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精耕细作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一、选择题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2.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人们在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存在大量稻谷的遗存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规模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4.《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
A.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5.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6.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7.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
历史概念精耕细作试题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的精心耕植,也就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古代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工具,二是耕作技术,三是水利技术。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4.“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
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6.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试题
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试题2019.09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令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军。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3,下列对于夏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②已经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④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商王朝的建立者是A.大禹B.黄帝C.成汤D.周公5,商朝政权的特点,不包括A.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B.各附属国绝对服从商王的管理C.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D.弥漫着神权色彩6,周族兴起于A.今山东境内B.今河南西部C.今北京西南D.今陕西关中地区7,西周分封的主体是A.周王的同姓亲族 B.西周灭商过程中贡献巨大的功臣C.商代外服各国的首领D.殷商降族8,西周贵族的等级秩序,从高到低的顺序是A.周王-诸侯-士-卿、大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卿、大夫-士-诸侯D.士-卿、大夫-诸侯-周王9,周朝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是A.周朝的各种礼乐制度B.周朝的宗法制度C.周朝的分封制度D.内服与外服制度10,宗法制度对西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1,下列史料,能够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被夏朝奴隶制政权所取代的是①“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②“禹穴之时,以铜为兵”③“茫茫禹迹,划为九州”④“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2,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规定义务D.规定贡赋13,山东省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这渊源于A.商代曾在山东建都B.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C.山东省的行政区域与齐鲁两国的封地完全一致D.商代曾经在山东省建立齐、鲁两个诸侯国14,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②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贵族的子孙永远是贵族③大宗和小宗关系是相对的④西周宗法制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67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A、B、C三项基本上属于原始农业的范畴。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2.《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解析:反映的实质是封建生产方式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更进步。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3.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A.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C.青铜农具D.铁铲、铁犁答案:B解析:A、C、D分别属于“刀耕火种”阶段和商周、春秋时期。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
我国早在沟洫农业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即已孕育,秦汉以后逐渐成型,并不断扩展和提高。
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是以精耕、细管、良种、重肥等综合措施和高土地利用率为手段,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攻方向的劳动集约型农业。
无论从农艺方面或产量方面都达到世界古代农业的最高水平。
4.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商业繁荣,城市兴起C.鲁国按亩收税D.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奴隶制瓦解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5.下列为牛耕推广提供可能的一项革新技术是A.铁铧犁的发明B.牛鼻环的使用C.犁壁的安装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答案:C解析:没有安装犁壁以前,牛耕需要牛和人力相对多,不利于推广。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检测 岳麓版必修2
第1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答案】 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农作”可排除A、B两项,依据“远古”可排除产生于春秋时期的D项。
2.(2010·南京)《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答案】 C【解析】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这是由生产能力决定的。
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当地的自然条件B.当地居民的喜好C.政府的鼓励措施D.受外来作物的影响【答案】 A【解析】自然条件是制约各地选择农作物品种的主要因素。
4.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千耦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答案】 C【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刀伐木,纵火焚烧”,由此判断这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
5.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①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④已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①与题干不符,④出现在唐朝。
6.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
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答案】 B【解析】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谷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用他们代表国家,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历史试题岳麓版必修2第1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作业
一、选择题1.与下图神农氏有关的传说是()A.钻木取火B.神农能殖嘉谷C.三过家门而不入D.炼石补天解析:选B。
A项是关于燧人氏的传说,C项是关于大禹的传说,D项是关于女娲的传说。
2.“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古代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
这最能反映我国古代()A.家畜养殖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农业经济特点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选B。
“五谷丰登”体现了人们对种植业的期望;“六畜兴旺”则是人们对于家畜饲养业的期望。
两者的结合,反映了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状况下农业经济的特点。
3.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刀耕火种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③使用翻车灌溉④使用曲辕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B。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历来重视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夏商周时期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形成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本题选B项,①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属于粗放型耕作。
4.战国时期,诸侯国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A.发展长途贸易B.运送军粮C.发展小农经济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混战不已。
要想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这是各国大力兴修水利的主要目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发展水利,才能发展小农经济,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故选C。
5.“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土地的出现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小农经济的产生D.租佃关系的形成解析:选B。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岳麓专用版精练:第3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详细分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A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详细分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
答案:D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详细分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习题详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解析思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2.答案要点:我国古代原始农业是刀耕火种;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青铜农具和牛耕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推广,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第二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1.解析思路:原始社会公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2.答案要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西周时期,土地所有制属于周王,各级受封的贵族只享有土地使用权,它们驱使奴隶在井田上劳作,此为“井田制”。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进一步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唐宋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第三题: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解析思路: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答案要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进行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是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目的是自给自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既受到封建政权的维护,也受到封建政权腐朽统治的摧残,在艰难中成长。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二第一单元第1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测试)含答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减少犁耕依赖B.经营更趋市场化C.注重精耕细作D.生产日趋专业化2.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是从下列哪个角度而言的()A。
中国古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B。
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C。
中国古代农业的技术性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3.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4.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关于右图所示灌溉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耧车,出现在汉代B.它适合于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C.五代的文献中可能记载它的制造方法D.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5.《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
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6.《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与“此渠”同一时期修建的另一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7.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8.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A. 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水平训练题免费试卷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业水平训练题免费试卷选择题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A.B.C.D.【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春秋战国时期” “新的生产工具”等关键信息,A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使用,排除;B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与题意相符,故选B;C项出现于唐朝时期,D 项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CD。
选择题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些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分明就是根据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时之间的关系,而非侧重于表述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男耕女织的特性,故B错误;小满、小暑、白露等属于农时,而不是自然灾害,故C错误;材料信息突出的是在何种农时下安排何种农业生产活动,而没有提及生产效率的问题,故D错误。
选择题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
右方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D. 刀耕火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内容显示男主人在外正通过铁犁牛耕进行农业生产而妻子在家进行纺织,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答案选A。
B项只部分反映了题中信息;CD两项出现在小农经济之前。
选择题《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 合作经营B. 集体劳作C. 重农抑商D. 自给自足【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
高一历史必修2主动练习: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含解析 精品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观察右图中的犁耕方式,这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解析:该题为图表选择题,旨在考查识读历史文物图画的能力和我国古代农业方面的有关知识。
犁耕法是西汉时发明的先进耕作方法,题中图画所示犁耕法俗称“二牛抬杠”,图画源于西汉的画像砖。
答案:B2.汉代是农具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成果有()①牛耕的广泛推广②犁壁③曲辕犁④翻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曲辕犁是唐代时发明的,翻车在汉代发明,三国时期改良。
答案:D3.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因为()A.芍陂的修建B.都江堰的修建C.郑国渠的开凿D.坎儿井的修建解析:注意“成都平原”这一空间限制。
答案:B4.主持治理黄河效果显著,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的水利工程家是()A.郭守敬B.潘季驯C.王景D.徐光启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答案:C5.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A.当地居民的喜好B.当地的自然条件C.政府的鼓励措施D.受外来作物的影响解析:可逐个分析。
如C,当时国家还没有形成,故C不符合史实。
答案:B6.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种植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业的出现解析: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的,但其产生的标志是种植经济的出现。
答案:B7.下列有关铁农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开始出现B.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C.耒耜是最早的铁农具D.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解析:耒耜不属于铁农具,主要是木器、石器。
因此选C。
答案:C8.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产生于()A.春秋时期B.商周时期C.原始社会D.战国时期解析: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主要是随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
答案:A9.(经典回放)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2.“春初斫山,众木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3.下面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4.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称颂的是()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6.“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7.(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
”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日田园杂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秋日田园杂兴》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宋)范成大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
“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糠覈”指稻麦舂过后的碎屑,指粗劣的食物。
高考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专题1
高考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专题12020.031,牛耕普及全国是在A、秦朝B、汉代C、唐代D、宋朝2,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A、集体耕作B、简单协作C、小农户个体经营D、庄园经济3,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两个最基本的阶级是①地主②农民③奴隶主④奴隶⑤平民A、①②B、③④C、①⑤D、③⑤4,汉代,农耕生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②曲柄锄和大镰出现③一牛挽犁耕作方式出现④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推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A、庄园经济的产生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C、市场经济产生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6,牛耕和铁铧犁在淮河地区逐渐推广是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7,战国时期出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井渠④设渠堰使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古代中国土地过于集中①导致耕者无其田②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③容易激起民众暴动④其根本原因是贵族、官僚、豪强霸占良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阅读下列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根据分析汉朝时江南的经济状况怎样?10,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A、刀耕火种B、二牛抬杠C、火耕水耨D、一牛挽犁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
--《史记.六国年表》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回答: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2013 •执信中学期中)《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
中国人最早养殖这“六谷”“六畜”的时代是()A. 原始社会末期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D.明朝时期2. (2011 •广东六校联考)《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A.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3. (2012 •茂名一模)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4. (2012 •肇庆一模)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A. 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C.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D. 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5. (2013 •汕头摸底)“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6. ★ (2012 •红河质检)《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 )A. 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 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 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7. (2013 •惠州调研)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B .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11. 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在民间推行“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A. 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C. 推动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B. 风力水车C. 筒车D. 水排4.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基本不需要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 曲辕犁B. 耧车C. 翻车D. 筒车5.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春秋战国时期B. 两汉时期C. 唐代早期D. 与农业生产一起出现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7.“(宋政府)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 南方耕地面积增加B. 南方农田水利发展较快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先进8.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江淮地区经济发达C. 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 江淮赋税沉重9.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强调:“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的精心耕植,也就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古代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工具,二是耕作技术,三是水利技术。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
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6.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7.《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8.“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B.精耕细作 C.少种多收 D.男耕女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谈到了勤奋、肥力、依旧不同的土壤耕地,而没有增加劳动力的阐释,故A项排除;题干中阐释肥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故B项排除;由“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得出提高产量需要人的勤劳、肥力、合理利用土地等,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积累经验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B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材料“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可知,材料体现了农民从事多种多样的农业劳动,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C、D都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B。
3.B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4.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排除。
这些汉字也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度,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管理方式,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生产技术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而铁犁牛耕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属于生产力进步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土地制度变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排除。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
6.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项正确。
AD是小农经济的特点;C是生产工具的使用,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8.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广种薄收、少种多收和男耕女织,故排除A、C、D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