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度”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三个“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三个“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三个“度”刘宏亮“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能够让学生参与的课堂,能够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过程的课堂,能够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课堂……我认为要想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以下三个“度”。

一、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新科程一直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只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让他自己说出来;学生自己能动手实践的,让他自己动手操作;学生能自己观察的,让他自己观察。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放心不下,有一点讲不到唯恐学生不会,可事实如何?强调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学生该不会还不会。

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那道题我们平时做过”。

可学生就是没有拿分,使学生的过错?还是教师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一直充当的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将教师呈现的知识真正内化。

1、转变思想,接受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已经提出相当一段时间了,我们的教师不是不懂,只是不情愿、也不想改变传统的“武器”。

越俎代庖的做法急需更新,备课时,教师应该把“这节课学生应该做点什么”放在首位,而不是“这节课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试想: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出来的结论,怎么可能轻易忘记?2、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搭建有效平台。

这就要求教师实现教学内容问题化,通过由易到难、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特别是那些沉默寡言、思维滞后的学生,往往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困生”队伍。

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鼓励,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留给他们答题的机会,诸如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等相对简单,能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那些像“概念比较、实验装置设计”等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让那些发言积极而认识肤浅的学生回答。

因为他们的答案往往是不全的,这恰恰是生成新知识、补充矫正的最佳时机,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是这部分的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对于难度较大、有一定发散性、开放性的问题,则要交给发言积极、思维深刻的学生回答,促使其在已有的基础上维持思考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六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六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六个“度”〔关键词〕课堂教学;量度;深度;广度;时度;精度,效度;把握一、把握好“量度”,做到大容量、小流量课堂教学的容量包括基本性容量和发展性容量,基本性容量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发展性容量则是拓展知识、发展智能的有关内容,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

大容量是指在完成基本性容量的基础上,重视对发展性容量的开发,利用电教手段、拓展练习、查阅资料等措施来确保发展性容量的落实到位;小流量则是指知识的传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是倾盆大雨,而是和风细雨,让学生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大容量是为了让学生吃得饱,小流量是为了让学生吃得了,但大容量不能大得供大于求,小流量不能小得供不应求,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这个“量度”。

二、把握好“深度”,做到进得去、出得来课讲深了,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要打瞌睡,甚至厌学;课讲浅了,学得好的学生感到乏味,懒得听。

所以,教师讲课时要由浅入深,深入浅出。

进得去是指教师讲课时要用确切的语言把概念讲透,讲到位,使学生正确理解,激发其求知欲望;出得来是指教师借助演示实验、类比方法、电教手段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把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三、把握好“广度”,做到放得开、收得拢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

放得开是指引导学生广泛迁移,把相关的问题进行多方法操作、多方位感知、多途径推导、多目标转化、多角度表达、多关系寻找、多层次应用、多形式记忆,使课堂教学的广度增大,知识再生;收得拢则是指把已拓展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回到具体的知识结构中去。

放得开训练的是发散思维,是由薄变厚;收得拢训练的是收敛思维,是由厚变薄。

四、把握好“时度”,做到长等待、短回答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过程中大脑兴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

对某一知识点的讲授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都需要对时间的有效控制。

长等待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判断正误;短回答则是指教师提问的时间要短,学生回答的时间也要短,对稍复杂的问题可分步设问,以便缩短问答时间,确保学生迅速正确作答。

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

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
数学 / 课例 精 选
把握好数掌课 堂敦掌 中1' '  ̄‘ 3 - 度'
江 苏 苏 州工 业 园 区星 海 小 学 洪 亮
控 制 论 中 的 “ ” 指 控 制 者 按 度 是 其 需要 与 目的 .限 制 某 种 事 物 变化 、 活 动 的 范 围 和 程 度 教 学 控 制 论 认
接 受 能 力 . 而会 挫 伤 学 生 的学 习 积 反
极性 。
教 学 难 度 主要 体 现 在 思 维 力 度 上 。人 们 常 用 “ 一 跳 。 得 到 ” 形 跳 摘 来 象 地 描 述 思 维力 度 的大 小 “ 跳 ” 这 一 有 多 高 呢 ? 定 性 角 度 看 . 该 使 学 从 应
等 待 时 间 ” — 学 生 回答 问 题 后 . — 教
中 , 是要把 握好时度 、 度 、 度 、 就 难 坡
量度。

师 也 应 留 有一 定 的 时间 . 能 评 价学 才 生 的 答 案 或提 出下 一 个 问 题 。这 样 .
把 握 好 时 度
既 可 以增 加 学 生 回答 问 题 的 容 量 . 使 更 多 的学 生 能 参 与 到 思 考 、 评 价 中 来 , 更 多 的 学生 充 分 去 想 、 说 , 让 去 锻 砾 学 生 的思 维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力 : 可 又 以 避 免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 一 问一 答 模 式 出现 .促 进 学 生 之 间 的互 相 交 流 . 让 学 生 经 历 完 善思 维 的过 程 : 可 以 还 提 高 后 进 生 、 般 学 生 参 与 思 维 活 动 一 的 比例
二 、 握 好 难 度 把
学 习 效 率 的 高 低 与 学 习 过 程 中 大 脑 兴奋 持 续 时 间 的 长 短有 关 。 代 现

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

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

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湖北省竹山县得胜镇中心学校师光武在组织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老师们常常会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有部分知识印象粗浅,甚至根本没有印象,重新讲一遍吧,时间不允许,不重新讲吧,复习又难以继续。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了平时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抓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课课有收获,节节见实效的目标。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把每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的容度、难度都控制在(中等左右)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加以考虑的首要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度”呢?下面,我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深入学生,联系教师,摸清“家底”。

学生的基础是否扎实,领悟新知识的能力如何,是我们备课时决定所授知识的容量大小和难易度的必要依据。

如果我们不顾实际的盲从大纲与课程标准,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新接手某个班级的某门课程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尤其是下一节课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要加强与该班主任、科任教师尤其是自己所接科目前任教师联系,了解学生领悟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我们在备课时就能较好的初步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容”度和难度。

二、贴进实际、随机应变,讲求实效。

一节课备得再充分,但真正到了课堂上,有时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影响教学任务按时顺利完成。

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教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而是要根据出现的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反应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的“容”度和难度。

这样,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却使教学内容落到了实处,课堂收到了实效。

三、科学安排,合理调整,忌贪多求快。

教育教学是一项规律性非常强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开学之初都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工作制定了计划。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有部分教师为了挤出更多的复习时间或发现自己落后了而拼命的赶进度,不顾实际的盲目加大单位课堂教学容度,结果教学进度倒是如期完成甚或提前,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却差强人意。

把握四个“度”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把握四个“度”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时 ,以橘子为 写作对象 ,请 来科学 老师对橘 子的生物 特点 进行 了解说 ,然后 解 剖橘 子 ,让 学 生观 察橘 子 皮 、茎 、 果 、肉 ,察 、闯、尝其色 、香 、味 ,最后学生 根据 自己了 解 、观 察 、尝试 的情 况写成 一篇介绍 橘子知识 的小短文 ,

具体 ,既 要考 虑到学生 的实际状 态 ,又要考 虑到学 生发展 的可能性 。教师要 以动态发展 的眼光来看待 教学 目标 ,并
根 据 教 学 情 境 的 变 化 对 教 学 目标 进 行 调 整 。 语 文 教 学 的 目
标 大致 可 以 概 括 为 以 下 三 个 方 面 :
读 作 者 的其 它 一 些 作 品 。 如读 了 的老 舍 的 《 原 》 ,再 草
辐射到 学生生活 的各个方 面 ,这样才 能增强语 文学习 的活
力 。例 如 ,学 习 了 “ 好 河 山 ” 这 个 单 元 后 ,激 发 学 生 到 大 广 阔 的 大 自然 中去 观 察 日月 星 辰 的变 化 ,欣 赏 花 鸟 虫 鱼 的 可 爱 , 陶 冶 情 感 ;如 每 逢 传 统 节 日 ,适 度 开 展 相 关 的 研 究 性 学 习 或 诗 歌 朗 诵 会 。 举 行 此 类 的 活 动 ,对 语 文 的学 习 也 会 起 到 很好 的 促 进 作 用 。 3 其 他 学 科 拓 展 , 实 现 语 文 与 其 它 学 科 之 间 的 渗 透 向 与 融 合 。 如 与 科 学 教 师 的 合 作 。 在 学 习 写 简 单 的 说 明 文
读 一读他 的 《 骆驼祥 子 》,从 中感受他 的风 格和情 操。第
三 ,向 “ 同类 型 ” 拓 展 。 学 习 了 某 一 类 作 品 ,适 当 的 向 同 类 作 品拓 展 ,能 很 好 的 提 高 学 生 的鉴 赏 能 力 。 2由单 纯 的 学 习 本 本 向 丰 富 多 彩 的 生 活 拓 展 。 “ 内 . 课 打 基 础 ,课 外 求 发 展 ”应 该 是 大 语 文 思 想 。把 主 动 学 语 文

课堂教学把握“三度”

课堂教学把握“三度”

课堂教学把握“三度”摘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切不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脱离学生实际与生活、脱离数学的本质。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具有一定厚度和思考价值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延伸与必要补充,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由易到难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关键词情境创设课堂提问课堂练习适度厚度梯度一、创设情境要适度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营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探索,发挥情境的浸润功能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幅用手指画成的画,让学生猜一猜花瓣是怎样画成的,并直观演示用拇指蘸着印泥添上花瓣,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把老师手掌的面也请到纸上。

这样适度的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了“乐学”。

但我们在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即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切不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生拉硬拽、牵强附会、脱离学生实际与生活、脱离数学的本质。

二、课堂提问有厚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具有一定厚度和思考价值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倘若教师呈现的问题内容比较简单,只限于表层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只是“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反应。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

课堂教学应把握好“五个度”新时代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要精讲,注重点拨引导,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学会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引导、如何组织,更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一、把握目标落实的“度”新课程强调在浑然一体的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中三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这才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

如何把握教学目标的“度”呢?1.“双基”目标。

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本节课的教学方案,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

2. 能力目标。

要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标。

3.德育目标。

备课及教学中要明确,通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品德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德育的要求。

4.创新目标。

最后还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度”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有吸引力了。

但同时,数学课堂上的“情境”良莠不齐。

过滥、过于平庸或过于崎岖的情境也充斥于数学课堂。

表现在: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为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视了情境的真实性、现实性;为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忽略了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

创设切实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应从学生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科学合理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而创设情境过滥或过于随意,往往起不到情境应有的功能,反而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握教师主导的“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要讲求分寸,把握好教师主导的一个“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龙源期刊网
课堂提问要把握“四度”
作者:
来源:《新课程教学》2015年第01期
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提问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教学中课堂提问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度”.
一、坡度.提问的难度设计首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设计问题要根据学
生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拓展.
二、高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三、角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角度,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密度.教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不要动不动就提问,不加思考地乱问,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
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避免繁杂琐碎.这样,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才能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摘自金军华《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语文建设,2013(9).。

谈谈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谈谈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谈谈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江西师大附中连信怀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创造性的完成学习。

使课堂上的每分钟都得到充分的高效的利用,通过这种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

也就是说,在45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心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道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课堂中,如何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课堂,进而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笔者尝试的做法是:一、课前“小动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关注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才能充分发挥课堂的价值,而课前来个“小动员”,应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好办法。

做课前“小动员”,需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积极的、善良的心态精心设计课前“小动员”。

“小动员”内容以肯定、鼓励、鞭策的话语为主,这样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课前“小动员”一定要精练。

短则一两句话,长则三五句话。

(3)避免重复,每一次课前“小动员”都要有新意。

当然,课堂并非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如果教师善于抓住随机发生的“契机”,进行“小动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课堂激情四射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课堂激情四射,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好做法。

如果老师带着一份愉悦、积极的情绪走进教室授课,教学思路会更开阔,思维会更敏捷,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就恰到好处。

相反,如果教师带着忧郁、烦躁、愤懑等消极情绪授课,即使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也会出现思路阻塞、思维凝滞等现象,让学生感到老师不知所云,难以接受。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学生必然会觉得压抑、憋闷,又如何谈得上提高教学效率?1.面带微笑进课堂教师是一份极为特殊的职业,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向往未来与充满憧憬的学生,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略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的几个“度”

略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的几个“度”

略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把握的几个“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把握教学的“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数学课堂教学要优化,有个“度”的问题。

“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又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统一,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一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度”的把握。

一、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深度上,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学习水平把握不准确,在教学中往往把简单应用的知识点提高到综合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节教材所传授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这些知识未必恰好都在一个水平上,未必适合全体学生,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易进行处理,做到浅中求深,深中求浅,使所教内容适合于大多数学生,所谓“适合”,并非让学生做起来得心应手,而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

不可否认,教材上的知识都很重要,但其程度不是等同的。

教师在备课时若对教材研究不够,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肤浅,只有深入钻研课标、教材,把握其精神实质,课堂教学中才能讲得深入浅出,练得恰到好处。

研究教材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本上来,真正体现以课本为本,追求课本知识的到位,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广度上,有的教师把知识范围任意扩大了,例如,在目前使用的中学数学教材与过去相比,许多已删除的内容又补充进来,超出课标的内容和要求。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望而却步”,对数学的兴趣也为之锐减。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其结果将似蜻蜓点水,收获无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为了完善抽象理论或提高解题能力,需要补充适当的典型实例,经过具体分析,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

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并要适时适度,知识的广度反映了教材的外延和内涵。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度”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度”

三、 设好跨度
状态 , 不利于对深层次问题 的探究 。如果提 问过密 , 学生忙于应
付教师提问 , 精神过度紧张 , 容易造成学生 的疲劳和不耐烦 , 不
提问过少过疏 , 则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 各个学科知识内部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也就是说课 利于学生深入思 考问题 ; 堂教学 中的教师应先补充 已学 内容 , 因为它是后续课 将学 内容 间的交流和互动 , 并且不利于教师 了解和调控学生状态。所以 ,
达。即提 出问题 不能让学生 “ 坐在地上摘桃子” 也不能让 学生 ,
七、 调好密度
课 堂提问虽然在整个教学 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但是提问并
“ 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最佳最适合的方法是能够让学生“ , 跳一 非越多越好 ,满堂问” 满堂灌 ” 同样不可取 的, “ “ 是 总体上这样会 跳, 可摘桃” 。 犯“ 一刀切” 的毛病 , 同样也会使学生大脑长 时间处于兴奋 、 亢奋
学生掌握 同一项知识有快有慢 , 有好有歹 。 因此 , 在设计 问题时 ,
段时间内 , 教师既不可无事可做 , 也不能步步逼 问, 力戒干扰学
生的思维 ; 而应用鼓励 、 的 目 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 , 期待 光 选
总之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 自身学科 的
取得最佳 的提问效果 。 学生的智力有一定的差别 , 其非智力 因素也千差万别 , 致使 准提问时机和对 象 , 教师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 接与过渡 , 既要避免梯度太大 , 也要 课标、大纲 、教材和学生的具体 隋况 ,紧紧把握课 堂提 问中的
度 , 做到教与学完 美和谐 避免问题过于琐碎 ; 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 的方向 , 引导学生深入 “ ”力求每一个 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谈教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摘要: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提问是教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联想,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本文就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的把握谈谈认识。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学习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践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提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提问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密度、角度,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下面结合具体课堂教学过程来谈谈。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假如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过难,又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因此,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可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无从下手,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又浪费时间;问题过浅,问题包含的信息量小,提问的价值不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不假思索便报出答案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六个度

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六个度

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握好六个度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上课时只要精心组织,细心讲解,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操练,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诚然,教师的组织、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调完善的互动交流过程。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合理把握六个“度”。

一、入口的坡度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有一种内在的心理需求的驱使,教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好入口的坡度,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有意识地复习回顾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作为铺垫,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如入口的坡度过低,则学生可能会一望而解,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如入口的坡度过高,则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入口的选择应该在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使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二、设问的梯度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巧设悬念。

教师要善于设疑、引疑、释疑,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住,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

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课堂设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关。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度”的把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度”的把握

把握 课 堂交 流讨 论 中的 “ 度” , 就是要 :
首先 , 恰 当地 安 排 时 间一 堂课 的时 间 是 有 限 的 , 在 整个
教 学过程 中 , 教 师要 安 排好 各个 教 学环 节 。讨论 交 流时 间要
充分 , 但 不 能 过 于频 繁 , 过 于 频 繁就 会 削 弱 师生 之 间 的交 流
2 课 堂 交流讨 论 中“ 度”
改变 学 生 的学 习方 式 是 新 的课 程理 念 的核 心 ,合 作 学 习、 交 流讨 论 是学 生学 习方式 的补充 。 与之 相适 应 , 在课 堂 教 学 中组 织合 作学 习也 成 为教 师普 遍使 用 的教 学方 法 , 这 里我
把 它称 之 为讨论 式教 学法 。
体 交流 的形 式进 行 。
上 很热 闹 , 学 生参 与度 高 , 实际 上学 生 的参 与是 浅 层次 的 , 学
生 并没 有 真正 地参 与思 维 , 当然更 谈 不上 思维 得 到发 展 和提 高, 远离 了我 们 培养人 的 目标 。 把 握课 堂 提 问的 “ 度” , 就 是要 注 意 问题 的设计 与 提 问学 生 的思维 ;
问题 的提 出要 有针 对性 , 对 不 同层 次 的问题 要 选择 不 同层 次 的提 问 对象 ; 提 问 的时 机要 成熟 , 让 学生 通 过 回答 问题 探 索 其 中的奥 秘 , 体验 探索 的 乐趣 , 获取 成功 感 和 自信 心 。
2 ( } 1 3年 第 3期
教 育论 坛
中学课 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 度” 的把握
胡 斌
3 4 1 2 0 2 ) ( 江西 省上 犹县 社溪 中学 , 江 西 赣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一个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一个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把握一个度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最根本的是讲究科学性。

近年来广大教师立足课堂中心,推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时也有某些教师由于缺乏整体意识,欠思考或疏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或失误。

我联系这种情况,从如何把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度”的问题谈些管见。

一、“自主学习”不误用,正确适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觉地学习。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乐意研究,想学要学。

教师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练习的时间必须充足。

可是某些学校只在形式上作文章,硬性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教师将课文读一遍便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任其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措。

这不是争取了而是浪费了他们学习的宝贵时间。

要走出误区,调控适宜,教师必须清楚: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不是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

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欲望,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就能学好。

我曾有过这方面体验:一次,我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时,先出示三个字条,其一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足矣”;其二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其三为“人貌十分疤麻全无一点春色”;再指出这些字不变,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意思,然后说出不同用心的人可利用改变标点符号让字句为自己服务的相关故事。

学生听起来既觉得有趣,又深知标点符号的作用很大,便产生了主动学好标点符号用法的欲望。

碰到学生常写错别字,我同样通过讲故事来提醒学生注意。

一个故事是:“文革期间一个孩子要‘上调’了,本是件喜事,指要升职调入好的单位,可这孩子给父亲的信中写成要‘上吊’了,吓得他父亲日夜兼程赶到儿子那里,虚惊一场”;另一个故事是:“某大学一位教师为了‘创收’,帮某厂家翻译外文资料,把一种钢材名称弃错了,只差一个字,损失几十万,为赔偿损失倒霉一辈子”。

浅议课堂教学三要素的“度”的把握

浅议课堂教学三要素的“度”的把握
课 堂 提 问 的 “ 间 大 小 ” 度 , 要 是 指 问 题 指 向 空 的 主 性 的 明确 与 否 与 难 度 的大 小 控 制 .
问题 指 向 性 , 指 问 题 问 出 以 后 , 生 是 否 知 道 问 是 学
题 到 底 是 什 么 意 思 , 如 何 回 答 ? 即 问题 是 空 而 飘 渺 该 的 还 是 实 而 具 体 的 ? 例 如 , 般 的 课 堂 结 束 时 老 师 常 一 常 按 常 规 问 道 : 今 天 我 们 学 到 什 么 ? 你 有 什 么 收 “ 获? , 在学 习了《 ”而 同类 项 》 容 后 , 课 堂 小 结 时 , 内 在 作 者 就 没 有 按 照 常 规 发 问 , 是 先 巧 妙 地 设 问 : 上 一 节 而 “ 我 们 学 习 了降 幂 排 列 , 果 说 降 幂 排 列 就 好 比 是 同 学 如 们 按 照 个 子 高 低 去 排 队 , 么 今 天 学 习 的 同 类 项 可 以 那 好 比 什 么 哪 ? . 生们 立 即 开 展 了讨 论 , 结 的 发 言 异 ”学 小 常 踊跃 :好 比是 按 照 男 生 、 生 来 排 队 ” “ 比是 卖 水 “ 女 ;好 果 , 子 归 一 类 , 蕉 归 一 类 , 果 归 一 类 ” 等 . 生 橘 香 苹 等 学 们 充 分 发 挥 着 他 们 的 想 象 力 , 趣 盎 然 . 师 马 上 追 问 情 教 “ 么 同 类 项 的 分 类 应 该 注 意 些 什 么 哪 ? . 样 的 提 那 ”这 问 , 确 具 体 , 目标 有 指 向. 明 有 问题 的难 度 控 制 , 于 以 下 的 事 实 : 题 越 简 单 , 源 问 意 味 着 需 要 的 问题 越 多 或 者 越 碎 , 味 着 铺 垫 越 多 , 意 学 生 的 回答 越 容 易 , 氛 越 热 烈 , 容 易 导 出 结 论 , 这 气 越 但 样 每 个 问 题 的思 维 空 间 和 跨 度 就 会 越 小 , 正 意 义 上 真

教学中探索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度”

教学中探索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 度 兴趣 交际 适当 分清主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9-02
3. 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 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 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 " 老师,我、我 ", 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 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 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 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 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 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 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 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 年 11 月 中旬刊
教学·信息
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 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 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 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 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 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而可以求出 BC 的长”的思维探析过程 . 这样,学生就从主动合 作探析活动中,在积极情感的支配下,合作学习更加主动,效果 更加显著。
三、科学分组,是数学课堂有效合作的基础 所谓分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 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 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农村中学学生 成绩差异较大,科学的分组能保证各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同时,由于农村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比较随意,如果分组不合理 就会使分组合作学习成为某些同学聚会、聊天的好场所。合理的 分工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同组成员之 间的依赖心理。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要求教师要对全班学生 进行深入了解,分组不仅仅是要看学生的个人成绩,更要充分考 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自觉性 等各方面的因素。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九年级第一学期开学时, 我就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初步分好组(每组 4 人)。在新授时每个 单元结束后会安排一两次分组复习,让同学们熟悉分组合作学习 的流程,同时考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然后在九年级第一学期期 中考试后,我会根据半个多学期的考察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 A、 B、C、D 四个层次。A 层的为组长,B 层的为副组长,C、D 层 的同学为成员。由同学们先自由组合,教师再根据组合情况进行 适当调整,分好组后继续实验考察。最后是在中考总复习开始时 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确定分组。各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也很明确,组 长负责归纳整理复习的内容及提供例题及作业的答案,副组长负 责给大家讲题,C 层同学负责批改作业,D 层同学负责考勤和维 持纪律。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以小组合作 的形式,将教学中的各种有利的因素结合起来,不仅加强了学生 之间的交流,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 程中,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且对学生的 学习方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使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当然,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发挥合 作学习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摸索,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数学教学新课 改的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度”
“度”指恰到好处的程度。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速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的速度要做到快慢、缓急适中得体,使学生容易接受。

速度过快,超过学生一般的接受、消化速度,那么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便会匆匆而过,无法静思默想,完成收取信息,并及时反馈,难以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速度过慢,结构松散,则容易给学生听讲、思维留下“空隙”,使他们形成剌激疲劳,神经松驰,注意力分散。

2、坡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桥设阶,铺石修路。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课堂坡度的最好注释,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坡度过大,学生无法接受,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和厌学情绪;坡度过小,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培养。

3、密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疏密相间,科学合理,即每一节课的知识传授量不能过大,过密。

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密度过小,不但白白浪费教学时间,而且由于知识容量少,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4、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应是新鲜的甘蔗,而非经过教师咀嚼过的甘蔗渣。

是层层剥笋的工具和方法,而非一个所谓知识精华的竹笋。

教师应摒弃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述,深挖教材中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内容,并加以想象、构思,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