃呼吸器官:大多数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鳃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并将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

鳃结构复杂,具有大量的毛细血管,以便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三、生理学鱼类的生理学研究探索了它们的生命活动和功能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鱼类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呼吸系统:鱼类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鳃、鳃耙和肺等组成。

通过呼吸系统,鱼类可以从水中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 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鱼类的心脏结构简单,通常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血液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组织。

3. 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和肝等组成。

鱼类学重点

鱼类学重点

1、鱼类的体型有哪些?(鱼类的体型:五种基本类型:纺锤形、侧扁形、平扁形、棒形(鳗形)、不对称形。

特殊的体型:带形、箱形、球形、海马形、翻车鲀形、箭形。

)2、鱼类的上口位、下口位、端口位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的关系(a、凶猛肉食性鱼类:口裂较大,齿尖锐锋利。

b、深海鱼类:口更大,齿尖锐。

c、温和肉食性鱼类:一般口裂较小。

d、有些食浮游生物的鱼类:口裂很大。

e、烟管鱼等:口延长呈管状,口很小,开口于管状吻的前端。

)3.鳍条分类以及鳍式4、真皮层可分为哪三层(真皮:起源于中胚层。

多数鱼类可细分为三层,即外膜层、疏松层和致密层。

)5.、粘液的作用a. 可以减少水和鱼体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鱼的游泳速率。

b. 可以减少细菌或寄生虫类对鱼体的侵袭。

c. 使鱼体润滑,不易被捕捉,或被捕后易于挣脱滑逃。

d. 能协助调节皮肤表面的渗透作用。

e. 有些鱼的粘液还具有类似明矾的净水作用,可使悬浮于水中的泥沙污物迅速沉淀。

6、鳞片的类型及分区、侧线鳞以及鳞式三种基本类型:盾鳞、硬鳞和骨鳞。

鳞片分区:基区、顶区、上下侧区侧线鳞:在鱼体两侧的有侧线管穿过的鳞片。

侧线鳞的数目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鳞式:记录鳞片数目的表达式。

一般包括三方面: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

7、有那几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

8、硬骨鱼类脑颅分成那四个区域分为四个区域:鼻区、眼区、耳区及枕区9、咽颅的组成、躯椎以及尾椎的组成咽颅:颌弓、舌弓、鳃弓躯椎:椎体、髓弓、髓棘、椎体横突尾椎:椎体、髓弓和髓棘、脉弓和脉棘、无椎体横突11、什么叫韦伯氏器,它的结构和功能为鲤形总目的鱼类所具有,位于椎骨两侧,由第1~3椎骨所分化而成的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所组成的连接鳔和内耳的一组小骨片。

12、什么是轴上肌、轴下肌、红肌、白肌体侧中央有结缔组织的水平隔膜将大侧肌分隔为上下两个部分,背部的肌肉称为轴上肌,腹部的肌肉称为轴下肌。

鱼类学复习1.

鱼类学复习1.

鱼类学复习一概论1鱼类的进化地位非常重要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一环。

例如: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固有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后天获得性免疫是在鱼类中开始进化而来的,因此,研究鱼类的免疫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

2鱼类学研究方向•功能形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分类:鱼类的亲缘关系•生理生态:鱼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3朱元鼎的贡献元鼎骨(咽喉齿),奠定鲤科鱼类的分类基础、软骨鱼类侧线系统:对软骨鱼类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

4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5鱼类的基本类群•圆口类:没有上下颌(严格意义上说不是鱼类)•软骨鱼类:鲨鱼•硬骨鱼类:大多数的鱼类6鱼类的进化史鱼类的祖先—甲胄鱼类有颌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棘鲨类、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全头鱼类、板鳃鱼类硬骨鱼类:辐鳍鱼类、肉鳍鱼类7地球上有多少种鱼类现在全世界估计有4万种鱼,有记录的约3万种(其中圆口类80种,软骨鱼类800种),(其中淡水8000多种),(其中中国3000种,淡水800种)8鱼类的分布大多数分布在近大陆架的温暖水域中.9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鱼•最大的鱼:鲸鲨(15米长)•第二大的鱼:姥鲨( 14米长)•最小的鱼(虾虎鱼)(1厘米长)生活在珊瑚礁中.•最近刚刚在新西兰发现一种只有8mm的鱼(目前还没有命名).10鱼的寿命•大多数鱼类的寿命在几岁到十几岁。

•也有只活几周或几个月的(一些小型的珊瑚礁鱼类)。

•也有超过100岁的(金眼鲷目的某些鱼)•狗鱼(pike)据说有200岁的年龄。

11一般地,冷水性鱼和热带鱼,那类鱼寿命更长?冷水鱼,新陈代谢慢12鱼类年龄如何鉴定•耳石、鳞片12海马seahorse的游泳方式海马垂直游泳,游泳很慢13鱼类是色盲吗•鱼类能辨色. 鱼类视网膜里的视锥细胞能感知光波长。

14为什么深海鱼体表呈红色?•深海中红色最不容易被识别,但生活在很深很深的深海,鱼体表又不是红色的。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

名词解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鱼类学重点)软鳍鱼类: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伸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棘鳍鱼类: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软条,还有坚硬的棘,称为软鳍鱼类吻部:头部最前缘到眼的前缘眼后头部:眼的后缘到鳃盖骨后缘或最后一鳃裂眼间隔:两眼间的最短距离颊部:眼的后下方到前鳃盖骨后缘的部分喉部:两鳃盖间的腹面部分下颌联合:下颌左右两齿骨在前方汇合处颏部:紧接下颌联合的后方(颐部)峡部:颏部后方,喉部前方的位置眼径:眼眶前缘到后缘的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眼后头长:眼眶后缘至鳃盖骨后缘体高:身体的最大高度全长:自吻端到尾鳍末端的直线长度体长:从吻端到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叉长:自吻端至尾鳍中央分叉处头长: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头高:指头的最大高度,从头最高点到头的腹面垂直距离吻长:自吻端至眼前缘的长度角质鳍条:不分节,不分枝,软骨鱼特有鳃裂和鳃孔:鱼类头部后方两侧,常有一个或多个孔裂喷水孔:位于大部分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的眼的后方,实质上是一个退化的鳃裂脂鳍:背鳍后方的一个富含脂肪的小型鳍小鳍:鲭亚目及鲹科的一些种类的背鳍后方常有一个或一系列的分离小鳍,每一小鳍由一枚分质鳍条组成。

鳍式:用鳍的缩写,符号,数字表示鳍的组成情况的公式珠星(追星):某些鱼类到了生殖季节,雄鱼身体的个别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珠星。

臀鳞:产于西北高原地区的一些鲤科鱼类,在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裂腹鱼)腋鳞:有些硬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上,有一个膨大二特化的鳞——比较低等的鱼类棱鳞:大部分鲹科鱼类部分或全部侧线鳞变态为大的骨质棱鳞(鳞片中央有刺状突起)尾鳞:尾柄末端中央有尖刀状的大型鳞片,如沙丁鱼纵列鳞:自鳃盖骨后方沿体侧中部直到尾鳍基中部的纵裂的鳞片数横列鳞:体最高处或背鳍起点斜数到腹部正中的鳞片数目年轮:在春季和夏季因饵料丰富,生长迅速鳞嵴相聚较宽;而在秋季冬季则排列紧密,如此一松一密形成了周年的变化构成年轮。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鱼: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与维持身体平衡,大多数体被鳞片覆盖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鱼类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等的学科。

3、鱼类形态学:指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结构,了解各器官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机能,比较不同鱼类之间机体结构的异同,进而探讨它们与生活习性的关系的科学4、鳍式:指用来描述鱼类鳍的种类、鳍条类别及其数目的表达式红肌:在大多数鱼类皮肤下方水平,隔膜附近的大测肌表层可见一丛与水平隔膜平行的暗红色肌肉5、韦伯器: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角骨4对小骨及1对连接三角骨后支和舶状骨外侧的韧带构成。

6、鳃耙:着生在鳃弓内侧的突起称为鳃耙7、外鳃:指胚胎期或幼鱼的临时呼吸器官,从鳃部伸出,裸露在体外8、鳃上器官:泛指某些鱼类鳃弓背方的咽鳃骨或咽鳃骨与上鳃骨及其周围组织,部分或全部特化为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特殊构造。

因位于鳃的背上方而称鳃上器官。

9、珠星: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雄性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物,为表皮的衍生物,又称追星。

在鲤科鱼类中较常见。

生产上可利用这一特征鉴别雌雄。

10、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的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的不同生长带。

11、性逆转:性成熟后才开始从一种性别向另一种性别转换的现象12、物种:指是在自然状况下,能够进行自由交配,并能繁殖出新的后代,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品种:通过人工选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体。

14、双名法:指每种生物的名称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

鱼类的生活史: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15、生长率:指单位时间内鱼所增加的体长和体重16、充塞度:以肉眼区分和鉴别解剖鱼消化道内食物充塞的程度和等级17、繁殖:是鱼类生活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产卵或排精,到精卵结合孵出仔鱼等一系列过程。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要点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要点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无鳃盖:最后一对鳃裂;有鳃盖:鳃盖后缘躯干(胴)部一般:肛门或尿殖孔后缘特殊: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养殖学》02

《鱼类养殖学》02

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silver crucian carp,是由方正 银鲫的成熟卵与兴国红鲤精液 “受精”后雌核发育的子一代, 是“异精雌核发育效应”的结果。 在受精过程中,兴国红鲤的精子 在卵质内呈密实状态,不形成雄 原核,也不与雌原核融合,仅刺 激银鲫成熟卵行雌核发育,而且 对卵子发育和子一代的生长具有 生物效应。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Chapter 2 The Biology of the Principal Fishes Cultivated in China

第一节 形态特征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incipal fishes farmed in China

一、鲤形目Order Cypriniformes
目前还有用杂交和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湘云鲫(Xiangyun crucian carp )和湘鲫 (Xiang crucian carp )。
பைடு நூலகம்
白鲫 White cruciam carp (Carassius auratuss Cuvier T. ets) 又称日本河内鲫、 大板鲫,是原五郎鲫的一个品种,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76年引人我国广东省,后 移养于全国各地。白鲫背鳍软条16.7±0.84枚,侧线鳞数为31.5±0.90,,鳃耙多 而长,体侧扁而高,肠较长且多盘曲。
鲤common carp
散鲤镜鲤mirror carp
德国镜鲤
兴国红鲤
Singguo red carp
荷包红鲤 round red carp



采用特定的元江鲤(♂)与荷包红鲤(♀)(一雌一雄)成对杂交, 建立家系,进行家系选育、系间杂交、生物工程技术及雌核发育(横 交固定)等一系列育种技术和方法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建鲤的体形长, 但不象野鲤那样瘦长;体色为青灰色;一、二龄生长快,抗病力强, 起捕率高。 杂交种鲤: 丰鲤是散鳞镜鲤(♂)与兴国红鲤(♀)杂交的F1代。它体被全鳞, 青灰色,体型粗壮(表2-1);在鱼种阶段,体重生长速度为母本的 1.5~1.6倍;成鱼阶段,则为母本1.32倍;去内脏、鳃、鳞、骨后 的含肉率为67.8%,比母本(65.2%)高,比父本(75%)低。岳鲤 是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的F1代,体青灰色,全磷, 体粗壮。鱼种阶段生长速度比父本快50~100%,比母本快25~50 %。 荷元鲤系荷包红鲤(♀)与元江鲤杂交(♂)的F1代,体型似母本,头 小,背高,体厚。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而到背鳍末端近尾柄处呈弧形 下降,尾柄长小于尾柄高(表2-1),体青灰色。荷元鲤F1(♂)与 元江鲤(♀)的回交种,生长比荷元鲤还快。芙蓉鲤为散鳞镜鲤(♀) 与兴国红鲤(♂)杂交的F1,体呈金黄色,尾鳍下叶与臀鳍为橙红色, 腹部乳白,尾柄短于丰鲤。

养鱼学复习资料

养鱼学复习资料

绪论1、鱼类养殖包括哪四个阶段(简答)答:(1)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2)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3)鱼种经过数月或1-2年养成食用鱼(4)食用鱼经过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2、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问题有哪些?答:(1)苗种问题。

苗种产量不稳定,新品种的育苗技术尚处在攻关阶段,有些品种自然采苗。

(2)饲料问题。

配合饲料使用率低,饲料原料紧缺,饲料配方不合理。

(3)水域环境污染严重:随便排放污水,环境污染严重。

(4)疾病传播加重:“养什么死什么”,“鱼病只能防,不能治”,滥用药,药物残留严重。

第一章水产动物生物学1、鱼类鱼苗阶段与成鱼阶段的食性分别是什么?(简答)答:(1)鱼苗阶段食性刚孵出的鱼苗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仔鱼摄食小型浮游动物(2)成鱼的食性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长春杂食性鱼类:鲤鱼、鲫鱼、尼罗罗非鱼、鲮鱼肉食性鱼类:鳜鱼、乌鳢、鳗鲡2、鱼类的生长特点是什么?答:遗传性、阶段性、季节性、群体性、性别差异、同等条件下天然鱼比人工繁殖鱼苗生长快。

3、我国内陆土著淡水鱼类的特点?(简答)答:(1)种类繁多,而且以鲤科鱼类为主体。

(2)我国特有的鱼类,如青、草、鲢、鳙均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它们发源于我国,是我国固有的鱼类。

(3)以温带鱼类为主。

(4)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

4、选择鱼类进行养殖的标准时什么?(简答)答:(1)市场——价格高,需求量大(2)品质——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3)生长——生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4)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5)食性——广,饲料容易解决(6)苗种——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经解决(7)习性——对环境适应性强(8)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殖5、虾蟹的外部特征有哪些?答:1、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2、体被甲壳;3、身体两侧有成对的附肢;4、两性性征明显6、虾蟹的生长特点有哪些?答:此题问船夫.第二章淡水鱼类的生活环境与控制1、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有哪些?对鱼类的影响有哪些?如何进行水温调控?答:(1)随气温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鱼类学复习题解一、名词解释答题要点:说明组织结构特点、功能及见于何。

内容:1(韦伯氏器/骨鳔类/闭鳔类/喉鳔类韦伯氏器:由带状骨,舶状骨,韧带,间插骨和三脚骨组成的一组连接内耳和鳔的特殊装置,能大大提高内耳对振动频率的感知范围,见于骨鳔总目(鲤形总目)。

骨鳔类:具一组称为韦伯氏器的骨片与鳔相连的鱼类称为骨鳔类。

是一群低等真骨鱼类。

闭鳔类:鳔与食道间不存在原始通道(即鳔管)的鱼类。

是一群高等真骨鱼类。

喉鳔类:鳔与食道间存在原始通道(即鳔管)的鱼类。

是一群低等真骨鱼类2(伪装色/婚姻色/警戒色伪装色:鱼体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体色称为伪装色。

又称为保护色。

婚姻色:鱼体在生殖季节出现的较平时艳丽的体色称为婚姻色。

一旦生殖季节过去,婚姻色也就会消失。

警戒色:鱼体与周围环境截然相反的体色称为警戒色。

拟态:有些鱼类不仅体色与环境一致,而且体态也像周围的环境,更利于保护自己这种现象称为拟态.3(性逆转/雌雄同体(同时性雌雄同、非同时性体雌雄同体)/第二性征性逆转: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初次性成熟后,因遗传特性或环境因子、突变等原因发生性别转换,在后来的某个生殖季节以另一种性别出现的现象称为性逆转。

如黄鳝第一次性成熟时为雌体,第二次性成熟时往往为雄体。

雌雄同体: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体内具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的现象称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分为同时性雌雄同体和非同时性体雌雄同体。

同时性雌雄同体指其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在同一生殖季节同时发育成熟。

非同时性体雌雄同体指其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在同一生殖季节不能同时发育成熟,只能先后成熟,这样能避免自体受精,防止物种退化。

第二性征:与繁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性征称为第二性征,如珠星、婚姻色。

4(真口鱼类/次级颌弓/初级颌弓/次级肩带/初级肩带真口鱼类:由次级颌弓构成口裂周缘的鱼类称为真口鱼类。

次级颌弓:构成真口鱼类口裂周缘的一组骨片称为次级颌弓,包括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关节骨、隅骨。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

水产养殖学复习资料绪论一、水产养殖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 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

池塘养鱼的阶段:鱼苗、鱼种、商品鱼的养殖、亲鱼的培育2、意义:提供大量的鲜鱼,补充海洋鱼类的不足鱼类 :1公斤需要20公斤草草食动物 : 1公斤需要40公斤草三、建国后我国鱼类养殖的发展和成就5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共8年) 水产品总产量由44.8万吨上升到311.6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7.6万吨上升到68.7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8%。

第二阶段:徘徊阶段 1958—1979年(共22年)水产品总产量由281.1万吨升到430.5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63.8万吨上升到122.9万吨。

产量以捕捞为主,占71.5%。

产量增幅小,海洋捕捞鱼货质量下降。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1980年以来(共24年)水产品总产量由449.7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4565.18万吨。

水产养殖产量由134.6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 2906.89万吨。

六、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一)加快养殖的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二) 推进养殖结构调整,增加渔民收入(三)完善配套法规,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渔政管理工作(四)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五)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第一节、养殖鱼类的选择一、市场 :价格高(如鳜、大菱鲆、石斑鱼) 需求量大(如家鱼) 二、品质 : 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三、生长 :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如鳜鱼、罗非鱼)四、食物链: 短,能量利用率高(如鲢鱼、草鱼)五、食性:广,饲料容易解决(如草鱼、团头鲂)六、苗种: 容易获得,人工繁殖已解七、习性: 对环境适应性(水质、抗病)强(如家鱼;而虹鳟、牙鲆要求高)八、群体性:可高密度混养,实行工业化养殖 (如家鱼等混养,有互补作用,生态效益高) 第二节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淡水方面: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鱼、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鱼、罗非鱼等海水方面:目前养殖面积还较少,其中牙鲆、大菱鲆、真鲷、黑鲷、黄鳍鲷、大黄鱼、石斑鱼等均属特种水产养殖范畴第三节生物学特性一、草鱼1、生活习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性情活泼,游泳快。

1鱼类学常识(1)

1鱼类学常识(1)




图示观赏鱼类三大类型的代表品种
四眼水泡
大 正 三 色
蓝 七 彩 神 仙 鱼

鳃盖膜(branchial membrane):有鳃条 骨(branchiostegal ray)支持 。


喉部(jugular) 下颌联合(mandibula symphysis) 颏部(颐部chin) 峡部(isthmus) 峡部是否与鳃盖膜
相连接,在鱼类分类学 上是重要的形态特征。

板鳃类和鲟类的 吻一般比较发达。 颌针鱼、旗鱼、 箭鱼的吻也很长。
功能:摄食、防 御。

二、 口(Mouth)

功能:鱼类捕捉食物的主要工具、呼吸时水流 进入鳃腔的通道。口的形状、位置,主要与鱼
类生活习性及食性有关。
硬骨鱼类的口可以分为:上位口、下位口
及端位口。
唇(lip):鱼口缘的皮褶构造,无任何肌 肉组织,有别于高等脊椎动物的真唇。

海马形
翻车鲀形
独特的体型
箭形
带形
箱形
第三节 鳍

1、鳍由什么组成?鳍条可分为哪些 类型? 2、鱼体有哪些鳍?各鳍有何功能? 各鳍有哪些特化现象? 3、何谓鳍式?解释鳍式所表达的意 义。


鳍的功能和组成

功能:鳍(fin)是鱼类特有的器官,是 鱼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 组成:鳍由属于内骨胳的支鳍骨(担鳍 骨)和鳍条组成,外附肌肉。鳍条可以 分为二种类型:角质鳍条和鳞质鳍条。
前鼻孔为进水孔,后鼻孔为出水孔。由鼻瓣隔
开。

少数硬骨鱼类每侧只有一个鼻孔。

除肺鱼等一些种类,一般鼻孔不与口腔
相通。

鱼类学知识点

鱼类学知识点

1、软骨鱼类的胃多数是U型或V型。

硬骨鱼类为直管形、U型或V型。

2、性逆转最典型的例子是黄鳝。

3、卵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为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为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血管分布于卵巢上,已能与精巢相区分,但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为未达性成熟的性腺发育中个体所具有;性成熟个体产后恢复阶段也回复到Ⅱ期。

Ⅲ期卵巢体积因卵粒生长而增大,肉眼已可看清积累卵黄的卵粒,但卵粒不够大也不够圆,且不能从卵巢褶皱上分离剥落。

Ⅳ期为成熟期,卵巢体积和重量在本期终了时达到最大。

卵粒中充满卵黄,卵黄并逐步融合,卵粒极易从卵巢褶皱上脱落下来,卵巢膜甚薄,表面的血管十分发达。

期为产卵期,卵巢已完全成熟,呈松软状,卵粒已自卵巢褶皱上跌落,排至卵巢腔(或腹腔)中,提起亲鱼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排出。

Ⅵ期是产完卵以后的卵巢,一批产卵的鱼,卵巢呈萎瘪的囊状,表面血管充血,以后转变为Ⅱ期;分批产卵的鱼,卵巢内仍有还在发育的直、N期卵母细胞,经一段时期发育后又产下一批卵。

所以此类卵巢经短期恢复后,由Ⅵ期转变为Ⅱ期4、精巢的发育和分期I 期特征和I期卵巢相同,也是未达性成熟的低龄个体所具有。

Ⅱ期呈线状或细带状腺体,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血管不显著。

Ⅲ期呈圆杆状,挤压鱼的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作精巢切面时塌陷;不少鱼的Ⅲ期精巢呈肉红色。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血管显著,作精巢切面时,切面塌陷;挤压鱼腹有白色精液流出,精液入水随即溶散的成熟度高,此时已进入成熟期。

V期为生殖期,精巢柔软,内充满乳白色精液,提起鱼头或轻压腹部就有大量精液从生殖孔流出。

Ⅵ期为生殖后的精巢,体积缩小,外观萎瘪,经恢复后转为Ⅱ期。

不少种类精巢比卵巢的恢复期要短。

5、鱼卵的生态类型浮性卵:大黄鱼、鳓、鲐、真鲷、鲻、梭鱼、乌鳢、斑鳢粘性卵:鲤、鲫、团头鲂、鲶鱼沉性卵:卵鳇、鲟、鲑鳟及鳅科鱼类漂流性卵:鲤科中草、青、鲢、鳙等不少种类产此类型卵。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鱼类学知识点梳理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头部、躯干(胴)部、尾部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

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

如金枪鱼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

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

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

如乌鲳、团头鲂等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

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

如黄鮟鱇4)圆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

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

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鳍式的书写: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各鳍之间用“;”分开C、某个鳍如果有2个或以上的鳍组成,则各个鳍的数目分别统计,数字间用逗号分开。

D、用“-”表示相互连接;用“.”表示鳍间分离;用“~”表示波动范围,背鳍与臀鳍后小鳍常用阿拉伯数字记录E、尾鳍一般不写在组合鳍式中,如要写,一般排在最后F、若某鳍有游离鳍条,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并与其他鳍间用“+”号隔开9、五种鳍的名称及其功能背鳍:维持直立和平衡,攻击或自卫臀鳍:位于肛门与尾鳍之间,其形态与功能基本上与背鳍相似尾鳍:推进鱼体运动和转变方向胸鳍:运动、转向和维持身体平衡腹鳍:协助平衡。

鱼类学复习点

鱼类学复习点

鱼类学复习点1.侧线:是皮肤感觉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构造,呈沟状或管状。

侧线是鱼类和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感觉器官。

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鳃盖舌颌管、横枕管。

鱼类两侧一般各有一条,少数鱼类每侧有2-3条甚至更多。

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它的感觉器神经丘即浸润在粘液中。

原理:当水流冲击身体,水的压力通过侧线管上的小孔进入管内,传递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动,并使感觉顶产生摇动,从而把感觉细胞获得的外来刺激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2.韦伯氏器:硬骨鱼类鲤形总目第1-3椎体的两侧有四对小骨,由前向后依次被称为带状骨、舶状骨、间插骨和三脚骨,这四块骨骼称为韦伯氏器。

鲤形目和鲇形目的最前面1-3枚脊椎骨的某些成分变异形成一组具有特定功能骨片韦伯氏器。

3.罗伦翁: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粘液,一端扩大为壶腹,另一端开口于皮外。

板鳃鱼类各类别的罗伦氏器的形态和分布各不相同,罗伦氏器的各项技能基本上同侧线,仅反应稍慢些。

鳐类的罗伦翁比较发达。

4.咽上器官和鳃上器官:鳃上器官是着生于鳃弓上方,由部分鳃弓和舌弓骨骼转化形成的副呼吸器官或由鳃耙组成的滤食器官。

咽上器官是咽鳃骨和上鳃骨卷成蜗管状。

5.螺旋瓣和幽门盲囊:螺旋瓣是由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向管腔突出而成,它的作用是增加吸收面积,它的形态可分为“螺旋形”“画卷型”。

它一般出现在肠管直的种类中,在肠管十分盘曲的种类中,一般无螺旋瓣,见于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幽门盲囊是从幽门胃伸出的5条幽门管进而又各分成2条中心管,接续于其侧面和腹面,此为多皱襞侧盲囊。

整个呈葡萄束状样腔向腕腔中伸展。

幽门盲囊分泌消化酶和贮藏营养。

幽门盲囊亦称肝盲囊,与其他动物的中肠腺即肝脏、胰脏相类似。

靠肠系膜悬垂于体的背壁。

6.侧线鳞:每片侧线鳞有侧线孔,能感受水的低频率震动。

侧线管或侧线管分支所通过的鳞片。

绝大多数硬骨鱼都具有侧线鳞,仅少数硬骨鱼和全部软骨鱼侧线不通过鳞片,而是直接开口在皮肤,不具侧线鳞。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复习资料

《鱼类学》课程期末复习1.大黄鱼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鲈形总目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2.鱼类的体型体轴分为三种:头尾轴(主轴)<自鱼头部到尾部贯穿体躯中央的一根轴线,背腹轴(矢轴)<自鱼体最高部通过头尾轴贯穿背腹的轴线,3.鱼类的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头部与躯干部的分界:最后一对鳃裂(圆口纲和板鳃类等);鳃盖骨后缘(硬骨鱼类)4.奇鳍背鳍又称单鳍(impaired fin)。

为水生脊椎动物中沿身体正中线生长的鳍。

奇鳍并不成对,为背鳍,尾鳍,臀鳍D臀鳍A尾鳍C /////偶鳍胸鳍P腹鳍V5.鳍的组成。

由支鳍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角质鳍条;鳞质鳍条6.鱼类的皮肤腺体系由上皮细胞衍生而成,它可分为单细胞腺及毒腺两类。

7.鳞片类型。

鱼类鳞片分为软骨鱼的盾鳞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其中盾鳞为真皮表皮共同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和外胚层,而硬骨鱼的骨鳞和硬鳞为真皮形成,也就是来自中胚层,此外骨鳞还分为圆鳞和栉鳞。

盾鳞、硬鳞、骨鳞注:骨鳞分两类(圆鳞和栉鳞)8.脊柱作用。

支持身体和保护脊髓及主要血管的作用9.尾鳍类型(1)原型尾(2)歪型尾(3)正型尾匣尾型走耳理正尾型理的尾变10.肌肉的基本单位。

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也就是肌细胞。

-肌细胞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又称肌浆细胞膜——又称肌膜-在细胞质中有原生质分化而来的肌原纤维。

11.鱼类的肌肉分类平滑肌-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心脏除外),如消化管道、血管、尿殖器官的壁等处,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横纹肌(骨骼肌)、主要附于骨骼上,分布在体壁,附肢等处,又称骨骼肌,受中枢神经(脑、脊髓)支配,随意肌。

心(脏)肌,只构成心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红肌12.鱼类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13.鱼类的取食器官类型取食器官:齿舌鳃耙(都在口咽腔中)取食器官(1)捕捉型(2)吸盘型(3)吸吮型(4)研磨型(5)食浮游生物型14.胃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层等组成15.鱼类的主要消化腺肝脏、胰腺、胃腺16.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及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肠<泥鳅>、口咽腔黏膜、鳃上器官17.血球由红细胞、白细胞、血栓细胞(血小板)组成。

鱼类学复习资料123

鱼类学复习资料123

鱼类学复习资料123鱼类学考点一.鳔的构造1.肠胃后方,肾脏腹面2.多数鱼类的鳔是单个囊状结构,不少种类可分为两室,也有三室的3.喉鳔类:鲱形目,鲤形目等的鳔,有鳔管与食道想通,称之为喉鳔类。

4.闭鳔类:鲈形目等的鳃管退化,称之为闭鳔类。

二.盾皮鱼类盾皮鱼,头、躯背腹扁平,头部有端位或端腹位的口,躯甲之后始如鱼形,被鳞或裸露,尾柄细长,末端具和现生鲨鱼相近似的上歪尾。

(百度知识)三.骨鳞各部名称1.前区:朝着头部,埋在真皮层的部分。

2.后区(顶区):朝着尾部,未被其他鳞片覆盖的部分。

3.侧区:前区和后区的两侧,朝着背腹的方向。

4.鳞嵴(环片):鳞片表面形成的一圈圈的隆起,是骨质层的突起,多呈同心圆排列,也有横列的。

5.鳞焦(生长中心):环片所环绕的中心,是鳞片最先形成的部分。

6.鳞沟(辐射物):由鳞焦向四周发出的凹沟,可增加鳞片柔软程度。

(1)初级鳞沟:直接从鳞焦飞出的辐射沟(2)次级鳞沟:离鳞焦一定距离发出的辐射沟7.横列式环片:有些种类如鲱形目,环片不成同心圆排列,而是横列式生长。

四.鲤脑颅骨骼组成属于硬骨鱼类,骨化形成小骨片,还增加了骨膜。

1.筛区(嗅区):位于头骨最前端,嗅囊四周。

包含鼻骨一对,前筛骨一块,中筛骨一块,侧筛骨一对,犁骨一块。

2.碟区(眼区):紧接筛区:环绕眼球四周的区域。

额骨一对,副蝶骨一对,眶蝶骨一对,翼蝶骨一对,围眶骨六对(眶上骨1,眶下骨5)3.耳区:接碟区,围绕耳囊四周。

顶骨,鳞片骨,后颞骨,前耳骨,蝶耳骨,翼耳骨,上耳骨,后耳骨各一对。

4.枕区:脑颅最后的部分。

上枕骨,基枕骨各一个,外侧枕骨一对。

五.鳍的构造1.组成:由骨骼的支鳍骨和鳍条组成2.鳍条(1)角质鳍条:不分枝,不分节,软骨鱼类特有。

(2)鳞质鳍条①鳍棘:不分枝,不分节,坚硬。

②软条:柔软,分节六.鳍的形态和功用1.背鳍:维持身体直立的平衡器官,位于背部正中。

(1)低等鱼类仅有一个又软条组成,称软鳍鱼类;(2)高等鱼类多为两个,由棘和软条共同组成,成为棘鳍鱼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考试重点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考试重点

鱼类增养殖学考试重点1.养殖: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通过对渔业对象进行投饵、施肥或仅利用天然饵料等方法,达到提高渔业产量的目的。

2.增殖:在天然水域采用恢复、维持和增加等人为措施,促进渔业对象自然繁育、生长,补充群体数量。

达到保护和扩大渔业生产的目的。

3.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Ⅳ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即亲鱼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能够进行催产。

4.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过程有一定的周期性,这是鱼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其实质每批卵母细胞从形成到发育成熟所经历的周期。

5.赤潮: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

6.富营养化:它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的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7.内源营养:刚孵化出的鱼苗绝大多数都是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

9.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较长时间,但其身体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称为不可逆点10.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

11.禁渔区: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水域。

(未成熟的进行索饵、肥育阶段的幼鱼栖息区域、繁殖场地和亲鱼的产卵场)12.禁渔期: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期间。

对特定水域严禁一切捕捞活动,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以恢复资源。

13.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当鱼类性腺发育趋于成熟时,由于体内激素的刺激,产生生殖要求,因此鱼类集合成群,并依照种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习性寻找并游向适合产卵条件的场所,这就发生了生殖洄游。

14.摄食效率: 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一、名词:1.群体效应: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杂食性: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5、性逆转: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草鱼、团头鲂、长春鳊: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杂食性。

牙鲆、大菱鲆:营底栖生活,主要以伏击方式摄食虾和小鱼,随着生长,逐渐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常栖息于银鱼、沙丁鱼较集中的海域;肉食性。

鲟: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

中华鲟主要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3.鱼类生长的特点。

性成熟早的性别个体较小,青春阶段→成年阶段→衰老阶,光照、温度,混养优于单养。

4.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分类(温度、盐度)。

最适温度:最适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代谢作用增强,鱼类呼吸、摄食、消化机能盛、生长迅速。

热带鱼类:生存温度:10℃~40℃适宜温度:20-30℃常见种类:遮目鱼、罗非鱼、鲮鱼、短盖巨脂鲤、黄鳝、胡子鲶、石斑鱼、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鱼类:生存温度:0.5℃~38℃适宜温度:20-32℃常见种类:鲢、鳙、草、青、鳊、鲂、鲤、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鲷、鲈、鲻、梭鱼等冷温性鱼类:适宜温度:17℃~20℃常见种类:牙鲆、大菱鲆、黑鲪鱼和大眼狮鲈等属冷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介于温水鱼类和冷水鱼类之间。

冷水鱼类:生存温度:0~25℃适宜温度:12~18℃常见种类:鲑鳟鱼类、香鱼、公鱼和多数银鱼等属冷水鱼类。

4.阐述草鱼和多种鱼类能够混养的原理,举例说明。

5.鲢鱼、鳙鱼被称为“食藻鱼”,可以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6.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习性。

(卵的分类和产卵习性)第1篇第2章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一、名词:1.日照时数: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水)面的总时数。

2.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补偿点:补偿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增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水层耗氧水层:在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称为耗氧水层3.透明度: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4. 水色: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

二、知识点1. 根据透明度的大小以及日变化和上、下风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如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cm之间:其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

透明度过大: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清瘦,有利于非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过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氧差距大,水质容易恶化2. 在生产上可采取指标生物和看水色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水质的优劣1、看水色: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和褐中带绿等);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和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肥水型水质。

但相比之下,黄褐色水质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水华是水域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因此只要了解各种水华的形态、颜色和优势种的组成,了解优势种所要求的生态条件以及滤食性鱼类对它们的消化程度,就可以正确地判别该水华所表示的水质优劣及其对鱼类的影响3.看下风处油膜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观察。

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劣。

油膜:包含大量有机碎屑,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扁裸藻)等4.看水色变化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十天、半月水质浓淡交替)和日变化(上午水色淡、下午水色浓,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

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四个3. 水体运动(对流):池水对流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分析天气变化引起对流的强弱。

1、池水对流有利的一面是:通过水体对流,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输送至下层,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

这就改善了下层水的氧气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下层水和塘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

2、池水对流不利的一面是:(对流较强时)①由于白天水的热阻力大,上层池水不易对流,上层过饱和的高氧水就无法及时输送到下层,傍晚上层水中大量过饱和的溶氧逸出水面而损失。

②至夜晚发生对流时,上层水中溶氧本已大量减少,此时还要通过密度流将上层溶氧输送至下层,由于下层水的耗氧因子较多,致使夜晚实际耗氧量增加,使溶氧较快下降。

这就加速了整个池塘溶氧的消耗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3.对流强弱的影响:①与上下水层的水温差(密度差)有关。

白天上下水层温差越大,夜晚将产生的密度流强度也越大;②夜晚气温下降速度;③风力大小有关。

因此,在鱼类生长季节,可根据当天天气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对流的强弱,从而预测鱼类是否会浮头和浮头强弱,这已成为养鱼生产上的重要经验。

4. 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①供肥:淤泥是养殖水体有机物的“贮存库”,是有机物的“生物加工厂”。

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

如一亩池塘的淤泥层平均厚度为20cm计算,可折合成硫酸铵约585kg②保肥、调节水质:当水体大量施肥后,淤泥中存在大量的胶体物质,就能吸附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这样施肥后,水就不会突然变得过肥。

当水中营养盐类下降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或代换,逐步地释放入水中,供水生生物利用,使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

新开挖的池塘施肥后,其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定,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淤泥,因而无法对肥料起缓冲、调节作用。

2.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水质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

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

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使pH下降,并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类等物质不仅使pH下降,而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与此同时,鱼类生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就容易发生病害。

目前发现不少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5. 透明度与水色的测定方法:水色测定:通常采用水色计来区分水的颜色。

水色计共分21个等级,从浅蓝色到棕色,等级越大,水色标号越高。

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第1篇第3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一、名词壶腹型精巢:腺体由圆形或长形的壶腹所组成,壶腹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的成熟过程在壶腹中进行。

精巢背侧有输精管。

辐射型精巢:鲈形目鱼类的精巢属辐射型,精巢由许多叶片状呈辐射排列的精小叶,精小叶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着生于精小叶,精巢有纵裂状凹穴,底部有输出管。

开放型卵巢:卵巢裸露,外面无卵巢膜或卵囊,成熟卵细胞落入腹腔中,然后从生殖管的输卵孔(喇叭口)进入输卵管,再从泌尿生殖孔排出体外,如史氏鲟等大型鱼类与大部分的软骨鱼的卵巢封闭型卵巢:卵巢外面有卵巢膜, 其后端延伸为生殖管,成熟卵细胞落入卵巢囊中,直接经输卵管、从生殖孔排出体外。

性周期:鱼类自达到初次性成熟后,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一次性周期: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短性周期: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长性周期: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二、知识点1. 鱼类性周期(产卵类型)及其代表鱼类?类型一次性周期: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一年性周期:性周期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短性周期: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多年性周期: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2. 鱼类卵细胞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分期和特点。

卵细胞:(1)卵原细胞分裂期(细胞增殖期)有丝分裂I时相(2)卵母细胞生长期小生长期II时相大生长期卵黄沉积III时相卵黄充塞IV时相(3)卵母细胞成熟期减数分裂V时相精子:繁殖期:精原细胞进行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大量精原细胞。

生长期:精原细胞的体积略增大而变为初级精母细胞。

成熟期:初级精母细胞进行两次成熟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