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创作。
张名章,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传媒。
一、《英雄》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体现所谓“暴力美学”就是指区别于传统暴力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不再侧重于表现暴力内容的本身,而是将暴力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只是侧重形式感,追求形式的美感。
它是将暴力血腥的镜头画面进行艺术化的转换,所以人们把追求暴力形式美感称为“暴力美学”。
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被许多导演广泛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影视的表现手法。
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转型之后的第一部新作,制作精良的画面,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他取得了巨额的票房。
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心就是围绕着“刺秦”展开的,因此有许多杀戮的场面,但是张艺谋在表达这些场面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杀戮打斗的场景真实地刻画出来,而是把这些血腥的、残忍的画面转化为非常柔美的、隐喻的镜头来表现,使观众没有对这些本来血腥的场面嗤之以鼻,而是多了更多的可观赏性。
在电影中选取了两段经典的打斗场景来进行分析:(一)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无名在第一次上殿向大王讲述战胜的第一人就是长空,长空也是一名高手,但是在两个高手中一决胜负无疑是悲壮的激烈的厮杀,但是影片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进行抚琴,琴弦断,宝剑断,长空倒地而亡。
随着老人奏出变化莫测的琴声,两人开始在雨中交战,在交战之中两人眼神对望,进入到了意念的战斗,虚实合一,展现出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斗争,最后长空倒地,没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倒在血泊中,这本来是一场生死对决,注定充满血腥和痛苦,可是最后随着长空的宝剑断落在地上,隐喻长空牺牲,这一场悲壮的战斗结束了。
观众看到的只是战斗形式的美感,高手之间灵魂的对决,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场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二)飞雪与如月对决无名向秦王讲的第二个故事,飞雪因为爱情杀死了残剑,残剑身边的如月为了给残剑报仇准备杀害飞雪。
大学美育——浅谈电影中的美
大学美育——浅谈电影中的美自古以来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建筑、或者是艺术,它们都属于美的范畴。
在人类对美好事物追寻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更是其他外界因素无法阻挡的。
美存在于生活,在于人们不断去寻找、去发现,一个很细微的画面也许就存在着美。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面临的压力也成倍增长,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美活动也随之减少了。
时间、地域、经济能力的限制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很少能够深入自然,寻求那原始的美丽,只能将自身对美的追求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
在科技进步巨大的今天,电脑特技与数字技术日渐成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电影,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放松,还可以在其中需找到别样的美丽。
我们可以坐在家中、电影院里就可以欣赏的那些人迹罕至却异常秀丽的风景、建筑,甚至不毛之地的别样景致。
下面我就例举自己看过的电影,和大家共同分享那不同的美丽绚烂。
一风光之美1998年由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将观众带入了中国江南的烟雨之中,用镜头将那里的柔丽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被这份产于中国的美所深深折服。
青翠的山川之间飘荡着乳白色的淡淡薄雾,只闻小河涓涓流淌,却不见其全貌。
碧绿色的细竹在微风中慢慢地飘,连绵成一片波动的海洋,片中主角身穿白衣在竹梢上飞舞打斗,仿佛仙子下到人间曼舞。
整个画面美不胜收,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2003年拍摄的《天地英雄》把我国的喀纳斯景区与新疆的异域风光搬上荧幕,片中不同地域、不同色彩的风景使观众领略到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奇特之美。
怪石嶙峋的山石与沙漠交织成一幅红黄色的画卷,一队骑兵行于其中,大漠孤烟的背景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铁马金戈的时代,不禁心中凛然。
山上翠绿依旧,但山下黄叶飘飞,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岸上马队的身影,远处连绵的群山在雾气中展示着它们雄壮的身影,景色美得让人心驰神往。
二建筑之美1999年拍摄的《角斗士》带我们重新回到了古罗马时代,见到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雄伟建筑,不禁让人感叹一千多年前那个时代人们的创造力。
《英雄》影评
电影《英雄》的画面内涵赏析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代帝王,其身上的是是非非为当今的电影人提供了无尽的话题。
《秦颂》,《英雄》算是秦史系列影片中十分优秀的作品。
而其中的《英雄》从画面内涵上讲算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了。
拿《荆轲刺秦王》与《秦颂》相比,本人不喜欢秦颂的画面感觉,电影终归是电影,要和现实生活不一样,而秦颂的画面太过写实,制作粗糙,毫无美感可言。
而《英雄》则不同,张艺谋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写意”笔法,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等诸多元素浓缩在如此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却又藏而不露。
一:哲学意境中的暴力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
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
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
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
查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论著,正有《说剑》、《天下》二篇。
几乎与《英雄》的主要情节,思想脉络完全一致。
原来,张艺谋深悟庄子学说的精髓,借助于他的“天下”学说演绎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观念!这里不得不复叙一下庄子的故事: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剑客三千,每日对击,死伤无数。
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
赵王兴奋,挑出剑客与他比试。
庄子不动,却说自己有“三种剑”,一种是“天子剑”,一种是“诸侯剑”,一种是“庶人剑”,他分别论述三种剑的不同制造和用法,说服了赵王以“天下”为重,不再玩剑,不再杀生。
而《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境界就是自然生态,就是天下和平!这是真正的侠情义胆,他是要展示庄子哲学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是要将庄子的“无为”变成影片中的“不杀”,将三种剑变成剑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结合《英雄》浅析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走向
结合《英雄》浅析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走向作者:谢玎珂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9期摘要:电影通过满足观众的窥视与自恋心理诉求的满足促使受众产生快感,穆尔维以后,奇观电影的发展越发明显地呈现出来成为主流电影。
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等已变得远不如奇观场景重要。
关键词:奇观电影;叙事电影;电影分析《英雄》的问世似乎在向我们传达出:在后消费主义时代电影艺术正经历由叙事向奇观电影、观众审美需求由话语中心模式向时空模式、理性文化向快餐文化的转变。
有人认为《英雄》即没有深刻的主题思想也没有逻辑缜密的故事情节以及叙事上的安排,但是张艺谋说过“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哪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
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几秒钟的那个画面……”。
传达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奇观电影似乎有取代叙事电影成为主导的倾向。
1 叙事电影与奇观电影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形式,语言与画面是其主要的表达载体,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要通过蒙太奇处理的叙事艺术。
通过美学法则把电影素材与画面有机的融合成一个合乎规则的整体,进而表达出多重的社会意义与属性价值。
电影通过满足观众的窥视与自恋心理诉求的满足促使受众产生快感,穆尔维以后,奇观电影的发展越发明显地呈现出来,成为主流电影。
有人发现,叙事的特性和结构在当代电影中日趋衰落,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等已变得远不如奇观场景重要。
传统印刷媒介向现代电子媒介的转变和传统叙事电影向现代奇观电影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一方面给消费时代的受众群体以极大的视觉满足;但另一方面却削弱了传统电影以人类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思想深度!所谓奇观,就是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主要包括动作、身体、速度、场面四种类型。
《英雄》中民族元素视觉应用符号化表达论文
浅析《英雄》中民族元素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摘要】《英雄》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展示与讴歌这种东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在“生与死”,“个人仇恨与天下和平”之间如何进行抉择的浪漫主义影片。
而为了表现高度隐喻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体系,张艺谋运用了“中国红”、“剑”、“古琴”、“书法”等中国视觉元素来把这个深刻晦涩的思想体系具体化。
【关键词】张艺谋英雄民族元素符号化表达语言画面与声音,是电影传递信息的载体。
然而,将画面与声音完美结合,以求如实传递导演的意图的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俘虏观众,却并非易事,这需要导演有深厚的表达技巧与功底。
张艺谋是我国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与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因其作品在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觉应用与作为具象符号表达传统文化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而享誉海内外。
本文以张艺谋《英雄》为例,分析民族元素在其中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
一、书法元素与舞蹈相融合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习惯于运用图片或者文字本身,来表现书法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因为正常的思维下,书法是一种呈现在纸上的,静止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电影愿意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行表达的原因。
而对于热爱中国文化,号称“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不拍”的张艺谋,发现了书法与舞蹈都有表现形态美与韵律美的这一契合点,他认为可以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书法在书写过程中所蕴含的美。
张艺谋在《英雄》中,把这种理解变为了现实,向观众展示了全新的表达书法这一中国元素的方式。
书法同舞蹈一样,都同时具有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特征,因此我国自古就有书法和舞蹈各从对方的美姿中汲取灵感的传统。
据说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后,深得其神,把他对舞蹈的领悟渗透到书法中,造就他奇幻杂出,节奏分明的个人风格。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需要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同时腰部、腿部也需要配合发力。
并且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同舞蹈在节奏和力度上的变化十分相似。
浅析《英雄》中所体现的哲学意蕴
作者: 柳兰芳
作者机构: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0381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0-10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英雄》;说剑;天下
摘要:�英雄》是张艺谋于2002年倾力打造的作品,他在传统的“荆轲刺秦”的故事线索之下,讲述了从英雄的“个人小利”到天下苍生的“集体大义”。
影片是一部历史剧却不止于历史剧,巧妙地借中国古代的传统英雄之“义”,蕴含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从美学角度看《英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英雄》——从“说剑”到“天下”,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看《英雄》——从“英雄造时势”到“时势造英雄”。
影片《英雄》中道家无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论文
影片《英雄》中道家无为思想的教育策略分论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首次在国内外上映至今已经过去了10多年。
这部电影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xx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位,提名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正确外语片,《英雄》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开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这部展示中国战国时期赵国刺客刺杀秦王的大型历史故事片,由国内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该影片的拍摄和制作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摄影师、服装设计师,在视觉、听觉以及故事情节多方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影片的成功,除了上述巨资投入、著名演员、导演、国内外艺术界名人的参与等原因之外,更关键的它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思想精华。
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总是一方面被英雄的气概所震撼,一方面又在感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的深邃思想境界。
两千多年前,是中国的战国时代。
当时中国分为七个诸侯国:秦、赵、韩、魏、燕、齐、楚。
七国为争夺霸主地位,连年征战,百姓备受煎熬。
七国之中,秦最强。
秦王赢政,意欲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被六国视为最大敌人。
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刺杀秦王的故事。
影片的情节是通过“无名”(李连杰饰)与秦王(陈道明饰)在秦国王宫大殿里的对话引出并贯穿全片。
“无名”对秦王的陈述,后来被秦王识破,再到后来“无名”坦率地向秦王表达了事情的真相,使得一系列的刺杀秦王故事(即“无名”、“长空”、“残剑”、“飞雪”、“如月”的刺杀秦王的故事)浮出水面。
影片展示给观众一个个离奇的刺杀秦王的故事,引领观众步步深入到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层层提醒了人物的性格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故事情节有些类似于侦探类电影,凭借不同人物的表达来演绎不同版本的故事情节来慢慢接近事实的真相。
只不过这次只有两人:“无名”和秦王。
他们互相表达推断,就像是下棋对垒一样,表现了两个人在思想和情感上的比赛与斗争。
“无名”已经靠打败另外三个刺客的功绩获得了接近秦王上殿10步的资格,可是他苦练10年的“十步一杀”的绝技却没有刺杀秦王,因为他听从了“残剑”的劝说,在最后的时刻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最新-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 精品
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英雄》的美学意蕴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现和价值指向。
本片体现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发展以及实践。
色彩;大音希声;中国传统美学《英雄》是一部面对国际市场的大手笔商业大片,取材于中华历史,场面之浩大,画面之精美,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却把张艺谋的弘大场面与唯美画面的能力展露无遗,通篇所散发出来的东方古典美感,十分具有东方特征和古典气质。
影片开始,便是以骑黑马,穿黑甲的秦王军队在蓝色的冷调下涌入黑色的秦王宫殿,狭窄的甬道,忽明忽暗的光线,嘈杂的车马和颇具古韵的哼鸣,塑造出秦宫的庄严肃穆。
其中的一组跟拍完美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
当壮士无名步入宫殿时,无数臣子在宫殿外着黑衣肃穆而待,只留下无名走着的大道,无名所在精确构图显出力量对比,同时对称的构图也十分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感受。
影片从一开始遍构造了一幅大场面,简单的旁白交代故事背景,宏大的构图和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更是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
《英雄》这部电影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比如大量的中国先秦的器物古代凉亭、对称美的宫殿、车马、文臣武将的服饰、书柬、案几、酒杯、钟鼎等等,这些大量的中国古代器物将随着电影传递到世界很多地方,对于西方观众来讲千年东方古国的神秘感本身是种吸引力,对于我们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对于历史的想象空间。
而正是这种历史想象空间,更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无名所处的环境。
在无名和长空的对决中,无名说,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同,都讲究大音希声的境界。
最高的音乐境界就是无声之声,音乐用耳朵听不见,要用心去听。
此处呼应下文中,无名所悟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这也是中国传统意向中最玄妙的悟的境界。
《英雄》之中悟的传统美学一直贯穿始终。
而它也是大音希声思想的具体体现。
古琴之声悟剑道枪道,用剑一字悟天下之道。
秦军伐赵一战,是影片中对比强烈的一战。
秦军之玄色铠甲,白色翎毛划破长空,赵人都身着红衣,用赵国的字抵御利刃。
电影_英雄_的美学价值与_民族国家_至上观_兼与叶文宪先生商榷
电影 !英雄" 的美学价值 与 #民族国家$ 至上观
# ##兼与叶文宪先生商榷
!
郑笑平 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 搏杀 " 的美学与符号 化的明星
""""""""""""""""""""""""""""""""""""""""""""""""""
偷安 $ 也没有忘记战争的失败 $ 经常考虑 防务$ 希望能重振国威% &至 防 御 等 事 $ 仍应一律严密 $ 不可大意 %’ 道光虽然挽救 不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崩溃 $ 但他的这种 不甘心失败和切望振兴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 道光是一个封建帝王 $ 他在对待鸦片 以及战争问题上的一切活动 $ 与其在位 #% 年中的所有活动一样 $ 其根本目的乃是想 方设法维护他的统治$ 这是不容否认的% 他的这些活动必然受到阶级和历史的局 限 $ 这也是客观事实 % 问题是他在对待鸦 片以及战争上的主张与活动 $ 哪些在客观 上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 暂时代表人民 群众的意向 % 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 战争$ 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战 争/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发动侵略战 争 $ 是有损于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危害中华 民族利益的 % 因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严禁 探索与争鸣 鸦片 $ 打退侵略者 % 在此背景下 $ 道光对 鸦片主张严禁 $ 对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力 主抗战$ 其间虽然出现过动摇和种种问 题 $ 但在两年的战争期间 $ 他没有放弃组 织抵抗 % 这在当时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愿望 % 最后的议和与战争的失败应具体 分析 $ 不能全归罪于道光一人 $ 他当然有 无法抹掉的历史责任 $ 而更重要的是清王 朝这个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 这是道光以 及以后的任何一个帝王所无法解决和改变 的$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因此 $ 对道光在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和历史 地位$ 对他在鉴订不平等条约的责任上$ 应进行具体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 而不 能一概否定% 他的主张禁烟和主战态度$ 还是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 总之 $ 在日薄西山的晚清 $ 不可能有 哪一个最高统治者能抵挡得住外来入侵$ 能否抵挡 $ 是不是抵挡得住而不抵挡 $ 这 是评判其对入侵者立场的一个标准 - 抵抗 了 $ 吃了败仗 $ 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 认为 是投降派 / 吃了败仗而签订屈辱条约 $ 以 致割地赔款 $ 也是无奈之举 $ 并不同于卖 国的琦善 % 换言之 $ 我们不能用唯心主义 或非阶级观点 $ 以道光为保护自己封建王 朝的局限性$ 来否定他的抗敌决心和立 场 % 诚如恩师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 云 &他 何 尝 不 严 厉 禁 烟 $ 何 尝 不 决 心 抗 英 $ 无奈禁不成 $ 抗不利 $ 最终只能在无 可奈何的忍痛中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 %’ 这真是一语道破了道光皇帝的悲剧 % ! 文中所引史料未注出处者 " 均引自 # 宣宗成皇帝实录 $% # 道光朝东华续录 &% 编辑 秦维宪 ’ 宣宗成皇帝圣训 & 等 (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隐喻意味
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的隐喻意味作者:彭丽熔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6期摘要张艺谋的武侠电影《英雄》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尽情展示与讴歌这种文化所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之诗意人生的浪漫主义影片。
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是一种高度隐喻化的思想体系,这就促使张艺谋采取了一种高度隐喻化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策略,来讲述这个浪漫英雄故事。
在影片中,不仅“棋”、“剑”等基本意象元素被赋予了较为丰富的隐喻内涵,作为故事逻辑基点的核心文化概念“道”,更被导演以一种高度抒情高度写意化的电影语言,进行了较为透彻、直观的隐喻化呈现。
关键词张艺谋《英雄》隐喻张艺谋的武侠电影《英雄》不是一般性的武侠故事片,而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尽情展示与讴歌这种文化所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之诗意人生的浪漫主义影片。
这一点,从它那高度抒情高度写意的电影语言风格即可略见一斑。
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是一种高度隐喻化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道”(亦即《英雄》的故事逻辑基点),就是一个很难用理性语言来表达的概念,由“道”所衍生的所谓“武功琴韵。
原理相通”、“书法剑术,同源同理”等等,也同样是一些难以用理性话语来彻底阐述清楚的文化原理。
更遑论用直观的视听语言来呈现了。
但这些文化哲学思想,又恰恰是《英雄》的故事和主题赖以基本成立的理论基石,若不能将它们有机地融入文本肌体,《英雄》就必定会成为一部概念化的、内容和形式相剥离的失败之作。
这就逼得张艺谋必须采取一种高度隐喻化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策略。
1、“棋”的隐喻意味“棋”是《英雄》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也是片中最基本的隐喻性符号之一。
因为从隐喻层面讲,影片所讲述的故事,说穿了就是一个关于“棋”的故事——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各自都在自己内心里下着或大或小但都精妙之至的一盘围棋。
比如无名(决定放弃刺秦之前)自小筹划周密的刺秦计划,并为其中关键一环“十步一杀”剑法而十年练剑:长空和飞雪等为实现自己的刺秦愿望而甘愿冒着生命危险。
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大学美育论文题目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01班姓名李仪学号201006113014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摘要: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关键词:中华武术想象空间色彩人身价值人格魅力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曾经看过许多著名导演拍摄的众多影片,如张艺谋的《英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集结号》,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只有张艺谋的《英雄》。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而我最欣赏张导的原因则是他是一个有着民族性格的作家。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仁义,正直等许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当他把这些融入作品中时,便产生了一个个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电影《英雄》中由为匪害民到为抗日保国而牺牲的郑三炮,电影《英雄》中的为天下苍生而放弃私仇的无名莫不如此。
而我最喜欢《英雄》的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它本身。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导演高超的电影指导技巧,而且能深深体悟到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会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张艺谋创作的电影《英雄》上映已经有九年之久了,从当时的喧嚣到如今恢复的平静,我们重温当年的电影作品,依然有着诸多感动。
战国时期的七国并行,秦王连年宣战,将其他敌人消灭,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我们演绎了这支悲壮的英雄赞歌,解读了过去那段岁月中英雄的真正含义。
《英雄》中的艺术魅力与色彩语言是这部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元素,可以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所以我们对于这部电影中的艺术美与色彩语言运用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有助于理解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深刻主题内涵。
一、电影《英雄》中的艺术美不同的电影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具有各自的特征,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英雄》中不同以往的审美追求,张艺谋为我们用特殊的电影艺术语言制造出一个美的世界。
(一)唯美的画面不管是空旷的西部景色,抑或是淡雅的南方秀丽的山水以及威严的秦朝皇宫。
这些景物画面都为我们传送了一个信息《英雄》为我们刻意营造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唯美意境。
电影告诉我们如果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美丽,蔚蓝的天空中不断变化的云朵是美丽,广阔的黄土地是美丽,不断穿梭的利箭也是美丽。
人们的力量是美丽,速度是美丽,甚至连死亡都是壮丽的。
张艺谋用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力激发出观众们的审美愉悦感受。
(二)温婉壮美的音乐旋律电影《英雄》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典故。
我们说荆轲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曾经古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十分苍凉与悲壮。
而《英雄》的剧本就保存了这个主题,温婉哀伤的小提琴音乐旋律像在给人诉说往事,构建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氛围。
假如小提琴突出了电影的悲凉主题,那么沉稳厚重的大提琴音乐则突出了电影主题的悲壮。
我们从声音角度看到音乐可以营造出电影的特定情境,电影中还有其他地方用特殊的声音来表现出作品主题的。
例如交战情节中的兵刃相见,这些金属碰撞的尖锐声响仿佛带观众们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秦朝;清婉悠扬的琴声《红楼梦》中当妙玉听到黛玉弹琴断裂的时候,与琴弦断裂的声响为后面紧张的剧情做好铺垫,暗叫不好,这里也有着闻琴知意的含义;当飞雪仰天哭泣与如月痛哭时的魂不守舍,哭声划破天际,深入人心,这时候的哭声可以说达到整部电影的高潮,进而强化了悲凉的主题。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电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篇一[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
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
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
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
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本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本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
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
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
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
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
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
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
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
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
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
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
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一场彪炳史册的武侠盛宴——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创意
一场彪炳史册的武侠盛宴——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创意丁宏【摘要】2002年,一部被誉为“新世纪中国第一武侠巨制”的《英雄》横空出世,该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奏响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序曲.导演张艺谋以个体生命的视角,传达了对传统美学、民族文化的人文关切;以精致唯美的影像,诠释了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美学意蕴;以迎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彰显了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艺术个性.可以说,《英雄》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艺术转型,宣告了娱乐时代的“英雄回归”.【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2(000)013【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英雄》;商业大片;创意【作者】丁宏【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2002年底在全国一经上映便引起巨大轰动的商业巨作《英雄》,以创纪录的2.5亿票房缔造了中国大陆电影票房新神话。
影片取自汉代司马迁著作《史记》中所记载的一段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是导演张艺谋的首部武侠巨制,也是他追求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创新之作。
导演在作品中续写了中国传统武侠片中曲折离奇、刀光剑影般的侠客传奇,同时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元素与武侠神韵,注入美轮美奂的影像中,以唯美的招式、缤纷的色彩、深邃的意境,消解了杀戮、血腥与残暴,宣扬了一种和平、秩序、天下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笔者认为,在全球消费时代语境下,《英雄》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转型背景下的有益尝试,更离不开整个创作团队极具创意的艺术构思与市场运作。
一、形式化的艺术与技术创意导演在影片中塑造了六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以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完整的故事,并运用色彩的隐喻功能揭露故事的真伪,即“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真相大白”三个段落。
在结构上,颠覆“冷兵器时代”武侠片线性叙事的传统,仿效经典之作《罗生门》的分段式叙述,使故事节奏愈加流畅而紧凑。
然而,相比人物的鲜活与结构的新颖,导演将色彩、构图、特技、声音等艺术元素逐一创新并加以融合,用形式美学烹饪“英雄大餐”,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
对立统一在电影《英雄》中产生的意境美
对立统一在电影《英雄》中产生的意境美
赵树望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对立统一是电影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段之一。
意境理论对诗歌、绘画领域和音乐都起到过巨大的作用,电影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它在短短100年的
历史上也深受到了意境理论的影响,并且在艺术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就是采用二元对立统一艺术手法的典范。
下面就选择几则这样的艺术辨证范畴来剖析一下《英雄》这部电影的艺术特色。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赵树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法国电影艺术与会话策略r——从《无法触碰》看电影对白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对立统一 [J], 杨晓燕
2.超级英雄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以漫威、DC超级英雄电影为例 [J], 段小艺;
3.英雄千面不离其宗——浅析“英雄之旅”在“三段式”戏剧性结构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 [J], 张敖
4.平凡的伟大--论电影《战狼II》和《烈火英雄》中的英雄主义 [J], 陈红; 杨洋
5.当前文艺作品中的英雄观阐释——以小说《英雄岳飞》和电影《英雄》为个案的考察 [J], 姚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看《英雄》,享受色彩的力量
看《英雄》,享受色彩的力量张艺谋导演在国内所处的地位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为许多普通观众最熟悉的一个国内导演名字,他的作品至少有一种“大而精致”的保证。
这种印象一般就是从《英雄》开始的。
而一些别的人,对《英雄》和这之后的张艺谋电影评价都不高。
他们觉得早年在《红高粱》、《活着》里的那股精神气,似乎随着《英雄》开始逐渐丢失了,而张艺谋则成为一个“冲奥”话题里的专属导演。
可我总不爱把电影拉扯上太多的过往和话题。
就《英雄》而言,我爱这部电影,而且仅仅就画面这一个方面就已经足够了,足够让我忘记这部电影在别的方面为人所诟病的种种缺点。
而这部电影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画面上那各有意义,极度唯美的色彩安排。
黑色。
北方玄武。
黑色属水,代表沉静内敛。
而这也是个下雨的场景。
比试开始前极度对称的构图,紧张感一触即发。
而在这之后,电影用黑白的画面来表现2人的精神交锋。
无名讲述的长空的故事是缺乏情感因素的,只有武功上的较量。
红色。
南方朱雀。
红色属火。
火是激情热烈。
在无名所讲述的残剑飞雪故事里,书馆里的镜头是大块的红色调。
红色代表了狂热和鲜血,而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也是充斥了情欲、妒恨、感性的交错关系,血红的色调也更增加了情绪的感染力。
黄色。
中央黄龙。
黄色属土。
土是平和安顺,胡杨林里的打斗是这部电影最唯美的画面之一,而故事中飞雪在杀死残剑后心灰意冷,一直在被动躲避攻击。
而步步紧逼的如月在一点点打击飞雪的和平之心。
在飞雪杀死章子怡扮演的侍女后,画面由黄色变化成血红,代表这个故事里只是飞雪短暂的进入平和安顺的状态,她再度变化成一个血红的、被情感支配的女人。
蓝黑皆属水。
而这里又出现了水上的打斗。
这是秦王所猜测的残剑飞雪的故事。
而与黑色的沉稳、不动声色不同的是,蓝色是最冷的色调。
秦王的故事里飞雪为了爱人牺牲了自己,是一个忧伤而富戏剧色彩的故事。
白色,西方白虎。
白色属金。
白色是素洁和真实。
如同无名所讲的最后的版本,飞雪和残剑并不如秦王蓝色故事里那样只是恩爱为彼此牺牲,他们之间也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残剑对秦王的态度和飞雪已经截然不同。
写写
从《英雄》透视中国当代奇观电影的美学特征“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那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那几秒的那个画面。
……但是我在想过几年以后,跟你说《英雄》你会记住那些颜色,比如说你会记住在漫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儿一样的,像蜻蜓一样的,像这种画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所以这是我觉得自豪的地方。
”这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自己电影《英雄》的精辟概括。
的确,在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界陆续出现此类电影,如《无极》、《功夫》、《长江七号》等,而这类电影就是备受争议的“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影的数字化发展,电影处理技术的提高,电影越来越追求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吸引观众眼球,打造所谓的商业巨片,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观众对电影内涵的质疑甚至不满。
它淡化了传统的电影叙事,不注重电影情节的外在真实而追求一种想象的艺术的真实。
达﹒芬奇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感觉经验,在人类诸多感觉中,视觉具有独特意义,它是人类诸多感觉中的高级感觉。
因而作为电影,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当然会给观众某些视觉上刺激的快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有色电影等阶段发展而来,增强了电影艺术表现力,为的是能更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拓宽观众的艺术审美想象空间,追求故事内在完整的叙事逻辑。
比如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就是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的,通过一位老人追忆她与爱人年轻时候的相识到结婚的往事,整个电影的叙事娓娓道来,就像从过往缓缓飘来的诗。
描写细腻,比如电影里有一个老补碗匠用原始方法补碗的镜头,感情真实质朴。
看完了令人回味无穷。
而在电影《英雄》里则淡化了叙事的因素,整个电影用了回答叙述的结构,而每一个问答都引出精彩的武斗场景.在概括与集中方面,观赏了整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台词并不像传统的叙事电影那样丰富,也几乎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以无名和秦始皇的对话展开第一次武斗,通过镜头、场面的组接,进行省略来突出精彩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论文
——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用色方面让人目不暇接,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的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沉默,静止,优雅之美加入其中。
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是中国文化中无私、伟大、不羁的象征,侠之大者以天下先正是说明这点。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色调的色彩:红,这种颜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怒火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如月心中的愤怒与嫉妒,还有赵国破城不降的惨烈。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
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中的对打,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苍老的琴声,鼓童的声响,还有女高音抒情的咏叹,三种声音交融荡气回肠,流泻出爱的柔情、怨的委婉及恨的感伤。
那低咽的琴音把人带进了历史的梦乡,对国家、大地、民族的怀想,诉说着英雄念天地之悠悠的无尽衷肠!
第二种色调的色彩:蓝,蓝色一直是忧郁的代名词。
片中,梁朝伟饰演的残剑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翠绿色的山峦作底衬,乳白色的淡淡薄雾随风飘荡,在淡蓝色的湖面之上,无名与残剑决斗,两人以轻功踏水而行飘飘欲仙,剑光纵横激斗不休,湖面波纹轻荡,如同轻灵的蝴蝶在巨大宝石之上翩翩起舞。
打斗正酣时,一滴飞射的水珠落到了残剑死去爱人的尸体上,正在决斗的残剑立即转身去擦,对身后利剑来袭毫不在意。
而将要得胜的无名看到此处更是强转其剑也不伤人。
这正显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爱情与道义。
让观众在蓝色中了解属于中国人平静、爱情、牺牲,和英雄惜英雄时所表现出的无私品质。
第三种色调的色彩:绿,这种色彩给人以生机、博爱、超脱、浪漫之感。
在影片中导演用这种颜色阐述中国式的大爱无疆。
残剑与飞雪冲破三千铁甲围困杀入秦宫,二人怀着对秦国破赵的国恨家仇刺杀秦王,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残剑却在即将手刃仇人时放弃了。
我们在此时可以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挣扎,因为在他心中,国破家亡的仇恨比不上天下的归一与百姓的安生。
这是一个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宁愿自己去独自承担那份失败和质疑。
一袭绿衣的残剑与秦王在绿幔间仗剑飞翔,生死相搏,天下的命运,国家的恨仇,都在这绿色迷宫中团团转转,纠缠不清。
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残剑收剑而立,剑上还带着一丝亲王的鲜血,在这一刻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更为他这一刻的放弃添上一些祥和,与宁静。
但白色和黑色呢,这分明也出现在影片里。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故事,也这是张艺谋给我们讲的故事:整个影片。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而秦军百万雄师的盔甲也是黑色,这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张艺谋这样设定是将黑色当成了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黑甲的秦军很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虽然在这过程之中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我想这是片中无名、残剑、飞雪三个赵国刺客心中矛盾的写照。
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但天下分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中国需要统一,需要一个贤主治理破碎的山河,所以三人选择了以死的方式报效祖国,并给予天下苍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机会。
这是一种放弃,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是中国侠客以天下为先道义的抒发,更是中华对侠客正义行为审美意境的最深诠释。
记得《英雄》首映式上,台下记者问影片主演们一个问题:“《英雄》
“我之中谁才是真的英雄?”主演们回答的各不相同。
最后导演张艺谋说:
所导演的这部电影之中没有固定的“英雄”,需要观众自己去寻找,我所认为的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片中所展现的精神。
”
我认为张艺谋导演说的对,因为中华民族千年间所崇尚的:“仁、和、孝、宁静、高远、谦逊、平和”等意境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以一种唯美的风格把一部《英雄》的传奇演绎得绚丽缤纷,揭示出侠之大义、侠之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将中国审美之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