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学案  学案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学习目标】1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鉴赏文本语言美。

2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探究文本的主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研讨法、美读鉴赏法。

【学习流程设计】板块式教学【资料卡片】《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正是作者离开大陆25年的时候。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49年由香港去台湾)。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

【学习板块一】(10分钟)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A 课文第1自然段,抒写作者因乡愁生“冷”雨的总体感觉及生成的缘由;第2自然段作者用诗的联想,感觉“冷雨”的历史文化意蕴,借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挚思念;第3、4段,抒写“雨是女性”的诗意感觉及久别故土的隐痛;第5至11段,是全文写“听雨”的主体部分,写作者自己一生“听雨”的辛酸感觉——那种“窗外在喊谁”的凄迷;第12段是结尾,写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恋,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B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再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再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C 作者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落基山,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作者透过迷蒙烟雨,想起了宋代米芾夫子的山水画、王禹偁的听雨楼,到整个的一部“黑白片”的中国历史,似乎是“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D 作者还写了“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写到白发桑榆,“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开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写作脉络。

2.品味本文诗意、优美的语言进而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乡愁)。

3.深入挖掘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并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43年的漂泊辗转使他对祖国的思念日益加重。

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课前预习1.识字解词。

仓颉.(jié) 滂.沱(pānɡ) 岑.寂(cén) 如椽.(chuán) 氤氲..(yīn yūn) 舔舐.(shì)忐忑..(tǎn tè) 蜗.牛(wō)杉柏.(bǎi)羯.鼓(jié)啾啾.(jiū)雾霭.(ǎi)2.多音字sì似乎 zhé折骨 xiān纤手似折 shé折本纤shì似的 zhē折腾 qiàn纤夫★课中导练整体感知1.哪些段落主要写了“听雨”?其他段落分别写了什么?2.走入霏霏冷雨他都想到了什么?文本研习1.阅读“听雨”部分(5-10段),由文入情:作者从雨中听出了什么,如何表达的?请画出有感触的句子,从内容和形式进行赏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

“听听那冷雨”仅仅五个字,却调动了两种感觉(听觉与触觉),展示对“雨”的细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表述对乡情、亲情、友情等细腻的体验,给读者多维的审美感受。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文体比较熟悉,但对作者不太了解,所以,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独特性不太理解。

教师尽可能的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求扩展学生知识面五、教学方法1. 涵泳法。

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2. 赏析法。

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 - 学案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找出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深深依恋之情的句子和段落,并能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现出的浓浓的乡愁。

3、赏析本文的情思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1 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1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思乡之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二、预习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 ) 裾.边()滂沱..()薄荷..()万籁.( ) 窥.见()氤氲..()舔舐.( )晌.午( )潺潺..()纤.手()岑寂..()擎.天()啾啾.( )苔藓..()湿黏黏.()铿锵..()忐忑..()三、整体感知: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深依恋之情,分别在1--7段中找出一处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如果说1---7段是作者站在一个阔大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下感受“雨”和“听雨”,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大陆的深深怀恋,那么9--10段是作者站在什么角度来感受对故乡的思念的?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四、探究文本:日式瓦屋“听雨”虽然单调,但它却能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精品导学案粤教版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精品导学案粤教版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三维目标1.能娴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认识文章在山川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构造和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方法的综合运用。

3.自主地朗诵,认识作品蕴涵的看法,培育创建意识和创建能力。

教材剖析1.教课要点:突出朗诵,重申合作,着重创新,努力培育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2.教课难点:冷雨的含义,察看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停的乡愁” 。

3.考点 : 抒怀散文的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可否集体背诵一下呢?(学生齐背)余光中先生是面对着悠久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越过空间带来“乡愁” 的诗人,他深深地沉醉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一篇美文《听听那冷雨》。

二、预习设计(一)、认识作者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原籍福建。

1949 年随父亲母亲去了香港,1950 年乔迁台湾。

以后,就向来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展转流浪。

他是中国文坛优秀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 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想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家”,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是从那些角度来写雨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要点描绘的是_______。

典型语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问题研究(一)、学生通读全文以后, 分小组解决以下问题(全部小组参加议论):1.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地方的雨?作者的爱好如何?(1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 这些雨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2 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找出文中包含着这类感情的句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 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 分)17. 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 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 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 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4 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 分)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5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5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美。

3.积累赏读中国古代咏雨的诗词,加深对课文意境美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准确领会文章主旨和把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1)单音字料峭.( ) 琐屑.( ) 啾.啾() 空濛.( ) 岑.寂( ) 黔.首() 寒濑.( ) 青霭.( ) 峰壑.() 羯.鼓( ) 仓颉.( ) 舐.() 咀嚼.( ) 皑.皑( ) 霏.霏() 苔藓.( ) 沁.鼻( ) 滂沛..() 淅沥..( ) 忐忑..( ) 氤氲..() 惊蛰.(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强劲( ) 粘贴( )佛 佛经( ) 荷花( )仿佛( ) 荷 荷重( )薄荷( )折 打折( ) 露 展露( )折腾( ) 露马脚() 宿 星宿( ) 纤 纤长( )宿敌( ) 纤夫(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寒l ài ( ) 柠m éng ( )水t ǎ( ) m éng ( )昽天l ài ( ) m éng ( )眬ni án ( )度 j ìng ( )旅zh ān ( )连 j ǐng ( )椎围r ào ( ) r ú()雅 妖r áo ( ) r ú()慕 富r áo ( ) r ú()染 sh ì( )犊情深tiǎn()盘子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咬文嚼字]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 1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手()苔藓.()万籁.()孺.慕()蜗.牛()答案:ji ? tuó zh? rú yīn yūn chán nián tǎn ta shì ji? jiūái mù qíng chuán c?n lài qiào yùn xiān xiǎn lài rú wō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石破天惊:多比喻__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愁》《白玉苦瓜》《逍遥游》《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二、课文探究导引: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__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__思路。

提示: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第5自然段)第一部分:(1—2)由雨引发的联想。

第二部分:(3—11)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嗅雨、看雨、听雨、体会雨。

第三部分:(12—12)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念,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2、作者都在哪些地方听雨,各有什么感受提示:岛上回忆大陆听雨(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王禹偁的竹楼听(6节):清脆可听、铿锵、音乐、声如瀑布、声比碎玉大陆的屋瓦下听(7节):轻轻重重潺潺泻下日式的古屋里听(8、9、10节):霏霏不绝、滂滂沛沛、秋意弥漫、音乐台北公寓内(11节):瓦的音乐竟成绝响3、从文中5-11节找出蕴涵乡思乡愁感情的句子。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合一”设计一、案例的提出宋代姜夔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矣”散文之美正在于此散文是历史的记录,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梁实秋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的散文,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其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诗化散文,以凝练典雅的语言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念之情,独具美感二、案例的目的多维立体的审美体验——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三、案例的内容“三合一”,即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统一教学预习案:扫除字词障碍,梳理文章框架,初步赏读文本导学案:分解题目设定课时听听——关注修辞的妙用,如引用、通感等,体会语言美那——感悟大师心语,体会情理美冷雨——揣摩“雨”意象,体会意境美练习案:巩固基础知识,重点字词句练习拓展鉴赏,有关“雨”的古诗词、散文鉴赏练习提升写作,对“冷雨”的个性解读、写情景交融的文段等四、案例的设计预习案预习目标:1、自读文本,解决疑难字词2、再读讨论,梳理文章框架3、选读喜欢段落,拟写评注预习指导:1、疑难字词:惊蛰(蜇)黔首仓颉羯鼓氤氲蓊郁啮舐(舔)惊悸强劲潺潺(澹澹)皑皑(凯)青霭(蔼)淋漓滂沱孺慕之情若即若离2、文章框架:小结: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3、选读喜欢语句,拟写评注示范: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赏析: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由外到内的写法因为乡愁牵绵不断,躲过现实的雨躲不过乡愁这心中的雨,因为思念故国思想也在下雨……导学案第一课时打开心窗,寻找美点学习目标:初步学会鉴赏散文,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美、意境美学习过程:一、用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整体感悟二、汇报展示预习成果:1、将你认为评注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展示朗读,展示评注2、请同选此句的同学补充评注,其他同学点评3、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领悟,做必要的鼓励、引导三、如果你是一位语文教师,《听听那冷雨》是你的学生交上来的一篇作文,你会给多少分?给出怎样的评语?参考作品:满分通篇美点遍布第一段,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一过,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也就是说作者心中的乡愁开始复苏,作者借惊蛰向读者表达春天已来临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对祖国美好祝愿第二段,作者身份在广义上是许多地方的人,并且多年接受西方教育,但是始终不能忘怀的是情在中国,根在大陆,浓浓的民族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三段,全段运用反问句式,使文章非常有气势,在层层反问中,作者深切的寻根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四段,本段以独词句开头,形式非常新颖主要表达了对中国方块字的热爱,,对“雨”字的情有独钟,再一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第五段,写在空蒙的雨气下笼罩的大地,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借春天的雨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愿望第六段,用美国的落基山脉的景象与中国大陆的景象相比较,突出中国的雨意酣浓等等特点,文中多处引用诗句,使文章添色不少,同样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第七段,本段运用了长短句的表达手法,例如:“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国之痛……而且这几句也是作者根据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而用的句子,这种运用使文章的人文气息浓厚第八段,描写了雨水打在各种物上的声音,说这种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同样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第九段,运用“浮漾湿湿”“轻轻重重轻轻”等叠音词,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下雨时如梦如幻的景象第十段,本段描写了真切的台岛之雨和朦胧的大陆之雨,强烈的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第十一段,描写了台湾下雨时的情景,要么汹涌泄过,要么就是雷雨夜,要么就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第十二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喻成是回忆的音乐,回忆江南,回忆四川,回忆祖国大陆,这种对祖国的思念强烈而又深沉第十三段,把台北比喻黑白片,叙写的是听雨时的感受,天在下雨,没有阳光便没有色彩,还是没有大陆的听雨来的惬意第十四段,写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是激情和欢乐第十五段,运用反问等修辞手法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把祖国比喻成无瓦的公寓,把游子比喻成”它屋里亮着灯等他回来也说明有许多游子都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总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自惊蛰的一场雨开始,“雨”字贯穿其中,以“雨”结束,文章合“形、神、情”于一体,大量的运用叠音词和修辞手法,字字句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是一篇很好的美文佳作四、作业:每人都长着一双慧眼,你能从文中找到除了课上展示的成果以外的美点吗?第二课时多变的修辞,丰富的美学习目标:探究写作手法,主要是修辞、句式的灵活使用学习过程:一、展示作业:创新发现,独特美点,个性展示二、思考讨论:余光中的散文为何“美点遍布”?即他在写作时使用了哪些手法?摘选相关语句并品读,思考运用这一手法的妙处提示:1、多变的修辞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形象的文字,多变的修辞让散文具有了诗般的灵动(1)通篇用了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排比、引用、通感、反复、反问(2)文中主要用了哪几种?有何作用?通感:即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赏析:“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2、多变的词语与句式的使用(1)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2)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短句短到两个词:“杏花春雨江南”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长短句参差互用,造成了结构上的音乐美感“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三、课堂小结: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雨,有形,有声,有意,字里行间的品读中让我们跟随余光中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从中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四、作业:《听听那冷雨》称为诗化散文,选取喜欢的语段,利用巧妙的停顿改写成现代诗示范:改写第四段:改写第七段:杏花春雨江南鱼从大陆小岛走过赤县神州中国凄凉凄清凄楚凄迷雨滴霜色雪花雨伴少年中年老年而来都在伟大的汉字里闪烁欢乐愁别寂寞惊雷闪电霹雳雨珠串一生都在崇高的中文里怒吼总是祖国情在雨中起舞吧我的母亲灿烂的炎黄文化第三课时季雨绵绵,乡愁悠悠学习目标:研读14段和15段,体会作者单纯而又深沉的情思学习过程:一、展示作业:改写诗歌展评二、《乡愁》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曲乡愁的绝响,永远定格在文学时空的流程之中,也定格在海外游子心田的深处,令人深深回味思考:你对余光中了解多少?他在何种情况下写作此文?介绍作者: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三、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情结,都在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情在中国,根在大陆朗读课文14段和15段,哪些语句表现出此种情感?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提示:1、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2、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3、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4、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四、如果此文是一首诗,请从景、情或手法任一方面鉴赏(写一写,200字左右)提示:景——第一课时写雨语句;情——第三课时抒情语段;手法——第二课时修辞句式的运用参考:关于“情”的赏析(1)围绕着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朦胧沉郁的诗的意境作者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构成朦胧氤氲的雨气背景,黑白片似的冷雨贯穿散文始终,将一种灰蒙蒙、潮湿湿的内涵叠加而弥漫在这氤氲雨气中的是诗人绵延不绝的单纯乡愁,是游子眷恋与赞美中国文化的赤子之心“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诗人余光中以其无碍的文才,以文为诗,化雨成泪,凄凄切切的诉说那乡愁难搁的苦楚让人哀惋,让人叹息(2)作者由眼前的雨联想到“雨”这一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听上去总有那么一点凄凉,一点凄清,甚有一点凄楚淋漓不尽的雨线扯长了作者的家国愁思,思乡之情就与那冷冷的雨丝交融在一起,消散在烟雨苍茫之处文章围绕作者听雨时迷离与惆怅的心绪来展现,那是一种印在心际的不懈的乡愁,那是一种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自己暖家的感觉这种思乡的愁绪投射到一串串的雨珠上,穿透于一层层的雨帘中,一丝丝的雾气飘浮其间,一切便会染上一缕缕灰蒙蒙的寒颤季雨绵绵,乡愁悠悠!五、作业:研究性课题:要求:任选其一,同组讨论,形成小论文,不少于600字1、本文的题目“听听那冷雨”,可谓加一字,多;减一字,少;换一字,难研究题目的妙处提示:《听听那冷雨》,主干是听雨,叠词“听听”写出听雨的情态;“那”对“冷雨”作一定限定,使人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现出雨给人的感觉:凄凉、凄清、凄迷、凄楚“冷”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2、文思灵活,可谓“跨越时空的美丽”探究这份美丽提示: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3、思乡的主旨单纯清晰,遍布字里行间,却毫无斧凿痕迹探究寄情的方法提示:参考第二课时内容练习案一、基础练习(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B.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淅淅沥沥(lì)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B.基本反而一直C.几乎进而径直D.几乎反而一直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6.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二、诗词鉴赏《水仙子夜雨》元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赏读这首词,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100字三、散文鉴赏听雨(节选)季羡林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思考:1、季先生的《听雨》从写景、寄情或手法上与《听听那冷雨》有何异同,任选一个角度赏析2、你了解季羡林先生吗?他当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课余时间多渠道的走进大师,感悟大家风范四、写作训练: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五、案例的效果我很赞同“语文姓语”的观点,也毫不犹豫的贯彻这一理念让朗读占据课堂上风,让多样的朗读牵引出学生多样的解读,让多样的朗读带给学生多样的美的感受我还认为,硬性强加给学生的美是表面的、即时的,长久的美感是学生自己挖掘出来的要让学生心里留有痕迹,必须让他主动去感悟,悟出多少只有他自己说了算因而散文作品的体验首先是在语言品味和情感的把握上,其次是促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解读、思考和评价,能和作者进行属于自己的对话,感悟作者生命的律动设计这个案例——鉴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引导学生去思考:雨可观,为何要去“听”?为什么要用“那”而不用“这”?为什么听的是“雨”?还是“冷雨”?让。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的浓浓的乡愁。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及写作特色。

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2、夯实基础:(2)解释下列词语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二、合作探究:1、《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听雨家国之思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情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明确: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等3、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4课《听听那冷雨》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4课《听听那冷雨》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4 听听那冷雨注释:①紽:丝结,丝钮。

②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③緎:同“紽”。

④总:纽结。

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

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

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

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

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

“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

首倡刺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xì廪lǐn(膳食待遇)俭薄也。

”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

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

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

听听那冷雨阅读以及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以及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以及答案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地,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17.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4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三、整体感知1、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归纳:心冷而雨凉2、“雨”作为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

触觉冷雨天潮潮地湿湿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四、文本研读(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第5节:①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②文中引诗: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第8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比喻)第9节: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比喻)“拂弄”、“奏”。

第9节: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第11节: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2节: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版高二选修)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版高二选修)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那冷雨》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但学习此文对高二的学生是颇有难度的,且不论学生并没有远离家乡的切身感受,单就文字来讲,虽字字不难懂,但组合而成的意境确实含蓄迷蒙,若不细细品味实难把握,更何况要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所体悟,必然不可对文章面面俱到。

“梦——冷雨——故乡”是全文的一条主线,那冷雨从杏花春雨写到了秋雨,最后变成了冬天的白雪,而作者也从武陵少年变成了一个客居他乡的老人。

通读全文不易,但让学生比较三个画面还是可以的。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借由分析典型的雨境来体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缘景探情,学习本文截取生活画面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2、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幅描写雨的画面的体悟,学生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背景介绍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

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

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宛()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叠( )迭( ) ⑩⎩⎨⎧ 霏()非()斐( ) ⑪⎩⎨⎧ 孺( )濡( )蠕( ) ⑫⎩⎨⎧肘( )忖( )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

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

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

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

这篇散文在雄浑华丽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

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

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

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

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

试举例分析。

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杏花。

春雨。

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

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

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

“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

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中,“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

“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

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而“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总之,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

【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