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设计初步认识

---论生态与可持续性的演绎

景观设计现已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景观已经成为美化城市必不可缺的元素。一个优秀的景观可以展示城市的风采,可以极大改善住宅小区的环境,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可以让人更多地接触自然。但是怎样的景观设计才称得上是优秀的景观设计?

美国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有句话:“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它们的生活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他的重点更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通过半学期来对景观设计的初步认知以及对一些资料的了解,我对景观设计的概念有了重新的定位。从景观设计实践的角度来看,其知识范围主要涉及自然与生态、历史与文化、美学与艺术、行为与心理以及防灾与减灾等领域。当我们在做景观设计时除了必须综合运用上述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以外,还应该遵循其基本原则,具体体现为: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景观功能即景观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人们对景观所提

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包括生态、文化和艺术、游憩、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或综合作用。

而景观与生态的关联不言而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是体现生态文明的物质载体。在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挑战人类生存条件的今天,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再是景观原则性的问题,景观中蕴含着文化内涵的根本原因是作为景观审美主体的人的参与。景观首先需要人的识读,然后才能进入审美的精神境界,这一过程使人文因素渗透到景观,如对自然景观特征的领悟是人参与的结果,其特征的形成也是经过人的感性和理性感悟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从而景观的自然美才得到进一步升华。

最后是景观的艺术性,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尽管人们熟悉的艺术中景观并未直接列入其中,然而,景观的文化属性同时已经包含了景观的艺术属性,人的主题属性在景观艺术创造领域体现得更加充分,景观的文化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景观艺术表现直接地加以反映,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接下来重点讲述一下景观在生态中的演绎。

与自然共生是人得基本需求,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遵循的生态性原则主要反映在自然优先和生态文明两个方面。在景观设计中,植物在生活中起到了缓解温室效应、净化空气等作用,同时,也有效地减少城市交通、生产、甚至娱乐带来的噪音污染并且减少小气候,改善局部环境。其次,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本能欲望,山石、水体、小品的错落布置,营造出怡人、安逸的景观环境,有利于缓解城市高速运转的生活带来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我们用亲水亲绿的设计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也让人们在舒适上网氛围里做好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通过营造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城市景观为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需求提供可能。可以看到,一个设计优良的景观作品,不仅仅提高生活环境,更提高着生活质量。

现在有一句话很时髦,叫“回归自然”。我的理解是“回归自然”决不是叫人类回到原始深林中去。今天,人类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延长了人类的视力、听力,更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仅20岁,现在达到了70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文明的进程中,人来的野外生存能力越来越弱,如果真的把一个人抛到原始森林,就无法存活下来。所以,提出“回归自然”并不是要历史倒退,回到原始社会。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提倡“回归自然”,就是让人类与地球上所有物种和谐相处,回到清新的生态建设环境中去。

工业化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城市化如何告别水泥钢筋……人类的智慧正在应对这些难题,而循环经济、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思想,正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灯。

彼得·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他用生态主义的思想特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景观设计,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下面,用拉茨的主要设计作品及其设计思想来阐述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的运用。

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要了解拉茨的这一作品,首先要了解一下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的情况。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位于

德国鲁尔区,由西边的杜伊斯堡市到东边的贝格卡门市。埃姆舍河地区原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

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运河、高压输电线、矿山机械、高大的烟囱、堆料场等成为地区的典型景观。自60年代以来,作为

主要工业的煤矿和铁矿开采,渐渐衰落、倒闭,大量质量很好的建筑也不再使用。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促使当地政府为地区的复兴采取有效措施,即建造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这些项目多与风景园林相关,

世界上许多最著名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都参与了项目中一些建筑与环境的规划与设计。由于整个地区

被大量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污水排水渠、高压线等分隔,埃姆舍公园的规划非常复杂。当地政府希

望“通过这个方案使该地区成为居住和办公区,并有就近休息的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功能的、美观的,工业历史的痕迹要看得出来,要有休憩和运动场。”处于核心地位的埃姆舍公园,把这片广大的区域

中的城市、工厂及其他单独的部分联系起来,同时为整个区域建立起新的城市建筑及景观上的秩序,成为

周围城市群及250万居民的绿肺,园中有人行小径和自行车道系统。在埃姆舍公园中,又包括了众多景观

独特的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是其中之一。

规划之初,小组面临的最关键问题是这些工厂遗留下来的东西,像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起重机等等,能否真正成为公园建造的基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怎样使这些已经无用的构筑物融入今天的生活和公园的景观之中。拉茨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要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地段:

首先,上述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废弃的高架铁路可改造成为公园中的游步道,并被处理为大地艺术的作品,工厂中的一些铁架可成为攀缘植物的支架,高高的混凝土墙体可成为攀岩训练场……公园的处理方法不是努力掩饰这些破碎的景观,而是寻求对这些旧有的景观结构和要素的重新解释。设计也从未掩饰历史,任何地方都让人们去看,去感受历史,建筑及工程构筑物都作为工业时代的纪念物保留下来,它们不再是丑陋难看的废墟,而是如同风景园中的点景物,供人们欣赏。

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留,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红砖磨碎后可以用作红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厂区堆积的焦炭、矿渣可成为一些植物生长的介质或地面面层的材料,工厂遗留的大型铁板可成为广场的铺装材料……

第三,水可以循环利用,污水被处理,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体系中,拉茨将上述要素分成四个景观层:以水渠和储水池构成的水园、散步道系统、使用区、以及铁路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象征上的联系。由于原有工厂设施复杂而庞大,为方便游人的使用与游览,公园用不同的色彩为不同的区域作了明确的标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