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现象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倒装句文言文例句
宾语前置倒装句文言文例句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类型之一,主要指的是宾语在句中提前出现,以强调宾语的重要性。
以下是一些宾语前置的文言文例句:
1.“何陋之有”中的“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原句为“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其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宋何罪之有”中的“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原句为“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什么罪呢?”
同样,“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宾语前置的例子,如: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原句为“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
山记》)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其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原句为“沛公安在?”(《鸿门宴》)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其中,“何”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疑问。
这些例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宾语前置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语法现象。
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对于准确解读文言文、深入理解古人的表达意图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正常情况下,宾语应该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语法规则下,宾语会被提到前面。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里较为常见。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当句子是疑问句,且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宾语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再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
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疑问的重点。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里,如果宾语是代词,那么这个宾语就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意思是“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又如“莫我肯顾”,正常语序应为“莫肯顾我”,意思是“没有人肯顾念我”。
否定词常见的有“不”“未”“无”“莫”等。
用“之”“是”作为提宾标志。
比如“夫晋,何厌之有?”,“之”起到了把宾语“厌”提前的作用,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意思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能解决疑惑”。
再看“唯利是图”,“是”把宾语“利”提前,正常语序是“唯图利”,意思是“只贪图利益”。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宾语前置情况,那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会前置。
例如“亚父南向坐”,“南”是方位词,作“向”的宾语,正常语序是“亚父向南方坐”。
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的现象,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不明白宾语前置的规则,在阅读时就可能会产生误解,无法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比如《鸿门宴》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如果不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可能就会理解为“不然,籍因为什么到这里?”而实际上,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然,籍以何至此?”,意思是“不是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地步?”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去理解,就会觉得很别扭,而知道这是宾语前置,就能够明白其意思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宾语前置的类型
宾语前置的类型: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胡”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
例如: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4、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6、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三、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但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5、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四、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初中文言文 宾语前置 例句.docx
初中文言文宾语前置例句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时期,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拓展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句来深入探讨宾语前置在初中文言文中的应用。
一、以“以”字引导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以”字引导宾语前置的句子结构,使得宾语提前出现,突出宾语的重要性。
例如:1.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子曰:“报怨以德,何如?”《论语》这句话出自《论语》,表达了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这个句子中,“以德报怨,以直报怨”是宾语,也是句子的核心。
通过宾语前置的方式,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论衡》这句话是出自西汉时期的辩论文集《论衡》中的一篇。
句子中的“以毛血、以形骸、以出入为便”是宾语,通过宾语前置使得读者注意到行为的便捷性。
二、以“若”字引导宾语前置另外一个常见的宾语前置结构是以“若”字引导。
下面是一个例子:3. 若求其意,语曰:“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是乃将杀人也。
”《庄子》这句话出自庄子的文章中,通过“若执人之臂而解之者”这个宾语前置结构,强调了行为的严重性。
三、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以“有”字引导的宾语前置的例句。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4. 有诸侯者十二国,《左传》这句话出自《左传》,通过“有诸侯者十二国”这个宾语前置结构,突出了十二国的存在。
以上只是初中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些例子,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句子更加清晰、凝练,突出宾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表达的力度。
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宾语前置也需要我们注意一些细节。
首先,我们要掌握宾语前置的用法和常见结构;其次,需要对一些常用的宾语进行熟悉和记忆;最后,要注重运用,在写作和阅读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宾语前置的技巧。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一些例句的解析,我们对宾语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宾语是疑问代词的时候,才置于动词之前。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否定词如果是“不”、“未”、“莫”等,而且作宾语的代词恰好又是置于动词之前,这就构成了宾语前置的条件。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惟利是图”和“唯命是从”中的“是”和“惟”,就是这种结构的关键字。
4. 陈述句中,有时代词作宾语也要前置,为了表示强调宾语。
如:“晋师军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代词(像:之(他)、是、乃、而、焉、若(你)、尔、此、彼等)。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宾语是代词的时候,才置于动词之前。
如果以动词为中心,前后还有其它成分,则还需要将相关成分前置或后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汉语相关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大量使用的文字和文法,其特征是朴素简洁、含义清晰,具有
古老性和稳定性,是中国古书千古流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与英语中出现的宾语前置现象
相比,中文文言文中也有宾语前置现象。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是一种文法现象,它表明宾语可以出现在句子主语之前,实
现主语与宾语的变换,即以动作的完成来体现句子的中心意思。
宾语前置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它是中文文言文的重要的文法特征,从句
法学的角度讲,它是中文文言文于其他语言形成独特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
它不但可以使
句子修辞更加优美,而且可以提高句子的表达效率,增加句子的可读性,以达到影响读者
的最佳效果。
宾语前置在中文文言文中有很多功能,其中最主要的运用之一是突出动词中心。
宾语
前置可以“主动补充”动词前面的字句,强调动词本身的意思和句子的中心思想,使句
子表达得更清楚,易于理解。
此外,宾语前置还可以用来区分重复性的句子,避免重复性
的句子出现,以及使高级语言或复杂思想更为清楚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文言文的宾语前置现象中,按其使用频率高低可以分为四类:动词为主的句子,介词为主的句子,形容词为主的句子和名词为主的句子。
在宾语前置现象中还可以看到
“强调现象”,“比喻化现象”和“对话现象”等独特特征。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
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一)介宾前置。
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1.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3.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
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
如: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
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
如: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 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 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 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
(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 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 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 ,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
(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 不再怀疑她了。 (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 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 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 旦之用也。【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 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
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2013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 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 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 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高考例题】(2013山东卷)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 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 以自见者。 【译文】章三益具 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 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 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 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句类型详解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
(《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举贤以佐。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宾语前置基本理论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
例如:(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
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
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
例如:(2)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若胜我,我不若胜。
(《庄子•齐物论》)(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左传•定公十三年》)(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
(《礼记•礼器》)(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
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
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孟子•许行》)(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硕鼠》)“敢”、“或”、“肯”都是助动词,“莫”是无指代词。
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
例如:(1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黍离》)(1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管燮初先生指出,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
宾语前置句知识简介
判断句 被动句
→
省略句
倒装句
2
❖
宾语前置
❖
介词结构后置
❖
主谓倒置
❖
定语后置
3
宾语前置
4
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 汉语而言的。文言文中,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 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 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 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类型:
5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宾语前置。
如列传》)
(3)句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还原之后应为:其谓李将军也?
19
(5)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 (6)大王来何操?(《项羽本纪》) (7)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 (7)句中存在宾语前置现象,还原
之后应为:大王来操何? 君以何知燕王?
20
⑻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 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 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 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 “丞相何亡大怒,如失左右手。(《淮
还原之后应为:莫能一之。
② 则人莫之敢犯也。(《韩非子·内
储说上》)
还原之后应为:则人莫 敢犯之也。
14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 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
[简析]这个句子是否定句,由于宾语 “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 前置。
15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8
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 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 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还可以 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 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且焉置土石?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不我待【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例: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无乃尔是过与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18、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初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放在动词或者介词的后面,但是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很正常的结构,所以一般不把它归入倒装句,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它放回到动词或介词的后面去。
现将宾语前置按其规律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动词宾语前置(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何苦而不平?“何苦”即“苦何”,意思是愁什么。
又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中,“何恃”即“恃何”,意思是凭借什么。
这两例中都是疑问代词“何”作动词的宾语而前置了,翻译时应该放回原位。
(二)在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莫、未、勿的句子)中,而宾语又是代词的,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莫”是否定词,此句为否定句。
“之”,代词代这种看法(自比管仲、乐毅),作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了。
“莫之许”即“莫许之’,意思是不同意这种看法。
(三)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动词“有”,宾语“陋”,借助词“之”的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二介词宾语前置介词所带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前置。
例如:何以战“何”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了。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的意思。
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谁”是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了。
“谁与”即“与谁”,跟谁的意思。
巩固练习下面都是宾语前置句,请仔细分辨它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然后翻译过来。
1 何贺之有?2惟命是从3宋何罪之有?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5吾子末之思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1
一、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词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词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三、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六、“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七、“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从而出现宾语前置。
例如:
①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
②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八、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九、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是+动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