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作为一种心理学技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比较法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了解比较法的应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

比较法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类:实物性比较法和抽象性比较法。

实物性比较法是指将真实东西,如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收获,从而加深学习概念的效果。

抽象性比较法是指将抽象事物,如情绪、品性、诗句、形式等,进行比较。

而抽象性比较法还可以收集不同的文本,形成细节比较,从而深入分析语文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及理解能力。

针对不同类别的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是实物性比较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自然景物、文艺作品等实物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实录,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比如,可以把不同的风景拼图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同时,还可以把不同的文学作品拼图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抽象性比较法。

抽象性比较法可以应用于语言学习,如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形式,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可以应用于文学创作,如比较不同诗句的语法、形式等,了解文学艺术的美感;也可以应用于记叙文学,如比较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语文阅读的准确性等。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使用以及学习策略的重视,将会带来新的变化,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意蕴,还可以创造性地探究探究、实践实践、思考思考,最终形成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深深体会到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丰富知识,发挥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同中辨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法教学,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若采用同中辩异的比较法,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知识,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同中辨异即求同法,就是通过对同类教材、同类题材文章的比较分析,辨别他们的同异,体会选材谋篇的变化之妙。

例如:《捕蛇者说》、《马说》这篇课文都是属于“说”这类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与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呢?《捕蛇者说》是先叙事后议论,作者在详细记叙蒋氏一家捕蛇的危险和乡邻们受到赋敛之害的基础上,在正面议论,突出赋敛之毒有甚蛇毒这一主题。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说”这一类文体,既可以借题发挥,又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直书己见。

二、运用比较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教学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刻把握知识要点。

如:《孔乙已》中介绍了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靠柜台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坐着喝。

文中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形成鲜明的对比,向学生深刻地揭示了贫富悬殊的对立,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即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对这两种人进行比较,更突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鲜明性格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公平是由当时特定社会环境造成的。

再如:《范进中举》中丈人胡屠户,范进中举前说其是“现世宝”、“癞蛤蟆”;范进中举后又说其是“文曲星”、“贤婿姑爷”这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活生生地展现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市侩嘴脸。

三、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阅读中为了领会谋篇布局的技巧,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理解表现手法的巧妙高明,为深入领悟文章主题深刻含义,均可运用比较法。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前言小学语文的教学,一般都会涉及到词句教学,也就是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而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法,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落实词句教学目标。

比较法的概念比较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进行对比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对学生已知和未知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间异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词句教学。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词句教学中的应用1. 运用比较法开展词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运用比较法,将学生学过的词汇和新的词汇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将词汇运用到句子中。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两个词:菠萝和苹果,让学生比较两种水果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词汇描述两种水果的特点,巩固词汇的认知。

2. 运用比较法开展句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句子的理解和构建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构成,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两个句子:“小明想去看电影,可是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和“小明想去看电影,然而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让学生比较两种句子的不同之处,理解连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整体语言表达的能力。

3. 运用比较法开展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选取两篇文章,要求学生比较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方式等,发现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结通过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有更深的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和探索。

比较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更轻松、更有趣地掌握语文知识。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谈谈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作者:李卫东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10期比较教学,能够将知识彼此联系,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不断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

现就如何进行比较教学,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比较关键字词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音、义往往不易把握和理解,讲述新课时,如果只是简单孤立地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可能不长时间就忘了。

如果联系一些已学知识,让学生从新旧知识的比较中真正掌握其意义,则不仅加深了印象,还能举一反三。

如解释“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shuò多次),笔者援引了“数(shù数量)以千计”和“数(shǔ列举)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来比较,学生对其音义的了解就明确多了,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课。

二、比较同一题材的篇目同样的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思想上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拿来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和孙犁的《荷花淀》中的有关片断进行比较。

四篇课文都写荷花的高洁,但各不相同,《荷塘月色》是散文,重在通过描写荷花的秀美恬静以创设意境;《爱莲说》是小品文,重在以荷花象征高洁的品格;《芙渠》是说明文,介绍荷花的生长习性以及功用;《荷花淀》是小说,片断中的象征性描写,赋予了荷花以战士的刚强。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懂得了同一题材可以用不同文体、从不同方面进行写作的道理。

三、比较相同主题的篇目作品的相同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题材和形式表现。

鲁迅先生的《故乡》、《药》和《阿Q 正传》,其主题都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其形式、题材各有特点。

《故乡》主要通过对比描写使主题得以表现;《药》则通过反映老实善良的华老栓一家对革命不理解,竟以革命者的鲜血为药的可悲现实,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正传》通过一个对革命不理解而又要求革命,最后走上刑场的没有觉悟的农民的悲剧来表达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农民,最终导致失败的主题。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唐秀超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28期摘要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词句教学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

理解是为了运用,要运用就先理解。

理解词句有多种方法,诸如查字典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理解、联想理解、观察理解、直观演示理解等等,而其中的比较理解则是常用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下面略谈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中;运用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122-01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而词句教学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句。

理解是为了运用,要运用就先理解。

理解词句有多种方法,诸如查字典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理解、联想理解、观察理解、直观演示理解等等。

而其中的比较理解则是常用且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下面略谈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换词比较理解换词比较理解,就是教学时把甲词换成乙词,改变句子的成分,然后把改句和原句作比较。

通过比校,让学生体会原词的运用之妙。

例如《喇叭花》一课的最后一句:“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送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

”这话中的“送”字用得颇为准确生动。

为了让学生品味“送”字在这里运用之妙,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把“送”字换成“伸”字(或“攀”)字,使向子变成:“屋檐上也开了花,有一条蔓还悄悄地把几朵花伸到邻居家的院子里了。

”然后和原句比较,看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通过朗读比较,学生就能理解到:“送”不仅有“伸”、“攀”等词说明花开得多,蔓长得好的意思,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渗透了小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要让邻居也分享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出了小作者的劳动以后的喜悦之情。

二、减词比较理解减词比较理解,就是把句子里的有关词语删掉,然后和原向比较理解。

例如教學《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的中心句“白求思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时,可采用减词比较方法来理解“仍然”在句中的作用和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

巧用作比较提升小学词句教学中的水平和效果作者:张琴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4期摘要:深入剖析词句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词义句意;二是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

关键词:换词;换句;增删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9-01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是提升学生赏析和表达能力,加强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词句教学的基本要求。

深入剖析词句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理解词义句意;二是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

品味词句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也就是赏析。

要达到理解词义句意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等。

要达到“品味词句,深入剖析句意”的目标,我常常采用作比较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一、换词作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

比较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掌握极易混淆的语言现象,教师运用比较法,加以分析和讲解,能帮助学生克服易混点、易错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准确掌握运用语言能力。

关键词:运用、英语教学、比较法英语教学中能运用比较法的地方很多,很难细说,现仅略举比较法在字母、语言、词汇、语法教学中运用实例,简要说明如下:一、字母教学:教师在教字母名称的读音时,可有意识地把形体相近的字母G—C、O—Q、E—F、P—R、M—N、e—c、i—j、m—n、g—q、v—r等成对地进行比较,讲述它们相互间在音形上的区别,再给以一些辨音辨形的练习。

经过比较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掌握好字母。

二、语音为了要求学生把每一个音都发得准确清晰、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比较。

如:对单元音i:]—i]、u]—u:]等进行长短比较;对双元音ei]—ai]、u]—au]等进行口形变化的比较;对读音相近而易于混淆的某些因素,如e]—ei]、i]—e]等进行口形比较和音响的区别;对清浊成对的辅音音素进行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比较。

经验证明,通过比较教学能帮助学生弄清疑点,提高学生误别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三、词汇为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单词教师可把单词按性质、用途等归纳比较,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易巩固记忆。

1、同义词。

英语中有些词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

如表示“多”就有:alotof,agreat(large、good)numberof,agreat(good)many等。

它们各有特色,用法也不尽相迥,归纳起来记,就比较深刻。

2、反义词。

背单词时,背到正的想到反的,就会把一些单词记起来。

如ask问——answeer 答,begin开始——end结束。

3、近义词:cap(名词)帽子——cup(名词)杯子,brother(名词)兄弟——bother(动词)打扰。

4、同音异义词:如:dear(形容词)亲爱的——deer(名词)鹿,sell(动词)卖——cell(名词)细胞。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跨 越了儿女情 长的界 限 , 以雄 厚的气势 、 激 昂的言语 绝对可称为是一个多愁善感 的诗人 的典 型。而苏轼却和他不 抒 胸臆 ,
太 一样 , 他却 是一位典型 的胸襟 豁达 、 热情豪迈 的诗人 。 他也
是在官场上被贬过很 多次 ,可是他却一直 以积极 乐观的心态 面对 。 他在被贬黄州 时, 写下 了 《 念 奴娇 ・ 赤壁怀古》 , 被人们誉 为“ 千古绝唱 ” 。 这酋词是宋 词中流传最 为广泛 的, 也是 对当时 和后人影响最大 的作品之一 , 从 他的词句 中就能深刻感受到豪 放之风 , 例如“ 大江东去 , 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 。
来描写浩气逼人气势 恢宏 的大场面 。 如苏轼 的《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 》 就是豪放 派 的代表 作 , 柳 永《 雨霖铃 ・ 寒蝉凄切 》 是婉约
派的代表 。 在古诗词 教学 过程中 , 教 师首先要 引导学 生理解 文 本, 之后感知两种不同风格 的词 韵。
在 内容上 , 柳永 的词 是恋人间的缠绵愁绪 , 而苏轼的词直 抒壮 志难酬 的感慨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是 写英 气勃发英俊儒 风残月等婉转 的词 汇来体 现婉 丽的语 言魅力 ,前者 以千古风 流人 物来体现豪放的语 言魅力 , 可谓是各有千秋 。
会 对古诗词有一个更全面系统化 的理解 ,还 能够让学生们在 诗词的真实 目的。
不例外 。 古诗词中的每首都有其独到见地和独特 的艺术魅力 ,
实 写照。 在教学 过程 中应用“ 比较法” , 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欣
这些都是每位诗人对 自己人生经历、情感 体验等多方面 的真 上进行分析 比较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 同诗词 的意境 赏 古诗词 中特色 “ 佳句 ” , 而且也 让每 首诗 词的艺术 风格 更加 醒 目直 白。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

运用比较法落实词句教学作者:杨桂平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6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

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笔者认为: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体味这些词句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要达到第二层目标,笔者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一、换词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文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伏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认为用“赶”其含义和表现力比用“接”就显得深刻且生动。

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学生一比,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悼念总理的感情。

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

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

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1、纵向比较法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

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

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

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

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中,比较法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比较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点,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比较方法的基本概念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和总结,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事物的共性、差异和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对比、类比、类别比较和因果比较。

对比法是比较法最基本的形式,它通常是将相同类型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寻找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类比法常将不同类型的事物相互对比,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类别比较是将不同事物分类然后进行比较,而这些事物又能属于同一类别或不同类别。

因果比较则是比较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以此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词语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词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词语进行对比,进而更好地理解词义,如“苍生”与“百姓”、“顽固”与“固执”等,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来揭示它们的区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用法。

2. 文本比较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可以用比较法辅助阅读。

例如,教师可以选拔两篇不同题材类型的文章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它们的文体、文化差异、内容等方面,使学生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两篇文章,判断它们之间的差异、相似之处。

3. 文化比较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大量的词汇我们都能够与某种文化联系起来。

在学习语言时,了解不同文化的异同也是相当重要,比较它们的文化形态、文化思想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可以更好地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结合。

4. 文化差异比较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某些文化信息感到陌生,甚至产生抵触或误解。

这就需要进行文化比较。

如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关于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对此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不同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初中语文课堂比较教学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课堂比较教学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课堂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较法”就是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

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学生的视野易拓宽,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一篇章,从而丰富词汇,增强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下面举例谈谈比较法的运用。

1 语段比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常见某语段的词句,孤立地看来并不一定是关键性词句,只是因为用得恰当,能准确而生动地表情达意,足为学习的典范。

如教学《百草园》,完成课后练习三时,我摘取了同出鲁迅之手《故乡》一文捕鸟情节的语段,采用了“比较法”。

……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些秕谷,看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

”(鲁迅《故乡》)……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尺,鸟雀久已无处取食的时候才行。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竹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百草园》)这两段文字同是写捕鸟,又同出于鲁迅一人之手。

乍看,不少学生难以说清谁高谁低,但一“比”就要比出不同来,哪怕是毫厘之差。

我先让学生摘出两段文字中共有的几个动词“支”、“撒”、“拉”、“罩”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指出两段文字中的“吃”、“啄”、“缚”、“系”等展开讨论研究,直到一致认为“啄”比“吃”要传神,“系”比“缚”更妥贴为止,这样就分出了优劣精次。

最后又比较出“百园”的捕鸟描写动词丰富,用了11 个动词,而《故乡》中只用了8 个。

而后我才告诉学生:《故乡》写在前,《百草园》写在后,后者的描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的,后者虽然只是几个字词的更易,却传神地勾勒出冬日捕鸟的生动情景,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明澈的文风,从而可见鲁迅先生的炼字炼意上用心何其良苦;再从两者词句的调配来看,前者多短句,更适合少年闰土的口气;后者多长句,这是鲁迅惯用的语言技巧。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在语文学习中,比较法也可以被运用到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中,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规律。

一、探究词的辨析和用法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辨析语言中的词汇。

例如,“爱”和“喜欢”都是表示喜欢、关注、重视某人或某事的情感词汇,但它们在使用上有所不同。

爱强调的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种无条件的、持久的、不容易改变的感觉,而喜欢则是一种相对浅显的情感,可能是受到了某一短暂的或者暂时的感触而产生的。

再比如,我们可以比较“充满”和“装满”这两个词。

它们都含有填满的意思,但它们的用法却有很大区别。

充满强调的是内外兼备,有一种充盈、饱满之感,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内心丰满和事物充沛;而装满则更多地涉及到物体的物理状态,如箱子、袋子等被物品充实着。

二、探究句子结构和语法条理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语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句子结构和其意义。

例如,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 她把水杯倒在了地上,哗啦一声,水洒了一地。

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它们的结构语法略有不同:第一句中,“水洒了一地” 这个动作是有方向性的,先是“水”向下流动,流到最后才扩散;而第二句,“洒了一地水” 则更加突出了“水洒了多少”这一点,把洒开关注得更多。

可以说,比较这两个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为细致的语法条理。

三、探究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比较法不仅可以用于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还可以用于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描述同一事物的两篇文章,比较文章的结构、语调、词汇选择及修辞手法,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比如,可以比较两篇描述秋天的诗歌,一篇运用了极为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突出了秋天的一些特征和特点,而另一篇则运用了抒情的语言和明快的韵律,来表达诗人对秋天的心境和情感。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秋天的表现方式和内涵,更加深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魅力。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

运用比较法,探寻语文言语规律语文言语规律是指语文中的语言运用规则和语言表达的规律。

在比较法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现象的异同点,来探寻语文言语规律。

下面将通过比较法,从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中文的语言规律。

一、词汇方面的语言规律1. 多音字和同音字中文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和同音字,比如“发”字可以读作“fā”和“fà”,“叶”字可以读作“yè”和“xié”。

而同音字则有“病”、“并”等,这些字虽然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多音字和同音字的存在增加了中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灵活性。

2. 造词和假借词中文中有很多词语通过造词和假借词的方式产生。

造词是指通过组合已有的词汇或者字词来创造新的词语,比如“飞机”由“飞”和“机”两个字组成。

假借词则是指借用外来语词汇或者拼音来创造新词,比如“饭卡”、“奶茶”等。

这种方式丰富了中文的词汇量,使得中文可以更准确地表达不同的含义。

1. 现代汉语的主谓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句子都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主语通常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动作所发生的对象,谓语表示动作的内容,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动作所施加的对象。

这种句法结构使得句子的表达简洁明了,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

2. 定状补结构和倒装句中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叫做定状补结构,即“主语+动词+定状补”,其中定状补用来补充说明句子的主语、动词或者宾语的性质、状态或者属性。

比如“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其中“这本书很有意思”是定状补。

而倒装句则是将谓语动词的位置置于主语之前的句子,这种句式常用来表示强调、对比等语气。

比如“今天下雨了”,正常语序是“今天雨下了”。

1. 对仗和平行结构中文修辞中常常使用对仗和平行结构,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音调和谐、韵律优美。

对仗是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短语、句子或者平衡的结构对比,常用于诗歌、歌词等文学作品中。

平行结构是指在句子或者段落中使用相同的句型、词序或者语法结构,以达到修辞的效果。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 时 , 横 向方 面让学生 找出两种环 从
境下人物的不同感受 , 再从纵 向方 面让学生挖掘 出封建
再 如 : 国作家列夫 ・ 俄 托尔斯泰 的《 颗钻石》 七 和丹麦作 家安徒生的《 皇帝 的新装》 两篇童话 , 由于创作 的角度不 同, 作品的主题则不 同。 2 . 把相 同题材 、 体裁 的文章 作 比较 。如学 习宋学 孟 的《 叶儿 》 柳 一文 , 我将刘绍棠的《 榆钱儿 》 一文 提供 给学 生, 让学生通过 比较 , 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 内容 , 从 而体会作者在作 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这样不仅避 免了教师单一 的讲解 , 而且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扩大 了学 生 的阅读面 ,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 比较 中学会 了如何发现 问题 , 提高了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3 不同形式 的作品 ( . 把 如小说 、 戏剧 、 影视 剧本等 )
语 文教 学 中 , 比较 有 着 较 为 广 阔 的 空 间 。从 主题 内
容到表现手法 , 文章体裁到语 言风格 , 从 从结 构特点 到 人物形象等 , 无一不能成为 比较的对象。教者在教学过 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 比较法 , 一定会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思想 , 诗作常流露 出“ 其 古来万事东 流水 ” 点 , 特 这点是 屈原作 品中所没有 的。 中教材选录的屈原的《 初 涉江 》 与 李 白的《 梦游天姥吟 留别 》 就体 现了这一点 。 师如能 因 教
时代 , 教育对人 性的摧 残 , 这样纵横连 比, 学生对作 品内 容理解得就更全 面 、 透彻 、 更 更深刻 。 不管是 哪种 比较 , 无论是从某一点 , 某一方面 , 进行 单 方面或多方 面 比较时 , 一定要 灵活恰 当的应用 , 这样 才 能收到 良好 的效果 。 二、 运用 比较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比较的文章之间一定要有类 比性 , . 相 即文章之 间 要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 切忌将 两篇毫不相关 的文章生拉 硬套到一起作 比较 , 强附会 。 牵 似是而非的比较 , 往往适 得其反 , 比性 是 比较 的基础 , 类 任何 比较 都是建 立在这 个基础 之上 的。 有了这个基础 , 才能 实现比较 的价值 但

浅谈“比较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三、 一 词 多 义 的 比 较

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 比比皆是 , 是指 同一个词 在同一个词 类 中, 又往往有几 个不 同的词义。词 义的灵 活多变 是英语 词 汇 的最大 特 点, 其含义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认真仔细地加 以分辨 。如 : C h i n a i s f a m o u s f o r c h i n a . 在次句中 , 前者 C h i n a ( c需大写 ) 的意思 是 “ 中国” , 后者 c h i n a是“ 陶瓷 ” 。 词义的比较是正确认识词汇 的关键 , 教师在处理课 文中 的词汇 用法 时, 尤其是指导学生翻译 时, 可 以通过辨别词 的异同 , 结 合进一步 的讲 解 和练习 , 不断引导启发学生 , 帮助 他们掌 握和 了解 所学 的语言 。经 常这 样操作 , 有利 于培养学 生的语言交际 、 阅读能力 和翻译能力 。 总之 , 实践 证明 , 在英语教学 中, 只要我们教师适时地采用 “ 比较法” 这一种行之有效 的教学方 法, 就能大 大激发学 生学 习兴趣 , 拓 展其发 散 性思维 , 培养其辨异能力 , 快速提高 学生运 用英语语 言的 准确性和 灵活 性, 增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 , 从而提高教学与学 习效率 。

②I s a w a s a w s a w a n o t h e r s a w . ( 我看 见过 一把 锯 子锯 另 外一 把锯 子。 ) 这里第一个 s a w是动词 s e e的过去式 , 第二 个和第 四个 s a w意思一 样, 是指 “ 锯子” , 第三个 s a w是 动词 , 意思是“ 用锯子锯 ” 。从这句话学生 可以趣 味地通过 比较法牢牢地记住 s a w的不 同意思 , 另外 , 也可了解感官 动词 s e e的用 法 。 2 . 读 音不同, 词 性多样 有 些词有 不同 的读 音或 不同 的重 读音 , 又 有各 种 词性 , 把 它们 编 写成 句 子 来 比较 记 忆 , 会 取 得事 半 功 倍 的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修水县八小罗琛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

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生动。

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

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之处。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

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

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

(三)增删比较
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而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

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品味词句去了解了。

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
比较,能够体会到:“一尺来高”用得好,它写出总理要审阅的文件很多:“一句一句”用得好,说明总理对每一句话都看得仔细。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

如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有一句话“董存瑞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教学这个句子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连长,让我去炸掉它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董存瑞请求任务时的坚定,毫不犹豫。

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

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