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蒋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它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一、说教学理念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我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二、说教材㈠教材分析本章的内容是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的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㈡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㈢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运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苏建交及建国第一年外交成就“求同存异”“万隆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神”②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Ⅰ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环境—Ⅱ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Ⅲ欣赏活动、再现历史—Ⅳ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周总理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四)、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
⑵、教学难点:万隆精神依据: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而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⑴教法选择:在教法选择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谈话式的问题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既可以实现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又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历史新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它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第七单元第23课。
中间把老师发的那段话加上(就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一说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三说教学方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说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结合上一节学习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新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我将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之后我将引领同学们思考:看了上面四幅图片,我将向同学们提问: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
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讨论完毕后,我将向同学们提问新中国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取得的哪些成就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
2、教学过程说先我将向同学们介绍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形势,竟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历史中已学过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影响,结合本课内容思考二战后世界形势究竟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来具体分析。
可以得到有利形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找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明显,我将向同学们介绍几组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材料,从而引出另一学习内容,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外交说课课件
万隆会议(1955)
(1)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
(2)取得了什么成就?
求同存异
什么是“同”、什么是“异”(简要介绍)
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 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 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 着民族独立、发展经 济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 界和平与发展
异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2、具体内容是什么?
3、有什么重大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 .
过课本内容、问题回答和教师讲解强调,让学 生了解五项原则的重大作用,以理解本课重点。
2、“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B)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 中 (A) A、中印谈判 C、中苏谈判 4 B、中缅谈判 D、中美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A)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等
PART 0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和 平外交方针
一 方针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1个总方针
3个具体政策
二 外交成就
1. 同苏联为首的17个国 家建立外交关系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 日内瓦会议、万隆 会议
导入新课
截取纪录片《大国外交》的片头作为导入,教师简单解说 视频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新中 国初期的外 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发展历程,而本课则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在此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脉络、认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中国的成立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方针,如“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如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归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和平意识,理解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意义。
2、教学难点(1)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理解。
(2)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外交政策变化原因三、教授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1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现代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家是谁?他又为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那些贡献呢?由此导入【讲授新课】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课件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课件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课件4--8)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课件4)(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教法(1)自主阅读法;(2)小组合作学习法;(3)史论结合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导入新课: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与外国政府建交的原则有哪些?答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
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各是什么?各有什么意义?注意:一边倒是倒向哪一边?答案: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的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打扫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具体分析)(展示材料)不论周恩来如何努力,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的现实状况,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自主学习)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哪些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答案: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2、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哪个?列举建国一周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答案:苏联; 17国;英国、荷兰等8国承认;成就最大的是中苏建交和毛周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首先写了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再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中苏建交。
周恩来于1953 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2.万隆会议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导入新课】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课,它主要讲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在此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
该科在本专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本课有利于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的外交,便于观察当今国际关系的变化。
我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的学习,他们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深刻的了解,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学习提供了思想准备。
而且,本课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概念还难以把握,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建国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完善;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图文材料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结合史料,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讨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重要价值。
其中本课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而难点则是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那么如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呢?首先,我将向同学们展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的一段话,让他们思考从文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历史信息,接着展示“国门洞开,噩梦伊始”、“跪在地上的外交”、“皇帝的梦想”、“主权换美援”四张图片,同时向学生提问:你能用一个词概括旧中国的外交历史吗?你心目中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怎样的?由此导入新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1)识记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完善;知道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有关史实。
(2)理解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意义。
认识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3)运用通过比较,认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置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的本质区别,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学习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对我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所起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本课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资源学生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并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2.建国第一年的外交成就.
(二).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总理于1953年底进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影响.
1.成为接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一切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日内瓦会议.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向全世界喧告了美帝国主义孤立新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几幅突图片: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以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及新中国的建交原则.请学生谈谈感受,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在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一).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二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设计武进湟里高级中学张敏明【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教材地位: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
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
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掌握渐进式模式的历史探究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人民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②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联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经过及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三子目“走向国际舞台”。
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
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说课案】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来到我们这里参加教师资格认定能力测评考试,接受各位评委老师的测评与指导,请各位多多关照。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次说课,我将分五个部分向大家介绍,它们分别是:第一,说教材,即教材分析第二,说教法,即教学方法分析第三,说学法,即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第四,说教学程序,即教学过程第五,说特色,也就是说我这次说课的特点所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说教材。
在说教材这部分中,我将从教材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三个部分进行梳理。
一、说教材(一)、说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重点和难点在了解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所作的要求即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我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再看难点,根据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所以,我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
作者:丁晓平
说教材 教学目标 说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理念
说教材
本课是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部分的内 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它主要讲 述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在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 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 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因此,本课内容处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的背景、完善过程、内容和影响,并 小组讨论修改后的内容变化,培养学生读 史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补充讲解,梳理知识,并 讲述西藏问题的由来,使学生的历史知识 体系得到完善,树立学生国家统一意识和 爱国意识。
三、走向国际舞台
说教法学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观 看图片、视频,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 通过老师设置的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合作, 听取具有闪光点的见解,促进进步。
说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情景再现——播放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
板书设计: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展示形象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宏观上看,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普通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重腹地位和作用,上好了本课,不仅能为接下来的两课《七十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冲破》和《新时期外交政策与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对整个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有了整体上的初步把握;从微观上看,本课内容较多,主要呈现的是1949年新中国诞生以后,中国的对外外交关系面目一新的如此一段汹涌澎湃的历史。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我将本节要完成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知识与能力:阐明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三大外交方针的大体内容;(2)进程与方式: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出新中国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大体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大致进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增强。
三、说重点、难点按照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储蓄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定为: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对独立自主的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新课改理念告知咱们,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帮忙者、组织者、领导者。
所以在本节当中我主要采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引导学生。
在整节课中表现引导的作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全班同窗踊跃参与,乐于探讨,勤于试探,喜欢上我的课。
二、说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五、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必然的了解,对深切探讨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蓄和认知水平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切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六、说教学流程教学大体流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二)引导探讨(7分钟);(三)自主探讨(5分钟)(四)拓展延伸(5分钟)(五)探讨试探(5分钟):(六)课堂小结(5分钟);(七)知识巩固(4分钟);(八)作业布置(2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
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
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要实行这样的外交吗?我们要对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屈辱求和外交政策说‘不’,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武力外交说‘不’,与这种屈辱求和、武力推行的外交政策相反,我们的外交总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那么,在这种外交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又采取了哪些方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顺势过渡到本课第一目内容学习。
(板书: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二)课堂展开第一部分: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给出一副当时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图,再结合两则有关“冷战”的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境;在明确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提问“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应
该实行怎样的政策?”顺势进入“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方针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板书:1.“另起炉灶”2.“一边倒”、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我将用在ppt中用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最后结合几幅照片,向学生展示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特别是与苏联的建交。
第二部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板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首先给同学们展示一段关于周恩来总理外交的视频,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由视频中的内容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通过图片与文字材料,介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最后,论从史出地总结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第三部分: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板书:三、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这两次会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引下走上了世界外交舞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前者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回忆,后者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在讲述日内瓦会议时,要让学生从“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会场”的照片中提取信息,感悟周恩来的外交风采与人格魅力。
在讲述万隆会议的时候,要通过材料着重介绍“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让学生感悟周恩来的政治眼界(从亚非国家的共同历史与现实处境中寻求各国共鸣)、语言魅力(简洁、到位而有力)与外交智慧(抛弃狭隘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之争论,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上看问题,“求同存异”与与会国代表之见“异”忘“同”相区别,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最后归纳“万隆精神”的内容。
(三)课堂深化联系本课所学,以“我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以“求同存异中的思维创造”为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突破常规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不仅是外交智慧的表现,也是日常学习与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思维品质。
课堂深化将使本课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到有效地落实。
(四)课堂收束运用概念图示法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概括提出本课的重点知识:“一条总原则”,“两次会议”,“三大方针”,“五项原则”。
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图片材料等,并结合了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以上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及相应的理论依据,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附)板书示例: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另起炉灶”
2.“一边倒”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说课稿
共分六部分,以下介绍前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①》必修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上述课标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中苏建交及建国第一年外交成就?“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
主要包括四个环节:①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②学生阅读、欣赏、理解——③学生活动、再现历史——④学生感悟、教师评价。
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周总理倡导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2、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
因此,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课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而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确定“万隆精神”为本课教学难点。
五、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的优点,依据本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启发教学、问题教学和谈话教学,让学生在民主、酣畅的氛围中巩固基础、探究新知、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