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合集下载

欧元和欧元区前景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欧元和欧元区前景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欧元和欧元区前景分析及中国的对策2002年1月1日,在作为无形货币运用于金融市场交易三年后,欧元以纸币和硬币的实体形式正式进入日常流通。

十年来,欧元区已由最初的12个国家扩至17个国家,使用人口超过3.3亿,流通的币值已达到8700亿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

一、欧元问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欧元承载着欧洲统一的梦想,其意义远非只是一种货币。

从2002年1月1日正式流通启用,到成为第二大国际货币,欧元仅用十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欧元的诞生,让一些欧元区成员国尝到了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实惠,其中,德国是欧元的最大受益国,统一市场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消除,成就了德国外向型经济的腾飞。

欧元的使用减少了汇率波动风险和成本,加强了欧洲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了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贸易。

低利率减少了欧元区内经济活动的融资成本;在遏制通胀方面,欧元也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自欧元流通以来,各成员国的平均通胀率仅为2%,让广大民众普遍受益。

欧元的问世不仅对于欧洲一体化意义重大,而且也改变了世界经济与货币的版图,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进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统计,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已从2001年底的71.5%滑落到2011年的61.7%,而欧元的比重则上升到25.7%,成为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

欧元还提供了一种能够替代美元的结算货币选择,伊朗、俄罗斯等国先后宣布接受欧元计价的石油交易。

欧元结算量的上升就必然导致美元结算量的下降,结算量就是定价权,美元结算量的比重下降意味着美国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流失。

流通十年来,欧元在国际外汇储备、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债券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构成了直接而有力的挑战。

二、欧元和欧元区艰难前行然而,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打破了欧元区表面的繁荣和一体化的神话,暴露出欧元设计之初的体制性缺陷:建立超国家货币联盟却缺乏统一财政预算政策的配合,由此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在一些欧元区国家蔓延,并有越演越烈之势。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实践导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各国间联系紧密程度越来越高,货币政策成为协调和平衡各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个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建立各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理论。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它认为,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迁移等因素越发紧密,使得各国经济之间存在了更多的联系和依赖,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各国之间的货币联盟或区域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性,降低经济波动和风险。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中,评价一个货币区是否优秀需要从贸易、劳动力流动自由、收入分布、政策协调等多个方面考虑。

例如,市场规模大、贸易稳定和成本低廉的货币区更能吸引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更具竞争力。

此外,货币区内的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均衡,能够降低社会不满的风险;政策协调较好,国家之间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追求长期稳定和增长。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最优货币区理论最早在欧元区引起广泛关注,欧元区由于束缚了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关系更加紧密,降低了汇率风险和减少了汇率的波动。

同时,欧元区内的政策协调机制也相对成熟,各成员国能够通过加强合作来提升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除了欧元区外,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也正在不断深化。

亚洲有望成为继欧洲之后另一个货币联盟的发展地区,周边国家正在进行贸易自由化和互联互通,同时也在加快货币合作和建设亚洲货币体系。

此外,由于区内贸易和投资不断加强,以及疫情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也在逐步深化。

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最优货币区理论虽然为理解货币区的经济政策协调提供了重要思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该理论假定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周期性趋势保持一致,忽视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周期和结构差异,政策的协调难度会因此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货币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货币协调难度与日俱增。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区问题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区问题
Slide 5
欧元区问题
劳动力,上面的批评均适用 还有,
Slide 6
Slide 7
Slide 3
其它标准
生产分散化 偏好同一 共同目标
Slide 4
不同理论观点
一个超国界国际货币当局, 一个超国界国际货币当局,而没有相应的财 政当局,受到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批评 政当局,受到凯恩斯主义批评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的赤字财政作用,以对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的赤字财政作用, 抗失业, 抗失业,而货币联盟内不能有充分赤字 反对失去货币主权, 反对失去货币主权,货币政策与政治主权和财 政权力息息相关。赤字支出创造货币 政权力息息相关。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货币应当由自由市场过程决定
最优货币区理论 与欧元区问题
最优货币区
指分享单一货币可使经济效率最大化的整个 地域。可大于或小于一国 地域。 由Mundell于1961年创立 Mundell于1961年创立
Slide 2
货币区成功四大标准
劳动力在区内自由流动 资本自由流动, 资本自由流动,价格和工资有弹性 风险分担机制, 风险分担机制,如自动财政转移支付 相似的经济周期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分析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分析

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之一,其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全球经济和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欧洲央行作为欧洲货币政策的主要管理机构,其货币政策的实施和影响更是备受关注。

一、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利率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汇率政策等。

其中,利率政策是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

欧洲央行每月都会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是否对利率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如果经济增长放缓或通货膨胀下降,央行会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如果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上升,央行则会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货膨胀。

除了利率政策外,欧洲央行还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主要包括购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债券类资产,并通过增加流动性来推动经济复苏和通胀。

同时,欧洲央行还采取了长期再融资操作、直接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等方式,以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量。

此外,欧洲央行还采取了汇率政策。

由于欧元是欧盟的共同货币,因此欧洲央行需要维护欧元的汇率。

在汇率政策方面,欧洲央行主要采取利率调整、外汇干预等方式来影响欧元的汇率和汇率波动。

二、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于欧洲和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们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汇率、利率等方面分析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首先,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因此对于投资、消费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利率调整、量化宽松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欧洲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就业率和增加GDP来带动经济复苏。

其次,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企业的投资信心。

欧洲央行通过调整利率、量化宽松等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率,从而保护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同时维护经济的稳定性。

第三,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汇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困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困境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现实困境内容摘要: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使欧元区面临严峻的考验,暴露了欧洲货币一体化机制的内在缺陷,使最优货币区理论陷入现实的困境,并引发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反思和质疑。

关键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优货币区理论区域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理论(Optimal Currency Area,OCA)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石,最早由罗伯特·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其后麦金农、哈伯乐和弗莱明等经济学家对该理论从不同侧面修正补充和完善。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在经济内部同质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货币,既有利于该地区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做出灵活反应,从而实现预定目标。

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欧元成为能和美元相抗衡的世界主要货币,欧元区成员国扩大到17个,欧元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最优货币区理论实现了理论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然而,自2008年以来,以希腊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盟经济陷入阴霾,暴露了欧洲货币一体化机制的制度缺陷,也使最优货币区理论陷入困境,面临诸多质疑和挑战。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演进2009年12月,希腊政府宣布,国家负债高达3000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其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3.7%,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113%。

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连续下调希腊主权信贷评级,投资者开始大规模抛售希腊国债。

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从而引爆希腊政府债务危机。

欧洲其它国家也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等国,都出现巨额财政赤字,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

如图1所示,2010年欧洲各国债务与GDP的比值,多个国家均已超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红线(政府债务/GDP≤60%)。

受欧盟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大幅下跌,同时欧洲股市暴挫,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整个欧元区面临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影响了人们对单一货币欧元的信心,使最优货币区理论陷入现实的困境,并引发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洲货币一体化机制的反思和质疑。

欧元区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及其启示

欧元区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及其启示

欧元区货币与财政政策协调及其启示汤柳夏诗园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央行时任行长德拉吉曾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并开启了非常规货币政策之路。

然而,欧盟有关欧元区货币财政政策配合的改革步伐却一直相对滞后。

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意大利与德国的十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差额一度上升了100个基点,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骤然加剧。

这一现象表明,在新的危机冲击之下,仅凭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充分,只有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联合行动,才能实现欧元区金融与经济的稳定,确保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欧债危机以来欧元区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制度改革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稳定机制(ESM)的成立、欧洲央行(ECB)“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确立,以及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与操作的出现,为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加强了欧元区的金融稳定。

欧元集团在政策协调机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作为协调欧元区经济治理方面的非正式讨论机制,由欧元区财长组成的欧元集团承担着政策协调的作用。

一方面,随着ESM重要性的凸显以及欧元区政府间主义的崛起,欧元集团成为商讨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协调的平台。

另一方面,欧元集团成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机制。

欧洲央行行长应邀出席欧元集团的惯例,有助于各国财政与欧洲央行就金融和经济有关政策协调与配合进行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

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工具增强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

一方面,建立了直接货币交易(OMT),必要时欧洲央行可以无限量买入成员国政府债券;另一方面,ECB多次启动资产购买计划,对包括公共部门在内的证券进行了定额购买。

共同财政性质的ESM与欧洲央行之间建立了配合机制。

ESM所有的金融援助工具均需符合由IMF、ECB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协商赋予监督执行,而欧洲央行无限量的OMT启动则以接受ESM救助为前提条件。

存在的缺陷然而,政策配合在规模、目标、机制等各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不足。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稳定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稳定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稳定欧盟(European Union)是由28个欧洲国家组成的经济和政治联盟,其中19个成员国组成了欧元区(Eurozone)。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机构,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负责管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为欧洲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稳定进行探讨。

一、欧盟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欧盟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维持价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维持价格的稳定是欧盟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常被解释为控制通胀率。

欧盟设定了通胀目标为2%,这既可以保持物价的稳定,又可以提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通胀预期。

与此同时,欧盟也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货币政策的松紧适当可以通过影响利率和贷款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稳定。

二、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欧洲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首先是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观调控。

通过改变基准利率的高低,欧洲央行可以激励或抑制市场借贷和消费行为,以控制通胀水平和经济活动。

其次是通过逆回购和存款利率等操作来管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满足经济的金融需求。

此外,欧洲央行还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做出周期性调整,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抗风险能力。

三、欧元区稳定与货币政策欧元区的稳定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

货币政策的合理运行可以保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和增长,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又可以为货币政策提供更好的执行环境。

一方面,稳定的货币政策可以建立市场对欧元的信心,提高人们对欧元区宏观经济环境的预期稳定性。

这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参与欧洲市场,促进资金流动和经济融合。

另一方面,稳定的经济增长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的政策空间。

通过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欧元区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四、欧盟货币政策的挑战欧盟货币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

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危机的研究

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危机的研究

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与欧元危机的研究作者:席慧娟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金融危机以来的欧债危机及其欧元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各界纷纷讨论欧盟对于此次危机的货币救助方案以及是否应该加入或者退出欧元区。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相关文献综述;第二、三部分,阐述了欧洲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发展;第四部分,依托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欧元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五部分,对欧元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欧元危机货币政策一、引言欧元是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欧元区的建立开创了不同的主权国家使用共同货币的先例。

欧元区的理论基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蒙代尔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它研究了在经济金融上具备一定条件的一组国家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在经济金融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

其后,麦金农(McKinnon,1962)、哈伯乐(Haberler,1970)、等经济学家也提出最优货币区的其他判断标准,如贸易开放度、产品多样化、金融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率相似等,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发展。

“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大部分后续研究不过是蒙代尔原始洞察力的深化和改进”(Rose,2000)。

二、基于单一标准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围绕评判最优货币区的标领域内提出了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最优”的诸多条件。

1.产品多样性。

凯南(1969)提出把产品多样化的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衡量标准。

他认为,当外国对进口品需求发生变化时,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比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更能承受这种外部冲击对收支和就业的影响。

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多样化国家和不同出口产品的国外需求相互交叉足以消除国外需求波动。

所以在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有助于稳定国内投资和对外部冲击的调整。

2.金融一体化程度。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欧元区的理论依据、形成过程及利弊分析、欧元前景、对亚元的借鉴

理论来源最适度货币区的涵义所谓“最适度货币区”是指一个区域内国家在货币完全一体化之后拥有一个共同的货币,或保持各国货币刚性的固定汇率制和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而对区域外汇率实行浮动。

该理论最早由孟德尔提出,后经麦金农( R . I. Mckinnon) 、凯南( P. B. Kenen) 、英德拉姆( J. C. Ing ram) 、哈伯勒( G. Haberler) 以及弗莱明( J. M. Fleming ) 等人的发展而渐趋完善。

“最适度”的核心是保护外部均衡并且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价格稳定的能力;“最适度货币”指的是以替代浮动汇率的固定汇率货币或统一货币;“最适度货币区”强调的是相对于整个动荡国际金融体系而在一定区域内构建的以努力实现内外均衡的相对稳定的货币区。

美国著名的国家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于“最适度货币区”作了如下模型解释:一国在因加入货币区而消除货币兑换费用而带来的货币效率收益大于因加入货币区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导致的经济稳定性损失时就会考虑加入“最适度货币区”。

说明: GG:货币效率收益,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获得的收益就越大;LL:经济稳定性损失,表示一个国家与货币区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其付出的成本( 损失) 就越小。

θ:“最适度货币区”临界点。

在阴影部分,这就是“最适度货币区”。

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主要条件1. 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这里生产要素尤其强调的是资本和劳动力。

生产要素的高度自由流动对实现一国或一个区域的内外经济均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就可以实现资本和劳动力从盈余区向赤字区流动,使得区域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及时调整,经济周期趋于同步,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内部经济均衡。

如果市场力量调节不足以实现这一均衡,那么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促使内部均衡尽快实现。

因此,现有的各个民族国家便是一个个“最适度货币区”。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

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

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最优货币区及欧洲的经验解析

最优货币区及欧洲的经验解析

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化
欧盟决定由经济货币联盟过渡到推行单一货币有以下
– – – –
四条理由: 欧洲市场一体化程度及一步加深 德国对欧洲货币体系的管理片面强调德国的宏观经济 目标而牺牲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资本完全自由流动 欧洲政治稳定
欧元及欧元区的经济政策
马斯特里赫特一致性标准及稳定与增长公约
员国平均通胀水平的1.5%。 汇率稳定 汇率机制规定各成员国不得在各自初始汇率上贬值。 预算准则 公共部门预算赤字最多不能超过GDP的3%。 国债占GDP的比例不能超过60%。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成员国必须满足下述宏观经济指标: – 经济稳定 – 成员国最高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同期内欧盟通货膨胀率最低的三个成
德国、荷兰、比利时、卢参堡、法国、意大利、英国加入了一
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化
德国在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及欧洲货币体系的
信誉理论
– –
德国通胀率低,中央银行独立性强 德国央行享有成功治理高通货膨胀率的美誉 经济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 货币经济体系的成员国希望通过将本国货币盯住德国 马克来引进德国反通货膨胀的信誉。 – 经济货币联盟中那些已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倾向于参 考德国的低通胀率来制定本国的货币政策。

– –
欧洲货币体系,1979-1998
种非正式的、共同对美元浮动的汇率安排,即“蛇形浮动”。 上述各国的汇率围绕一个固定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2.25%。 蛇形浮动制即是欧洲货币体系的雏形。 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的八个原始缔约国开始运行正 式的成员国间相互盯住彼此汇率的机制。 1993年8月,面对着来势汹涌的投机性攻击,经济货币联盟中, 各种货币之间的浮动范围被扩大到了15%。
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化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

最优货币区理论:沿革、实践及启示[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

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

最后,从区域货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域经济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域,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为“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

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一、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展1.20世纪60年代。

1961年,蒙代尔第一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组成货币区的一个经济标准,即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标准。

他认为,当要素在某几个地区内能够自由流动,而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几个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

其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麦金农(Mckinnon,1963)认为应以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肯南(Kenen,1969)认为应以生产的多样化程度为标准;英格拉姆( Ingram )则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而托尔和威利特(Tower and Willett,1976)、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莱明(Flemming)则把注意力从微观的供求变动转移到宏观经济现象上,提出通货膨胀和政策一体化的标准。

2.20世纪70年代。

因为前人的努力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突出该理论的正面效用同时忽略了成本的产生。

该理论在70 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开始转向对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货币区的好处有:(1)降低交易成本;(2)不变的固定汇率减少了不确定性,并能排除伙伴国之间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3)节省成员国的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4)货币一体化能促进经济政策的一体化。

而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则包括:(1)单个国家失去了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自主权;(2)国家财政政策的决策权受共同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限制;(3)有可能加剧失业;(4)有可能恶化本已存在的地区失衡。

欧元区制度

欧元区制度

欧元区制度欧元区制度是指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共同接受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经济和货币政策体系。

欧元区制度的建立始于1999年,目前共有19个成员国。

本文将从欧元区的起源、组织架构、货币政策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欧元区制度进行解析。

欧元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当时欧盟成员国都通过《罗马条约》合作发展经济。

然而,直到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才确定了欧元的共同货币目标,并制定了欧元的发行和政策框架。

根据条约的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必须满足一系列的经济和财政条件,方可加入欧元区。

欧元区的组织架构主要由欧洲央行系统和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机构组成。

欧洲央行系统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成员国的国家中央银行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机构由欧盟理事会、欧洲委员会和欧洲央行系统的代表组成,负责协调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确保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相互协调。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主要由欧洲央行系统负责,目标是维持物价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欧洲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提供流动性和管理汇率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欧洲央行还负责管理和维护欧元的稳定价值,并对成员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

然而,欧元区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欧元区成员国的经济差异较大,造成了经济政策的协调困难。

一些成员国在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方面存在差距,使得欧元区的一体化程度不够。

此外,欧元区制度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对欧元区的解体担忧。

针对这些问题,欧洲央行和欧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和建立金融稳定协会等,以维护欧元区的稳定。

总的来说,欧元区制度是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来的一套包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等方面的体系。

它的建立旨在促进欧洲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和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欧元区需要继续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加强金融监管,以确保欧元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完整word版

欧元区货币一体化完整word版

货币一体化欧元区货币合作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启示目录1欧洲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理论的实践2东亚货币合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欧洲货币一体化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4 东亚货币合作路径选择所谓货币一体化,指一定区域内有关国家或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进行的协调与结合,目标于最终形成一个货币联盟或货币区。

根据区域内货币合作的程度,货币一体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区域货币合作,二是指区域货币同盟,三是通货区,欧元就是其最为鲜活的例子一、欧洲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理论的实践1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沿革第一阶段跛行货币区(1960—1971年)二战后到1970年,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体系为英镑区,区内成员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英镑,各国的货币也盯住英镑,由于英镑本身是盯住美元的,因而该时期的汇率制度是跛行的。

第二阶段联合浮动(1972—1978年)见课本294 联合浮动的图当时规定,成员国汇率不得超过公布的美元平价的±1.125%,即在基金组织规定的±2.25%的汇率波幅之内又形成一个更小的幅度。

从图形上看,就象是“隧道中的蛇”,故又称其为“蛇形浮动”第三阶段欧洲货币体系(1979-1988)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欧洲货币体系包括三个方面:(1)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简称ECU)埃居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货币篮子”,由欧共体8个成员国的货币组成。

每一种组成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是以该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加权计算。

“货币篮子”构成5年调整一次。

但当一种构成货币的计算比重变化超过25%时,“货币篮子”构成可随时调整。

(2)稳定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 )汇率机制的每一个参加国都确定本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即中心汇率,并依据中心汇率套算出与其他参加国货币相互之间的比价。

以欧元区为例的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研究

以欧元区为例的最优货币区内生化研究
英 格 拉姆 (n ri) 提 出 了 金 融 市 场 一 体 化 理 论 。 I ga n
ADF单 位 根 检 验 ,来 检 测 欧 元 区 国 家 经 济 发 展 是 否 趋 同 ,
以期 从 实践 上 验 证 最优 货 币 区理 论 内生 化 这 一 理 论 , 实证
结 果并 不 支持 最优 货 币 区 内生性 理 论 。 章 还 对 新 加 入 欧 盟 文 的非 欧元 区成 员 国将 来 加入 欧 元 区后 的状 况进 行 简单 预 测 ,
国 的 金 融 杠 杆 。 他 提 出 以 金 融 市 场 高 度 一 体 化 ( re lr 和 弗 莱 明 Hab re) ( lmig 分 别 提 Fe n )
作 为 确 定 最 优 货 币 区 的 标 准 ;2 0世 纪 7 0年 代 初 , 哈伯 勒 出 以通 货 膨 胀 的 相 似性 作 为确 定 最 优 货 币 区 的标
(. 国人 民大学 经济 学 院,北 京 10 7 ,2石 家庄经 济学 院 ,河北 石 家庄 0 0 3 ) 1中 08 2 . 50 1
[ 要 ]文 章 从 最优 货 币 区 理 论 契入 , 回顾 最优 货 币 区理 摘
论 演 变 以 及 最 优 货 币 区 内 生 化 的 最 新 发 展 历 程 ,在 此 基 础 上 对 欧 元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实 践 进 行 了 实 证 研 究 , 通 过 运 用
这 一 理 论 的 提 出 引 起 了 经 济 学 家 很 大 的 兴 趣 , 他

上 述 关 于 最 优 货 币 区 的 理 论 重 点 是 强 调 组 建
个 最 优-A 币 区 的 单 一 标 准 , 随 后 ,关 于 最 优 货 贝  ̄5 f : 币区 的研究 转 为加入 货 币 区的成 本收 益综 合分 析 。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管理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管理

欧盟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管理欧盟(European Union)是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治和经济组织。

其中,19个成员国构成了欧元区,共同使用欧元作为货币单位。

欧盟的货币政策和欧元区管理是欧盟整体经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欧盟的货币政策和欧元区管理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欧盟的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简称ECB)负责执行。

1. 欧洲央行的角色欧洲央行作为欧盟的中央银行,其主要职责是维护货币的稳定,保持通胀水平在2%左右,并维护欧洲金融体系的稳定。

欧洲央行独立于政治干预,以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2. 货币政策工具欧洲央行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其政策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利率决策。

欧洲央行通过调整主要再融资利率、存款利率和边际贷款利率等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此外,欧洲央行还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干预汇率等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3. 货币政策目标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通常被定义为保持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年度通胀率接近但低于2%。

这一政策目标旨在确保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并维护就业。

二、欧元区管理欧元区是指使用欧元作为共同货币的19个成员国组成的区域。

欧元区管理旨在确保欧元的顺利运行和欧元区内成员国的经济协调。

1. 欧元的引入欧元在1999年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共同货币,并于2002年开始在实体形式上流通。

欧元的引入旨在促进欧洲内部贸易和经济一体化,并提高区域间的经济稳定性。

2. 欧元区的管理机构欧元区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欧洲央行和欧元区财政事务部门。

欧洲央行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欧元的稳定。

欧元区财政事务部门则负责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维护欧元区的财政稳定。

3. 欧元区的挑战欧元区的管理面临一些挑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债务危机。

最优货币区域与欧元区

最优货币区域与欧元区

最优货币区域与欧元区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制定变得愈发重要。

最优货币区域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整合中货币政策的框架,欧元区作为一个货币联盟的典型案例,也在实践中探索和应用这一理论。

本文将通过分析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和欧元区的案例,探讨最优货币区域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并进一步评估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域的适用性。

一、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要素最优货币区域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经济学家罗伯特·门德尔森提出。

该理论基于以下假设:1.劳动力和资源在区域间具有自由流动性;2.相对于其他货币区域,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具有弹性;3.货币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产生潜在的副作用。

基于这些假设,最优货币区域理论主要关注以下要素:1.区域内经济的同质性;2.区域间经济的差异性;3.区域间劳动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性。

二、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域的案例欧元区是一个由19个成员国组成的货币联盟,使用欧元作为共同货币。

欧元区的形成和运作机制与最优货币区域理论密切相关。

首先,欧元区内成员国面临的经济差异性较大,包括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其次,欧元区内实行自由货币和资本流动,劳动力和资源在成员国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

最后,欧洲央行作为欧元区的共同货币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统一的货币政策来应对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实现最优货币区域的目标。

三、评估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域的适用性然而,欧元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欧元区内成员国的经济差异导致了货币政策的不适应性,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率的差异使得一些成员国遭受了经济危机。

其次,欧洲央行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制定者,难以同时满足所有成员国的需求和利益。

此外,欧元区内的政治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减少了成员国间协调货币政策的能力。

因此,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域的适用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挑战。

结论最优货币区域的形成和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和货币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

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

案例三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实践——对欧元的产生与影响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89年6月,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Delors)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了德洛尔计划。

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

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

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

EMU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马约》还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EMU的资格条件:(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积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3)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4)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土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经过不懈努力,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芬兰、奥地利、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

欧洲货币一体化自此开始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二、《马约》签订后的一体化进程与欧元的产生根据《马约》规定,EMU应分三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从1996年到1998年底。

该阶段为准备阶段,其主要任务是确定首批有资格参加货币联盟的国家,决定发行欧元的合法机构,筹建欧洲中央银行。

第二阶段,从1999年1月1日起到2002年1月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

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

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

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

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

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

当然,Mundell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

麦金龙(R.I.Mckinnon)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

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

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

第三,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

所以,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为有剌。

彼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用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

在道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越小。

而且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因此就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

伊格拉姆(J.C.Ingrani)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一个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

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微小的利率波动就足以引起足够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哈伯勘(G.Haberler)和弗菜明(J.M.Fleming)的研究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

尽管国别之间通胀事相近并不能保持经常性平衡,但固定汇率不能在通胀率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长期雏持。

所以,通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

后续的研究证明,追求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标准往往难以实现且争议甚多,各种标准需要综合演绎和再发展,维塞尔(H.Visser)全面研究从Mundell到Fleming的观点之后发现:联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则货币联盟的收益越大;如果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工资价格机制灵活且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汇率工具的丧失就无关紧要。

汉森(J.D.Hansen)和尼尔森,(J,u.M.Nielson)认为货币联盟的实现取决于外部冲击的频率和特征、成员国内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性。

雷曼(Rehman)对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进行了总结,归纳为5个方面:其一,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

要素的高流动性减少了运用汇率工具稳定宏观经济和恢复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劳动力从高失业地区向低失业地区的流动,不仅可以消除需求转移的冲击还能逐渐使工资水平趋同。

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可以缩短汇率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减少汇率调整的成本。

金融一体化所产生的自动平衡机制使得汇率工具的必要性大大降,反之,劳动力和资本难以自由流动,则相对价格的调整就成为了恢复均衡的唯一手段,此时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的货币联盟更有效率。

其二,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越小,固定汇率越有效,参加货币联盟的倾向越大。

其三,价格工资的灵活性。

价格工资的商弹性有利于市场机制自发调整并重新获得内外部均衡,也就减少了汇率调整的必要性其四,商品市场一体化。

生产消费结构相似的国家,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也相似。

在对称冲击条件下,汇率工具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其五,财政一体化。

财政一体化的实现,对于货币联盟的运行而言,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就进一步得以加强。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中,对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二者均是市场摩擦条件下的次优选择。

如果对外收支调节机制极端“平滑(smooth)”,要素完全自由流动,消除了国别营制和干预,垒球就会产生单一货币,其效率也是达到了最高形式。

但现实中,工资刚性、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平滑运行,采用浮动汇率实现内外均衡就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然,最优货币区理论证明了经济一体化和要素流动作为价格工资弹性的不完全替代,比浮动汇率更有效率。

2.理论的具体实践1989年6月,以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J.Delors)为首的委员会向马德里峰会提交了德洛尔计划。

该计划与魏尔纳计划相似,规定从1990年起,用20年时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一体化,完成欧洲经济货币同盟的组建。

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马约》目标是:最迟在1999年1月1日前建立“经济货币同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

届时将在同盟内实现统一货币、统-的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以及统一的货币汇率政策。

EMU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马约》还规定,只有在1999年1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被认为具备了参加EMU的资格条件:(1)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2)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积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3)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4)加入欧洲经济货币同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规定的幅度(土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经过不懈努力,欧共体各成员国议会于1993年10月底通过了《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5年芬兰、奥地利、瑞典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同年的《马德里决议》将单一货币的名称正式定为欧元(EURO)。

欧洲货币一体化自此开始进入了实践的阶段。

二、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思考9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问题争论最激烈的是“欧盟到底是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992年6月11日,62位德国经济学家在法兰克福发表了题目为《欧洲货币联盟一一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 ccurrencyunion-anacidtestforEurope),其副标题为 62位德国经济学家反对《马约》的决定:动作太快把欧洲推向危险的境地 (以下简称《考验》)。

此文指出,《马约》存在lO大失误,认为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贸然行事将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

但是,另一份名为赞《成欧洲货币联盟:欧洲经济学家宣言》 (1nFavorofEMU:amanifestoofEuropean~onomists,以下简称《宣言》),由70位欧洲各国的经济学家,其中包括lO名德国经济学家,联名对Ⅸ考验》进行反驳。

以几十名经济学家联名宣言的形式展开的论战,在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参与者均是经济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

考《验》的作者涵盖了德国经济理论界最知名的专家;宣言的作者包括特里芬(Triffin)、尼尔斯塞·杰逊(“魏纳尔计划”的研究组成员)、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英格兰银行货币委员会成员)、白瑟威(Basevi)(“平行货币”理论的创始人)、保罗格·卢夫等众多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方面的著名学者。

激烈的争论使我们深感该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以更加周全的态度看待欧盟及欧元的情况。

两方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汇率工具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考验》的重要观点在于:一、EMU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条件在于成员国经济趋同,而这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不应设立具体日期,设立日期只台使为达到要求而作假,影响后续的发展;二、在价格稳定方面应该实行严格的绝对值,而不是宽松的相对值;三、欧洲中央银行(ECa)的基本架构,决策人士代表着各国的利益,而有的国家缺乏维持价格稳定的足够的动机,所以不能从制度上保障ECB能确保欧洲的价格稳定;四、面对第三国时,成员国的汇率安排棘手,甚至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影响汇率稳定井进一步影响物价稳定;五、德国把物价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但在其他成员国耒达成共识,各国工资情况、公共财政政策不能完全配合实现价格稳定;六单一货币条件下.相对弱小的国家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和失业率;七、欧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上均达成足够的统一性,因此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欧洲应该实施单一货币。

把货币联盟作为一项长期目标,62位德国学者并末提出质疑,而是对欧盟进程速度表示反对。

在政治联盟建设很不完备、市场一体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欧盟并非一个最优货币区。

在此条件下推行货币联盟,无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很可能破坏“价格稳定的终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