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运用上节课学过的阅读分析文章 的方法,分析本课。 2. 理解本课的主题,掌握作者的写 法。
废 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 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 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 今。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 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 审美心理学》等。90年代后开始 “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 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 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 旅》、《山居笔记》、《山居笔 记》《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 《霜冷长河》,曾被授予“国家 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 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散 文有“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 文”之誉。
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因为废 墟是过去的历史的证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 化价值
阅读第三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 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 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 废墟驱逐” 第三部分:废墟文化对中国人的意义 (警示国人要勇于面对悲剧)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 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 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 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 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 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 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 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 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 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又寄情,又诅咒?
“诅咒废墟”,因为“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 我的记忆”,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 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 作者诅咒它。 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 又“寄情废墟”, 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但作为一 种存在,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 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它的沧桑美转化 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 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 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为什么废墟不必要遮盖?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 的失落,我们才能更沉着,更大气。 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鲁迅: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
作者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 化”,什么是废墟文化?
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 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 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 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 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 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 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如何理解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 发的老者是令人遗憾的?
1、强调不保存废墟不正常。
2、不能体现真实的历史让人不舒服。 3、应展示生命的自然过程让人接受。
语句理解: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掩饰废 墟的举动太伪作了
排比句式,鲜明地表达了保 存废墟的主张,意在指出铲除废 墟实际上是割断历史,粉饰太平, 自我折磨。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 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 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 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 亲,生动形象,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像: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 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 形成了一种形式美。
作者认为哪些废墟值得留存,有何留存意义?
废墟是祖辈曾发动过壮举,汇聚 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
、
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 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 烈。 意义:保留铭刻着历史,昭示着悲 剧,记录着失败的废墟给予人借鉴、 启迪,并且辉映现代人的自信。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 是人类的大明智” 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侧重点是什么?
(文眼)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
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寄情废墟
废墟是什么?找出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 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 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 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 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废墟就是建筑 的黄叶”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废墟多角度的评述来揭示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废 墟是古代的使节和祖辈辉煌的壮举,是历 史的传承;悲剧文化价值――坦然地承认 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 更沉着,只有让人们看到悲壮,看到崇高, 才能激发人们去奋斗;现代文化价值――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 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它会给人以自信, 激励人们走向现代
文章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废墟 这个话题,揭示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 涵,启发人们正视废墟,从它所昭示 的民族悲剧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 迈向美好的未来,提出了保留、容纳 废墟的主张。
语言特点
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笔下的物以生命。如“废 墟吞没”、“瓦砾散落”、“石柱站立”、“幻想殒灭”、 “明月苦笑”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废墟的荒芜,侧面写出 了作者“诅咒”的原因。
如何理解“我们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废墟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精 神纽带,它提醒人们正解对待民 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 坚定的脚步走向未来。
谈谈废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废墟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废墟的留存,正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分析:“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的构 建”,废墟使现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 历史的第几台阶,从而更理智地审视历史, 迈向未来。对待废墟,不同的答案,显示着 现代人不同的气度。因此,废墟的留存,象 征着现代人的文明,我们应该带着废墟走向 现代,而不是丢弃历史,盲目前进。
阅读第四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语句理解: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 阔,现代是浩瀚。
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 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 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 化,这样才能发展。
一、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 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墟; “神”:对废墟的评述,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运用大量抒情 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课文四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多角度揭示主题:从世 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 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 地表现了主题。 四、语言上: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 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墟驱逐(勇敢面对悲剧,正视悲剧) 如何理解“废墟”二字让人心惊肉跳?
废墟是悲剧,是奋斗后的失败,是成功后的失落。
如何理解: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 所有的废墟驱逐?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 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
总结:
文章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开篇,道出了写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 的“文眼”,又是全文的总纲,是作者多 方评述废墟的基本出发点。文章的四个部 分,既独立又有联系,以“寄情废墟”为 中心,从历史的真实性、悲剧的意义和现 代文明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废墟进行审视 评述,作者的思想纵横驰骋,呈现出一种 积极的跳跃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 种跳跃性的横式结构。
二、借助类比的手法,在无声无息中达到抒情的效果。 如作者以“雪峰”、“登月”、“人生”的伟大和希腊悲 剧等类比得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 高”的结论。
三、善于引入中国历史,借助史实来达到抒情的效果。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 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接着指出“屈 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 “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团圆,从而包含深情地赞美“他们保存 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 人类的大明智” •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 伤痕斑斑” •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 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 在于保存”
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 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 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 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 (推荐《阳关雪》、《十万进 士》、《一个王朝的背影》)
语句理解:大清王朝不见了……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昨夜的故事 指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哄抢、焚毁 的不幸事件 前夜残梦 大清王朝曾有过的强盛和繁荣
今百度文库的游戏 再建圆明园只是当今人的自我陶醉
排比句式,富有气势,指出了铲除废 墟是得不偿失的,只能获得一种虚荣心的 满足,却抹杀了历史,毁掉了对后人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只能导致健忘 和自大。
废 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 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 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 今。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 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 审美心理学》等。90年代后开始 “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 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 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 旅》、《山居笔记》、《山居笔 记》《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 《霜冷长河》,曾被授予“国家 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 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散 文有“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 文”之誉。
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因为废 墟是过去的历史的证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 化价值
阅读第三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 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 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 废墟驱逐” 第三部分:废墟文化对中国人的意义 (警示国人要勇于面对悲剧)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 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 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 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 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 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 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 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 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 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又寄情,又诅咒?
“诅咒废墟”,因为“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 我的记忆”,废墟中有屈辱有血泪有衰亡有 痛苦,它代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 作者诅咒它。 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用废 又“寄情废墟”, 墟作为奠基的,废墟完成了它的经历,但作为一 种存在,它的历程给人以启迪,它悲剧给人以心 的震撼,它让现代人沉静、反思它的沧桑美转化 为沧桑的力量,撑起现代的构建废墟充满了力与 美,所以作者又“寄情废墟”,而这种情感正是 文章所表现的主旨。
为什么废墟不必要遮盖?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 的失落,我们才能更沉着,更大气。 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鲁迅: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
作者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 化”,什么是废墟文化?
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 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 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 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 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 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 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如何理解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 发的老者是令人遗憾的?
1、强调不保存废墟不正常。
2、不能体现真实的历史让人不舒服。 3、应展示生命的自然过程让人接受。
语句理解: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掩饰废 墟的举动太伪作了
排比句式,鲜明地表达了保 存废墟的主张,意在指出铲除废 墟实际上是割断历史,粉饰太平, 自我折磨。
“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 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 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 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 亲,生动形象,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 和想像: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 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 形成了一种形式美。
作者认为哪些废墟值得留存,有何留存意义?
废墟是祖辈曾发动过壮举,汇聚 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
、
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 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 烈。 意义:保留铭刻着历史,昭示着悲 剧,记录着失败的废墟给予人借鉴、 启迪,并且辉映现代人的自信。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 是人类的大明智” 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侧重点是什么?
(文眼)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
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寄情废墟
废墟是什么?找出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 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 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 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 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废墟就是建筑 的黄叶”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作者通过对废墟多角度的评述来揭示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废 墟是古代的使节和祖辈辉煌的壮举,是历 史的传承;悲剧文化价值――坦然地承认 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 更沉着,只有让人们看到悲壮,看到崇高, 才能激发人们去奋斗;现代文化价值――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 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它会给人以自信, 激励人们走向现代
文章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废墟 这个话题,揭示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 涵,启发人们正视废墟,从它所昭示 的民族悲剧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 迈向美好的未来,提出了保留、容纳 废墟的主张。
语言特点
一、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笔下的物以生命。如“废 墟吞没”、“瓦砾散落”、“石柱站立”、“幻想殒灭”、 “明月苦笑”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废墟的荒芜,侧面写出 了作者“诅咒”的原因。
如何理解“我们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废墟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精 神纽带,它提醒人们正解对待民 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 坚定的脚步走向未来。
谈谈废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废墟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废墟的留存,正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分析:“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的构 建”,废墟使现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 历史的第几台阶,从而更理智地审视历史, 迈向未来。对待废墟,不同的答案,显示着 现代人不同的气度。因此,废墟的留存,象 征着现代人的文明,我们应该带着废墟走向 现代,而不是丢弃历史,盲目前进。
阅读第四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语句理解: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 阔,现代是浩瀚。
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 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 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 化,这样才能发展。
一、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 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墟; “神”:对废墟的评述,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运用大量抒情 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课文四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多角度揭示主题:从世 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 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 地表现了主题。 四、语言上: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 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 墟驱逐(勇敢面对悲剧,正视悲剧) 如何理解“废墟”二字让人心惊肉跳?
废墟是悲剧,是奋斗后的失败,是成功后的失落。
如何理解: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 所有的废墟驱逐?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 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 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
总结:
文章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开篇,道出了写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 的“文眼”,又是全文的总纲,是作者多 方评述废墟的基本出发点。文章的四个部 分,既独立又有联系,以“寄情废墟”为 中心,从历史的真实性、悲剧的意义和现 代文明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废墟进行审视 评述,作者的思想纵横驰骋,呈现出一种 积极的跳跃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 种跳跃性的横式结构。
二、借助类比的手法,在无声无息中达到抒情的效果。 如作者以“雪峰”、“登月”、“人生”的伟大和希腊悲 剧等类比得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 高”的结论。
三、善于引入中国历史,借助史实来达到抒情的效果。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 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接着指出“屈 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 “白先勇”等人不想大团圆,从而包含深情地赞美“他们保存 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阅读第二部分,找出表明作者见解的语句
•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 人类的大明智” •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 伤痕斑斑” •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 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 在于保存”
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 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 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 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 (推荐《阳关雪》、《十万进 士》、《一个王朝的背影》)
语句理解:大清王朝不见了……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昨夜的故事 指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哄抢、焚毁 的不幸事件 前夜残梦 大清王朝曾有过的强盛和繁荣
今百度文库的游戏 再建圆明园只是当今人的自我陶醉
排比句式,富有气势,指出了铲除废 墟是得不偿失的,只能获得一种虚荣心的 满足,却抹杀了历史,毁掉了对后人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只能导致健忘 和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